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

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浅谈中外美术之差异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史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底蕴,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绚烂的文化。
无论是东方文化的神秘典雅,还是西方文化的华美靡丽。
东西方的绘画,也如同文化发展一样,在漫长的历史轨迹里,发展出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东方绘画的代表当然首推中国了,中国的传统绘画重言志抒情,西方传统绘画则重模仿自然;中国绘画讲究意境美,西方传统绘画则重视人体美;中国传统绘画呈现出哲学化的审美倾向,而西方传统绘画却呈现出科学化的审美倾向。
为什么中西传统美术会存在如此大的不同呢?艺术是一定土壤中生长的植物,不同的土壤环境,决定了不同的植物品种。
随着时代的不同,地域的不同,人文的不同,所产生的艺术语言,艺术内涵都不同。
从思维方式来看,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西方艺术本质上的区别。
中国绘画注重表现写意,作品表现了一个画家的人格品行,个人修养,所以中国画历来偏重表现作者的感情,注重抒写主观感受,不过分强客观,画家所画常在“似与不似之间”,不受拘束。
而西方人考虑问题向来理性,多是侧重作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阐述。
西方绘画主要是对景写生,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
这就意味着画家在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和自己的视点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能随便移动。
画家要严格地按照物理和光学的透视原理来构图,精心地把各类表现对象组织在画面中。
因为只有这样,三维空间中的客观世界才能被科学、准确地再现出来。
从社会意义上来看,中西方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也影响着东西方绘画的差异。
一般来说,中国人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调和,西方则往往强调人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中国认为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是后来者,是自然的一部分,西方则认为自然为人类而存在,人是自然的主人。
这种观念上的差异,表现在中西画家们的艺术主张和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中西艺术的不同传统和风格。
从艺术特点上来说,有以下几个小点。
①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西方绘画为了达到真实而客观地表现现实空间,利用焦点透视成功地模仿自然。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

从文化差异浅谈中西方绘画艺术的不同中西方美术由遥远的原古时期发展到现在的文明时代,由古延伸至今其形成演变到逐渐完善,可谓此涨彼伏、异彩纷呈。
无论是中国美术抑或是西方美术,它们都是人类的精神创造.只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传统、哲学观念的差异,我们会发现两者在艺术创作和表现形式中的共鸣与差异,同时促进双方之间的了解与融合。
一、中西方审美意识的比较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由于文化环境、审美倾向的异同,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中国美术在表现与再现、抒怀与求真关系中,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使人在融入自然的同时感受到心灵的愉悦,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
西方艺术相对强调客观地再现,以求真求实的理性精神,偏重于强调对象客体的方向。
中国绘画是由笔墨营造气氛,重视传神与意境,追求神情意趣的氛围。
它一方面要求形与神的结合、情与景的互映,另一方面还要求创作者以中国哲学所独具的智慧和心灵、以笔墨艺术独有的语言形式表现出一种“境生象外”的审美境界。
然而西方人眼中的人与物皆是宇宙的本体,人与物的关系是并列关系,人只能站在与自然一定距离之外,借助眼睛等主观能动因素去理解把握自然之美.因此,西方绘画尤其是西方古典艺术,则是真实自然的再现和模拟,是对自然的真实表现。
这种主观把握情感、再现自然的把握性与中国古代哲学那种人与自然统一、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的世界观是有很大差异的。
然而无论中西方在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上存在着多少差异,但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和对“和谐”的探究永远是一致的.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的眷恋,实现了主观意志与客观规范的统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西方以“摹仿说"为代表的古典主义强调客观再现的真实性,实现了个别性与典型性的统一,其理性主义精神点燃了人类生命的光芒,体现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二者从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完善了古典艺术美学的和谐理想,使人类的心灵得到了慰藉,这是东西方艺术重要的契合点,也是中西方哲学观在艺术领域的反映。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

浅析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中西方绘画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显著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来自于各自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不同的视角对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差异进行浅析。
一、历史传统的影响中西方绘画艺术差异的根源之一来自于不同的历史传统。
西方绘画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受到古希腊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表现个体形象和客观真实,重视透视和光影的表现,强调对自然的观察和描绘。
而中国绘画起源于古代壁画和甲骨文,受到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追求表现内在意境和情感境界,强调对心灵世界的表达和抒发。
这种深刻的历史传统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绘画表现方式上,西方绘画强调透视和光影,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意境和空间感,追求内在情感和神韵的表达。
在审美观念上,西方绘画强调个体表现和理性思维,注重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分析,而中国绘画则更注重情感共鸣和心灵交流,注重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二、题材和题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题材和题材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风景、静物等是常见的题材,而中国绘画中,山水、花鸟、人物等则是常见的题材。
在西方绘画中,人物和风景的表现往往更加具体和写实,注重个体形象和外在景物的表达,而中国绘画中,山水和花鸟的表现往往更加抽象和意境,注重自然景物和物象的意蕴。
三、艺术表达方式的不同这种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对中西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色彩和造型的表现,追求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描绘,而中国绘画的艺术表达方式更注重墨彩和笔墨的表现,追求对内在世界的体验和领悟。
四、审美观念的不同中西方绘画在审美观念上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中,理性和实用主义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客观真实和形象的表现,而中国绘画中,情感和意境主义则是常见的审美观念,追求内在意蕴和情感的表达。
五、当代艺术的发展和交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西方绘画在当代艺术中已经逐渐融合和交融。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

中西方美术的主要差异摘要:美学和哲学有密切关系,中国美学深受儒道思想的影响,可以说儒道思想是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
西方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
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这些美学思想体现在西方不同文化领域,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不同风格美术带给我们的震撼和美的感受。
通过中西方美术在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中西方美术各自的魅力。
关键词:美术差异绘画建筑园林正文中西方美术在我认为区别在于中西方的哲学观念不同,艺术的发展是要有哲学做指导的,西方人考虑问题理性的因素比较多,而中国的艺术人在考虑问题中以人的思想指导比较多.你可以看到,西方的美术作品追求的东西,以最为出名的,大家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为例,印象派的画家们是强调光的表现,是画家对光这种因素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莫奈到了晚期甚至逐渐抛开对形的把握而疯狂的追求光的表现,比如他创作的以自家花园为题材的<莲花>系列.而反观中国的绘画,在国画中我们是看到的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解剖是不多的.中国画强调意境,而意境则已经是纯粹的画家意识中的东西了.直到国画大师黄宾弘开始,才逐渐的可以看到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开始借鉴西方的一些思想,进行一些方面的结合.但并不是中国的艺术落后于西方的观念,而在于根本的哲学理念不同.不同哲学指导所产生的艺术是不一样的。
中西方美学是屹立在世界艺术史上的两坐不同的高峰,他们之间没有根本上的谁高谁低之分,只是由于观念上的不同造成美学的差异,但这也更好的给了我们多样的选择。
我再次选取了三个方面。
从绘画、建筑、园林三个方面谈谈中西方美术的差异。
绘画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美术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这是最根本的,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

浅谈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与差异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
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
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一)主导思想不同 (10)(二)教育观念不同 (11)3.2.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3.2.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五、总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
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浅谈中西方绘画教学的异同

浅谈中西方绘画教学的异同摘要:中西绘画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美学理念,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格,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再次由于各个国家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也有差异,所以中西方绘画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段、艺术风格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中国绘画的思想内容是强调艺术家主观内在精神的表现,强调“传神写照”,“气韵生动”,神似胜于形似,而西方绘画的思想内容是强调对客观形象作写实与再现,在描绘客体的精神与特征时,大多注重形似,讲究比例、结构和物体的体积感。
由于受到文化背景与美学理论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中西方在教学方式在也存在区别,中国美术教育重“实用和教化”,而西方教育重“技能和启迪”。
关键词:美术教学;美术理念;中西方;差异一、从文化艺术上论述中国文化起源于大陆文明,广阔的陆地、绵延的江河、起伏的山川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感觉。
中国文化是以含蓄为美。
在绘画理念上,中国艺术偏重于对事物一种感性认识,偏重抒情性。
追求绘画者的精神寓意和文化品位,不强调外形的神似,只强调内在的修养。
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体现,是由中华民族哲学儒、道、佛“天人合一”观念综合作用下孕育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维模式是强调“天人合一”,认为人与自然是統一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造成中国画家崇尚自然。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本质精髓。
所以,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特别强调顺应自然,强调个人自身修养融入自然当中。
中国独特文化精神反映在绘画观念上,就是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包容的关系。
认为艺术的最高层次客观把握物体的特点与规律,而是尽可能融入到客体当中,了解物体、领会物体,让画家与所画物体融为一体,最终达到把客体的精神融入到画面的境界。
所以,中国画不要求再现自然,而是重在“立意”,所以中国画历来就是偏重表达作者的感情对客观世界的观的感情,赋予物体人格的魅力,使人情、物情相融。
注重主观感受,画家所画内容常在“似与不似之间”。
浅析中西方艺术教育差异

浅析中西方艺术教育差异现代西方艺术教学主张自由与创造性,而技巧位列其次,这一点的出处正是我国传统艺术所追求的“意境”之说,就如毕加索所说:“你们中国的艺术这么好,为何还要来西方学习?”纵观我国艺术史,各派名家名作百花齐放,艺术见地透彻深刻,而那时的西方艺术确以“摹仿”为主,主要为宗教神学服务,虽与写实主义不同,但还是以具象为主要表现形式。
时至今日,中西方艺术教育存在巨大差异,传统信念已有所更改,而艺术教育方式的改变与体制和时代背景都有着很大关系。
西方的艺术创作逐步解放,从中世纪的黑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从“神本论”到“人本论”,从具象思维、写生摹仿到抽象描绘、创造想象,一步一步构筑了波澜壮阔的西方艺术史,其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表现主义、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等各主要流派。
而西方的艺术教学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纳东方优秀的艺术精神,在欧洲这片艺术土壤中,孕育出更为系统完善和科学的艺术教学方法。
与之相较,我国的艺术教育自建国以来,还处于摸索试探阶段,外加体制弊端和人才流失,发展相对缓慢。
就美术教育方面仍旧沿承列宾美术学院的写实主义风格,多为权力机构服务,重视技巧和塑造,淡化自由发挥与色彩,因而教学趋于应试,由于学员众多,画风相似,学生刻意模仿老师已成惯例,这与西方艺术教育强调个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内在性格实属不同。
艺术创作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如果一味的强调技巧和理论,只能使作品流于表面,简言之,你可以画的别人一样可以,所以没有个人风格的作品是无法载入史册的,个人风格又绝非模仿得来,而是靠艺术土壤的培育、自由创作的空间和艺术家自身的经历与悟性等等主观因素综合作用形成。
基于此点,西方艺术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欧洲这片土壤上,有着无数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以及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他们一直尊重和保护着人类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不说你漫步在罗马街头,仅仅是意大利的任何一个小镇,那里处处是艺术,处处有故事,此番此景带来的情绪才是艺术家最珍惜的灵感之源。
浅谈中西少儿美术教育的区别

浅谈中西少儿美术教育的区别摘要:对于美术教育,在西方最初是由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审美才是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在我国王国维通过《论教育之宗旨》来阐述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没有缺陷的人。
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类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智力艺术活动。
中西少儿美育宗旨都是“育人”,西方美术教育非常重视人的作用,重视培育儿童创新能力,而我国在这方面主要还是在强调技巧之类的内容。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艺术活动;中西一、中西少儿审美体验发展现状对于美术教育,不同的学科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其名称最初是由19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他认为只有审美才是实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
马克思主义的提出者对该理念做了取经华去糟粕的工作,他个人觉得人类的一切行为均为根据美的规律来实施的,并且带有一定审美意味,亦为人不受拘束地进行各种实践操作的反映。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兴起艺术教育运动浪潮起到点拨之后的少儿美育工作。
在我国,一些学者较为深刻地探索了成年人的审美意识。
王国维通过《论教育之宗旨》表达了这样的观念:教育的目的是塑造没有缺陷的人,蔡元培借鉴了国外美育观念,他于北大开设了第一堂美育课,并将美学思想落实到现实操作里。
到现在,朱光潜通过《谈美感教育》表示美育即为情感教育,还表示人的感知、感情、意识和客体的真、善、美相关联。
滕守尧觉得,美育是所有根据美的规律行事的教育的总和,最终意图为塑造可以主动根据美之规律来进行社会实践,并改造社会的民众。
二、中西少儿美术教育观的比较美术是儿童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使得国内外少儿美术教育有很多不同之处,体现在它们的教育观、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
美术教育在提高人类素质和人文素养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它是智力艺术活动。
在西方家庭中,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少儿通过在外界活动,来感知自然世界,从而熟悉世界。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点300字

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点300字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具有很多不同之处,体现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
以下将从这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的异同。
一、创作理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强调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常常注重表达思想,强调意境和内涵,更注重艺术家个人的修养与感悟。
例如,中国山水画强调的是画家与大自然的精神交流,追求虚静与自然之境。
而西方美术注重以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现实生活为题材,强调对物象的描绘以及形式的创新。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追求逼真再现。
二、主题内容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主题多涉及历史、神话、哲学和宗教等内容,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例如,中国传统绘画常描绘山水、花鸟、人物等。
而西方美术的主题更加宽泛,包括风景、肖像、历史、宗教、战争等各个方面。
同时,西方美术家表现个人情感的机会更多,更注重对当代社会问题的探讨与批判。
三、表现方式的异同点:中国美术重视笔墨运用和线条描绘,注重意境和造型的整体感受。
例如,中国山水画常用墨迹,追求"意境深远"。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色彩、对比和透视等技巧的运用,追求真实、细腻和丰富的效果。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油画运用明暗对比和透视法来表达三维感。
四、审美观念的异同点:中国美术的审美观念主要体现在"含蓄中见真情"和"颜色表达中见意境"的理念上。
中国美术追求的是一种抽象的感受,通过笔墨的表现来突出作者的情感和境界。
而西方美术更加注重视觉的冲击力和表现力,强调色彩、线条的协调和运用。
西方美术更多地通过物理表现来影响观者的感受。
总的来说,中国美术与西方美术在创作理念、主题内容、表现方式以及审美观念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国美术注重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强调内涵和意境,注重抽象的感受。
而西方美术则更加注重表现物象、强调视觉效果和真实感,追求个人情感的表达和社会问题的探讨。
这种差异也反映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
浅析中西方的美术理念差异

浅析中西方的美术理念差异引言由于中西美术各自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因此中西各自美术创作理念不同。
正确认识中西美术理念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对西方美术的排斥等观念,引导美术朝着兼收并蓄的正确方向发展。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
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意译,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而理念主要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现象事与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
因此美术的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艺术塑造时所遵循的思想观念或者法则。
而依据对艺术塑造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方法,美术被划分为东西两大艺术体系,西方以古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美术流派,东方以古印度、中国等地区为代表的东方美术流派,中西两大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理念对碰与交融是最引人瞩目的。
二、东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一)西方美术理念的表现西方美术类型多样,我们仅以西方绘画来探究西方一般的美术理念。
总体来说,西方美术理念有两大显著特征:第一,主题上以征服自然和以人为本为主。
西方绘画受到西方传统哲学影响,西方哲学认为人能够征服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因此注重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而到了15世纪文艺复兴,在人本主义思想指导下,绘画表现更多地突出以人为本。
西方绘画以人物画为主,反映内容多描写世俗生活,而对人物的刻画着重表现男性的雄壮的肌体和英勇的身姿,勾勒女性的优雅与健康,表达对人性解放和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西方的山水画的表现,则严格地遵循客观如实地表现自然的原则,同时利用光学,几何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以达到模仿、再现、复制自然的效果。
由此看出西方美术一般理念师法自然,战胜自然的塑造艺术理念和以人为核心的原则。
第二,手法上注重写实并且引用科学技术。
中外美术教育观之我见

中外美术教育观之我见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美术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既有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观,也有现代西方美术教育观,它们可能有共同之处,也有些许不同之处。
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观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的精神素质,强调以修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此外,中国美术教育观强调以“实践”为核心,注重实践操作,强调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实践经验。
这两种美术教育观念存在着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但可以确定的是,美术教育观念的发展应该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中西方,以更加系统和完善的美术教育观念,为学生的美术研究提供全面的视野和指导。
美术教育应当提倡“因材施教”,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研究风格,美术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的课程计划,提供必要的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
此外,美术教育还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研究和理解艺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观念。
同时,美术教育要做好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实践所学的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社会的各种文化。
总而言之,中外美术教育观念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美术教育的实施应当结合两种美术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环境,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
浅析中西绘画美术教育的异同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在西方教育体制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传统绘画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授受”的方式,这种方式更注重技术传授,并没有上升到现代意义上的教育的高度。
直到清末民国初年,随着西学东渐,中国出现了新式的美术教育体系。
随着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教师教、学生学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想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美术教育不能闭门造车,要有开放性与包容性。
蔡元培先生在美育方面有着独到的观点,他认为美育可以塑造全面的人格,对学生的思想和灵魂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作为20世纪初杰出的教育家,他主张感受生活、发挥想象,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描绘美的对象,不强调形式主义。
无论如何,美术的目的是一样的,中西方的美术理念是异曲同工的。
西方美术以客观再现世界和真实自然作为写实的标准,如西方传统的雕塑、建筑、绘画等,多是客观再现的优秀作品,并且这一标准长期影响着西方美术理论的发展。
一万多年前,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中绘有牛、马等形象,这些粗犷的线条可以看作最早的素描语言形式。
15世纪,意大利的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阐述了透视结构定理,他指出:平面上表现立体物体时,各平行的条线向远处延伸,会消失于同一点,即灭点;距离近的物体显得大,距离远的物体显得小。
依照此原理,艺术家在二维平面空间内创造出了三维立体空间的写实主义作品。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马萨乔的作品《纳税银》中就体现了透视法的应用,画中前面的人物比后面的大。
文艺复兴时期的另一位著名画家达?芬奇认为绘画是一门科学,他解剖人体,研究人体骨骼、肌肉的组成关系,将解剖学和透视学运用在绘画上,他画的大量素描草图在今天看来仍是传奇之作。
西方的绘画,无论是巴洛克、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等,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以客观再现为主,追求描绘对象的明暗对比、结构透视、比例协调等,所以,西方绘画是以模仿论为美术基础的。
西方传统的绘画、雕塑都是模仿现实生活的。
19世纪,在印象主义出现之前,西方的绘画以写实为主,用几百年建构了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
浅析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论文

浅析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论文中西方社会制度和文化的差异使美术教学目标存在本质的区别。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相关论文。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浅析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全文如下:摘要:中西方美术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就中西方美术教育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能够对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差异近十年来,中国的美术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从颁布《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之日起,以中国特色为前提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小学美术教育涉及面之广大、体系之完备(大纲、课程、教材等)让人感到欣慰。
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美术教育相比虽各有优劣,但综合权衡起来,我们又不得不承认中国美术教育在许多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此本文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美术教育的目的不同西方国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自由绘画的机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他们在艺术创造中体会快乐。
为此,西方美术教育的任务是:学校精选教学内容,调整授课时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贴切可行、各具创意的教学方案,让教师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在熟悉制作工具、材料和技能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表现能力。
我国美术教学大纲中提出美术教育的目的是:应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简单的造型技能;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加强品德、意志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从中西方美术教育的目的来看,西方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通过美术教育更加完善人格培养,通过美术的教育将生活、艺术二者统一。
我国的美术教育主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强调政治前提下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美术教育。
课程安排及教学内容的不同西方普遍重视美术教育,例如,小学美术课时安排每周2-4小时,而我国小学美术每周只有2个课时,从课程安排上可以看出西方比我国更注重美术教育。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途径。
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内容、方法和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中外美术教育课程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
一、内容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内容差异主要体现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学习上。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学生需要学习中国古代绘画技法和名家作品。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艺术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艺术素描和色彩理论的教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素描的基本功训练,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写生和模仿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技巧。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色彩的运用和表现,学生需要通过实践和创作来掌握色彩的运用规律。
二、方法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师生互动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老师通常会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绘画技法和范例,学生需要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老师通常会鼓励学生自由发挥,通过实践和创作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作品的完成度。
学生通常需要完成一定数量的作品,并通过考试或评比来评价自己的绘画水平。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方式。
学生通常需要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展示自己的艺术理念和思想。
三、目标比较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中国,美术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审美能力,使其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使其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
此外,中外美术教育课程的目标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
在中国,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而在西方国家,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发展和自由表达。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浅浅谈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美学思想有其独特的异同,两者在审美评价、审美形式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它们的普遍美感的不同性质。
首先,中国美学思想侧重于境界感、内心氛围,其重点是通过人文关怀、自然与宇宙的联系来增强审美普遍性。
诸子百家,儒家主张“仁义礼智”,尽心致力培养“爱智敦慈礼节”的道德素养,同时它崇尚对自然的尊重,认为自然有其自然的道理,以增强整体审美价值。
至于道家,其思想以“自然畅和、无为而治”为主,将自然审美与人文关怀有机联系起来,强调自然的审美,追求“无为尽天下”的“审美宇宙”。
而西方美学思想则强调确定意义和创造性思维,更偏向对作品中形式的审美评价,而不太关注作品的意义和主观动机。
联想到古希腊的形式主义,希腊人认为美的形式是独立的,审美的标准は抽象的数学公式来确定,例如“哥白尼理论”中应用比例原则认为是一切美学事物的实质原则。
另外,文艺复兴时期突出形式主义精神,强调艺术作品的内在复杂美,注重技术的运用,而不会重视人文性的表现。
两者可以说是在大体上有明显差异的,一个世界观属于传统的心性美学,另一个则偏向客观形式美学,心性美学面向作品内容与态度,关注人文关怀和自然审美;而形式美学面向一种复杂的艺术实践体系,主要关注创造性思维和技术手段及使用。
总而言之,中西方其实涉及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世界观,它们共同尊重艺术美学,但有着不同的美学观念及表现形式,这些差异的统一构建了双美思想的多样化,从而被评价为审美的一种新的趋势。
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

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美术教育的中西方差异与统合2023年了,美术教育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也在不断的演变。
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之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也逐渐变得明显。
本文将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统合的解决方案。
一、中西美术教育的差异1. 观念的差异中西方文化的观念差异导致了美术教育的不同。
在西方,美术教育被看做是一种自由、创造性的表现方式,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术教育被视为一种技艺,需要逐个技巧地学习。
2. 教学方法的差异中西美术教育教学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
在西方,美术教育强调让学生“有所创造”,注重个别学生的自由、创造性,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更注重教育者的“传统”和“模仿”,并强制学生按照历代名家的规范画作。
3. 教学内容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西方美术教育比较注重抽象、理论的讲解和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而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注重对自然和实际事物的描绘,强化对现实生活的描写。
4. 学科知识结构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差别也导致了其学科知识结构的不同。
西方美术教育知识结构注重广度和深度的结合,知识结构更为不断完善。
而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注重手工制作,重视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但缺少对艺术全面的认知。
5. 学生评价的差异中西方美术教育中,学生评价方式也存在差异。
在西方,学生的作品注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表达自我,而在中国,则更注重技巧和准确度。
二、中西美术教育的统合面对中西美术教育的差异,我们需要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统合”的道路。
就像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一样,要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互相融合。
1. 加强西式美术教育的实践操作在中西美术教育差异的框架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美术教育的创造与个性,加强学科知识结构的拓展。
2. 引入东方美术教育的观念体系在西方美术教育注重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上,引入一些传统的中国美术教育观念体系,例如“学思察实”、“笔墨精神”等,增强学生对美学的理论认识。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

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与相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源于历史、哲学、审美理论等多方面的影响。
然而,尽管存在着差异,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和相通之处,以期加深对两种文化间的艺术交流和理解。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差异1.1审美目标的不同中西方对于艺术的审美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西方,尤其是古希腊文化的影响下,追求形式上的完美和理性的美成为主流。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意蕴被视为艺术的核心。
1.2审美标准的不同中西方的审美标准也有所不同。
在西方,认为艺术应该追求客观真实和逼真的表现,强调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而在中国,强调艺术应该追求意境和抽象的表达,追求超越现实的艺术审美。
1.3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绘画、雕塑、音乐等被视为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强调作品的物质性和感官上的直接体验。
而中国传统艺术则更多地注重绘画、书法、剪纸、景泰蓝等形式,强调艺术的意境和精神内涵。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相通尽管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存在差异,但也有一些相通之处。
2.1对于创造力的重视中西方文化都对创造力给予高度的重视。
无论是西方的启蒙运动还是中国的文人理论,都表达了创造力对于艺术的重要性。
创造力是艺术家表达内在情感和创新思想的驱动力。
2.2对审美享受的追求中西方文化都强调审美享受的重要性。
无论是西方的“美的享受”还是中国的“享受艺术”,都体现了对于艺术作品带来的愉悦和心灵的满足的追求。
2.3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中都存在对自然与人性的审视。
无论是西方对于自然的描绘、对人类情感的抒发,还是中国传统艺术对大自然的表现、人性的体悟,都表达了人们对于自然和人性的关注与思考。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观念的交流与融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的艺术美学观念正不断交流和融合。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与交流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与交流艺术美学作为一门研究艺术与美的学科,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和观念的碰撞与交流。
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体现了不同文化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同时也为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差异,并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交流与融合。
一、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背景差异1.1 文化传统和历史演进的差异中东方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注重礼仪、道德和社会关系的维系,艺术作品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崇尚和呈现。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以希腊罗马文化为基石,注重个体自由、理性思考和个人体验的追求,在艺术表现上更加强调创新、突破和自由表达。
1.2 影响艺术审美观念的哲学思想差异中西方哲学思想的差异对艺术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方艺术美学思想较为注重的是“和谐”、“整体性”和“内敛”,强调艺术作品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内心感受和精神层面的沟通。
而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则更加注重“表达”和“个性”,强调艺术家的情感、观念与经验在艺术作品中的表达和传递。
二、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主要差异2.1 艺术观念的差异中方艺术美学思想以“境界”为核心概念,强调艺术的超越性和内涵,追求超越现实的更高境界。
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则更注重艺术的外在表现,强调艺术作品的形式和技巧。
2.2 艺术创作方式的差异中方艺术美学思想强调艺术创作中的“意境”和“神韵”,强调意境与艺术家的境界和个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西方艺术美学思想则更加注重技法和创新,追求形式和技术上的突破与变革。
2.3 艺术的价值取向的差异中方艺术美学思想追求的是“道德美”和“精神性”,更加注重艺术的道德、精神和文化内涵。
西方艺术美学思想注重的是“审美美”,追求的是艺术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和美感。
三、中西方艺术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3.1 文化交流与互鉴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艺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跨文化的交流与互鉴,可以促进艺术美学思想的融合与创新。
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差异

美学思想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差异绘画艺术是一种通过视觉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而美学则是对艺术与美的研究。
中西方绘画艺术各有其独特的美学思想,这些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差异。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美学思想差异,并解释这些差异背后的文化和哲学观念。
在中西方美学思想中最明显的差异之一是“写实”与“抽象”之间的关系。
西方绘画艺术强调写实主义,追求栩栩如生的细节和精确的透视。
这种追求真实的表现方式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反映了对自然和人体的观察和描绘。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注重意境的表达,示意性和象征性的手法更为常见。
中国画家强调画面的整体氛围和情感传递,通过笔墨的运用展示内心的感受,并引导观众自行体会艺术作品所引发的情感共鸣。
与此相关的是中西方绘画艺术中对于“创造力”的理解和追求。
西方绘画注重个人创造力的展示,推崇艺术家的独特才华和独创性思维。
西方艺术家追求创作个人风格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对于规范和传统的束缚相对较弱。
而中国传统绘画更加注重技法的学习和传承,绘画过程强调“师法自然”,尊重和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诲。
中国画家追求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力求通过反复的练习和精进技巧来达到自己的艺术追求。
此外,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审美标准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审美倾向于对美的客观标准进行研究和追求,强调比例、对称和透视等技术要求。
西方绘画更注重审美经验的普遍性和普及性,希望艺术作品能够传达某种普遍的美感。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审美则更加注重主观的情感体验和内心的感悟。
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追求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的艺术形式。
这种审美理念强调艺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心灵共鸣,追求观者身心的舒畅感和愉悦感。
最后,中西方绘画艺术中的文化价值观也是差异的重要来源。
西方绘画艺术表达了个体主义和个人欲望的追求。
西方艺术家更倾向于通过艺术作品表达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并强调艺术家对于自我、自由和权利的追求。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绘画折射了中国人民的哲学和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美术教育是一大热点。
无论是中国美术教育理念,还是西方美术教育理念,都是一种艺术教育,都有着其悠久的历史。
中西美术教育理念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差异上,中西教育的主导思想、教育观念、审美角度等不同,都会带来理解上的差异。
由于民族特色,地域环境和历史人文背景的不同,所以中西美术的教育理念也不同,正确认识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利于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和审美水平,从而理性看待中西美术教育理念的差异,纠正对传统美术的轻视或者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排斥等观念,引领美术朝着兼容并包的正确方向发展。
关键词:中西方;美术教育;教育理念;差异目录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关键词..............................................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 (6)(一)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7)(二)中西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 (8)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 (9)(一)主导思想不同 (10)(二)教育观念不同 (11)中国的美术教育理念 (12)西方的美术教育理念 (12)四、我获得的美术教育理念 (12)五、总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21世纪现代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艺术及审美教育成为成为整个社会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当代如此纷繁灿烂的绘画艺术领域里,绘画艺术教育又是一大热点。
中西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和教育上。
一、美术理念的概念美术,指占据一定平面或空间、具有可视形象以供欣赏的艺术,也叫造型艺术,视觉艺术。
“美术”这一名词第一次出现是在欧洲17世纪,也有人认为正式出现于18世纪中叶。
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义,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开始普遍应用。
而理念主要是人类以自己的语言形式来诠释一切现象、事物时,所归纳或总结的思想、观念概念与法则。
因此美术的理念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进行事物进行艺术创造时,所遵循的思想观念或者法则。
而依据对艺术塑造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方法,美术被划分为东西两大艺术体系,西方以古希腊和罗马为代表的美术流派,东方以古印度、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美术流派,中西两大截然不同的美术流派的理念对碰与交融是最引人注目的。
二、中西方美术理念的对比(一)中方美术教育理念的表现我国现在的艺术教育体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参照法国和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没有培养出大师,这其中当然主要是教育以外的原因,但艺术教育本身也要负相当的责任的。
本世纪在文学艺术各个领域的发展中,视觉艺术领域是最具革命性的,从印象派以后,形形色色的各种美术流派风起云涌,可以说一百年的艺术观念已经发生了太大的变化,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美术教育观念的变化。
国内的许多艺术院校早已调整了原有的旧的教育模式,以适应新的艺术格局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纯艺术教育由重视基本功训练转向注重对个人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
但是我国的艺术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思路,即重基本功而轻创造力,重专门化,而轻综合能力,多数学校的艺术教育仍然以艺术技法教育为主,这条路充满陷阱,弄不好就会成为匠人。
创造是艺术成就的基础。
这种性质在被称为“画匠”的手艺人的作品里是没有的,所以不管他在技术方面多么熟练,他还不是艺术家,因为他不是在创造。
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以更宽广的胸怀包涵更多的美术样式,只要它们有益于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育,我们的社会。
偏执于具象美术的教学,不仅限制了美术教育的价值涵纳,而且还会因其特有的难度和单调性,使学生产生挫折感。
当然,在这里并非想贬低具象写实美术,我们要做的,仅仅是具象美术成为美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让它成为全部。
为了扩大美术教育的价值涵纳,适应学生在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丰富和活跃教学过程,促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就我国普通美术教育的性质和现状来看,以意象美术教育发展前景最大。
我国普通美术教育长期以来是以具象美术教育的一统天下,无疑,意象和抽象美术教育的开展将会给我国普通美术教育抹上绚丽的色彩。
近代以前的中国美术教育,遵循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哲学,对后世颇具影响,代表了一种含有祖先崇拜的宗教意识和传袭前人做法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育思想不强调自立门户、发挥创造,而要求世代相守。
在美术教育中所强调的就是模仿、师承和传统。
没有明显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组合,这时的美术教育面很窄。
到宋元时期文人画出现后,教育思想有了通达宽博的地方。
随着画诀、画论着作的成熟,伴随着画品气韵以及笔意的讲究,诗、书、画、印形成一体,对绘画的要求不再只限于画技的要求,也对绘画者的综合素养有了更为严格的品评,但是还没有明确的多思维的培养理念。
(二)西方美术教育的理念概括地说西方美术教育的有点是重视学生会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方法,从热进入一个重视创造性思想的社会做好准备。
它的弊端是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性格放任,纪律涣散。
在西方传统古典绘画的延续中,他们超越了自身以理性的客观参照为唯一的审美取向的标准,大胆地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例如中国美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求形似的意到的人文关照,使自身的美术从传统的古典写实主义中解放出来,发展革新成为“印象派”以后的抽象、意象等表现为主的艺术风格。
然而由于过分的强调美术本身的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其继承上的失根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就像现在的欧洲发展一样,它的现有规模及发展程度是很艰难再所新突破。
所以巴黎美院广泛的与全世界各地的美术院校接触交流,以寻求更多的转机与发展,在中国就与中央美术学院和西安美术学院有长期的学术交流。
反思自身,何去何从。
盲目的否定和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任人制度上的缺陷,也是导致学院抑或说美术教育的发展在当下举步为艰的重要原因。
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工作室的老师)均受聘于社会上,艺术界中有一定影响力的艺术家。
就这一点来看,那麽会使人不安的看到一些问题,他会令人自问:是什麽人来聘请巴黎美院的教授?掌握学校的聘任制度的人究竟有多高的艺术造诣?是否存在选择时的个人喜好问题……例如在十八世纪中叶,法国的建筑总署就曾经在经济上助过一臂之力,对巴黎美院的画风及人事上的任用都有过极大的影响。
再者,就是教育上的理念问题,正好与国内相反,夸大个性表达的理念,而忽略了基础层面的课题,美术创作应该是精神表达物质化的努力,偏执哪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近几年来,西欧培养出来的优秀艺术家,大部分来自于东欧国家和中国。
这是因为东欧国家与中国都比较重视基础教育,而西方则注重观念教育,轻视、反对、甚至抛弃基础教育。
他们学生的观念很好,但却表达欠缺。
引用法国艺术界的一个说法:有好的技术可以成为画家,有好的观念可以成为艺术家,有好的观念又有好的技术就可以成为大师”。
三、中西方美术教育的差异之处(一)主导思想的不同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人处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思想,其突出特征是:认识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要服从自然的规律,人性即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样的。
中国人在美术的教育问题上十分注重真善和情理的统一,还有认知和直觉的统一。
这一点和我国一直所尊崇的学派有关系,比如说,佛禅对“圆”的追求,儒家对“和”的追求,以及道家对“妙”的追求。
相比之下,西方的思想更加的注重对二元论的世界观和理性思想的强调,以二元论的方式谈论的话,自然的外境是被模仿的事物,而绘画的作品是模仿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泾渭分明的。
绘画作品则是被欣赏的客观的对象,观赏者就是认识的主体,两者之间那条泾渭分明的线是不可逾越的。
二元论的认识模式则是给西方艺术带来了定点色彩学、透视学、解剖学等的一系列的基础理论。
也正是因为中西方美术教育所主导的思想不一样,所以继而产生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理念就是不一样的。
中国的绘画则会偏重视留白,强调的是“虚实相生”,重视画作和大自然之间更紧密的联系,看重“以形写神”尤为讲究重视韵味和意境,强调抒发绘画者的情感抵触,就如同作诗一般,不会因为法则或者是规律而受到限制,也是因为这样,中国画所使用的则是“散点透视”,就是说“多点透视”这样便可以更加自然而且洒脱的创作画作。
相比之下,西方的绘画创作则是强调“以形写形”,要求“像”,又对透视有着较高的要求,平时就是对焦点透视有着别的要求,比如说“一点透视”“两点透视”“三点透视”,这样的表现方法就可以将物体那种可以被人直观观察到的特点更加传神有效的表达出来,重视的是“近实远虚”。
例如说,北宋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采取的就是“散点透视”,以汴河为中心,将北宋都城汴梁城内城外、商贩行人、小桥流水、亭台阁楼、市近郊区等元素都表现出来了,而且每一段中的人物、景物等元素全都表现出来了,且比例都是相同的。
如果想要按照西方绘画的要求来作画的话,则这篇作品中很多的风景以及人物画面就不入画了。
中国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女子腰细肩削,男子则是相貌奇古,衣袂飘飘,中国画中大多会使用一些例如象征的表现手法,这样绘画中的男子则显雄伟,女子曼妙、动人,将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外貌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不仅仅要求形态相近,神态的要求也是呼之欲出;可是对于西方的绘画作品,则对人物的生理结构有着更多的了解与诠释,对于人体的生理构造以及各部分的作用都有着很好的了解,着名画作大师达芬奇就曾经亲自解剖过尸体,对于人的解剖结构有着很好的了解,可是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史不能想象的。
(二)教育观念不同中国的美术教育的观念可以概括为重实用、重教化、重审美的三大价值取向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
对于实用技能的美术教育理念,最早出现在《考工记》。
这部技术文献出于先秦时期,其中就记有“设色之工”的说法,包括美术(当时称作绘画)。
到了现代社会,有利于实用技能额美术教育更加的突出,而且在各个美术学院都有工艺、设计等的实用美术教育,而且在一些普通的美术院校也都开设了以实用为主,辅以美化的各类的美术课程。
伦理教化的美术艺术教育。
这种伦理观念的美术教育最早出现在《左传》中。
其中,有关青铜器中的图案的绘画教育观念思想就是有关这方面的讨论。
“昔夏之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存物而为之备,使民之神奸。
”意思就是说绘画是要通过“象物”以及“图物”来教育人们对善恶的分辨能力。
《孔子家语》中所记载的孔子在参观“尧舜之容”的壁画的时候,则会强调绘画“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戒”的伦理教化功能,这种指向伦理教化的绘画艺术教育理念对后人的影响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