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修身养性对联十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编修身养性对联十副

1.一生惟有读书乐,百计莫如为善高

选自民国·胡瑞芝《养正录》。

清人吴恺在《读书十六观补》曾引尤袤(延之)的话说:“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其嗜书之笃如此,读书者,当作此观。”看来联语作者深谙读书的意趣,体悟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藏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所以自认为一生唯有读书乐。其实,读书不仅有乐趣,而且能塑造人的品格。有几副联语,道出了读书与立品修德的内在联系:

立品定须成白璧;

读书何止到青云。

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

指出“士虽有学,而行为本”,强调“以心术为本根,以伦理为桢干,以学问为菑畬”;“以前言往行为师友,以乐天知命为依旧”(均见《格言联璧·学问类》)。英国哲学家、科学家培根也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论读书》)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有言:“百行以德为首”。下联即由此引申而来。善为德本,仁包万善,积善成德,积恶贻祸。故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清人申居郧则用更浅显的语言剖白古人劝人为善的心迹:“天下第一好事,莫如诱人为善,圣贤所以为圣贤,只是欲天下后世之人皆入于善。”(《西岩赘语》)下联就是对这些遗训的

高度概括。

与此联内容近似的还有:

读有益书身心爽;

行无愧事梦魂安。

读万卷书才宽眼界;

种千钟粟要好心田。

(清·石成金《联瑾》)习读书之业,便当知读书之乐;

存为善之心,不必邀为善之名。

(清·王永彬《围炉夜话》)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清·姚文田自题联)中国出版家、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也题有:

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徐特立也有类似赠联:

有关家国书常读;

无益身心事莫为。

2.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选自清·金缨《格言联壁·接物类》。

上联讲严于律己。意思是沉静下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过失,进而以是克非、为善去恶。上联语出《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即是说多反省自己而少责备别人,怨恨就不会来了。韩愈则进一步阐释:“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严格而全面)故不怠;轻以约(宽大而简略),故人乐为善。”(《原毁》)

下联讲宽厚待人。下联源出《文子·上义》:“自古及今,未有能全其行者也,故君子不责备于人。”即是说人无完人,故有德行的人不责备于人。闲谈的时候莫议论别人的是非得失,这是儒家倡导的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如何宽厚待人、不论人非呢?明人洪应明说得好:“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菜根谭》)在江西婺源流坑村有南宋状元董得元为休荣亭题写的对联,与此联内容近似:

闲谈休论荣枯;

静坐常思得失。

3.知止自能除妄想,安贫须要禁奢心

选自明·范立本《明心宝鉴·安分篇》和清·石成金《传家宝·绅言》。

“知止”,是说懂得适可而止,亦即知足。《老子》说:“知止不殆”(《老子》四十四章)。大意是说知道适可而止就能避免危险。当然知道适可而止也就能消除妄想。相反,不知止,就会产生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正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五所云:“贪物而不知止者,虽有天下不富矣。”这样,岂不空添烦恼。

“安贫”,即自甘于贫穷。语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安贫乐贱,与世无营。”但是要安贫,就必须制止挥霍浪费、追求过分享受的念头。宋·李昉等辑的《太平御览·养生》说:“若能摄生者,当先除六害,然后可以驻颜。一曰薄名利,二曰禁声色,三曰廉货财,四曰损滋味,五曰屏虚妄,六曰除嫉妒。”本联讲的“知止”、“安贫”、“除妄想”、“禁奢心”,正是古人强调的为驻颜延年当戒除六害的

主要途径。

清·石成金《传家宝·快乐联瑾》中还有一副倡导“廉节不贪”“知足无求”的瑾联:

黄金至宝非为宝,廉节不贪吾所宝;

白玉奇珍不是珍,知足无求自有珍。

4.人能克己身无患,事不欺心睡自安

出自元·马致远《岳阳楼》,载《元曲选》。

上联是说,人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严以律己,身心就无忧无患。人的生命是神与形的统一。古人云:“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淮南子·原道训》)。这里的“形”指人的躯体;“神”即精神,指人的内心世界,包括思维、意志、情感等;所谓“克己”,就是要用理智(精神)去克制自己的嗜欲和贪欲。一个人如果奔竞浮躁,汲汲名利,在心灵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静,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现忧患病灾;反之,如《黄帝内经》所言:“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就可收形神兼养、长生久视之效。

俗谚说:有容德乃大,无欺心自安。又云:养性须修善,欺心枉吃斋。下联是说,做事不昧良心,不自欺欺人,心胸豁达坦荡,睡觉也会安稳。

如何律己处世呢?清人张潮《幽梦影》中的清言很有启示: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

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早对秋气、春气有说明:“秋气严”,“春气爱”。即律己要严,处世宜宽,出以爱心。这样人际关系才会和谐融洽。

清乾隆进士唐仲冕为家居“果克堂”的题联,对于如何

克己修身也写得很独到:

克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克;

为善必果,勿以小而不为。

5.寡欲能高寿,有德可延年

“欲”是欲望、欲求,源于人自身的需要,与人生的乐趣希望密不可分。人生在世,要生存,要发展,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需要。从社会来讲,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欲”人人皆有,个个都求,但要节制,不可放纵。所谓“节制就是用理智的头脑有力地支配欲情和其他邪恶的意念冲动,使之适可而止。”(古罗马·西塞罗《修辞学的创新》)譬如食、色,这是人之大欲,但如果暴食暴饮,咨情纵欲,则会伤身损命。“咎莫大于欲得”(《老子·四十六章》),“患生于多欲”(汉·刘安《淮南子·缪称训》),这是至理名言。司马光则指出:“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训廉示康》)这种多欲、贪欲,只会败德伤身,甚至锒铛入狱。清大臣、学者、诗文家魏象枢说:“清心寡欲,寿之骨也。”(《寒松尝集》)另一位清代诗人申涵光进一步解释:“人能清心寡欲,自然血气和平,却疾多寿。”(《荆园小语》)这都说明只有寡欲才能高寿。如何才能寡欲?简单说来,一是知足,即知道满足;二是知止,即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四十四章》)“故寡欲者,养身之要也。”(清·程鹏程《急救广生集》卷一)下联“有德可延年”则揭示了道德修养与人的长寿的内在联系。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明确提出了大德必得其寿的精辟见解;道家也认为“德全而神不亏”(《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