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安岐的书画收藏]
从书画题跋看翁嵩年的鉴藏交游活动
从书画题跋看翁嵩年的鉴藏交游活动作者:***来源:《书画世界》2021年第11期翁嵩年(1647—1728),字康饴,号萝轩,杭州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进士,历任户部主事、刑部郎中、广东提学等职。
翁氏是清初的书画收藏家,李遇孙《金石学录·卷三》称其“收藏古刻甚富,每多题跋”。
作为官僚型收藏家,翁氏集多种社会身份于一身,因而决定了其书画鉴藏交游对象的多样性,具体而言,主要包括:金石学家杨宾;藏书家查慎行、查嗣瑮、马思赞,门生励廷仪;书法家陈奕禧;鉴藏家高士奇、安岐;同科进士汤右曾、张恕先、吴暻、张曾裕;古董商吴其贞等不同群体。
以下试做具体考述。
杨宾(1650—1720),字可师,号大瓢,浙江山阴人,清初金石学家。
杨宾曾为翁嵩年“作缘”购买《玉版十三行》刻石(下文简称《玉版》),此事详见杨宾《铁函斋书跋》记载:自泰和后,又经观桥叶氏、王氏,数年前转入京师,其主意欲问售。
余谓此吾浙旧物也,不宜使之沦落于此,萝轩遂以重价购之。
乙酉、丙戌间,余客闽中,萝轩则督学岭南,贻余墨拓数本,且属余考其源流,因为述所闻见如此。
据此跋可知,康熙四十二年(1703),经杨宾推荐,翁嵩年以三百金购得《玉版》,其后康熙四十四年(1705),杨宾又为翁氏鉴定《玉版》,并作题跋370余言,将其定为宋刻。
清李光暎《金石文考略》卷三载,杨宾题跋后,附有翁嵩年一则题跋:右帖圆劲瘦硬,运腕灵活,剥蚀之余,弥见精采,其为宋刻无疑,非近代所能规摹也。
得吾友可师论定,益信。
癸未之春,持节岭南,携之行箧,至丙戌立秋日谢任,萧然无事,以端州一片石识其本末。
跋中提到“得吾友可师论定益信”,可知对于翁嵩年而言,杨宾一定程度上充当鉴定顾问的角色;并可以进一步推知,二人的交游以书画鉴定为主。
这些题跋著录于《铁函斋书跋》,既可作为鉴定的依据,又可视为二人友谊的见证。
除《玉版》之外,杨宾还为翁氏鉴定褚遂良《枯树赋》。
《铁函斋书跋》载:今观此刻,不专以媚取胜,实与诚悬相近……石刻久失所在,拓亦目未经,在纸墨甚旧,嗅之竟有古香,真不易得之物也。
世间万事都忘尽 惟向闲中屡策勋
世间万事都忘尽惟向闲中屡策勋作者:武晨明黄婧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3期《莲溪渔隐图》轴系明代职业画家仇英所绘,绢本设色,纵126.5cm,横66.3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虽然《莲溪渔隐图》曾入选重要大展览,如故宫“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 “十洲高会——吴门画派之仇英特展”,并颇受好评,但是与之相关的研究寥寥无几。
仇英的《莲溪渔隐图》曾被安岐、梁清标、孔广陶、吴舜异等人收藏,可从画面钤印得知。
画面左侧由上至下共有九方印章,右侧六方。
左侧最上方的两枚印为安岐所持,一枚是葫芦形闲章“心赏”,一枚是“安岐之印”;接着是孔广陶的三方印章——“少唐审定” “孔氏岳雪楼收藏书画印” “万里秘玩”。
左下方的“苍岩”“蕉林居士”二章为梁清标所有,接着一枚印是“张元曾家珍藏”;最后一枚印位于画面左下角,是孔广陶的“少唐眼福”。
右上角盖着梁清标的“蕉林书屋”印。
画面右下三方印,上下两方为“安仪周家珍藏”和“吴舜异字丞文印”。
至于中间一枚小印,笔者暂未找到可靠资料解释其内容与来源。
此图右侧中间有仇英本人落款:“《莲溪渔隐图》,仇英实父制。
”并盖“实父” “仇英”二印。
有人因此便认为该图轴为仇英自娱所作,非雇主所托。
笔者认为证据不足,不能就此定论,还需要其他资料佐证。
至于安岐曾言:“每见十洲所作,凡临摹前人者,皆不书款。
”(《墨缘汇观录》)可以推测,此作为仇英自创而非摹古;且画面大面积留白,可能是仇英早期的作品。
“渔隐”作为绘画题材始于唐代。
唐代诗人张志和隐而不仕,以一叶扁舟垂纶捕鱼为乐,自号“烟波钓徒”,他创作了《渔父词》和《渔隐图》,此后这一题材便延续至今。
然而,唐代围绕渔隐母题进行创作的传世绘画作品并未留下。
宋阮阅《诗话总龟》载:“予尝于富商高氏家,观贤画《盘车水磨图》,及故大丞相文懿张公弟,有《春江钓叟图》,上有南唐李煜金索书《渔父词》二首。
其一日:‘浪花有意干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
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依有几人?’”(《佩文斋书画谱》)南唐后主在此画上书写了自己欲寄余生于渔钓的心思,《春江钓叟图》也随历史的江河远去了,不见传世。
宋高清团扇辑录鉴赏——山水卷
宋高清团扇辑录鉴赏——山水卷宋画之美,美在含蓄、谦卑、轻柔的文艺态度,在困顿中浪漫,在缺憾中赞美,于山川小景、人物花鸟中轻叩生命的价值。
宋画散落在哪里?保存至今的上千件宋画,散布在中国、美国、日本的博物馆美术馆私人等200多个收藏机构。
艺术史学家高居翰(James Cahill)在《图说中国绘画史》一书中赞叹宋画之美:“在他们的作品中,自然与艺术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他们使用奇异的技巧,以达到恰当的绘画效果,但是他们从不纯以奇技感人;一种古典的自制力掌握了整个表现,不容流于滥情。
艺术家好像生平第一次接触到了自然,以惊叹而敬畏的心情来回应自然。
他们视界之清新,了解之深厚,是后世无可比拟的。
”▲北宋王诜玉楼春思图此图画水殿楼阁、渔舟、古松和江亭,本幅无名款,清代梁清标题签为王诜之作,然而将此作与王氏传世作品对照,并无多少相同之处。
惟据图上小楷书“鱼游春水”一阕,词意与画意吻合,从书法风格考察,可能为宋高宗赵构以后宫廷常见的书体,故推测此画系同时代所绘,是宋代画院的佳作。
画上钤有“宣统御览之宝”等收藏印章。
▲北宋夏明远楼阁图▲宋佚名长桥卧波图图中高架平湖的木桥刻画精微,与波澜不兴的水纹相映成趣。
画面大片的空白使得作品兼具坚实与空灵之美,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给观者以“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想象空间。
▲北宋燕文贵江邨图▲南宋夏圭烟岫林居图该图为《宋元集锦册》之一,左下方署有“夏圭”二字款,钤有明清收藏家项元汴、高士奇等藏印共五方,曾经《书画鉴影》著录。
全图笔墨苍润,水墨淋漓,构图洗练,层次分明,为夏圭小景画精作。
▲北宋王诜莲塘泛舟图水阁以细笔勾勒,刻画精微,设色淡雅,虽大不盈尺却美仑美奂。
此图高度写实的绘画风格继承了北宋画院的传统,而莲塘的迷濛与空灵增添了画面亦真亦幻的抒情效果。
▲南宋李嵩水末孤亭图▲北宋许道宁云关雪栈图图绘山野雪景,天色阴沉,近景危岩寒林,一人赶着牲口,走在山涧的栈道上。
山腰有几间茅屋点缀。
栈道虬曲伸进山中,给人以深远之感。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学生课外现代文阅读强化专项训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
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
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
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
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
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
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
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
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
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
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
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
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
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
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
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
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
27118106_明代晋藩文物考古述略
明朝立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为加强防务、巩固统治,对诸皇子实行封藩制,封第三子朱棡为晋王,封地在太原。
从洪武十一年(1378)朱棡就藩太原至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军攻陷太原,晋藩宗室在此生息繁衍267年。
其间,府第营建、陵墓修筑、礼仪施行、文化生活等宗室活动深刻影响了太原城市风貌和社会景观。
在经过时代变迁和岁月冲刷之后,曾经恢弘壮丽的王室景象逐渐模糊,甚至消散,后世文人常于藩府废墟之上凭吊古迹,抒发思古幽情。
“晋王府”更多被作为记忆场所,保存在太原地方史志和集体回忆之中。
然而有关明代晋藩的文物遗迹如今尚存,它们散见于城市田野乃至更为广阔的空间。
将这些“碎片化”的文物遗迹打捞拼合,重新观察、诠释其视觉图像和物质文化信息,有助于构建历史文本之外的城市图景,探索文化遗产和当代意识的融合之路。
明代晋藩文物考古述略文 图/周墨兰晋王世系晋藩与太原城太原地处北方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交接处,是中原历代王朝的北部边防重镇,到明代更是拱卫京师的九大军事边镇之一。
洪武三年(1370),朱棡(1358—1398)受封晋王,永平侯谢成奉命兴建晋王府,扩建太原城。
洪武十一年(1378),朱棡就藩太原府。
晋王府始建于洪武四年(1371),最初选址在太原故城。
《万历山西通志》记载,“木架已具,一夕大风尽颓,遂移建于府城”。
洪武八年(1375),晋王府第于新址落成。
洪武九年(1376),太原城开始扩建。
明太原府城是在宋代旧城的基础上向北、东、南三面扩展,新建的晋王府纳入太原城内。
晋王府位于明太原府城东部,占地百余亩,有外城(晋王府城)和内城(晋王宫城)两道城垣。
外城城垣称“萧墙”,如今“南肖墙”“北(1)晋恭王朱棡(3)晋宪王朱美圭(4)晋庄王朱锺铉(6)晋简王朱新㙉镇国将军朱新墧(7)晋敬王朱慎镜(8)晋惠王朱慎鋷(9)晋穆王朱敏淳(10)晋裕王朱求桂(11)晋王朱审烜晋靖王朱奇源晋怀王朱表荣(5)晋端王朱知烊(2)晋定王朱济熺晋王朱济熿(废)晋安王(新化恭裕王)朱表槏晋康王(新化端和王)朱知㸅(1378—1398)(1387—1414)(1414-1427)(1536—1575)(1579)(1585—1610)(1613—1630)(1635—1644)(1536—1575)(摄府)(追封晋王)(1435—1441)(1442—1502)(追封)(追封)(追封)(追封)(1503—1533)和后走门。
书画鉴赏与收藏的涵义
书画鉴赏与收藏的涵义中国书画的鉴赏与收藏对保存和研究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书画鉴赏与收藏,古人称之为鉴藏。
它包括鉴定、欣赏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又具有相当研究价值的课题。
所谓鉴赏,实际上包括鉴定与欣赏两个方面。
鉴定主要指判定与欣赏两个方面。
鉴定主要指判定作品的真伪,应属鉴定学的范畴;欣赏,主要指品评作品的优劣,属艺术批评学的范畴。
鉴定与欣赏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鉴定是建立在欣赏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懂得欣赏才能判断作品的真伪:欣赏又是鉴定的演进,高明的鉴定家必定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然而,判断真伪与优劣有时又是两回事。
艺术水准好的书画作品并不一定是真迹,如有些代笔的作品;而有些艺术水准较差的作品,也不一定是伪作,如一些不善书画艺术的名人墨迹。
但高超的艺术家,其作品再差也不至于差到哪里去。
同时, 着重于笔墨内涵、个性风格、文献考证等,而欣赏则重在艺术论析、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
因而,鉴定家未必能对作品做出较深的论断;欣赏家也不见得能判断作品的真伪。
然而,遗憾的是,能集鉴定与欣赏于一身的鉴赏家为数实在不多。
收藏,主要包括收藏、流传、著录等方面。
具有一定眼力,又有财力收藏,从事这方面研究,并藏有一定数量的历代优秀作品者可称为收藏家。
然历代也有一些好事之徒,这些人并不懂得鉴赏却庋藏有众多历代珍品,如严嵩父子。
严格地说,这些人称不上收藏家。
因为,欣赏水平不高,眼力不好,收藏再多,也难以称著于世。
他们只是将其作为个人财富,显贵掠奇而已。
为此,历代许多著名收藏家,其眼力、收藏与著录总是连在一起的,这类人应称鉴藏家。
像宋代的米芾、明代的项子京、清代的安岐等,经他们之手所评定的作品真伪,绝大多数是可靠的,这对后代的收藏与考证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欲做收藏家,必先学做鉴定家,眼力不锐、修养不高,必然收罗不少赝品,这不但劳民伤财,其藏品也肯定无多大的价值。
由上可见,中国书画的鉴赏与收藏学问很深,范围很广。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故宫博物院(the Palace Museum),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
故宫博物院现在中国一共有两处,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均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白金汉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的白宫。
《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是元代著名书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名作,世传乃其画作之冠。
它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
黄公望此画原本打算送给好友无用师,但在开始作画之后三四年里,他一直没有完成这幅长卷,而这段时间,他四处云游,每每回到山中别墅才会在长卷上补充一点。
长卷表面上看来一气呵成,其实断断续续画了多年。
无用师着急,问黄公望何时能完成。
黄公望答曰,干脆外出时随身带着这幅画,以便尽快完成。
可是,无用师又担心,万一途中被别人索取岂不是更得不到这幅画?于是,他就让黄公望先题跋,写明完成后要送给无用师。
在黄公望题跋4年之后,黄公望去世了,究竟他什么时候完成这幅画,一直没有定论。
有人说,题跋后不久他就完成了,所以整幅画画了3、4年,也有人推测,他直到去世前才完成,所以说一直画了7年。
无论哪种说法,也都只是臆断。
但我们可以由此得知,黄公望用了很长时间,才使这幅长卷不断完善,因此可谓凝结毕生心力。
流传:几度易手被焚殉葬一分为二1350年黄公望将此图题款送给无用上人,《富春山居图》便有了第一位主人,从此开始了它在人世间600多年的坎坷历程。
此画作成之初,无用上人就“顾虑有巧取豪夺者”,不幸被他言中。
明成化年间“明四家”之首的沈周藏此图时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请人在此图上题字,却被这人儿子藏匿。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
《夏景山口待渡图》在清初宫廷文化圈中的鉴藏明中后期的江南,兴盛书画鉴藏之风,出现了如张丑、董其昌、项子京等书画鉴藏家及鉴藏群体。
而在北方,宫廷收藏并未引起帝王的重视。
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因国库空泛甚至将内府书画作为薪金发放官吏,充当“折俸”。
在江南,明末的战乱频发。
南方世家收藏不断流失于外,许多传世书画在乱世之际见于雅贿、买卖交易中。
藏品以各种渠道流向北方,出现了梁清标、耿昭忠、纳兰性德、高士奇、孙承泽、宋荤等官僚鉴藏家,形成了北方宫廷贵族鉴藏文化圈。
三藩暴乱后,“文治”问题被康熙重视,他在政暇常与熊赐履、高士奇等吟诗品画,并任命高士奇为詹事府录事。
高士奇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理内府典籍,对宫中庋藏的历代书画进行鉴别。
高士奇以他的鉴藏眼光去满足康熙崇尚汉学致用“文治”的心理。
书画赏鉴活动在这一时期成为皇室、宫僚重要的文化消遣活动我们从现存纳兰性德(1655-1685)的信札中,发现其向耿昭忠借画以作赏鉴的线索,印证了宫廷文化圈中精英权贵对传世书画精典日常赏鉴活动的存在。
作为皇室贵胃的耿昭忠,在与纳兰性德书画鉴藏互动的同时。
其手上正藏有诸如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这样的传世精品。
从现存传世董源名下《夏景山口待渡图》卷留下的鉴藏印记。
可发现董源作品在北方宫廷贵族之间流动的序列。
《夏景山口待渡图》卷上。
我们可见“耿昭忠信家公氏一字在良别号长白山长收藏书画印记”多字白文大印和“信公鉴定珍藏”长圆朱文印记。
耿昭忠(1640-1686),字在良,号信公汉军正黄旗人。
由多罗额驸晋太子太保。
擅文章诗赋,精鉴赏、书法、绘事等诸艺。
今传世之宋、元名迹上每有耿氏鉴藏印。
在《夏景山口待渡图》拖尾处。
另钤有“臣嘉祚”、“耿嘉祚印”、“会侯”白文印三方,满白文“耿嘉祚印”一方,二方朱白相间印“漱六主人”。
印的主人耿嘉祚(生卒不详。
17世纪至18世纪初)为耿昭忠之子,字会侯,号漱六主人。
显然,《夏景山口待渡图》是耿嘉祚所继承父亲耿昭忠的藏品之一。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的“明道阐教”主旨及图像特征分析
179Study of art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的 明道阐教 主旨及图像特征分析蒋志琴ʌ内容摘要ɔ ‘万松金阙图“是一件粉饰太平盛世㊁歌功颂德性质的作品,主要表达了 明道阐教 的创作主旨㊂赵伯骕的宗室身份使他在继承绘画传统㊁表达审美趣味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万松金阙图“的图像特征主要有: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的绘画传统(构图和设色为主),同时吸收了马和之等文人画家的笔墨新形式和新趣味,形成了没骨点染相结合,笔法清细繁复㊁格调清新秀雅的新风格㊂因此,‘万松金阙图“可以视为宋代青绿山水从追求北方的雄浑之美向江南水乡清雅之美转变的一件典型作品,为其后元代文人山水画的发展开创了新局面㊂ʌ关键词ɔ 明道阐教 没骨 文人画徐邦达先生‘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称‘万松金阙图“是赵伯骕(1124 1182年)唯一可以确定为其真迹的作品㊂ 1此卷为绢本,青绿设色,纵27.7c m ,横136c m ,藏北京故宫博物院㊂‘万松金阙图“保存状态良好,图1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绢本青绿设色纵27.7横1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中用色及用金清晰可见㊂有学者认为‘万松金阙图“表现了神仙境界㊂余辉‘<万松金阙图>画的是哪里“则明确指出: 万松 指南宋临安皇城之北的万松岭之地点; 金阙 指皇帝居住的宫殿㊂ 2本文研究后发现,‘万松金阙12该图无作者款印,后纸有赵孟頫跋称其为赵伯骕真笔㊂本幅钤有清代收藏家安岐㊁梁清标以及清乾隆㊁宣统内府藏印,卷尾有倪瓒等题记㊂余辉:‘紫荆城“,2005年第1期增刊㊂图“作于淳熙八年,描绘了苏州径山一带的景色, 金阙 并不是皇帝居住的宫殿,而是道士为皇家祈福的道教圣殿㊂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的创作有着怎样的政治意图?如何理解其艺术独特性这是本文试图阐释的主要问题㊂一㊁ 明道阐教 :‘万松金阙图“的创作主旨1.赵伯骕的生平唐中期后大设藩镇, 安史之乱 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藩镇固然可以拱卫中央政府,也是叛乱的根源㊂赵匡胤 陈桥兵变 的经历使他更深刻地认识到武将对于国家统治的危害性,于是确立了崇文轻武的基本国策,委派文人管理流动的军队,也造成了有宋一代 积贫积弱 的军事局面㊂1127年,北宋灭亡, 1 赵伯骕四岁㊂其后,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㊂赵伯骕字希远,宋太祖六世孙赵子笈的四子㊂赵伯驹是其二哥㊂赵子笈的家族雅好文艺:祖父崇国公赵世恬 好学绩文,有声前朝 ,其墓志铭为米芾所书; 2 父赵令晙与苏轼㊁黄庭坚等游,著有诗集传世㊂ 3 赵子笈的官位不高,最高官职是泰州通判, 4 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寄希望于子孙后代㊂赵伯驹兄弟在祖父的教导下, 博涉书史,皆妙于丹青,以萧散高迈之气见于毫素 ㊂ 5赵子笈很早就去世了,孤儿寡母的生活异常艰辛㊂ 6 绍兴初,年轻的123456 靖康二年(1127),金兵攻破汴梁,俘虏了徽宗赵佶㊁钦宗赵桓和后妃㊁皇子㊁皇女以及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 北宋朝廷上的舆服㊁法物㊁礼器㊁浑天仪㊁铜人㊁漏刻,所收藏的书籍㊁天下府州县图以及伎艺工匠和倡优等等,都被搜罗一空 ,北宋灭亡㊂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3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1月第2版,第61页㊂[明]赵琦美撰:‘赵氏珊瑚网“卷四‘米南宫书“㊂[宋]晁说之:‘景迂生集“卷十六‘威德军节度使嘉国诗集序“㊂赵子笈曾邀请晁说之为其父诗集作序㊂[宋]楼钥撰:‘攻媿集“卷六十‘聚奎堂“㊂[宋]曹勋:‘松隐集“卷三十‘径山续画罗汉记“: 兄之抚弟,弟之奉兄,曰坐则坐,曰食则操匕筯,以食事之细大,希远举不先其指㊂人谓翔二凤于层云,咏连璧于一时㊂宗族叹仰㊂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骕)神道碑“㊂181Study of art赵伯骕荫官补承节郎(从九品), 1 掌管绍兴府余姚县酒税㊂其后,赵伯骕以通判的身份监管 临安府(杭州)市舶务潮州商税㊁临安浙江税 ㊂ 2绍兴末,枢密使韩肖胄 以一代人物 荐于朝,更关键的是赵伯骕与高宗宠妃张氏有亲戚关系, 3还进献了家藏米芾所书曾祖赵世恬的墓志铭㊂这让好米字的赵构非常高兴,说: 令晙(赵伯骕祖父)及从苏轼㊁黄庭坚,故子侄皆业儒,朕在宫邸知之㊂ 作为赵子笈的后代, 4又因与高宗宠妃张氏有亲戚关系,于是赵伯骕被 待以家人礼 ,不久便 改侍卫司马干办公事,浙西安抚司干官㊂浙西安抚司干办公事是个闲差,赵伯骕主要在德寿宫内陪同太上皇赵构 5 怡情书画㊂楼钥‘攻媿集“卷六十‘聚奎堂“载:高宗在德寿宫,先臣和州防御使赠少师伯骕久被眷顾……少师老成详练,历记旧事,尽瘁职守,褒赏相仍,博洽酝藉,歌诗声画,取法晋唐,游戏丹青,深造其妙㊂德寿怡神物表,密侍清燕,预翰墨之选,直庐邃严,且给珍膳㊁名画㊁法书㊁鼎彝款识,考订商略,从容毕景,肆笔成书,楷㊁法㊁行㊁草,分赉稠迭㊂王粲登楼,及谢庄月赋则全而书之;二王㊁怀素帖则仿而临之,合作逼真㊂以少师鉴裁精审,犹不能辨㊂又杂取唐宋名贤佳句,形诸幅笺㊂君臣在 考订商略 名画㊁法书㊁鼎彝款识的过程中关系日益密切,赵伯123 4 5承节郎,武阶名,属于小使臣八阶列,绍兴厘定入品武阶五十二阶之五十一阶,其下是承信郎㊂从九品㊂由承信郎以上至训武郎十阶,并五年一转,为磨勘常调,一如武翼郎以上,至武功大夫,有止法㊂余辉在‘<万松金阙图>画的是哪里“中称,赵子笈的遗奏恳请赵伯骕补承节郎,但文中未出示资料来源㊂龚延明编‘宋代官制辞典“ 监市舶务 条载,此职共两员,一员为所在县知县兼,一员为市舶务专职监官㊂由此可知赵伯骕已升至通判,专职监官管市舶务㊂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第2版,第499页㊂[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第42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㊂[元]托克托等撰‘宋史“卷二百四十七‘列传第六“‘宗室四“所称 子笈生和州防御使伯骕,伯骕少从高宗于康邸,以文艺侍左右 当理解为:高宗禅位后闲居德寿宫,赵伯骕通过其宠妃张氏的介绍进入宫中, 久被眷顾 ㊂宋太宗至赵构为太宗支,赵构无后,从太祖宗支 伯 字辈中挑选年幼宗室育于宫中,赵伯骕年幼时或也曾入宫备选㊂此外,孝宗原名伯琮,选入宫后曾育于张氏之所㊂南宋至孝宗赵眘起,诸朝皇帝均为宋太祖的后裔㊂参见[宋]楼钥撰‘攻媿集“卷六十‘聚奎堂“㊁[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第495页,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㊂绍兴三十二年六月四日,以杭州望仙桥东即秦桧旧第新憩宫室为德寿宫,六月六日,高宗赵构禅位于皇太子赵眘,他以太上皇的名义退处德寿宫,以书画自娱㊂骕的书画才能得到了赵构的赏识㊂隆兴二年(1164年),赵伯骕擢本路兵马副都监兼职德寿宫,进兵马钤辖㊂太上皇赵构赏识赵伯骕的书画之才,孝宗赵眘则看重他的政治㊁军事才能㊂乾道六年(1170年),47岁的赵伯骕转泉州观察使,这是为武臣或宗室内侍迁转的官阶㊂同年十二月, 诏差赵雄㊁赵伯骕充金国贺生辰使 ㊂虽然当时金国与南宋是叔侄关系, 1 每年要向金国进贡大量岁币和财物,但赵氏 议论激昂 ,使金国使者耶律子敬等人 甚加敬惮 ,为南宋赢得了尊严㊂他成功奉使金国归来后, 上悦,自武翼郎超转武翼大夫, 2 俄升本路副总管 ㊂不久,又因他杰出的将帅之才, 特领荣州刺史 ㊂乾道九年(1173),赵伯骕为浙西路马步军总管,掌管浙西军员训练㊁教阅等事㊂ 3 这一年夏天,他应径山主持闻禅师之请,补全了火劫后二哥赵伯驹所画的五百罗汉图㊂ 4 赵构无子,赵眘是他从宗族中挑选出的继位者㊂赵眘与赵伯骕祖上关系密切,重用宗室赵伯骕在情理之中㊂但史料显示赵伯骕也有很高的吏治水平,为民做了一些实事㊂淳熙五年(1178年)十月,赵伯骕以武功大夫㊁忠州团练使浙西总管转提点刑狱司,此时他的职责是 总一路州县刑狱,核其情实;督治奸盗,审理冤案 ㊂具体而言, 时议分屯四明水军于平江之许浦,委公相视,公言:浦泥沙胶舟,利屯轻舠,若战舰当泊青龙镇,诏可㊂郭大用代于及为统帅,欲毁民居夷丘墓缮营垒,公请市闲田,公私便之,苏湖阙守,公皆兼摄,昼夜服勤,庭无留讼,洁已裕民,财用赡足㊂ 特转武功大夫㊁和州防御使,以勤瘁得足疾㊂ 5 忠州团练使与和州防御使都是为武宗室㊁内侍转迁官阶,从五品,无职事㊂赵伯骕家族与儒㊁佛㊁道都有很深的渊源㊂上文已经指出其祖父赵令晙与苏轼㊁黄庭坚等儒士交游,著有诗集传世㊂其二哥赵伯驹曾为径山主持画12345 [宋]周必大‘文忠集“卷十四‘孝宗皇帝撰国书御笔跋“,范成大出使金国携回的书信以叔大金皇帝致书于侄宋皇帝 称呼㊂武翼大夫,正七品㊂本路副总管,可能是路分马步军副总管㊂以武臣为副总管,办集军旅㊁给养等㊂[宋]曹勋‘松隐集“卷三十‘径山续画罗汉记“㊂[宋]曹勋‘松隐集“卷三十‘径山续画罗汉记“㊂ 具绘素靡间寒暑不数月,妙相梵容,金碧璀璨,磊落在列,如闻音吐灵山一会㊂[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骕)神道碑“㊂范成大㊁周必大和赵伯骕关系密切㊂周必大‘文忠集“卷四‘神道碑“㊁范成大所撰‘吴郡志“㊁楼钥撰‘文忠周公神道碑“都留下与赵氏交往的史料㊂183Study of art了五百罗汉图㊂当时,径山主持闻禅师名著于时,孝宗很信任他,特赐 慧日禅师 ,作为回报,闻禅师 乃祈以本院专为祝圣寿道场,寻奉俞音,仍特赐寺颜为兴圣万寿禅寺 ㊂昔日赵伯驹所作五百罗汉图不慎于火,因此又请赵伯骕补全五百罗汉图㊂此外,淳熙六年(1179),56岁的赵伯骕还出资重修杭州天庆观三清殿㊂1 赵伯骕晚年受到了孝宗的宠信, 2升迁很快㊂淳熙七年(1180)八月,他转和州防御使,这是一个为宗族㊁武臣等待迁转的闲职,从五品㊂ 3这一年冬天,赵伯骕的长子赵师睪接伴金国贺正者,孝宗还特意关照他 为朕属卿父谨疾自爱 ㊂淳熙九年(1182)正月十一日,赵伯骕 张灯宴客,自歌所制乐府,酒罢欲寝,无疾而逝㊂综观宗室赵伯骕的一生,主要担任武职,这是他的人生遗憾㊂孝宗闻知他的死讯后, 特落阶官,以正仕并提举宫观 ㊂ 4提举宫观是文官职位,以学士㊁知制诰等任㊂赵伯骕死后终于从一介武臣 阶官 转换为文臣 正仕 ㊂两年后,他的长子赵师睪用大礼恩 乞易公文阶换通议大夫 ㊂由此也可以看出赵伯骕家族崇文轻武的思想传统㊂2.明道阐教 :‘万松金阙图“的创作主旨淳熙八年(1181),天庆观三清殿正殿不幸焚于香火㊂赵伯骕不但以私囊和捐助之钱重修正殿,同年八月一日,经赵伯骕之请, 5孝宗御赐 金阙寥阳宝殿 六字为三清殿正殿额,还 亲札赐万缗助雅饰 ㊂ 6皇帝投之以桃,天庆观主持闻禅师报之以李,确定了三清殿 前殿奉圣祖,用道家仪;中后殿奉帝后,行家人礼 的礼拜格局㊂71 2 3 4 56 7[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卷三十一‘宫观“㊂赵伯骕的长子赵师睪成进士后,赵构 谓其有子,赐金更新所居,増创一楼以荣,桂书其榜 ,孝宗则制作了闻喜宴诗,有 桂林争占一枝荣 之句㊂[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卷七‘官宇“㊂文中诸官阶的介绍参见龚延明编著‘宋代官制辞典“,中华书局2007年第2版㊂岳飞之孙岳珂所撰‘桯史“卷三‘姑苏二异人“载,苏州有一位叫何蓑衣的异人,结草庐于天庆观之龙王堂,卧草中 佯狂妄谈久而皆有验 ㊂有人求医,他就把自己蓑衣草给人治病,不久就能病愈㊂这一神通使人对他非常敬畏㊂孝宗曾梦见何蓑衣,并当面询问了几件事后,赐号 通神先生 ㊂ 先是观中诸黄冠以殿宇既毁,欲试其验,群造其庐,拜且白之何从求疏轴,主者谩以与㊂何(异人)笑曰: 来日自有施者㊂ 至午而使者果来,既答则曰: 我不能入觐,以此累使者 ㊂上闻而益奇之,会浙西赵宪伯骕亦为之请,遂肆笔金阙寥阳殿额,出内帑缗钱万,绘事一新,以答其意㊂[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七十‘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骕)神道碑“㊂[宋]王应麟撰‘玉海“卷一百‘祥符天庆观“㊁[宋]楼钥撰‘攻媿集“卷六十‘聚奎堂“都有相关记载㊂‘万松金阙图“图中山岭分内㊁外两重, 1 这是对径山实景的基本描绘㊂沿着花树丛而上所描绘的前两重泥金建筑,则是三清观未来的规划㊂赵伯骕进献‘万松金阙图“后,孝宗一见大为赞赏,下旨按赵伯骕所绘补全其他两座殿宇㊂当时著名文人龚颐正‘寥阳殿上梁文“中对此事有这样的补充: 皇上睠言不吝有司之费,寿宫申祝亶储二圣之休㊂ 他祝愿 两宫天寿与之参 ,还 伏愿上梁之后,慈闱康寿,宸扆尊隆,德教并恢于彤管,仁恩长树于青宫,国栋无挠,王臣尽忠,边围永消于兵革,编民益劭于耕农 ㊂ 2 由此可见,‘万松金阙图“主要描绘了平江府天庆观及其周围的景致;图中金阙(楼阁)是天庆观内三清殿等为皇家祈福的道教圣殿;最重要的是,‘万松金阙图“是歌颂孝宗赵眘,并画给他看的!‘万松金阙图“的创作政治内涵主要体现在赵伯骕‘金阙寥阳宝殿跋语“中,他这样写道:上既诏新平江府天庆观三清殿,乃亲御翰墨书 金阙寥阳宝殿 六大字以揭之,云藻昭回,龙凤翔翥,万目耸瞻,威颜咫尺,猗欤盛哉㊂臣观唐文皇书画居钟王表,凡形篇咏赐臣工载在汗简,侈为美谈㊂然于明道阐教为生民福者,未始有闻㊂恭惟皇帝陛下天纵多能,游艺八法,夐出神所,奚唐足云㊂矧方玩意昭旷,储神穆清,观道妙于化原,跻斯民于寿域,固非下民所能测窥其万分㊂第自今仰观勾吴之墟,奎壁垂光,王气所钟,奔走百神,撝歌护持,罔敢或后当与天无极云㊂郡守赵伯骕恭题㊂这段话的核心是 明道阐教为生民福 ,文中还勾勒了 仰观勾吴之墟,奎壁垂光,王气所钟,奔走百神,撝歌护持 的艺术形象㊂为什么要歌颂孝宗 明道阐教 ?我们可以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起㊂高宗赵构崇信道教,面对金兵进逼的严峻形势,常以 无为 自欺,寄希望于 中原之变 ,即老百姓起兵反抗㊂孝宗赵眘作为赵构的养子,在宫中生活了三十年,他对向金求和的弊端看得很清楚㊂他即位初期就起用李显忠㊁12 ‘湖山便览“卷十: 在凤凰山北,旧夹道栽松, 赵希远尝绘有‘万松金阙图“,其岭分里外二重㊂[宋]郑虎臣编‘吴都文粹“卷七㊂185Study of art邵宏渊大举北伐,希望恢复中原㊂虽然以失败告终,但金国同意每年减少十万岁币的结局,使他有了稍许的安慰,更大的精神寄托则来自祈求神灵㊁祖宗保佑㊂这是他赐额㊁赐钱财资助天庆观殿宇修建的主要原因㊂在思想文化上,孝宗君臣特别强调取法汉㊁唐㊂乾道四年(1168),周必大建议孝宗 以汉为监,则士风趋向归于正 ,他征引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 愿思太宗广谏诤之德,使嘉言日闻,治道日兴㊂ 十年后,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周必大与孝宗的一段对话很有意思:(周必大认为)本朝专以仁立国,兵非不用,而以禁暴,安人为本㊂上曰: 兵势似弱㊂ 公曰: 仁故似弱,实非弱也㊂社稷灵长职此之由㊂ 上曰: 所以并无祸乱㊂ 公曰: 本朝似周,彼秦兵㊂虽强,兴衰竟如何?1可以看出,他们在偏安的形势下取法汉初统治者的 无为 是自欺欺人之术;从史实来看,所谓纳谏不过是纳偏安之谏㊂更进一步说,歌颂皇帝 明道阐教为生民福 ,即 以仁立国 的特色是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㊂如何以绘画的形式歌颂孝宗 明道阐教为生民福?详见下文㊂二㊁从‘万松金阙图“的创作主旨探索其艺术特色1.从‘万松金阙图“的创作主旨探索其艺术特色史称 孝宗留意治民 ㊂ 2如何创造 仰观勾吴之墟,奎壁垂光,王气所钟,奔走百神,撝歌护持 的艺术形象,进而表现 明道阐教为生民福 的创作主旨,是赵伯骕创作‘万松金阙图“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㊂对此,我们可以结合经营位置和笔墨设色进行分析㊂清康熙间人吴升㊁大收藏家安歧评价‘万松金阙图“说:尝画姑苏天庆观,孝宗命依图成造㊂今玄妙观是也㊂……乔松三株,旁松五六株,遒干龙鳞低压胶葛㊂远山㊁近山蜿蜒回复,分1 2[宋]楼钥撰‘攻媿集“卷九十三‘忠文耆德之碑“㊂[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第131页,中华书局2010年版㊂图2赵伯骕‘万松金阙图“线描图浅㊁深绿作横竖大小点,似树非树,似皴非皴,俨若万松盘郁也㊂金阙微露石表脊吻三四处,沙渚坡碛金碧勾染,彩桥斜跨,护以朱栏,映带于林麓上下间㊂日轮浮曜,品汇澄鲜,群鹤翱翔,洞箫清晓㊂行笔得北苑之墨骨,仿右丞之设色,脱尽窠臼㊂ 1图3马和之‘鹿鸣之什图“局部开卷作海天杳渺,日映青霞,高松数株,群鹤翔集㊂图中远峰层立㊁山势重叠,不作轮廓㊁皴法,全为万松㊂用浅绿横扫,又以横竖苔点积成山头云气,复加花青运墨点染,以分远近明晦㊂其法大似北苑㊁元晖一派㊂山坳㊁曲径以泥金渲晕,更为新奇㊂金阙用没骨法勾金傅色而成,显于万松之表㊂松间加以红桃相映,其碧桥㊁朱栏亦不落墨,惟山脚沙滩皆设重色,以泥金稍加皴染㊂后作白鹭一行,山雀飞鸣,大松三株,欹斜有致㊂此图设色㊁布景全法大李将军;笔法气韵若董源,山势点苔类小米,乃画卷中之奇品㊂ 2两条资料有三点相似之处:1.无论是 日轮浮曜 还是 日映青霞 ,吴升和安歧都指出了画中圆日的突出地位,但都没有给予政治意图上的阐释㊂2.他们都强调了万松与 乔松 ( 高松 )表现手法的差异和艺术12[清]吴升‘大观录“‘南宋君臣名画卷“卷十四‘赵希远万松金阙图“㊂[清]安歧‘墨缘汇观“卷三‘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卷“㊂187Study of art特色㊂3.两者都指出了‘万松金阙图“与董源山水图式或笔法之间的密切关系㊂这些见解很精到,但需要根据作品和史料予以阐释和进一步的分析㊂‘万松金阙图“开卷处以几抹青黛色祥云烘托出一轮圆日,同时代马和之‘鹿鸣之什图“中也绘有一轮圆日高挂天空㊂‘鹿鸣之什图“中,马氏以青松㊁红日㊁江水比拟文王的英明统治㊂因此,‘万松金阙图“中的圆日也可理解为赵伯骕阐释 明道阐教为生民福 主题的表现手法,即以红日象征孝宗统治之英明,与以红太阳象征伟大领袖毛泽东的手法同出一辙㊂在赵伯骕僚友范成大眼里,这是 颂体 ,歌颂南宋中兴之意㊂1图4 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局部‘万松金阙图“中塑造了两类松树,又分别以乔松呼应首尾,这是此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㊂赵伯骕在卷首小土坡上布置了六棵乔松,松下有一张条形石凳,两只仙鹤在松树下徘徊,一只仙鹤在空中飞翔㊂卷末朱桥两侧也有三棵高大的松树㊂此外,径山上布满了浓淡㊁大小㊁虚实的青绿色点,以此暗示万松之多;这些横竖苔点的浓淡㊁大小等的变化又构成了山体的基本轮廓和走向㊂比较‘万松金阙图“中的乔松㊁花树与李迪‘雪树寒禽图“可以发现:‘万松金阙图“中花树造型与‘雪树寒禽图“类似;‘万松金阙图“乔松枝干 低压胶葛 与‘雪树寒禽图“花树枝干上的积雪相似,都重视枝干的转折㊁明晦㊁干湿等关系处理㊂李迪为孝宗㊁光宗㊁宁宗三朝画院祗候,‘雪树寒禽图“中树木的表现方法可视为孝宗时期画院花鸟画家的基本艺术手法㊂因此,从‘万松金阙图“上我们可以看到花鸟画与山水画㊁画院画家与追求文人画之间的相互学习㊁融合的倾向㊂1[宋]范成大:‘范成大笔记六种“,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第57页㊂图5李迪‘雪树寒禽图“局部图6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局部图7李唐‘万壑松风图“绢本设色纵188.7横139.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经过北宋苏轼㊁黄庭坚㊁米芾等人的大力提倡,文人画倡导的平淡天真 ㊁ 以意造 等观念构成了新的审美原则;而宋室南迁后,南北地域特征差异的体认也使这些审美原则成为共识㊂定居江苏镇江的米芾一见董源画便惊呼 一片江南也 ,江南水云往还㊁水色天光的景色促进了他对笔墨形式的新探索,他与儿子米友仁开创了 墨戏 一派,以浓淡之墨渲染云山㊁水村,摹写江南水乡平淡天真的景色㊂高宗赵构绍兴五年(1135),米友仁画了‘潇湘奇观图“,此图整个画面没有明显的线条和笔触,而是将墨与水相融合,浑然一体,一变唐宋以来青绿山水画 线勾填彩 的画法㊂米氏父子的云山图式显示了当时重视笔墨趣味的新风尚㊂无论从祖㊁父辈的交游还是同朝为官的友谊,米友仁与赵伯骕都应该有交往,从‘潇湘奇观图“与‘万松金阙图“开卷㊁中段㊁卷末三段形式处理㊁189 Study of art内容安排(例如水面所占画面比例)的相似性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㊂南方水乡的景致特点改变了南迁后北方画家的画风,最突出的画家是李唐㊂李唐‘万壑松风图“作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图中主峰耸峙,岩石壁立,山泉奔流㊂坚实的大斧劈皴并辅之以浓墨,巧妙地表现了北方山水的雄壮之美㊂他进入南宋后画风大变,从‘清溪渔隐图“中,我们能看到雨后溪水涨溢㊁林间水气弥漫的南方水乡景致㊂水墨淋漓的新气息与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及其类似㊂可以说,地域特征和流行的新趣味改变了老画师的绘画风格㊂图8 李唐‘清溪渔隐图“局部绢本墨笔纵25.2横14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9马和之‘唐风图“局部高宗㊁孝宗两朝的文人画家和院画家都在探索笔墨表现的新形式,重视笔墨自身的趣味成为画坛的主流㊂工部侍郎马和之与院画家江参的作品显示了这一倾向㊂马和之的绘画作品深受高宗和孝宗的喜爱,他取材于‘诗经“的‘唐风图“㊁‘鹿鸣之什图“等画作,笔墨简练,线条流畅多变㊂从唐画家吴道子的高古游丝描中脱化出了兰叶描(运笔如写兰叶),‘唐风图“中土坡用兰叶描,聚散的浓淡墨点表现树叶,与‘万松金阙图“图中万松的表现法非常相近㊂由于前者是水墨画,后者是青绿设色,所以万松虽然也以墨点点染而成,但打底的浅绿色使色点统一在山体之中㊂从两图坡石的曲线特征可以推知,‘万松金阙图“水岸是以兰叶描曲线趣味为基础的,这应该是皇室的新趣味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赵伯骕有意识地向马和之等人所主导的文人画学习㊂再比较‘万松金阙图“与董源‘潇湘图“,两者在山体画法㊁水面与山体㊁山上以点暗示远树的手法明显是一脉相承的㊂图10赵伯骕‘万松金阙图“局部我们局部地分析了红日㊁乔松㊁山体与水面㊁山脚坡石等造型特征,指出了它与当时政坛㊁文坛㊁画坛之间的密切联系,并强调了南方地域特征㊁董巨山水图式㊁马和之兰叶描之等新审美倾向在‘万松金阙图“有一定的体现㊂就‘万松金阙图“整体图式而言,安歧说:此图设色㊁布景全法大李将军;笔法气韵若董源,山势点苔类小米㊂图12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局部绢本设色纵101.9横54.7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
古代著名收藏家的介绍(一)华夏(明成化-嘉庆年间),号中甫、东沙子、东沙居士、江苏无锡人士,明代中期著名鉴藏家,斋名真赏斋。
华夏鉴定书画的能力很强,时有江东巨眼之称。
其书画收藏质量之精,在当时收藏家中是屈指可数的几位之一。
华夏铃盖在其书画收藏品上的印记主要有:補安居士、锡山华氏補安家藏印、华夏宜子孙、华氏剑光阁珍藏印、真赏真赏斋鉴等。
(二)项元汴项元汴(1525-1590),字子京,号墨林,别号墨林山人、墨林居士、香严居士、退密庵主人、退密斋主人、惠泉山樵、墨林嫩叟、鸳鸯湖长、漆园傲吏等,浙江嘉兴人。
明国子生,为项忠后裔,为明代著名收藏家、鉴赏家。
项元汴曾获一古琴,上刻天籁两字,故将其储藏之所取名天籁阁、并镌有天籁阁、项墨林等印,经其所藏历代书画珍品,多以天籁阁等诸印记识之,往往满纸满幅。
项氏以天籁阁名传后世,阁早已毁。
今城区建设街道天籁里即以天籁阁命名。
如今被珍藏在故宫博物院的国宝唐李白上阳台帖,即经他当年收藏,并加盖墨林项季子藏印。
在他所收的伊英《秋江独钓图》上,还钤一白文闲章西楚王孙,自诩楚霸王后裔也。
常见主要印记有项元汴印、子京、檇李项氏世家珍玩、神品等。
其部分藏品为睢阳袁枢(袁可立子)递藏。
(三)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一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
明末清初政治家、收藏家。
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
官至刑科给事中。
清顺治元年(1644)被起用,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
富收藏,精鉴别书、画。
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
卒年八十五。
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
孙承泽的收藏活动,是与他的宦海生涯并行的。
早在退居以前,政务之余,就开始收集和研究书画。
他所藏书画作品,有的在明朝灭亡后得自于故明大内,有的为朋友相赠,大多数为自己所购求。
枕倚小山屏——作为曲屏山水的《茂林远岫图》
枕倚小山屏Thick Woods and Distant Mountains as a Landscape on a Curved Screen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茂林远岫图》(卷,45.4cm×141.8cm,绢本墨笔)(图1)被认为是五代李成的作品。
李成,字咸熙,系出李唐宗室。
唐末五代之际,其祖父李鼎避乱迁居青州营丘(今山东淄博临淄),遂为营丘人,后世因其地望被称作“李营丘”。
李成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死于宋太祖乾德五年(967),其一生主要是在五代时度过的。
据《宋史》记载,李成性旷荡,嗜酒,喜吟诗,善琴弈,画山水尤工,人多传秘其迹。
①他的山水画初学五代荆浩、关仝,后“宗师造化,自创景物,皆合其妙”。
②《茂林远岫图》以水墨画峰峦叠翠,叶茂林森。
画卷起首处景色平远,继而高峰迭起,直冲画外,卷终转为平缓。
近景溪桥流水,轻舟泊岸,客舍隐现,行人车马往来其间,房屋建筑严整,人物生动;中景山谷间,殿阁林立,伽蓝塔影隐没其中;远处山腰间,瀑布飞泻,溪流潺潺,云气弥漫,一派夏日景色。
技法上不见笔痕,以擦染为主,山顶及树木偶用重墨点出,呈郁然有荫的茂林之象。
一、《茂林远岫图》的递藏北宋时,《茂林远岫图》经北宋枢密使吕公弼(1007—1073)收藏,后作为其女陪嫁之物被带到当时的望族河内向氏家中。
从此作拖尾处第一段向水跋文(图2)即可知晓:曾祖母东平夫人实申国文靖公之孙,枢使惠穆公之女也。
右李营丘成所作茂林远岫图,即祖母事先曾祖金紫时奁具中小曲屏。
大父少卿靖康间南渡,与赵昌、徐熙花携以来,今皆保藏。
敬书所自,以诏后世。
嘉定己卯岁冬至日,古汴向水若冰因再装池,以示友人姚子晦、徐元海、夏齐卿、朱仲几、刘宋儒。
(左钤“向水印”、“文简王孙”两印。
)刘九庵有专文对向水进行考证③:他是宋代的一位书画鉴赏、收藏家;除本卷外,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松风阁诗卷》、文彦博《三札帖》都经过向水收藏并题写跋文。
《写生珍禽图》-不着一色的光彩翎羽
《写生珍禽图》-不着一色的光彩翎羽《写生珍禽图》:不着一色的光彩翎羽《写生珍禽图》诞生于几个世纪前的宫廷,它经历了800多年的动荡,最终进入了中国的私人美术馆,也得以展现在国内观众的眼前。
徽宗善艺散落留香中国历代皇帝虽多,真正能被后世铭记并提起的却只有那么几个。
绕不开的名字中,总有宋徽宗。
作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的政治生涯短暂而灰暗,别名“昏德公”的他在位时间只有25年,去世时也仅仅54岁。
各种历史典籍对他的评价不外乎政治昏庸、奢靡无度,而跟他有关的“靖康之耻”也已作为历史污点而永载史册。
但作为一位“艺术家”,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徽宗一生热爱艺术,不仅自创了闻名的“瘦金体”,还于崇宁三年(1104年)设立了“画学”(画学这个概念只存在于徽宗崇宁年间至宣和年间,前后不过20年),并将其正式纳入科举考试之中。
画学分为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摘古人诗句作为考题,使应试者因题作画。
学生考入后按身份分为“士流”和“杂流”,分别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并不断进行考核。
入画院者,授予画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学生等名目。
也因此,徽宗在位期间,画家的地位显著提高,画家在服饰和俸禄方面享受的待遇都比其他艺人高。
有如此优厚的待遇,再加上作为书画家的徽宗对画院创作的指导和关注,使得这一时期的画院创作特别繁荣。
徽宗无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会画画的皇帝”。
他的绘画题材广泛,花鸟、风景、人物等均可信手拈来。
他尤擅花鸟,作品上经常有御制诗题、款识、签押、印章。
诗题一般题在精工富丽的画作上,如《芙蓉锦鸡图》轴,诗题:“秋劲拒霜盛,峨冠锦羽鸡。
已知全五德,安逸胜凫鹥。
”诗与画交相呼应,全图开合有序,诗发画未尽之意,画因诗更显饱满。
这首诗题,实际上已巧妙地成了画面构图的一部分,从中可见宋徽宗对诗画合一的大胆尝试。
徽宗画上的题字和签名一般都是他特有的“瘦金体”,秀劲的字体和工丽的画面相映成趣。
特别是签名,徽宗喜作花押,据说这是“天下一人”的略笔,也有人认为是“天水”之意。
关于传统文人斋号择取的思考
关于传统文人斋号择取的思考作者:任赛来源:《书画世界》2020年第06期内容提要:斋号之于斋主,或标榜个人志趣,或抒发个人抱负,或陶冶个人心境,等等,情出多端,而意有不同。
其作为文人的心灵独白,为我们更好地解读文人生命历程及其作品提供了一种独特视角,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独特的现象。
本文通过相关例证进行梳理,从斋号的由来、用词引入,探讨文人在择取斋号时所考虑的内涵角度,以及斋号与其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
关键词:文人;画家;斋号;室名斋号,是古代士人给自己的住所、读书处或收藏处择取的特定名称,通称为室名斋号。
斋号伴随着文人阶层的不断壮大而诞生并发展。
斋号之于斋主,或标榜个人志趣,或抒发个人抱负,或陶冶个人心境,等等,情出多端,而意有不同。
其作为文人的心灵独白,为我们更好地解读文人生命历程及其作品提供了—种独特视角,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个独特的现象。
本文结合相关例证进行梳理,从斋号的由来、用词引入,探讨文人在择取斋号时所考虑的内涵角度,以及斋号与其作品之间的呼应关系。
一、斋号的由来与盛行早在西汉时,辞赋名家司马相如有“长卿石室”,扬雄有“玄斋”。
根据记载,这些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书斋名称。
在《室名别号索引》中也收录有汉晋时的斋号室名,如汉代第五伦的“王伯斋”、晋代王子良的“反求斋”。
《渊鉴类函·卷三百四十六》引《晋传>云:“……嵇合好学,能属文,家在巩县亳丘,……门曰归厚之门,室曰慎终之室。
”这里的“慎终”就是室名。
而《山堂肆考》记载:“桓温初于南州起斋,斋中悉画盘龙,因号‘盘龙斋’。
”斋号最大的特点是取名自由。
它不同于“名”与“字”须由长辈所取,可以完全以斋主自己的心意做主,成为文人表达思想情感、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载体,也成了一个体现自我的符号,让文人可以在现实之外构建出一个新的意义空间。
因此,自唐宋以来,斋号愈加受到文人的喜爱。
清人葛万里在《别号录》中有言:“盛于南宋,滥于明,见者莫知为谁。
《墨缘汇观录》安岐(含四卷)
《墨缘汇观录》安岐(含四卷)墨缘汇观录,是书原稿自序款题“松泉老人”,而不著其姓名,以致流传失实。
有谓近姚大荣《〈墨缘汇观〉撰人考》(民国八年排印本)始考定为安岐所著,其实不然,赵魏(1746-1825)《竹崎庵传钞书目》著录此书,载安仪周撰。
清·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晚号松泉老人,室名思原堂、古香书屋、沽水草堂,朝鲜族,先世入旗籍,天津人,康熙二十二年(1683)生,乾隆十年(1745)后卒,年岁不详。
业盐于天津、扬州,曾效力河工。
家富藏书,博雅好古,鉴赏古迹不爽毫发,倾家收藏项氏、梁氏、卞氏所珍藏书画,所庋名迹甲于海内,卒后精品多归乾隆御府,藏书归杨氏海源阁。
善古诗。
著有《墨缘汇观》。
可见此书于道光以前已著明作者为安氏,由于失检书目而不明。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端方所撰序已称安麓村所著,近人叶德辉(1864-1927年)《自阝园读书志》有详考是书作者为安岐,并辨端方序中诬安氏为明珠之仆,安氏事迹传说亦多考辨,以上资料可参。
此书正编四卷,法书、名画各为二卷;续编二卷,法书、名画各为一卷。
现概述名画诸卷大要于下:正编名画二卷,上卷著录始自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展子虔《游春图》,次为唐李思训等三人,五代为陆滉等四人,北宋为李成、范宽等十人,南宋为米友仁等四人,金代仅李山一人,元代为钱选等二十人,明代为宣宗(朱瞻基)、王绂等十二人,皆为精妙之名迹。
下卷著录画册,如《唐宋元宝绘册》、《宋元明名画大观册》、《唐五代两宋集册》、《五代宋元集册》等,亦多为剧迹。
以上二卷记载作品内容、纸绢、摘录题识、印章,所录宋代以前之画,颇多考订,如订正周密《云烟过眼录》著录陆滉《捕鱼图》为金代明昌时作品之误。
纠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著录谬讹尤多。
间有论及画家之笔墨或画法特色,可资鉴别真赝。
续录一卷名画,始自晋顾恺之书《洛神赋》并图卷,而迄明陆治《种菊图》止,凡一百二十一种,亦多名品。
此卷仅载标题,略记大概,如陆治《梅石水仙双鸠图》云:“水墨纸本,精妙绝伦,为余所得,张司寇得天见而爱之,遂以为赠。
初中语文 文摘(历史)“画痴”乾隆
“画痴”乾隆乾隆热衷于书画鉴赏,但水平有限,在书画作品上大量题跋、钤印更是为后人调侃甚至诟病。
甚至还闹出过《富春山居图》的收藏乌龙事件,令人啼笑皆非。
热衷书画收藏晚年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在清朝是位战功显赫、治国有方、文韬武略的皇帝,他还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在许多书画名作上一盖就是七八十个甚至更多印章,把书画作品上盖得满满当当的,题跋也如同后世的“弹幕”一样在书画作品上“刷屏”。
这一行为也让不少人觉得“完全破坏了书画清新雅致的品味”。
这也说明了乾隆是一位“书画痴”。
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收藏到了“书圣”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还有王羲之之子王献之的《中秋帖》以及出身琅邪王氏的王珣的《伯远帖》。
乾隆开心得不得了,特辟养心殿西暖阁为“三希堂”,用来放这三件稀世珍宝,亲自题写匾额并撰《三希堂记》。
乾隆帝对这三件宝贝高度评价,称它们是“希代墨宝之冠”,不仅在上面大量题跋,而且心摹手追,曾言“合临不下数十本”。
细细欣赏、反复临摹之余,乾隆还在书法上写上跋文,指责前人在王羲之真迹上题字,惋惜地表示这些题字破坏了《快雪时晴帖》的意境。
此外,乾隆还喜欢在艺术品上盖章。
据《乾隆宝薮》记,乾隆有印章1000多方,常用的就有500方,就像当下的女同胞喜欢收集不同色号的口红一样,任谁都阻止不了他对印章的狂热。
当然,在一些人看来,乾隆这些加盖印章的行为其实也算是文人生活的一部分,它为古代书画的流传有序作出了贡献,还为古代文物提供了附加值。
两幅《富春山居图》书画鉴赏其实需要很深的功力,在这方面乾隆确实算不得专业。
不懂鉴赏的乾隆,免不了错把收藏的伪作当真迹,大臣们一同鉴赏时,看皇帝那么喜爱,哪怕看出了伪作的端倪也不敢道出一二。
乾隆去世后,他收藏的许多所谓真迹被证明是赝品。
其中最让人大跌眼镜的就是《富春山居图》乌龙事件。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1350年创作的纸本水墨画,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书画鉴赏玉版印鉴
书画鉴赏玉版印鉴最早的书画鉴藏印,据史书记载是在东晋时期,但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是在唐代。
唐太宗李世民收藏钟繇、张芝、王羲之等人的书画作品几百卷,装帧为卷帙,他请虞世南、褚遂良等书画家鉴别真伪,然后以“贞观”印钤盖中缝,作为识别标记。
后来还有“贞观”、“集贤印”、“翰林之印”等,都是皇家鉴藏印章。
皇帝带头,群臣动手,私人鉴藏印也大量涌现,著名者有魏王恭“龟益印”,太平公主驸马武延秀“三藐毋驮”梵书玉印,虞世南“虞世南”印,褚遂良“氏”印,张彦远“河东张氏”印,等等。
五代及宋,承前启后,鉴藏印更多。
两宋以宋徽宗、宋高宗最为著名,金以金章宗为最。
宋徽宗赵佶是独创“瘦金体”的大书法家,花鸟画大家,徽宗朝内府常见的书画鉴藏印达十余方,有“御书”葫芦印、“双龙”图印、“内府图书之印”等七方连用最具特色,每方印都有固定的位置。
金章宗内府也用此法,用“秘府”、“明昌”等七印连钤。
靖康之难中,鋌攻入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内府图书名迹散失殆尽。
南宋高宗即位后,广泛搜罗,使绍兴内府的收藏不减宣和,淙的鉴藏印也有20多方,以“绍兴”引最为常见。
宋代的私人书画收藏也很发达,苏简易、苏著、苏舜钦、苏泌等一门四代,均好收藏,流传至今的唐怀素《自叙帖》上就有“许国后裔”、“四代相印”等五方家藏印。
米芾的自用印有上百方,分好几个档次,其中“辛卯芾”、“米芾之印”、“米芾氏印”六方玉印,是最上档次,“有此印者皆绝品”。
南宋则以赵令畴、赵与懋、贾似道的鉴藏印为最著名。
有宋一代,私人书画鉴藏印已数不胜数,后世更是浩如烟海。
元代元文宗有“天历之宝”、“奎章阁宝”等印。
鲁国大长公主有“皇姊图书”印,今天常见。
私人有郭天锡“佑之”印,赵孟釧“子昂”印,等等。
明代有“典礼纪察司印”,是内监掌管藏物的印记。
私人有文徵明、文彭、文嘉父子“停云馆”印,项笃寿、元汴兄弟“天籁阁”印,等等。
清代乾隆皇帝有在所藏书画上题款钤印的癖好,鉴藏印数不胜数。
《墨缘汇观》“续录”研究
作者: 李万康[1];高泽婷[1]
作者机构: [1]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中国书法
页码: 159-163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4期
主题词: 安岐;安元忠;《墨缘汇观》
摘要:�墨缘汇观》是清初鉴藏家安岐编撰的一部书画著录,有"续录"两卷,其中著录的作品真伪杂糅。
本文认为,"续录"所著录的书画,多是安岐编写《墨缘汇观》时拣定剩下的作品,由安岐从子安元忠整理编写。
安元忠编写"续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记录安岐曾经过眼的作品。
在整理编辑之时,他并未仔细检阅《墨缘汇观》,使得"续录"著录作品与《墨缘汇观》提及的作品多有重复。
除此之外,安元忠还在"续录"中加入了自己的藏品,并在部分藏品上钤盖了安岐的鉴藏印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画收藏[安岐的书画收藏]
一、安岐的生平与家世安岐(1683-约1745或1746),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
安家原為朝鲜人,随高丽贡使到北京,加入旗籍。
其父安尚义,曾是权相明珠的家臣,后借助明珠的势力在天津、扬州两地经营盐业,数年之间便成為大盐商。
在扬州,清代盐商著名的有“北安西亢”之说,“北安”指天津的安氏,“两亢”指在扬州业盐的山西亢其宗及其家族。
扬州今仍有安家巷,与准提寺相邻,其因為朝鲜半岛的盐商安岐家居于此而得名的。
清初放宽海禁,各国商品源源不断涌入天津。
津沽首创日光晒盐,使盐产量空前剧增,一批盐商成為富豪。
天津出现了中国最早经办汇兑的票庄和近代银行,成為全国举足轻重的金融中心。
富甲一方的盐商急于改换门庭,他们筑造园林,延揽有名才士,吟诗作画,使天津成為全国书画施展才华的乐园。
因安岐富收藏,精鉴赏,所以天津、扬州两地的收藏家们经常求其鉴定书画,古董商们也争着与他做生意,其中有不少罕见的作品。
安岐择其精美,汇录于《墨缘汇观》一书。
该书有乾隆七年(1742)
自序和直隶总督、大收藏家端方序。
《墨缘汇观》(成书于1743),全书六卷,所录基本為作者藏品。
间有部分是為其朋友所藏,求其评鉴者,择其中特别精的一并载入。
所录书画作品始于魏晋,终于明末董其昌。
编排先书后画,分正录和附录。
正录部分载录较洋,附录则
很简练,内容有题识、印章。
对宋以前作品则常作考证、评论。
汇录法书始干三国魏钟繇《荐季直表》、西晋陆机《平复帖》,止于明代董其昌;名画始自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隋代展子虔《游春图》,亦止于明代董其昌。
正录记叙纸绢、作品内容,凡名人题跋、收藏印记、装裱、纸绢、尺寸等,一一毕举,使后人得据以考察真伪,间作考订,并论书法、画法,续录仅载标题,略记大概。
安岐治学严谨,鉴别认真,叙述简当,為同类书中精审之作。
安岐的书画藏品,在《墨缘汇观》一书中有比较明确的出处,主要是清初其他书画鉴赏家的藏品,最多的是梁清标家族的,如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宋代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是梁清标从众多宋画中精选而入藏的,后来也被安岐收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另一件藏品《宋人秋渚文禽图》是经由梁清标准确的鉴定后人藏的,后来也到了安岐手上。
梁清标曾经收藏过的赵孟舨的《洞庭东山图》(现藏在上海博物馆),后来也到了安岐手上。
其他的则是曹溶、宋荦、孙承泽、耿昭忠等家族,也有南方中心的一部分书画藏品。
如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沈周的《画庐山高图》曾為耿嘉祚藏,后归其子耿继训,后到了安岐手上而入清内府。
上有耿氏父子藏印12方,安岐收藏印1方。
此外,安岐还有一部分书画藏品是卞永誉。
如收藏在北京故宫的(传)董源《潇湘图》原由卞氏收藏,后转到安岐手上;上海博物馆藏的唐代高闲《千字文卷》有卞氏收藏印,另有安岐的两方收藏印,说明也是安岐从卞氏家族中获得。
二、安岐的书画鉴定水平
安岐在《墨缘汇观》显现出诸多的考证功夫,如指出了元代周密《云烟过眼录》中著录陆混《捕鱼图》為金代明昌时的作品為误,特别是纠正了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一书著录的谬讹尤多。
今天回过头来再看他的书画鉴定,他对晋唐、宋元时期的书画藏品的鉴定方法在其《墨缘汇观》中一目了然,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鉴定方法上,强调以实物鉴定為主,鉴审其质地、书法、画法、收藏印章、有无前人著录、装裱情况,品相如何等,比他之前藏家要细致一些,所以他鉴定的准确性要高得多。
(二)依赖前人鉴定结论较多,主要有明代董其昌、陈继儒、项元汴、王世贞、王世懋、张丑等有名书画鉴赏家的,清代则更相信孙承泽、梁清标、曹溶、宋荦等几位清初大鉴赏家的眼力。
(三)另外一个较為明显的特征是:安岐更注重对董其昌以前的鉴赏家的考订,这不同于其他清初的鉴赏家。
(四)注意对照古人的文献,尤其是涉及到记载藏品书法的写法、画法的明显特征等,都能一一考虑到。
(五)对有争议的书画鉴定意见,则将不同看法并列起来,再进一步谈自己的鉴定意见。
三、安岐对晋唐时期藏品的鉴定
安岐对晋唐时期藏品的鉴定,主要体现在他对书法的鉴定功夫上。
他对书画的质地、书法种类、文字内容、何人收藏过、何人题跋过、其可信程度如何,都加以细查后才做出判断。
如他说晋代陆机《平复帖》牙色纸本,“此贴大非章草,运笔犹存隶法”,“此卷予得见于真定梁氏”,后又能征引董共昌跋中所说的“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為稀世宝”。
陆机《平复帖》现藏在北京故宫。
此贴宋代时入宣和内府,明万历年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时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收藏后归入乾隆内府。
虽并无充足证据证明此帖是出自陆机之手,但确定為晋代书法作品的鉴定意见无疑被证明是正确的。
安岐认為是“西晋之首”的钟繇《荐季直表》原定為魏时作品,明代沈周收藏之前都定為“真迹无疑”,入清為宋荦收藏,在安岐“重价易之”后,他引用王世贞的三段跋语,并鉴定為西晋时的作品,比较中肯。
安岐鉴定书迹时,经常引用的有《宣和书谱》、米芾《书史》、《宝章待访录》、黄伯思《东观余论》、王世贞《弁州书稿》等几部重要书画鉴定书目。
被视為东晋唯一名家墨迹真本的王殉《伯远帖》是流传有绪的藏品。
北宋初曾刻入《淳化阁帖》,宋徽宗宣和内府收藏时,曾有徽宗赵佶题签及宣和内府诸收藏印玺,明末清初时却被割去。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董其昌于北京购得,后又经吴新宇、安岐等人递藏。
安岐得到后说:“晋人真迹惟二王尚存者。
”他在著录中引用米芾的看法“大令已罕,谓一纸可当右军五帖”,及征用董其昌的鉴定意见,米芾的看法是《书史》的。
同时,他在《虞世南临王右军兰亭序》卷(此卷即张金界奴本,现藏北京故宫)一条后,对董其昌与陈继儒将其鉴定為“虞世南所书”持不同的看法,也相当正确,不过,他只说了一句:“则未敢许。
”
现藏上海博物馆的《上虞帖》安岐鉴定為唐写本也是对的。
此本事唐摹王羲之草书,硬黄纸,共七行五十八个字。
书体灵动绰约,丰肌秀骨,远胜王右军《何如帖》。
此卷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是原装,帖前有宋徽宗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有南唐内府“集贤
院御书印”“内合同印”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
明代曾藏于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
谢稚柳在帖的右上角发现有南唐的“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但印痕已经模糊不清了。
上海博物馆用同位素“钴60”照射,奇迹出现了,果然显出“内合同印”和“集贤院御书印”两方印章。
这两方印章在宋代被称為金印,而历史记载中有此两个印章的书法作品只有《上虞帖》,这一证据确定了《上虞帖》是唐代摹本的说法。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