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物质的结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

(章节)

《第六节》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

课程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两课时班级八(11)班

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能很据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晶体结晶的方法,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2、难点: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资源: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烧杯、表面皿、胶头滴管、硫酸铜晶体、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雪花晶体视频,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展示做好的较大硫酸铜晶体,我们该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分离出这样的晶体呢?引入物质的分离课题

一、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1: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置于同一个培养皿中,你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学生根据形状是否规则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海波分为一类,松香和石蜡分为一类。并答出分类依据是形状是否规则。

复习回顾:晶体和非晶体还有什么区别吗?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投影食盐的图片,食盐是晶体吗?引导学生答出需要放大后再判断,播放食盐晶体在显微镜下的视频,确认食盐晶体有规则的形状。

二、结晶的方法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得食盐的?播放海水晒盐视频

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在实验室模拟下海水晒盐呢?该怎样使蒸发变快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加热,介绍蒸发皿、坩埚钳等仪器

活动2:1.用胶头滴管取3-5滴饱和食盐水置于蒸发皿

2.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

3.当观察到有食盐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单上

结论:这种方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晶体。所以蒸发溶剂可以获得晶体。

过渡:析出晶体的情景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展示蜂蜜结晶前后对比图片

思考:由此你能想到另一种结晶的方法吗?你能设计实验予以验证吗?

和学生展开讨论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同步投影展示

活动3: 1.配制一杯80度左右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为节约时间,已配好,分至各组小烧杯)

2.用滴管吸取2-3滴溶液至表面皿中

3.把表面皿放在冰水中快速冷却,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现在大家知道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怎样获得的吧?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而得到的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2.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学生汇报展示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热的时候溶液中能溶解的硫酸铜量较多,冷却后相同的溶剂中能溶解的量显著减少了,不能溶解的硫酸铜就结晶析出了。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所以冷却后最多能溶解的量变化不大,所以析出晶体很少学生小结:

1.蒸发溶剂通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2.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3.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就是先通过加热使

溶液浓缩,再将溶液冷却,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补充:在饱和溶液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晶体,但快速冷却只能形成较小晶体;缓慢冷却可以形成较大的晶体。

学以致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结合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巩固练习

如何正确处理课堂预设与生成

物质的分离第一课时案例分析

前言:在我们的课堂上,或者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总会希望一堂经过自己精心梳理的课按照事先预设的教学流程进行,尤其是当孩子们经过热闹的探究过程后,能顺利地得出我们所期望的结论,否则心中总存一些遗憾。实际上,如果没有学生在课堂参与过程中所表现的丰富性、积极性、创造性,所有的教学活动全部按照设计好的一一展开,那么一堂课真的成了一场教师个人排练好的表演秀。因此,我们新课程需要面对的是开放、充满种种不确定因素的课堂,不仅重视课堂预设,更着眼于课堂生成,完善生成,才能让我们的课堂走向精彩。

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之一。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化学与实验的联系更为紧密。化学家耀研究一种物质,首先考虑的是怎样从混合物中把这种物质分离出来,怎样提纯这种物质,再进行分析、检测,研究它的结构、组成。本节第一课时学习的是利用结晶的方法从溶液中分离可溶性的固体,需要重点掌握的是两种不同的结晶方法和它们的适用范围。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结晶现象并不陌生,如海水晒盐,但并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理。在前面的学习中冶了解了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是不同的,但不能加以运用,如将热的饱和蔗糖水降温会出现什么现象,还不能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的加以分析,因此需要教师加以正确、有效的引导,使其在物质的溶解、饱和、结晶析出上形成连贯的认识,提高分析、归纳、应用的能力,并能在今后对生活中相关的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教学目标:1、说出晶体与非晶体的主要区别。

2、了解晶体形成的几种方法,能很据不同的物质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

课前准备:学生在初一时已经学过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形状,但大部分学生是从书本获得结论的,没有观察过不同晶体的共同特点。因此,课前我收集了五六种晶体如萤石、方解石、白水晶等,不仅外形美观、五颜六色,能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教学思路:我分“我会分类-晶体与非晶体”、“我会晒盐-蒸发结晶”、“我会设计-冷却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三个活动来分别落实晶体与非晶体、结晶的定义及两种方法,搭好本课时的知识框架,再通过学生对不同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掌握不同类型物质要采用不同的结晶方法的原因,从而突破本课时难点。

教学手段: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对比迁移法、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晶体结晶的方法,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2、难点:不同晶体要用不同提取方法的原因

教学资源:玻璃棒、蒸发皿、坩埚钳、酒精灯、烧杯、表面皿、胶头滴管、硫酸铜晶体、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雪花晶体视频,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展示做好的较大硫酸铜晶体,我们该如何从硫酸铜溶液中分离出这样的晶体呢?引入物质的分离课题

一、晶体和非晶体

活动1: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松香、石蜡置于同一个培养皿中,你能把它们分为两类吗?

学生根据形状是否规则把海波、萤石、方解石、海波分为一类,松香和石蜡分为一类。并答出分类依据是形状是否规则。

复习回顾:晶体和非晶体还有什么区别吗?是否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小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

投影食盐的图片,食盐是晶体吗?引导学生答出需要放大后再判断,播放食盐晶体在显微镜下的视

频,确认食盐晶体有规则的形状。

二、结晶的方法

思考: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获得食盐的?播放海水晒盐视频

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在实验室模拟下海水晒盐呢?该怎样使蒸发变快呢?

学生大多能想到加热,介绍蒸发皿、坩埚钳等仪器

活动2:1.用胶头滴管取3-5滴饱和食盐水置于蒸发皿

2.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

3.当观察到有食盐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单上

结论:这种方法是将溶液中的溶剂加热蒸发掉,从而得到晶体。所以蒸发溶剂可以获得晶体。

过渡:析出晶体的情景在生活中其实很常见,展示蜂蜜结晶前后对比图片

思考:由此你能想到另一种结晶的方法吗?你能设计实验予以验证吗?

和学生展开讨论实验方案,安排实验步骤,同步投影展示

活动3: 1.配制一杯80度左右的硫酸铜热饱和溶液(为节约时间,已配好,分至各组小烧杯)

2.用滴管吸取2-3滴溶液至表面皿中

3.把表面皿放在冰水中快速冷却,描述实验现象并记录

结论: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现在大家知道宝石般的硫酸铜晶体怎样获得的吧?缓慢冷却热饱和溶液而得到的

小组讨论完成:

1.为什么冷却热饱和溶液可以获得晶体?

2.假如有一杯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冷却后能获得较多的氯化钠吗?结合氯化钠溶解度曲线说明。

学生汇报展示硫酸铜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比较明显,热的时候溶液中能溶解的硫酸铜量较多,冷却后相同的溶剂中能溶解的量显著减少了,不能溶解的硫酸铜就结晶析出了。

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所以冷却后最多能溶解的量变化不大,所以析出晶体很少

学生小结:

4.蒸发溶剂通常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明显的固体物质,如氯化钠

5.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硝酸钠等

6.事实上,人们从水溶液中提取物质时,通常是将以上两种方法综合起来使用,就是先通过加热使溶

液浓缩,再将溶液冷却,使溶液中的物质结晶析出。

补充:在饱和溶液的冷却过程中形成晶体,但快速冷却只能形成较小晶体;缓慢冷却可以形成较大的晶体。

学以致用

我国有许多盐碱湖,湖水中溶有大量的氯化钠和纯碱,那里的农民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试用你学过的知识说明其中的道理。(结合纯碱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