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离工程前沿 ppt课件
生物分离工程PPT课件
的分离纯化。
无论是以浓缩还是以分离为目的操作过程, 目标产物均应以较大的比例回收:
R FPCTP 100% FcCTC
生物分离操作多为间歇过程(分批操作), 若原料液和产品溶液的体积分别为VC和VP 则回收率为
RVPCTP 100% VcCTC
分离效率的评价
• 浓缩程度 • 分离纯化程度 1. 回收率
上图表示一个连续稳态的分离过程,其中F表示流 速,c表示浓度;下标T和X分别表示目标产物和杂 质,C、P和W分别表示原料、产品和废料。
浓缩程度一般用浓缩率(concentration factor)表达, 是一个以浓缩为目的的分离过程的最重要指标。
•机械分离
分离操作
•传质分离。 传质分离的对象主要是均相物系,又分输送分离扩散分离。 输送分离根据溶质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移动速度的差异实 现分离,又称速度分离法,其传质推动力主要有压力差、 电位梯度和磁场梯度等,如超滤、反渗透、电渗析、电泳 和磁泳等。扩散分离根据溶质在两相中分配平衡状态的差 异实现分离,又称平衡分离法,传质推动力为偏离平衡态 的浓度差,如蒸馏、蒸发、吸收、萃取、结晶、吸附和离 子交换等。
• 物理性质 力学性质:重力、离心力、筛分; 热力学性质:状态变化、相平衡; 传质性质:粘度、扩散、热扩散; 电磁性质:电泳、电渗析、磁化。
• 化学性质 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 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 光化学性质:激光激发、离子化。
• 生物学性质 分子识别:生物亲和作用、生物学识别; 输送性质:生物膜输送, 反应、响应、控制:酶反应、免疫系统。
为了得到一定纯度的生物产品, 下游加工过程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实行多步 分离操作,整个下游加工过程的总回收率为
生物分离工程细胞分离与破碎课件PPT
固液分离
常规的分离方法:
重力沉降 离心沉降 过滤 生物细胞分离的主要手段
液固体系中的重力沉降
球形粒子Stokes匀速沉降方程:
d u ( s ) g 18
2
细胞悬浮液的基本特性
细胞悬浮液:包含生物细胞、水、细胞代谢物、未消 耗的培养基以及少量的细胞碎片。 细胞悬浮液能否实现理想的分离效果取决于细胞 的种类及表面特性、分泌物的性能等,因为这些特性 决定了细胞在发酵液中的状态、即是自由状态还是絮 凝状态以及悬浮液的黏度等。 发酵液的黏度、细胞的大小、状态决定了固 -液 分离采用的方式、设备。
Fc r 2 4 2 N 2 r
Fc
4 2 N 2 r Z g
离心力或离心加速度
Z
分离因素或离心强度
在科学文献中,常用离心力或离心 强度来表征离心的操作条件
离心设备
Z越大,越有利于分离。常按分离因素Z的大小,对离心机进行分类。
(1) Z 3000,为常速离心机 (2) Z= 3000 ~ 5000,为中速离心机 (3) Z 50000,为高速离心机 (4) Z= 2104 ~ 106, 为超高速离心机 离心沉降设备 瓶式离心机:实验室常用的离心机,低、中速; 工业用无孔转鼓离心机 (1)管式离心机:直径为40-150mm,长径比为4~8,离心强度可达 15000~65000,处理能力为0.1~0.4m3/h, 适合分离 的 固体粒子直径为0.01~100m, 固液密度差大于 0.01g/cm3, 体积浓度小于1%的难分离悬浮液,常 用 于微生物菌体和蛋白质的分离。
絮凝作用:利用含有多个功能基团的线状高分子 聚合物的架桥作用使细胞发生絮凝而 变成粗大的絮凝团。絮凝剂的浓度、 悬浮液的酸度和离子强度都将影响絮 凝的效果。
生物分离工程专题讲座
3. 复合制膜工艺 由L—S法制的膜,起分离作用的仅是接触空气
的极薄一层,称为表面致密层。它的厚度约0.25~ 1μm,相当于总厚度的1/100左右。理论研究表明可 知,膜的透过速率与膜的厚度成反比。而用L—S法 制备表面层小于0.1μm的膜极为困难。为此,发展 了复合制膜工艺,其方框图如图3所示。
H OH
H OH
OH H
H H
H
OOH
CH 2OH
n_2
2
从结构上看,每个葡萄糖单元上有三个羟基。 在催化剂(如硫酸、高氯酸或氧化锌)存在下,能 与冰醋酸、醋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得到二醋酸纤维 素或三醋酸纤维素。
C6H7O2 + (CH3CO)2O = C6H7O2(OCOCH3)2 + H2O C6H7O2 + 3(CH3CO)2O = C6H7O2(OCOCH3)3 + 2 CH2COOH
其 他材料的膜占2%,可见纤维素酯类材料在膜材料中
1. 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纤维素是由几千个椅式构型的葡萄糖基通过1,
4—β—甙链连接起来的天然线性高分子化合物, 其结构式为:
HCH 2O H O
H
O
OH OH
H H
H OH
H OH
OH H
H
H H
O
O
CH 2O H
HCH 2O H O
H
O
OH
H H
醋酸纤维素是当今最重要的膜材料之一。 醋酸 纤维素性能稳定,但在高温和酸、碱存在下易发生 水解。
纤维素醋酸类材料易受微生物侵蚀,pH值适 应范围较窄,不耐高温和某些有机溶剂或无机溶剂。 因此发展了非纤维素酯类(合成高分子类)膜。
2. 非纤维素酯类膜材料 常用于制备分离膜的合成高分子材料有聚 砜、聚酰胺、芳香杂环聚合物和离子聚合 物等。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幻灯片课件
▪ 透析法在临床上常用于肾衰竭患者的血液透析。 ▪ 在生物分离方面,主要用于大分子溶液的脱盐。由于
透析过程以浓差为传质推动力,膜的透过量很小,不 适于大规模生物分离过程、但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多。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膜的制造
17.2 膜的制造
▪ 要求: ▪ (1)透过速度 ▪ (2)选择性 ▪ (3) 机械强度 ▪ (4) 稳定性
▪ 分离机理
毛细管流动模型 在膜过滤法中,反渗透和超滤与微滤有不同的分离机理。对于后两者,一般认为是简单的 筛分过程,大于膜表面毛细孔的分子被截留,相反,较小的分子则能透过膜。膜是多孔性的 ,膜内有很多孔道。水以滞流方式在孔道内流动,因而服从Hagen-Poiseuille方程式;
Jv d 2 p 32 L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浓差极化与膜污染及清洗方法
什么是浓差极化?
▪ 在分离过程中,料液中溶剂在压力驱动下透过膜,溶
质被截留,于是在膜表面与临近膜面区域浓度越来越 高。在浓度梯度作用下,溶质由膜面向本体溶液扩散, 形成边界层,使流体阻力与局部渗透压增加,从而导 致溶液透过流量下降。溶剂向膜面流动(对流)引起溶 质向膜面流动,当溶质向膜面的流动速度与浓度梯度 使溶质向本体溶液扩散速度达到平衡时,在膜面附近 存在一个稳定的浓度梯度区,这一区域称为浓度极化 边界层,这一现象称为浓差极化。
生物分离工程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第一讲
膜分离过程 (membrane separation)
▪ 膜分离过程的类型
▪ 按分子或粒子大小分类 ▪ 按膜孔平均孔径,推动力和传递机制进行分类 ▪ 对称膜与不对称膜 ▪ 有孔膜与无孔膜
生物技术与分离提取ppt课件
洗脱
溶剂洗脱液曲线
溶剂洗脱法:参与样品溶 液后,延续不断地参与洗 脱剂进展冲洗,最初的流 出液为纯溶剂,然后是吸 附力最弱的组分,以后逐 次出现的物质是按吸附力 由弱到强的顺序分别洗出, 吸附力量强的物质最后洗 脱出来。
置换法
前缘洗脱法
吸附剂与洗脱剂的选择
吸附剂应具有的性质:
固体剪切 研磨ຫໍສະໝຸດ 杆和臼 球磨机压力
Hughes压榨机 ‘X’ 压榨机
非机械 脱水
空气枯燥 真空枯燥 冷冻枯燥 溶剂枯燥
溶胞作用 物理作用 浸透冲击 压力释放 冻结和融化
化学作用 阳阴离子洗涤剂 抗生素 甘氨酸
酶作用
溶菌酶和有关的酶噬 菌体溶胞 抗 菌素
二、离心分别技术
离心分别技术是借助于离心机旋转所产生的离心 力,根据物质颗粒的沉降系数、质量、密度及浮力 等因子的不同,而使物质分别的技术。
超声波萃取仪
超声波并不能使样品内的分子产生极化, 而是在溶剂和样品之间产生声波空化作用,导 致溶液内气泡的构成、增长和爆破紧缩,从而 使固体样品分散,增大样品与萃取溶剂之间的 接触面积,提高目的物从固相转移到液相的传 质速率。
四、微波萃取分别法
通常,萃取溶剂和固体样品中目的物由不同极性 的分子组成,萃取体系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具 有一定极性的分子从原来的热运动形状转为跟随微 波交变电磁场而快速陈列取向。
第七章
生物技术与分别提取
常用的分别提取技术方法:
1、破碎法分别提取技术 2、离心分别提取技术 3、超声波萃取分别法 4、微波萃取分别法 5、气浮分别法 6、色谱法〔包括纸色谱、薄层色谱法〕 7、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新兴方法。 8、膜分别技术
一、常用的破碎法方法
生物分离工程(三版)课件
膜分离技术
1
授课内容
n 各种膜分离法及其原理 n 膜材料及其特性 n 膜组件 n 操作特性 n 膜的污染与清洗
2
学习目的和要求
在掌握各种膜分离方法和原理的基 础上,进一步了解膜特性及操作特点和 影响膜分离速度的因素以及膜分离过程。 清楚膜分离法在生物产物回收和纯化方 面的应用。
3
引言-膜的概念和膜分离
但膜表面极化浓度cm很难测定,通常只能测定料液的主体浓度 (bulk concentration),因此常用表观截留率表示,
38
超滤膜的分子截留作用
n 截留曲线
通过测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球形 蛋白质或水溶性聚合物的截留率, 可获得膜的截留率与溶质相对分子 量之间关系的曲线,为截留曲线。
n 截留相对分子量
15
超滤原理
n 超滤膜一般为非对称膜,具有较小的孔径 (约为10 一200Å),能够截留分子量为0.5kDa以上的溶质分 子或生物大分子。料液在压力差作用下,其中溶剂 透过膜上的微孔形成透过液;而大分子溶质则被截 留,从而实现料液中大分子溶质和溶剂间的分离。
n 超滤膜对溶质的截留机理主要是筛分作用,超滤膜 的膜孔大小和形状决定超滤膜的截留效果。除此以 外,溶质大分子在膜表面和孔道内的吸附和滞留也 具有截留溶质大分子的作用。
n 渗透气化利用溶质之间膜透过性的差别,适于 共沸物和挥发度相差较小的双识记:膜材料选择标准 n 理解:膜结构特性,特别是对称和不对
称膜的结构特点 n 应用:通过水通量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膜
材料
25
膜材料的要求
n 起过滤作用的有效膜厚度小,超滤和微滤膜的 开孔率高,过滤阻力小;
n 膜的概念 在一种流体相间有一层薄的凝聚相物
生物分离工程课件
第一章生物分离工程概述1.1生物分离在生物技术中所占位置1生化分离工程的定义:为提取生物产品时所需的原理、方法、技术及相关硬件设备的总称,指从发酵液、动植物细胞培养液、酶反应液和动植物组织细胞与体液等中提取、分离纯化、富集生物产品的过程。
2、单元操作:完成一道工序所需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3、生物技术:即有机体的操作和应用有机体生产有用物质、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技术。
4、生物技术的目标:就是指利用培养微生物、动物细胞、植物细胞来生产对人有用的产品。
生物技术的主要目标是生物物质的高效生产,分离纯化是生物产品工程的重要环节,因此生物分离是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5、狭义生物技术的产物仅为化学产品,约有100年的历史。
6、获得产品的有效途径:原材料、预处理、生物反应、生物分离、产物7、传统发酵与现代发酵比较1.2 生物物质和生物分离1.2.1 生物物质种类繁多,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生物资源。
现代生物技术主要通过生物反应过程生产各种物质。
现代生物技术产品的主体是蛋白质药物。
1.2.2 生物分离过程1.3生物分离的特点:A生物工程的主要特点是生物制品多种多样。
产品的多样性导致分离方法的多样性。
B绝大多数生物分离方法来源于化学品的分离方法。
C生物分离一般比化工分离难度大。
a成分复杂,固体成分包括完整有机体、培养基及底物中的不溶物,液体成分包括底物可溶物、代谢中产物及目标产物。
b悬液中的目标产物浓度低.1.4生化产品的类型:按用途分类:食品类。
保健品类。
医用类产品。
农业用产品。
生物试剂类。
按分子量大小分类:Mass < 1000D:抗生素、有机酸、aa、多肽类等Mass > 1000D:酶、抗原、抗体、多肽、蛋白质类按发酵时目的产物所在的位置分类:cell内:胰岛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重组蛋白质cell外: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胞外酶(α-淀粉酶)等2.生物分离与一般化学分离方法的比较2.1、分离过程的分类:•机械分离(离心、过滤)•传质分离(平衡分离、速率分离)▪平衡分离—萃取、吸附、沉淀、结晶、层析等▪速率分离—膜分离、电渗析、透析2.2生物产品特点:①产物浓度低的水溶液(原因:a 氧传递限制;b 细胞量; c 产物抑制②组分复杂(a 大分子; b 小分子; c 可溶物; d 不可溶物; e 化学添加物③产物稳定性差( a 化学降解(pH , 温度); b 微生物降解(酶作用,染菌)④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⑤质量要求高(药品或食品)2.3生物产品要求高质量:纯度、卫生、生物活性分离过程的成本占产品总投资的大部分,因此必须仔细考虑和设计产品的回收和纯化过程。
南农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分离5课件
离子交换操作技术
1. 树脂的选择和处理
2. 装柱
离 子
3. 交换
交
4. 洗脱
换
5. 树脂再生
树 脂
玻璃纤维
交换柱
• 树脂的选择
目的物较强碱、酸性,宜用弱酸、弱碱性树脂
弱酸、弱碱性, 强碱、强酸性(AA)
蛋白、酶等,
弱酸、弱碱性
孔径 树脂有化学稳定性、机械性能
• 处理和再生
1. 外观与粒度——球型,直径为0.2-1.2mm(约 16-70目)
湿真密度 R=树脂湿重/排出同体积水重 功能基团↑,↑
湿视比重=树脂湿重/外观容积 0.6-0.85g/ml
交换容量
是表征交换剂离子交换能力的主要参数。
(exchange capacity)
mmol/g干树脂;mmol/ml湿树脂
与功能基团、pH有关
交换容量的测定
对于阳离子交换剂:用HCl将其处理成氢型, 称重并测定其含水量;称数克交换剂,加 入到过量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发生交换 反应,待反应达到平衡后(强酸性的需要静 置24h,弱酸性的需静置数日),测定剩余 的NaOH摩尔数,就可求得阳离子交换剂的 交换容量。
• 洗脱:
R—B+ + C+ = R—C+ + B+
• 再生:
R—C+ + A+ = R—A+ + C+
离子交换树脂的优点是:流速快,对小分子物质 的交换容量大,因而适合用于氨基酸、核苷酸等小 分子生化物质的分离纯化。
树脂类型
阳离子交换树脂: 含酸性活性基团的树脂。 强酸型: R—SO3H pH 0-14
离子交换纤维素:
生物分离工程1生物分离工程概述08.ppt.Convertor
生物分离工程(一)一片绿叶,饱含着它对根的情谊;一句贺词,浓缩了对你的祝愿。
又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祝成功和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生物技术生物技术必须实现产业化后才能给人民造福,取得应有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根据国际上发展生物技术的经验和资料及我国发展生物高技术的实践,业已证明了生物分离工程在利用生物技术生产产品时占的成本比例极大。
可以说,生物分离工程技术是生物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关键。
生物分离工程 1生物产品通过微生物发酵过程、酶反应过程或动植物细胞的大量培养和饲养、种植后,从中分离、精制、质量监测有关目的产品的一系列单元操作技术过程。
它主要是通过利用物理技术、物化技术、化学技术、生物技术等方法来达到目的。
生化分离工作的一般过程动、植物组织、体液等胞外产物提取发酵液→预处理→c分离→c破碎→碎片分离→初步纯化→精制→制成品培养液加热沉淀匀化离心沉淀分子筛无菌过滤酶反应调pH 离心超声萃取吸附离子超滤絮凝过滤胞溶过滤萃取亲和冻干错流过滤研磨错流过滤超滤吸附喷干憎水结晶电泳发酵工程下游加工工程(downstream processing)生物分离工程 2正因为如此,本课程涉及生化、化工、物化、物理学和化学等领域的各个方面理论及实验技术及其它们结合所产生的边缘学科。
随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分离工程在近几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一整套有别于上述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学系的一门重要的必修专业基础课。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生物分离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对生物技术的产业化。
(二)、通过对生物分离工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综合利用已学会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知识,为今后学习生物产品工艺学等打好基础,开拓思路及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实际工作时应用生物分离工程各种技术做好理论准备。
教学目的:(三)、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产品后处理采用各单元操作的常用手段,并初步掌握其理论知识,如:盐析、结晶、离子交换、萃取、离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生物分离技术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原 料、产品和分离操作的要求多种多样, 决定了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生物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按机理分类:
生成新相以进行分离(如蒸馏、结晶) 加入新相进行分离(如萃取、吸收) 用隔离物进行分离(如膜分离) 用固体试剂进行分离(如吸附、离子交换) 用外场力或梯度进行分离(如离心萃取分离 、电泳)
当前,急需开发对敏感的生物制品无污染和无害的萃取返利技术 。近年来,超临界萃取,双水相萃取,反微团萃取,膜萃取,电 泳萃取,预分离萃取等新兴萃取分离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
由于集成化概念引人,使双水相分配技术有了新的生命力,它与电 泳、层析、温度诱导相分离、渗透释放和亲和技术等实现集成化 后,技术上互相渗透,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体现了集成化的优势,具体 表现在 (1)与常规技术结合来解决双水相萃取本身的难点问题 (2)引人其它分离技术进行融合以提高分离效率,简化分离过程 (3)为已有的技术提供新的思路
与温度诱导相分离的集成
与亲和沉淀集成
与层析分离的集成
(2)亲和膜分离技术
亲和膜分离技术是将亲和色谱与膜分离技术结合起来的一项新型 分离技术 它把亲和配体结合在分离膜上,利用膜作基质,对其进行 改性,在膜的内外表面活化并藕合上配基,再按吸附、清洗、洗脱 、再生的步骤对生物制品进行分离,当目标蛋白质通过时,就留在 膜上,而杂质则通过膜而离去,再用解离洗脱剂洗脱下目标蛋白质, 然后把解离剂从膜上除去,得以使配基再生,重复进行再分离目标 蛋白。该技术颇有潜力,可以把澄清、浓缩、纯化步骤于一体,也 可以与生物反应器相结合,构成反应一分离新流程。亲和膜分离技 术不仅利用了生物分子的识别功能,可以分离低浓度的生物产品, 而且由于膜的通透量大,能在纯化同时实现浓缩,并有操作方便、 设备简单,便一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 日前亲和膜分离技术已应用 单抗、多抗、胰蛋白酶制剂的分离以及抗原、抗体、重组蛋自、 血清白蛋白、胰蛋白酶、胰凝乳蛋白酶、干扰素等的纯化
生物分离技术的重要性 生物分离技术的多样性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技术发展的若干特点 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近况
生物分离技术的重要性
1.是生物化学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原料 的精制,中间产物的分离,产品的提纯 和废水、废气的处理都有赖于生物分离 技术。
2.由于是耗能过程,设备数量多,规模大 ,投资和操作费占很高的比例,对过程 的技术经济指标有重要的影响。
新型分离技术的发展近况
1、溶剂萃取技术
溶剂萃取技术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的应用,有人称之为“成熟技 术”,但是由于溶剂萃取过程中亮相密度差小、连续相粘度大、 返混严重,两相流动和相际传质纪委复杂,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 互溶性,易造成溶剂损失和二次污染,溶剂再生也对过程的经济 性和可靠性产生重要影响。
溶剂萃取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故存在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需 要和潜力。
LDV(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和PIV(激光成像测速仪)等的 应用使研究深度从宏观平均向微观、局部瞬时发展。
信息技术带动了生物分离技术的迅猛发展,实验研究和计算 机模拟相结合仍是分离技术研究开发和设计放大的主要途径。
国内外发展现状
有关生物分离工程的研究分离很活跃,每年都有大量论文发表 ,内容涉及各种分离技术的各个领域,如两相流动和传质、模 型化、设备性能、强化和放大设计、CAD、CFD及新测试技 术等。
各国都在根据自身特点和调剂加速发展,例如:美国的研究工 作兼具新颖性和实用性特点,英国侧重于基础研究,法国重视 和领域和数学模型的研究,德国重视食盐技术和工程研究,日 本在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很大的力量,加拿大 和澳大利亚则以资源利用为研究重点。
我国分离技术研究和应用自从50年代以来,已取得重大进展 ,但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例如我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量 是发达国家的数倍原因在于我国分离过程的能耗强度要比发达 国家高得多,故此提高分离技术的水平尤为重要。
分离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生物和医药工程的迅速发展,一批高附加值 的产品不断涌现,品种和产量也在迅速扩大。 “难度大,成本高”。生物技术产品一般具有 多样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因此,生物物质的 分离除了要达到化学物质分离的纯度和经济性
指标外,还要满足构象和稳定性的要求,特 别要防止生物产品的失活。
广义上说,分离过程高效化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
物分离新技术均属于分离过程的强化之列,这是生物分离技术发 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耦合分离技术引起重视
从两个方向着手是整个分离过程的研究有一个质的转变
方向一:继续研究和完善一些适用于生化工程的新型分离技术
单元分离技术,如:亲和法、双水相分配技术、逆胶
束法、液膜法、各种高效层析法
方向二:进行各种分离技术的高效集成化
将双水相分配技术与亲和法结合而形成的效率更高、
选择性更强的双水相亲和分配组合技术、将亲和色谱
及膜分离结合的亲和膜分离技术及可以将离心的处理
量、超滤的浓缩效能及层析的春花能力合而为一的扩
张床吸附技术等。
分离技术发展的若干特点
竞争促进分离过程的强化
随着科技发展,新设备和新型分离介质的应用大大提高了
分离效率。剧烈的竞争加速了分离技术发展,促进了分离过程的
强化。以精馏、吸收和萃取等化工塔器的内件为例,高校塔板、
规整填料和散装填料发明层出不穷,塔内件的优化匹配也引起了
重视。在散装填料方面,Noeton公司的金属Intalox填料、 Kocn Glitsch公司的CMR和我国自行开发的超级扁环(SMR )等各有千秋。在规整填料方面,Sulzer公司的Mellapak、 Kocn Goitsch公司的Gempak Kuhni公司的Rombopak和 Montz公司的Montzpac等竞争激烈。
信息技术推动了分离技术的发展:
信息技术在分离过程中的运用设计热力学和传递性质、多相 流、多组分传质、分离过程和设备的强化和优化设计等,对分离 技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如分子模拟大大提高了预测热力学 平衡和传递性质的水平,分子设计加速了高效分离剂的研究、开 发。
生物分离过程的研究已从宏观传递现象的研究深入到气泡、 液滴群、微乳和界面现象等,加深了对分离过程中复杂传递现象 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