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介质的极化

合集下载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高电压技术》 —— 电介质的极化

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束缚着的电荷发生位移或者极性随电场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或者表示为,无论何种结构的电介质,在没有外电场作用时,电介质整体上对外没有极性,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对外呈现极性的过程。

电介质极化的基本类型包括: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转向极化(偶极子式)、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四种类型。

1.电子位移极化(电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介质原子中的电子运动轨道变形而出现感应电矩。

2.离子位移极化(离子式)在由离子键结合成的介质内,在外电场的作用下,除了各离子内部产生电子式极化外,还产生正、负离子相对位移而形成的极化称为离子式极化。

当没有外电场时,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彼此相消,合成电距为零;加上外电场后,所有的正负离子对构成的偶极距不再完全相消,形成一定的合成电距。

完成离子式极化所需时间约为10-13~10-12 s,有极微量的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几乎无关,温度升高时,电介质体积膨胀使离子间的距离增大,离子间相互作用的弹性力减弱,故离子极化率随温度的升高而略有增大。

3.转向极化(偶极子式)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极性分子的偶极子沿电场方向转动,作较有规则的排列,而显出极性。

偶极子式极化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约为10-10~10-2 s,甚至更长。

有能量损耗,与电源频率和周围温度有关。

当电场交变频率提高时,极化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从而使极化率减小。

4.空间电荷极化(夹层式)夹层式极化是最常见的一种空间电荷极化形式。

由多种介质组成的绝缘结构,在加上外电场后带电质点在介质分界面上堆积,造成电荷在介质空间新的分布,产生电矩。

如电缆、电容器、旋转电机、变压器、互感器、电抗器的绕组绝缘等,都是由多层电介质组成的。

夹层式极化过程是缓慢的,它的完成时间从几十分之一秒到几分钟甚至有长达几小时甚至更长。

因此,这种性质的极化只有在直流和低频交流电压下才能表现出来。

高频时,离子来不及移动,就很少有这种极化现象,故只有在低频时才有意义。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分类
总结词
电介质根据其组成和结构可分为离子型、电子型和复合型三 类。
详细描述
离子型电介质由正负离子组成,在电场作用下离子会发生定 向移动形成传导电流。电子型电介质由自由电子组成,其导 电性类似于金属导体。复合型电介质则同时包含离子和电子 两种导电机制。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的主要性质包括绝缘性、介电常数、介质损耗等。
详细描述
电介质的绝缘性是指其抵抗电流通过的能力,介电常数则反映了电介质在电场 作用下的极化程度,而介质损耗则是指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能量损耗的能力。 这些性质在电力系统和电子设备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02
电介质极化原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的作用下, 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 移,从而在电介质中出现 的宏观电荷现象。
压电效应
压电效应是指电介质在受到外力作 用时,会在其内部产生电荷的现象 ,其特点是具有逆压电效应和正压 电效应。
极化机制
电子位移极化
取向极化
电子位移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 下,电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发生位 移,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取向极化是指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 分子中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 ,从而产生宏观电荷的现象。
分析不同电介质材料的极化特 性。
实验设备
电极
用于施加电场和测 量电位的电极。
测量仪器
用于测量电介质极 化率的测量仪器。
电介质样品
不同类型和性质的 电介质材料。
电源
用于提供实验所需 电压的电源。
实验装置
包括电容器、绝缘 支架、绝缘棒等组 成的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01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7.8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7.8
交变电场
水、油分子反复极化
摩擦生热、 摩擦生热、共振
返回
退出
返回
退出
2. 无极分子
位移极化
微观表现: 无极分子在外场的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 微观表现: 发生偏移而产生的极化称为位移极化 位移极化。 发生偏移而产生的极化称为位移极化。 原子、分子尺度。 原子、分子尺度。 宏观表现(均匀介质):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波炉加热的原理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电介质 (Dielectric),就是绝缘体 —无自由电 , 无自由电 不导电。 子,不导电。
返回
退出
导体放入静电场中,…… 导体放入静电场中,
返回
退出
§7-8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电介质就是绝缘体,没有自由电子,不导电。 电介质就是绝缘体,没有自由电子,不导电。 绝缘体放入静电场中,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绝缘体放入静电场中,
±
有极分子: 分子的正、 有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不重 分子存在固有电偶极矩 固有电偶极矩。 合,分子存在固有电偶极矩。 p
-q +q
返回
退出
在无外电场时,无论哪种电介质, 在无外电场时,无论哪种电介质,整体都呈现 电中性。 电中性。为什么
分子排列杂乱无章 如果给电介质加上外场呢
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介质表出现净电荷 极化电 极化:在外电场作用下,介质表出现净电荷(极化电 束缚电荷)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荷或束缚电荷 的现象称电介质的极化。
返回
退出
电介质的极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电介质的极化是怎样产生的呢 极化 *一、 电介质的电结构 一 无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重合。 无极分子: 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在无外场时重合。 不存在固有分子电偶极矩。 不存在固有分子电偶极矩。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在电场的作用下,电介质中的电荷分布发生变化,导致物质内部形成电偶极矩而出现极
化现象的过程。

这种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随处可见,比如说电
容器、电子电路等设备,都需要利用电介质的极化性质才能正常运作。

下面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的原理可以通过研究宏观电荷体系得到:当电介质体
系中有正负电荷分布时,会出现电场,从而导致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
电子云被拉伸,让正负电荷分别分布在了介质的两端,形成了电偶极子。

这个过程就是电介质极化的实现过程。

电介质极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电子极化和离子极化,其中电子
极化是由于电介质中的原子或分子电子云位移而形成的;而离子极化
则是由于电介质分子中的离子受到电场的作用而发生电荷分离所致。

电介质的极化性质在电学理论研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过这种极化现象,我们可以建立起数学模型,来解释电介质内部的电
场分布特性、介质在交、直流电场中的响应特性、以及介质中信号传
输的能力等现象。

电介质极化还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比如说,在电容器中,由于
电介质的极化作用,正负极板之间的电场会得到加强,从而实现对电
荷的储存;在通信技术领域中,也会使用电介质极化来实现信号检测
和处理等操作。

总之,电介质极化是电学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了解电介质极化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电学理论、掌握电学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5-
§2-1 电介质的分类
2、极性电介质 ➢极性分子:无外电场作用时,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即分子具有固有偶极矩,称这类分子为极性分子。例如H2O。 ➢由极性分子构成的电介质称为极性电介质。根据分子固有偶 极矩的大小,极性分子又分为三种: 弱极性电介质:μ0 ≤ 0.5 D
强极性电介质:μ0 ≥ 1.5 D
3、空间电荷极化(界面极化)
➢ 对于结构非均匀的电介质,一些在有限距离内可移动的电荷,积累在晶界 或者相界处构成的极化。
p
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
-12-
界面处的空间电荷极化
§2-2 电介质的极化
4、极化强度
➢ 极化就是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内部出现宏观偶极矩的现象。为了描述极
化的程度,可以用单位体积的介质中偶极矩总和来表示。
电学大师 法拉第
-3-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偶极子—描述电介质的基本电学模型
➢由相距一定距离的等量异号电荷,构成的带电体系称为, 电偶极子。
➢电电荷偶q 极与矩l:的从乘负积电定荷义到为正电电偶荷极作矩一。矢用量l 表,示则:电偶极ql子的 ➢单位:C • m或D (德拜) 。是矢量,方向由负电荷指向正
弱极性电介质,μ0≤0.5D
极性电介质:
无外电场作用时,由正负 电荷中心不重合,具有固
中极性电介质, 0.5D <μ0<1.5D
有偶极矩的分子组成
化学结构不对称,介电常数εr=2.6~80, 体电阻率低于非极性电介质
强极性电介质,μ0≥1.5D
石英,云母,金红石型离子晶体 离子型电介质: 通常由正负离子组成 玻璃、陶瓷
p
-7-
§2-1 电介质的分类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
电介质的四种极化方式是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偶极子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

1、电子位移极化
一切电介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每个原子都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着原子核的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2、离子式极化
离子的极化由法扬斯首先提出。

离子极化指的是在离子化合物中,正、负离子的电子云分布在对方离子的电场作用下,发生变形的现象。

离子极化能对金属化合物性质产生影响。

3、偶极子极化
偶极子极化是指在电场作用下,组成介质的分子的固有偶极矩将沿着电场方向排列,所有偶极矩的矢量和不为零,介质产生宏观极化强度。

4、空间电荷极化
空间电荷极化常常发生在不均匀介质中,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不均匀电介质中的正负间隙离子分别向负、正极移动,引起电介质内各点离子密度的变化,产生电偶极矩,这种极化称为空间电荷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2、离子式极化
E=0
特点:
1)时间极短:10-12~10-13s
2)具有弹性;
3)损耗极小;
E
4)εr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6.03.2021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3、转向极化(偶极子极化)
特点: 1)时间较长10-6~10-12 ; 2)没有弹性; 3)有损耗; 4) εr与温度有关
E=0
电介质的电气特性
❖1)极 化——————ε(介电常数) ❖2)电 导——————γ(电导率) ❖3)损 耗—————tgδ(介质损耗因数) ❖4)击穿电场强度———Eb(击穿场强)
16.03.2021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1.1 电介质的极化
❖介质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原来彼此中和 的正负电荷受电场静电力的作用,分别 朝着正负极板方向移动,但没有脱离它 们原来附着的质点,仍是束缚电荷。只 是在沿电场方向上产生了极小的﹑有 限的位移,形成了偶极子,这种现象 就是介质的极化。
16.03.2021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1、电子式极化
E
16.03.2021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电子式极化特点
❖1)时间极短:10-14~10-15s ; ❖2)具有弹性; ❖3)没有损耗;
❖4) εr随温度升高变化很小;
16.03.2021
第一章 电介质的极化、电导和损耗
(a)无外电场
E
-
+ +
-+ -+
-+ -+
-+ -+
-
+
+ -+ -+ -+ -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总结:
1)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发生位移极化和取 向极化。位移极化是正负电荷的重心在外电场作用 下发生了相对位移,取向极化是分子偶极矩转向与 电场一致的方向。 2)两种极化都是外电场越强,极化越厉害,所产生 的分子偶极矩的矢量和也越大。 3)不管是位移极化还是取向极化,其最后的宏观效 果都是产生了极化电荷。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场的 方向与外电场方向相反,总是力图削弱外电场。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E0
E0
E
+
E E0 E
E
+
+ +
E0

E E0 E
+ +
E0
电介质的极化的结果:
产生极化电荷q' 极化电荷产生电场E ' E E0 E '
极化时,在介质表面出现极化电荷,而极化电荷产生附加电 场,与外电场的方向相反。
± ± ± ± ± ± ± ± ± ± ± ± ± ± ±
pe 0


+
p
i
e
0

+ +
E0
正负电荷的重心在 电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 移 p 0
p
i
e
e
0
电介质的极化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无外电场时
(2)有极分子: (例如,H2O 、 HCl 、CO 、SO2)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重心不重合;
存在分子固有电偶极矩。 P e ql
电介质的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极化. 由于电介质分子的不同,极化机制有位移极化 和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dielectric)也就是绝缘体,它们本身是不导电的,即它们不含有自由电子。

因此,与导体相比,电介质对外场的响应是不同的。

对于导体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就是自由电子定向移动,产生感应电荷,最终达到静电平衡。

而对于电介质而言,其对外电场的响应是束缚电荷的受限移动(移动范围不能超出原子),从而产生宏观的极化电荷。

这种对外电场的响应称为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微观过程是束缚电荷在外电场中的运动。

任何物质的分子都是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的,整个分子是电中性的。

正(原子核)、负电荷(各个电子)在空间中都具有一定的分布。

利用等效理论(原理),对正、负电荷分开处理,可以得到这个分子的等效正电荷的大小、位置以及等效负电荷的大小、位置。

这样,就可以得到分子的等效固有电偶极矩。

根据对称性,可以将分子分为无极分子和有极分子。

顾名思义,无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为0的分子,即分子的正、负等效电荷的位置重合,这要求分子的结构具有某些对称性,如氢分子,四氯化碳分子等。

有极分子就是分子等效电极距不为0的分子,这种情况更为多见。

自然地,这两种分子的极化机制不同。

对于无极分子而言,一旦加上了外电场,原本重合的正、负等效电荷点会分开,产生感生电极距,也称为位移极化。

而对于有极分子而言,不仅仅有位移极化,本身的固有电极距会在外场作用下从原本的杂乱无章到逐渐有序,这种极化称为取向极化。

那么如何定量描述极化的强度呢?极化强度是宏观量,而极化微观机制是微观图像。

将宏观量和微观图像联系起来的有效工具便是微元法,即取一小块体积元,将体积元内所有电极距叠加起来,除以体积元的大小,定义为极化强度矢量。

那么极化电荷的分布情况如何呢?对于均匀的电介质而言,可以想象,电介质体内是不会出现宏观的极化电荷的,因为它们都抵消掉了(想象一下极化的微观过程可知)。

但在表面情况就不同了。

这个表面并不是电介质的理想表面,而是指距离理想表面的距离小于L的地方。

其中L为分子感生电极距中等效正电荷点与等效负电荷点的距离。

第九章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第九章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1.001 1.0008 1.0006 1.0004 1.0002 1 0.9998 0.9996 0.9994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空气 氢气 氧气 二氧化碳 空气
2)液体介质可分为非极性、极性和强极性3种。
非极性(或弱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在 1.8~2.5,变压器油等矿物油属此类。
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在2~6,如蓖麻油、氯化 联苯即属此类。 强极性液体的相对介电常数很大(>10),如酒精、 水等,但这类液体介质的电导也很大,所以不能用 做绝缘材料。
2. 离子式极化
在离子式结构的电介质中, 当有外电场作用时,则除了 促使各个离子内部产生电子 式极化之外,还将产生正负 离子的相对位移,使正负离 子按照电厂的方向进行有序 排列,形成极化,这种极化 称为离子式极化
图9-3 离子式极化 (a)无外加电场;(b)有外加电场
完成离子式极化所需的时间也很短,约10-13s ,其极化响应
第九章 高压设备的绝缘试验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高压设备
变压器、互感器、断路器 设备的导电部分要用气体、液 体、固体绝缘材料或它们的组 合与接地的外壳或支架隔离开, 以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电场的作用下,绝缘物 质会发生各种物理现象: 极化、损耗、电离、击穿 放电等等 但有些现象至今未能从 理论上获得完满的解释, 因此在高电压技术领域 中,不论是教学还是科 研,都要倚重试验技术。
速度通常在红外线频率范围,亦可在所有频率范围发生。 离子式极化也具有弹性,亦属于无损极化。
3. 偶极子式极化—有损极化
在极性分子结构的电介质中,当有外电场作用时, 偶极子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转向电场的方向,这种 极化被称为偶极子式极化,或转向极化。
图9-4 偶极子式极化 (a)无外加电场;(b)有外加电场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
+
H
+
正负电荷 中心重合
+
H C H
+
pe
O +
HH+ NhomakorabeaH
pe 0
pe
正电荷中心 ——分子电偶极矩
1. 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e
无外电场时 pe 0
f
pe
l
E外
f
加上外电场后
pe 0
E外
+
极化电荷
+ + + + + +
极化电荷
2. 有极分子的转向极化
0

S
E dS
1
0
( 0 )S
r 1 0 r
0 ( 0 ) 0 0 r
1
+ + +
电位移矢量
D 0 r E E
有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n D dS q0i S i 1
通过高斯面的电位移通量等于高斯面所包围的自由电荷 的代数和,与极化电荷及高斯面外电荷无关。
无电介质时
0
r
四.有电介质时的高斯定理
无电介质时
电位移矢量 0
+ + + + + + + + + + + + + + + + +
1 S E0 dS 0 0S
加入电介质后(各 向同性电介质)
σ '
σ '
-

电介质的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
无外电场时, 有外电场时:
± ± ± ± ± ± ± ± ± ± ± ± ± ± ±
pe 0


+
p
i
e
0

+ +
E0
正负电荷的中心在电 场作用下发生相对位移
p
i
pe 0
e
0
(2)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1)无极分子: (如 CO2、H2、N2等)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重合;
整个分子无电偶极矩。 (2)有极分子:(如 H2O、CO、SO2、陶瓷等) 无外场作用下,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
±
存在分子固有电偶极矩 Pe ql
电介质的极化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分子所发生的变化称为极化. (1)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电偶极矩(electric moment) :
Pe ql
电介质分子模型---“中心”模型
电介质分子内部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构成。 可认为分子内所有的正负电荷分别集中在两个几何点上, 这两个几何点分别称为正负电荷的“中心”。
中心模型 电介质分子----等效偶极子
电介质分子的分类
无极分子电介质 电介质分子 有极分子电介质
小结
电介质分子的分类
电介质极化的 物理过程及结果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E0
E0
E
+
E E0 E
E
+
+ +
E0

E E0 E
+ +
E0
电介质的极化的结果:
产生极化电荷q' 极化电荷产生电场E ' E E0 E '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显示电性的现象。

在电场的影响下,物质中含有可移动宏观距离的电荷叫做自由电荷;如果电荷被紧密地束缚在局域位置上,不能作宏观距离移动,只能在原子范围内活动,这种电荷叫做束缚电荷。

理想的绝缘介质内部没有自由电荷,实际的电介质内部总是存在少量自由电荷,它们是造成电介质漏电的原因。

一般情形下,未经电场作用的电介质内部的正负束缚电荷平均说来处处抵消,宏观上并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束缚电荷的局部移动导致宏观上显示出电性,在电介质的表面和内部不均匀的地方出现电荷,这种现象称为极化,出现的电荷称为极化电荷。

这些极化电荷改变原来的电场。

充满电介质的电容器比真空电容器的电容大就是由于电介质的极化作用。

电介质的极化机制[1]①电子极化,是在电场作用下原子核与负电子云之间相对位移,它们的等效中心不再重合而分开一定的距离l形成电偶极矩p e =el(l由负电中心指向正电中心,e是电荷量,见电偶极子)。

当电场不太强时,电偶极矩p e同有效电场成正比,p e=αe E,式中αe称为电子极化率。

②离子极化又称为原子极化,是在正负离子组成的物质中异极性离子沿电场向相反方向位移形成电偶极矩p a。

p a与有效电场成正比,p a=αa E,αa称为离子极化率,这两种极化都同温度无关。

③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某些电介质分子由于结构上的不对称性而具有固有电矩p。

在无外电场时,由于热运动,这些分子的取向完全是无规的,电介质在宏观上不显示电性。

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每个分子的电矩受到电场的力矩作用,趋于同外场平行,即趋于有序化;另一方面热运动使电矩趋于无序化。

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的外电场下,两者达到平衡。

固有电矩的取向极化也可以引入取向极化率αd描述,当电场强度不太大而温度不太低时,,k是玻耳兹曼常数,T是热力学温度。

这种极化同温度的关系密切。

④界面极化,由于电介质组分的不均匀性以及其他不完整性,例如杂质、缺陷的存在等,电介质中少量自由电荷停留在俘获中心或介质不均匀的分界面上而不能相互中和,形成空间电荷层,从而改变空间的电场。

第五节 电介质极化

第五节 电介质极化

§5.5 电介质极化一、电介质(Dielectric)的极化 1 电介质就是绝缘介质电介质内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在电场作用下,电介质中的电荷只能在分子范围内移动。

2.分子电矩分子—电偶极子(模型) 分子的正负电中心相对错开。

分子电矩3 电介质的极化 (1) .极性电介质的极化极性分子(Polar molecule)也称有极分子在正常情况下,内部电荷分布不对称,正负电中心已错开,有固有电矩p 分,常见极性分子:如HCl 、H 2O 、CO 和有机玻璃等。

有极分子电介质的极化是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有极分子取向极化p 分+-电介质分子p 分 = q 分l 分E有外电场无外电场无外电场时:每个分子p 分 ≠ 0 ,由于热运动,各p 分取向混乱,小体积∆V (宏观小、微观大)内有大量分子 ∑ p 分= 0。

有外电场时:各 p分向电场方向取向趋于相同(由于热运动,取向并非完全一致) 在∆V 内 ∑ p 分 ≠ 0,且外电场越强 | ∑ p 分| 越大,这种极化称取向极化。

(2) .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非极性分子(Non-polar molecule)又称无极分子在正常情况下电荷分布对称,正负电荷中心重合,无固有电矩。

非极性分子又称无极分子,常见非极性分子电介质有He 、 H 2、 N 2、 O 2、 CO 2、氢、甲烷、石蜡等): 非极性电介质的极化是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无外电场时:每个分子 p 分 = 0,∆V 内 ∑ p 分 = 0。

有外电场时:正负电中心产生相对位移, p 分(称感应电矩) ≠ 0,∆V 内 ∑ p 分 ≠ 0,且外电场越强, | ∑ p 分| 越大,这种极化称为位移极化。

无极分子 位移极化 4 电介质中的电场强度 1)束缚电荷(Bound charge)电介质极化后,在电介质体内及表面上可以出现束缚电荷(又称极化电荷)。

由于电介质极化后会出现束缚电荷,空间某点的电场应是由自由电荷与束缚电荷共同产生的。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的极化课件
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
详细描述
根据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电介质可以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类。不同状态的 电介质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如气体电介质常用于高压绝缘,液体电介质常用于 电缆绝缘,固体电介质常用于电子器件和绝缘材料。
电介质性质
总结词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介电性、热稳定性等性质。
详细描述
频率特性
频率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分 子来不及响应电场的变化。
频率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随着频率的增加,介电常数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为频率增加会导致电场变化速度增加,使得电介质对电场的 响应能力降低。
压力特性
03
极化性
温度特性
温度对电介质极化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电介质的极化率通常会减小,这主要是因 为温度升高会导致电介质内部的分子热运动增强,从而降低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温度对介电常数的影响
介电常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这主要是因为温度升高会 导致电介质内部的正负电荷的热运动速度增加,从而降低电 介质对电场的响应能力。
电介质具有高绝缘性,能够承受强电场作用,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能够存储电 荷并隔绝电流。此外,电介质还具有热稳定性,能够在高温下保持稳定的性能。 这些性质使得电介质在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02
极化理
极化现象
01
02
03
极化现象
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其 内部偶极子定向排列的现 象。
极化程度
分析数据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电介质极 化的规律和特点,探究与材料 性能之间的关系。
06
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极化现象是电介质中的重要现象,它是电学的基础,是理解电介质的性质和特性,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电介质系统中的基础。

20世纪,极化现象的相关理论及其应用在现代电子技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掌握有关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及其特性非常重要。

极化现象是指电介质中空气、油和金属等物质,在施加外力作用时,电子由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均衡状态发生移动,形成复合电荷或极化分布的现象。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的基本原理是,当外力作用于电介质中时,电介质中的电子会受到施加的外力作用作用而移动,产生极化分布,从而产生电荷强度和电场强度,即产生极化现象。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有三种类型:中性极化、静态极化和动态极化。

中性极化指当外力作用于电介质中时,电介质中的电子围绕朝着地点向外移动,形成中性极化分布,构成一个电荷层,形成介质体的电荷中心和电场中心,这种极化方式称为中性极化。

静态极化是指当外力作用于电介质中时,电介质中的电子一次性聚集介质体的任一端,从而形成介质体的极化和电场,这种极化方式称为静态极化。

动态极化指当外力作用于电介质中时,电介质中的电子会在不同的位置多次聚集,从而产生一个有序的动态极化和电场,这种极化方式称为动态极化。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外力施加的方式;二是介质的特性。

外力施加的方式包括电压、电流、磁场、温度和压力等,具体取决于介质性质,介质性质包括介质的电导率、热导率、磁导率、热传导率、介质的向心力、表面张力等,这些介质性质的变化都会影响介质的极化现象。

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受到太多因素的影响,其特性很复杂,受多种外力和介质性质相互作用的影响,其表现出多种复杂的极化形式。

因此,理解和掌握介质极化现象的特性,以及将它应用到现实电介质系统中,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由于电介质的极化现象受多种外力和介质性质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导致电介质的极性、强度和空间结构的变化,这就需要对电介质的极化现象进行详细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测试。

电介质极化

电介质极化
2、 几种绝缘介质组合在一起使用时,应注意 r 的配合。
3、 材料的介质损耗与极化形式有关,而介质损耗是 影响绝缘劣化和热击穿的一个重要因素。
4、 在绝缘预防性试验中,夹层极化现象可用来判断 绝缘受潮情况。例如,水分侵入电介质后,使材 料的介电常数增大,同时水分能增强夹层式极化 作用,因此,通过测量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就 能判断电介质受潮程度。
以变压器油中气泡为例:
油 E泡 泡 E油
E泡

E油
• 油 泡

E油

2.2 1.0058
2.2E油
第一节 电介质的极化
极化的概念: 在外电场作用下,电介质的 表面上出现束缚电荷的现象 叫做电介质极化。
极化的形式: 电子式极化、离子式极化 偶极子式极化、夹层式极化
电子式极化:(存在于一切材料中)
电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离子式极化:(存在于离子结构物质中)
离子式极化特点:时间短,无能量损耗,弹性极化
真空介电常数 0 1/(0C 2 ) 绝对介电常数 相对介电常数 r / 0
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
相对介电常数电介质时,应注意相对介电常数 r 的大小。 用作电容器的绝缘介质时,希望 r 大些好。 用作其它设备的绝缘介质时,希望 r 小些好。
偶极子式极化:(存在于极性材料中)
偶极子式极化特点:时间较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
夹层式极化:(存在于多种材料的交界面)
合闸后,两层介质上的电压有一个重新分配的过程,而其 上的电荷也会重新分配。
夹层式极化特点:时间很长,有能量损耗,非弹性极化
介电常数:表征电介质在电场作用下极 化程度的物理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介质内部从宏观上讲 仍是电中性,电介质表 面出现宏观正 负电荷。
束缚电荷产生的电场方 向与 原(外)电场方向相反 。 2.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
分子本身相当于电偶极 子,在外电场中转向( 原理见 p.40例9.10 )。
有极分子的取向极化比 位移极化强得多,因此 可以忽略位移 极化。 对于有极分子构成的各 项同性均匀电介质,仍 然只在表面出 现正负电荷。极化电荷 产生的电场方向与外电 场相反。
dS = Rd θ ⋅ h
dq' = σ' dS = P cos θdθ Rh dq' Ph = cos θdθ 2 4πε 0 R 4πε 0 R Ph dE z = dE cos( π + θ ) = − cos 2 θdθ 4πε 0 R 2π Ph π E z = ∫ dE z = − 0 4 πε 0 R dE =
上式适用于所有电容器 。
v v P = ε 0χ eE
v ˆ σ' = P ⋅ n
根据(极化强度和)极 化电荷分布计算其产生 的 电场,叠加到原先的电 场上,便可求出空间的 实际电 场分布。很多具体情况 是比较复杂的,特殊情 况下可 以用电介质中的高斯定 理(下一节)方便地求 出。
§10.4 电介质中静电场的基本定理
σ' σ' Δ Sl = ΔV ΔSl cos θ cos θ v v ˆ ∴ σ' = P cos θ = P ⋅ n v 参考上页图 ˆ σ' = P ⋅ n
i
v ∑ pi
=
ˆ ( n规定为由介质指向外, σ' 为代数量)
v 例6 一均匀极化的电介质球 ,已知极化强度为 P ,求表面上极化电 荷的分布。 v 解:σ' = P ⋅ n = P cos θ ˆ 右半球 σ' 为正;左半球 σ' 为 负;两半球分界线上 σ' 为0。
ε r即前面讲过的相对介电 常数。
到此,从理论上得到了 场强减小的数学表达式 。 上式的适用范围不限于 平板电容器,还适用于 各向同性无限 大电介质、或电介质表 面为等势体的情况。
σ0 σ 0 σ' σ0 E 0 σ 0 σ' 1 E= = − ⇒ = − = σ 0 (1 − ) ⇒ σ' = σ 0 − εr ε0 ε0 ε 0ε r ε0 ε0 εr εr 1 σ' = σ 0 (1 − ) εr
例7 半径为 R,厚度为 h( << R)的薄圆盘均匀极化。 已知极化强 v 度 P 与盘的一个直径平行, 如图。求极化电荷在盘 中心产生的电 v ˆ n 场强度 E. dS θ 解: 根据对称性,极化电荷 在盘 θ Z 中心产生的电场只有 Z分量。 v v v P dE ˆ σ' = P ⋅ n
v v P = ε 0χ eE
v v v σ' P = E0 − E = E 0 + E' ⇒ E = E 0 − E' = E 0 − = E0 − χ eE ε0 ε0
E0 ∴ E= 1 + χe
v ˆ σ' = P ⋅ n = P (指大小 )
εr ≡ 1 + χe
E= E0 1 + χe E= E0 εr
一、环路定理 极化电荷产生的电场也 是静电场,总电场仍为 有势场, v v ∴ ∫ E ⋅ dl = 0,
即环路定理形式不变。
U AB = ∫
也不变。 二、高斯定理
B
A
v v E ⋅ dl ,
v v 1 ∫ E ⋅ d S = ε 0 ( Σ q 0 + Σ q' )
自由电荷 极化电荷
下面设法使 q' 不显含在高斯定理的表 达式中。
( p 67,表10.1,电介质强度即击穿场 强)。
一、电介质的极化
无极分子:正负电荷中 心重合,如 H, CH 4。
有极分子:正负电荷中 心不重合,如水分子。 1. 无极分子的位移极化
正负电荷中心分离 ; 正负电荷仍限制在原来 的分子范围内, 称为束缚电荷或极化电 荷; 每个分子相当于一个电 偶极子。
ε ≡ ε 0 ε r 称为介电常数。
例8 求无限大各向同性均匀 电介质(介电常数为 ε)中点电荷 q的 电场。
解:作如图的高斯面,
r
v v D ⋅ d S = q , 4 πr 2 D = q , D = ∫
q
q , 2 4 πr E= q 4πε r 2
作业:10.15,10.18, 10.19, 10.20
二、极化强度、极化电 荷面密度
1. 极化强度 : 单位体积内分子电偶极 矩的矢量和。
v P≡
v ∑ pi
i
ΔV
单位: C/m 2
v v v P 显然与外电场 E(课本有时也用 E表示)有关,实验表明 , 0 v v E 0不是非常强时,对于各 向同性电介质, P与介质内的总电场强 v 度 E(原先的外电场与极化 电荷电场的叠加)之间 存在如下关系 : v v P = ε 0χ eE
U, C
进一步可得到:
但是观察到极板间电压 减小, 电容器极板间电场强度 减弱, U0 (ε r > 1) U= E0 U U0 εr = E= = d ε rd ε r
Q0 ε r Q 0 = = ε rC0 , 电容增加,C = U U0
ε r 称为相对介电常数 , 不同电介质的数值不同 ,但总大于 1
仍以充满电介质的平板 电容器为例 , 取如图所示高斯面(虚 线) , v P ˆ n'
ˆ n
v v 1 ∫ E ⋅ d S = ε 0 ( σ 0 Δ S + σ' Δ S ) v v v v ˆ ˆ ∫ P ⋅ dS = ∫ P ⋅ n dS = ∫ P ⋅ ( −n' ) dS = − ∫ σ' dS = −σ'ΔS v v v ∫ ( ε 0 E + P ) ⋅ d S = σ 0 Δ S + σ' Δ S − σ ' Δ S = σ 0 Δ S = ∑ q 0
§10.3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绝缘体)
电介质内无自由电子 , 但电子在静电场作用下 可以有小的移 动。这种电荷分布的变 化也会对介质内部及其 周围的电场产生影 响,比如下面的实验结 果: 一个平板电容器 , 与电源 断开后 , 充进各项同性均匀电 介质 , 实验发现电量不变, Q = Q0,
U 0 , C0
引入电位移

v v v D ≡ ε 0E + P

v v ∫ D ⋅ dS = ∑ q 0
上式普遍适用,称为电 介质中的高斯定理。
对于各向同性电介质, v v v v v v v v D = ε 0 E + P = ε 0 E + ε 0 χ e E = ε 0 (1 + χ e )E = ε 0 ε r E = εE v v D = εE
χ e 称为电极化率,无量纲 。
2. 极化电荷面密度
在介质中取如图的圆柱 体,
从宏观上讲,外场中的 这个圆柱体等效于一个 电偶极子,电 偶极矩为
v v ql = σ' ΔSl
应等于圆柱体内每个分 子的电偶极矩 p i的矢量和,即 v v σ' ΔSl = ∑ p i
i
利用极化强度的定义,
v P =
薄圆盘内部的电 场为原先的外电场与 激化电荷产生的电场 之矢量和。任意电介 质内部的电场皆如此, 本课平板电容器为例,充 电后与电源断开。设电 容器极板上自 由电荷面密度为 ± σ 0。充满极化率为 χ e的各向同性均匀电介质 , 设电介质表面的极化电 荷面密度为 σ '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