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和原子说课稿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和原子说课稿
一、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从宏观世界过度到微观世界的起始课,学生将从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客观存在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向微观认识的开始。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不仅可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而且还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中花露水及农民挑大粪扩散等现象,使学生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和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习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推理判断等方法处理信息。
(2)能在老师的启发下,对有疑惑的问题进行研究,对实验观察的结果和分析。
(3)充分发挥学生宏观与微观联想的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并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和积极态度。
(2)通过微观粒子的探究,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体会科学实验和科学探究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本课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对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和用分子、原子解释一些自然现象。
教学难点:
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变化。
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象感知使学生认知人眼看不到的粒子的真实存在及其性质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的。
四、教材和教法分析
《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课本从学生熟悉的水蒸发而减少的日常现象导入新课,由于这仅仅是一个口述的实验现象。我认为比口述现象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欲的是那些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动手的实验。于是我将教材中的家庭小实验“100ml水和100ml酒精混合体积是否等于200ml”?的实验设计成一个简便、易行、现象更加明显地细玻璃管实验:将“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先让学生猜想,再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探究。这样创设课堂导入的问题式学习情境,目的除了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以外,还有让学生在意想不到与已有的认知相冲突的实验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学生主动地学;利用创新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本课教学采用问题情景引导、实验启发与实验探究相结合,并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法。初中化学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结合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我确定了以体现从生活走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拿着问题去探究,带着问题出课堂”,以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为主线,结合交流讨论、分析归纳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手段,创造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这样多种方法互相穿插、渗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和勤于动手,在身心愉悦的环境下获得新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优化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学法指导
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和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有效途径。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因此,给学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并在教师的点拨下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强化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在“做中学”的快乐。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导入:
在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先提出1+1是否一定等于2导入,开始让学生猜想“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是否等于20ml?”的问题,学生猜想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实验我做了改进:把量筒换成细玻璃管,把一定量的酒精滴几滴红钢笔水和一定量的水装入细玻璃管中,玻璃管一端封闭,另一端作出液面的记号,然后上下反复摇匀,看液面与记号是否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在于①实验现象明显,量筒管壁粗落差小,细玻璃管管壁细液体下降明显;②容易引导学生的正确猜想,如果是用量筒,量筒内壁也会沾少量的水和酒精,容易让学生猜想、读数出现偏差。实验后学生发现结果液面低于原记号,大家非常疑惑。我采用学生意想不到的意外结果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什么原因引起如此误差,出现如此现象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又例举宏观的现象来说明,一碗芝麻和一碗黄豆混合在一起摇匀有原来那二碗吗?新增的实验也会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2、活动与探究:为了揭开这个秘密,紧接着实施活动与探究一:我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创设情景感受粒子的扩散;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的蒸发实验,证明构成水的粒子的扩散;之后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品红扩散实验,体会品红颗粒逐渐扩散的过程,让学生建立物质由很小很小的粒子构成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观看苯分子、铁原子、铜原子投影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分子、原子确实真实的客观存在着。即物质的微观构成——分子、原子等粒子的客观存在这一难点是由学生感受一系列熟悉生活现象,亲身实验操作的体验,真实粒子图片的观看以及生生间、师生间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
析、推理进行突破的。这样设置培养了学生微观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使学生感受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可以分成更小的粒子”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接下来是分子、原子的性质的探究,即活动与探究二(分子、原子的性质①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教学环节中,由“活动与探究一”中花露水在教室扩散和品红扩散等微观感受,学生很容易体会粒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一滴水的分子个数,重点设计了一个数分子时间的想像,这样用形象的比喻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深刻的记忆。
3、运用新知解决生活问题在此我设计了一些生活化的问题①为什么能闻到大粪的臭味?②湿衣服为
什么能晒干?等通过这一系列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考,真正的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在介绍分子、原子的性质③分子间有间隔时,首先让学生做“一杯黄豆和一杯芝蔴混合”实验,其目的是把微观知识形象化,借助宏观现象来帮助学生想象微观事物、理解微观事物,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而易于理解。在此基础上创设新的问题情景:构成物质的分子间的间隔是否可以改变呢?
带着问题,让学生做注射器里压缩空气实验,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分子间有间隔且可以变化,学生顺理成章的解决了课前的疑惑——即为什么“10ml水和10ml酒精混合,所得体积不等于20ml?”。这样安排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
4、创设课下探究问题:在课堂结束时我设置了一个悬念“糖块溶于水后液面有何变化?”。有的学生凭
生活想象会说液面升高,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回家去做实验。学生在家能独立完成,其目的是将课堂知识延续,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乐趣,认识和体验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七、板书设计:
分子和原子(一)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分子的特征
.分子的质量、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分子之间有间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