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课件
类型 本义 引申义 比喻义
释义
示例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
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是“路,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 如“本”的引申义为“根本、本来、原本、基本”,
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道”的引申义为“方法、道理、主张”。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 如“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
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 假借义
的含义。
如《鸿门宴》“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 “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被 借用了“早”的意义。“早”是本字,是“蚤”的假 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同“早”。
(五)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 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文言建构(1)——文言字词的疏通 文言实词
学习目标:
• 1、掌握五类文言实词的语言规律,能准确分析
• 2、即时训练,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了文言 文的主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词类活用、多义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积累并通晓一些 古文化常识,不仅对读懂古诗文很重要,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的失误,这也是高考翻译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
几类:
类型
示例
词义扩大
江间波浪兼天涌[《秋兴八首(其一)》 古义:特指长江。今义:泛指所有江河。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
例[2020Ⅱ卷]
高考文言文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
去/民有惊出与卒遇/ 语言的建构与应用 缚以为盗/民讼诸府/ 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 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安中廉知之/按得冤
状/即出民/抵吏罪/ 文言翻译能力
开封巡逻的士卒晚上捉拿
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
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
, 王敦与刘刁构隙,
。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节选自《通鉴纪事
本末·祖逖北伐》)
123456789
【2021·新高考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语境推断
祖逖没有回复这封信,却听任双方往来贸易,获取十倍的利润。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
因
。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
者反报楚王,
。
联想迁移法
弭口无言
满口胡言
闭嘴不说话
广从六里 方圆六里 广/从 “从”通“纵”
纵横六里
联想迁移法、通假推断法
【2022全国甲卷】
(1)楚王不听,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经办好了,你还是闭嘴不要 多说,就等待我等好事吧。”
将多义项的句子与平时在课文中所学的类似的句子进行比较、 辨析,通过回忆与对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在语法功能上应该 具有相同特性。
1、外延的变化
类型二 古今异义词
类型
词义 扩大
典例
河:专指黄河,“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唐开始泛指一切江河,“黄河远上白云间”“国破山河在”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实词五大特殊用法课件
➢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是临时使用。如:旦日不可不
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蚤”通“早”。
➢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如:至莫夜月明。(《石钟山记》)“莫”
是“暮”之古字,后被“借”为否定副词,表示“不”“没有谁”的意思,
又造“暮”字表示其原义。
➢ 异体字: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如:“泪”“涙”,“睹”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通“赈”,救济
6
二、古今异义词
古今异义词,既指单音节词古今词义不同,又指双音节词古今词义 不同,尤其是后者,容易造成用今义解释古义的失误,这也是高考翻译 中常考的热点。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7
1.古今异义五大类
类型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演变
文言文阅读
1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量词。这些词构成文言文的主 体,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通假 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多义实词和偏义复词等相关方面的知识。
2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 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 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从而形成了通假字。通假字大量存在于文言 文中,是造成文言文难读的原因之一。广义的通假字还包括古今字和异体字。
9
3.课堂小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经刚介方正, 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 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 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 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 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 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
高考文言复习总结:-理解常见实词与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命题趋势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文言文阅读常 采用选择题的形式,主要有这些方式:
(1)选择正确的解释(意义); (2 相同的; (4)选择符合某一实词现象的; (5)比较两句中的同一个词的词义异同。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 要指的是以下几种情况的理解能力: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
听:准许
B.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
迫:逼近
C.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 壁:营垒
D. 或多惶惧,失其常度
度:考虑
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 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二、 确认词在文中用的是古 义还是今义
文言文中有些词,古今字形相同 而意义用法已不同,有时差别细微, 容易被忽视,对这类词要格外小心, 不能用今义去解释。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
振作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 收留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
前往
D、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 愉快
C(A应为通‘‘赈”“赈济”;B应为“抓获、 扣留、收监”;D应为“高兴地降服”) 最佳 选项C项。“造”通过回忆,老师讲过“造访” (拜访)“造诣”(达到某种水平)等词,可 见“造”有“往”“到”之意。
6、对下列句子中加音点为t的uò,词放语荡解 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流寓富阳,抑郁无聊
生产:古
无聊:精神无所寄今托异义 意
B、益跅弛,不问生产
为“谋生 之业”
生产:生活与财产
C、殆不自觉也
自觉:自己意识到
D、吾生平感妇翁知我
生平:有生以来,平素
【虚词考点探究】
1.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 文中常见的意义和用法。虚词包括 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拟声词、代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专题一:常考文言实词(120个)【R-Z】-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之文言文总复习(全国通用)
专题一:常考文言实词(120 个)
【R—Z】
64、如
孔子如(去,往)齐,问弟子之志。弟子答曰:如( 或)者小相, 如师。子曰:“善矣,以仁为本。”弟子如( )按语照应事,一 切皆顺。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 )像草荞,不可, 不如(比得)上以仁怀之。”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子曰 :“王如( 如)果知此,则国泰民安。”
82、汤
商汤(商朝第一个)君时王期,滥施酷刑,对犯者施以汤( )热镬汤之 刑,未死,则家人以汤( )汤药剂治之。 商汤时期,滥用刑法,对犯罪的人是施行把人投入热汤中煮死 的刑罚,如果没有死去,那么家里的人还要有汤剂来医治他。
83、涕
古代一女子,与氓相爱,二人交好。氓与之相约,秋以为期。不 见氓时,泣涕(眼泪)涟涟。后嫁之,而遭氓弃,常涕( 哭)泣之 ,夜夜涕( 鼻)涕与泪垂帘。
74、书
班固本是一介书生,常购书(书籍)于市肆。逢战事,常以书( )书适家信,书( )忆书家写之念。
班固本来是一介书生,常常在集市购买书籍。遇到战事,常常 写书信到家,书写怀念家乡的情思。
75、孰
邹忌朝服衣冠,问其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答曰:“汝之 美甚,孰( 谁)及君也。”邹忌孰( 通“熟”,)仔视细之,自谓其 言不实。
79、说
柳宗元为官,人常讥其说(主张)。后贬于永州,见一少年捕蛇 ,二人互说(陈述 )心中之事。少年说(通“悦”,高)。兴柳宗元 说( )劝少说年弃捕蛇之事,而少年不从。
柳宗元做官,人们常常讥笑他的主张。后来贬谪到永州,看见 一个少年捕蛇,两个人互相陈述心中的事情。少年很高兴。柳 宗元劝说少年放弃捕蛇的事情,可是少年没有听从。
聚焦高考
近年来全国卷所考的文言文基本是选自“二十四 史”的人物传记,但2022年的新高考全国I卷、II卷 文言文阅读材料分别选自《战国策》和《东观汉记》, 2022年的全国乙卷文言文选自《说苑》;2021年新 高考I卷、II卷又出现了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的文章。 文言文的选材范围在逐渐扩大,考查的内容和教材的 联系更为紧密。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古汉语实词词义推断技巧一、借助同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意思相同、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达同一个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常用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较为生疏实词的词义。
1.“前代圣君,博思咨诹。
”(《后汉书·章帝纪》)“诹”与“咨”同义,咨询。
2.“虽蒙宽宥,犹执谦退。
”(《后汉书·王梁传》)“宥”与“宽”同义,宽恕。
3.“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
”(《孟子·滕文公下》)“囿”与“园”同义,古代帝王蓄养禽兽的园地。
4.“百姓怨望,而海内叛矣。
”(贾谊《过秦论》)“望”与“怨”同义,怨恨。
5.“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李密《陈情表》) “擢”与“拔”同义,提拔。
6.“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论语·宪问》)“尤”与“怨”同义,责备。
二、借助反义词语推断法。
在文言文中,还经常出现意思相反或相对的两个词连用,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考生可以借助一个实词的词义来推断另一个实词的词义。
1.“议治乱之本根,求祖宗之故事。
(范仲淹《润州谢上表》)“治”与“乱”反义,治,安定;乱,动乱。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诸葛亮《出师表》)“陟”与“罚”反义,陟,提拔;罚,惩罚。
“臧”与“否”反义,臧,善;否,恶。
这里形容词用作动词。
3.“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
”(《尚书·舜典》)“黜”与“陟”反义,黜,贬退,陟,提拔。
“幽”与“明”反义,这里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昏愚的官员;明,贤明的官员。
4.“贪多务得,细大不捐。
”(韩愈《进学解》)“细”与“大”反义,细,小的;大,大的。
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
”(《孟子·滕文公下》)“傅”与“咻”反义,傅,教导;咻,喧闹。
6.“消息盈虚,终则有始。
”(《庄子·秋水》)“消”与“息”反义,消,衰微;息,滋长。
三、借助成语推断法。
成语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保留着文言文古雅的词汇。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
2025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知识梳理一、考查形式多以选择、简答的形式考查。
一般考查实词、虚词、文言断句、古代文化常识、筛选概括信息、翻译等。
二、知识讲解(一)五类常考实词1.通假字所谓通假,就是两字通用或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
它的分类如下:(1)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例:《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的“知”就是“智”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般认为“知”通“智”。
(2)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例:《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的读音相同,被借用了“早”的意义。
“早”是本字,“蚤”是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例:《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受”字是古字,“授”是今字。
2.一词多义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
如“道”的引申义为“方向、方法、道理”。
词的比喻义,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
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
3.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是指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词语。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大致包括词意扩大、词意缩小、词意转移、词意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今义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与120个文言实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几个互相 关联的意义。在古今汉语中都有,文言 文中,由于单音词多,这种现象更普遍, 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大难题。把握一词 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 比喻义和假借义。
一词多义现象示例
实 词 亡 例句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陈涉世家》 译文 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失败 了也不过是死。 实词释义 逃跑
七、兵
• ★“兵”的本义为“兵器、武器”。 引申为“持兵器的人,士兵、军 队”“军事、战争”当然跟兵器武 器有关。由“战争、军事”义引申 出“侵略”“战略,战术”等义。 • ■短兵相接 兵不血刃 兵不厌诈 兵强马壮 兵出无名 兵来将挡,水 来土掩 兵临城下 兵戎相见 哀兵必 胜 按兵不动 厉兵秣马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
从“钅(金)、木、氵(水)、(火)、土”者词 义与五行有关; 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 (shū)” 者与兵器有关, 从“马、牛、羊、豕 、犭、 鸟、虫”者与动物有 关。 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 与人的行为有关。 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 皿--器具、
2、语境推断法
• 高考考查的实词90%以上是具有多义性的, 因此在翻译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理解推 断。 • 如某年高考试题要求选择文末"子访得之" 的"访"字的意思: A、咨询 B、探望 C、寻求 D、访问 联系上下文内容,李衡临终告诉儿子, 自己生前曾购置有“千头木奴”,只有 "寻求"一义合适,其余三个义项均不合文 意。
掌握一词多义需多读、多查字典、多积 累。另外,要掌握一些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多义词词义推断方法
• • • • • • 字形推断法 语境推断法 课文迁移法 成语印证法 对句判断法 语法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