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文本分析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章的内涵。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2)如何把握文章中所体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2)针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文本分析。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和碰撞。
4.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深层含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5. 课后作业:(2)选择一篇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究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和论文。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六、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背景。
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相关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文章中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理解孔子为何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掌握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话语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用《论语》中的名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译文,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探讨孔子为何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孔子的话语背后的哲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子坚守道德信仰的精神品质。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回顾课堂教学,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4. 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教案,提升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儒家文化。
六、教学策略1. 引导性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孔子话语的深层含义。
例如:“孔子为什么认为‘天下有道’与自己的‘易’(改变)无关?”2. 案例分析:选择一些与儒家思想相关的现实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讨论,从而更好地理解孔子的话语。
例如:分析一些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坚守道德信仰,以及这种坚守带来的积极影响。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2(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2. 学习《论语》中有关“天下有道”的原文和注解。
3. 分析和理解“天下有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材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是《论语》中孔子的言论,字面意思是:“天下有道,大家遵从,我不改变。
”这句话似乎非常简单,但其中的深意却值得我们深思。
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孔子主张君主应该遵循道德之人的行为准则,保护人民福祉,促进社会稳定。
这是一种基于儒家思想的理念,对于现代政治生活仍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教学难点:分析和理解“天下有道”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式:通过解读原文和注解,让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2. 对话式:通过学生导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由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看法。
3. 实践式:通过小组合作、演讲比赛等方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问题。
五、教学过程Step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并给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让学生进行思考。
Step2. 了解原文和注解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论语》中“学而篇”和“卫灵公篇”中有关“天下有道”这一话题的原文和注解,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行政理念。
Step3. 分析现代社会中“天下有道”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现代社会中“天下有道”的意义和作用。
要求学生结合一些现实例子,阐述“天下有道”所体现的制度与文化的价值。
Step4. 演讲比赛学生根据自身所选的话题,在小组内进行展开演讲。
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以解决学生在表达能力,思维深度和实践能力上的问题。
Step5. 课堂总结教师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发表个人观点并展开自由讨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了解文章的背景,理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
(3)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挑战,培养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
(2)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先秦诸子选读》的背景和意义。
(2)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
(2)学生查找并学习文章中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2)教师解析文章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5. 写作练习:(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
(2)学生完成写作任务,教师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
(1)文章的主题是什么?(2)作者为什么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你从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文章的情况,以及整理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给予相应的评价。
3. 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包括文言文的表达和逻辑思维,给予相应的评价。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分析其含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
2. 分析含义:分析这句话的含义和其所传达的思想。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背景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思考这句话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内容:1. 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思想,分析其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孔子的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等。
2. 分析启示:分析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小组讨论。
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孔子的思想。
2. 学生能够思考孔子思想对于当代社会的启示。
第三章: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内容:1. 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 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分析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道德修养。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讲解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2)能够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3)能够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思考的能力;(3)通过案例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培养对传统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尊重和理解;(3)激发学生对人生意义和道德修养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追求有道、反对无道的坚定信念;(2)分析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3)概括和解释孔子的思想观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式的理解;(2)孔子思想观点的深入解读;(3)对于“有道”与“无道”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先前的学习内容,复习孔子的思想观点;(2)提问学生对于“有道”与“无道”的理解和看法。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不懂的字词和句子;(2)学生通过查阅字典和注释,解决自己的疑问。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孔子对于“有道”与“无道”的态度和行为;(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和分享。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2)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孔子的思想观点;(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1. 翻译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准备课堂讨论和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小结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和解读孔子的思想观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子。
(2)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了解,特别是孔子和子贡的对话。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文章,领会其中的哲理。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道德修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
2. 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以及其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 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论语》的地位和重要性,引入本课《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标记出生僻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僻词汇和句子的问题,分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理解儒家思想。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进行讲解,重点解析孔子和子贡的对话,阐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5. 思考与实践: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体会,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提出自己的看法。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儒家思想的价值观。
7. 课后作业: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孔子和子贡的对话为例,深入剖析儒家思想的内涵。
3. 结合现代社会实际,让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有关儒家思想的论文、案例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上课实用修改)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论语》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篇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篇章出自《论语·子罕篇》,讲述了孔子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提问:请问同学们听说过《论语》吗?它在中国文化中有什么地位?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第二章:解读文本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教学内容:1. 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朗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2. 教师逐句解读,分析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不轻易改变自己的原则和信仰?这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儒家思想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践行儒家思想,提升个人品德。
教学内容:1. 提供案例,让学生运用儒家思想进行分析。
2. 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出启示,践行儒家思想。
教学活动:1. 教师提供案例,如: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面对困境、抉择等。
2. 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儒家思想对案例进行分析。
3. 各组汇报分析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内容:1. 划分学生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篇章。
教学活动:1. 教师划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析。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简介:孔子的生平、思想和对后世的影响。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
3. 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和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意义。
3. 阅读法:阅读相关文言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简介PPT。
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3. 相关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3.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短文。
第二章:孔子的生平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孔子的出生背景和生平经历。
2. 让学生理解孔子对教育和道德的重视。
二、教学内容1. 孔子的出生和家庭教育。
2. 孔子创办私学,培养人才。
3. 孔子的政治理想和周游列国。
4. 孔子的道德观念和言行举止。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孔子的生平事迹。
2. 观看视频:观看有关孔子的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四、教学资源1. 孔子生平PPT。
2. 相关纪录片或电影片段。
3.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和讨论。
2. 观看视频后的感想和体会。
第三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含义。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1.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
2. 分析原文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 解释原文的意义和孔子的思想。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原文的含义和关键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对原文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资源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文言文材料。
2. 参考书籍和文章。
五、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表现。
2. 阅读理解测试。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500字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容。
2.分析文本的寓意和哲学思想。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本的字词和句式。
2.探究文本的哲学寓意。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本中的“道”和“易”的含义。
2.分析文本中的哲学思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中的经典语句,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这句话出自哪本书?第二环节:文本解析1.让学生齐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分析文本的字词和句式:a.“天下有道”指的是什么?b.“丘不与易也”是什么意思?c.这句话的寓意是什么?3.举例讲解“道”和“易”的含义:a.“道”在这里指的是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和人生哲理。
b.“易”指的是变易、变化。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a.你认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启示?b.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哲学思想的?c.你认为这句话对于我们的人生有何指导意义?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第四环节:案例分析1.分析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如:环境污染、社会道德沦丧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来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谈谈如何将这句话应用到生活中。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3.布置作业:结合本节课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文本的寓意和哲学思想?2.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的参与度如何?是否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3.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寓意和哲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人生素养。
重难点补充:第二环节:文本解析1.让学生齐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2.分析文本的字词和句式:a.“天下有道”指的是国家治理得当,社会秩序和谐,这里的“道”指的是正确的治理原则和道德规范。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
$number {01} 汇报人:
2023-12-30
目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 •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 教学评价 • 教学反思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重点词汇 和句式。
02
理解文中孔子及其弟子关于“道”的讨论,了 解孔子的政治理想和人生追求。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
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 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与同伴有效协作,共
同完成任务。
课堂氛围评价
总结词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 积极性。
教师态度
评估教师是否能够以亲切、友好的态度对待学 生,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学生情绪
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是否能够保持积极、乐 观的学习态度,对课堂内容充满兴趣。
能力提升情况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评估 其各项能力是否得到提升,如思 维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等 。
总结词
教学效果是评价教学设计的核心 指标。
06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反思
知识点覆盖
教材处理
在本次教学中,我尽量涵盖了《天下 有道,丘不与易也》中的重要知识点 ,包括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以 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等。
总结与作业布置
01
总结词:巩固提升
02
详细描述:对课堂所学内容进行 总结,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 通过完成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 识,提升应用能力。
05 教学评价
学生参与度评价
总结词
学生参与度是衡量一堂 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之一。
学生主动回答问题
观察学生是否能够主动 回答问题,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展现出对课堂 内容的兴趣和热情。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掌握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3)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分析《论语》中的相关篇章,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和观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和认识,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对道德和价值观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意义。
2. 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 探讨孔子为什么会有“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论语》的学习,提醒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关注。
(2)提问:“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2. 学习内容:(1)让学生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
(2)讲解孔子对于“天下有道”与“丘不与易也”的态度和观点,解释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3. 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就“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总结与拓展:(1)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和孔子的态度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
(2)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五、作业布置:1. 阅读《论语》中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相关的篇章,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2. 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看法,以及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2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通过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中“道”的含义。
2. 深入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论语》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其含义。
3.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4. 案例分析:举例说明孔子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践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先秦诸子选读》相关章节。
2. 参考资料:关于《论语》、孔子及其思想的研究著作。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内容1. 解读“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2.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3. 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及含义。
3. 分析孔子对待礼乐的态度及其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意义。
4. 拓展延伸:探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能够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掌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论语》的背景介绍引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句子结构,感受其语言美。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培养合作精神。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详细解释“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其应用价值。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名句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6. 总结拓展: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如何将“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论语》中的名句“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名句,掌握其含义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师应注重课后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确保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明白这句话所表达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儒家思想,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分析其背后的儒家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通过举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和含义。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内容,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简要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背景。
1.2 提问:同学们对儒家思想有什么了解?请大家简要分享。
2. 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2.1 教师详细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字面意思。
2.2 分析“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所表达的儒家思想,即坚守道德原则,不随波逐流。
3. 案例分析3.1 教师举例分析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案例的分析与感悟。
4. 小组讨论4.1 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将儒家思想融入我们的生活?5. 分享与总结5.1 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报告,总结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5.2 教师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到,学生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理解是否深刻。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过于复杂或简单。
4.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针对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教学做好准备。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体会其中的哲理。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提高对经典文化的认识。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道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点1.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2. 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对“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深层哲理的理解。
2. 如何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及儒家思想。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运用儒家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儒家思想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新课导入: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分析其中的哲理。
3. 案例分析:列举现实生活中运用儒家思想解决问题的实例,引导学生体会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儒家思想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使学生了解了儒家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道德修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深层哲理的理解仍存在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解释。
可以增加更多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道家、墨家、法家等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2. 介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人的思想贡献,激发学生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提问,教师解答。
2. 讨论环节:教师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3. 问答环节: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给予评价。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应用。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人教选修之《先秦诸子选读》)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内涵,体会孔子对于道德、政治的追求和理想。
2.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代经典文献的能力,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3. 引导学生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论语》中“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原文,解释关键词语,理解孔子的思想。
2. 背景知识:介绍孔子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孔子的政治理想与社会抱负。
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文献,加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及其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一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原文内容,疏通文意。
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孔子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借鉴孔子的思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5. 分享成果: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孔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文言文阅读能力。
3. 推荐阅读:《孟子》中有关孔子思想的章节,加深对孔子思想的认识。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 参考书目:《论语》译注本关于孔子及其思想的学术论文相关历史资料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孔子的事迹和言论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思考、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深层含义。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激发学生对后续章节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导入话题:讨论道德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介绍“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的含义。
解释道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1.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道德的看法,并讨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道德原则。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案例分析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道德的定义与价值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
引导学生思考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2.2 教学内容介绍道德的定义:道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的一种行为规范。
讨论道德的价值:道德对于个体和社会的重要性。
解释道德与法律的关系: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体现。
2.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并分享个人观点。
讲座:讲解道德的定义和价值,提供相关例子进行解释。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定义和价值的理解。
第三章:道德原则与道德决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常见的道德原则。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出道德决策。
3.2 教学内容介绍常见的道德原则:如诚实、正义、助人为乐等。
讲解道德决策的过程:如何权衡利弊、考虑后果、遵守道德原则。
3.3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不同道德原则的应用,并分享个人观点。
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道德决策的情境,练习应用道德原则。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中的参与程度和表达能力。
收集学生的个人作业,评估其对道德原则和道德决策的理解。
第四章:道德行为与道德勇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培养道德勇气,勇于做出道德行为。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反思1《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实在。
第一,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
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
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
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彩。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
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著。
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弹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案及教学反思“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曾经引用南朝刘义庆的话“山荫道上,应接不暇”来形容自己读庄子的感受。
其实,何止是读庄子,读先秦诸子任何一家的作品,都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感受,所以,今天的说课内容,我选择了“先秦诸子选读”中的《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篇课文。
教学设计背景和设计思路《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选自人教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属于选修内容。
尽管新课改已经过去多年,但关于选修教材如何教如何考,江西省目前仍无定论。
于是教师也许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更多的老师则是把它当做一般的文言文来处理。
其实不然。
我以为,《先秦诸子选读》尽管选文皆为文言文,但由于其作者皆为光耀千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因此决不能按照一般文言文的套路来上。
《先秦诸子选读》课程应该承担着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身心、涵养德行,并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的重要任务。
我的这一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教学设计正是在这一理念下产生的。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帮助学生梳理重要文言现象外,更重要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所赋予的思想面对同样无道的天下,儒家与道家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处世之道;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改变天下的人生目标,并且不惧困难,坚定不移地朝目标走下去。
我以为后者才是本课的精华所在。
为了上好《先秦诸子选读》第一课,我苦苦求索,认真准备,寻找了与课文相关的许多资料。
相关链接便是本教学设计的一大特色,教学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正确领会和评价孔子勇担社会道义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1、了解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掌握文中重要文言现象。
2、分析人物言行,揣摩人物思想。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在中国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中,他又是对世界历史和文化产生过最深远影响的一个。
在中国历史上,还没有谁能像他这样有着如此深远的国内和国外影响,没有谁能像他这样带领中国文化走得如此之久、如此之远。
他的思想智慧结晶直到今天还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有趣的是,孔子在当时虽然赢得了众多弟子的推尊,并且得到了社会上部分人士的支持,可是不解、讥讽和困厄一直伴随着他。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来看看他是怎样抉择人生的吧。
二、自主学习梳理重要文言现象(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长沮(jǜ) 桀溺(jié) 耦而耕(ǒu) 怃然(wǚ)(yōu) 辍(chuò) 荷(diào) 食之(sì)(二)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封人:镇守边界的官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无道:没有德政耦而耕:两人并耕津:渡口易:改变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谏:挽回趋:快步走荷:背负食:拿东西给别人吃(三)掌握下列通假字仪封人请见:见通现,引见之意。
而谁以易之:而,通尔。
使子路反见之:反通返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辟通避。
植其杖而芸:芸通耘。
(四)思考与练习第三题(略)三、合作研讨解读文本1、阅读课文第一、二、三、四则,找出直接(或间接)反映当时社会形势的语句,并概括当时社会的特点。
明确:(1)天下之无道也久矣;(2)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今之从政者殆而!(4)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相关链接1:(1)今国之与国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墨子兼爱》(2)《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2、面对无道动荡的社会,孔子和长沮、桀溺等人分别选择了怎样的处世态度?(用第二则中原文作答)明确:(1)与易:孔子。
(2)辟世: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晨门。
相关链接2:(1)隐士是士的另类。
什么人可以做隐士?有本事的人。
有本事的人当中,什么人是隐士?不做事的人。
所谓“不做事”,也不是什么都不做。
耕田、种菜、砍柴、钓鱼之类,还是要做的,否则他们吃什么?他们的“不做事”,其实是“不做官”。
不做官也不是“不会做”或者“做不了”,而是“不愿意”。
能做,会做,做得了,却偏不做,才叫“隐士”。
易中天(2)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白居易《中隐》3、认真阅读课文每一则,从言行处找出长沮、桀溺等人对孔子处世态度评价的语句,并概括其态度特点?明确:尊重,嘲讽,挖苦,逃避,劝诫。
相关链接3: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sǎng额)似尧,其项类皋陶(Gāo y áo),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累累(léi léi不得志貌)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
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四、深入探究面对无道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勇担道义,投身社会变革,不但不被人理解,反遭人嘲讽挖苦。
此情此景,孔子内心会如何感想?请你试作合理地推断和想象。
明确:内心孤独但意志坚定,理想抱负决不动摇。
相关链接4:(1)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2)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
(3)总有一天我会如愿以偿。
这将是很远的一天,我不能亲眼看到了。
那时候人们会打开我的书,我会有读者。
我应该为他们写作。
尼采五、课文小结一个栩栩如生的孔子从历史中走来,和我们那样的近。
我们仿佛看到了他的伟岸,听到了他的心跳。
当国家和民族处在危难之时,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明知不可为而为的人,我们民族的航船才冲过一道道险关,才有今天国家的繁荣和昌盛。
灵魂纯洁高尚的孔子忧国忧民、积极进取、勇于担当。
他的文化人格是我们乃至世界的榜样,它曾经激励了无数代的仁人志士,它也必将永远传承下去。
如何把握人生,真的是一个大题目,相信同学们学过本课后,对此一定会有深刻领悟。
六、作业布置请以“我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处世态度”为题,写一段议论性文字。
要求:(1)观点鲜明,运用对比和举例两种论证方法;(2)不少于200字。
作业示例:面对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现实社会,贤者选择避世隐居;而你,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什么让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是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使命感,是救民于水火的社会责任感,是追求礼乐治国理想的崇高感。
既然不被鲁国所用,便去周游列国,茫茫中原,总能听到辘辘的车轮声。
那是你在驾车前行,仪封人赞扬你,你没有沾沾自喜;接舆唱凤歌劝你,你不为所动;长沮、桀溺嘲讽你,你在伤感中更加坚定。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历史最终告诉我们:谁终将声震人间!七、板书设计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1、与易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2、辟世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丈人,晨门。
教学反思好课的标准,就是实实在在。
《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作为《先秦诸子选读》中《论语》第一课,我就以此为目标努力追求了以下几个实在。
第一,落实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以及孔子思想的重要影响;学习五段选文,掌握文言知识,鉴赏文章风格。
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概说》及《孔子生平》落实知识目标,对照课下注解,以小组为单位翻译叙述故事,落实能力目标。
整节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提问、质疑、探究、合作,让学生认真学、敢于说,把课堂还原于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第二,为学生创设一个探究的平台,落实德育目标。
孔子生活的时期,礼崩乐坏、道德失范、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天下无道。
面对这样的乱世孔子该何去何从?是像“长沮”、“桀溺”“荷丈人”那样悲观厌世,带着无奈归隐山林,然后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潇洒自足;还是像某些清谈家那样选择无为?孔子坚持自己的理想,毅然决然的怀着无人悲悯的仁爱之心,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提出“恢复礼治”、“变革社会”、“匡扶天下”,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周游列国,著书立说,开馆授徒,陷困厄而不屈;遭讥讽而不辍;知其不可而为之。
学生讨论热烈,有赞成孔子这种精神的,也有倾向归隐的,颇有“百家争鸣”的气势,达到了我教学设计时期待的小精彩。
第三,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感受孔子。
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走近孔子,进一步体会孔子勇于担当社会道义的精神以及他那悲剧性的执著。
特别是周游列国时,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吃,颜回等弟子已经饿得站不起来了,面对一晚马肉汤弟子们依然谦恭地礼让,孔子也依然不停地给大家讲学、唱歌、弹琴,固执坚定的面对困难,不言放弃。
从学生观看影片时表情和唏嘘声,我就知道我要的效果达到了。
然后顺理成章让学生仿照“XX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为孔子写颁奖词。
第四,切实发挥教师的专业素养,对本节课的设计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着手,既注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注重情感的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但教授完本课后仍然留下了些许的遗憾。
首先在落实情感目标时,就有学生提出,孔子的勇于担当看起来很美,但是在当今这样的社会却很傻。
这种思想上的冲突是我在设计本课时所没有想到的,因而在学生辩论后的总结略显苍白。
其次对五段选文人物描写的方法有所忽略。
其实选文人物富有个性特色的动作和行为,细腻而传神。
比如,接舆劝孔子一段,在他唱完之后,“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然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为何躲避,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可惜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蜻蜓点水罢了。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不管我怎么设计,都会有一些瑕疵,或许因为遗憾,才有了反思,才有了更深的追求。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以此为契机,按照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扎实细致落实目标,实实在在教学,认认真真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