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合集下载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词4分,共20分)1.抗生素:某些微生物(1分)在代谢过程中产生(1分)的能抑制或杀灭(1分)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1分)。

2.L型细菌:失去细胞壁(1分)在高渗低脂条件下存活(2分)而呈现多形性的细菌(1分)。

物(2分),为细菌的运动器官(1分)。

4.质粒: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1分),由双股环状DNA构成(1分),控制细菌非生命必须性状(1分)。

如控制性菌毛的F质粒,控制耐药性的R质粒,控制毒力的Vi质粒等(1分)。

5.单克隆抗体:通常指一株B淋巴细胞杂交瘤增生而形成的单一克隆细胞所产生(1分) 的一种高度均一(1分)、高度专一性(1分)的抗体(1分).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1.A 2.E 3.C 4.C 5.D 6.E 7.C 8.E 9.E 10.E11.D 12.D 13.C 14.C 15.E 16.C 17.B 18.D 19.D 20.D21.C 22.D 23.D 24.E 25.E 26.D 27.D 28.A 29.D 30.C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APC 树突状细胞朗罕细胞 2.MHC—Ⅱ MHC—1 3.G+ G- 4.紫外线消毒5.核心衣壳核衣壳6.机体抵抗力降低苗群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 7.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 8.金黄色葡萄球菌9.甲型(HAV) 戊性(HEV)四、简答题:(每题l0分,共30分)1.(一)溶菌和溶细胞:细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细菌溶解(2分)。

(二)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病毒和相应抗体结合后可激活补体,阻止病毒对易感细胞的吸附,此作用称为中和作用。

(2分)(三)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C3b/C4b的N端与细菌等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C 端与表面具有相应补体受体(CRl)的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表面具有CRI的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形成较大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科学中的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医学科学中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重要性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外来病原微生物的方式,病原微生物学则研究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及其传播、防治等。

这两个分支在医学科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健康的维护和疾病的治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两种免疫反应: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人体固有的免疫系统,它能够通过非特异性途径消灭入侵体内的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获得性免疫则是经过体内抗原的加工与呈递而获得的免疫能力。

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的防御和维持内环境的平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旦免疫功能紊乱,就会导致免疫系统失衡,从而造成各种免疫相关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学是研究传染病发生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及其动态分布和感染机理的学科。

不同的传染病是由不同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研究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特性和行为习性,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我们可以开发出更为有效和精准的抗病方法,提高治疗成功率。

在医学科学中,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密不可分。

免疫系统是人体对付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主要方式,而病原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则影响着免疫系统的应对。

因此,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医学治疗和健康促进有着非常大的贡献。

因为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涉及到人体内部微观机制的探究,所以科学家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经历在研究这个领域。

免疫学和病原微生物学的发展非常迅速,也带来了许多揭示机体免疫系统的新技术和疾病治疗的新方法。

例如,近年来免疫检测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进行多核苷酸酶链反应等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检测。

在核酸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应用到新冠肺炎检测中,在病情监测和诊断确认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毒素疫苗、DNA疫苗、胶体金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等也应运而生,让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 实验指导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指导一、引言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它们关注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反应。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生长特性、致病机制,以及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

本实验指导将介绍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二、实验原理1. 病原生物学实验原理病原生物学实验主要通过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微生物,以及研究其生长特性、毒力因子和抗药性等方面的特征。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细菌分离培养、菌落计数、菌液浓度测定、生长曲线分析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PCR技术、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的鉴定和分析。

2. 免疫学实验原理免疫学实验主要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免疫细胞分离培养、细胞因子测定、抗体检测、细胞毒性测定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流式细胞术、ELISA、免疫组化等技术进行免疫细胞的鉴定和免疫反应的分析。

三、实验步骤1. 病原生物学实验步骤(1)细菌分离培养:从临床样本或环境中采集细菌样品,进行分离纯化并进行培养。

(2)菌落计数:将培养液均匀涂布在琼脂平板上,经过一定时间后,用计数器进行菌落计数。

(3)菌液浓度测定:通过分光光度计测定菌液的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菌液中的菌落数量。

(4)生长曲线分析:将菌液接种到含有适宜培养基的培养皿中,定期取样测定菌液浓度,绘制生长曲线。

2. 免疫学实验步骤(1)免疫细胞分离培养:从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免疫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2)细胞因子测定: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

(3)抗体检测:利用ELISA或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血清中抗体的水平。

(4)细胞毒性测定:通过流式细胞术等技术测定细胞对靶细胞的毒杀能力。

四、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1. 病原生物学实验结果分析(1)菌落计数结果反映了样品中细菌的数量,可以用于判断感染程度。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

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正常情况下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异常情况下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

②可以遗传。

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

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XXX感化:皮肤黏膜的樊篱感化,血—脑樊篱,胎盘樊篱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2.NK细胞的首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介入免疫病理损伤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进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明的个体差别④不克不及遗传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份子一、中枢免疫器官一)骨髓骨髓的功能:1.骨髓是首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抗体发生的首要场所二)胸腺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收获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对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这两个学科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中的一些主要成果和收获包括:
1. 病原微生物学方面,通过基因测序、分子克隆、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在疾病诊断、治疗、疫苗研发等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

2. 免疫学方面,对机体免疫系统的研究深入到了分子水平,例如T细胞受体与B细胞受体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以及细胞因子、趋化因子、免疫调节分子等的研究。

3. 产生了多种新型免疫治疗手段,例如单克隆抗体、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等,这些生物制剂的研究和应用使一些难治性疾病有了新的治疗方法。

4. 免疫的个体化与精准医学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同时基于高通量技术的个体化医疗方案也得以发展。

5. 从宏观和微观上对人类免疫系统的生物学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包括自体免疫疾病、感染病以及肿瘤等多方面,对人类健康的保障以及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都有极大的帮助。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1.免疫学概述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免疫类型:固有性免疫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特点: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2.免疫器官与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骨髓功能: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胸腺功能: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3)免疫调节作用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2)分泌SIgA第二章抗原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

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异物性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4)遗传因素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概述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具有重要作用。

病原生物学研究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和传播途径等,而免疫学研究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如何识别和应对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通过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和防治方法。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

病原生物学实验细菌培养细菌培养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的基础实验,主要用于研究细菌的生长特性、代谢途径以及致病机制等。

常见的细菌培养基包括肉汤培养基、琼脂培养基等。

实验中,可以通过无菌技术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和观察,以研究细菌的生长情况。

细菌荧光染色是病原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细菌染色,可以观察到其在细胞内的分布情况和形态特征。

常见的细菌荧光染色方法有荧光原位杂交和荧光染料染色等。

通过细菌荧光染色,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细菌的结构和功能。

细菌致病性实验细菌致病性实验是病原生物学研究中的关键实验之一,通过研究细菌的毒力因子和致病机制,可以揭示病原菌引起疾病的机理。

常见的细菌致病性实验包括动物感染模型实验和细胞培养实验等。

通过这些实验,可以进一步了解细菌的致病机制,并为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免疫学实验免疫细胞培养免疫细胞培养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培养免疫细胞,可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功能。

常见的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等。

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添加不同的激素和生长因子,来模拟机体内免疫细胞的生长环境,从而研究其功能和代谢途径等。

免疫荧光染色是免疫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给免疫细胞或组织染色,可以观察到其特定蛋白的表达情况和分布情况。

常见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流式细胞术等。

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可以研究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过程,从而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

免疫学检测免疫学检测是免疫学实验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常用于检测机体内抗体和细胞因子的水平以及免疫细胞的功能等。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知识重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第一章医学免疫学免疫: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感染性异物,维持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免疫的基本功能:1、免疫防御2、免疫自稳3、免疫监视微生物方法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奠基人——科赫第二章免疫系统免疫细胞:指所有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免疫器官分类:1、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部位。

2、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发生免疫应答的场所。

中枢免疫器官分类:1、骨髓(造血器官,也是各种免疫细胞的发源地)2、胸腺3、法氏囊外周免疫分类:1、淋巴结:分布全身的豆形淋巴器官2、脾脏(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3、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骨髓的功能:1、造血(所有血细胞的发源地)2、B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3、再次体液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主要场所胸腺的功能:1、是T淋巴细胞(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 )分化成熟的场所;2、免疫调节功能: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3、形成血-胸腺屏障:阻止血液中大分子进入胸腺。

淋巴结的功能:1、成熟免疫细胞居住的场所2、发生免疫应答(IR)场所3、过滤淋巴液捕获抗原4、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脾的功能:1、免疫细胞居住地2、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如补体、细胞因子4、过滤血液捕获抗原5、存储红细胞的血库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的功能:1、形成生理屏障2、参与局部免疫应答3、参与口服抗原介导的免疫耐受T、B细胞在免疫应答中起核心作用。

免疫细胞分类:1、干细胞2、淋巴细胞3、单核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的分类:1、T淋巴细胞2、B淋巴细胞3、NK细胞第三章抗原抗原(Ag):指一类能刺激免疫系统启动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表位或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结构或基团。

抗原的特性:1、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

2、免疫反应性(抗原性):即抗原与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

1、微生物按细胞结构分为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类,细菌属于原核微生物,测量单位是um。

按其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形菌。

2、G+细胞壁的肽聚糖组成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桥,特殊组分是磷壁酸。

G-细胞壁的肽聚糖组成包括聚糖骨架,四肽侧链。

特殊组分是外膜3、革兰染色的结果:紫色为G+。

红色为G-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芽孢。

其中用电镜观察的是菌毛,运动器官是鞭毛,致病性有关的是荚膜,鞭毛,菌毛。

可用鉴定细胞的是荚膜,鞭毛,芽孢,灭菌指标是芽孢,粘附作用是菌毛,与细菌基因转移有关的是细菌毛,抗吞噬作用是荚膜。

5、青霉素的抗菌机制是干扰细菌肽聚的合成6、溶菌酶的抗菌机制是破坏肽聚糖骨架7、细菌生长繁殖的条件包括营养物质,酸碱度,温度,气体8、细菌的繁殖方式是二分裂,生长的最适温度是37度。

最适PH7.2~7.69、细菌的生长曲线分为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鉴定细菌选择对数期10、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中,与致病有关的是毒素,侵袭性酶,热原质。

与治疗有关的是抗生素,维生素,与鉴别细菌有关的是色素,细菌素11、高压蒸汽灭菌法的压力103.4KPa,温度是121.3度、时间15~30分。

只要用于手术机械的消毒,紫外线的杀菌机制破坏细菌的DNA,主要用于手术室,病房的消毒,酒精的杀菌浓度70%~75%,用于皮肤体温计消毒12、细菌的毒力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是由细菌的表面结构和侵袭性物质,条件致病菌对人致病的条件免疫力功能低下,寄居部位改变,菌群失调13、细菌变异现象主要有形态与结构变异,菌部变异,毒力变异,耐药性变异。

其中与疾病治疗有关的是耐药性变异,与疾病诊断有关的是群落变异,形态结构变异,可用于制备疫苗的是毒力变异14、干热灭菌的温度是160~170度,维持2h,使用于耐高温,耐干燥类物品灭菌15、葡萄球菌可分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

致病力最强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是血浆凝固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
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性质和致病机制, 可将其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寄 生虫等几大类。
病原微生物的特点
体积微小
病原微生物体积微小, 一般需要通过显微镜才
能观察到。
结构简单
病原微生物结构简单, 一般由核酸和蛋白质组
成,缺乏细胞结构。
繁殖迅速
病原微生物在适宜的条 件下能够迅速繁殖,数
量呈指数级增长。
易变异
病原微生物容易发生变 异,产生新的毒株或变 种,导致疾病的流行和
3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 NK细胞能够识别并杀死被病毒感染的细胞或癌 细胞。
获得性免疫应答
T细胞免疫应答
T细胞能够识别特定的抗原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促进细胞免疫 应答。
B细胞免疫应答
B细胞能够产生针对特定抗原的抗体,参与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记忆
获得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当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机体能够 快速并有效地发起免疫应答。
疫苗的设计与研发
疫苗类型
01
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等。
疫苗设计
02
基于病原微生物的特性,通过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等技术手
段设计和构建疫苗。
疫苗研发流程
03
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疫苗候选株的筛选与构建、动
物实验与临床试验等步骤。
抗感染治疗与免疫调节治疗
抗感染治疗
针对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进行治疗。
03 病原微生物与免 疫系统的相互作 用
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逃避机制
01
02
03
抗原变异
某些病原微生物通过抗原 变异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 答,使得免疫系统难以识 别并清除它们。
分子模拟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重点一、免疫学1. 免疫系统和免疫反应的分类免疫系统可分为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指身体自身天生具备的对抗病原体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包括物理屏障(皮肤、黏膜)、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天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是指身体在接触到抗原后,通过学习与演化而形成的特异性免疫防御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2.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包括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

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B细胞等。

3. 免疫反应的类型和调节免疫反应可分为细胞免疫反应和体液免疫反应。

调节免疫反应的主要因素包括细胞因子、抗体以及免疫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4. 免疫记忆和免疫耐受免疫记忆是指身体在接触过抗原后,对该抗原形成的针对性免疫反应保留下来的能力。

免疫耐受是指身体对某些抗原产生免疫容忍的状态,主要包括中枢耐受和外周耐受。

5. 免疫球蛋白和抗体的结构与功能免疫球蛋白是指在获得性免疫防御系统中产生的抗体分子,是特异性免疫反应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抗体的结构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包括可变区和恒定区。

抗体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和病毒、结合细菌毒素、沉淀抗原、淋巴细胞识别等。

二、病原微生物学1. 细菌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细菌是原核生物,不具有真核细胞核和真核细胞器。

细菌可按形态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等,按细胞壁的结构分为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按营养类型分为自养细菌和异养细菌。

2. 细菌的致病性机制细菌通过产生肝素酶、凝血酶、溶血素等毒素直接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或通过表面分子如鞭毛、菌毛等对细胞黏附,或通过释放蛋白质或核酸分子进入宿主细胞内引起炎症反应等方式致病。

3. 病毒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病毒是不具有细胞结构和自主繁殖能力的类生物物质,通过寄生于宿主细胞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

病毒可按基因组的类型分为RNA病毒和DNA病毒,按颗粒形态分为裸病毒和包膜病毒。

4. 病毒的致病性机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利用宿主细胞的代谢活动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死亡或变异。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知识点第一章微生物基本概念、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第一节微生物基本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无法被肉眼直接观察,需要使用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看到。

微生物的种类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放线菌、真菌和病毒。

根据细胞结构和繁殖方式的不同,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第二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细菌的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测量单位为微米。

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包括质粒、核糖体和胞质颗粒)和核质。

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不同,革兰阳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多,磷壁酸有,无外膜,较为坚韧,对青霉素敏感;而革兰阴性菌的肽聚糖层较少,磷壁酸无,有外膜,较为疏松,对青霉素不敏感。

细菌还有一些特殊结构,如鞭毛、菌毛、荚膜和芽孢等。

第二章细菌生理细菌的生长繁殖需要营养物质、适宜的温度、pH值和气体环境。

细菌的生长繁殖方式为无性二分裂,大多数细菌20-30分钟分裂一次,而结核分枝杆菌则需要18-24小时分裂一次。

在培养基中,细菌会出现生长现象,如对营养物质的利用和生长速度的变化。

本文介绍了细菌培养基和细菌产物的概念及其意义,以及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相关的知识点。

细菌培养基分为液体、半固体和固体三种。

不同类型的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基上会呈现出不同的生长形态。

细菌产物包括热原质、抗生素、毒素、侵袭性酶、色素、维生素和细菌素等。

这些产物在医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正常菌群是指人体表面和腔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群,对人体无害且有益。

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会引起疾病,而菌群失调则是指正常菌群中微生物数目和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改变。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是导致菌群失调的常见原因。

生态制剂可以用于菌群失调症的治疗。

消毒和灭菌是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其中灭菌可以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

无菌操作是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中的操作方式。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 病原微⽣物学与免疫学是⼀门医学基础课程,内容⾮常重要。

下⾯店铺给你分享病原⽣物学与免疫学的基础知识点,欢迎阅读。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理 【知识点】 1.细菌⽣长繁殖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温度(37℃)、pH值(7.2-7.6)、⽓体(专性需氧菌、专性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微需氧菌) 2.细菌⽣长繁殖的⽅式:⽆性⼆分裂 3.细菌繁殖的速度:⼤多数20-30min分裂⼀次,结核分枝杆菌18-24h分裂⼀次。

4.细菌在培养基中的⽣长现象: 1)液体培养基(形成菌膜——专性需氧菌;沉淀⽣长——链球菌;均匀浑浊⽣长——兼性厌氧菌); 2)半固体培养基(沿穿刺线⽣长——⽆鞭⽑,云雾状⽣长——有鞭⽑); 3)固体培养基(菌落:在固体培养基表⾯,单个细菌经过⼀段时间的增殖形成的⾁眼可见的细菌集落,菌苔——多个菌落融合成⽚为菌苔)。

5.细菌的合成代谢产物及其意义: 1)热原质:注⼊⼈体或动物体后可引起发热的物质;⼤多数是⾰兰阴性菌合成,其化学成分为⾰兰阴性菌的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压蒸汽灭菌⽆法将其破坏;液体中的热原质可⽤吸附剂或特殊的⽯棉滤⽹除去,玻璃器⽫上的热原质可经250℃、30min⼲考法破坏。

2)抗⽣素:⼤多数由放线菌、真菌合成,可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物的物质,可⽤于感染性疾病或肿瘤的治疗。

3)毒素与侵袭性酶。

4)⾊素5)维⽣素6)细菌素 病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知识点(⼆)细菌分布与消毒灭菌 【知识点】 1.正常菌群的概念:在⼈体的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由不同种类微⽣物构成的微⽣物群,正常情况下对⼈体⽆害⽽且有利,称之为正常菌群。

2.正常菌群的⽣理意义:拮抗作⽤、营养作⽤、免疫作⽤、抗衰⽼等 3.条件致病菌: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寄居部位改变、机体免疫⼒降低、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的某些微⽣物也可引起疾病,称之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4.菌群失调: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物的数⽬和⽐例发⽣较⼤幅度的改变时,称为菌群失调。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全册

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教案(第一至第五章)第一章:病原微生物学概述1.1 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1.2 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1.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1.4 病原微生物的诊断与控制第二章:细菌2.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2.2 细菌的生理生化特性2.3 细菌的分类与命名2.4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第三章:病毒3.1 病毒的形态与结构3.2 病毒的复制与生命周期3.3 病毒的分类与命名3.4 病毒感染与免疫第四章:真菌4.1 真菌的形态与结构4.2 真菌的生理生化特性4.3 真菌的分类与命名4.4 真菌感染与免疫第五章:寄生虫5.1 寄生虫的定义与分类5.2 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5.3 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5.4 常见寄生虫感染疾病及防治第六章:免疫学基础6.1 免疫系统的组成6.2 抗原与抗体6.3 免疫应答的类型与机制6.4 免疫调节与免疫耐受第七章:感染与免疫7.1 感染过程的基本概念7.2 病原体与宿主的相互作用7.3 免疫记忆与免疫接种7.4 免疫缺陷与免疫增强第八章:实验室诊断与防控8.1 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室检测方法8.2 血清学诊断技术8.3 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8.4 病原微生物的防控策略第九章:常见病原微生物感染与疾病9.1 细菌性感染与疾病9.2 病毒性感染与疾病9.3 真菌性感染与疾病9.4 寄生虫性感染与疾病第十章:疫苗与生物制品10.1 疫苗的种类与作用机制10.2 疫苗的研发与生产10.3 疫苗的使用与安全性10.4 生物制品的应用与影响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病原微生物的定义和分类解析: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传染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对其定义和分类的了解是学习病原微生物学的基础,需要掌握各种微生物的特征和区别。

重点环节二: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解析: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形态、结构、生长条件、繁殖方式等,这些特性与其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密切相关。

学生需要理解不同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习题+参考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习题+参考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习题+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将健康人的组织或器官来替代患者丧失功能的组织和器官,常常会发生排斥反应,此时HLA分子被认为是A、同种异型抗原B、异嗜性抗原C、异种抗原D、同种抗原E、改变的自身抗原正确答案:A2、病毒主要的化学组成是 ( )A、核酸与蛋白质B、核酸与糖类C、脂类与蛋白质D、核酸与脂类E、糖类与蛋白质正确答案:A3、在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中,属于第一级的是A、登革病毒B、小鼠白血病病毒C、新生隐球菌D、脊髓灰质炎病毒E、天花病毒正确答案:B4、细胞壁的主要功能是A、产生能量B、维持细菌的外形C、呼吸作用D、生物合成E、参与物质交换正确答案:B5、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病毒B、真菌C、放线菌D、支原体E、衣原体正确答案:A6、最常见的深部感染真菌病是 ( )A、念珠菌病B、隐球菌病C、曲霉病D、毛霉病E、PCP正确答案:A7、与细菌侵袭力直接有关的结构是A、芽胞B、质粒C、荚膜D、核糖体E、异染颗粒正确答案:C8、宿主的天然抵抗力A、感染病原微生物而获得B、母体的抗体(IgG)通过胎盘给婴儿而获得C、接种菌苗或疫苗而获得D、给宿主转输致敏巴细胞而获得E、经遗传而获得正确答案:E9、对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性转变的错误叙述是A、HA和NA变异幅度大B、属于质变C、可形成流感病毒的新亚型D、由不同型别的流感病毒基因重组造成E、由病毒基因点突变造成正确答案:E10、下列关于肿瘤免疫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免疫是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B、抗体在抗肿瘤中并不发挥主要作用C、NK细胞是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D、静止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均能杀瘤细胞正确答案:D11、病毒的增殖方式是 ( )A、裂殖方式B、二分裂方式C、复制方式D、芽生方式E、减数分裂正确答案:C12、预防耐药菌株产生和扩散的主要措施是:A、根据细菌药敏试验,选用抗生素B、大剂量使用抗生素C、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D、少量多次使用抗生素E、使用新型广谱抗生素正确答案:A13、关于顿挫感染,下列叙述中哪项正确?( )A、因宿主细胞内有相应抑制物B、因宿主细胞DNA有关基因激活C、因宿主细胞缺乏有关酶D、因感染病毒有核酸缺失E、因感染病毒抗原性转变正确答案:C14、进行病毒病原学检查的组织标本递送要求是 ( )A、冷藏快送B、室温保存C、加入防腐剂D、温箱保存E、加入含抗生素的50%甘油缓冲盐水液中冷藏快送正确答案:E15、某患者行右下肢截肢术后,在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题(含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题(含答案)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考试题(含答案)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1、CD8主要表达于A、CTLB、B细胞C、NK细胞D、ThE、APC正确答案:A2、下列情况属于人工主动免疫A、通过注射丙种球蛋白获得的免疫B、通过胎盘、初乳获得的免疫C、通过注射类毒素获得的免疫D、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免疫正确答案:C3、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毒素是A、红疹毒素B、致死因子C、e毒素D、杀白细胞素E、紫癜形成因子正确答案:D4、对HBeAg的错误叙述是A、血清阳性是传染性高的指征B、其相应抗体有一定保护作用C、血清持续阳性是疾病慢性化的指征D、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层E、化学成分为不可溶性蛋白正确答案:E5、卡介苗是结核分枝杆菌的下列哪种变异所致A、形态结构变异B、毒力变异C、菌落变异D、耐药性变异E、基因变异正确答案:B6、IgG被木瓜蛋白酶水解之后形成的片段是A、2个Fab段和1个Fc段B、1个F(ab’)2段和pFc’段C、2个F(ab’)2段和1个Fc段D、2个Fab段和1个Fc’段正确答案:A7、以下,属于适应性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细胞的是A、细胞毒性T细胞B、巨噬细胞C、浆细胞D、树突状细胞正确答案:A8、释放介导I型超敏反应生物活性物质的主要是A、单核细胞B、巨噬细胞C、肥大细胞D、B细胞E、中性粒细胞正确答案:C9、属于微需氧菌的是A、幽门螺旋杆菌B、霍乱弧菌C、结核分支杆菌D、脆弱类杆菌E、大肠杆菌正确答案:A10、高压蒸汽灭菌时的温度是()A、120.3℃B、100.3℃C、121.3℃D、110.3℃正确答案:C11、引起毒性休克综合征的病原菌是A、肺炎链球菌B、乙型溶血性链球菌C、金黄色葡萄球菌D、脑膜炎奈瑟菌E、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正确答案:C12、关于芽孢的叙述错误的是A、芽孢的形态、大小、位置有助于细菌的鉴别B、一般在机体外才能形成芽孢C、芽孢是细菌生活周期中的一种生命形式D、芽孢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E、芽孢一旦污染周围环境,其传染性可保持多年正确答案:B13、构成细菌毒力的是A、特殊结构B、侵袭力和毒素C、细菌素D、基本结构E、色素正确答案:B14、属于细菌细胞基本结构的为A、菌毛B、细胞壁C、芽胞D、鞭毛E、荚膜正确答案:B15、引起流感世界性大流行的病原体是A、流感病毒B、丙型流感病毒C、乙型流感病毒D、副流感病毒E、甲型流感病毒16、所有T细胞特征性标志是A、BCRB、CD2C、TCRD、CD8E、CD4正确答案:C17、异嗜性抗原也就是A、半抗原B、完全抗原C、共同抗原D、改变的自身抗原E、同种异型抗原正确答案:C18、关于活疫苗的叙述,错误的是A、能在机体内繁殖B、比死疫苗用量小C、比死疫苗易保护D、免疫效果好且持久E、经人工培养获得的变异株或从自然界筛选出正确答案:C19、属于专属需氧菌的是A、结核分支杆菌B、伤寒杆菌C、葡萄球菌D、大肠杆菌E、肺炎球菌正确答案:A20、以下哪种CD分子特异性表达于B细胞的表面()A、CD3B、CD4C、CD19D、CD2821、血清中含量最少的抗体是()A、IgAB、IgDC、IgED、IgGE、IgM正确答案:C22、低温和干燥可用于()A、保存菌种B、灭菌C、消毒D、保持无菌正确答案:A23、免疫对机体是A、正常条件下有利,异常条件下有害B、有利的C、有利无害D、有害无利E、有害的正确答案:A24、与细菌耐药性有关的结构是( )A、性菌毛B、鞭毛C、异染颗粒D、质粒正确答案:D25、测量细菌常用的单位是( )A、nmB、μmC、mmD、cm正确答案:B26、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A、抗毒素B、纤维素C、抗菌素D、微生态制剂E、维生素正确答案:D27、寄生虫病的流行环节包括()A、传染源B、传播途径C、易感人群D、ABC正确答案:D28、杀灭芽胞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方法是A、流通蒸气灭菌法B、高压蒸气灭法C、紫外线照射D、巴氏消毒法正确答案:B29、与超敏反应有关的是A、凝固酶B、肠毒素C、C反应蛋白D、链球菌M蛋白E、耐热核酸酶正确答案:D30、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螺旋体B、病毒C、细菌D、放线菌正确答案:B31、乙醇消毒剂常用的浓度是A、30%B、95%C、100%D、50%E、75%正确答案:E32、注射哪种物质属于人工自动免疫A、破伤风抗毒素B、白喉抗毒素C、人免疫球蛋白D、青霉素E、卡介苗正确答案:E33、Thl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最重要的作用是A、活化嗜酸性粒细胞B、活化中性粒细胞C、活化Th2细胞D、活化肥大细胞E、活化巨噬细胞正确答案:E34、流感病后的免疫特点是A、细胞免疫为主B、中和抗体各亚型间有交叉免疫C、呼吸道粘膜局部SIgA是抵抗再感染的最主要抗体D、体液免疫产生一种抗体E、中和抗体为IgG为主正确答案:C35、专职性APC提呈外原性抗原的关键性分子是A、MHC-I类分子B、MHC-II类分子C、粘附分子D、CD1分子正确答案:B36、下列病毒中不能引起持久免疫的病毒是A、流感病毒B、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C、麻疹病毒D、脊髓灰质炎病毒E、腮腺炎病毒正确答案:A37、下列哪种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A、AZTB、拉米夫吮C、阿昔洛韦D、蛋白酶抑制剂E、两性霉素正确答案:E38、细菌浸人血液中大量生长繁殖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称为A、菌血症B、毒血症C、病毒血症D、败血症E、坏血症正确答案:D39、不属于正常菌群生理作用是A、抗肿瘤作用B、免疫作用C、生物拮抗D、营养作用E、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致病菌正确答案:E40、由效应Tc细胞释放的能导致靶细胞膜穿孔的介质是A、细菌素B、穿孔素C、颗粒酶D、溶菌酶E、干扰素正确答案:B41、下列理化因素中,能灭活肠道病毒的是A、75%乙醇B、苯酚C、去污剂D、乙醚E、漂白粉正确答案:E42、关于霍乱的叙述错误的是A、属于烈性传染病B、接种报乱死菌苗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C、病后的免疫力短暂D、人类是霍乱弧菌的唯一易感者E、病愈后,少数患者可长期带菌正确答案:C43、下列不属于抗体的功能是()A、调理作用B、杀灭细胞C、与抗原结合D、激活补体正确答案:B44、紫外线杀菌作用最强的波长是( )A、165~166nmB、265~266nmC、365~366nmD、301~305nm正确答案:B45、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流后,大量繁殖并扩散到其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引起严重临床症状称为A、毒血症B、菌血症C、浓毒血症D、内毒素血症E、败血症正确答案:C46、脊髓灰质炎患者的传染性排泄物主要是A、眼分泌物B、鼻咽分泌物C、血D、粪E、尿正确答案:D47、下列那种结构不是细菌的基本结构A、细胞质B、荚膜C、核质D、细胞膜E、细胞壁正确答案:B48、紫外线最强的杀菌波长应为A、200-300nmB、236-300nmC、136-260nmD、265-266nmE、136-390nm正确答案:D49、下列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的是A、衣原体B、支原体C、放线菌D、立克次体E、病毒正确答案:E50、破伤风梭菌形态特点是A、菌体呈竹节状排列B、革兰染色阴性C、无鞭毛D、有芽胞,位于菌体顶端,呈鼓锤状E、无荚膜正确答案:D51、关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的叙述,错误的是A、对青霉素敏感B、产生多种外毒素,可用类毒素预防C、是链球菌属中致病性最强的D、感染容易扩散E、可引起超敏反应疾病正确答案:B52、属于异嗜性抗原的是A、Rh抗原与人的红细胞B、AFP与乙肝病毒C、马血清与破伤风杆菌D、大肠杆菌O14型的多糖抗原与人结肠粘膜E、类毒素与抗毒素正确答案:D53、干扰素抗病毒的机制是A、杀伤病毒B、通过细胞免疫起作用C、作用于邻近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阻止病毒的增殖D、吞噬病毒E、直接破坏病毒正确答案:C54、金黄色葡萄球菌一般不引起A、风湿热B、食物中毒C、化脓性感染D、败血症E、假膜性肠炎正确答案:A55、Ig分子的基本结构是A、由1条重链和2条轻链组成的三肽链结构B、由2条不同的重链和2条不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C、由1条重链和1条轻链组成的二肽链结构D、由2条相同的重链和2条相同的轻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正确答案:D56、机体的抗寄生虫免疫常表现为()A、宿主清除全部寄生虫。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绪论ppt课件
衣原体。 (3)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有核,有核膜、核仁,有完整的细胞器。 如: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讲授三大类微生物
• 生物学性状 细
• 致病性

支 原 体
衣 原 体
细螺 菌旋 体
• 免疫性
• 实验室检查 放
• 防治
线 菌
立 克 次
病 毒

真 菌
细 菌
放 线 菌
蓝 细 菌
人体寄生虫学
医医医 学学学 蠕 原 节肢 虫 虫 动物
形态结构 生活史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所致疾病 易感人群
防治
第三节 医学免疫学
一、免疫的概念
免疫的传统概念 机体对再次感染具有的抵抗力称为免疫 (immunity),即免除瘟疫。
来自拉丁文“immunitas”,在古罗马 时代的本意是指免除个人劳役或对国 家的义务。 immunitas → immunity
第二节 寄生虫
概念:一些低等小动物失去了在外界环境中自主生活的能 力,暂时或永久居留在其他生物体表或体内,从这些 生物中摄取营养,维持生存,并对其产生损害,这些 低等动物称寄生虫。
寄居在人体并引起就损害的低等动物称为人体寄生虫。
蠕虫
人体寄生虫
原虫
节肢动物
在我国肆虐的五大寄生虫病: 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钩虫病。
天花病毒 Pox virus
Day 3
Day 5
Day 7
人类治疗传染病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性的一步
18世纪末的伟大发明——牛痘苗
感染牛痘的挤奶女工 不易患天花
英国乡村医师Jenner 1749-1822
一次冒险的尝试:
取少许牛痘脓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微生物学与寄生虫学&医学免疫学
简答题
1.简述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

适应性免疫应答,又称特异性免疫应答,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基本过程:
①识别活化阶段:
ⅰAPC(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加工处理及提呈。

ⅱT细胞和B细胞识别抗原。

②增殖分化阶段: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细胞和浆细胞。

③效应阶段:Ab和效应T细胞与Ag结合,通过多种机制最后清除Ag。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亦发生于全身。

①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变应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IgE抗体应答,Ig E类抗体与IgG类抗体不同,它们可在不结合抗原情况下,以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原的致敏状态。

②激发阶段:指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后,通过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抗体特异性结合,使之脱落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

3.细菌致病因素。

4.区别内、外毒素的主要性状。

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①荚膜:抗吞噬;粘附作用;抗有害物质损伤,与细菌的致病性有关,是构成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

②鞭毛:细菌运动器官;某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空肠弯曲菌;有抗原怕,称H 抗原,可以鉴定细菌。

③菌毛:具有抗原性,普通菌毛具有粘附易感细胞的能力;与细菌致病性有关,性菌毛。

④芽胞:具有保护和稳定蛋白质生命物质作用;有助于鉴别细菌;医学消毒、灭菌的重要指标。

6.细菌、病毒感染的类型和特点。

细菌:
隐性感染:机体损伤轻,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机体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如结核、白喉、伤寒等疾病常有隐性感染。

⑴根据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
急性感染:发病急,病程短,一般数日或数周,病愈后病原菌从宿主体内消失,如霍乱、化脓性脑膜炎等。

慢性感染:病程缓慢进行,常持续数月至数年,多见于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如结核、麻风等。

⑵按感染部位不同可分为:
①局部感染:致病菌引起的感染仅局限于一定部位,引起局部病变。

如临床上常见的痈、伤口化脓等。

②全身感染:感染后病原菌或其毒性产物向全身扩散,引起全身症状的一种感染类型,常见的全身表现有:毒血症、内毒素血症、菌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有时病原菌在隐性或显性感染后,并未被完全消除,而继续在体内存留一段时间,并不断被排出体外,称为带菌状态。

处于带菌状态的人称为带菌者。

如白喉、伤寒等传染病,病后常出现带菌状态。

由于带菌者经常或间歇排出病原菌,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毒:
隐性感染:病毒侵入机体不引起临床感染称为重金属感染或亚临床感染。

其原因可能是病毒毒力弱或机体免疫力强,使病毒不能大量增殖,组织细胞损伤轻微;也可能是病毒最终未到达靶器官,帮不呈现或极少呈现临床症状。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时,大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
染,这与病毒极少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有关。

虽不呈现临床症状,但感染者多数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仍有向外界散播病毒成为传染源的可能。

显性感染:机体在感染病毒后因组织细胞受损严重而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称为显性感染,可表现为局部感染(如单纯疱疹),也可为全身感染(如麻疹)。

根据病毒在体内滞留的时间长短,显性感染还可分为:
⑴急性感染:一般潜伏期短,发病急,病程数日至数周。

恢复后体内不再存在病毒,如流行性感冒。

⑵持续性感染:
①慢性感染: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未完全清除,可持续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并不断排出体外,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十年。

在慢性感染的全过程中,病毒可被分离培养或检出,如HBV、EBV形成的慢性感染。

如慢性乙型肝炎。

②潜伏感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但并不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用一般方法也不能分离出病毒。

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在急性发作期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如HSV-1感染后,在三叉神经节潜伏,机体无临床症状也无病毒排出,受到理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病毒激活到达皮肤、粘膜,发生单纯疱疹。

又如水痘-带状疱疹。

③慢发性病毒感染:又称迟发病毒感染。

感染后有很长的潜伏期,达数月、数年至数十年。

以后出现亚急性进行性疾病,最终成为致死性感染。

如麻疹病毒引起的亚急性石硬化性全脑炎(SSPE),儿童期感染病毒后,至青春期才发病,表现为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另外,还有克-雅病、kuru、AIDS等归类为慢发病毒感染。

7.试述结核菌素试验原理、结果分析及实际应用。

试验原理:结核菌或卡介苗进入机体使机体的T淋巴细胞致敏并大量分化增殖,当已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抗原入侵时,致敏淋巴细胞就会与之结合,引起变态反应性炎症,表现在结核菌素注射部位形成硬结甚至发生水泡、坏死。

结果分析:皮内注射48~72h后观察结果,若局部出现红肿硬结直径大于5mm者为阳性反应,大于15mm为强阳性。

阴性者则表明机体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受过结核杆菌感染。

但不一定发病,接种过卡介苗的人也可呈阳性。

实际应用:
①用于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及免疫效果的测定;
②结核菌素试验可作为诊断婴幼儿结核病的参考;
③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中,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④测定肿瘤患者等人的细胞免疫水平。

8.什么叫免疫?免疫具有何功能?
机体免疫系统识别“自己”和“非己”,对自身成分产生免疫耐受,对非己异物加以排除以维持自身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通常情况下对机体有利,在某些情况下也可造成机体损伤,引起免疫性疾病。

免疫基本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9.简述病毒的传播方式及具体途径并举例。

传播方式:水平传播、垂直传播。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眼及泌尿生殖道、破损皮肤、血源感染、宫内与产道。

例:甲型流感病毒,由空气、飞沫传播、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内增殖,引起呼吸道纤毛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

10.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的组成及临床检查的意义。

组成:
抗原:表面抗原(HBsAg)、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

抗体:表面抗体(HBsAb)、核心抗体(HBcAb)、e抗体(HBeAb)。

意义:
①HBsAg:血清检测到HBsAg,表示体内感染了HBV,是一种特异性标志。

HBsAg阳性见于:急性乙肝的潜伏期或急性期;HBV致的慢性肝病,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无症状携带者。

②抗HBs:表示曾感染过HBV,不论临床上有无肝炎症状表现,均已得到恢复,并且对HBV有一定的免疫力。

③HBcAg和抗HBc:由于HBcAg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核内,并仅存在于Dane颗粒中。

因此,对病人血清不能检测HHBcAg而测抗HBc血清内抗HBc呈阳性反应:
ⅰ新近有协定HBV感染;
ⅱ体内有HBV增殖;
ⅲ有助于诊断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特别是少数病例就诊时已处于急性恢复期早期,HBsAg 已从血中消失,此时血中仅有抗HBc存在,因此,对恢复期患者可作病因追索。

④HBvAg和抗HBe:HBcAg的存在常表示病人血液有感染性。

HBcAg阳性揭示病人肝炎可能有慢性损害,对预后判断有一定帮助,抗HBe阳性对病人可能有一定的保护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