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

浅析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作者:卢林锦来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06年第01期黄昏,在我国古代记时法中,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19点-21点)。

如《孔雀东南飞》中“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人定”均指时辰。

然而,漫溯我国古典诗词的长河,我们可以发现,黄昏不仅仅是一个表时间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内蕴丰富的传统古诗词意象。

诗人们借此意象形象地表达内心复杂的情感,这在唐宋诗词中尤为突出。

笔者曾以《宋十大名家词》为据对唐宋词中的黄昏意象进行过粗略地统计,发现在词集中黄昏意象多的竟占25%。

那么,黄昏意象有着怎样的审美内蕴使诗人们如此钟情于它?综观中国古典诗词,黄昏意象多以“落日”、“余辉”、“夕阳”、“斜照”、“残阳”、“斜辉”“日暮”等词的形式出现。

通过透析这些词背后所蕴涵的诗人的情感,我们可以把黄昏意象分为两大类:一、冷落黄昏(一)亲人远离,思乡怀人我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征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而黄昏,意味着白日将尽,黑夜莅临。

于是这一时辰的背后便有了丰富的内蕴:合家团聚,共享天伦;男女相会,人约黄昏。

也正因如此,对于离人游子来说,黄昏无疑是最难消遣的惆怅时刻。

夕阳西下,万物将息,而自己仍然客居他乡,跋涉途中。

在诗人的眼里,暮色笼罩下的山川草木、日月亭台都蒙上了一层萧瑟苍茫的色彩。

诗人对离别阻隔的深深哀叹,对团圆欢聚的切切祈愿,对故乡故土的频频回望,都寄托于这暖色消尽、冷色袭来的苍凉冷落的黄昏中。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诗经》中,诗人就已经在黄昏中吟唱着故乡了。

《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此诗为黎侯失国寓住于卫,其臣子劝他回去所作。

这首诗虽短而直白,却唱出了诗人被迫离家的怨愤:日暮黄昏,日暮黄昏,为何我却不能回到故乡?要不是你的缘故,为何我要在露野中受苦?鲍照《代东门行》:“遥遥征驾远,杳杳白日晚。

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

野风吹草木,行子心肠断。

《天净沙·秋思》鉴赏_写作技巧

《天净沙·秋思》鉴赏_写作技巧

《天净沙·秋思》鉴赏《天净沙·秋思》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天净沙·秋思》鉴赏,欢迎阅读。

《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⑵,小桥流水人家⑶,古道西风瘦马⑷。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⑸。

《天净沙·秋思》译文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天净沙·秋思》赏析《天净沙·秋思》赏析朝代:元代作者:马致远【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作者:刘顺霞来源:《科技创新导报》 2014年第1期刘顺霞(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 462000)摘要:中国古诗词中有很多意象他,如高楼、明月、芳草等。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种典型的情感符号。

黄昏是诗人们借景生情的重要媒介,其内蕴丰富,并丰富了我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

纵观我国古诗词,诗人们总是运用黄昏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进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蕴含三类情感,即男女间的相思、游子们的思乡以及文人墨客的迟暮之叹。

关键词:古代诗词黄昏意象情境交融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a)-0243-01黄昏,是表述时间的词语,其表示一天的某个时辰。

纵观我国古诗词,黄昏不再是一个表示时间的词语,而是蕴含了丰富意象的词语。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意象主要是:夕阳、残阳、日暮、落日以及余晖等等。

学者在探究这些古诗词时,主要分析这些意象词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黄昏是诗人们较为钟爱的意象词,诗人运用黄昏来寄托离愁别绪。

黄昏作为一种情感符号,其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诗人们经常运用黄昏这一意象来实现心境与物镜的交融。

1 黄昏意象的审美内蕴从时间上说,黄昏是指一天中昼夜交替的关键时分,其标志着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而步入休息时刻。

黄昏的到来,暮霭沉沉的落日给人心理带来一种黄昏的感觉,其告示一天的终结。

自古以来,时间是一个多样化的概念。

人们对时间的流逝总是特别的敏感,也特别的感伤。

一天天,一年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生命也在慢慢流逝,人们也会越发觉得生命短暂。

中国古代文人大多具有雄心壮志,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建功立业,然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怀才不遇,甚至请缨无路。

当文人感受到个人生命的有限以及现实的无奈时,他们总是会将自己对生命以及时间的悲叹转为自然界或者沧桑的历史。

在此背景下,黄昏作为一种特定的情感表达,文人青睐黄昏这个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朱光潜先生说过:“情绪的性质一部分由人的素质决定,另一部分由产生这种情绪的环境决定。

”黄昏,光明与黑暗的临界,白昼与黑夜交接。

“暗香浮动月黄昏”,黄昏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频频亮相,黄昏,积淀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凝聚着万般情感与生命意识的原形意象。

初中语文课本中选入了这类古典诗词二十多首,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特有的审美内涵。

一、沧桑情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诗人在景、物、事的触动之下,感情迸发,灵感骤至。

诗人或喜或悲的内心情感由多个黄昏意象组合展现出来的:“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郑谷的《鹧鸪》让人仿佛置身湖边古庙,聆听鹧鸪哀怨凄恻的鸣叫,形成凄迷感伤的氛围。

“夕阳”作为一种历史见证,并不随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而变更。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抒写这种感悟。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从一抹夕阳的余辉中去感叹历史的流逝,世事的变迁,体悟人世的沧桑:“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陆游的《咏梅》“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叹恶劣环境中孤苦无依的痛楚。

范仲淹《渔家傲》“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深沉的孤独感。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漫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先以虚写实,用山间紫气作烘托,燕脂山所生之草在暮云掩映下呈现的色调,给人以庄严、惨烈之感。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龚自珍以晚景衬离愁,用夸张手法,写辞官离京,十分郁闷的伤怀之意。

诗人李商隐对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它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面对春光流逝,面对夕阳世界,怀才不遇的诗人深感空度光阴的痛苦。

“一曲新词酒一杯,……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的《浣溪沙》充满着对实现人生价值的渴望。

在人生的追求历程中,黄昏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诗人的生命意识始终交织在一起。

常见的诗歌意象

常见的诗歌意象

常见的诗歌意象诗歌是一种美妙的文字艺术形式,通过诗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感情和美感。

在诗歌中,常常使用各种意象来丰富诗歌的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联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的魅力。

1. 春天的花朵:春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鲜花绽放,代表了生命的绽放和希望的到来。

诗人经常使用春天的花朵作为意象,来表达喜悦、美好和新的开始。

2. 清晨的日出:日出是一天开始的时刻,它代表了新的希望和生机。

清晨的日出在诗歌中常被用来描绘美丽的景色和一天的开始,给人以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3. 海洋的浩瀚:海洋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世界,它代表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力量。

在诗歌中,海洋常常被用来表达自由、广阔、深远和人类无法掌控的力量。

4. 星星的闪烁:星星是夜空中的明亮点点,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美丽、神秘和温暖的感觉。

星星的闪烁也可以象征梦想、希望和追求。

5. 鸟儿的飞翔: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天空中,代表了自由、轻盈和梦想。

在诗歌中,鸟儿的飞翔常被用来表达逃离束缚、追求自由和追寻理想。

6. 山川的壮丽:山川是大自然最宏伟的景观之一,它们高耸入云,给人以壮阔和崇高的感觉。

在诗歌中,山川常被用来描绘宏伟、广阔和力量。

7. 雨水的滋润:雨水是大地的滋润之源,代表了生命的培育和希望的降临。

在诗歌中,雨水常被用来表达清凉、滋润和恩赐。

8. 黄昏的余晖:黄昏是白天过去,夜晚尚未来临的时刻,它代表了过渡和变化。

黄昏的余晖在诗歌中常常被用来描绘温暖、华丽和迷人的景象。

9. 古老的城市:古老的城市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代表了传统和记忆。

在诗歌中,古老的城市常被用来表达沧桑、古朴和温情。

10. 落叶的飘飞:秋天是落叶飘飞的季节,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和离别的感觉。

在诗歌中,落叶的飘飞常被用来表达思念、离别和岁月的变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诗歌意象,它们丰富了诗歌的表达,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含义。

当我们阅读诗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些意象所传递的美丽和情感。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古典诗词中的“黄昏”意象解析

• 晚唐·马戴《落日怅望》: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一何滞,辞家归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 临水不感照,恐惊平昔颜。
• 诗人眺望落日秋山,用夸张手法写到孤云和归鸟 片刻之间就能飞驰千里回到自己的栖息地,进而联想 到自身,一人离家在外,久滞不归,试问此时此刻的 诗人又怎能不触景生情?这里的孤云、归鸟、斜阳、 乔木、秋山、清水在诗人眼中已经蒙上了一层淡淡的 哀愁,是诗人思乡愁绪的情感寄托。
心理。漂泊江湖的游子在外面披霜戴雪,经历过羁旅 途中的风风雨雨,几番彻骨之后,他们都或多或少地 表现出思乡的情绪,而以夕阳为背景的黄昏景色就是 他们较常写到的。
马致远《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这首小令是黄昏意象堆积的特例,全诗只有二十八 个字,却写出了多种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 涯,这一系列带有悲冷色彩的黄昏意象把孤寂凄苦的 羁旅愁思渲染得幽眇无边,扣人心弦,引人遐想,让 人回肠荡气,具有无尽的感人魅力。

黄昏日暮始终是怀人的最好时机,在黄昏的触动下, 中国多少诗人都萌发出了怀人思亲的种子。
• 胧月黄昏亭榭。„„幽怨几时休,泪还流。 • ——朱敦儒《昭君怨·悼亡妻》 • 谁念西风独自凉? •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 ——纳兰性德《浣溪沙》
• 思乡:“思乡”是中国古代游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微妙
对黄昏的由衷赞叹又是通过描写各种自然意象表现出来的:林壑、 云霞、芰荷、蒲稗、春风、幽幌,清林、孤烟、落日„„这一系 列黄昏意象正是诗人表现内心愉悦的情感寄托。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

唐宋诗词意象归纳

唐宋诗词意象归纳

“芙蓉”又称为“荷”、“莲”。“芙蓉”给人的印
象往往是极娉婷,极高洁的,容易让人想起“出水芙 蓉”、“芙蓉仙子”般的绝代佳人。


而芙蓉作为意象,被文人骚客运用于诗歌中,则大 体可分为三大类象征义:一是取荷美好形象营造一种 雅致的景象,或宁静或欢愉;二是取败荷的形象营造 一种衰败意境,或对逝去光阴叹惋,或对生活环境破 败惋惜;三是取“芙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托物 言志,寄寓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在歌咏昭君的作品中出现较多,成为组合意象,或写 昭君对汉室的衷心、对民族的贡献,或借汉元帝和亲 的无能讽今,或借昭君貌美却不得恩宠来抒发自己怀 才不遇的感慨。
青山:
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
境中最恒定、最醒目的存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 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 (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青山”在诗歌中 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游子思妇——
连接古今,连接异地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月亮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 “玉盘”、“玉轮”、“玉环”、“玉钩”、“玉 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 “嫦娥”、“蟾蜍”
毛斌
暝:
斜阳(夕阳、落日)、黄昏: 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流水:流水不一去返——时光易逝,年华易老——怀
古思念、爱恨愁绪延绵不绝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夫?”流水一去不复返,故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 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因水的剪切不断,绵 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五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 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流水喻感情的绵远、 悠长、无尽。

闻一多《黄昏》阅读理解

闻一多《黄昏》阅读理解

闻一多《黄昏》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黄昏闻一多太阳辛苦了一天,赚得一个平安的黄昏,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

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洒……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单剩那喷水池不怕惊破别家底酣梦,依然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独自玩耍。

饭后散步的人们,好象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三三五五的都往马路上头,板桥栏畔飞着。

嗡……嗡……嗡……听听唱的什么——是花色底美丑?是蜜味底厚薄?是女王底专制?是东风底残虐?啊!神秘的黄昏啊!问你这首玄妙的歌儿,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摹写的是现代都市的黄昏景象:合欢花、路灯、喷水池以及散步的人群等。

B.“喜得满面通红,/一气直往山洼里狂奔”的“满面通红”“狂奔”凸显了太阳的急不可待。

C.“黑暗好比无声的雨丝,/慢慢往世界上飘酒”描写出一幅弥漫着愁云惨雾、凄风苦雨的最象,语调凄凉。

D.“这辈嚣喧的众生/谁个唱的是你的真义?”的追问,带有浓郁的“泛神论”味道。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贪睡的合欢叠拢了绿鬓,钩下了柔颈”用拟人手法摹写出合欢“贪睡”情态。

B.“路灯也一齐偷了残霞,换了金花”以动写静,描写出“路灯”的顽皮姿态和意趣。

C.“饭后散步的人们,/好象刚吃饱了蜜的蜂儿一窠”,运用比拟手法,写出人们的欢快情态。

D.“是花色底美丑……是东风底残虐?”连用四个设问句进行追问,且语气强烈,节奏急促。

3.作为一首写景诗,闻一多《黄昏》在写景上有何突出特点?4.“黄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也是一种常见意象。

请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对比分析古典诗歌中的“黄昏”与本诗抒写的“黄昏”有何不同。

【答案】1.C2.D3.①人格化的自然物象,作者善于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意象以人的灵性,如诗歌开头描写“太阳”“喜得满面通红”“狂奔”等;①诗中景物色调明快、情调轻快,如路灯“偷了残霞”,喷水池“活泼泼地高呼狂笑”等。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心灵与自然的融合——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赏析

了丰 富 的 情 感 。 诗 人们 经常 运 用黄 昏 这一 意 诗 词 中的情 感 , 学 者 一 定要 自己揣 摩 黄 昏这 温 暖 以 及 亲人 的关 爱, 然而, 游 子 无 法 回到 家人身边, 因此 , 游子 在 此 时 刻 总是 感 慨 时 个 意 象词 。
1 黄昏 意 象 的审美 内蕴
现, 词 句表 达了女 主 人 公 的 愁 情 , 而 黄 昏就 结 幽兰 而 延伫 ” 、 “ 日月忽 其 不 淹 兮 , 春 与秋
学者 在探究这些 古诗词时, 主要 分 析 这 些 是 寄 托 情 感 的主 要 意 象 。 在 静 谧 的 黄 昏, 学 其 代 序 ” 等, 这 些 诗 句 传 达 了诗人 内 心 的 焦 意 象 词所 蕴 含 的诗 人 的情 感 。 黄 昏是 诗人 们 者 可 以 看 到 女主 人 公 翘 首 以 盼 的 状 态 。 由 虑情感, 即时 光 易逝 以 及功业 难 成 等 等。 较为 钟爱的意 象词, 诗 人 运 用 黄 昏 来 寄 托 此 可见 , 黄 昏蕴 含 了丰 富 的 情 感 , 其 是 诗人 黄 昏 意 味 着 白日将 近 , 而 夜 晚 即 将 来 要 想 理 解 古 临 。 离愁别绪。 黄 昏作 为 一种 情 感 符 号 , 其 蕴 含 表 达 内心 情 感 的 重要 媒 介 物 。 在 黄 昏时 分, 在 外 游 子异 常 渴 望 家 庭 的 象 来实 现 心 境 与物 镜 的 交 融 。
学 术 论 坛
S .ovat — 2 0 1 4— N O . 0 1 ci e nce an d Tech n ol og y nn i o n Her al d

团圆殂圃 一 ■ l 二 i ■ 崔 ■ ■ 薯 一 I
心 灵 与 自然 的融 合

黄昏艾青诗选诗歌鉴赏

黄昏艾青诗选诗歌鉴赏

艾青的诗歌《黄昏》鉴赏艾青的诗歌《黄昏》是一首以田野的气息为意象来构思并展开的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走在黄昏的林子里,感受到风带来的田野的气息,这气息如此不可排遣地困惑着他的心。

这首诗要表达的内容和感情很简明,语言也极朴实平易,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感染力来自于诗人对于土地的深沉的爱,以及对于故乡的思念。

诗中的“畜粪的气息”和“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都是诗人故乡土地的象征,这些气息在诗人的心中掀起了深深的波澜。

诗人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并非直接表白,而是通过实写虚,以生动的意象来传达。

例如,“我永远是田野气息的爱好者啊……无论我飘泊在哪里”,这里的“飘泊”暗喻诗人的流浪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以点带面,凝聚了诗人对土地和故乡的深厚情感。

而这种情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经过了长久的孕育和积累。

正如诗人所说:“赤子的真诚,感情的真挚,是这首诗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

”《黄昏》是一首情感真挚、意象生动的诗歌,充分展示了艾青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才华和艺术魅力。

在《黄昏》这首诗中,艾青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黄昏时分的田野气息描绘得淋漓尽致。

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土地的热爱,更展现了艾青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首先,艾青通过嗅觉和视觉的描绘,将黄昏时分田野的气息和景象呈现在读者面前。

畜粪的气息、村边的畜棚里的干草的气息,这些具体的细节不仅营造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也使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土地的深深眷恋。

其次,诗人以“我”为视角,将自我融入到自然之中,实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自然与人的交融,使得诗歌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内涵和哲学意味。

此外,艾青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黄昏的林子、畜棚的干草、田野的气息,这些元素在诗中相互交织,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同时,这些意象也寓意着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理解。

最后,艾青在诗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土地的热爱。

同一抹夕阳,不一样的情怀——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

同一抹夕阳,不一样的情怀——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

解题钥匙——浅析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赵燕阅读指南上。

西风正紧,酒旗迎风飘扬。

词人在登高望远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世事的变迁,发出了无奈的感叹。

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他也在夕阳的余辉中感受到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表达了无奈与怅惘之情。

四、对国运衰微的担忧李商隐曾云:“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与朝阳的蓬勃热烈不同,夕阳给人一种落寞、凄迷的感受。

因为日暮的美景转瞬即逝,所以古代文人也常借“夕阳”来表达对国运衰微的担忧之情。

晚唐诗人吴融在《金桥感事》中有云:“……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夕阳西沉,诗人遥望长亭,听到胡笳吹奏的曲子,看到戍楼的烽烟从四面升起……如果这次战争失败了,百姓必将陷入更大的灾难之中。

“惊时感世俱无奈”的诗人担忧不已,却又无力改变糟糕的局势。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一词中写道:“……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这个句子既是在写景,也是在抒情。

“落日”这一意象中暗含着词人对南宋王朝日薄西山、国势衰微的痛心和忧愁。

这与《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有异曲同工之妙。

岁月沉浮,人世沧桑,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那抹夕阳。

正因如此,在多情的文人的笔下,它才有如此丰富的意蕴,时而惹人喜爱,时而令人叹息,时而让人感伤。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走入不同的情境,让他们细细品味,用心揣摩,体会隐藏在其中的情感。

本文系昆山市一般立项课题“部编高中教材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的探究”(课题编号y/202207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教材收录了十余篇外国文学作品,包括诗歌、小说、戏剧等,涉及追求自由、女性解放、关注自然等主题,兼具文学美与思想美。

针对外国戏剧,教师可以尝试用表演活动来助推阅读教学。

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

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

古典诗词中的“夕阳”意象研究综述摘要:本文提出了意象一说,介绍了“夕阳”的美学境界,具体分析了夕阳意象的在先秦、汉至魏晋、唐宋、元朝、明清不同时期的运用。

关键词:诗词夕阳意象运用1 引言中国古典诗歌有很多典型的意象,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审美主体(诗人)情意的组合,诗歌鉴赏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意象的理解,掌握意象就能掌握诗人感情,就能破解思想内涵。

意象一说,古已有之。

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就有许许多多的美丽意象为世人所称道。

比如说:蒹葭、大雁、明月、细雨、寒鸦等等。

而“夕阳”,以其独特的审美情怀,一直为文人所共赏。

“夕阳”的美学境界神秘而空远。

所以,纵然一直被各朝各代文人所沿用,却仍可经久不衰。

每每成为诗词佳作中的美丽点缀,却仍有深意可循、新意可观!2 夕阳意象的运用夕阳意象的运用研究经久不衰,其研究成果众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1先秦时期诗词中的“夕阳”意象先秦诗词,集大成者,当数《诗经》,而《诗经》中的意象运用,也是极早采用“夕阳”这一意象的。

在其名篇《君子于役》中曾有“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样的诗句流传。

另在《诗经·陈风·东门之杨》中也有“东门之杨,其叶牂牂。

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东门之杨,其叶肺肺。

昏以为期,明星晢晢。

”这样间接运用意象的体现。

夕阳时分,落日光景,便是黄昏时候。

而在先秦的另一著作《楚辞》中,也间接使用了“夕阳“这一意象。

里面也以黄昏为意象,而其本质据学者考证,应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由此可见,“夕阳”意象在先秦时,主要用作表达思念(如《君子于役》)或者单纯的时间运用(如《东阳之门》、《楚辞》)。

在先秦时候的古朴想象年代,“夕阳”仍被赋予了时间和思念这一美好含义象征。

这也一直流传下来,是为人所熟识的象征意义。

但,随着朝代的更迭,人类智慧的积累,人们对“夕阳”意象的想象延伸,也变得更为宽阔广泛。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

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刘长卿诗歌中的“夕阳”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夕阳”是我国古典诗人借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意象,用来表现诗人的独特的审美情趣。

研究意象对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固有的概念和词语并不是一个外来词,并且英美意象派诗歌恰恰是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而形成的。

《辞海》中把意象解释为:“1.表象的一种。

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象性表象。

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的形象显现。

2.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术语,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想融合的心象。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意象,感物而生之意,包括艺术想象。

明清后专指借助具体外物,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作者情思。

”“意象”一词第一次出现于王充的《论衡・乱龙》。

后来,陆机用过“情貌”一词来表达“意”与“象”的关系;“信情貌之不差,故每变而在颜”。

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刘勰,刘勰在《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神思》中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又在同一篇里揭示了作家文思的发生是“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

”“意”是作家主观之意,“象”是客观事物之象,作家的主观精神与客观对象汇合交融,正是“意”与“象”契合的心理基础,精神居于胸间,耳目接触外物,语言用于表达,要是三者相互默契,那么本物的形象就可以生动地描绘出来了,要是情意运行不畅,那客观物象就不能为我所用。

《物色》篇中说“物色尽而情有余,晓会通也”,“意象”的重心是倾向“意”一边,而不在“形似”一侧。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

《诗经》中的时间意识张蕾与西方人对时间的覃思相比,中国哲人更早开始了对于时间的妙悟。

孔夫子从黄河滚滚东去不舍昼夜领悟到时间的永恒,庄子以“白驹过隙”喻指人生的短暂。

这种对时间的诗性感受方式,从一个侧面映照出中国哲学的诗意与情趣。

追溯哲人的诗性思考,我们会发现《诗经》的导源作用。

《诗经》以诗歌的形式传达了先民对于时间的感受与思考,从中可以谛听到个体意识由蒙昧朦胧向觉醒迈进过程中坚实的足音。

《诗经》中出现了大量的时间名词与时间副词,在诗人而言并非刻意为之,实在是基于先民对时间的深切感受。

这种感受大致包括三个层面:时序感受、心理感受、生命感受。

《诗经》是农业文明时期的产物,先民对时间的感受与农时、物候息息相关。

大而言之,春秋代序为年,而“春”、“秋”、“年”的本义都与农业有关。

在古人看来,季节首先意味着劳作收获,是他们的生命方式。

小而言之,日出日落,月令交替,决定着先民的生活节奏。

《豳风·七月》最为集中地表现了先民在时间流程中对于大自然的律动的把握。

全诗按月排比,平铺直叙,非常适宜于表现时间长河的平缓匀速流淌。

先民随着自然的律动呼吸,平静地接受自然的恩赐,“当耕而耕,当蚕而蚕,当作而作,当息而息”(黄熏《毛诗集成》)。

《七月》正是通过逐季逐月地展示与之相应的特定意象,完成了这幅年年岁岁循环不已的风俗画卷。

与《七月》将喜愠消融于时序的写法不同,行役诗的抒情主人公感受时序则满腹牢骚。

《小雅·采薇》前三章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变化,“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表明士卒滞留边地时间之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是久役难归所产生的激烈情绪。

末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等诗句敏感于“往”与“来”中时序的变迁,生发出沧桑之感,以至“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将哀痛之情推向极致。

如前所述,时间或曰时间词本身并无情感因素,只有它与特定意象联系在一起才会触动人心,产生诗美。

秋日黄昏诗歌解析

秋日黄昏诗歌解析

秋日黄昏诗歌解析
《秋日黄昏》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学思考的诗歌。

诗人通过对秋日黄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爱情和荣光的思考和感悟。

首先,秋日黄昏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双重意义。

一方面,秋日象征着生命的凋零和枯萎,黄昏则代表着一日的结束和黑夜的降临,两者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悲哀和沉重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考。

另一方面,秋日和黄昏也具有成熟和美丽的意象,落日的余晖和晚霞给大地带来了温暖和美丽,这又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其次,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

例如,“切开血管,落日殷红”这句诗中的“落日殷红”象征着生命的血液和热情,而“切开血管”则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此外,“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爱情保持一生,或者相反,极为短暂,匆匆熄灭”这句诗中的“愿有情人终成眷属”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理想和追求,“极为短暂,匆匆熄灭”则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慨。

最后,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

诗人在诗歌中通过描绘秋日黄昏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爱情和荣光的思考和
感悟。

同时,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也加强了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主题,使得整首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秋日黄昏》这首诗歌通过对秋日黄昏的描绘和对生命、爱情和荣光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寓意深刻,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佳作。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意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出自元代诗人马致远的古诗作品《天净沙·秋思》第四五句,其全文如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1、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2、天涯:天边,极远的地方【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1

浅析《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万小兰(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南充市、637000)摘要:《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被作者赋予了深厚的内涵,已不再是简单的自然景观。

它是主人公穷途末路之际与朝代由盛而衰走向灭亡之时相碰撞的产物。

它表达了时代的黯淡以及主人公理想追求陷入泥淖的失落之情。

关键词:《咏怀古迹》(其三);黄昏;意象“意象”一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立象以尽意’”王弼说:“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

日暮黄昏是浩瀚宇宙中的一个自然景观。

但它作为意象出现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已不再是简单的一段时间和相关景物的再现。

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凝结着作家特定情感与生命意识。

人们可以通过它去窥视作者的心理状态、情感甚至社会的风貌。

有人为黄昏意象下定义,说黄昏意象就是借黄昏夕阳之自然事物,表达个人在面对生与死、成与败、兴与衰等矛盾时所产生的强烈情感的文学艺术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黄昏意象大致有几层涵义;它表达了唐代诗人功业未成的失落之情、故都漂泊的相思之情。

揭示了唐诗人参禅悟禅却不脱离世俗的自由之意、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倾慕之情。

表现出唐诗人对个体生命的思考及由此产生的悲壮之情。

同样是处于唐朝时期的诗歌《咏怀古迹》(其三)中的黄昏意象,因其特定的语境和作者。

历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作者用灰暗的色彩渲染悲凉的气氛,另一说是表现昭君的思汉之心和作者眷恋故乡却孤独漂泊的相思之情。

本文将跳出历代文人对其的阐释。

将从另一种角度来对诗中的“黄昏”意象进行分析。

试图联系王昭君的处境和变成“青冢”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作者饱尝家国忧思、穷途末路之时的心理状态去挖掘本诗中“黄昏”意象的深层意蕴。

《咏怀古迹》(其三)写于杜甫滞留夔州时期。

它是一首咏怀和怀古两体相结合的诗歌。

它的主人公表面是王昭君,实际上还隐藏着一个主人公即杜甫。

这决定了本诗的复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歌中“黄昏”意象的情感指向大自然中的“黄昏”是一种极其平凡的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平凡的自然现象,一经诗人敏锐的目光捕捉之后,便被赋予了诗人的情感。

达到与诗人自己的心灵高度和谐地统一的境界,这个普通的自然现象也就升格成诗人表达情感志向的媒介。

一、黄昏意象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古典诗歌中表现出来的黄昏意象不是单一的黄昏之景,也不是单纯的以夕阳为写作对象,而是以夕阳暮霭为中心,连接夕阳下、暮霭中的诸多景致一起构成的一种可感的综合的形象,引起读者的想象。

因此,黄昏意象的构成就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例如:①孤鸟寒鸦:“夕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秦观《满庭芳》);“落霞与孤鹜起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碧云日暮无书寄,寥落烟中一雁寒”(范成大《鹧鸪天》)等等,运用“飞鸟”的形象渲染黄昏时候凄凉的氛围。

②冷风急雨:“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咪梅》);“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戴叔伦《三闾庙》),风雨黄昏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愁思,加上诗歌意境的点染就显得更有韵味了。

③荒山浮云:“惨日映峰沉,愁云随盖转”(董思恭《感伤》);“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魏夫人《菩萨蛮》);“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长亭怨慢》姜夔),运用大自然中的山、云等自然现象营造一个伤感的氛围。

④破阁残亭:“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落日下的亭台楼阁最具有历史的沧桑之意,也最
能勾起读者对历史中人与事的感喟。

⑤江水棹帆:“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棋斜矗”(王安石《金陵怀古》);“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李颀《古从军行》)等等,运用江水以及水面上的行船、白帆与黄昏一起构成了苍远辽阔的气势。

当然,黄昏的构成因素还有许多种类的组合。

但是,黄昏这一特定情景下蕴涵着的情调。

极易勾起人情感中的某种潜在因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染于作者刻意经营的愁绪离怀,从而达到诗歌欣赏中的共鸣效果。

二、黄昏意象的内涵总体上呈孤寂感伤的特点
在古典诗词中,不管诗人将黄昏的意象描摹成何种形态,黄昏意象始终呈现出一种孤寂、感伤和悲愁的情怀。

究其原因:首先,黄昏意象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意识,因为中国古代文人对时间的流动和生命的消失特别敏感,总是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能登上时间的方舟,把自己带向成功的彼岸。

“人生如白驹过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都是规劝人们珍惜时间,在时间的流逝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于是人生迟暮就是文人们面对黄昏,面对夕阳最容易发出的生命的悲叹。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阳”(朱熹《水调歌头》)。

人生如萍,时光易老,西落的夕阳象征苍老的人生,蕴涵着无尽的伤感和落寞。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

是诗人在对自然和生命的抗争中赋予黄昏意象以人生苦短的深沉怨情。

其次,古代建筑中留存下来的片砖只瓦、断墙残壁、旧亭破阁
等,往往与黄昏相融合,成为怀古伤今最动人的抒情载体,黄昏意象所表达的便是昔盛今衰、人世沧桑的感慨。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当年的刘裕誓师北伐时是何等的气概,“气吞如虎”仅仅四个汉字就概括得入木三分,可如今,只有“寻常巷陌”在斜阳下呈现出死一般的沉寂。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姜夔《扬州慢》),词人运用凄清的黄昏色彩,含蓄地点明了扬州城过去繁华今天衰落的变化,写出了一个关心国事的词人心中的“黍离之悲”。

柳永游览“三吴风景,姑苏台谢”,感叹“斜阳暮草茫茫。

尽成万古遗愁”(《双声子》),在诸如此类的诗词中,黄昏夕阳已寄予了无数词客深沉的历史兴亡的悲凉意蕴。

真是“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再过金陵》)。

三、“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也”
分别是人的感情中难以排遣的一种情绪,而选择黄昏的特定时间去送行,更增添了送行场面的凄清氛围,这成为黄昏意象的另一种内涵。

因为中国人的普遍心理,认为日夕乃当归之时,所以许多文学作品离别怀思都以黄昏为背景,形成了“暝色起春愁”(唐·皇甫冉《归渡洛水》)的固定意象。

以“日夕当归”这一原型意象为核心,后世形成了一个由这一意象衍生出来的作品链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林》)渲染的是一幅凄清冷落的情绪,用以衬托人物心境的伤感;在凄切的寒蝉哀鸣声中,在刚刚过去的一阵急雨后,面对长亭送别的地方,一个“晚”字,点
出了场景正处于黄昏时令,为人物的心境蒙上一层感伤的情绪。

“如今寂寞东风里,把酒无言对夕晖”(赵孟頫《纪旧游》);“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萧萧雨”(朱淑真《蝶恋花·送春》);“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阮籍《咏怀》之十);“功业未及建,夕阳忽西流”(刘琨《重赠卢湛》);“日暮天云合,春风扇微和”(陶渊明《拟古》(之二));“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李白《菩萨蛮》);“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等等,无不是把黄昏时的愁怨点染得深沉含蓄。

四、家园故土永远是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乡愁永远是浪迹天涯人喝不尽的苦酒
暮霭渐起,斜阳西落,这是大自然对游子归家的无声的呼唤,最能触动人的情感中共同的情绪。

诗人从大自然中选择黄昏的意象,并且将其编织进短短的诗行中,使黄昏演绎成游子思乡怀家的缕缕愁肠和不尽的悲愁。

“日当故乡没,遥见浮云阴”(吴迈远《胡茄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都是以黄昏作为人的内心乡愁的寄寓对象,用夕阳之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情景交融,意味隽永。

马致远的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的小令,写尽了羁旅行役者的愁苦,而这种愁苦的倾诉,全都浸泡在“夕阳西下”的意象里,读来怎能不伤感哀人。

当然,古典诗词中也不乏以黄昏意象表达另类情感的诗句,如“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恬静宁静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出了沙漠的雄奇壮美,表达出诗人内心雄浑壮阔的情怀。

黄昏意象寓含的“另类情感”的诗歌毕竟较少,这只是在一种特定情景下的文人心中的特定的情感心态。

总之,古代文人对黄昏的观照与反思,大都是通过“以情观物”“融情入景”的手法来实现的。

文人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仕途失意,旅途劳累,世态炎凉等扰人愁肠的事,而这些事又无不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感伤忧郁的心理伤痕,于是,借助黄昏这一特殊意象寻找发泄和排遣的渠道实乃是人的正常心理。

但诗人们又观微知著,敏锐地捕捉到了黄昏的意象中蕴涵着的深刻的表现力,因此,心旌摇荡,冷色低调的黄昏之象与悲寂感伤的落寞之情便自然地遇合,使黄昏意象成为浸泡着中国文人寂寞冷落之情的最富魅力的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