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患者的出血和凝血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症患者的出血和凝血障碍
1
目的要求
1.了解止血和凝血病理生理
2.掌握血管壁、血小板、获得性凝血异常等病
种的
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
3.熟悉DIC的病因、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诊断、治疗
凝血的生理学•生理的凝血机制
▲ “内源性”与“外源性”双途径论
▲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 “细胞表面模式”论
•生理的抗凝机制
▲人体三大天然抗凝物质
▲内皮细胞的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经典理论 —
“内源”与“外源”双途径论
现代理论 —
“启动”与“放大”双阶段论
生理的抗凝机制
•天然的三大抗凝物质
▲蛋白C(PC)
▲抗凝血酶(AT)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物(TPAI)•其它抗凝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抗凝作用
蛋白C
•由肝脏合成,被凝血酶或凝血酶/血栓调理素复合体激活为APC,并在蛋白S的辅助下灭活Ⅴa和Ⅷa。APC还具有抑制Ⅹa与血小板结合、灭活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释放等其它作用
抗凝血酶
•一种主要由肝脏和内皮细胞合成的糖蛋白,对丝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故对多数诸如Ⅱ、Ⅶ、Ⅸ、凝血因子的激活具有抑制作用。
但单独AT的抑制活性很低,而与硫酸乙酰肝素(HS)或肝素结合后其抑制速度可被提高达千倍以上
组织因子途径活化抑制因子
•由内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种糖蛋白,在血浆中以游离型和与脂蛋白结合型两种形式存在,但发挥抗凝作用的是游离型。TFPI的抗凝作用的步骤是:先与Ⅹa结合形成Ⅹa-TFPI复合物,然后再与Ⅶa-TF 复合物结合为Xa-TFPI-Ⅶa-TF四合体,从而使Ⅶa-TF失去活性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Procoagulant Anticoagulant
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血小板计数:正常对照参考值100~300×109/L
•出血时间(BT):正常对照参考值1~3min(Duke法)或1~6min (Ivy法),主要决定于血小板数量也与血管收缩功能有关。血小板计数<100×109/L将导致BT延长;<30×109/L 导致BT无限延长•活化凝血时间(ACT):正常参考值1.14~2.05min,为内源性凝血途径状态的筛选试验,延长见于凝血因子减少及抗凝物质(如肝素、双香豆素或纤溶产物)增加;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正常参考值31.5~43.5s,为反映内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凝血因子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导致APTT 延长;缩短可见于高凝早期
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为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试验。PT正常参考值11~14s(Quick一期法)。为使结果更准确,采用受检者与正常对照的比值,称为PTR,正常参考值为0.82~1.15。为进一步达到国际统一,又引入国际敏感度指数(ISI)对PTR进行修正,即
INR=PTRISI,正常参考值与PTR接近。凝血因子减少或抗凝物质增加可导致上述三项试验延长,而高凝则导致缩短;
•凝血酶时间(TT):是测定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的时间,正常参考值为16~18sec。纤维蛋白原含量不足(<
100mg/dl)或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纤维蛋白裂解产物存在下,可使TT延长;
凝血系统的实验室检查
•纤维蛋白原含量(Fig、Fbg):正常参考值为2.0~4.0g/L,下降提示消耗增加。敏感性较低,较严重的消耗方导致其下降;•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ELISA法正常参考值<10mg/L。
包括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反映纤溶的特异性较差;
•D-二聚体(D-dimmer):胶乳凝集法阴性,ELISA法正常参考值<400μg/L。D-二聚体只来自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对诊断继发性纤溶疾病有特异性高,并对鉴别原发性纤溶有重要价值;
•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鱼精蛋白能够使纤维蛋白单体聚合成胶状或条状物。3P试验可检出>50μg/ml的纤维蛋白单体,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获得性凝血病的定义及意义
•定义:
▲继发于其它病症的凝血紊乱
•获得性凝血病的临床意义
▲凝血病伴随许多病理过程,成为影响重症病人预后潜在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
▲目前已知,凝血系统与炎症反应系统在基因上具有同源性。由于炎症反应是机体抗病的基本反应,故凝血系统激活几乎存在于所有病症,但其临床意义则取决于不同病症和病况
获得性凝血病的分类
•稀释性凝血病
因血液被严重稀释而导致,主要由于严重失血而未补充足够的凝血物质
•功能性凝血病
因凝血物质功能受损而导致,主要见于合并低温和酸中毒的重症病人
•消耗性凝血病
因血液高凝而引发,主要见于特殊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性疾病
稀释性凝血病
•在严重失血的病人,如果仅给予普通液体和红细胞复苏,而没有给予足够的凝血物质,便可发生稀释性凝血病。•凝血障碍的表现取决于凝血物质缺乏的严重程度,并与相关检查呈线性关系:
▲血小板﹤100×109,出血时间延长;
﹤30×109,出血时间将无限延长,并可发生自发性出血
功能性凝血病
•凝血物质数量和质量基本正常,但特殊的病理环境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功能障碍。
•作为酶触反应,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行使正常功能需要有适宜的环境(温度、酸碱度),故引发功
能性凝血病的主要原因有:
•低温(<35℃):见于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下、休克、输入大量低温液体;
•酸中毒:见于休克和大量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