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讲义

合集下载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 (1)租佃关系⎩⎨⎧①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②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③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

(2)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3)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4)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手工业 成就⎩⎪⎨⎪⎧①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②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

③明清时创造出更为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

④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⑤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3.商业(1)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领域的扩大,社会上大量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2)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3)工商业市镇兴起①明代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②乾隆时期的苏州,财富“甲于天下”;名镇有松江镇、盛泽镇、汉口镇及佛山镇、景德镇等。

③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相当繁华。

(4)会馆与 商帮⎩⎨⎧①在京城、省城和大商埠出现了会馆。

②出现了按地域结成的商帮,晋商和徽商、闽商、宁绍商人的势力最为强大。

明朝社会经济的新发展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

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

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

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论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论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论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在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是中国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业生产的发展对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农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三个方面来论述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与经济发展。

首先,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明代,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创新。

例如,明代农学家徐光启提出了“三略”农书,系统总结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和技术,对农民的生产实践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农具的改进和发明,如水力犁、水力锄等,这些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农业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

例如,清代农学家袁枚提出了“田园杂记”,对农业生产的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创新。

这些技术的进步使得农业生产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在明代,农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的产量也在不断增加。

明代的农业经济以粮食生产为主,粮食产量的增加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财政收入。

此外,明代还发展了茶叶、丝绸等农产品的种植和加工,这些农产品的出口为国家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清代继承了明代的农业经济发展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展。

清代农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产量上,还体现在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上。

例如,清代的茶叶种植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茶叶的品质得到了提高,成为了国内外市场的热销产品。

这些农产品的发展为国家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最后,明清时期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在明代,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他们的衣食住行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清代农民的生活水平更是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清代农民的收入增加,他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稳定而又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农业经济成为社会的主要支柱,农民生活也得到了相应的改善。

一、农业经济的发展1.1 粮食生产的增长:明清时期,由于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田的有效利用,粮食生产显著增长。

农民利用水稻、小麦等作物耕种,有效地满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需求。

丰收年景,使得农村社会安定,农民生活得到保障。

1.2 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受到国内市场需求的驱动,商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

农村经济的繁荣使得农民能够通过农产品的贸易获得额外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手工业如纺织、陶瓷、造纸等行业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

1.3 农民改良的实施:明清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农民改良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土地制度的改革、农田水利的修建和农技的推广等。

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土地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给农民,同时提高了耕地的产出效率。

农业技术的推广也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法,提升了生产力。

二、农民生活的改善2.1 丰衣足食的保障:由于农业经济的繁荣,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

粮食生产充裕,使得农民能够解决温饱问题,并且满足了食物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经济的发展也使得农民能够购买更多的衣物和生活用品。

2.2 思想观念的提升:在明清时期,社会各界开始注重农民的教育和文化传承。

经济的繁荣使得一部分富有农民能够接受正规教育,学习文化知识。

同时,文人士大夫也开始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觉醒。

2.3 社会的稳定和安宁:明清时期,社会政治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这使得农村社会的治安良好,农民生活免于战火的困扰。

农村百姓得以安居乐业,追求家庭幸福和稳定生活。

三、农业经济与农民生活的影响3.1 城乡交流的加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带动了农村商品贸易的发展,同时城市商品的流入也丰富了农民的消费选择。

tszg-5-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tszg-5-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之子孙(寄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问](1)材料概括西汉初年政府抑商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 限制商人生活方式,提高商人赋税额,不许商人做官等。 (2)结合所学,历代封建政府“重农抑商”的一般措施。
答案 贬低商人地位、限制经营范围、重征商税、限制对外贸易。 4.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西汉 全面控制工商业,沉重打击私商;中唐以后抑 商政策有所松动;明清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实行“ 海禁 ”、严格控制
14
@《创新设计》
目录
对接高考• 对接高考25分综合题>>> 【例5】古代货币的发展与演变 史料一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柜坊是专营钱币存放与借贷 的机构,已具有早期银行的某些雏形。飞钱是中国历史上早期的汇兑业务形式,经 营者既有私商,也有政府部门。明朝中叶以后,钱庄已成为一种独立经营的金融组织, 经营银钱兑换及放款业务。嘉庆年间,在平遥众多的商号中,有一家叫西裕成的颜料 庄,在经营同乡、亲友少量汇兑银两的过程中,借鉴古代飞钱、便换的经验,克服账局 只营货币借贷不经营汇兑的缺陷,将颜料庄改为专营银两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票号。 1823 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日升昌票号成立后,解决了国家银 行未出现前大宗银两往来的困难,并很快在全国 40 余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分号,票 号业务搞得红红火火 。 ——摘编自张郁兰《中国银行业发展史》 ★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金融业的特点。 提示 资金力量薄弱;业务范围较小;经营模式较单一;有官营,但以私营为主;功能不断 增强,由存取款、放贷到汇兑。
3.明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瓷业继续发展: 青花瓷 出现于元代,明宣德年间尤为珍贵 ;明清 彩瓷 、珐琅彩大放异彩,江西 是著名的瓷都。 景德镇

第2讲明清的农业经济及小结发达的古代农业

第2讲明清的农业经济及小结发达的古代农业
4、水利灌溉:
水利工程:战国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唐朝创制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二、小农经济
(一)形成条件:
1、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二)基本特点: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精耕细作;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的自然经济
重难点 古代中国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
1、含义: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 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他们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
2、历程:战国产生-汉代“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现象比较 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称为仅次于自耕农形 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深化,这与人口增 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有关。
一、农业技术进步
1、农业生产工具演变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铁犁牛耕
生产工具
石斧、石刀
耒耜、石锄
铁农具、牛耕
耕作特点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时代
氏族公社
夏商周
春秋战国开始
2、生耕产作工技具的术演变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生产力的进步
春பைடு நூலகம்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汉朝:二牛一人犁耕法和赵过推行的代田法
3魏、晋耕南作北朝制:度北:方旱地耕耙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农耕技术成熟 两汉:一年一熟为主。 宋以后:江南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度,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针对训练
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 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 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

5.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38张)

5.2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38张)

探究2 明清时期经济政策的特点及影响 【典例2】 (2018·课标全国Ⅰ,27)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
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 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 资本主义发展史》
核心论点:(1)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超过官营手工业。 (2)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萌芽。
[史料观点] 清代“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 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 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
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2)出现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①②地发区展性缓和慢不。平衡性突出。
起阻碍作用
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促进了
同 传统经济的发展;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即时体验』 1.(2014·课标全国Ⅰ,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
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 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 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B项“资本市场” 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C项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 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故答案为A。 答案 A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

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多变化。

农业经济作为中国经济的基础,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很多变化。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和农业市场等多方面来探讨这个时期的农业经济。

一、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靠天灾和人工两个方面。

在天灾方面,由于这个时期的气候比较不稳定,常有旱涝灾害。

这些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北方地区。

在人工方面,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牲畜力,因为机械化生产还没有出现。

在农业生产方面,明清时期的耕作方式和技术比较单一,多数地区使用的是旱耕和水稻种植。

因为这个时期的农业技术不发达,所以农民通常只能使用简单的犁、耙等农具进行耕作。

同时,在这个时期,农民对土地的利用也比较简单。

他们通常采用“轮耕夏播、休耕冬收”的方式,让土地能够获得休息和恢复。

二、明清时期的农村生活除了农业生产,农民的日常生活也是非常关键的。

在明清时期,农村生活主要依靠农业生产为主。

农民的生活水平通常比较低下,因为他们大部分时间都要耕作或工作。

同时,农村地区的医学和教育等公共服务也比城市要差。

农民的日常生活还受到宗法制度和社会规范的限制。

在这个时期,婚姻、家庭和社会关系都受到了宗法制度的限制。

因此,农民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受到了管制。

三、明清时期的农业市场在明清时期,农业市场是相对独立的。

由于交通不便,农产品主要供应给当地人口,许多地区的农产品仅满足当地人基本需求。

同时,由于物质和文化的交流比较少,农民们的生活和观念也较为封闭。

在这个时期,商业的发展不如西方国家那样迅速。

由于交通和物流的限制,许多地区的农产品都没有得到远销。

大部分农业产品都是由当地的农民直接出售给当地人或者城市居民。

因此,农业市场的规模相对较小。

四、总结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在这个时期,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都经历了很多变化。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形态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形态

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形态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农村经济形态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形态,揭示其特点和发展过程。

一、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特点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以农业为主导产业,手工业、商业相对落后。

这个时期的农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只有在丰收年份才会有部分富余粮食和棉、麻等手工业产品出售。

此外,一些地方也有专门的手工业生产,如丝绸、瓷器等。

这个时期的农村经济还具有分散性和小农经济性质。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村经济结构差异很大,不同区域以及不同乡村内部的经济结构有所不同。

这是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

在农民中,普遍以小农具有较大的数量优势,因而更具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性质。

此外,农民在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也导致了相对封闭的社会形态。

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各个地区农村内部发展相对独立,维持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稳定的局面。

而在商业和手工业上,封建统治阶级对其作出了一定的限制和管制,使得它们发展相对缓慢。

二、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是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相对于手工业、商业而言得到了更大的重视。

这个时期的农业生产经济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小农生产的广泛存在。

小农生产是明清时期的农村经济的生产力基础,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

农民多采取家庭经营形式,通过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过活。

小农生产也决定了农民在经济上没有强烈的扩张欲望。

2.缺乏科技创新。

明清时期的农业生产定位主要是以粮食为主,对于技术创新的投入相对较少。

只有极少数地区投入了少量的物质、人力、财力进行农业技术的投入,大部分地区依旧是落后的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3.水利工程的推广。

在明清时期的中国,水稻作为主食文化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和地方发展的需求,水稻的种植也在不断改良,改进。

水稻的种植需要依赖于水稻的周边生态环境,因此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建设,如山水围田、灌溉渠道等,从而使水稻得以在更加适宜的环境下产生。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讲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复习讲义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变化: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1、中国古代生产工具,(1)材质变化:石骨木(原始时期)——青铜(商周时期)——铁(春秋战国)(2)动力变革:人力——畜力(牛耕:春秋后期出现)——自然力(唐朝筒车)(3)耕作工具的进步:A、春秋铁农具,战国铁犁牛耕;B、西汉犁壁,牛耕推广;C、唐代曲辕犁。

(4)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翻车、筒车(使用自然力)。

2、我国古代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1)水利灌溉工程:春秋芍陂;战国都江堰、郑国渠;西汉漕渠、白渠。

(2)地方工程:西域坎尔井(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1、土地制度:⑴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⑵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⑶封建社会:①土地私有制:战国诸侯国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地主私有(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

②土地公有制:均田制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3、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冶金⑴冶铜: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铁农具广泛使用,生产力获巨大发展。

冶铁燃料:开始用煤在汉代,普遍用煤在北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共21张PPT)
………… 1485年,明政府进行改革,允许轮班匠出银代役。1562年 ,规定轮班匠一律以银代役。工匠制度的败坏,是明代官手工 业走上衰落的重要表现。
——摘编自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官手工业工匠的处境恶劣。有匠籍的工匠不能自由经营和迁
徙,定期为官府服役。轮班服役期间,工匠得不到报酬,而且
的进步是分不开的。它使明清时代的中国长期处于外贸出超地位。一直到英国 工业革命的发生,西方的手工业生产才全面超过中国。
——徐晓望《论明清时期中国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1)制瓷业和丝织业 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青花瓷的烧制成功,使瓷器与书画的结合更紧密
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人口增长的影响 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扩大了商 品销售市场。 ②人口的膨胀导致了环境的恶化。 ③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明清手工业技术的进步,表现在多方面: 其一,开拓了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 其二,冶金技术的领先; 其三,机械运用的进步; 其四,分工的细化与设备的大型化。 应当说,明清时期,中国成为世界上出口最多的经济强国,与明清手工业
清乾 隆银 地青 花缠 枝莲 双凤 纹双 耳扁 瓶
清乾 隆黄 地青 花釉 里红 福寿 双全 花卉 纹贯 耳尊
外 商 订 货 的 瓷 盘
明代花楼机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藏“清 代缎地彩绣 Nhomakorabea衣”三、明清时期的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考点
栏目索引
(3)史料3属于古文献史料,是对“海禁”政策的评价。解读史料时注意 省略号的分层作用。依据史料中描绘的现象来分析“海禁”政策的影 响。④⑤主要体现了“海禁”政策的负面作用,对百姓生活和社会治安 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 ◆史料应用 (1)依据史料1、2,分析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提示 自然经济的影响;明朝的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与朝朝对抗;倭 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考点
栏目索引
史料3 即禁之后,④百货不通,民生日蹙。……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 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但能使沿海居民,⑤富者贫,贫者 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读史指导 (1)史料1属于古文献史料。史料体现了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和目 的。①体现的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中国实行“海禁” 政策的根本原因。②体现的是“海禁”政策达到了维护统治的目的。 (2)史料2属于现代评论史料。史料表明朱元璋因对抗东南沿海的反明 势力和倭寇而实施“海禁”政策。③体现了政府实行“海禁”政策。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021年9月下午2时3分21.9.114:03September 1, 2021

16、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2021年9月1日星期三2时3分16秒14:03:161 September 2021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
考点
栏目索引
史料3 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②机户出资,③ 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 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 利。 ◆读史指导 (1)史料1为个人生活史料。分析史料时以引号内容来分层。第一个引 号内容强调商人财富增加,社会地位提高;第二个引号内容强调社会拜 金风气盛行。①是指古代官僚或做过官的人。 (2)史料2引用教材内容,材料信息比较容易获取。依据史料中城市和地 区职能可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松江的“棉 纺织业”、景德镇的“陶瓷业”、佛山的“冶铁业”、汉口的“商品 转运”体现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专业化。

明清两代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明清两代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明清两代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时期,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在这一时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农业技术进步、农村经济结构、土地制度和农民生活等方面探讨明清两代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

一、农业技术进步明清两代农业生产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农业技术的进步。

明代,农业生产采用旱作和水稻轮作,粪肥的运用也得到了重视。

清代,引进了玉米、甘蔗等新的作物,丰富了农产品的种类。

此外,明清两代还重视水利建设,大规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例如修建排灌渠道,加强水田管理等。

这些农业技术的进步,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力。

二、农村经济结构明清两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非常显著的。

明代,农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在农业生产基础上逐渐兴起手工业和商业。

而到了清代,农村经济开始产生了明显的非农业性经济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尤其是在城乡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南方地区,农村经济更加多元化,农民在农余时间参与手工业和商业活动,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影响农村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

明代实行的是“均田制”,即通过均分土地来促进土地的公平分配;而清代则实行了土地私有制,土地可以买卖,土地所有权得到了更加明确的界定。

这种土地制度的转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土地逐渐的流转和富农加大对土地控制的趋势,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四、农民生活明清两代农民的生活状况也有所不同。

明代农民普遍生活比较贫困,农田减少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加上官府对农民的重税,使得大部分农民无法摆脱贫困。

然而到了清代,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农民的生活有了相应的改善。

尽管如此,清代农民仍然面临着重税和土地流转等问题,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有限。

总结:明清两代的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经历了较大的变革。

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村经济结构的转变、土地制度的变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都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面。

2019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课件)(36张)

2019届一轮复习通史版: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课件)(36张)

考点1
栏目索引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中的四大变化 (1)商业场所: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有固定的时间、地点限制,宋元 时期这一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先以贩运、交易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 品为主要内容,后以交易普通老百姓所需要的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 品为主要内容。 (3)交易媒介: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以物易物;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 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随着贸易进一步发 展,一般等价物开始固定为金属货币;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北宋时出现
栏目索引
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来自总纲目录栏目索引
第12讲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
考纲要求
明清时期的经济 (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2)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 芽的出现;(3)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4)“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 “海禁”政策
本讲考点
考点1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与商业
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白银为主要货币。
考点1
栏目索引
(4)商人组织:由最初的宗族血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徽商、晋商等商
考点1
栏目索引
主题一
◆史料呈现
明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史料1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①新安大贾, 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 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 史料2 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②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 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了怎样的影响。 提示 政策从限制到逐步放宽,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 经济空前繁荣。明清时期商人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反映了重商 和倡奢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等级观念,刺激了商品经济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五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高考历史一轮岳麓版通史复习课件:阶段五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素养解读
历史 解释
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繁荣,特别是工商业市镇经济的兴起,推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促使了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 中外经济交流发展,延缓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史料 实证 唯物 史观
运用史料及考古遗存,解读印证明清社会经济的特点及影响;从经济角度理解明清社会经济未能取 得实质性突破的原因。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理解明清社会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认识近代中国社会落后的经济根源。
2.手工业
(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私(民)营手工业超过__官__营__手__工__业__,占据主导地位。
①衣明料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 ②明朝时广为流行焦炭冶铁。 (成2)就手工业③出明口清的时大创宗造产出品更。为丰富多样的制瓷工艺,瓷器成为对外 ④清代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 ⑤清代雍正年间,粉彩瓷器烧制技术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研究成果 核心论点:(1)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受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美洲农作物传入对明清经济的影响;清代的人口、环境问题与外来农作物的内 在联系。
[史料观点] 明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 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 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 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广州十三行 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十三 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 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明清经济的发展》课件

《明清经济的发展》课件

商帮与会馆的出现
商帮的形成
在商业贸易的繁荣背景下,各地商人逐渐形成商帮,如晋 商、徽商等,他们拥有雄厚的资本和广泛的人脉,活跃于 全国商业市场。
会馆的建立
商帮为了加强同乡之间的联系和保护自身利益,纷纷建立 会馆,这些会馆成为商人聚会、交流信息和互相帮助的重 要场所。
商帮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商帮在明清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推动了商品 流通和市场拓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手工业的兴盛
1 2 3
技术进步与创新
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取得了显著的技术进步与创新 ,如纺织、制瓷、冶炼等领域的技术革新,提高 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家庭手工业成为一种重要的经济形式,农民在农 闲时节从事手工业生产,丰富了家庭收入,也促 进了市场的供应。
手工业与商业的互动
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商人们将 手工业产品运往各地销售,同时也为手工业生产 提供了原材料和市场。
02
明清时期的商业与手工业
商业贸易的繁荣
商品种类丰富
明清时期的商业贸易涉及丝绸、 茶叶、瓷器、药材等众多商品, 丰富了市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商业网络发达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网络逐 渐形成和完善,商人们通过水路和 陆路将商品运往各地,促进了地区 间的经济交流。
商业政策宽松
政府逐渐放宽商业限制,鼓励民间 商业活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发展 。
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商业繁荣
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繁荣发展,商人阶层崛起, 形成了许多商业组织和行会。
手工业发展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生产逐渐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形成了许多手工业作坊和工场。
金融业兴起
随着商业贸易的繁荣,金融业也逐渐兴起,出现 了许多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

《明清经济的发展》课件

《明清经济的发展》课件

VS
详细描述
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明清时期的传 统经济思想开始发生演变。这一过程受到 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以及与西方文化的交 流等。在传统经济思想演变的过程中,一 些新的经济观念逐渐形成,对当时的社会 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
总结词
介绍了重商主义思想的兴起背景、主要观点和在明清时期的实践情况。
详细描述
明朝时期,南京、北京、苏州、杭州等城市发展达到了巅峰,城市人口数量大幅增加。 清朝时期,城市化的趋势继续发展,如汉口、佛山、成都等城市也逐渐崛起。城市化的
加速促进了商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的繁荣,对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阶层的变化
总结词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变革,明清时期社会阶层也发生了变化,商人 阶层和地主阶层逐渐崛起。
详细描述
商人阶层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许多富商大贾通过经营工商业 积累了大量财富。同时,地主阶层也获得了更多的土地和财富,成为经济领域的 重要力量。社会阶层的变化对经济活动和阶级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5
明清时期的经济思想
传统经济思想的演变
总结词
详细描述了明清时期传统经济思想的演 变过程,包括其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
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与手工业的结合更加紧密,形成了一些 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部门。
土地制度的变革
明清时期,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土地兼并与集中现象加剧,一些 地主开始出现,对农业经济结构产生了影响。
02
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发展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明清时期,纺织业在技术和规模 上都有显著提升,特别是棉纺织 业的发展,推动了纺织品的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1.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繁荣。

2.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3.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市镇的兴起。

4.“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及“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主干梳理]考点一 农耕经济的发展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

(2)灌溉工具: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3)农业著作: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

2.手工业(1)生产规模:明代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成就①制瓷业⎩⎨⎧a.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b.清代根据欧洲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c.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

②丝织业: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和南京成为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3.商业(1)城镇商业繁荣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条件: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①时间: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标志: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考点二 农耕经济的迟滞1.“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①积极⎩⎨⎧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巧学妙思][图解历史] 古代手工业[微点拓展] 明清商帮出现的原因和影响(1)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重土亲乡观念的影响;商人借助群体的力量维护商业利益和自身安全。

(2)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构图解史] 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概念辨析] “海禁”与闭关锁国“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漫画解史] 清“闭关锁国”政策★实质反映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根源与目的都是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

[图解历史] “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1.史实概念——广州十三行十三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又叫“洋行”或“洋货行”。

十三行反映了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对外国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与经济往来,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

2.史论概念——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新的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工场主雇佣雇工根据市场需要进行生产,这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被称为“资本主义萌芽”。

它是封建社会内部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具有进步性。

3.史学争鸣——明清时期的社会转型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转型,已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进步思想的产生等,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特点;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主题一“落日余晖”——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史料研读]史料一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产棉区,如山东东昌府所产棉花,“商人贸于四方”;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

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

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

明清商业继续繁荣,国内市场扩大,农工产品种类多达两百余种。

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

史料二明中后期“奴富至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之为朋矣”;“缙绅家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史料三明朝中后期,丝织业中心苏州和杭州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棉纺织业中心松江的一些暑袜店主统一购进原料分给当地居民在家中缝制暑袜,计件付酬,再将暑袜拿到店中出售获利。

┃解读史料┃1.史料一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繁荣,生产性、专业性、商业性市镇出现;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2.史料二表明明代商品经济发展,货币流通数量巨大,商人地位提高,社会拜金风气盛行。

3.史料三反映了“机户”和“机工”之间、“店主”和“居民”之间实际上存在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存在的典型现象。

┃运用史料┃综合上述史料,说明明清工商业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新气象?答案(1)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2)商业观念有所改变,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3)地域性的专业性商业市镇大量出现。

(4)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史论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1)城市继续繁荣和商业市镇兴起。

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商贸城市,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2)农产品商品化和手工业商品生产的发展及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产品及其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3)商品流通的活跃和经济联系的加强以及全国性的市场网络进一步形成和整合。

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大量投放市场,国内市场空前扩大,地区间商品交换空前繁荣,联系加强。

(4)依然坚持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虽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确实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主题二“以末敛财,以本守之”——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史料研读]史料一商君说:秦孝公以变法易俗而明公道,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

——(战国)韩非《韩非子·奸劫弑臣》史料二(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史料三(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史料四即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自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解读史料┃1.史料一为原始文献史料。

史料“赏告奸,困末作而利本事”说明商鞅首倡“重农抑商”,目的是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

2.史料二为后人专著。

史料“挟其重资,多买田地”说明商人积累的资本投向田地(农业),影响了工商业的资本积累。

3.史料三为后人文献史料,说明明代政府通过法律规范商业和对外贸易。

4.史料四为历史评论,解读注意省略号的分层作用。

省略号之前的内容反映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开拓海外市场;省略号之后的内容说明沿海居民贫困化的严重社会问题。

┃运用史料┃1.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指出古代倡导重农抑商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答案保障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巩固国家稳定。

2.根据史料三概括明初法律的内容,这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答案(1)内容:加强市场管理;实行“海禁”政策。

(2)影响: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实行“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依据史料二、三、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潜在危机。

答案(1)从外部来说,西方各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疯狂地对外侵略,开拓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从内部来说,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阻碍了中国经济模式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论归纳]影响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变革的因素(1)制度因素: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使得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

(2)政策因素: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3)经济结构因素:古代中国以小农经济为核心,不利于市场发育,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4)思想观念因素:古代中国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导致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

[真题研析]考法1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考题1】(2017·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前中期,官员不允许饮食器具上使用玉制器皿;到了明朝后期,这种限制取消且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玉制器皿。

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玉器逐渐成为寻常百姓的饮食起居的一部分,并且从以前的上层专用到普通百姓也开始使用,影响到了封建等级制度,B项正确;朝廷的严格规定到明后期不被遵守,不能说明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对使用玉制器皿的规定,多是出于政治考虑,C项错误;到明后期,低级官员、普通人家都能使用玉制器皿,不足以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D项错误。

答案 B【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学科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从“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角度考查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具体解读如下:考法2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考查清代商业的繁荣【考题2】(2017·天津文综,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解析由所学可知:景德镇在江西省,图中位置应为③。

排除A项。

结合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佛山、汉口两镇以北,图中位置应为①,B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