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初中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认真拟定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是教师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
下面给大家整理了化学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欢迎借鉴!《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号考生,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的内容。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
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
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
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
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
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六、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
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前言大家好,今天我来为大家讲一讲有关分子和原子的知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分子和原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无论是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多个领域,都会涉及到它们的研究。
所以,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础知识对我们理解这些领域的原理和应用都非常重要。
本次讲解,我将首先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接着会分别从化学和物理层面,为大家详细阐述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性质以及相关应用。
希望通过我的讲解,大家能够对这个话题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1. 原子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同元素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质量、大小、电性质字,符号为“X”,如氢原子为H,氧原子为O等。
2.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具有独立存在和化学性质的粒子,分子也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元之一。
化学式中,分子的符号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同或不同原子的符号组成。
例如,二氧化碳分子的化学式为CO2。
三、分子和原子的结构特征1. 原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原子是微观数量级的粒子,它由中心的质子和中子组成原子核,核外绕着电子云。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0的-15次方米,而电子云的大小约为10的-10次方米,即原子直径的千分之一。
电子在电场力和核的引力作用下,保持在原子核的周围环绕运动,形成一个稳定的电子壳层,外电子层未充满的元素具有化合价。
2. 分子的基本结构特征分子是由两个或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分子的形成始终遵从着化学键结合原则。
常见的分子结构有:双原子分子,多原子线性分子和多原子非线性分子。
其中,双原子分子如氢分子(H2)、氧分子(O2);多原子线性分子如二氧化碳(CO2);多原子非线性分子如水(H2O)。
四、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原子的性质原子的性质取决于其原子序数(即质子的数量)。
例如,氢原子只有一个质子,在周期表中属于第一组;氧原子有8个质子,属于第16组。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在化学课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和地位。
作为化学基础概念的教学内容,它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微观世界的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和宏观现象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围绕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性质、特点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展开。
(1)作用与地位:分子和原子是化学科学的基本概念,是认识和分析化学现象、揭示化学规律的基础。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质的本质,为后续学习化学键、化学反应等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a. 分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b. 原子的定义、组成、性质和特点;c.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d.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后,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特点;(2)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并解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通过实例分析,理解分子和原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a. 分子与原子的基本概念;b. 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c. 分子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
(2)教学难点:a. 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和特点;b. 学生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c. 举例说明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四、说教法在教学“分子和原子的说课稿”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
1. 启发法:- 我将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如“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为什么水可以变成蒸汽?”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 利用化学实验现象,如水的沸腾和冰的融化,来直观展示分子之间的运动和间隔变化,从而加深学生对分子性质的理解。
2. 问答法:- 在课堂上,我将设计一系列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通过问答的形式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概念的理解程度。
《课题1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全国比赛案例)
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来自于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师范大学实验外国语学校的谢崇霞。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三单元课题1的《分子、原子》第1课时。
下面我将从以下7个方面来谈一谈这节课。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看教材分析。
三单元是初中化学“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的概念,是学生由宏观世界迈向微观世界的开端。
它对于今后学生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物质分类、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学习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过渡)一般处理本课题时,常规的做法是通过引入生活中现象来说明物质的微粒性,然后再通过教材中提供的数据及实验来验证分子的性质。
这样的设计将重点放在了知识的掌握上,往往遏制学生的探究欲望,阻碍学生的思维发展。
那么我们能否把重点放在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升思维能力上呢?我们可以把简单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学习,而把有深度的问题留在课中来探究?这样的课堂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
带着这样的想法,我把教学方式定为了翻转课堂,并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这是知识与技能。
这是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课前的微课学习、观察身边物质以及课中合作探究等获取信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用科学探究的思维,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
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科技发展、分析生活现象,感受微观世界的神奇色彩,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通过实验探究及其装置改进,养成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就不再赘述了。
教学难点:分子、原子等又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学生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可以通过宏观实验来解决。
所以学习中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养成则是我们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设计理论依据)四、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根据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论和建构主义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亲自参与实验探究,从而对知识意义呢进行主动的建构。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第课时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第 1 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在学习了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基础上,对物质微观世界的进一步探究。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将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的构成和变化,为后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奠定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教材内容本课时主要包括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分子的性质等内容。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图片展示、文字描述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的物质及其变化,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认知特点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阶段,但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
对于微观世界的认识,他们需要借助直观的实验和形象的比喻来理解。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分子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学生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
(2)理解分子的概念。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分子的存在和性质。
—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3.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3.互动白板:方便教师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4.网络资源: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互动方式
在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时,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师生互动:提问、解答、指导实验等方法,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精神;
(2)学会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习化学的热情;
(2)使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物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科学的敬畏之心;
(3)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认知水平上,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但还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和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较为感兴趣,喜欢探索未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已养成了一定的预习、听讲、复习的学习习惯,但部分学生可能仍需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3.讨论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提高课堂氛围。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化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和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秦国超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难点: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法指导本节课学生的学习主要采用实验—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实验反映了化学学科的特点,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人教版分子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分子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的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分子原子”这一单元。
这一单元是高中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评价与反思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说课。
一、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它们在物质中的存在形式。
2. 学会描述和比较不同物质的微观结构。
3. 掌握化学键的形成原理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5.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 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
2.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其区分。
3. 化学键的类型、形成条件和作用。
4. 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包括原子的组成、原子核的结构以及电子排布规律。
5. 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单元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3. 多媒体辅助: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微观世界。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化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香水的挥发、金属的导电性等,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性质及其在物质中的作用。
通过比较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认识。
3.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如电解水、燃烧铁丝等,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加深对化学键和原子结构的理解。
4.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就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引言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讲解的主题是分子和原子。
对于化学,很多人都会感到畏惧,甚至觉得很难懂,但是只要懂得其中的奥妙,就能让我们对这个科学更加感兴趣。
那么,让我们来一起探讨分子和原子的相关知识吧。
二、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1 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相互连接而成的粒子,是化学物质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分离和结合的能力。
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决定了化学物质的性质和性质的起源。
2.2 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基本粒子,是所有非化学反应中不可分割的物质。
原子是由核和电子组成的,电子绕核运动,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且核质量远大于电子。
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3.1 分子和原子的区别直接看到这里,这些概念可能让人混淆,并且感到混乱,那么让我们看看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是什么。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中的记号。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分子的基本成分。
分子具有大小、形状和化学性质,但这些性质不同于原子,只有所有原子的集合形成的物质才能影响分子的实际性质。
3.2 分子和原子的联系虽然分子和原子有着诸多的区别,但是它们在化学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的。
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通过相互连接而形成分子。
化学反应中,通常是由原子的化学键相互作用而发生的,而不是分子的相互作用。
四、分子和原子的应用4.1 分子化学的应用分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原子和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分析和控制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分子化学在工业、农业、医药及其它领域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合成新材料、开发新药物、制造新型电子元件等。
4.2 原子物理学的应用原子物理学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中运动的粒子(电子、质子、中子)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学科。
原子物理学在材料制造、工程技术、核工业和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工业中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激光切割、在核医学中使用放射性同位素进行诊断等。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第1课题内容。
①是学生从宏观世界步入微观世界的第一课。
②是学生继续探索物质构成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从微观角度认识蒸发、挥发、扩散、蒸腾等宏观现象。
2、学生起点能力分析分子和原子对学生来说,并不完全陌生,在物理课中已有所涉及。
但是,并没建立准确的概念。
由于分子、原子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粒子,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因此本课题是学生学习化学以来的第一次分化点。
所以如何让学生能比较轻松愉快地接受微观知识,对后续学习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是非常重要的。
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运用观察生活、实验探究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语言表达有关信息;学会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保持和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与学法指导1、教法分析:教学过程中采用了引导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教学法等方法2、学法指导:注重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实验、类比、模型、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从微观的角度去学习化学,通过动手、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
【说课稿】《第三单元 构成物质的奥秘课题1-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一、教学分析(一)分析教材《分子和原子》分两节学习,本节课是第一课时。
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从水的蒸发和品红的扩散实验引入,联系生活使学生建立物质是由分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
然后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探究得出分子的特点。
最后,通过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微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分子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
(二)分析学生中学生的智力特点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为辅。
分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过这两个概念。
但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准确的分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验过程的参与,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借助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2.难点分子的概念和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的存在。
2.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定义。
3.能运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和实验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程序和一般方法,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合作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树立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策略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让学生亲自动手、讨论及总结。
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分子运动和分子破裂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探究式教学。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
初中化学说课稿分子和原子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分子和原子。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探索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了解它们的特性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将从物质的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认识分子和原子。
宏观上,我们可以通过感官感受到物质的存在,比如我们可以看到、摸到的桌子、水等。
但在微观层面,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就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
一、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稳定组合。
它们具有一定的大小和形状,并且保持着物质的基本性质。
例如,水分子(H2O)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它具有水的所有特性。
原子则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单位,它由原子核和环绕在核周围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包含了质子和中子,而电子在核外的特定轨道上运动。
每种元素的原子都有其独特的质子数目,这决定了元素的性质。
二、分子和原子的性质1. 可分性与不可分性分子是可以进一步分解的,例如水分子可以被电解成氢气和氧气。
然而,原子在普通的化学反应中是不可分的,它们只能通过核反应进行转化,这在日常生活中是极为罕见的。
2.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内的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而核外的电子带负电。
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由电子的排布决定,尤其是最外层电子的排布,这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活性。
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按照原子核内质子数目的多少对所有已知的元素进行了分类。
通过元素周期表,我们可以了解元素的性质,预测它们的化学反应。
三、化学反应中的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分子会分解成原子,然后这些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如放热或吸热。
例如,燃烧反应就是一种放热反应,燃料分子与氧气分子反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分子,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四、实验观察在实验室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化学实验来观察分子和原子的行为。
例如,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的过程。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范文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大大改善。
但是,蒸汽机的内部运作却令人困惑。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蒸汽机是依靠蒸汽的压力来驱动机器的,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种压力是在哪里产生的。
直到18世纪,一位名叫Daniel Bernoulli的瑞士物理学家研究了气体分子的运动规律,他发现,气体分子在容器内不断地与容器壁以及其他气体分子碰撞,这种碰撞会使气体分子的速度发生变化。
通过统计计算,Daniel Bernoulli得出了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与温度、压力、分子数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这便是著名的“Be rnoulli方程”。
Bernoulli的发现为后来科学家研究气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奠定了基础。
19世纪基于气体分子动理论的物理学重大进展。
其中以格林斯比和马克斯韦尔为代表的研究者,深入研究了气体分子的统计性质,发现气体分子速度服从马克斯韦尔分布,通过分析统计规律得出了热力学规律,从而建立了分子动力学理论。
几十年后,学者们通过对这些理论的进一步研究,逐渐深入了解了更小的物质单位——原子。
研究表明:原子彼此之间通过分子力来相互作用,这种力既包括物理力(如Coulomb相互作用),也包括化学力(如化学键)。
这些力的不断变化和协同作用,推动了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和创造,构成了我们周围的所有事物。
分子和原子是研究物质和能量本质的重要领域。
通过深入学习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和能量的运动规律,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更稳固的基础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研究分子和原子是研究物质和能量运动规律的基础,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对分子和原子的深入理解将推动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并为人类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更坚固的基础。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九年级化学说课稿第三单元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第三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方面、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的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通过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对以后学习化学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实质起着重要作用。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本节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要达到如下目标: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图片、实验探究:①认识分子、原子的存在,②了解其性质,理解其概念。
(2)过程与方法经历实验探究过程①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体会分子原子存在的真实性②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从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①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某些日常现象,体验化学就是生活的理念。
②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之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③通过对物质世界是运动的和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用辩证统一的观点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掌握分子的性质;②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4、教具准备:教师演示器材:自制分子运动演示器、水分子模型、水蒸发、水电解微观图学生分组和演示器材:学生自制分子运动器、滴管、注射器等第二方面、学情分析:分子、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八年级九年级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第三方面、教学方法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采取情境激学,联想推理,实验与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分子与原子》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本节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想像、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获取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会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学会对疑惑且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猜测、观察,分析、交流、总结等探究能力。
本课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透过物质变化的宏观表象,建立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形成正确的微观想像,即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二、教法分析本课教学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与分析归纳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标要求,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动手、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分子、原子的有关知识,突出本课的重点,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形成微观想像能力,突破难点。
《分子和原子》优秀说课稿
《分子和原子》优秀说课稿《分子和原子》优秀说课稿1一、说教材1、本课的地位、作用:《分子和原子》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学习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及混合物、纯净物的基础上,由宏观世界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念基础。
对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的角度上认识得更加深刻,而且还是后面继续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所必备的基本知识。
并且对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确立为:●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说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会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了解分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特点;认识分子与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习通过观察身边物质、实验现象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信息;能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对有疑惑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实验中注意观察与思考结合,对实验的结果和分析能用文字、图形及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和交流;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假说与模型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重、难点确立为:教学重点:分子的基本特征;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对自然、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交流、表达、总结等能力。
教学难点:从分子、原子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和物质的变化。
二、说学情1、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在小学科学和初中物理也学习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及联系,以及物质的三态变化、热胀冷缩等相关知识,这为学习新知识做了知识的铺垫。
2、学生己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探索物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
分子与原子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分子与原子》。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分子与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课题 1。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是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端,为学生以后学习化学变化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通过本课题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微观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增强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课题之前,学生已经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微观粒子的概念和性质,学生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来帮助他们理解。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阶段,他们渴望探索未知的世界,这为本课题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了解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学会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分子、原子概念的建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2)增强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从而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分子、原子的基本性质。
(2)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2、教学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分子、原子的存在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四、教材和教法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课本从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而减少的日常现象导入新课,由于这仅仅是一个口述的实验现象。
我认为比口述现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的是那些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动手的实验。
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的实验设计成一个简便、易行、现象更加明显地细玻璃管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先让学生猜想,再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究。
这样创设课堂导入的问题式学习情境,目的除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外,还有让学生在意想不到与已有的认知相冲突的实验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主动地学;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情景引导、实验启发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
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
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
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的快乐。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
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先提出1+1是否一定等于2导入,开始让学生猜想“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的问题,学生猜想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实验我做了改进:把量筒换成细玻璃管,把一定量的酒精滴几滴红钢笔水和一定量的水装入细玻璃管中,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作出液面的记号,然后上下反复摇匀,看液面与记号是否重合。
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①实验现象明显,量筒管壁粗落差小,细玻璃管管壁细液体下降明显;②容易引导学生的正确猜想,如果是用量筒,量筒内壁也会沾少量的水和酒精,容易让学生猜想、读数出现偏差。
实验后学生发现结果液面低于原记号,大家非常疑惑。
我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意外结果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什么原因引起如此误差,出现如此现象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又例举宏观的现象来说明,一碗芝麻和一碗黄豆混合在一起摇匀有原来那二碗吗?新增的实验也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活动与探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紧接着实施活动与探究一: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创设情景感受粒子的扩散;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蒸发实验,证明构成水的粒子的扩散;之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品红扩散实验,体会品红颗粒逐渐扩散的过程,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粒子构成的概念。
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苯分子、铁原子、铜原子投影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确实真实的客观存在着。
即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这一难点是由学生感受一系列熟悉生活现象,亲身实验操作的体验,真实粒子图片的观看以及生生间、师生间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
析、推理进行突破的。
这样设置培养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接下来是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即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性质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教学环节中,由“活动与探究一”中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和品红扩散等微观感受,学生很容易体会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想像,这样用形象的比喻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深刻的记忆。
3、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在此我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①为什么能闻到大粪的臭味?②湿衣服为
什么能晒干?等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在介绍分子、原子的性质③分子间有间隔时,首先让学生做“一杯黄豆和一杯芝蔴混合”实验,其目的是把微观知识形象化,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
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带着问题,让学生做注射器里压缩空气实验,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分子间有间隔且可以变化,学生顺理成章的解决了课前的疑惑——即为什么“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不等于20ml?”。
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4、创设课下探究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糖块溶于水后液面有何变化?”。
有的学生凭
生活想象会说液面升高,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去做实验。
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其目的是将课堂知识延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乐趣,认识和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七、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分子的特征
.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