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合集下载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门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课程,通过进修这门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奇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本课程将涉及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户。

二、教学目标设定: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精神内涵;3. 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4.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三、教学内容安排:1. 第一讲: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中华文明的观点和内涵-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和特点- 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征2. 第二讲: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 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承3.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对摩登文化的影响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通过讲课的方式介绍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2. 分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意义;3.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事迹等地进行实地考察,亲身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4. 多媒体展示: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中国古代文化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增强学生的进修兴趣。

五、教学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学生的听课态度、教室表现等方面;2. 作业成绩:安置相关作业,包括阅读材料、写作业等;3. 期末考试:进行笔试、口试等形式的考核,检验学生对中华文明的掌握水平。

六、教学资源准备:1. 课本:选用专门编写的《中华文明探源》教材;2. 多媒体设备:准备投影仪、音响等设备,支持多媒体展示;3. 实地考察计划:提前安排好实地考察的时间和地点,确保学生参与度。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0周,每周授课2次,每次90分钟。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门旨在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课程。

通过进修本课程,学生将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奇特魅力,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积淀,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文化符号;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4.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

三、教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中华文明的主要代表性文化符号:如龙、凤、汉服等;3. 中华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4. 中华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视听教学:播放相关视频和音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4.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实际表现。

五、作业设计:1. 教室讨论:要求学生结合教室内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2. 钻研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其中华文明的主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3. 创意展示:要求学生以展板、PPT等形式,展示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创意;4. 实地考察:要求学生选择一其中华文明的景点或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考察,并撰写实地考察报告。

六、评判方式:1. 教室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提问回答等,评分占比30%;2. 作业成绩:包括钻研报告、创意展示、实地考察报告等,评分占比40%;3. 考试成绩:包括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评分占比30%。

七、教学资源:1. 《中华文明史》教材;2. 相关视频、音频资源;3. 实地考察处所。

八、备注:通过《中华文明探源》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奇特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传承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门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起源、发展及影响的课程。

通过进修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同时也可以提高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和尊重。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

2.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3.培养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大心。

4.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文化自觉认识。

三、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和内涵。

2.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核心内容。

4.中华文明对摩登社会的影响和启迪。

四、教学方法1.讲授:通过教室讲解,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

2.讨论:组织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

3.展示:让学生展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

4.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相关活动,体验中华文明的魅力。

五、作业设计1.撰写论文: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华文明相关的主题,撰写一篇1000字以上的论文,展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思考。

2.制作PPT:要求学生制作一份PPT,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观念。

3.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博物馆,撰写参观报告。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在摩登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5.演讲比赛:组织学生进行中华文明主题的演讲比赛,展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评判方式1.论文评分:评分标准包括论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论据的丰富和合理性、逻辑性和表达能力等。

2.PPT评分:评分标准包括PPT内容的准确性和完备性、设计的美观性和布局的合理性等。

3.参观报告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参观报告的详细水平和深度、观点的奇特性和思考的深度等。

4.小组讨论评分:评分标准包括小组讨论的参与度和贡献度、观点的合理性和论据的充分性等。

5.演讲比赛评分:评分标准包括演讲内容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表达的流畅性和语言的准确性等。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源遥流长,掌握中华文明的基本观点和特点;2. 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中华文明的重要时期和事件;3. 探讨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认识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导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观点和特点;2.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3. 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请同砚们观看一段视频,介绍中华文明的源遥流长和璀璨历史,引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好奇心。

第二步:进修中华文明的观点和特点1. 请同砚们阅读教材相关内容,了解中华文明的观点和特点;2. 通过讨论和思考,总结中华文明的基本特点,如文化多样性、传统价值观念、礼仪制度等。

第三步: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请同砚们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重要时期和事件;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或事件进行深入钻研,准备展示。

第四步:探讨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1. 请同砚们分组展示他们的钻研效果,讨论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2. 引导学生思考,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价值,比照其他文明的特点和影响。

第五步:总结回顾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华文明的重要性和价值;2. 鼓励学生继续深入钻研和探索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自大和认同感。

导学作业:1. 阅读相关文献,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的钻研报告,包括观点、特点、发展历程和影响等内容;3. 准备一场关于中华文明的主题演讲,展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激发了对中华文明的钻研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同砚们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3. 能够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导学内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 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2. 了解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古代的最早历史时期;3. 了解中华文明的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等方面的特点。

二、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1. 了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展阶段;2. 了解秦汉、唐宋、明清等朝代的兴盛和衰落;3. 了解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演变和发展。

三、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1. 了解中华文明注重道德伦理和家庭观念;2. 了解中华文明重视礼仪、孝道和传统文化传承;3. 了解中华文明在科技、农业、医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四、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1. 了解中华文明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和传播;2. 了解中华文明对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贡献;3. 了解中华文明在国际干系、文化交流、和平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并汇报给全班;2.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中华文明的纪录片,加深对中华文明的了解;3. 制作展板:小组合作制作中华文明展板,展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4. 朗诵比赛:举办中华文明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来表达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感悟。

导学评判:1. 参与度评判: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展板制作、朗诵比赛等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水平;2. 知识掌握评判: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考核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3. 综合表现评判:评判学生在导学活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表达能力等方面。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特点和影响,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升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愿学生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光辉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引导《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纪录片,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渊源,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灿烂历史。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将看到许多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了解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美德,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2.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3.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学习内容1. 第一集:夸父追日通过夸父追日的传说,了解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勇士的崇拜;2. 第二集:黄帝之战通过黄帝和蚩尤的战争,认识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和战争策略;3. 第三集:伏羲女娲通过伏羲女娲的创世故事,探讨中国古代人民对宇宙起源的思考和尊崇女性的观念。

四、学习方法1. 观看导学案指定的视频片段,主动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观点和感受,积极合作,共同进步;3. 查阅相关资料,扩展知识面,深化理解和认识。

五、学习评价1. 发表学习笔记,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2. 参加小组展示,展示学习成果,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3. 参加学习评价活动,积极反馈,改进不足,提高学习效果。

六、学习延伸1. 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经典文化著作,如《诗经》、《周易》等;2. 参与文化活动,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乐趣;3. 结合现代社会实践,发现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

七、学习反思1. 你认为中国古代文明有哪些特点?它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2. 你在学习过程中有什么收获和体会?有何感想和建议?3. 你准备如何将所学知识融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将会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博大精深。

希望学生通过这次学习,能够对中国古代文明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将其传承和发扬下去。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中华文明之光照亮未来的道路!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 掌握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成就;3. 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课件

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课件

公有制解体 私有制出现
因财富和权力的不同 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
农业技术的提高 原始聚落 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
公共设施是衡量城市 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的女神头塑
舞蹈纹彩陶盆
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读图8—36至8—38,图中观察到的信息 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崇拜(宗教)
中国原始社会的基本轮廓:

神话传说(女娲造人等) 元谋人 北京人

约一百七十万年前 约70万—20万年前 约一万八千年前 约七千多年前


山顶洞人
河姆渡氏族 半坡氏族
打 制 石 器
磨制钻 孔技术
穴采 居集 使 用狩 火猎 业原 始 定农 居业 生畜 活牧



磨 约五六千多年前 制 传 说 中 的 炎 帝 黄 帝 、 石 尧、舜、禹时期 器
这种原始的民主制度,能把各个氏族的微弱 力量汇集起来,跟自然界进行斗争,促进生产力 的发展。
想一想:大禹治水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黄河经常泛滥,人民 同洪水等自然灾害长期斗 争的历史
大禹治水石刻(局部)
传说中的洪水泛滥地区 大禹治水
禹除了治水有功之外,还有哪些贡献?
禹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大体结 束,中华文明正式开始。
原始宗教
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
你从龙的构成中想到的---马 鹿





蜈蚣 鱼 (部落)各去小异而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 大同,渐化合成一族一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1、死者周围撒上象征生命的红色粉末
2、自然崇拜 :对大自然雷电现象,天灾 无法理解,表现敬畏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3. 理解中华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迪。

导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流域文明;2. 中华文明的特点:礼乐文化、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中医养生等;3. 中华文明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的塑造。

导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历史,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第二步:进修中华文明的起源1. 黄河流域文明:介绍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遗址,如二里头文化、夏朝等;2. 长江流域文明:介绍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遗址,如良渚文化、商周文明等。

第三步:探讨中华文明的特点1. 礼乐文化:讲解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和音乐舞蹈文化;2. 儒家思想:介绍儒家经典、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3. 道家思想:介绍道家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养性的理念;4. 中医养生:介绍中医的理论体系和养生保健方法。

第四步:探讨中华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 对当代社会价值观念的启迪和影响;3. 对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建设的借鉴和启迪。

第五步:总结反思通过小组讨论或写作,让学生总结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展示他们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识。

拓展延伸:1. 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深入探讨中华文明的价值观和当代意义;2. 到博物馆或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察,感受中华文明的历史底蕴;3. 组织学生开展相关主题的钻研和调研,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认识。

通过本次导学活动,学生将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理解中华文明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和启迪,提高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历史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

希望学生在导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深入思考,不息探索,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作出贡献。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知道中国的原始农耕生活。

(2)学生能够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过程。

(3)学生能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2)学生能够从远古传说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炎黄联盟、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2.教学难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展示炎帝(右)黄帝(左)雕像的图片,提问:“图中雕像塑造的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形象,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那么,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及其特点是怎样的呢?古老的传说中又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2.新课探究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讲解:约五千多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显著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出现了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祭祀权力的王,从而形成了早期国家。

提问:“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明确: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良渚古城讲解:良渚古城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 5300 - 4300 年。

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 300 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 630 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城的北面有一个复杂的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提问:“从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明确:内城中部有人工堆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约 20 万千克的炭化稻谷,反映了良渚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早期国家与文明起源的标志,知道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2.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认识到中华文明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3.学生能够了解远古的传说,如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这些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早期国家的代表——良渚古城与陶寺古城的概况及意义。

(2)炎黄的传说和尧舜禹的传说。

2.教学难点(1)理解考古发现和神话传说对认识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的意义。

(2)体会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教师讲述:“中华上下五千年” 从何说起?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 5000 多年的历史。

今天,我们就来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

提问 1: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或传说吗?明确:学生可能会回答黄帝、炎帝、大禹等传说。

(二)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1.讲解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提问 2:那么,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是如何产生的呢?明确:随着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人口增长并向区域中心集中,社会成员之间的分化加剧,一部分人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管理,从而形成了掌握权力的王和以王为首的统治阶级,早期国家逐渐形成。

2.展示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的相关图片,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情况。

提问 3:从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明确:红山文化时期已有阶级,社会分化;可能存在宗教仪式和祭祀礼仪;有发达的手工业技术,可能出现了早期国家。

(三)早期国家代表——良渚古城1.介绍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和概况。

提问 4:良渚古城发现了约 20 万千克碳化稻谷,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说明良渚农业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2.展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讲解古城的城市建筑和水利系统。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历程;2. 精通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影响;3. 能够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2.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礼仪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3. 中华文明的影响:对东亚文化的影响、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三、导学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古代中华文明的图片和文物,引导同砚了解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激发同砚的进修爱好。

2. 进修任务(30分钟):(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让同砚通过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了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探讨古代华夏民族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精通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分组谈论中华文明的礼仪文化、思想文化、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特点,并展示给全班同砚,沟通进修效果。

(3)分析中华文明的影响:让同砚沉思中华文明对东亚文化和世界文明的影响,展开小组谈论,并总结出结论。

3. 总结(10分钟):通过展示同砚谈论的结果,引导同砚总结中华文明的起源、特点和影响,激发同砚对中华文明的进一步探究和沉思。

四、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进步历程;2. 撰写一篇关于中华文明的影响及意义的文章,展示给全班同砚。

五、拓展延伸:组织同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历史遗迹,深度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历程;2. 精通中华文明的特点和影响;3. 能够分析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导学内容: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 什么是中华文明?2. 中华文明的起源时间和地点是什么?3.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二、中华文明的进步历程1. 中华文明的进步分为哪几个时期?2. 每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 中华文明在不同时期的进步受到了哪些影响?三、中华文明的特点1. 中华文明的传统价值观是什么?2. 中华文明的文化遗产有哪些?3. 中华文明的科技成就有哪些?四、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1.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有哪些?2. 中华文明在国际沟通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3. 中华文明如何影响了世界其他文明的进步?导学活动:一、小组谈论1. 将同砚分成小组,让他们谈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进步历程;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时期,展示该时期的主要特点;3. 让同砚分享自己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和看法。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背景:《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门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课程。

通过进修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奇特性和价值观念,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3.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4. 提高学生的历史认识和文化自大心。

三、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2.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3.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4. 中国传统文化在摩登社会中的影响。

四、作业设计:1. 个人钻研报告: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国古代文明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钻研并撰写一份钻研报告。

报告内容包括该主题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影响等方面,同时需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和论证。

2. 参观博物馆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国古代文明相关的博物馆进行参观,并撰写一份参观心得体会。

学生需要记录所见所闻,并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考和总结。

3. 小组讨论作业:要求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并就其在摩登社会中的意义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撰写一份讨论总结报告,并进行小组展示。

4. 教室展示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进行教室展示。

学生需要充分准备展示内容,并结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五、评判标准:1. 个人钻研报告:内容全面、观点明确、结构清晰;2. 参观博物馆作业:观察细致、体会深刻、思考透彻;3. 小组讨论作业:讨论内容充实、结论合理、展示形式生动;4. 教室展示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达清晰。

六、教学反馈:1.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展示和讨论,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2. 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的进修情况和表现,及时与家长沟通;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文化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总结:通过《中华文明探源》的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成就;3. 理解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4.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和文化自大心。

二、导学重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2.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3. 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4.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

三、导学难点:1. 中华文明的演化过程;2. 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创新。

四、导学内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有悠久的历史。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先民开始种植粮食和饲养动物,逐渐形成了农耕文明。

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萌芽阶段,礼乐文化得到了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解放,百家争鸣,孔子、老子等伟人的思想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传承。

2. 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中华文明以礼法思想为核心,注重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礼义”,道家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法家强调“法治”,这些思想在中华文明中都有所体现。

此外,中华文明还注重教育、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孔子创办私学,秦始皇统一文字,汉武帝开创科举制度,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

3. 中华文明的代表性成就: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许多代表性成就。

在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成就;在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社会”的国家之一;在文化方面,中华文明的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都有奇特的风格和特点,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4.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中华文明的思想、艺术、科技等方面都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影响,增进了文明的交流和融合。

同时,中华文明也吸收了外来文明的精髓,实现了与世界文明的互动和共生。

五、导学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总结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和代表性成就。

8.3中华文明探源(教师版)

8.3中华文明探源(教师版)
2,、禅让制:
3、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作业布置】
作业本:P7-9页,第1-14题
【课后反思】
③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大禹治水的传说,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同洪水等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历史和抵御灾害的措施。
【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
②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传说时代的历史传说与现在考古发掘成果的关系。
教学札记
【预习导学】
1、你知道有哪些传说故事吗?你能给我们讲讲这些故事吗?
盘古开天劈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翌射日、嫦娥奔月
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3、什么叫“禅让”?大禹治水之所以成功,你认为原因有哪些?
【课内研讨】
1、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初祖?
2、大禹治水的成功对你有何启发?
【课堂巩固】
1、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当时及后世的人们在生产与生活方面做了哪些贡献?
【板书设计】
课题:8.3中华文明探源(教师版)
主备人:郑雪飞审核人:_________备课时间:________ _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了解传说故事体现出的史料价值,理解古老的神话传说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和文化成就事,了解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始祖的原因。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1、炎帝、黄帝
功绩
影响
炎帝
发明耒耜,教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
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方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发展。后来,两个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主体。炎帝和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黄帝
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打井,让下属官员发明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号称“轩辕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优质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  优质教案

中华文明探源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地域特征。

能试着描述早期中华文明人们的生产生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文资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地,描述自然环境特征。

先独立思考后小组合作的方法来探讨中华文明所具有的特征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中华文明的探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至今。

2学情分析1、从学习心理分析:好奇性强,对未知事物探究心理强;好动,注意力专注度差,易分散;应多采用多样的活动方式开展教学。

2、从知识储备分析: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多的来自传说、故事、影视等,相关的知识储备较少,需教师补充教学资源,并注意引导。

3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作用。

难点:为什么出现文明,并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延绵至今。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中华文明探源观看视频《中华印象》师:如何要你以一个词来形容你对中华文明的印象,你会选择哪些词?生:神秘、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师:你们知道,中华文明的源头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

活动2【活动】追溯文明1、将图8-32至图8-41的10件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在图8-31《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中相应的地名,标出下划线。

思考1:历史文物或遗迹的发掘地分布有什么特点?思考2:这一分布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思考3:黄河、长江流域的早期农业生产模式分别是?生活动(略)活动3【活动】图说文明2、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下列一组历史文物或遗迹,记录从中获取的信息并写出小组的发现或结论。

生探究交流(略)活动4【活动】文明探因师问:中华文明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生思考交流(略)师小结:随着生产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的进步(1)生产的发展带来了剩余产品、社会的分工推动了商品交换?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家庭(2)公有制解体、私有制出现?财富和权力的不同?分化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国家(3)农业技术的提高、人口迅速增长?原始聚落规模不断扩大?城市7C学科网,最大最全的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教学资料详细分类下载!。

小学五年级历史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小学五年级历史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教案

小学五年级历史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教案主题:小学五年级历史了解中华文明起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掌握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成就。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1. 介绍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解释中华文明的一些基本特征和成就。

教学准备:图片、幻灯片、电子板书、演示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华文明的地图或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并与学生进行简要的互动对话。

二、知识讲解(约15分钟)1. 中华文明的定义和起源- 通过简单的解释,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概念和起源。

- 引导学生思考文明的定义,并和他们分享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变。

2. 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 介绍中华文明的几个基本特征,例如较早的文字记载、独特的农业发展、丰富的艺术和文学创作等。

3. 中华文明的成就- 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在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如造纸术、指南针、诗词、戏剧等。

三、互动学习(约20分钟)1. 小组合作-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图片或幻灯片中选择一个中华文明成就进行介绍,包括其历史背景和影响等。

- 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分享彼此的发现,并进行简短的小组汇报。

2. 问题探究- 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如中华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的异同、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等。

四、巩固练习(约15分钟)1. 电子板书练习- 教师提供一个电子版的“中华文明起源知识点整理”,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填写。

2. 案例分析- 提供一个中华文明的实际案例,鼓励学生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以巩固对中华文明起源的理解。

五、延伸拓展(约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华文明的相关文化艺术作品、古建筑、文物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并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和感想。

六、总结和评价(约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评价和反思,以便提供更好的教学体验。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中华文明探源》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中华文明探源》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下册《中华文明探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学生将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以及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和独特性。
-夏朝:了解夏朝的建立、大禹治水的故事,认识夏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解商朝的青铜文化、甲骨文等。
4.结合所学内容,思考以下问题:“中华文明为何能够源远流长?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要求撰写一篇心得体会,不少于300字。此作业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5.与家长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了解家族的传统文化,记录有趣的故事或感悟。此作业旨在加强家校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2.讨论与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问答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情感: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3.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
4.人生观:通过学习历史人物、事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强调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引言《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部以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程为主线的纪录片。

通过挖掘历史文献、考古发现和专家学者的解读,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和深厚底蕴。

本导学案将引导学生通过观看这部纪录片,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奇迹和传承,感悟中华民族的伟大情怀和文化自信。

二、学习目标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历史演变;2. 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3. 激发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4. 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意识。

三、学习内容1. 第一集:太阳部落起源- 揭示太阳部落的形成和迁徙历史;- 探讨太阳部落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和影响;- 分析太阳部落的文化特征和精神内涵。

2. 第二集:文明若干问题- 探讨中华文明的发展与衰落;- 解读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 讨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

3. 第三集:文化自信- 弘扬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 学习中华传统礼仪和民俗习惯;- 感悟中华文明的伟大情怀和历史使命。

四、学习方法1. 观看纪录片《中华文明探源》,做好思想准备和笔记记录;2. 参与课堂讨论,与同学交流观点和心得;3. 阅读相关资料,拓展对中华文明的认识和理解;4. 撰写心得体会,反思中华文明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

五、学习评价1. 课堂参与度:积极发言、表达见解;2. 书面表达能力:撰写心得体会、展示学习成果;3. 综合素质评价:综合考量学习态度、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

六、延伸阅读1. 《中华文明史》2. 《中华文明演变史》3. 《中华传统文化》七、学习总结通过学习《中华文明探源》,我们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珍视和传承更加自觉。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的奥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我们的未来更加光明、更加辉煌!第二课时一、导言《中华文明探源》是一部关于中国传统文明和历史的纪录片,通过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展现了中国悠久而灿烂的文化历史,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文明探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中华文明探源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新

《中华文明探源》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2. 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

3. 理解中华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中华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古代文明。

2. 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夏商周三代、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代、唐宋元明清时代。

3. 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的影响。

4. 中华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传承和发展。

三、导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

2. 进修:讲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基本观点。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中华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5. 作业:安置相关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文明的相关知识。

四、导学反思
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清晰明确?
2.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中华文明的基本观点和特点?
3. 学生在分组讨论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4. 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掌握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和特点,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影响,从而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希望学生在进修过程中能够积极思考和探索,不息提升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明探源》教案
第一课时
《中华文明的曙光》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1-2:列举中国境内远古文化遗存,讲述华夏先祖传说,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地域特征。

2-1-3:列举表明文字出现,阶级、等级和国家形成的实例,知道它们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解读:“列举”、“讲述”、“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同时,通过找寻文明起源的标志及文明的发展,知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文明探源》的最后一课,属于主题二“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作为八年级与七年级衔接的这个单元,旨在为学生八年级学习历史做好适应性的准备,内容与原来的八年级教材也有较大幅度的改动。

尤其是本课的第一框《中华文明的曙光》,原八年级教材中古中国文明的起源是和其他三大古文明起源放在一课,同属于“大河文明”。

现在把其他三大古文明放在前,而中华文明放在后,不是否定它们的共性,而是让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方法,突出中华文明渊源。

同时,也突出了中华文明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延续性。

2、教材结构分析:
农业发展
文字萌芽
阶级分化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
原始宗教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了解新石器时代我国农业发展的条件、陶器的制作与使用、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古代城市的出现等文明史实。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书本知识,说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史实;通过阅读图表,分析史料,描述我国新石器时代农业生产发展的条件、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城市及原始宗教的出现;通过比较讨论、合作探究,分析大河文明产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原始文明,体会物质生活的提高促进了人们精神生活的改善,感悟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传承。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文明诞生的史实依据。

教学难点:城市与农业聚落的区别,大河流域文明产生的原因。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图表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比较分析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1、复习导入,温故知新。

设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类早期的几个文明区域,同学们还记得诞生于大河流域的几个文明吗?
学生回答、交流。

教师解释:为什么说那是文明的出现?是因为这些流域不仅诞生了早期农业,而且出现了文字萌芽、阶级分化、早期城市及原始宗教等,这些的产生都是文明起源的标志。

在上节课的内容中,我们也知道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也孕育出了灿烂的文明。

那今天,随老师一起回到新石器时代,去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

设计意图:回顾大河流域孕育文明的知识,切入黄河和长江流域,直入主题。

教师解释文明诞生的标志,抛出引子,带领学生进入本课的探究与学习。

新课教授:
2、自主阅读,提炼归纳。

阅读书本109-111内容,对照文明出现的标志,找出证明早期中华文明出现的历史证
据。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有刻划符号的陶器。

阶级分化:浙江余杭出土的玉棕。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原始宗教:牛河梁女神庙遗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的能力,同时把本课的知识点进行恰到好处的罗列与归纳,以便下个环节的进一步探究。

3、教师引导,深入探究。

(1)早期农业
活动:观察图8-31,思考:
一问:中国早期农业分布出现在哪里?(这里教师要提醒学生辽河流域的存在)
二问:这些地区是是如何符合农业发展的条件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形)
三问:对比书本P25页图5-35《中国水稻、小麦的集中产区分布图》,你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回忆地理知识,同时通过图表比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文字萌芽
设问:中国文字的萌芽是什么?它最初在哪里被发现?
再问:陶器的产生说明当时出现了哪个行业?
追问:最初的陶器可能是用来干什么的?后来又演变为什么用处?
设计意图:通过几次提问,除了让学生知道陶器上发现了文字的萌芽外,还明白制作精美的很多陶器可能是身份的象征,为下面“阶级分化”的知识点落实做好铺垫。

(3)阶级分化
多媒体出示:蛋壳黑陶杯。

猜一猜:它是用来干什么的?
史料补充,思考:蛋壳黑陶杯哪些人能享用?这说明了什么?
活动:阅读书本P110内容,找出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史料的补充,让学生读懂史料、分析史料,从而得出当时社会出现阶级分化的现象,知道什么是“以史导论、论从史出“;通过书本的阅读,了解阶级分化的原因和表现。

(4)早期城市
教师解释:城市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

活动:阅读书本内容,找出农业聚落扩大发展的原因。

活动:结合图片,比较书本P110页最后一段和P101页中间段落所述,你发现平粮台古城和河姆渡、半坡遗址相比,有何不同之处?(城墙、规划)
设计意图:早期城市的内容设计的较为简单,但要让学生明白早期城市虽由农业聚落发展而来,但两者之间有着很大差别,城市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生产力提高、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同军事防御也有一定的关系。

(5)原始宗教
阅读书本P111内容,思考原始宗教的形式有哪些?(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补充史料解释这三种宗教形式。

活动:合作完成P111的问题。

设计意图:图腾崇拜书本上没有明确的说法,但P111的活动设计显然是针对“图腾崇拜”而设,也是对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由来的一个解释,所以对这部分内容,就采用了书本的活动设计。

4、合作探究,能力拓展。

多媒体出示: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图。

合作讨论:1、四大文明区域的地理环境有何共同特点?
2、这些文明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归纳类比,从相同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5、史实拓展,情感升华:
出示《全球通史》关于中国文明的论述。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作业本《中华文明探源》相关内容,自编作业。

板书设计:
早期农业:北方粟作农业区和南方稻作农业区
文字萌芽:刻划符号的出现
中华文明的曙光阶级分化:蛋壳黑陶杯、玉棕等文明的诞生
早期城市:平粮台古城
第二课时
《炎帝、黄帝与尧舜禹的传说》
【内容标准】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导入新课:
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在炎帝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祀活动呢?(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对祖先的拜祭,可增强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他们为什么受到后人的尊敬?他们对中华民族有什么杰出贡献?下面就进入本课学习,你将会了解到这些内容。

一、炎帝和黄帝
(本目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三个环节即三个问题的完成来学习)
试一试:你能说出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哪些贡献吗?
想一想
有关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哪些是可信的,哪些是不可信的?古人为什么要将一些重要的发明记到杰出人物的名下?
被考古资料证明的是可信的,没被证明的则是不可信的,如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种植庄稼,制作衣裳,挖水井,出现文字等是被考古发现的,这是可信的,而说这些是黄帝、嫘祖等个人发明的就带有神话色彩了。

远古时期的任何一件发明或创造都是成年累月,积无数人经历漫长岁月摸索的结果,决非一人短时之功劳。

将这些重要发明记到杰出人物名下,主要是由于这些人物是华夏族的杰出代表,古人借此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二、尧舜禹“禅让”
●本目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清楚“禅让”的概念,在哪些人之间进行的?禅要注意读
音。

●其次可以让学生交流一些知道的有关尧舜禹的小故事。

●当学生讲到大禹治水时,可自然过渡到下一目内容。

什么是禅让制?
●你能讲讲有关尧舜禹的故事吗?
●你觉得当时什么样的人才能选为部落联盟首领?
(德才兼备,以身作则)
三、大禹治水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示?
1.大禹治水的成功说明解决问题、处理问题要灵活多变,要有创新精神。

2.大禹治水还让我们体会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应具有奉献精神。

3.人类的发展是通过与自然的不断斗争中进行的,大禹时代发生洪水,上个世纪末中国及世界各地自然灾害不断,说明人类要更好的生存就还要注意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做到可持续的发展。

人类应保护大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