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第四章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二元关系
R2= R • R={<1,1>,<2,2>,<1,3>,<2,4>, <3,5>}
R3=R2 • R={<1,2>,<2,1>,<1,4>,<2,3>, <2,5>}
R4= R3 • R={<1,1>,<2,2>,<1,5>,<2,4>,
从关系图来看关系的n次幂
R:
1
2
3
4
5
R2:
1
2
3
4
5
R2就是从R的关系图中的任何一个结点x出发,长 为2的路径,如果路径的终点是y,则在R2 的关系 图中有一条从x到y的有向边。其他以次类推:
R3:
1
2
3
4
5
R4:
1
2
3
4
5
定理 设|A|=n,R A×A,则必有i,j∈N, 0≤i<j≤2n2,使得Ri=Rj。
=R5,R7=R6•R=R5,…,Rn=R5 (n>5) 故Rn{R0,R1,R2,R3,R4,R5}。
S0=IA,S1=S,
S2=S•S={<a,c>,<b,d>,<c,e>,<d,f>}, S3=S•S•S=S2•S={<a,d>,<b,e>,<c,f>}, S4=S3•S={<a,e>,<b,f>}, S5=S4•S={<a,f>}, S6=S5•S=Φ, S7=Φ, …, 故,Sn{S0,S1,S2,S3,S4,S5,S6}
离散数学第四章谓词演算的推理理论归结推理系统
证明(续)
则已知知识可以翻译为: (1) ∀x(P(x) →(W(x) → D(x))) (2) ∀x(P(x) →(D(x) ∨ R(x))) (3) ∃x(P(x) ∧ R(x)) 结论为:
例 设有 P(x,g(a))Q(y) P(z,g(a))Q(z)
可得归结式如下:
Q(y) Q(z)
{ z/x}
Q(y) Q(x) P(x,g(a))P(z,g(a))
{ x/z} { z/y}
归结反演系统——产生式系统
子句集看作为一个综合数据库, 而规则表就是归结,表中的规则用到数据库中的
子句对,产生一个新的子句,把新子句加入数据 库中产生新的数据库,形成新的归结,重复此过 程,观察数据库中是否含有空子句。
三、归结反演算系统的应用
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规划生成问题。
例(p48)给机器人r 编制一程序,使它能够登 上一只椅子c以取下挂在房顶的香蕉b。
4.3.3 霍恩子句逻辑程序
一、子句的蕴含表示形式 二、霍恩子句逻辑程序
超逻辑的控制信息
许多人工智能系统中使用的知识是由一般的蕴 含表达式来表示的。如果把蕴含式
(PQ)R 化为等价的析取式
P Q R , 往往会丢失可能包含在蕴含式中的重要的超逻 辑的控制信息。
基于规则的演绎系统
将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是规则,其由蕴含式表示,它表达了有关领
域的一般知识,且可作为产生式规则来使用;
另一类是事实,其由不包含蕴含式的陈述组成,
它们用来表达某一领域专门的知识。
{ a/x1} (3)(1)归结 { a/x2} (4)(2)归结 { a/y} (5)(6)归结
自考离散数学第4章
例:设集合A={a,b,c,d},在A上定义两个运算*和
,如表所示: 解:b,d是A中关于*运算的左幺元,而a是A中关于运算的右幺元。
a d a a a b a b b b c b c c c d c d c d a b c
* a b c d
a a b c
b b a d
c d c a
定义4.3.7 设<G,*>为群,若在G中存在一个元素a,使得G中的任意元素都由a
例:设A={a,b,c,d},*为A上的二元运算,
* a b c d
a a b c d
b b d a a
c c a b c
d d c b d
可以看出a为单位元。由a*a=a,b*c=a,c*b=a,d*b=a, 故a有逆元a;b有左逆元c,d;c有左逆元b;b有右逆元c;c有右逆元b;d有
定义4.3.2 设<G,*> 为一个群,如果G是有限集合,则称<G,*> 是有限群。G中
元素的个数通常称为有限群的阶数,记为|G|。
定义4.3.3 若群G中,只含有一个元素,即G={e},|G|=1,则称G为平凡群。 例:设G={e,a,b,c},运算*如表所示:
* e a b c
e e a b c
4.2 半群与独异点
4.3 群与子群
定义4.3.1 设<G,*>为一个代数系统,其中G是非空集合,*是G上一个二元运算,
① 如果*是封闭的; ② 运算*是可结合的; ③ 存在幺元e; ④ 对于每一个元素x G,存在它的逆元x-1; 则称<G,*>是一个群。
4.3 群与子群
4.3 群与子群
4.1 代数系统
离散数学第四章
代数系统
从这一章起到第七章涉及到的是近世代数的内容,本章介 绍的是代数系统的内容,后三章介绍的是几个重要的代数系统:
群,环,域,格.这些理论在计算机及物理,化学等学科都有重要应用.
§4.1 运 算
一 . 概念 本节将函数的讨论局限在集合An到集合A上. 定义1 设有非空集合A,函数f: An→A 称为A上的一个n元运算. n称为运算的阶. 若f: A2→A 则f是A上的一个二元运算
常用表格来表示一元运算和二元运算: ai a1 o(ai) o(a1) o a1 a2 … an o(a1,an)
a1 o(a1,a1) o(a1,a2)
.
. an 三
.
. o(an)
.
.
…
… o(an,an)
an o(an,a1) o(an,a2)
.关于运算的封闭性
定义2: 如果作用在一个集合A的元素的运算,其运算结果也
(4)单位元:加法有单位元;乘法有单位元;
(5)加法有逆元;
(6)消去律: 如果 i ≠0,任意 j,k∈I 由i · i · k= j, 称<J,+,· >是一个整环. 可以有 k= j ;
前述的<I,+ ,· <B,+,· <R,+,· <Q,+, · > > > >均为整环.再看一例:
例: 证明代数系统<Z3 , 3 , ⊙3 >是整环.其中 ⊙3 , 3的 定义如下:
=i+j- i.j+k- i k -j + i.j . k
i* ( j*k )=i*(k+j- k.j)=i+ (k+j- k.j)-i (k+j- k.j) =i+j- i.j+k- i k -j + i.j . k
离散数学课件第四章 关系
关系的性质
例 2 (1) A上的全域关系EA,恒等关系IA及空关系都是A 上的对称关系;IA和 同时也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 (2)设A={1,2,3},则 R1={<1,1>,<2,2>}既是A上的对称关系,也是A上 的反对称关系; R2= {<1,1>,<1,2>,<2,1>}是对称的,但不是反对 称的; R3 ={<1,2>,<1,3>}是反对称的,但不是对称的; R4= {<1,2>,<2,1>,<1,3>}既不是对称的也不是 反对称的.
❖ 二、关系的表达方式 1. 集合表达式:列出关系中的所有有序对。 例 1 设A={1,2,3,4},试列出下列关系R的元素。 (1) R={<x,y> | x是y的倍数} (2) R={<x,y> | (x-y)2 A } (3) R={<x,y> | x/y是素数}
Discrete Mathematics
关系
第四章 二元关系
第一节 有序对与笛卡尔积
❖ 定义 1 由两个元素x和y(允许x=y)按顺序排列成 的二元组叫做一个有序对,记为<x, y>。
❖ 有序对的性质: 1.当 x ≠ y时,<x, y> ≠ <y, x>。 2.<x, y>=<u, v>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且y=v。
Discrete Mathematics
笛卡尔积
❖ 定义 2 设A, B是集合。由A中元素作为第一元素,B 中元素作为第二元素组成的所有有序对的集合,称 为集合A与B的笛卡尔积(或直积),记为A×B。 即 A×B={<x,y>|x A y B}
离散数学 第四章 关系
若ai Rbj 若ai Rbj
矩阵MR 称为R的关系矩阵。
17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例:设A={1,2,3,4},A上的关系R={<x,y>|y是x 的整数倍},故R={<1,1>,<1,2>,<1,3>,<1,4>,<2,2>,<2, 4>,<3,3>,<4,4>}.
1 2 3 4
1 1 2 0 MR 3 0 4 0
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4.1.2 关系的表示
3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1.1 基本概念 1)定义: A×B的子集叫做A到B上的一个二元关系。 A1×A2×A3的子集叫做A1×A2×A3上的一个三元 关系。 A1×A2×…xAn的子集叫做A1×A2×… × An上的 一个n元关系。 A×A×A ×… × A的子集叫做A上的n元关系。
1 1 0 0
1 0 1 0
1 1 0 1
18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3.关系图表示法
关系图由结点和边组成
若A= {x1, x2, …, xm},R是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 GR=<A, R>,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如果<xi,xj>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j 的有向边;如果<xi,xi> 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 xi 到 xi 的有向边。
1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关系的个数: 2,A×A的子集有 2 n 个。 假设|A|=n,|A×A|=n 2n 所以 A上有 个不同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 第四章
f g
§2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定理》:函数的复合运算是可结合的,即如果f,g,h 均为函数,则有:
h ( g f ) (h g ) f
证明:函数也是一种二元关系, ∵二元关系的复合是满足结合律的, ∴函数的复合也是满足结合律的。
§2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例:设 I
是负整数集合,定义二个双射函数f和g, f(x)= - x ={<-1,1><-2,2>…}, g(x)= x-1={<1,0><2,1>…},
f : I I
( f ( x)) (( x) 1) { 1,0 2,1 }
§2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定理》:若f是一双射函数,则 ( f 1 ) 1 f 证明:设任一 x, y f
y, x f 1
则
x, y ( f 1 ) 1 f
《定理》:设f: X→Y和g:Y→Z,且f和g均为双射函数,则有
( g f ) 1 f 1 g 1
(3)一个函数的反函数如果存在的话,则此函数一定是双 射函数,而入射,满射函数的逆关系均不满足函数的定义.
(4)为了和逆关系相区别,函数f的 “逆函数” 用1 来表示 f
1 f : X Y 是一双射函数,称 f : Y X 《定义》:设
为f的逆函数。 《定理》:如果f: X→Y是双射函数,则有: 1 : Y X f
§2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定理》:设f:X→Y和g:Y→Z是二个函数,于是复合函数
g f 是一个从X到Z的函数,对于每一个 x X 有:
( g f )( x) g ( f ( x))
证明:由定义可知 g f 是从X→Z的函数,即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
5元关系的实例—数据库实体模型
员工号 301 302 303 304 … 姓名 张 林 王晓云 李鹏宇 赵 辉 … 年龄 50 43 47 21 … 性别 男 女 男 男 … 工资 1600 1250 1500 900 …
5元组: <301,张林,50,男,1600>,<302,王晓云,43,女,1250>
11
A上重要关系的实例(续)
小于等于关系LA, 整除关系DA, 包含关系R定义如下: 定义4.7 LA={<x,y>| x,y∈A∧ x≤y}, 这里AR,R为实数集合 DB={<x,y>| x,y∈B∧ x整除y}, BZ*, Z*为非0整数集 R={<x,y>| x,y∈A∧ xy}, 这里A是集合族. 例如 A={1,2,3}, B={a,b}, 则 LA={<1,1>,<1,2>,<1,3>,<2,2>,<2,3>,<3,3>} DA={<1,1>,<1,2>,<1,3>,<2,2>,<3,3>} A=P(B)={,{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 R={<,>,<,{a}>,<,{b}>,<,{a,b}>,<{a},{a}>, <{a},{a,b}>,<{b},{b}>,<{b},{a,b}>,<{a,b},{a,b}>} 类似的还可以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
22
关系运算的性质(补)
•设R1是从A到B的关系,R2和R3是从B到C的关系, R4是从C到D的关系,则: (1)R1(R2R3)=R1R2R1R3 (2)R1(R2R3)R1R2R1R3 (3)(R2R3)R4=R2R4R3R4 (4)(R2R3)R4R2R4R3R4
离散数学第四章
构造一个数b=0.b1b2b3b4…bn……, 其中 : b1≠a11 b2 ≠ a22 b3≠a33… 于是 b ≠x 1 , b≠ x2, b≠ x3 ... 因此: b(0,1)
bn≠ ann... b ≠ xn …
但是b这样的形式应该是属于集合(0,1)的,因此产生 矛盾,所以(0,1)是不可数的。
1
基本概念
定义4.1 一个集合S与集合Nn={0,1,2,…n-1},如 存在一一对应函数 f : Nn→S,则称S是有限集合, 并称其有基数n,如果S不是有限集合,则称为无 限集合。 说明:
由集合的元素个数来定义; 由于量变引起的质变; 它们中的一种性质都不能随意扩展到另一个集合中。
有限集和无限集
有限集合
元素的个数称为该集合的基数; 满足包含排斥原理。 元素无限多,如:自然数集合N、整数集I、实数集R等。 对于这样的集合有没有基数呢? 如果有,基数是多少? 无限集合之间有无大小的差别?
无限集合
问题:
本章主要借助于函数讨论集合的所谓“大小”问题。这里 用到自然数集合这个重要的概念讨论无限集。
27
说明:
• • • •
这种方法称为:康托对角线法; 对角线法并非康托尔关于实数不可数的第一个证 明,而是发表在他第一个证明的三年后; 他的第一个证明既未用到十进制展开,也未用到 任何其它数字系统; 自从该技巧第一次使用以来,在很大范围内的证 明中都用到了类似的证明构造方法。
28
由前面这些定理可知:
•
如此继续,可取出m3,m4,m5,…无限多个元素,则可得到另一个集合 M1={m1,m2,…}; 令M2=M-M1,即M中除去M1后得到的集合, 则M=M1∪ M2, 做另一集合M’={m2,m3,…} ∪M2,显然M⊃M’且M’~M,因此存在如 下一一对应的关系: 对于M的每个mi对应mi+1,对于M中的每个m∈ M2,对应M’中的 m。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
无对称的偶对。
表示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两侧各有一个1且 对称,即有一个对称的偶对。
C1
n(n+1) 2
n(n+1) C 2 n(n+1) 2
表示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两侧全为1,
C1 + n(n+ +…+ 2
n(n+1) C 2 n(n+1) 2
于是
C0 n(n+1) 2 =
2
n(n+1) 2
四、反对称性 ⒈ 定义: 若xy(x∈A∧y∈A∧xRy∧yRx→x=y), 称R是反对称的。 例:设A={ a , b , c , d } R={ < a , b > , < a , c > , < b , b > , <b,d>,<c,c>,<c,d>, < d , d >}
⒉自反关系的关系矩阵的特征
R的关系矩阵的主对角线上的元素均为
1 ,则该关系就不具有自反性;
主对角线上有一个元素不为1,则该关
系就不具有自反性。
⒊ 自反关系的图的特征 自反关系的关系图中,每个顶点都有 自回路,则该关系具有自反性。
二、反自反性 ⒈ 定义:若x(x∈A xRx)则该关系是 反自反的。 ⒉ 具有反自反性的关系的关系矩阵的主对角
2 t1× t2 × … ×tn
五、关系的表示法-----通常有三种表示方法
⒈ 集合表示法: 因为关系也是集合,所以也可以用集合 的表示方法
例:A={ 2, 3,4,6 ,9,12 }上的整除关系
用特征描述法表示为
R={ < x , y > | x∈A ∧ y∈A ∧ x|y }
用穷举法表示为
R={ < 2 , 2 > , < 2 , 4 > , < 2 , 6 > ,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
离散数学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知识点总结集合论部分第四章、二元关系和函数集合的笛卡儿积与二元关系有序对定义由两个客体x 和y,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的二元组称为有序对,记作实例:点的直角坐标(3,4)有序对性质有序性(当x y时)与相等的充分必要条件是= x=u y=v例1 = ,求x, y.解 3y 4 = 2, x+5 = y y = 2, x = 3定义一具有序n (n3) 元组是一具有序对,其中第一具元素是一具有序n-1元组,即= , x n>当n=1时, 形式上能够看成有序 1 元组.实例 n 维向量是有序 n元组.笛卡儿积及其性质定义设A,B为集合,A与B 的笛卡儿积记作A B,即A B ={ | x A y B } 例2 A={1,2,3}, B={a,b,c}A B ={,,,,,,,,}B A ={,,,,,,, ,}A={}, P(A)A={, }性质:别适合交换律A B B A (A B, A, B)别适合结合律 (A B)C A(B C) (A, B)关于并或交运算满脚分配律A(B C)=(A B)(A C)(B C)A=(B A)(C A)A(B C)=(A B)(A C)(B C)A=(B A)(C A)若A或B中有一具为空集,则A B算是空集.A=B=若|A|=m, |B|=n, 则 |A B|=mn证明A(B C)=(A B)(A C)证任取∈A×(B∪C)x∈A∧y∈B∪Cx∈A∧(y∈B∨y∈C)(x∈A∧y∈B)∨(x∈A∧y∈C)∈A×B∨∈A×C∈(A×B)∪(A×C)因此有A×(B∪C) = (A×B)∪(A×C).例3 (1) 证明A=B C=D A C=B D(2) A C=B D是否推出A=B C=D 为啥解 (1) 任取A C x A y Cx B y D B D(2) 别一定. 反例如下:A={1},B={2}, C=D=, 则A C=B D 然而A B.二元关系的定义定义设A,B为集合, A×B的任何子集所定义的二元关系叫做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当A=B时则叫做A上的二元关系.例4 A={0,1}, B={1,2,3}, R1={}, R2=A×B, R3=, R4={}. 这么R1, R2, R3,R4是从A 到B的二元关系, R3和R4并且也是A上的二元关系.计数|A|=n, |A×A|=n2, A×A的子集有个. 因此A上有个别同的二元关系.例如 |A|=3, 则A上有=512个别同的二元关系.设A 为任意集合,是A 上的关系,称为空关系E, I A 分不称为全域关系与恒等关系,定义如下:AE={|x∈A∧y∈A}=A×AAI={|x∈A}A例如, A={1,2}, 则E={,,,}AI={,}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 包含关系R定义: L={| x,y∈A∧x≤y}, A R,R为实数集合AD={| x,y∈B∧x整除y},BB Z*, Z*为非0整数集R={| x,y∈A∧x y}, A是集合族.类似的还能够定义大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 大于关系, 真包含关系等等.例如A = {1, 2, 3}, B ={a, b}, 则L={,,,,,}AD={,,,,}AA=P(B)={,{a},{b},{a,b}}, 则A上的包含关系是R={,,,,, ,,,}二元关系的表示表示方式:关系的集合表达式、关系矩阵、关系图关系矩阵:若A={a1, a2, …, a m},B={b1, b2, …, b n},R是从A到B 的关系,R 的关系矩阵是布尔矩阵M R = [ r ij ] m n, 其中r ij= 1 R.关系图:若A= {x1, x2, …, x m},R是从A上的关系,R的关系图是G R=, 其中A为结点集,R为边集.假如属于关系R,在图中就有一条从x i到x j 的有向边.注意:A, B为有穷集,关系矩阵适于表示从A到B的关系或者A上的关系,关系图适于表示A上的关系A={1,2,3,4},R={,,,,},R的关系矩阵M和关系图G R如下:R关系的运算基本运算定义:定义域、值域和域dom R = { x | y (R) }ran R = { y | x (R) }fld R = dom R ran R例1 R={,,,}, 则dom R={1, 2, 4}ran R={2, 3, 4}fld R={1, 2, 3, 4}逆与合成R1 = { | R}R°S = | | y (RS) } 例2 R={, , , } S={, , , , }R1={, , , }R°S ={, , }S°R ={, , , }定义 F 在A上的限制F?A = { | xFy x A}A 在F下的像F[A] = ran(F?A)实例R={, , , }R?{1}={,}R[{1}]={2,4}R?=R[{1,2}]={2,3,4}注意:F?A F, F[A] ran F基本运算的性质定理1 设F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1)1=F(2) dom F1=ran F, ran F1=dom F证 (1) 任取, 由逆的定义有∈(F 1) 1 ∈F 1 ∈F因此有 (F1)1=F(2) 任取x,x∈dom F 1 y(∈F1)y(∈F) x∈ran F因此有dom F1= ran F. 同理可证 ran F1 = dom F.定理2 设F, G, H是任意的关系, 则(1) (F°G)°H=F°(G°H)(2) (F°G)1= G1°F 1证 (1) 任取,(F°G)°H t(∈F°G∧∈H) t (s(∈F∧∈G)∧∈H)t s (∈F∧∈G∧∈H)s (∈F∧t (∈G∧∈H))s (∈F∧∈G°H)∈F°(G°H)因此(F°G)°H = F°(G°H)(2) 任取,∈(F°G)1∈F°Gt (∈F∧(t,x)∈G)t (∈G1∧(t,y)∈F1)∈G1°F1因此(F°G)1 = G1°F1幂运算设R为A上的关系, n为自然数, 则R 的n次幂定义为:(1) R0={ | x∈A }=I A(2) R n+1 = R n°R注意: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1和R2都有R 10 = R20 = IA关于A上的任何关系R 都有R1 = R性质:定理3 设A为n元集, R是A上的关系, 则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 = R t.证R为A上的关系, 由于|A|=n, A上的别同关系惟独个.当列出R 的各次幂R0, R1, R2, …, , …,必存在自然数s 和t 使得R s=R t.定理4 设R 是A 上的关系, m, n∈N, 则(1) R m°R n=R m+n(2) (R m)n=R mn证用归纳法(1)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R0=R m°I=R m=R m+0A假设R m°R n=R m+n, 则有R m°R n+1=R m°(R n°R)=(R m°R n)°R=R m+n+1 ,因此对一切m, n∈N有R m°R n=R m+n.(2) 关于任意给定的m∈N, 施归纳于n.若n=0, 则有(R m)0=I A=R0=R m×0假设 (R m)n=R mn, 则有(R m)n+1=(R m)n°R m=(R mn)°R m=R mn+m=R m(n+1) 因此对一切m,n∈N有 (R m)n=R mn.关系的性质自反性反自反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自反的.(2) 若x(x∈A→R), 则称R在A上是反自反的.实例:反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小于等于关系L A, 整除关系D A反自反关系:实数集上的小于关系幂集上的真包含关系例1 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自反,2R反自反,3R既别是自反也别是反自反的1对称性反对称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1) 若x y(x,y∈A∧∈R→∈R), 则称R为A上对称的关系.(2) 若x y(x,y∈A∧∈R∧∈R→x=y), 则称R为A上的反对称关系.实例:对称关系:A上的全域关系E A, 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反对称关系:恒等关系I A,空关系是A上的反对称关系.例2 设A={1,2,3}, R1, R2, R3和R4基本上A上的关系,其中R={,},R2={,,}1R={,},R4={,,}3R对称、反对称.1R对称,别反对称.2R反对称,别对称.3R别对称、也别反对称.4传递性定义设R为A上的关系, 若x y z(x,y,z∈A∧∈R∧∈R→∈R), 则称R是A上的传递关系.实例:A上的全域关系E,恒等关系I A和空关系A小于等于关系, 小于关系,整除关系,包含关系,真包含关系例3 设A={1,2,3}, R1, R2, R3是A上的关系, 其中R={,}1R={,}2R={}3R和R3 是A上的传递关系1R别是A上的传递关系2关系性质的充要条件设R为A上的关系, 则(1) R在A上自反当且仅当I A R(2) R在A上反自反当且仅当R∩I A=(3) R在A上对称当且仅当R=R 1(4) R在A上反对称当且仅当R∩R1I A(5) R在A上传递当且仅当R R R证明模式证明R在A上自反任取x,第11页/共11页。
离散数学第4章-二元关系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三 性质 • 定理4.13 设R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1)对任一a∈A,有a∈[a]; (2)对a, b∈A,如果aRb,则[a]=[b]; (3)对a, b∈A,如果(a, b)∉R,则[a]∩[b]=∅; (4)∪a∈A[a]=A。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 定理4.14 集合A上的任一划分可以确定A上 的一个等价关系R。 • 定理4.15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R1=R2⇔ A/R1=A/R2 。 • 定理4.16 设R1和R2是A上的等价关系,则 R1∩R2是A上的等价关系。
4 .3 关系的运算
• 一 逆运算 • 定义4.7(逆关系) 设R是从A到B的二元关系, 则从B到A的二元关系记为R-1,定义为R-1 ={(b,a)|(a,b)∈R},称为R的逆关系。 • 定理2.1 (1)(R-1)-1=R; (2)(R1∪R2)-1= R1-1∪ R2-1; (3)(R1∩R2)-1= R1-1 ∩R2-1; (4) (A×B)-1= B×A;
4 .5 关系的闭包
•
• (1) (2) (3) • (1) (2) (3)
二 基本性质
定理4.5 设R是A上的二元关系,则 R是自反的 ⇔ r( R )=R; R是对称的 ⇔ s( R )=R; R是传递的 ⇔ t( R )=R; 定理4.6 设R1和R2是A上的二元关系,若R1⊆R2则 r(R1)⊆ r(R2); s(R1)⊆ s(R2); t(R1)⊆ t(R2)。
第四章 关系
4.1 二元关系 4.2 关系的性质 4 .3 关系的运算 4 .5 关系的闭包 4.6 等价关系与划分
4.1 二元关系
• 一 定义4.1(二元关系)
设A和B是任意两个集合,A×B的子集R称为从A到 B的二元关系。当A=B时,称R为A上的二元关系。若 (a, b)∈R,则称a与b有关系R,记为aRb。 (a, b)∉R:a与b没有关系R R=∅:空关系 R=A×B:全关系
离散数学第四章
13
例 在个体域限制为(a)和(b)条件时,将下列命题 符号化:
(1)对于任意的数x,均有x2-3x+2=(x-1)(x-2) (2)存在数x,使得x+5=3
其中:(a)个体域D1=N(自然数集合) (b)个体域D2=R(实数集合)
10
量词
量词是表示个体常项或变项之间数量关系的词。
量词分为两种: (1)全称量词:对应日常语言中的“一切”,“所有的”,
“任意的”,“每一个”等等,用符号“∀”表示。 用∀x表示对个体域里的所有个体,∀xF(x)表示个体
域里的所有个体都有性质F。 ∀x∀yG(x, y)表示个体域里的任意两个个体都有关系G。
不带个体变项的谓词称为0元谓词。 例如:F(a),G(a,b),P(a1,a2,…,an) 都是0元谓词。
8
例 将下面命题用0元谓词符号化。 (1)只有2是素数,4才是素数 (2)如果5大于4,则4大于6
命题的谓词符号化步骤: (a)找出谓词、个体词常项 (b)符号化谓词和个体词常项 (c)使用符号化了的谓词和个体词以及逻辑运算符
解:令 F(x) : x2-3x+2=(x-1)(x-2);G(x) : x+5=3 在个体域限制为(a)和(b)条件时 命题(1)的符号化均为:∀xF(x) 命题(2)的符号化均为:∃xG(x) 个体域为(a)时,(1)为真命题,(2)为假命题 个体域为(b)时,(1)为真命题,(2)为真命题
14
第四章 一阶逻辑的基本概念
1
4.1 一阶逻辑命题符号化
在一阶逻辑中,个体词、谓词、量词是命 题符号化的三个基本要素。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ppt
例1 设R={<x,y>|x、y∈N∧y=x2}和S={<x,y>|x、 y∈N∧y=x+1}是N上的关系,求R-1、R*S、S*R。
解 R-1={<y,x>|x、y∈N∧y=x2}
R*S={<x,y>|x、y∈N∧y=x2+1}
S*R={<x,y>|x、y∈N∧y=(x+1)2}
定理4.9 设R和S为任意两个二元关系,则: (1)(R-1)-1=R。 (2)(R∪S)-1=R-1∪S-1。 (3)(R∩S)-1=R-1∩S-1。 (4)(R-S)-1=R-1-S-1。 (5)(A×B)-1=B×A。 证 (2)因为<x,y>∈(R∪S)-1<y,x>∈(R∪S) 明 <y,x>∈R∨<y,x>∈S
注: (1)当x≠y时,<x,y>≠<y,x>; (2)<x,y>= <u,v>当且仅当x=u∧y=v; (3)序偶<x,y>与集合 {x,y}不同。
定义4.2 n个元素x1、x2、…、xn按一定的 次序排列组成的有序序列称为有序n元组,记 作<x1,x2,…,xn>。
例如,表示时间的年月日组成一个三元组。
证 明
(2)因为y∈R[A∩B] x(x∈A∩B∧xRy) c∈A∧c∈B∧cRy
(c∈A∧cRy)∧(c∈B∧cRy)
y∈R[A]∧y∈R[B] y∈R[A]∩R[B], 所以R[A∩B] R[A]∩R[B]。
4.2.2关系矩阵与关系图
定义4.11 设A={x1,x2,…,xn},B={y1,
定理4.10 设R、S和T为任意三个二元关 系,则: (1)DR*SDR,RR*SRS。 (2)RS∧TWR*TS*W。 (3)R*(S∪T)=(R*S)∪(R*T)。 (4)R*(S∩T)(R*S)∩(R*T)。 (5)R*S-R*TR*(S-T)。 (6)(R*S)-1=S-1*R-1。 (7)(R*S)*T=R*(S*T)。
离散数学第四章课件
1
目录
4-1 函数的基本概念 4-2 逆函数和复合函数 4-4 基数的概念 4-5 可数集与不可数集 4-6 基数的比较 小结 习题
2
函数是一个基本的数学概念,应用的范围很广,在计算机 科学的理论中,如计算理论 、开关理论、编译理论、数 据库理论、软件工程、计算机安全保密,操作系统等都 用到函数。函数---输入和输出间的关系。也叫变换、映 射。
h={<x,y>|x,y∈R∧y= x2 }
r ={<x,y>|x,y∈R∧y=lgx }
v ={<x,y>|x,y∈R∧y= √ x }
可见这里所说的函数与以前的数学中函数有区别。
6
4-1 函数的基本概念
自变元与函数值(像源与映像) :f:XY, 如果<x,y>∈f, 称x是自变元(像源),称 y是x 的函数值(x的映像) 。 <x,y>∈f y=f(x) f:xy
.定义域、值域和陪域(共域) :f:XY, f的定义域(domain),记作dom f,或Df 即 Df =dom f={x|x∈X∧y(y∈Y∧<x,y>f)} =X f的值域(range) :记作ran f, 或Rf 即或f(X) Rf =ran f=f(X)={y| y∈Y∧x(x∈X∧<x,y>f)} 前面例中Rh =ran h=h(R)=R+, R+是非负实数。 f的陪域(codomain):即是Y称之为f的陪域。
用有向图复合:
1X。 2。 3。
f
。Y 。1 。2 。3
4
g X。1
。2 。3 。4 。5
g f
X 1。 2。
离散数学 第4章习题答案
第4章习题答案1.解P(A)×A={∅,{a},{ b},{a,b}}×{a,b}={<∅,a>,<∅,b>,<{a},a>,<{a},b>,<{ b},a >,<{ b},b >,<{a,b},a >,<{a,b},b >}。
2. 解 (1)不正确。
例如,令A=∅,B={1},C={2},则A×B=A×C=∅,但B=C不成立。
(2)正确。
因为<x,y>∈(A-B)×C⇔x∈(A-B)∧y∈C⇔(x∈A∧x∉B)∧y∈C⇔(x∈A∧y∈C∧x∉B)∨(x∈A∧y∈C∧y∉C)⇔(x∈A∧y∈C)∧(x∉B∨y∉C)⇔(x∈A∧y∈C)∧⌝(x∈B∧y∈C)⇔<x,y>∈(A×C)∧<x,y>∉(B×C)⇔<x,y>∈(A×C)-(B×C)所以,(A-B)×C=(A×C-B×C)。
(3)正确。
例如,令A=∅,则A⊆A×A。
2,所以X3.解X到Y的不同的二元关系对应X×Y的不同的子集,而X×Y的不同的子集共有个mn2个。
到Y的二元关系总共有mn4. 证明 (2)因为<x,y>∈A×(B∩C)⇔ x∈A∧y∈(B∩C)⇔ x∈A∧(y∈B∧y∈C)⇔(x∈A∧y∈B)∧(x∈A∧y∈C)⇔<x,y>∈A×B∧<x,y>∈A×C⇔<x,y>∈(A×B)∩(A×C)所以A×(B∩C)=(A×B)∩(A×C)。
(3) )因为<x,y>∈(A∪B)×C⇔x∈(A∪B)∧y∈C⇔(x∈A∨x∈B)∧y∈C⇔(x∈A∧y∈C)∨x∈B∧y∈C)⇔<x,y>∈A×C∨<x,y>∈B×C⇔<x,y>∈(A×C)∪(B×C)所以(A∪B)×C=(A×C)∪(B×C)。
离散数学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④ 定理: 两个可列集的并集是可列集。
证明: 设 S1={a0, a1, a2, a3, a4, …}, S2={b0, b1, b2,
b3, b4, …}均为可列集。不仿设S1与S2不相交。
S1∪S2的元素可以排成无穷序列,即a0, b0, a1, b1, a2, b2, a3, b3, a4, …, 所以 S1∪S2={a0, b0, a1, b1, a2, b2, a3, b3, a4, …}是 可列集。
0
2、定理:实数集R是不可列集。实数集的基数为 1 3、:对任意集合A,有 |A| < |ρ(A)| 由此可得: (1) 无限集也有大小,最小的无限集是 可列集,其 次是实数集。 (2) 对任一无限集,总存在一个基数大于这个集合
的集合,即无限集的“大小”也是无限的,没有最
大的无限集。
有限集a的元素个数称为a的基数记为2基数的有关定义设有集合ab第四章有限集与无限集则称集合a的基数小于等于b的基数记为若从a到b存在单射但不存在满射则称集合a的基数小于b的基数记为第四章有限集与无限集43无限集的性质1定义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4.1 有限集与无限集基本概念
1、定义1:若集合A与集合= { 1, 2, 3, …, n }存在
则 f 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A B。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例2:设N = { 0, 1, 2, 3, … },其子集A = { 1, 3, 5,
7, … },B = { 2, 4, 6, 8, … }均为无限集且N A,
N B。 因为它们间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N:0 1 2 3 …… f: A:1 3 5 7 …… N:0 1 2 3 …… g: B:2 4 6 8 ……
离散数学第4章 有限集和无限集
A C
B
软件学院
有限集
例:120个学生中有100个学生至少要学法、德、英三 种语言中的一种,假定有65人学法语,45人学德语, 42人学英语,20个人学法语和德语,25人学法语和 英语,15人学德语和英语,请问同时学三种语言的 有多少人? 解:令A、B、C表示学法语学、德语和英语的人数 100=65+45+42-20-25-15+|A∩B∩C| 所以 |A∩B∩C|=8。
性质:可列集的无限子集仍为一可列集。
可列集是无限集中的最小集合。
软件学院
无限集的性质 例如:整数集I是可列集。 N={0,1, 2, 3, 4, 5, 6……}
I={0,1,-1, 2,-2, 3,-3……}
有理数集Q为可列集。 一切有理数都可写为m/n的形式,对于分数可以按照 分子和分母的顺序排列。 实数集R是不可列集。
软件学院
第四章 有限集与无限集 有限集S的元素的个数称为S的基数,可记为|S|。 自然数集N是无限集。 实数集R是无限集。 基数是与集合的元素数量有关的概念。在有限集中, 基数即是元素的个数,而在无限集中,集合基数就 变得复杂了。理论上讲,无限集中元素数量为无限, 但这太笼统了,因为个数中其浓度与密度是不同的。 如:实数与自然数同为无限个元素,但是实数无限浓 度高于自然数的无限浓度。
软件学院
无限集的性质 因为自然数集N不可能与某个自然数n等势。所以N的 基数不能是有限数,就用一个‚无限大‛的数 0表示(Aleph零)。 可列集是与自然数集中元素可以建立一一对应的集 合,即可列集与自然数集等势,势也为Aleph零。 所以我们可以用‘等势’来表示集合间的大小比较。 由于可列集是‘最小’的无限集,故已经没有比可 列集更小的无限集了。因此,其他无限集的势比 Aleph零要大,如实数集比可列集要大,它的基 数是Aleph。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3/14
5
初等代数学是指19世纪上半叶以前发展的方程理论,主要研究某 一方程(组)是否可解,如何求出方程所有的根(包括近似根), 以及方程的根有何性质等问题。 抽象代数学对于全部现代数学和一些其他科学领域都有重要的影 响。抽象代数的主要研究内容是研究各种代数结构, 它是在从较高 层次上, 撇开形式上很不相似的代数结构的个性, 抽象出其共性, 用统一的方法描述、研究与推理, 从而得到一些反映事物本质的结 论, 再把它们应用到那些系统中去。由于代数结构中运算个数以及 对运算要求的性质的不同, 从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代数结构, 这就 形成了抽象代数的不同分支, 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分支是群、环 和域, 这也是离散数学课程抽象代数部分的重要研究内容 。
2019/3/14 6
Niels Abel
A statue of Abel in Oslo
2019/3/14 7
Evariste Galois
A drawing done in 1848 from memory by Evariste's brother.
2019/3/14
This is taken from a French stamp
{a} {b} {a,b} si {a} {b} si {a,b} {b} {a}
{a} {a} {b} {b} {a,b} {a,b}
{a} {b} {a,b} {a,b} {b} {a}
2019/3/14
9
例2 设有函数g:I2I,对于任意(i1,i2) I2 ,g(i1,i2)=i1-i2
g(5,3)=2, g(3,5)=-2, g(-3, 9)=-12 ,
但减法运算不是正整数集N上的二元运算.
1 例3 定义函数~:R-{0} R-{0} 为 ~ (r ) r 8 3 1 ~ ( ) 例如 ~ ( ) 2 , 3 8 2
2019/3/14
3
代数的由来
Algebra一名来自阿拉伯文al-jabr,al为冠詞,jabr之意为恢复或 还原,解方程式时将负项移至另一边,变成正项,也可说是还原, 也有接骨术的意思。
中国在1859年正式使用代数这个名称(李善兰在《代微积拾级》 一书中的序中指出“中法之四元,即西法之代数也”),在不同 的时期有人用算术作为代数的名称,中国古书《九章算术》其实 是一本数书百科全书,代数问题分见于各章,特別是第八章方程, 主要是论述线性(一次)联立方程组的解法,秦九韶(1249) 的《数书九章》中有“立天元一”的术语,天元就是代表未知数, 用现在的术语来说就是“设未知数为x"。
2019/3/14
2
什么是代数?
爱因斯坦小時候曾好奇地问他的叔叔:「代数是什么?」(那时 候他只学过算术)他的叔叔回答得很妙:「代数是一种懒惰人的 算术,当你不知道某些数时,你就暂时假设它为x、y,然后再想 办法去寻找他们。」道理一经点破,就好像「哥伦布立蛋」的故 事一样,人人都会做了。 代数是什么?以符号代替数的解題方法就是代数。 代数是从算术精炼出来的结晶,虽平凡但妙用无穷。因此它又叫 做广义算术(generalized arithmetic) 或进阶算术(advanced arithmetic)或普遍算术(universal arithmetic)。
。
求倒数的运算不能看作实数集R上的一元运算。
2019/3/14 10
例4 集合的并、交运算可以看作是全集合U的幂集2U
上的二元运算。求补集的运算可看作是2U上的一元运算。 对任意Si,Sj2U,
(Si , S j ) Si S j
(Si , S j ) Si S j
对任意Si2U , ( Si ) Si
8
4.1 运算
定义1 设有非空集合A,函数f:An→A称为A上的一
个 n 元运算。特别,函数 f:A2 →A称为A上 的二元运算, f:A →A 称为A上的一元运算 。 例1 设有函数 f:N2 →N ,对于任意 (n1, n2)N2, f(n1,n2)=n1+n2 f(5,3)=8, f(3,5)=8, f(3,9)=12
2019/3/14
11
~双射
பைடு நூலகம்2019/3/14
12
一、一元运算和二元运算的表示方法
表达式: x1x2=y ~ x =y 表达方法: 解析表达式 运算表
ai a1 ~ (ai )
a1 (a1 , a1 )
a2
an
~ (a1 ) ~ (a 2 ) ~ (a n )
a1 a2 an
第四章 代数系统
4.1 运算 4.2 代数系统
4.3 同态和同构
2019/3/14
1
本章在集合、关系和函数等概念基础上,研究更为复 杂的对象——代数系统,研究代数系统的性质和特殊的元 素,代数系统与代数系统之间的关系。如代数系统的同态、
满同态和同构,这些概念较为复杂也较为抽象,是本课程
中的难点。它们将集合、集合上的运算以及集合间的函数 关系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
(a1 , a2 ) (a1 , an )
a2 an
2019/3/14
(a2 , a1 ) (a2 , a2 ) (a2 , an ) (an , a1 ) (an , a2 ) (an , an )
13
例如 设A={a,b},2A上的一元运算'和二元运算用运算 表定义如下:
2019/3/14 4
代数( Algebra )是数学的其中一门分支,可大致分为初等代数 学和抽象代数学两部分。 高斯在十八世纪证明了代数基本定理;挪威数学家阿贝尔 ( 1802-1829 )在十九世纪初( 1824 )证明了不能用根式 求解一般五次方程;法国数学家伽罗瓦( 1811-1832 )在 1832年运用“群”的思想彻底解决了用根式求解代数方程的可 能性问题。他是第一个提出“群”的思想的数学家,一般称他为 近世代数的创始人。他使代数学由作为解方程的科学转变为研究 代数运算结构的科学。即把代数学由初等代数时期推向抽象代数 即近世代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