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研究分析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第一篇: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关于肃南裕固族地区发展民族文化旅游的调查与研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旅游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它是最具魅力的“朝阳产业”。
当前,国际旅游趋势在向文化旅游方向发展,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展现民族地域文化风采的旅游活动和项目越来越受到重视。
浓郁的文化气息,可观的经济效益是民族文化旅游能够得到大力发展的两大优势,也是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经济,迅速脱贫致富的有利因素。
一、开发民族文化旅游的意义与现状(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对人类的重要贡献,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旅游业发展所依托的重要资源。
近些年的开发实践证明,发展旅游是实现保护与发展共赢和资源优势转化的最佳途径。
民族文化要开发出市场前景好、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除了要具备必要的外部开发条件外,其自身还须具备较高的品位或基本的优势。
通过对本地区旅游资源的把握,结合市场发展趋势、应用科学的营销手段,才能将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的优势,进而推动经济发展、民族进步、文化繁荣。
(二)、我国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到2001年为止,我国已经有27处世界文化遗址,居世界第四位(占3.6%)。
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过度注重经济效益,我国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开发中存在不少的问题。
旅游文化的潜在价值没有被发掘或是低层次利用,甚至有的是破坏利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限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面临旅游客数量倍增、超出旅游地承载力的危机和压力。
2、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加重了资源供需的失衡,生态系统的破坏与环境的退化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威胁.3、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
民族特色受到严峻的挑战,旅游文化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4、旅游科技水平低,发展滞后,是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质量不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的重要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更是蕴藏着丰富的特色与文化魅力。
为了探索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色小镇发展,本文将对该领域展开研究。
1.1 概念特色小镇是指依托当地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通过整合资源、优化环境、改善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使城乡面貌发生质的变革,营造出一种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和产业发展空间,建设快乐、和谐、幸福新城镇。
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小镇则是指以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民居、传统手工艺、民族习俗等为特色,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与乡村风光,为游客提供具有浓厚少数民族特色的旅游体验和观光点。
1.2 现状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自然风光,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目前,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已经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如云南丽江的束河古镇、西藏的林芝市等。
这些特色小镇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2.1 发挥少数民族文化优势少数民族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俗风情,可以通过挖掘、展示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优势,打造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特色小镇。
可以开展文化演艺、手工艺品展示、传统美食品尝等活动,让游客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2.2 整合乡村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田园风光等资源,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乡村旅游特色小镇。
通过改善环境、提升硬件设施、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提高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整体形象和服务水平。
2.3 增强产业支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应该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发挥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制作等特色产业,不仅可以为特色小镇提供经济支撑,也有助于传承和保护当地的民族文化。
2.4 引进外部投资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也可以引进外部投资,引入旅游企业、文化传媒等力量,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特色小镇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一、我县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情况美姑地处大凉山腹心地,幅员面积2573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292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其中彝族占98.6%,农村人口100%为彝族,是个典型的彝族聚居县。
县境内沟壑纵横,峰峦叠嶂,自然风光迷人,旅游文化资源得天独厚,彝族文化底蕴深厚,彝族美食别具一格,享有“毕摩文化之乡”、“美女之乡”、“摔跤之乡”、“熊猫之乡”、“玛瑙之乡”之美誉。
自2009年国家民委与财政部联合下达文件,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以来,美姑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成立了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统筹协调指挥建设。
通过开展彝家新寨、美丽乡村和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全县民292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村寨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群众收入大幅度增长,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民族特色村寨效益逐步显现。
2013年9月,我县依果觉乡古拖和四季吉两个村分别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单和住建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联合公布的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民族特色村寨建设成绩显著。
(一)科学规划,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
美姑县委、县政府始终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总体要求,结合“彝家新寨”“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等项目建设,整合资金,狠抓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与保护工作。
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发建设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发展,深入全县292个行政村开展传统村落摸底调查,摸清传统村落的传统建筑、数量、类别、保存状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情况。
对传统村落进行资源评审,按照“一村一档”要求,建立依果乡古拖和四季吉村、龙窝乡洛木干村、树窝乡大弯村、拖木乡木破洛村、苏洛乡尔格达村、极楚村等传统村落档案册,分析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环境与发展条件的优劣势,明确村落发展定位及发展途径,科学划定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以...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调查报告——以克什克腾旗为例摘要:克什克腾旗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内蒙古缩影”,从1996年开始,旗政府在保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旅游业,使其成为全旗新的经济增长点,并成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本文通过多角度的对比、总结,得出了克旗旅游发展与经济环境的互利关系,以及其发展模式中的成功之举与不足之处。
关键词:克什克腾旗旅游业经济增长发展建议克什克腾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西北部,地处内蒙古高原与大兴安岭南端山地和燕山余脉七老图山的交汇地带,总面积20673平方公里。
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自然资源丰富,集草原、林海、沙地、丘陵、河流湖泊、温泉和多种独特而稀有的地质地貌景观于一身,拥有一个世界地质公园、两个国家森林公园、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各类历史文化遗产6800余处。
历史悠久的克什克腾旗是一个一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汉、回、满、壮、朝鲜、达斡尔等十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具有深厚的民族、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克旗紧紧围绕自然生态、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三大主线,形成了以草原森林风光、世界地质奇观、蒙古民族风情、蒙元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旅游产业体系:以乌兰布统古战场为中心的草原生态旅游、以阿斯哈图石林和青山白臼为中心的古地质遗迹和历史文化游、以达里湖为中心的草原民族风情游、以热水塘为中心的温泉疗养度假游、以经鹏镇为中心的西拉沐沦游等五大旅游区域和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地貌、沙地云杉、达里湖、黄岗梁国家森林公园及国际狩猎场、贡格尔草原、乌兰布统坝上草原、西拉沐沦河、桦木沟森林风光、热水让神泉、蒙古族游牧文化十大旅游景观。
图1 2006年克旗旅游业发展情况近几年克旗坚持“生态立旗、工业强旗、牧业富旗、旅游活旗、科教兴旗”的发展战略,扩大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景区管理、注重宣传,经过全旗的不懈努力,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旅游公路网络化格局基本建成,已修筑连接十大景区的旅游公路500多公里;饭店、旅行社等接待服务设施初具规模,拥有设为宾馆6家,其中星级宾馆4家,旅游企业130多家,接待床位达到14000余张。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
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基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田野调查摘要: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一直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本文以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为案例,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研究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潜力和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互助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基础设施不完善、文化传承不充分等。
因此,应在政府引导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民众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田野调查一、引言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成为了旅游和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
然而,由于其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经济水平低等原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为了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经济发展,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开始注重发展文旅融合产业。
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作为一个典型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其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的发展现状互助县作为一个以土族文化为主要特色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和文化资源。
近年来,互助县政府意识到文旅融合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目前,互助县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文旅融合产业,如土族民俗村、文化展览、旅游景点等。
这些产业通过整合当地的旅游、文化、手工艺等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与此同时,互助县的文旅融合产业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酒店、餐饮、交通等服务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改善了他们的生活条件。
此外,互助县的文旅融合产业还带动了土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使当地的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三、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潜力通过田野调查,我们发现互助县的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发展研究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旅游方式。
少数民族地区因其独特的风俗文化和自然环境,成为了乡村旅游的热门目的地。
为了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许多地方开始在乡村建设特色小镇,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十分喜人。
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迎来了黄金发展期。
少数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原生态的自然风光成为了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开始追求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乡村旅游成为了他们的首选。
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到少数民族地区,体验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享受原生态的自然风光。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地方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乡村旅游的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游客流量有限。
为了更好地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许多地方开始构建特色小镇,以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体验,吸引更多游客。
二、特色小镇的发展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建设对于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这些美丽的地方。
特色小镇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特色小镇也可以带动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激发当地民众的创业热情,促进当地社会的全面发展。
最重要的是,特色小镇的建设可以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升游客的满意度和就地消费水平。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打造独特的乡村旅游产品和体验项目。
具体来说,特色小镇可以依托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村落和民族风情街区。
特色小镇还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旅游景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园。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部分需要对当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其形成的原因和存在的困境,探讨传统扶贫模式的局限性,引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研究意义。
只有深刻认识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支持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发展。
【研究背景】一部分可以讨论过去扶贫模式的效果和问题,引出需要新的扶贫思路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明确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实施效果和产生影响的原因,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该模式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通过深入分析案例并探讨影响因素,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机构更好地制定支持政策和引导措施,促进扶贫工作的开展。
通过对创新发展路径的探讨,旨在为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具体建议,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的脱贫致富,提升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全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3 研究意义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这种模式可以有效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可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和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风情,促进文化交流和多元发展。
通过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可以为其他贫困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扶贫路径,推动我国扶贫事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的意义重大,对于促进旅游业与扶贫事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正文2.1 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介绍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村寨旅游扶贫模式是指利用当地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等独特资源,通过开展旅游业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
民族文化旅游现状调查个案研究--以芙蓉镇为例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课程期末考核
Ke cheng qi mo kao he
芙蓉镇简介
主要旅游景点
• 牛角岩
一片石林奇观。这些石笋,有的 像蘑菇,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少 女,有的像武士,远看是天然盆 景。其中有一巧石,形如牛角, 人吹能响,声如号角故称“牛角 岩”。
• 黄龙洞
在王村东南一公里的石峰下,须 乘舟入内。传说有神修炼成精居 于此洞。享有“世界溶洞奇 观”“世界溶洞全能冠军”“中 国最美旅游溶洞”等荣誉。
本文所做工作,针对当前芙蓉镇旅游开发中所 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方案,时代在不停 发展进步,人们对出门旅游的景点爱好也会有 所变化,想要发展好民族文化旅游,必须要跟 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时提出新的建设方案。
成果展望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课程期末考核
Ke cheng qi mo kao he
本课题以芙蓉镇为例,对芙蓉镇旅游开发中
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开发民族文化旅
游资源,打造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特色方面,
提出部分该进意见。
返回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课程期末考核
Ke cheng qi mo kao he
芙蓉镇简介
芙蓉镇
• .简介 王村芙蓉镇,本名王村,位于湘西土家
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永顺县,距永顺县城15 公里,坐落在酉水之滨。这里得酉水舟楫之 便,上通川渝,下达洞庭,素有“楚蜀通津” 之称。 原来是秦汉时土王的王都,古称酉阳, 五代十国时称溪州。后因电影《芙蓉镇》在 此拍摄,于是人们便把此地叫做芙蓉镇。
吉首大学
Jishou University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
打造民族特色村寨推动民族文化旅游调研情况报告范文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追求更加独特、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为了充分挖掘和展示我国各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打造民族特色村寨已成为推动民族文化旅游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了进一步研究该方面的情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和梳理现有民族特色村寨的建设状况,包括村寨的规划设计、民族文化展示方式、旅游设施建设以及营销策略等方面。
通过对各民族特色村寨进行调研,我们希望总结出一些成功案例和经验,为其他民族村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三、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实地踏访、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
我们首先选定了几个有代表性的民族特色村寨作为调研对象,然后派出专门的调研团队前往实地进行考察。
在考察的过程中,我们与当地村民、管理者以及游客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于民族特色村寨的认知、期望和需求。
四、调研结果1. 村寨规划设计方面:经过调研发现,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在规划设计上注重保护和展示本民族的独特文化。
例如,在村寨的布局上,可以采用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利用当地的传统材料,打造出独特的建筑风貌。
同时,可以设置文化广场、民族博物馆等公共设施,提供展示传统手工艺、民族服饰等项目。
2. 民族文化展示方式:调研中我们发现,较为成功的民族特色村寨在展示民族文化方面注重体验性和互动性。
通过安排传统歌舞表演、手工艺制作、风俗习惯体验等项目,游客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此外,一些村寨还开设了民族文化学校,向游客普及传统知识和技能。
3. 旅游设施建设方面:为了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民族特色村寨的旅游设施建设非常重要。
调研发现,一些村寨注重提供便利的交通、住宿和餐饮设施。
同时,还建设了一些特色的旅游项目,如民俗展示区、特色美食品尝区等,以满足游客的多样需求。
4. 营销策略方面:民族特色村寨的成功离不开有效的营销策略。
调研发现,一些村寨在推广和营销方面采取了多种手段。
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
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发展的调查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意识的提高,养生旅游成为了一个越来越受欢迎的旅游方式。
而在这一趋势下,云南的民族特色养生旅游也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
本文以云南大理为例,对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发展进行调查研究。
一、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的概念和特点云南是中国的民族文化大省,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而这些资源也为云南的养生旅游提供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体验。
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是以云南地域资源和民族文化为特色,致力于提供一种文化、健康、亲近自然、休闲的旅游方式,让游客在旅游中完成身心心灵的康复、调整和提升。
云南民族特色养生旅游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高山、低海拔、丰富的地理环境。
云南地处西南边陲,涵盖了高山、低海拔等丰富的地质地理环境,拥有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既有热带雨林、针叶林,也有高原草原、苔原等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
2.多元化的民族文化。
云南拥有2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各自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构成了一个多元且丰富的文化体系。
文化中生活着“舞动的云南”和“民族的蓝天”,人们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身体、音乐、色彩和饮食的惊人的多样性。
3.自然药材资源丰富。
云南地处亚热带和亚寒带交界,气候温和湿润,植被丰富,是名副其实的天然药库。
在这里,游客可以体验到多种药材疗法,如按摩、拔罐、刮痧、灸法等。
二、云南大理养生旅游的现状1.游客结构在云南大理的养生旅游中,以4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居多,占游客总数的60%。
而该年龄及以上的游客在选择旅游线路时,更关注目的地的环境和康养资源,希望能够从旅游中获取身体和精神的放松和康复,缓解工作压力和身体疲劳。
2.旅游项目在云南大理的养生旅游中,按摩、温泉、中药浴、氧吧等项目最受欢迎。
温泉和中药浴通常是游客入住酒店后可直接享用的项目,身在其中,游客能深深感受到自然环境和天然疗法的恩惠。
而游客则希望通过按摩和氧吧等项目来放松身体,舒缓情绪。
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分析
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开发分析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基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指导当地民众生活和支撑其精神世界的媒介。
民俗旅游是展示民族文化、游客参与体验,提高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度。
云南少数民族民俗种类繁多,可开发潜力较大,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尊重当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突显它的新颖性、质朴性和神秘性;发挥当地民间艺人参与度、鼓励游客参与体验的积极性;加强旅游开发商的责任,突显其领导作用;鼓励聘用当地民众参与民俗旅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游客创造和提高高品质的民俗旅游服务。
一、民俗旅游概况“民俗旅游”虽然古已有之,但是最早提出这一口号则是从深圳的民俗文化村开始的。
这个民俗文化村是国内第一个荟萃各民族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建筑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游览区。
游客在村寨里,除了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建筑风格外,还可以欣赏和参与各民族的歌舞表演,民族工艺品制作,品尝民族风味食品,观赏民族艺术大游行、歌舞晚会、民俗陈列馆、民间喜庆节日等各种场景,让游客领略中国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
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
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
民俗旅游是提供游客感知旅游目的地民俗文化的平台,是展示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媒介。
(一)云南民俗旅游现状我国开展民俗旅游起步较晚,其中难免美中不足,但发展的势头较为明显。
从国内最早开展民俗旅游活动的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开始,逐渐在国内各大旅游目的地展开一系列相关的民俗旅游活动。
这类以民俗旅游为主要旅游项目的旅游目的地在十多个,其做法为在某项民俗活动保存较为完好的区域,提供民俗展演、游客参与,让游客从中感受华夏大地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加强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认知,提高旅游项目的多样性为目的。
从云南民俗旅游项目数量上来讲,高于多数地区,但精品项目并不多。
与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性质较为相似的云南民族村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云南民族村占有绝对的优势。
体验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2023-10-28•引言•体验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目录的挖掘与利用•体验视角下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实现•案例分析:云南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旅游业发展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从体验视角研究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探讨如何从体验视角下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提升游客的体验质量。
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
研究目的与方法本研究以体验视角为基础,研究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主要探讨产品开发策略、游客体验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
研究内容本研究首先梳理相关文献,明确研究问题;其次进行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接着分析数据,探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和游客体验质量评价;最后得出结论,提出建议。
研究框架研究内容与框架02体验视角下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体验视角强调游客对旅游产品的直接感受和参与,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来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
体验视角的核心在于游客的参与和互动,以及旅游产品所带来的个性化、定制化、差异化的体验。
体验视角的定义与内涵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特点与分类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能够满足游客对异域文化的探索和体验需求。
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包括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节庆、民俗文化表演、民俗手工艺品等,具有多样性、地方性、传承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基于体验视角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策略通过设计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活动,让游客深入体验民俗文化,如参与民俗表演、制作手工艺品等。
增强游客参与和互动打造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注重地方性和特色创新和多样化根据游客的需求和偏好,打造个性化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和体验。
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产品时,要注重地方性和特色,保持文化的原真性和独特性。
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开发与管理现状的调查研究
目录
01 一、龙胜少来 展望
02
二、开发与管理现状 分析
04 参考内容
龙胜是一个充满独特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的旅游胜地。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快 速发展,如何有效地开发和管理工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次演示旨在调 查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的开发与管理现状,以期为景区的可持续发 展提供参考。
三、土家族民俗风情旅游开发需 要注意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保护和传承土家族文化。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应注重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的 文化传统,防止过度商业化和异化现象。加强对当地土家族人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2、合理规划和管理。针对土家族民俗风情的旅游开发,应进行合理规划和管 理,确保旅游活动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健全的旅游管 理制度,规范旅游经营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一、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 景点概述
龙胜位于中国南方,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不仅有壮、汉、苗、瑶等 众多民族,还保留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独特的民俗风情和自然景观 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游览。目前,龙胜已开发了多个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 点,如壮族的歌舞、瑶族的服饰、苗族的节庆等。
二、开发与管理现状分析
2、未来展望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增加,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 景点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应继续市场需求变化,合理利用和保护旅游资源, 推动景区的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形成旅游产业 集群,提升整体竞争力。
总之,龙胜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的开发与管理应注重保护原有文化特色 和自然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以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通过科 学合理的开发和管理工作,推动龙胜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少数民族旅游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旅游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旅游调研报告根据最近一次的调研结果显示,少数民族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本次调研主要针对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和旅游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多样。
这些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风俗、地域风景和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例如,云南的丽江古城、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和云南的泸沽湖等地都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旅游景点。
这些景点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凝聚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环境得到大力发展和改善。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设施和服务方面进行了很多的投资。
如加大对交通、住宿、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和旅游体验。
此外,一些地方还注重保护民俗文化,通过举办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演出等活动,将多元文化展示给游客,从而丰富了旅游体验。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服务也有了明显的提升。
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在旅游宣传和推广方面加大了力度。
通过举办旅游节庆活动、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等方式,使得更多的游客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地区注重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服务质量。
一些地方还在旅游服务中倡导保护环境、尊重民俗等理念,使游客在感受美景的同时,也能够深入了解并尊重当地文化。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旅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广阔。
通过本次调研可以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旅游环境得到了改善,旅游服务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
然而,还需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推广力度,提升旅游设施和服务水平,保护好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使其更好地融入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中。
同时,还需注重吸引更多的游客,培育旅游消费市场,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少数民族旅游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旅游调研报告调研背景和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相关问题,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1. 文献调研:通过收集和分析相关文献,了解少数民族旅游的概况、现状和问题。
2. 现场调研:选择特定的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实地调研,包括对相关企业、旅游景点和当地居民的访谈和观察。
调研结果分析:1. 少数民族旅游的发展现状:a. 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体验。
b. 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成为旅游的一大亮点和吸引力。
c. 少数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2. 少数民族旅游存在的问题:a.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影响游客体验和满意度。
b. 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多样性和质量有待提升。
c. 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与开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需要平衡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论与建议:1. 建议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2. 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高其质量和多样性。
3. 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旅游开发中注重文化价值的传达和弘扬。
4. 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规划,平衡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的保护与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张明. 少数民族旅游资源开发对当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D]. 西南民族大学, 2016.[2] 游丽萍.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 贵州民族研究, 2019(3): 63-67.[3] 王伟.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 旅游论坛, 2015, 34(4): 67-71.。
XX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领乡村振兴调查研究
XX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引领乡村振兴调查研究XX省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地区,有许多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村寨。
这些村寨不仅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还以其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闻名。
在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当地农村振兴带来了无尽的活力和动力。
本文将探讨XX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和挑战,并介绍一些成功的案例。
同时,我们还将探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乡村振兴的影响和作用。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发展现状和挑战XX省有许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侗族风情村、苗族风情村、土家景区等。
这些村寨以其独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吸引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然而,这些村寨的旅游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村寨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如道路、餐饮、住宿等。
其次,村寨的管理和服务也需要改善,如旅游指引、保洁、安全等。
最后,村寨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也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成功的案例然而,有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经在乡村振兴中取得了成功。
其中,侗族风情村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侗族风情村位于XX省西南部,侗族人口占多数。
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推动下,这个村寨建成了一条完整的旅游产业链,从旅游招商到旅游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所有环节都有人负责。
同时,这里也建立了健全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保障游客的安全和权益。
侗族风情村的成功不仅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和收入。
同时,这里的文化传承和保护也得到了加强。
这种经济和文化的“双赢”模式值得其他村寨学习和借鉴。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影响和作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是当地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
这些村寨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了解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也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支持。
政府和企业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乡村振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同时也要保护和传承村寨的文化遗产。
综上所述,XX省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
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探究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的现状、特点和问题,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的调查和分析,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发展建议,为当地文化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本次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对贵州威宁本土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进行了深入调查和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威宁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丰富,包括苗族、彝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自然景观资源独特,包括乌江、六盘水等著名景点,以及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峡谷风光等。
然而,在调查中也发现,威宁地区民俗文化、特色自然景观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当地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机制;其次,当地旅游资源开发过度,环境污染和商业化现象严重;最后,当地旅游资源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规划,导致旅游资源浪费和破坏。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其次,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规划和监管,避免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最后,加强当地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当地旅游资源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 1 -。
对雷山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案例分析研究
对雷山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展的案例分析研究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对雷山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展地案例分析-旅游管理对雷山县促进民族文化旅游开展地案例分析申仁柏石兴安为了促进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展,不断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充分认识民族文化在旅游可持续开展中地重要性,并民分析雷山县民族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开展优势和劣势,总结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地实践经验,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促进旅游可持续开展地对策.文化是一个民族地标志,表达一个民族地精神价值.近年来,民族文化旅游作为一个新兴地热点旅游工程,因其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多样性、互动性等特征,可以满足旅游者地知识性、刺激性地需求心理,领略不同民族地文化特质.正如柯恩(Cohen)将“民族旅游“定义为:“针对在政治上、社会上不完全属于该国主体民族地人群,由于他们地生态环境或文化特征或独特性地旅游价值,而进行地一系列观光旅游〞.雷山县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主地县份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数地91.4%,苗族占总人口数地84.2%,其中有全国最著名地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其具有五千年源远流长地苗族历史文化相当丰富,具备了民族文化地旅游市场、旅游活动等特点.近年来,随着旅游业地迅速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地重要作用已日益凸现.一、民族文化在旅游开展中地重要性〔一〕推动经济开展一个成熟地旅游市场都是以文化为支撑,即必须要拥有浓厚地文化底蕴,均表达文化地价值.“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地先民们适应所生息繁衍地自然生态环境 1 / 10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地产物,为该民族地大多数成员所普遍接受,共同分享,深层认同,集体维护,世代相传〞,[2]笔者在调查中总结出仅2022年,全县全年接待游客突破百万大关,到达103万人次,比2022 年增长91.1%;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个亿,到达2.85亿元,增长159%.旅游业已成为雷山拉动经济开展地优势产业,是推动雷山旅游业开展地至关重要地因素,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展还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如西江地“苗家乐〞开展模式,聘用村民参加旅游接待,既增加了村民地收入,又弘扬了苗族传统文化,还开拓了农民地视野. 〔二〕实现文化间地交流与传播鲁迅曾先生有云:“越是民族地,就越是世界地〞.独具特色地文化是吸引外来者地首要因素,不同于群众地地文化特色,必然会使外来者者产生体验异域文化、比拟和宣传异域文化地心理激情和外在行动,旅游开发和开展对文化地积极影响由此突显出来:即通过旅游者地旅游活动对异域文化起到一个宣传、传播地作用,从而在异质文化之间实现互相交流.雷山县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也将促进各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苗族文化地传播与交流,使悠久地苗族民族文化成为人类文明地一局部.〔三〕促进民族文化地传承和保护开展民族文化旅游,必须要使民族文化“走出去〞2 / 10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也增强了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地认同感和参与度,这也是文化传承和保护地目地.二、民族文化旅游开展地现状分析在现代化地强烈冲击和国家及社会各种力量自觉保护地双重作用下,当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地根本状况是复兴、衰退和变异三种现象并存.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有利于对其开展趋势地把握,也有利于该民族文化地保护开展与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开展战略方针地制定与实施. 〔一〕优势文化是旅游地灵魂,旅游是文化地载体.民族文化旅游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内涵,只有突出自身地文化特点和魅力,才能吸引广阔旅游者,才会产生旅游消费和经济活动.雷山县民族地历史,其自然文化和民族文化魅力无穷、独具特色.1、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一是自然文化独具特色.雷山生态环境优越,生物资源丰富,自然风光秀丽,通过申报,已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特别是以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地自然资源.二是民族文化独具特色.至今仍遗存着极为丰富地民族文化遗产,苗族歌舞、服饰、建筑、习俗、节日、祭祀等仍保存着自己独特地风格,民族风情极为浓郁、古朴,民族民间文化绚丽多姿、丰富多彩.2、民族文化旅游开展根底优越.其开展根底优越主要表达在民族旅游开发较早,形成以郎德上寨“苗族露天博物馆〞地先河,拉动了第三产业地开展,国有、私营、个体资本和外资合力办旅游地局面已初步形成,现已培育出了西江、郎德、雷公山等“一山两寨〞为重点地一批旅游品牌,雷山正在逐步成为全国和世界瞩目地旅游目地地.3 / 10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旅游活州〞地战略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展,把雷山县列入“雷公山苗族文化原生态旅游经济圈〞,将其为重点开展战略.旅游业已成为雷山社会经济中开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地产业之一,雷山县地民族旅游业正面临着一个千载难逢地历史机遇. 〔二〕劣势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理论指导,旅游开发过分注重经济效益,民族文化地独特性和多样性受到冲击,作为旅游吸引力地民族特色正在逐渐消失,严重制约了当地旅游业可持续性开展和文化可持续开展.1、旅游资源开发缺乏.雷山县旅游资源根底厚,但是是许多高品位旅游资源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所开发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游客仅对苗族文化熟知,但对其他民族文化普遍陌生.缺乏文化体验型地旅游工程,这也是旅客停留时间短暂地因素之一.再加上旅游文化商品档次不高,文化品味高地旅游商品数量不多,没有形成规模.2、民族文化异化现象严重.经济地开展,使民族传统文化渐渐蜕变.特别长期地冷落与闲置,造成民族文化生长土壤地日益贫瘠.随着民族地区经济意识地不断增强,许多青年外出打工谋生,离开了学习和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地环境,大局部青年接受了新地价值观念和生活观念,难以形成传承民族文化地自觉意识,造成民族文化缺乏肥沃地成长土壤,存在濒临枯萎地危险.3、民族文化资源流失、消亡严重.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量古老地民族服饰特别是百鸟衣等民间保存不多地物品被收购和流失.民族文化传承出现危机,许多民间文化、工艺和技术由于其繁琐复杂性,年轻一代不屑于学,而随着掌握其工艺和技术地艺人去世而逐步失传.4 / 10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三、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地实践经验当前民族文化旅游盛行,市场空间较大,而且地区之间地竞争也不断加大,只有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充实民族文化旅游地内容,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同时也做好民族文化地遗存、传承和保护. 〔一〕扶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雷山县素有:“大年三六九,小节天天有〞“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地原那么,加大投入、对外交流、凝聚人心,展示雷山民族文化地大型文化节日.目前,吃新节、苗年节和鼓藏节已经成为吸引外来人士地三大重要节日. 〔二〕保护和传承濒危文化遗产各民族文化面对现代化冲击地承受力是不同地,对于民族文化地核心要素必须加以总结,通过制度化地手段来使本民族文化地优秀传统得以保护.[4]正是由于这样地原因,一是成立苗学文化研究中心.对全县范围内各民族地历史、风俗、语言特别是苗族地文化、生产生活习俗、民间故事等开展调研并收集整理,为民族文化保护夯实了工作根底.二是资助和鼓励民间艺人传承技艺.对具有重要价值地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采取重点扶持政策,并对其进行了登记备案,纳入常规人才资源管理.〔三〕开展少数民族艺术着力打造民族歌舞.雷山民族歌舞以芦笙舞、铜鼓舞为伴奏地民间舞蹈最为典型,特别是铜鼓舞,在“多彩贵州舞蹈大赛原生态决赛〞获得铜鼓奖;芦笙舞、铜鼓舞等经苗族人一代又一代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地加工提炼,丰富开展成为民族 5 / 10。
少数民族旅游问卷得出结论
少数民族旅游问卷得出结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
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拥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异彩纷呈。
二是不可替代性。
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人间瑶池”的黄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壁画长廊”的敦煌英高窟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级的精、绝品资源。
三是原始神秘性。
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
四是互补性。
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与汉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互补。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
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真实感”,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艺术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
正是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民族地区日益关注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的“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中,彝族村民就主动穿上已不多见的民族服装,加入民族的集体活动,并自发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成为了较成功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点”。
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有条件的:一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民族地区许多地方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动植物的“基因库”,旅游供给有保障。
二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市场需求旺盛。
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
1982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风姿。
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00余处,年吸引游客达五六千万人次。
尊重自然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作者:————————————————————————————————日期:
2
少数民族特色旅游成功案例调查分析
—―以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为例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可以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是增加少数民族人民收入的有效措施,可以极大的提高的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改善当地人民生活质量,本文以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业发展为例,分析荔波县旅游业成功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促进荔波县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经济,特色旅游,黔南州荔波县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
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在各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结合着本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这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民族难以做到的,无与伦比。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
少数民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
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一直以来,汉族人民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据这绝对的优势。
汉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往往会掩盖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风采,长期以来,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生活等在艰难中发展。
尽管如此,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特色依然在中华大地上屹立风采,在少数民族聚居地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民族风情和特色。
纯洁的民风民情,是我国少数民族无价的文化,精神宝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生活质量得到大大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在追求物质消费的同时,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精神上的满足。
大多时候,人们在假期期间,越来越多的选择外出旅游,放松自己。
而往往保持着传统民族风情的少数民族地区成了这些旅客的向往之地,越来越多的旅客涌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
他们的到来,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经济方面,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黔南州荔波县发展旅游的条件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南部,隶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总面积2431.8平方千米。
总人口16.82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就有14.51万人,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瑶族、苗族等。
荔波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人杰地灵。
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世居于这块神奇土地的勤劳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荔波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温度适宜,是一个天然的温室。
荔波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山川秀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是一块神秘的土地。
荔波县匠心独运,别具一格的社会,文化,自然环境和少数
民族风情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
目前,荔波旅游资源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一,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
国家级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保护区占全县1/6的面积,以独特的生态环境资源和珍贵的科研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并被载入吉尼斯世界大全。
2006年,
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二,国家级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该地区自然风光旖旎而神奇,喀斯特地貌十分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呈现出峰峦叠嶂的喀斯特峰丛奇特景观。
主要有四
大景区:水春河峡谷景区、樟江田园风光景区、大七孔景区、小七孔景区三,浓郁的民族风情。
世居于这块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瑶、汉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朴浓郁的民族风情。
长期以来,
民族的花灯表演、山歌对唱、吹笔管、打刷把、赛龙舟、爬刀山、跳芦笙舞、
陀螺赛、打猎舞等,至今仍很好地传承。
热烈诙谐的布依族婚礼中的唱“朗外”,
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对歌,自由纯朴的苗族婚恋,古朴神秘的瑶族凿壁谈
婚和抢腰带,令人倍感新奇
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异彩纷呈,风光绝世。
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古朴、神奇而神秘。
游人来此一游,真有悦目赏心、超凡脱俗、世外桃源之感。
一批批中外游客均盛赞“荔波风光天下奇”。
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状况
近年来,荔波县政府在结合自身的发展优势,以及上级政府的支持和努力下,荔波县的旅游产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旅客流量逐年急速攀升。
优美的自然环境越来越多的吸引着外来的游客,2006年荔波茂兰喀斯特原始森林的申遗成功,很好的对外宣传荔波优美无比的自然风
光,每年到荔波旅游的游客流量逐年急速攀升,并且这种攀升的趋势越来越高。
二,荔波社会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荔波旅游,对促进当地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为当地的少数带来很多的好处,最直接的表现在
增加了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收入,极大的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促进社会经济
的快速发展
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完善。
为了吸引越来越多的旅客,荔波县人民政府在基础建设上做出巨大的投资,也极大的改善荔波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地区自然景
观做了很大的改造。
2007年,荔波机场通过了总体工程的验收,不久,该机
场便可以正式运营
四,更好的宣传荔波。
越来越多的旅客来到荔波旅游,他们不仅对荔波的自然风景所叹为观止,而且了解了荔波不同民族的文化风情和风俗习惯,对少数民
族的风情产生浓厚的兴趣,大部分旅客对荔波之行感到极大的满足,一批批
中外游客均盛赞“荔波风光天下奇”。
五,逐渐把“蛋糕”做大。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荔波,原本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比较落后,发展旅游也对荔波至关重要,逐渐把旅游这一“蛋糕”做大,
依托旅游业的发展,反扑其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是荔波人民所要
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挑战,也是荔波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
黔南州荔波县旅游产业发展意见和建议
经过认真的调查,对荔波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方向提出了一些相关建议。
(一)基础设施
荔波基础设施虽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相比而言,基础设施还是比较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是阻碍荔波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而其中的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交通建设,住宿条件,医疗卫生等
(二)环境保护
由于逐年增加的旅客流量,旅客在旅游过程所产生的环境污染是比较严重的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荔波政府要调整发展的战略,要特别强调处理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适度开发,通过开发促进保护,从而实现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旅游业发展符合建设生态文明和生态现代化的要求。
在具体工作中,必须进一步推进重点景区和旅游城市的生态重建,切实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把因旅游带来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降低到最小限度科学发展旅游业,全面协调经济和环境的关系。
(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由于外来文化的影响,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要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旅游资源的商业化开发对民族文化造成的侵蚀,使我省宝贵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必须保护当地少数民族的灵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四)政府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县政府要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高瞻远瞩,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忘记长远发展的需要。
积极培养各种人才,注重提高荔波的教育水平。
在依托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实施科教兴县,科教强县
结语
本次调查的对象是黔南州荔波县特色旅游,经过本次调查,对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认识和感知,也是践行了支持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的实践展示。
荔波县政府要继续发扬创新的精神,制定符合荔波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才能引领荔波人民努力奋斗,经济发展才能取得长足的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才会得到极大的提高,才会完成脱贫致富,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