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202005231325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称:《Cognitive Psychology》课程编号:

学时数及学分:学时:54。学分:3

教材名称及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认知心理学》,王甦、汪安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4月。

本大纲主笔人:林海亮

一、教学目的、要求和任务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本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认知心理学起始于本世纪50年代中期,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Neisser《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

派立足于心理学界了。认知心理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凡是研

究人的认识过程的,都属于认知心理学,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就是所谓的信息加工

心理学,它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通过与计算机相类比,模拟、验证等方法

来研究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贮存、交换、操作、

检索、提取和使用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归纳为四种系统模式:即感知系统、记忆系

统、控制系统和反应系统。强调人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他的行为和当前的认知活

动起决定作用。其最重大的成果是在记忆和思维领域的突破性研究。

认知心理学既是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方法论课程。它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性很强的深化课程,主要探讨信息加工的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这就要求

学生一方面要掌握包括模式识别、选择性注意、记忆、思维和言语等高级心理活动信

息加工过程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学习者通过认知心理学课程中提供的科学

的实验设计,了解并掌握认知心理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特别是要学生掌握信息加工的内部机制和知识的表征方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研究范式,学会认知心理学的几种主要的实验设计。

二、大纲的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初步了解认知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对象、方法及其发展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知心理学的对象

信息加工观点是认知心理学的核心,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围主要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心理过程或认知过程,以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和人工智能(计算机模拟)。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Newell 和Simon认为无论是有生命的(人)还是人工的(计算机)信息加工系统都是操纵符号的。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应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实质

认知心理学的实质在于它主张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过程。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的方法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

三、“开窗”实验

四、出声思考

五、计算机模拟

第三节认知心理学的兴起及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1.内部原因:行为主义的失败。

2.外部因素:临近科学的影响,如控制论、信息论、计算机科学和一语言学等。

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

给心理学本身带来了许多变化,特别是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同时也对一些邻近学科和有关领域的实践产生影响。

第四节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争论

一、关于人与计算机的类比

二、关于加工方式

第二章知觉(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和掌握知觉领域中的一些重要的研究和存在地问题,掌握感觉信息是如何被组织与解释的。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知觉信息与知觉过程

一、知识经验在知觉中的作用:知觉与人的知识经验是分不开的,并因此而具有间接性质。

二种对立的知觉理论:假设考验说和刺激物说

三、知觉加工

(一)自下而上加工和自上而下加工

(二)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

第二节模式识别

(一)模板说

(二)原型说

(三)特征说:“鬼城”模型

第三节结构优势效应

1.词优势效应

2.客体优势效应

第三章注意(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从信息加工角度掌握注意的作用过程,能够应用注意模型理论说明注意的机制。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一、过滤器模型

Broadbent提出的一个较早的注意模型。他认为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系统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了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

二、衰减模型

Treisman对过滤器模型加以改进提出的。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来工作的,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

第二节反应选择模型与知觉选择模型

一、反应选择模型

Deutsch和Deutsch提出的,他们认为,几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

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

二、两类注意模型的比较

反应选择模型不同于知觉选择模型。他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对注意机制在信息加工系

统中所处的位置有不同的看法。

第三节中枢能量理论

一、双作业操作

二、中枢能量及其分配

第四节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加工

一、两种加工过程

Schneider和Shiffrin提出的区分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二、特征整合理论

Treisman和Gelade提出的,他们区分客体和特征,将特征看作是某个维量的一个特定值,而客体则是一些特征的结合。

第四章记忆结构(6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记忆的结构及其特征,掌握关于加工过程的模型及其特点,了解记忆结构的不同

理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主要教学内容

第一节两种记忆说

一、两种记忆说的内容和核心

两种记忆说认为,记忆不是一个单一的东西,存在这短时记忆和常时记忆两种不同的记忆,它们彼此独立而又互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记忆系统。

两种记忆说的核心是承认在常时记忆以外还存在着短时记忆。

二记忆存在的证据

临床和动物实验

自由回忆实验

第二节感觉记忆

又称瞬时记忆,作用时间比短时记忆更短。

一、图像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