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初一(上)数学:平行线的性质

合集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成)拿出其中一对同旁内角, 外, 还可以利用性质1的结 充分利用你手里的工具 (三角 论进行推理论证。但考虑
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 , 到学生刚刚接触,难度很 用行动验证一下你的猜想! 大,再结合课标要求,我 (方法越多越好) 得出结论: 们在此处处理没有要求。
教师引领 环节 :4 :回答老师的 提问 归纳出平行 线的3个性 质,并对3个 性质完成几 何语言的转 换。 并完成板 书。 让学生独立完成 1 、 如 图 , AB ∥ CD , ∠ 1=45 ° , ∠ A= ∠ B , 则 ∠ A= (四) ∠C= A ,∠B= 。 本组练习题属于基础练 习。检验学生是否会用平 师通过 提问的方式 集体订正答 案。 巩 B 习题1的【设计意图】 : 直接检验学生对性质的掌 固 D C 握情况。 让学生 利用投影仪 向全班同学 做讲解、示 新 2、 下列图形中, 由 AB∥CD, 知 能得到∠1=∠2 的是( ) 范。 教师根 据具体情况 进行有效的 A 1 2 1 B A D
关系?说明理由。∠2 与∠4 的大小有什么关系?说明理 由。 (2)反射光线 BC 与 EF 也平 行吗?说明理由。 A D C A A 1 2 3 4 B 1 E A D A F D A
课 堂 小 结
给 学生充 分的时 间进行思 考,归纳。
让学生大胆和同学 分享自己本节课的心得体 会。
教师根据情 况进行有效 评价。
课 后 作 业
课件展示作业:A组:丛书60页1到10题 B组:丛书61页13,14题
1、∠1=60 º,∠2=120 º, a 与 b 平行吗? 2 课 1 堂 2、已知∠1=∠C,问∠2=∠D 小 吗?为什么? A 测 C 1 E B 2 D a b 让学生独立完成。 待学生完成 之后教师将 小测拿回进 行批改, 根据 获得的信息 了解学生掌 握情况并有 利于确定下 节课讲解重 点。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5.3.1《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两套)

5.3.2平行线的性质(第2课时)平行线的性质(二)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3.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 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 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 是AB 的延长线,AD ∥BC,AB ∥CD,若∠D=100°,则∠C=_____, ∠A=______,∠CBE=________.4.a ⊥b,c ⊥b,那么a 与c 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cb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 ∥c,a ⊥b,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 与c 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 ⊥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 ⊥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1)下列各图中,已知AB ∥EF,点C 任意选取(在AB 、EF 之间,又在BF 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 、∠C 、∠F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 、∠F 、∠C 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E D C B AFECBAFECBA(1) (2) 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①虽然AB ∥EF,但是∠B 与∠F 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②∠B 与∠C 是直线AB 、CF 被直线BC 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 与CF 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 作CD ∥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③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 与EF 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FEDCB A作CD ∥AB,因为AB ∥EF,CD ∥AB,所以CD ∥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 ∥AB.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 (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①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 1C 1,B 2C 2……B 5C 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 1B 5和A 2C 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②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 1C 1,B 2C 2……,B 5C 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 2C 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③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 1C 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 1C 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 1C 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 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 1C 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④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F EDCBA教师画AB ∥CD,在CD 上任取一点E,作EF ⊥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 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 的长度d 是平行线AB 、CD 的距离吗? 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 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①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②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 ③对顶角相等;④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 (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 ∥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 (3)命题的组成.①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②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 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②、③语句. 第②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下册 8.5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案设计

鲁教版(五四制)七年级数学下册 8.5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案设计

授课内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2.证明的一般步骤.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2.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并能总结归纳出证明的一般步骤.情感目标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熟悉综合法证明的格式.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重、难点重难点:证明的步骤和格式和. 理解命题、分清其条件和结论.正确对照命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教学方法尝试指导、引导发现与讨论相结合.教学准备拼图用具、实物投影仪、课件教学过程Ⅰ.巧设现实情境,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知道它们的条件是角的大小关系.其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我们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之后得到的命题是真命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如果两条直线平行”.Ⅱ.讲授新课[师]在前一节课中,我们知道:“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这个真命题是公理,这一公理可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下面大家来分组讨论议一议:利用这个公理,你能证明哪些熟悉的结论?[生甲]利用“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生乙]还可以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师]很好.下面大家来想一想:(1)根据“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你能作出相关的图形吗?(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图1[生甲]根据上述命题的文字叙述,可以作出相关的图形.如图1.[生乙]因为“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这个命题的条件是: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它的结论是:内错角相等.所以我根据所作的图形.如图1,把这个文字命题改写为符号语言.即:已知,如图1,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求证:∠1=∠2.[师]乙同学叙述得很好.(投影片为上面的符号语言)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生丙]要证明内错角∠1=∠2,从图中知道∠1与∠3是对顶角.所以∠1=∠3,由此可知:只需证明∠2=∠3即可.而∠2与∠3是同位角.这样可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得证.[师]丙同学的思路清楚.我们来根据他的思路书写证明过程.哪位同学上黑板来书写呢?(学生举手,请一位同学来)[生丁]证明:∵a∥b(已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对顶角相等)∴∠1=∠2(等量代换)[师]同学们写得很好.通过证明证实了这个命题是真命题,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定理.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这样就可以把它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注意:(1)随堂练习和习题中用黑体字给出的结论也可以作为今后证明的依据.所以像“对顶角相等”就可以直接应用.(2)这个性质定理的条件是:直线平行.结论是:角的关系.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接下来我们来做一做由判定公理可以证明的另一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师]来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给大家板演,其他同学写在练习本上.图2[生甲]已知,如图2,直线a∥b,∠1和∠2是直线a、b被直线c截出的同旁内角.求证:∠1+∠2=180°.证明:∵a∥b(已知)∴∠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180°(1平角=180°)∴∠1+∠2=180°(等量代换)图3[生乙]老师,我写的已知、求证与甲同学的一样,但证明过程有一点不一样,他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公理,我应用了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证明如下)证明:∵a∥b(已知)∴∠3=∠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3=180°(1平角=180°)∴∠1+∠2=180°(等量代换)[师]同学们证得很好,都能学以致用.通过推理的过程得证这个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是真命题.我们把它称为定理,即直线平行的性质定理,以后可以直接应用它来证明其他的结论.到现在为止,我们通过推理得证了两个判定定理和两个性质定理,那么你能说说证明的一般步骤吗?大家分组讨论、归纳.[师生共析]好,我们来共同归纳一下证明的一般步骤:第一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先根据命题的条件即已知事项,画出图形,再把命题的结论即求证的内容在图上标出符号,还要根据证明的需要在图上标出必要的字母或符号,以便于叙述或推理过程的表达.第二步: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把命题的条件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已知中,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几何符号的语言写在求证中.第三步,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一般情况下,分析的过程不要求写出来,有些题目中,已经画出了图形,写好了已知、求证,这时只要写出“证明”一项就可以了.[师]接下来我们来做一练习,以进一步巩固证明的过程.Ⅲ.课堂练习(一)补充练习图41.证明相邻的补角的平分线互相垂直.已知:如图4,∠AOB、∠BOC互为邻补角,OE平分∠AOB,OF平分∠BO C.求证:OE⊥OF.证明:∵OE平分∠AO B.OF平分∠BOC(已知)∴∠EOB=21∠AOB∠BOF=21∠BOC(角平分线定义)∵∠AOB+∠BOC=180°(1平角=180°)∴∠EOB+∠BOF=21(∠AOB+∠BOC)=90°(等式的性质)即∠EOF=90°∴OE⊥OF(垂直的定义)(二)看课本,然后小结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研究了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总结归纳了证明的一般步骤.1.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2.证明的一般步骤(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2)根据条件、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3)经过分析,找出由已知推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Ⅴ.课后作业(一)课后习题(二)1.预习后面的内容2.预习提纲(1)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是什么?(2)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的证明.Ⅵ.活动与探究图51.已知,如图5,AB∥CD,∠B=∠D,求证:AD∥B C.[过程]让学生在证明这个题时,可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要证:AD∥BC,可根据平行线的五种判定方法,结合图形,可证同旁内角互补,内错角相等,同位角相等.[结果]证法一:∵AB∥DC(已知)∴∠B+∠C=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B=∠D(已知)∴∠D+∠C=180°(等量代换)∴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图6证法二:如图6,延长BA(构造一组同位角)∵AB∥CD(已知)∴∠1=∠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D(已知)∴∠1=∠B(等量代换)∴AD∥BC(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图7证法三:如图7,连接BD(构造一组内错角)∵AB∥CD(已知)∴∠1=∠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B=∠D(已知)∴∠B-∠1=∠D-∠4(等式的性质)∴∠2=∠3∴AD∥BC(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八章8.5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总1课时)》

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   第八章8.5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总1课时)》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5节《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了解平行线性质定理的证明。

2.在与前一节判定定理的联系中,体会互逆的思维过程。

3.在证明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证明的步骤,格式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区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

第一模块:自学设计自学任务一:阅读课本48-50页,回答下列问题:1.如图(1)a∥b,写出相等的同位角 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相等的内错角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互补的同旁内角__________________(1)(2)(3)2.如图(2)a∥b,∠1=68°,那么∠2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

3.已知图(3)a∥b ,求证∠1=∠2。

已知:a∥b求证:∠1=∠2证明:∵ a∥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证明的定理用文字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

可以简单地叙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学任务二:命题: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1)根据命题文字的叙述,作出相应的图形。

(2)根据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3)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a∥b求证:∠1+∠2=180°证明:∵ a∥b∴____=_____∵____+_____=180°∴____+_____=180°总结:你能说说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吗?(1)理解命题,分清其_____和__________;(2)根据题意正确画出图形;(3)根据题意写出“______”和“________”;(4)运用数学符号语言,条理清晰地写出__________;自学诊断:1.如图(1),AB∥CD,那么()A.∠1=∠4 B.∠1=∠3 C.∠2=∠3 D.∠1=∠52.如图(2),∠1=70°,∠2=70°,∠3=88°,则∠4=________。

7.2.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7.2.4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过程]通过这个活动,一来复习用尺规作图,二来熟悉掌握证明的步骤.
[结果]如图所示.
用圆规和直尺能作出两条平行线.
因为在作图中,作∠β=∠α.而∠α与∠β是同位角.由“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知:a∥b.
还可以作内错角,即: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α,使所作的角与∠α是内错角即可.
课堂小结
主管签字:
[师]好.下面我们来书写推理过程,大家口述,老师来书写.(在书写的同时说明:符号“∵”读作“因为”,“∴”读作“所以”)
证明:∵∠1与∠2互补(已知)
∴∠1+∠2=180°(互补的定义)
[∵∠1+∠2=180°]
∴∠1=180°-∠2(等式的性质)
∵∠3+∠2=180°(1平角=180°)
∴∠3=180°-∠2(等式的性质)
注意:1.证明语言的规范化.
2.推理过程要有依据.
3.“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这个真命题以后证.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86习题3.4 1、2
(二)1.预习内容
2.预习提纲
(1)直线平行的性质如何证明?
(2)总结归纳证明的一般步骤.
Ⅵ.活动与探究
1.你能用圆规和直尺作出两条平行线吗?能证明你的作法吗?
∴∠2+∠3=180°(等量代换)
∴∠2与∠3互补(互补的定义)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这样我们就又得到了直线平行的另一个判定定理:(出示投影片§3.4 C)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这一定理可以简单说成: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师]刚才我们是应用判定定理“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来证明这一定理的.下面大家来想一想(出示投影片§3.4 D)

第一章平行线的性质七年级数学课件PPT

第一章平行线的性质七年级数学课件PPT
解:∵AE∥BC(已知), ∴∠DAE=∠B(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EAC=∠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C(已知),∴∠DAE=∠EAC(等量代换). ∴AE平分∠CAD(角平分线的定义).
总结
本题同时运用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 相等”和“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提供了一种说明两个角相等的新思路.
人教版数学
七年级
1.6
教育教学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
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课件
学习目标
课堂讲解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关系
课时流程
逐点 导讲练
课堂小结
作业提升
课时导入
复习回顾
1、什么叫做平行线? 2、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
感悟新知
知识点 平行线的性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已知:如图1,直线AB//CD,∠1和∠2是直线AB,CD被直线
总结
当题目已知条件中出现两直线平行时,要考虑是否 出现了相等的角. 平行线和角的大小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平 行线可以得到相等的角,反过来又可以由相等的角 得到新的一组平行线,这种由角的大小关系与直线 的位置关系的相互转化在解题中会经常涉及.
讲一讲
01.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已知:如图,直线l1//l2,∠1和∠2是 直线l1,l2被直线l截出的内错角.
图形 定义、性质 结论
人教版数学
七年级
1.6
教育教学课件
感谢您的聆听
第一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数学课件
练一练
01.(中考·东莞)如图,直线a∥b,∠1=75°,∠2=35°,则∠3的度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例题及练习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 例题及练习

平行线的判定及性质一、【基础知识精讲】1、平行线的判定(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2)平行公理的推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3)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 (4)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6)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3、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二、【例题精讲】专题一:余角、补角、对顶角与三线八角例题1:∠A的余角与∠A的补角互为补角,那么2∠A是()A.直角 B.锐角 C.钝角 D.以上三种都有可能【活学活用1】如图2-79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B.4对同位角,2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C.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D.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活学活用2】如图2-8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3和∠5是同位角B.∠4和∠5是同旁内角C.∠2和∠4是对顶角D.∠1和∠2是同位角【活学活用3】如图,直线AB与CD交于点O,OE⊥AB于O,图中∠1与∠2的关系是()A.对顶角B.互余C.互补D相等例题2: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_______.【活学活用4】如图,∠AOC +∠DOE +∠BOF = .专题二:平行线的判定例题3:如图,已知∠EFB+∠ADC=180°,且∠1=∠2,试说明DG ∥AB.1 2A BCDF E G【活学活用】1、长方体的每一对棱相互平行,那么这样的平行棱共有 ( )A .9对B .16对 C.18对 D .以上答案都不对2、已知:如图2-96,DE ⊥AO 于E,BO ⊥AO,FC ⊥AB 于C ,∠1=∠2,求证:DO ⊥AB.3、如图2-97,已知:∠1=∠2=,∠3=∠4,∠5=∠6.求证:AD ∥BC.4、如图2—101,若要能使AB ∥ED ,∠B 、∠C 、∠D 应满足什么条件?ABCDOE F5、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 、b 、c 、d ,若a ∥b ,a ⊥c ,b ⊥d ,则c 、d 的位置关系为( ) A.互相垂直 B .互相平行 C.相交 D .没有确定关系专题三:平行线的性质1、如图,110,ABC ACB BO ∠+∠=、CO 分别平分ABC ∠和,ACB EF ∠过点O 与BC 平行,则BOC ∠= . 2、如图,AB //CD ,BC //DE ,则∠B+∠D = .3、如图,直线AB 与CD 相交于点O ,OB 平分∠DOE .若60DOE ∠=,则∠AOC 的度数是 .4、 如图,175,2120,375∠=∠=∠=,则4∠= .13 425、如图,//AB CD ,直线EF 分别交AB 、CD 于E 、F ,ED 平分BEF ∠,若172∠=,则2∠= .【例题讲解】例1:如图,已知:AD ∥BC, ∠AEF=∠B,求证:AD ∥EF 。

平行线的性质(优质课)获奖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优质课)获奖课件

3, 1
不是原方程组的解;
(3)把,
②,发现能使方程
x 4,
y

1. 2
①, ②左右两边相等,所以
是原方程组的解.
【跟踪训练】
把下列方程组的解和相应的方程组用线段连起来:
x=1,
y=3-x,
y=2. x=3, y=-2. x=2, y=1.
y3=x2+x2,y=8. x+y=3. y=1-x, 3x+2y=5.
4 5
5.已知2x+3y=4,当x=y 时,x,y的值为_____,当x+y=0时,
-4
4
1
x=_____x,=-y3=______.
2
y=-2
6.已知-1
8
是方3 程2x-4y+2a=3的一个解,则a=______.
8.已知二元一次方程3x-2y=5,若y=0,则x=
.
5
答案: 3
9.下列4组数值中,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2x+y=10的解?
你还累?这么大的 个,才比我多驮 了2个.
哼,我从你背上拿来 1个,我的包裹数就 是你的2倍!
真的?!
我从你背上拿来 1个,我的包裹数 就是你的 2 倍!
你还累?这么大 的个,才比我 多驮了2个.
它们各驮了多少包裹呢?
【解析】设老牛驮了 x 个包裹 , 小马驮了 y个包裹. 老牛的包裹数比小马的多2个,
∵a∥b,∴∠1=∠2,
同理∠2=∠3,∴∠1=∠3,∴a∥c.
【跟踪训练】
根据下列命题,画出图形,并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不写证明过程):两条平行线的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
平行.
已知:如图,AB、CD被直线EF所截,且AB∥CD,EG、

初一数学上册、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上册、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上册、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初一数学上册、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初一数学上册主要包括四个章节的内容;下册主要包括相六章内容。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七年级数学每个章节的重要内容,小编整理了一些知识点以供学习复习参考!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一、知识框架二.知识概念1.有理数:(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p不是有理数;(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2)相反数的和为0?a+b=0?a、b互为相反数.4.绝对值:(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2)绝对值可表示为:或;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6.互为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没有倒数;若a0,那么的倒数是;若ab=1?a、b互为倒数;若ab=-1?a、b 互为负倒数.7.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10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11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注意:当n为正奇数时:(-a)n=-an或(a-b)n=-(b-a)n,当n为正偶数时:(-a)n=an 或(a-b)n=(b-a)n.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 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17.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18.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本章内容要求学生正确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在实际生活和学习数轴的基础上,理解正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的意义所在。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最新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评奖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节内容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理解,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充分挖掘与生活有关的平行线的的现实背景,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的创设,既要注意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平行线的模型,也要注意几何直观发展空间观念.发展空间观念,需要学生亲自经历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与交流.教师要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要全面理解数学推理能力,努力把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的阶段性要求..二、学情分析在本节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了解到研究两直线平行关系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形成的角,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研究平行线性质也要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所以本节课定理的学习,学生学起来会比较轻松,但概括能力较弱,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还有待培养和提高. 另外,由于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几何方面的知识,基础还相对薄弱,推理能力还有待发展,因此应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学习几何知识的能力,要多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机会,形成一种勤动手、勤动脑,勤探索和肯合作交流的良好气氛.三、任务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探究”的形式讨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画图、测量、剪贴、猜想,得出平行线的性质,再让学生尝试由性质1推理性质2、3,加强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最后,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同时也为后继学习证明推理埋下伏笔.四、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并掌握它们的图形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2.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手段,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观察-猜想-证明”的科学探索方法,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解决问题: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有条理的数学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4.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探索、归纳、运用的过程,积累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中体验探索、交流、成功与提升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大胆猜想、推理的科学态度.五、教学重点重点:探索并理解平行线的特征,并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解决策略:结合学生的实践探究,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让学生找出平行线特征,在生生讨论、师生交流中归纳得出性质.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联系与区别,并能进行综合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策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利用多媒体展示,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由角的关系去得到两直线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判定;由两直线的关系去得到角的关系,就是平行线的性质.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观察、提问、交流等方式考查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况;2.通过口答练习,考查学生对性质和判定的理解和掌握情况;3.通过学以致用,考查学生对实际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灵活转化及解决;4.通过巩固提高,考查学生对性质和判定的综合运用情况.七、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设疑激思:1.师生活动(1)创设情境投影展示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塔高54.5米.目前,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小的角为85º,它与地面所成的较大的角是多少度?通过今天的学习之旅,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解决这一问题.板书本节课题:平行线的性质(2)温故知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学生活动:思考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教师活动:结合图形用几何语言描述平行线的判定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大胆猜想: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2.设计目的(1)用实际问题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探究新知的愿望.(2)通过知识的回顾,为同学们对平行线的性质大胆猜想做好铺垫,让学生踊跃回答,并急于带着自己的猜想向往本节课的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活动预期(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精力集中,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2)问题的提出,使学生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马上活跃起来.【第二环节】动手实践,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一:师生活动(1)生动手操作学生在格纸本上画两条平行线,再画直线MN与直线AB,CD 相交(如下图)指出图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师引导思考当两直线平行时,你能猜想出对应的同位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启发学生观察,发表自己的意见.(3)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怎样的方法来验证你们的猜想呢?结论相同吗?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操作活动.在班级交流探究方法(如测量、剪贴),师生共同评价.质疑:每一小组画的平行线不一样,所得到的结论一样吗?(4)归纳总结学生根据探究验证、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1,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教师加以完善,并引导学生用符号语言进行表述.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动脑思考、实际操作,进行度量,在有了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结论,不仅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活动预期学生通过画图、度量、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性质的感性认识,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发现的数学事实进行提炼和归纳.合作交流二:师生活动:(1)提出问题当两直线平行时,内错角和同旁内角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你有怎样的方法来验证呢?学生利用合作一中的活动经验回答出也可以采用测量和剪贴的方法时,教师加以肯定,并适时引出问题:你能根据性质1运用推理的方法去得到这一结论吗?(2)推理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分析条件,组内同学可以相互帮助、提示,进行知识的合理迁移,完成性质2、3的推理证明过程,并在班级展示交流.(3)归纳总结启发学生类比性质1的两种表述方法来归纳总结,直到能清晰准确地描述出性质2和性质3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设计目的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交流自己选择的探究方法,教师适时抛出问题让学生运用推理的方法去验证,此时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推理基础,通过与同位角的比较进行转化,从而得到相关结论.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预期希望通过这一活动,加深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推理不严密、表述不清的问题,这正是教学活动中的有价值的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完善,进而让学生能准确地归纳出性质2、3的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表述.合作交流三师生活动1.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判定,那么性质与判定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如何加以区分呢?2.类比归纳.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讨论,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进行类比,并完成表格的填写.老师引导学生提炼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平行线的性质:由“线”定“角”,平行线的判定:由“角”定“线”.3.基础达标(口答)①∵ ∠1 = ∠2,∴_____∥______ .( ) ② ∵AM∥CE,∴∠1 = ___________.( ) ③ ∵ ∠2 + ∠3 =180°∴_____∥______. ( )④∵AC∥MD,∴∠3 = ___________.( )⑤∵AB∥FM, 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 条件结论 条件 结论A B DEF MC 1 2 3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角的关系 线的关系∴∠A +_____ =180°.( )⑥∵AC∥MD,∴∠1 = ___________ .( )设计目的通过表格的填写,结合图形,使学生在有充足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上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不同.通过比较、归纳、总结发展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归纳和概括能力.基础达标的练习为后面巩固练习中性质和判定的灵活运用奠定基础. 活动预期能够熟练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在运用中准确辨析由“线的关系”到“角的关系”还是由“角的关系”到“线的关系”.【第三环节】实际应用 巩固提高1.师生活动(1)情境设计①解决本节课刚开始提出的比萨斜塔的问题.求斜塔与地面形成的最大的角的度数.②如图,一束平行光线AB 与DE 射向一个水平镜面后被反射,此时∠1=∠2,∠3=∠4,∠1、∠3的大小有什么关系?∠2与∠4呢?反射光线BC 与EF 也平行吗?让学生试着说出每一步的理由.A B D C E F1 2 3 4(2) 分析整理 先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然后分组交流思路及得到的结果,最后学生代表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进行评价,分析解题思路,完善解题过程,规范书写格式.(3)巩固练习①如图,已知∠3 =∠4,∠1=47°,求∠2的度数?②如图:D 是AB 上的一点,E 是AC 上的一点,∠ADE=60°,∠B=60°,∠AED=40°.(1)DE 和BC 平行吗?为什么?(2)∠C 是多少度?为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投影反馈,共同评价.(4)反思小结 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回思: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运用了哪些知识点?你的经验是什么?班级交流、补充.2.设计目的设计情境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探索规律从“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相互转化.分组讨论给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空间,使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性质和判定的灵活应用,互相补充完善;巩固练习的设置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性质和判定的联系a b 1 23 4 A B CD E和区别的掌握,通过反思知道什么条件时用判定,什么条件时用性质,真正理解、掌握并应用于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3.活动预期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学生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用性”;明确每一步推理的根据,推理能够逐次递进,不跳步;准确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并能灵活运用.【第四环节】课堂反思,总结收获师生活动1.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评价等等).2.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交流、总结.3.教师补充总结.设计目的给学生一个回思的时间,在反思总结的过程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梳理及思维方法的构建,提升学生的思维层次;同时通过对自己或他人的评价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会学数学、用数学、做数学.活动预期学生只会从所学知识点上来总结,对于数学方法的提炼表达不清,需要教师引导和点拨,能体会到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第五环节】布置作业课堂延伸1.基础巩固:练习册7.5第1、2、3题.2.能力拓展:练习册4、5题.设计目的作业分层处理有较大的弹性,体现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板书设计设计目的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 例题 (1) (2) (3) (1) (2) (3)。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6.如图,AB,CD,EF,MN均为直线,∠2=∠3=70°, ∠GPC=80°,GH平分∠MGB,求∠1的度数.
解:∵∠2=∠3=70°(已知),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GP=∠GPC(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GPC=80°(已知), ∴∠BGP=80°(等量代换), ∴∠BGM=180°-∠BGP=100°(平角的定 义),
(完整版)《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教学课件
平行线的性质
第2课时 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综合运用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三、平行线的基本性质3
思考:类似地,已知两直线平行,能否得到同旁内角
之间的数量关系? 如图,已知a//b,那么2与4有什么关系呢?为什么?
解: ∵a//b (已知),
A.80° B.65° C.60°
D.55°
3.如图,BD⊥AB,BD⊥CD,则∠a的度 数是( A ) A.50° B.40° C.60° D.45°
4.已知AB∥DE,试问∠B,∠E,∠BCE有什么关系.请
完成填空:
A 解:过点C作CF∥AB, 则_∠__B__=_∠__1__ (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C
B
1
F
2
又∵AB∥DE,AB∥CF,
D
E
∴__C_F__∥__D_E____(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
∴∠E=∠__2__(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B+∠E=∠1+∠2(等式的性质),
即∠B+∠E=∠BCE.
5.已知:如图,AD⊥BC于D,EG⊥BC与G, ∠E=∠3,试问:AD是∠BAC的平分线吗?若是, 请说明理由.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

初一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

【导语】学习效率的⾼低,是⼀个学⽣综合学习能⼒的体现。

在学⽣时代,学习效率的⾼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影响。

当⼀个⼈进⼊社会之后,还要在⼯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个⼈学习效率的⾼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作成绩,继⽽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

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的学习效率,对⼈⼀⽣的发展都⼤有益处。

下⾯是为您整理的《初⼀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仅供⼤家参考。

1.初⼀数学知识点上册总结 点的坐标的性质: 建⽴了平⾯直⾓坐标系后,对于坐标系平⾯内的任何⼀点,我们可以确定它的坐标。

反过来,对于任何⼀个坐标,我们可以在坐标平⾯内确定它所表⽰的⼀个点。

对于平⾯内任意⼀点C,过点C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垂⾜在X轴、Y轴上的对应点a,b分别叫做点C的横坐标、纵坐标,有序实数对(a,b)叫做点C的坐标。

⼀个点在不同的象限或坐标轴上,点的坐标不⼀样。

因式分解的⼀般步骤: 如果多项式有公因式就先提公因式,没有公因式的多项式就考虑运⽤公式法;若是四项或四项以上的`多项式, 通常采⽤分组分解法,最后运⽤⼗字相乘法分解因式。

因此,可以概括为:“⼀提”、“⼆套”、“三分组”、“四⼗字”。

注意:因式分解⼀定要分解到每⼀个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否则就是不完全的因式分解,若题⽬没有明确指出在哪个范围内因式分解,应该是指在有理数范围内因式分解,因此分解因式的结果,必须是⼏个整式的积的形式。

相信上⾯对因式分解的⼀般步骤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会考出好成绩。

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定义:把⼀个多项式化成⼏个整式的积的形式的变形叫把这个多项式因式分解。

因式分解要素:①结果必须是整式。

②结果必须是积的形式。

③结果是等式。

④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关系:m(a+b+c) 公因式:⼀个多项式每项都含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这个多项式各项的公因式。

公因式确定⽅法:①系数是整数时取各项公约数。

(完整版)初一平行线与相交线经典试题

(完整版)初一平行线与相交线经典试题

第一章:平行线与相交线考点1:余角、补角、对顶角一、考点讲解:1.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直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余角.2.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是平角,那.么称这两个角互为补角.3.对顶角: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并且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4.互为余角的有关性质:①∠1+∠2=90°,则∠1、∠2互余.反过来,若∠1,∠2互余.则∠1+∠2=90○.②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l十∠2=90○,∠1+∠3= 90○,则∠2= ∠3.5.互为补角的有关性质:①若∠A +∠B=180○则∠A、∠B互补,反过来,若∠A、∠B 互补,则∠A+∠B=180○.②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如果∠A +∠C=18 0○,∠A+∠B=18 0°,则∠B=∠C.6.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二、经典考题剖析:【考题1-1】(2004、厦门,2分)已知:∠A= 30○,则∠A的补角是________度.解:150○点拨:此题考查了互为补角的性质.【考题1-2】(2004、青海,3分)如图l-2-1,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AB 于点O,OF平分∠AOE,∠1=15○30’,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2 =45○B.∠1=∠3C.∠AOD与∠1互为补角D.∠1的余角等于75○30′解:D 点拨:此题考查了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和对顶角之间的综合运用知识.三、针对性训练:(30 分钟) (答案:220 ) 1._______的余角相等,_______的补角相等.2.∠1和∠2互余,∠2和∠3互补,∠1=63○,∠3=__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两个互补的角中必有一个是钝角B.一个角的补角一定比这个角大C.互补的两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或等于直角D.相等的角一定互余4.轮船航行到C处测得小岛A的方向为北偏东32○,那么从A处观测到C处的方向为()A.南偏西32○B.东偏南32○C.南偏西58○D.东偏南58○5.若∠l=2∠2,且∠1+∠2=90○则∠1=___,∠2=___.6.一个角的余角比它的补角的九分之二多1°,求这个角的度数.7.∠1和∠2互余,∠2和∠3互补,∠3=153○,∠l=_8.如图l-2-2,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A.0个B.l个C.2个D.3个9.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150○,那么这个角的余角是____________10.已知∠A和∠B互余,∠A与∠C互补,∠B与∠C的和等于周角的13,求∠A+∠B+∠C的度数.11.如图如图1―2―3,已知∠AOC与∠B都是直角,∠BOC=59○.(1)求∠AOD的度数;(2)求∠AOB和∠DOC的度数;(3)∠A OB与∠DOC有何大小关系;(4)若不知道∠BOC的具体度数,其他条件不变,这种关系仍然成立吗?考点2: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及平行线的性质一、考点讲解:1.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相交或平行.2.“三线八角”的识另:三线八角指的是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而成的八个角.正确认识这八个角要抓住:同位角位置相同,即“同旁”和“同规”;内错角要抓住“内部,两旁”;同旁内角要抓住“内部、同旁”.3.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2)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平行.(3)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指在一条直线上任意找一点向另一条直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二、经典考题剖析:【考题2-1】(2004贵阳,3分)如图1―2―4,直线a ∥b,则∠A CB=________解:78○点拨:过点C作CD平行于a,因为a∥b,所以CD∥b.则∠A C D=2 8○,∠DCB=5 0○.所以∠ACB=78○.【考题2-2】(2004、开福,6分)如图1―2―5,AB∥CD,直线EF分别交A B、CD于点E、F,EG平分∠B EF,交CD于点G,∠1=5 0○求∠2的度数.解:65○点拨:由AB∥CD,得∠BEF=180○-∠1=130○,∠BEG=∠2.又因为EG平分∠BEF,所以∠2=∠BEG=12∠BEF=65°(根据平行线的性质)三、针对性训练:( 40分钟) (答案:220 ) 1.如图1-2-6,AB∥CD,AC⊥BC,图中与∠CAB互余的角有()A.l个B.2个C.3个D.4个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是()(1)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相交;(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所得的同位角相等;(4)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一对内错角的平分线互相平行。

初一上下册数学公式

初一上下册数学公式

初一上下册数学公式.平行线的判定公理(定理)(1)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定理)如果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那么(1)同位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内错角相等(简称“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常见的初中数学公式1 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2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4 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5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和已知直线垂直6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7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8 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9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0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11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13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14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15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16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17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18 推论1 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19 推论2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20 推论3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任何一个和它不相邻的内角2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2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2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2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2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3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3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3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3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3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3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3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3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3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4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4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4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4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4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4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4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4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4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4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5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5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5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5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5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5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5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5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6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6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6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6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6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6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6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6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6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6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7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7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7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7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7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7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7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7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7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8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三边8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8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L=(a+b)÷2 S=L×h8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如果ad=bc,那么a:b=c:d8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8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a+c+…+m)/(b+d+…+n)=a/b8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8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8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9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9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9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9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9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9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9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9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9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9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10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10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10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10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10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径的圆10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0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10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10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鲁教版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鲁教版平行线的性质定理
A
D
B
C
练 习
如图,已知两平行线AB、CD被直线AE所截. (1)从∠1=110 °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为什么? (2)从∠1=110 °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为什么? (3)从∠1=110 °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为什么?
解:∠2=110° A 解:∠4=70° 解:∠3=110° 2 请同学们注意:解题中可 ∵AB∥CD(已知) 1 4 3 ∵AB∥CD(已知) 别把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搞混 E ∴∠1=∠2(两直线平行,内错 ∴∠1+∠4=180°(两直线平 ∴∠1=∠3(两直线平行,同位 了.由角的已知条件推出两线 角相等) 行,同旁内角互补) 角相等) B D 又∵ ∠1=110°(已知) ∠1=110°(已知) 平行的结论是平行线的判定; 又∵ ∴∠2=110°(等量代换) ∴∠4=70° 而由两线的平行条件推出角的 ∴∠3=110°(等量代换)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如果 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
如果 两个角相等 ,那么这两个角是直角 .
如果两个三角形全等,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 如果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一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 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1.指出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画出图形, 结合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2. 说说你的证明思路,试着写出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直线AB∥CD,AB,CD被直线 EF所截,∠1和∠2是内错角. E 求证: ∠1 =∠2. 3 A
分析
2
B
C
F 证明:∵AB∥CD(已知), ∴∠1 =∠3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 ∠2 =∠3(对顶角相等), ∴ ∠1 =∠2(等量代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行线的性质1.平行线的概念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平行用符号“∥”表示,如“AB∥CD”,读作“AB 平行于CD”。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______________。

注意:(1)平行线是无限延伸的,无论怎样延伸也不相交。

(2)当遇到线段、射线平行时,指的是线段、射线所在的直线平行。

2.平行线公理及其推论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3.平行线的性质(1)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

(2)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

(3)两直线平行,__________互补。

1.平行线的性质【例1】(2015•辽宁阜新)(第8题,3分)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已知∠1=70°,那么∠2的度数为.【解析】先根据平行线的性质求出∠3的度数,再由补角的定义即可得出结论.解:∵直线a∥b,被直线c所截,∠1=70°,∴∠3=∠1=70°,∴∠2=180°﹣∠3=180°﹣70°=110°.【答案】110°.【例2】如图,把矩形沿对折后使两部分重合,若,则=()A .110°B .115°C .120°D .130°【解析】对折前后图形对应角相等,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即可求出∠AEF.解:∵∠1=50°∴∠BFE=21(180°-∠1)=65° ∵AD ∥BC∴∠AEF+∠BFE=180°∴∠AEF=115°【答案】B【例3】如图,AB ∥CD ,EF 与AB 、CD 分别相交于点E 、F ,EP ⊥EF ,与∠EFD 的平分线FP 相交于点P ,且∠BEP=50°,则∠EPF=( )度.A . 70B . 65C . 60D . 55【解析】 先由垂直的定义,求出∠PEF=90°,然后由∠BEP=50°,进而可求∠BEF=140°,然后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求出∠EFD 的度数,然后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求∠EFP 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出∠EPF 的度数.解:如图所示,∵EP ⊥EF ,∴∠PEF=90°,∵∠BEP=50°,∴∠BEF=∠BEP+∠PEF=140°,∵AB ∥CD ,∴∠BEF+∠EFD=180°,∴∠EFD=40°,∵FP 平分∠EFD ,∴=20°,∵∠PEF+∠EFP+∠EPF=180°,∴∠EPF=70°.【答案】A.练习1.(2015•宁德)如图,将直线l1沿着AB的方向平移得到直线l2,若∠1=50°,则∠2的度数是()A.40°B. 50°C. 90°D. 130°练习2.(2015湖南邵阳第5题)将直尺和直角三角板按如图方式摆放,已知∠1=30°,则∠2的大小是()A.30°B.45°C.60°D.65°练习3.(2015湖北荆州第2题3分)如图,直线l1∥l2,直线l3与l1,l2分别交于A,B两点,若∠1=70°,则∠2=()A.70°B.80°C.110°D.120°练习4.(2015广东佛山)如图,在△ABC中,点D、E、F分别是三条边上的点,EF∥AC,DF∥AB,∠B=45°,∠C=60°.则∠EFD=()A.80°B.75°C.70°D.65°练习5.(2015•四川凉山州)如图,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当∠2=38°时,∠1=()A.52°B.38°C.42°D.60°练习6.如图,在△ABC中,∠C=90°.若BD∥AE,∠DBC=20°,则∠CAE的度数是A.40° BDB .60°C .70°D .80°练习7. 如图,l ∥m ,∠1=115º,∠2= 95º,则∠3=( )A .120ºB .130ºC .140ºD .150º练习8.如图,直线AB ∥CD ,∠A =70︒,∠C =40︒,则∠E 等于(A )30° (B )40°(C )60° (D )70°练习9.如图,已知//AB ED ,65ECF ∠=,则BAC ∠的度数为( )(A )115 (B )65 (C )60 (D )25练习10.如图,已知∠1=070,如果CD ∥BE ,那么∠B 的度数为 ( )A .070B .0100C .0110D . 0120练习11.如图,在△ABC 中,∠B=40°,过点C 作CD ∥AB ,∠ACD=65°,则∠ACB 的度数为()ACB D E第2题图A .60°B .65°C .70°D . 75° 2.平行线的应用【例4】已知:如图,AB ∥CD ,求证:∠B+∠D=∠BED 。

【解析】可以考虑把∠BED 变成两个角的和。

如图5,过E 点引一条直线EF ∥AB ,则有∠B=∠1,再设法证明∠D=∠2,需证EF ∥CD ,这可通过已知AB ∥CD 和EF ∥AB 得到。

【答案】证明:过点E 作EF ∥AB ,则∠B=∠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 ∥CD (已知),又∵EF ∥AB (已作),∴EF ∥CD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D=∠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BED=∠1+∠2,∴∠BED=∠B+∠D (等量代换)。

练习12.已知:如图6,AB ∥CD ,求证:∠BED=360°-(∠B+∠D )。

练习13.已知:如图7,AB ∥CD ,求证:∠BED=∠D-∠B 。

1.(2015•四川凉山州第4题)如图,将一块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当∠2=38°时,∠1=( )A .52°B . 38°C . 42°D . 60°A B E D F2.(2015•青海西宁)如图,∠AOB的一边OA为平面镜,∠AOB=37°36′,在OB上有一点E,从E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上一点D反射,反射光线DC恰好与OB平行,则∠DEB的度数是()A.74°12′B.74°36′C.75°12′D.75°36′3.(2015•毕节市)(第11题)如图,直线a∥b,直角三角形ABC的顶点B在直线a上,∠C=90°,∠β=55°,则∠α的度数为()A.15° B.25° C.35° D.55°4.(2015•甘肃天水,第7题)如图,将矩形纸带ABCD,沿EF折叠后,C、D两点分别落在C′、D′的位置,经测量得∠EFB=65°,则∠AED′的度数是()A.65° B.55° C.50° D.25°5.(2015·湖北省咸宁市,第4题)如图,把一块直角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若∠1=50°,则∠2的度数为()A.50°B.40°C.30°D.25°6.(2015·湖北省随州市,第2 题)如图,AB∥CD,∠A=50°,则∠1的大小是()A.50°B.120°C.130°D.150°7.如图,把一块含有45°的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A.15°B.20°C.25°D.30°8.如图,已知AB ∥CD ,,则o .9.(2015•江苏盐城,第6题)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与一把直尺如图放置,若∠1=60°,则∠2的度数为( )A . 85°B . 75°C . 60°D . 45°10.(2015•江苏泰州,第10题)如图,直线l 1∥l 2,∠α=∠β,∠1=40°,则∠2= .11.(2015•湖南湘西州,第2题)如图,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1=40°,则∠2= 度.12.(2015•甘肃庆阳,第19题)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条命题: 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 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180∠==∠22 1 B ACDEF32题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如图,直线a ∥b ,三角板的直角顶点A 落在直线a 上,两条直线分别交直线b 于B 、C 两点.若∠1=42°,则∠2的度数是.2.(2015•云南,第11题)如图,直线l 1∥l 2,并且被直线l 3,l 4所截,则∠α= .3.(2015广西崇左第15题)若直线a ∥b ,a ⊥c ,则直线b c .4.(2015•永州,第12题)如图,∠1=∠2,∠A=60°,则∠ADC= 度.5.(2015•衡阳, 第14题)如图,已知直线a ∥b ,∠1=120°,则∠2的度数是 .6.将一副三角板如图放置,使点A 在DE 上,BC ∥DE ,则∠AFC 的度数为A .45°B .50°C .60°D .75°7.如图,已知∠1=70°如果CD ∥BE ,那么∠B 的度数为( )A .70°B .100°C .110°D .120° A BDEF8.如图1,已知直线AB//CD ,BE 平分∠ABC ,交CD 于D ,∠CDE =150°,则∠C 的度数为( )A .150°B .130°C .120°D .100° CD E图1.9.如图,已知∠1 = 70º,如果CD ∥BE ,那么∠B 的度数为( )A .70ºB .100ºC .110ºD .120º10.如图,,于交 于,已知,则( )A .30°B .20°C .25°D .35°11.如图1,直线a ∥b ,C 与a 、b 均相交,则β= ( )A .60︒B .100︒C .120︒D .150︒12. 如图,直线PQ ∥MN ,C 是MN 上一点,CE 交PQ 于A ,CF 交PQ 于B ,且∠ECF =90°,如果∠FBQ =50°,则∠ECM 的度数为A .60°B .50°C .40°D .30° AB CD ∥EF AB ⊥E EF ,CD F 160∠=°2∠=AB CD E 第3题图BC ED A1C D B AE F 1 213.如图,BC ⊥AE ,垂足为C ,过C 作CD ∥AB .若∠ECD =48°则∠B =.EDC B A14.如图,小明课间把老师的三角板的直角顶点放在黑板的两条平行线a 、b 上,已知∠1=55°,则∠2的度数为( )A. 45°B. 35°C. 55°D.125°15.如右图4,a ∥b ,如果∠1=50°,则∠2的度数是A .130°B .50°C .100°D .120°16.如图,直线c b a 直线,//分别与a 、b 相交于点A 、B ,已知 2,351∠=∠则 的度数为 ( )A .165°B .155°C .145°D .135°17.如图2,AB ∥CD ,EF ⊥AB 于点E ,EF 交CD 于F ,已知∠2=30°,则∠1是( )A .20° 60° C .30° D .45°A B CEF PQ M N 5题图 1 F 2 D C B A 图41b a218.如图,梯子的各条横档互相平行,若∠1=80 ,则∠2的度数是A .80°B .100°C .110°D .120 °19.三条直线a 、b 、c ,若a ∥c ,b ∥c ,则a 与b 的位置关系是A .a ⊥bB .a ∥bC .a ⊥b 或a ∥bD .无法确定20.对于图中标记的各角,下列条件能够推理得到a ∥b 的是( )A.∠1=∠2B.∠2=∠4C.∠3=∠4D.∠1+∠4=180°21.如图1,AB ∥CD ,∠A =50°,∠C =∠E ,则∠C 等于( )A .20°B .25°C .30°D .40°22.如图,已知a ∥b ,l 分别与a 、b 相交,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A .∠1=∠3 B. ∠2=∠3 C. ∠1=∠4 D. ∠2=∠523.如图,C 岛在A 岛的北偏东50o 方向,C 岛在B 岛的北偏西40o 方向,则从C 岛看A ,B 两岛的视角∠ACB 等于 . 第8题54321lba b EDBAC24.将两张矩形纸片如图所示摆放,使其中一张矩形纸片的一个顶点恰好落在另一张矩形纸片的一条边上,则∠1+∠2=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