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结晶-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1.6 物质的分离课题:物质的分离课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 ①能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②了解结晶及结晶的几种方法。
③能对不同的物质选用正确的结晶方法。
④能分析生产生活中结晶的实例。
技能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①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②体验理论联系实际;③体验探究过程中合作学习的乐趣,感受探究过程中渗透的科学美。
教学重点: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教学难点:结晶的方法及适用范围教学准备: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硫酸铜晶体、食盐教学设计备注一、引言:拿出2个烧杯分别倒入10mL、20mL的热水,在分别放入硫食盐和酸铜晶体,充分搅拌溶解形成浓溶液。
再把食盐溶液分两杯;分别标上1、2、3号问:这是一个什么过程?今天我们的任务就是将溶解在水中的这两种晶体重新取出来。
二、新课教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把1号烧杯中已经溶解的食盐提取出来?如何实验?这样要将水蒸发完需要的时间很久,如何进行改进?我们来试一试那么就是要换仪器,使之能直接加热,使温度能快速上升而蒸发皿就是这样一个可以直接进行溶液的蒸发学生观察答;溶解的过程学生回答:蒸发溶剂。
学生回答:将烧杯放在石棉网上进行加热1、倒掉一部分,进行蒸发(师即使点评:隔了一层石棉网温度不能马上上升,用的时间还是较久)拿出实验器材时要介绍他们各自的名称在等待的过程中问学生1、同学们而蒸发皿是直接加热的,为什么?(蒸发皿是瓷做的,耐热)2、我为什么一直不停得进行搅拌?(使受热均匀,散热快这样液体就不易)3分钟后有食盐晶体析出,讲述:结晶:溶质以一定几何外形的固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问: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使食盐晶体从溶液中析出?追问:是从哪里析出来的?归纳: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蒸发溶剂过程中,溶液成分的变化:食盐溶液蒸发溶剂刚好饱和蒸发溶剂晶体(不饱和)溶剂质量()的溶液溶剂质量()溶质质量()溶质质量()2、到进试管中直接加热,(水沸腾时不能即使散热,会溅出,危险)学生观察实验并进行讨论答:蒸发溶剂再答:溶剂中归纳:因为溶剂中溶有溶质,蒸发溶剂形成饱和溶液,再蒸发溶剂,溶质就会析出。
初中化学结晶法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法教案教学内容:结晶法
教学目标:
1. 理解结晶法的定义及作用;
2. 掌握结晶法的操作步骤和相关实验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
1. 结晶法的原理和应用;
2. 结晶法的操作步骤;
3. 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1. 结晶物质的纯度问题;
2. 结晶法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玻璃棒、滤纸、酒精灯等;
2. 实验药品:不同的溶质和溶剂;
3. 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简要介绍结晶法的定义和作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
1. 讲解结晶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
2. 引导学生理解结晶物质的纯度和结晶法的应用;
3. 解释实验中需要注意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三、实验操作
1. 将溶质加入溶剂中,并搅拌均匀;
2. 用酒精灯加热溶液,直至出现结晶;
3. 过滤结晶物,用冷水洗净,放置晾干。
四、讨论
1. 学生观察结晶物质的形态和纯度;
2. 学生讨论结晶法的应用和意义。
五、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调结晶法的重要性和实践意义。
六、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结晶法实验的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结晶法的原理和应用,培养了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讨论和总结,加深了学生对结晶法的理解和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浙教版科学八上1.6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课件
蒸发溶剂 B.
氯化钠、硫酸铜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图
蒸发溶剂 B.
降低温度 D.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能否用结晶法把硝酸钾中的少量氯化钠除去?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的方法。
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结晶方式,为什么?
结晶法——
配制硫酸铜热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 B.
蒸发溶剂 B.
《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蒸发溶剂 B.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 固体,一般采用
的方法。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事实上,人们在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事实上,人们在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结合起来使用。先通过加热使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结晶法——
配制硫酸铜热饱和溶液
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 (晶体从饱和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 固体,一般采用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 固体,一般采用
的方法。
从硝酸钾饱和溶液中获取硝酸钾 固体,一般采用
的方法。
氯化钠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要获得氯化钠晶体宜采取蒸发溶剂的方法,所以夏天晒盐(蒸发其中的溶剂)。
降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的概念和结晶现象的原因。
2. 掌握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结晶的概念和原因。
2. 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1. 结晶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烧杯、试管、显微镜、滴定管等。
2. 实验试剂: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结晶现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探究结晶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从分子角度思考问题。
2. 教师总结结晶现象的原因:由于溶质在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溶质分子会逐渐聚集并形成晶体。
三、实验观察结晶现象(15分钟)1. 教师演示结晶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结晶过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结晶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分析结晶现象(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分析结晶过程。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五、结晶方法和技巧的学习(15分钟)1. 教师讲解结晶方法和技巧,如如何选择适当的溶剂和温度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结晶方法和技巧进行结晶实验。
六、总结和反思(10分钟)1. 学生总结结晶现象的观察结果和结晶方法的应用。
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结晶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并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究不同溶质的结晶现象和结晶方法。
2. 学生可以进行结晶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提高实验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使学生了解了结晶的概念和原因,掌握了结晶的方法和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分析结晶现象,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溶质、溶剂和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结晶方法的掌握还有待提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1.6.1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原卷版+解析2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第6节物质的分离第1课时物质的结晶【知识点归纳】1.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1)____________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从而获得晶体。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_______的固体物质。
(2)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获得晶体。
适用范围: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________的固体物质。
2.有些晶体里结合了一定数目的结晶水,称____________,如胆矾(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
【随堂训练】1.下列有关溶液结晶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此时不一定是饱和溶液C.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D.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解析】A、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溶解度减小,有晶体析出,故升高某饱和溶液的温度,可能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有晶体析出的溶液,不能继续溶解该溶质,此时一定是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温度降低,溶解度增大,故降低某饱和溶液的温度,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D、若某溶液为不饱和溶液,恒温下蒸发少量某溶液中的溶剂,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选项说法正确。
2.在较高温度下,某溶液所含的硝酸钾和氯化钠都已接近饱和,当其冷却至室温时,析出的晶体中经检验几乎不含氯化钠,这是因为() A.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小B.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大C.氯化钠的溶解度在室温下更大D.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解析】冷却硝酸钾和氯化钠的热饱和溶液,析出的晶体中几乎不含氯化钠,是因为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很小,几乎不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故几乎不析出氯化钠晶体。
3.20 ℃时将某硝酸钾溶液均分为两份,第一份恒温蒸发掉10克水,析出晶体a克;第二份恒温蒸发掉20克水,析出晶体b克。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教案
主题:结晶现象
课时数:1课时
教材:初中化学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描述结晶的过程和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结晶现象。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器材:溶剂、固体溶质、试管、玻璃棒等。
2. PPT课件:包含结晶现象的定义、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引出问题: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结晶的现象?它是怎么形成的?
二、讲解结晶定义和特点(10分钟)
1. 展示PPT,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2.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讲解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10分钟)
1. 详细解释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包括溶液的浓度、温度、溶剂和溶质的特性等。
2.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与这些条件和因素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1. 带领学生进行结晶现象的实验演示。
2.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结晶的过程和可能的原因。
五、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结晶现象的重要性和应用。
2. 布置作业: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案例,写一篇关于结晶现象的小论文。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楚了解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点,掌握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实验演示部分可以加强学生对结晶现象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课堂中引入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结晶现象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
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1.6物质的分离教案课题:1.6物质的分离教学目标:1.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
重点难点:1.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溶液普遍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自然界中的河水、海水和泉水等都不是纯净物,都是溶有多种溶质的溶液。
那么,怎么将这些物质从水中提取出来,比如从海水提取食盐?晶体的形成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A.常见物质的晶体如,硫酸铜晶体、云母晶体、食盐晶体、明矾、水晶、金属等,观察。
B.常见的非晶体物质,如硫磺粉、红磷、蔗糖、玻璃、橡胶、塑料、蜡烛、松香等。
发现:晶体都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晶体的形成思考:我们所吃的食盐是如何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解答:我们所吃的食盐大多数就是从海水中提炼出来的。
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水蒸发后,溶液变浓,最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
方法1:蒸发溶剂--适用于所有的饱和溶液。
如食盐的提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提取到晶体呢?实验:P38-39 实验:1)配制一杯70摄氏度的硫酸铜的饱和溶液。
2)利用吸管吸取一滴硫酸铜饱和溶液,滴在凹穴片上。
3)仔细观察(或用显微镜观察),有没晶体出现?4)静置、冷却、析晶总结出这是利用了什么方法获得晶体?即:方法2:冷却热饱和溶液总结可得出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可以通过蒸发溶剂使溶液变浓,再继续蒸发溶剂而获得1 晶体;也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来获得晶体。
事实上,在生活生产中人们通常是将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也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液浓缩(减少溶剂),再将溶液冷却(降低温度),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问1:为什么蒸发溶剂能析出晶体?问2: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得到晶体?问3:这两种方法是不是适合所有物质晶体的获得?(前一种是,后一种不一定。
专题1.6.1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和混合物的分离(原卷版+解析)
2019-2020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同步提高必刷题训练1.6.1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和混合物的分离◆要点1 晶体晶体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要点2 晶体的形成——结晶(1)结晶: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
(2)结晶的适用范围及原理:①范围: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
②原理:利用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不同,以及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不同,使一种物质先结晶出来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3)结晶的方法:①蒸发溶剂法: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当把溶剂蒸发了,晶体(固体溶质)也就结晶出来了。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一般的物质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会增大,所以当把热的饱和溶液降温时,由于溶解度的减小,有一部分溶质就结晶出来了。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如硝酸钾。
◆要点3 结晶水合物(1)结晶水:有些晶体从水溶液中结晶析出时,往往要结合一定量的水,这部分水存在于析出的晶体中,叫作结晶水。
(2)结晶水合物:含有结晶水的晶体,常见的有胆矾,即硫酸铜晶体(五水硫酸铜)、石膏(二水硫酸钙)等。
结晶水合物受热易分解和风化。
◆要点4 水体净化的常用方法◆要点5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如水、氧气等。
Δ基础题系列1.(2018浙江乐清校级测试)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食盐)和纯碱。
已知: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纯碱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那里的农民在捞碱和晒盐的时间组合合理的应该是()A.夏天捞碱夏天晒盐B.冬天捞碱冬天晒盐C.冬天捞碱夏天晒盐D.夏天捞碱冬天晒盐2.(2018浙江杭州江干校级测试)将某温度下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逐渐冷却至室温,下列各量随时间变化趋势的图像不正确的是()3.(2019上海杨浦一模)实验室有一包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的硝酸钾固体,为提纯硝酸钾,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操作,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A.操作Ⅰ~Ⅲ分别是加热浓缩、蒸发结晶、过滤B.操作Ⅰ是过滤,将氯化钠固体从溶液中分离除去C.操作Ⅱ是加热浓缩,趁热过滤,除去杂质氯化钠D.操作Ⅲ是过滤,将硝酸钾晶体从溶液中分离出来4.(2019浙江嘉兴校级测试)过滤是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下列用过滤法可以分离的一组物质是()A.汽油和酒精B.泥沙和食盐C.水和食盐D.食盐和蔗糖5.(2017浙江台州中考)科学家用石墨烯膜制成“筛子”可以筛掉盐类物质。
结晶初中化学教案
结晶初中化学教案
主题:结晶
年级:初中
时间:1课时
目标:
1. 了解结晶的定义和特点;
2. 掌握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描述结晶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重点:
1. 结晶的定义和特点;
2. 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掌握结晶的分类和应用。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热板、试管等;
2. 实验物品:食盐、糖、硫酸铜等。
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实验展示几种不同物质的结晶,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结晶的特点。
2. 学习:
a. 结晶的定义和特点:
- 结晶是一种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固体; - 结晶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面貌。
b. 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 温度: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结晶的形成;
- 过饱和度:过饱和度高有利于结晶的形成;
- 溶质浓度:溶质浓度高有利于结晶的形成;
- 搅拌:搅拌会妨碍结晶的形成。
3. 实验:
在烧杯中溶解食盐或糖,加热溶液至饱和,然后冷却观察结晶的形成情况。
4. 总结:
结晶是由原子、离子或分子按一定的规则排列而成的固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和面貌。
评价方式:
1.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并描述结晶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2. 学生回答结晶的定义、特点、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等问题。
拓展延伸:
1. 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变化;
2. 让学生了解一些实际生活中应用结晶的情况,如矿物结晶、药品结晶等。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优秀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优秀教案
主题:结晶现象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 掌握结晶现象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描述结晶现象的实验过程;
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征;
2. 结晶现象的形成条件;
3. 结晶现象的实验过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烧杯、搅拌棒、热板、试管、硝酸钠和硫酸铜溶液;
2.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结晶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结晶现象的特征和意义。
二、理论讲解(10分钟)
1. 结晶现象的定义和特征:结晶是溶液中溶质在溶剂中结晶成固体晶体的物理现象;
2. 结晶现象的形成条件: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要大于溶质的溶解度,且溶液冷却过程中无杂质干扰;
3. 实验示范:将硝酸钠和硫酸铜溶液混合后,加热搅拌至完全溶解,然后冷却过程中可观察到结晶现象。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操作,观察记录结晶现象;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结晶现象实验的讨论和总结。
四、总结与检测(10分钟)
1. 学生通过实验讨论和总结结晶现象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2. 老师进行知识检测,确认学生对结晶现象的掌握情况。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请学生查找3种常见的结晶现象,并写出其形成条件和应用领域。
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合了理论讲解和实验操作,让学生通过实践观察结晶现象,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力。
未来可以增加更多的结晶实验,让学生对结晶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讲解教案
初中化学结晶现象讲解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结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掌握结晶的方法和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结晶的原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结晶的定义和基本原理。
2. 结晶的方法和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
教学难点:1. 结晶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实验器材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通过展示海水晒盐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水晒盐的原理。
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海水晒盐是利用结晶的原理。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结晶的定义:结晶是指溶液中的溶质在一定条件下,从溶液中析出形成固体的过程。
2. 讲解结晶的原理:结晶是由于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超过饱和度,导致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3. 讲解结晶的方法:蒸发结晶和冷却结晶。
4. 讲解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溶质的浓度、溶剂的种类、温度、搅拌等。
三、实验演示(10分钟)1. 演示蒸发结晶实验:将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加热,观察晶体的析出过程。
2. 演示冷却结晶实验:将饱和的硫酸铜溶液冷却,观察晶体的析出过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结晶的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从溶液中获取固体晶体。
2.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方案。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结晶的原理和实际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海水晒盐、糖的结晶等。
3. 学生分享结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了解了结晶的定义、原理和方法,以及影响结晶速度的因素。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演示环节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根据结晶原理设计实验方案,展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结晶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初中化学说课结晶现象教案
初中化学说课结晶现象教案
教学内容:结晶现象
教学目标:
1. 了解什么是结晶现象
2. 掌握结晶过程的基本特点
3. 能够描述结晶过程中的原子、分子排列规律
教学重点:
1. 结晶现象的定义
2. 结晶过程的基本特点
3. 结晶过程中的原子、分子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
1. 能够应用结晶现象解释晶体的形成和性质
2. 掌握结晶现象的应用
教学准备:
1. PPT或教材
2. 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硫酸钠和硝酸银溶液
3. 示范材料:冰糖或其他结晶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介绍结晶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新知讲解(15分钟)
1. 介绍结晶现象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2. 解释结晶过程中原子、分子排列规律。
3. 利用PPT或教材进行讲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1. 展示结晶实验:在烧杯中加入硫酸钠和硝酸银溶液,观察结晶的生成过程。
2.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结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结晶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让学生总结结晶现象的特点,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五、课堂作业(5分钟)
1. 布置相关作业,例如写一篇结晶现象的应用文或解答相关问题。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结晶现象的基本特点和应用,并能够灵活运用结晶现象解释实际问题。
同时,通过实验演示,学生对结晶过程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1.6第1课时 物质的分离物质的结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
-结晶技术在药物提纯、食品工业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2.当堂检测
-判断题:
1.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达到最大值。(对/错)
2.蒸发结晶是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析出的过程。(对/错)
3.在结晶实验中,过度搅拌会影响晶体的形成和生长。(对/错)
3.说出至少两种结晶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实践题:
1.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通过冷却结晶法提纯食盐。
2.根据实验观察,描述晶体的生长形态和速度。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能溶解的最大量溶质。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溶解度超过饱和溶液的溶液,可导致结晶。
2.结晶的类型与过程
-蒸发结晶:通过加热使溶剂蒸发,溶质逐渐析出形成晶体。
-冷却结晶:通过降低溶液温度,使溶质溶解度下降,溶质析出形成晶体。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在讲解抽象概念时,结合实际生活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加强实验安全教育,定期进行实验室规范培训,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鼓励学生多进行口头表达,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和自信心。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题型整理
-板书中央:展示知识点2,用流程图表示不同类型的结晶过程。
-板书右侧:强调知识点3,以清单形式列出实验操作要点和安全注意事项。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讲授、实验、讨论等多种方法,尝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物质结晶的原理和实验操作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反思与总结:
中班科学教案结晶现象
中班科学教案结晶现象中班科学教案:结晶现象一、教案简介本节课主要介绍中班科学教案的一个重要主题——结晶现象。
通过实际观察和体验,让中班幼儿了解和探究结晶现象的原理和过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观察和描述结晶现象,了解其背后的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进行探究。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准备1. 水杯、热水、糖、搅拌勺、小容器、海盐、纸杯。
2. 实验台、实验器具。
3. 图片和视频展示辅助材料。
四、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将幼儿聚集在一起,介绍本节课的主题——结晶现象,并提问:“大家知道什么是结晶吗?”引导幼儿思考和回答。
2. 观察实验(1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观察实验。
教师提前准备好水杯、热水、糖、搅拌勺和小容器。
首先,教师将热水倒入水杯中,让幼儿观察热水的状态。
然后,教师加入糖并用搅拌勺搅拌,让幼儿观察糖溶解的变化。
最后,教师将溶液倒入小容器中,放置一段时间,让幼儿观察结晶的产生。
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片和视频展示辅助材料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 讨论与探究(20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与探究。
通过提问,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解释。
例如:“为什么糖在热水中能溶解?”、“为什么糖溶液放置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结晶?”等等。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和探究,但不给出明确答案,让幼儿自己进行推理和实验验证。
4. 实验验证(15分钟)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实验验证。
幼儿可以分小组,每个小组分别使用不同的物质(如海盐)重复上述实验步骤,观察和比较不同物质的结晶现象是否相同。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提示,帮助幼儿完成实验。
5. 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幼儿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幼儿可以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画一幅图片来描述结晶现象的过程和原理。
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幼儿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
初中化学物质结晶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结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结晶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物质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能够通过实验方法观察和分析物质结晶的过程。
4.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
1. 物质结晶的定义和特征。
2. 物质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内容:
1. 物质结晶的定义和特征。
2. 物质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实验室操作:观察物质结晶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介绍物质结晶的定义和特征,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习新知识:学生学习物质结晶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
3. 实验探究:学生根据教师指导,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结晶的过程,记录结果和感想。
4. 总结归纳: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实验数据,讨论物质结晶的形成规律。
5. 练习训练:布置相关习题,加深学生对物质结晶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做出总结,并展望下节课的学习内容。
五、课后作业:
1. 复习今天学习的知识内容。
2. 完成相关习题。
3. 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观察物质结晶现象,并记录下来。
以上就是初中化学物质结晶教案范本,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
1.6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2
浙教版八上科学§1.6物质的分离教学设计课题 1.6物质的分离单元一学科科学年级八上教材分析《物质的分离》是浙教版八上第一章第6节的内容。
主要介绍结晶等几种常见的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此前学生已了解了溶解、溶液及影响溶解度因素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反推如何从混合物中重新分离出物质,深化了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关系,进一步研究温度等因素对溶解度的影响,同时还为后续学习水的净化等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拟用2课时完成教学。
第1课时主要介绍结晶的方法来分离混合物,其中结晶包括两种常用方式,即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的方式;第2课时主要介绍沉淀、过滤、吸附和蒸馏等分离混合物的方法。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了解结晶;了解结晶的主要方式(蒸发结晶和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结晶);了解不同结晶方式的适用条件;科学思维:理解结晶的两种方法与溶解性随温度变化特点的关系,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探究实践:通过“硫酸铜晶体培养”等小组实验,了解结晶的两种主要方式,提升操作、观察、归纳的能力;态度责任:体验分工合作的乐趣;感受学习过程的快乐,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重点结晶的方法难点不同结晶方法的适用范围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什么是饱和溶液?2、什么是溶解度?3、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主要步骤有哪些?过渡:不论是河水、井水,还是海水,自然界的水都是溶有多种物质的混合物。
如何将其他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呢?导入新课讲授新一、物质的结晶1、晶体:晶体是一种具有高度有序的固体结构的物质,其原子、离子或分子按照规则的重复方式排列。
晶体都具有一定几何形状和固定的熔点。
2、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3、结晶:(1)结晶:结晶是溶液中无法再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析出的固体称为晶体。
(2)结晶的方法:结晶的方法较多,常见的有蒸发结晶、降温结晶、重结晶等。
晶体以前学习过,这里通过复习来导入晶体的形成过程:结晶课①蒸发结晶;②降温结晶;③重结晶:将物质溶于溶剂或熔融后,又重新从溶液或熔融体中结晶的过程。
1.6 物质的分离 第一课时-教案
周次
课时
1/
课题
1.6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教材
解读
重点
不同的晶体要用不同的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反思
难点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明显的可以用冷却热饱和溶液为主,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明显的要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来提取。
学情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占用时间
预习
检查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提出
目标
(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并理解不同物质要选择不同方法及其原因
【学生】蒸发溶剂,适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物质;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大的物质。
3、结晶水合物
【教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你的脚在运动中把骨头弄断了,医生会怎么帮你治疗啊?
【学生】打石膏
风化现象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展示课件,教师】下面大家一起来认识几种常见的结晶水合物,(结合课件内容讲解)
(用放大镜)。
【学生】(一粒一粒有规则的小颗粒)
二、【新课教学】
1、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1.在初一上学期我们已经对晶体有所了解,今天我们再深入地了解一下晶体。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
2.我们刚才看到的晶体和非晶体的图片,着重观察一下他们的外形,从中我们可以总结一下晶体和非晶体有什么不同?
(3)熟悉常见的结晶水合物
知道本节学习目标。
自主
学习
合作
讨论
学生
反馈
教师
讲解
一、【导入】
一、复习旧知识,引入新知识
【引入】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现在讲台上就放着一杯氯钠的不饱和溶液,如果现在我想把它变成饱和的氯化钠,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方法呢?(请同学回答)
16物质的结晶-教案.doc
教学思路:我分“我会分类-品体与非品体”、“我会晒盐-蒸发结品”、“我会设计-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三 个活动来分别落实晶体与非晶体、结晶的定义及两种方法,搭好本课时的知识桐架,再通过学生对不同物质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物质要采用不同的结晶方法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课时难点。
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对比迁移法、小组讨论合作学>」法
2.用滴管吸取2-3滴溶液至表面皿屮
3.把表面皿放在冰水屮快速冷却,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现在人家知道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怎样获得的吧?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而得到的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2.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学生汇报展示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热的时候溶液中能溶解的硫酸铜量较多,冷却
教学内容 (章节)
《第六节》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
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班级八(11)班
教学H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能很据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晶体结晶的方法,不同晶体要川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2、难点: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资源: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烧杯、表而皿、胶头滴管、硫酸铜品体、海波、蛍石、方 解石、松香、石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章节)
《第六节》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班级八(11)班
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能很据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晶体结晶的方法,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2、难点: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资源: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烧杯、表面皿、胶头滴管、硫酸铜晶体、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雪花晶体视频,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展示做好的较大硫酸铜晶体,我们该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分离出这样的晶体呢?引入物质的分离课题
一、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1: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置于同一个培养皿中,你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学生根据形状是否规则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海波分为一类,松香和石蜡分为一类。
并答出分类依据是形状是否规则。
复习回顾:晶体和非晶体还有什么区别吗?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投影食盐的图片,食盐是晶体吗?引导学生答出需要放大后再判断,播放食盐晶体在显微镜下的视频,确认食盐晶体有规则的形状。
二、结晶的方法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得食盐的?播放海水晒盐视频
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在实验室模拟下海水晒盐呢?该怎样使蒸发变快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加热,介绍蒸发皿、坩埚钳等仪器
活动2:1.用胶头滴管取3-5滴饱和食盐水置于蒸发皿
2.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
3.当观察到有食盐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单上
结论:这种方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晶体。
所以蒸发溶剂可以获得晶体。
过渡:析出晶体的情景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展示蜂蜜结晶前后对比图片
思考:由此你能想到另一种结晶的方法吗?你能设计实验予以验证吗?
和学生展开讨论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同步投影展示
活动3: 1.配制一杯80度左右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为节约时间,已配好,分至各组小烧杯)
2.用滴管吸取2-3滴溶液至表面皿中
3.把表面皿放在冰水中快速冷却,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现在大家知道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怎样获得的吧?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而得到的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2.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学生汇报展示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热的时候溶液中能溶解的硫酸铜量较多,冷却后相同的溶剂中能溶解的量显著减少了,不能溶解的硫酸铜就结晶析出了。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所以冷却后最多能溶解的量变化不大,所以析出晶体很少学生小结:
1.蒸发溶剂通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3.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就是先通过加热使
溶液浓缩,再将溶液冷却,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补充:在饱和溶液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晶体,但快速冷却只能形成较小晶体;缓慢冷却可以形成较大的晶体。
学以致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结合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巩固练习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
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前言: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希望一堂经过自己精心梳理的课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尤其是当孩子们经过热闹的探究过程后,能顺利地得出我们所期望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一些遗憾。
实际上,如果没有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丰富性、积极性、创造性,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按照设计好的一一展开,那么一堂课真的成了一场教师个人排练好的表演秀。
因此,我们新课程需要面对的是开放、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课堂,不仅重视课堂预设,更着眼于课堂生成,完善生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
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
化学家耀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
本节第一课时学习的是利用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可溶性的固体,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晶方法和它们的适用范围。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结晶现象并不陌生,如海水晒盐,但并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理。
在前面的学习中冶了解了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不同的,但不能加以运用,如将热的饱和蔗糖水降温会出现什么现象,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加以分析,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其在物质的溶解、饱和、结晶析出上形成连贯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应用的能力,并能在今后对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能很据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形状,但大部分学生是从书本获得结论的,没有观察过不同晶体的共同特点。
因此,课前我收集了五六种晶体如萤石、方解石、白水晶等,不仅外形美观、五颜六色,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思路:我分“我会分类-晶体与非晶体”、“我会晒盐-蒸发结晶”、“我会设计-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三个活动来分别落实晶体与非晶体、结晶的定义及两种方法,搭好本课时的知识框架,再通过学生对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物质要采用不同的结晶方法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课时难点。
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对比迁移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晶体结晶的方法,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2、难点: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资源: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烧杯、表面皿、胶头滴管、硫酸铜晶体、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雪花晶体视频,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展示做好的较大硫酸铜晶体,我们该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分离出这样的晶体呢?引入物质的分离课题
一、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1: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置于同一个培养皿中,你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学生根据形状是否规则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海波分为一类,松香和石蜡分为一类。
并答出分类依据是形状是否规则。
复习回顾:晶体和非晶体还有什么区别吗?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投影食盐的图片,食盐是晶体吗?引导学生答出需要放大后再判断,播放食盐晶体在显微镜下的视
频,确认食盐晶体有规则的形状。
二、结晶的方法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得食盐的?播放海水晒盐视频
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在实验室模拟下海水晒盐呢?该怎样使蒸发变快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加热,介绍蒸发皿、坩埚钳等仪器
活动2:1.用胶头滴管取3-5滴饱和食盐水置于蒸发皿
2.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
3.当观察到有食盐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单上
结论:这种方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晶体。
所以蒸发溶剂可以获得晶体。
过渡:析出晶体的情景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展示蜂蜜结晶前后对比图片
思考:由此你能想到另一种结晶的方法吗?你能设计实验予以验证吗?
和学生展开讨论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同步投影展示
活动3: 1.配制一杯80度左右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为节约时间,已配好,分至各组小烧杯)
2.用滴管吸取2-3滴溶液至表面皿中
3.把表面皿放在冰水中快速冷却,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现在大家知道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怎样获得的吧?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而得到的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2.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学生汇报展示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热的时候溶液中能溶解的硫酸铜量较多,冷却后相同的溶剂中能溶解的量显著减少了,不能溶解的硫酸铜就结晶析出了。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所以冷却后最多能溶解的量变化不大,所以析出晶体很少
学生小结:
4.蒸发溶剂通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5.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6.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
液浓缩,再将溶液冷却,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补充:在饱和溶液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晶体,但快速冷却只能形成较小晶体;缓慢冷却可以形成较大的晶体。
学以致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
(结合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