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湘教版必修2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农业的含义和特点。

2.掌握农业的区位因素。

3.培养分析、归纳、运用地理基础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农业区位条件的分析,使学生掌握农业布局的方法,懂得农业区位的选择须尊重自然和经济规律,以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我国国情,加深对第一产业—农业重要性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2.明确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产生影响3.学会利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具体案例三、教学难点农业的耕作制度四、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教学过程[导入]:课前播放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引出课题:本节课我们将共同来学习有关农业的问题。

一、农业的概念和特点1、展示投影片:三江平原麦田、南方水田、青藏高原羊群、水产养殖、海南岛的芒果生产,请学生说出他们分属什么类别?并概括出共性的内容: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的特点:(1)桔生淮南则为桔,桔生淮北则为枳——地域性(2)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季节性和周期性为何农业有这样的特点?下面我们来研究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1、读“中国温度带”回答,中国有几个温度带,不同的温度带热量条件不同,导致农业熟制的不同。

2、填表究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填出下表。

3、读图表“主要作物生理行动的基本温度范围”,了解不同的作物所需要的不同温度条件。

4、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图不同的地区降水量不同,形成了南方以水田为主,北方以旱地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年降水量少于250mm的地区只能发展灌溉农业或种植业。

总结:气候因素中的热量、光照和降水等条件,它们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而不同的动植物生长也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这就形成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

因此,一个地区的农业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5、出示投影片“主要作物对土壤条件的要求”,理解土壤对农业的影响。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 3. 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区位及农业区位的含义;2.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案例分析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评价某一地区的农业选择。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2.培养对家乡农业生产的自豪感。

[教案重点]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2.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教案难点]1.农业的各主要区位因素;2.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条件。

[教案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什么是农业?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板书】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讲解】什么是区位?两层含义:该事物的位置;该事物与其它事物的空间联系。

【多媒体图片展示】给出下列两幅图,分析其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

【点拨】三江平原:季风气候、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地广人稀、生产技术较先进、国营农场种小麦。

青藏高原:高寒气候、地势高峻、山地草场广布、粗放的放牧业、放牧藏绵羊、山羊和牦牛。

两地形成不同农业生产类型的原因:农业区位差异。

【思考】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是哪三种?它们分别是如何影响农业的?【点拨】1.自然因素:<1)气候:光照:万物生长靠太阳。

热量:<积温)决定复种制度。

复种制度=播种面积/耕地面积降水:决定农作物类型<水田或旱田)两者结合:南稻北麦,南M北面,南蔗北菜;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2)土壤: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4.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农业地域类型,提高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2.利用图表、地图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3.设计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培养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2.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农业地域类型的差异,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学生在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方面的不足,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帮助他们逐步提升这方面的技能。
4.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关注农业发展,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组织实践活动,如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我国农业发展的认识,激发热爱家乡、关心国家大事的情感。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明白自己作为公民应承担的农业发展责任。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地形、气候、土壤等概念,但对于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对农业地域类型的影响认识尚浅。此外,学生在数据分析、地图阅读等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教学中需关注以下几点:
1.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培养其地理思维。
1.分析我国某地区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2.探讨该地区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普通高中地理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教案标题: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3.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和评价。

2.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难点:1.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掌握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

教学准备:1.教材:普通高中地理教材。

2.多媒体设备。

3.图表和实例材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中国农业分布的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农业的区域差异,并带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知识梳理(20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和作用,并列举常见的农业区位因素,如气候、土壤、水资源等,并解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不同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师通过板书归纳学生的回答。

3.教师介绍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如以农业为主导的农区、农牧交错区、农牧复合区等,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

三、案例分析(30分钟)1.教师展示具体案例图表,让学生分析不同农业区位因素对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该地区属于哪种农业地域类型,并探讨其特点和原因。

3.学生展示和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教师带领全班进行讨论并点评。

四、巩固拓展(15分钟)1.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针对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分组研究,整理各地区的特点和分布图。

2.学生代表进行展示,互相交流和讨论。

3.教师进行总结,归纳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原因,并解释其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

五、反思与评价(5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

教学拓展:1.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中国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典型代表及其发展情况。

2.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了解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其特点,对比和分析其与中国的异同。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具体分析方法,需要考虑的因素2.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全球的典型分布区3.提高分析任何一个地方农业区位因素的能力二.上课内容:根据教学讲义和地图册课本等资料进行讲解,让孩子尽量在课堂多记忆掌握知识点,提高做题能力。

三.课后作业: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习题四.家长签名(本人确认:孩子已经完成“课后作业”)________________知识点讲解一农业的区位选择1、农业的概念: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1)农业生产的位置(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千烟洲立体农业、横断山区的农业(地形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河西走廊的粮棉生产(水源因素)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7、农业地域的含义: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因素:[记忆](1)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2)自然条件(3)社会经济条件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位置:澳大利亚的西南端、东南端(墨累-达令盆地)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10、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发展措施:东水西调优点: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③灵活的生产选择例题云南凭借自身的优势条件和我国农业产业调整、西部大开发时机,已逐渐发展为我国花卉产业带。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优秀教案

3.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目标引导】学习目标:1、了解农业生产及其特点;2、能说出影响农业生产地区位因素;3、结合案例,会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某地区地农业区位选择;4、能合理布局城郊地农业区位.【前置作业】想一想,我们地家乡----邯郸有什么特色农产品?1、某事物地区位一方面指该事物地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地.农业区位: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地,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中各因素地.2、农业是指直接从地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地,与密切相关.从广义上说农业包括、、、和.农业生产地特点:、和 .3、农业生产受、、地制约,因此,、、构成了农业地三大区位因素.4、影响农业地自然条件有、、、、等方面.农业地技术经济因素包括、、、、等.农业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等,其中,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地价格.5、农业地区位因素之中:因素是比较稳定地,而和因素发展变化较快.二、课堂展示交流【探究展示】探究活动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耕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地东部季风区、平原、低缓地丘陵;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地东部季风区,东北、西南以及东南部地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地西部内陆地区.b5E2R。

回答:材料中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地主要自然因素有哪些?此类因素还有哪些,试举例说明.材料二:橡胶树,原产于热带丛林地巴西亚马逊河谷.英国《大英百科全书》曾断言:南北纬15度以外地地区为植胶禁区.云南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通过研究,解决了抗寒植胶和优良品种推广等关键性地技术难题,在北纬21—25度地区大面积种植天然橡胶成功.p1Ean。

回答:天橡胶地成功种植体现了哪个因素对农业区位地影响?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地一些耕地经历了下列变化:1984年,水稻田→1995年,甘蔗地→2000年,鱼塘→2004年,花卉棚.DXDiT。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环节一】复习1、不同产业活动的区位差异?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方式?【环节二】新课预习作业检查情况自主学习课本完成优化探究的新知梳理,上课前检查完成情况【环节三】新课导入古诗云:“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什么西安不能实现荔枝的种植? 南北方环境因素的差异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什么是农业?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还有那些?【环节四】课程讲授一、多媒体投影补充农业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教师总结:农业是直接从野生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也可以说农业是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产品的产业部门。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学生活动:(1) 幻灯片展示“我国年太阳辐射分布图”及各地代表性作物;生活中的农事谚语,分析农业生产的特点。

(2) 针对农业特点,生产过程中应把握什么原则?学生活动:练习:以下句子反映了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教师 授课时间 2019.3.8 课时 2 课题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2.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

3.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难点 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农业区选择多媒体ppt 课件 电子白板展台1、海南岛以水田为主,一年三熟稻,三江平原也以水田为主,一年一熟稻2、春播、夏种、秋收、冬藏3、我国糖料作物分布是:“南蔗北甜”4、我国有这样的农谚: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二、农业区位因素自主学习本部分内容,构建知识结构,学生上台默写。

1、自然区位因素幻灯片展示:学生活动:教师多媒体展示相应素材和图片,让学生回答这些素材和图片分别说明什么因素?第一组:橘生淮南则为橘, 吐鲁番的葡萄生于淮北则为枳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自然因素气候光热条件与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复种制度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同生物的生长发育要求的水分条件不同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地形坡度大于15°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的分布随海拔变化有所不同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或林业;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土壤土壤的酸碱性、肥力、土层的厚度、土壤的质地等都对农业生产有影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酸性土壤适宜种茶树、柑橘,碱性土壤适宜种甜菜、沙棘、枸杞)水源干旱、半干旱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在降水量少于250毫米的地区,农业布局在河湖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富的地方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瓜第二组:提问:三江平原(种植业)和青藏高原(畜牧业)气候都比较寒冷,但却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区位类型,这是为什么?第三组:提问:我国的“明前龙井”茶,是浙江杭州龙井乡用每年清明前采摘的新茶精制而成的,它以色香味俱佳而驰名世界。

地理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中图版必修2)

地理3.1《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中图版必修2)

第三章生产活动和地域联系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学习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图文资料,说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教学重点: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设定原因:农业区位因素既是第二学时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学习的基础,也是人文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地理原理。

教学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设定原因:学生需要对原有知识(如自然地理要素对生物的影响、政治经济学常识、生活经验等)进行重组,对某一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综合分析。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该学时知识内容较为浅显,基本没有需要教师讲述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资料的阅读分析可以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案例分析法也可以提高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教学流程:相互补充。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一、课标分析课标要求: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活动建议: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二、教学重点●说明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传统旱作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分析其形成条件教学难点●对不同地域农业生产区位因素的综合分析的思路与方法(即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混合农业的耕作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以及时空分布的特点观察、阅读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景观图、分布图、结构图,感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和形成条件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地图归纳地理现象分布规律的能力(地理技能的常规训练)能够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农业生产区位因素(对前一节内容的支持)通过列表比较,提高对区域整体性和区域差异的分析能力(体会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人地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以及追求人地间和谐发展的思想。

四、教学方式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探究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探究本地农业地域的类型以及形成条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地理图片和资料,学生经过思考,寻找答案在探究中寻求解决方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材依据: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I1)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第一课时“农业区位因素”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教材分析:本节是在第一节综述了产业活动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的基础上,具体讲解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本节课阐述了农业区位因素。

教材在内容的安排上,安排合理,正文简洁明了,阅读内容拓展学生眼界,促进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学习。

一、学生自学——精准定位1、达成目标课程目标内容要求:运用所了解的知识,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形成的原因学业要求: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形成要有所了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分析某地或种植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析案例的能力,通过生活中的地理认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来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选择。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通过对乡土地理认知和知识理论的结合学习,让学生学习到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划分的原因,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3、学情分析学生们已经在必修一教材学习的基础上具备了一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归纳、概括能力;让学生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地理利于理解教材理论,同时用理论帮助指导生活。

4、自学安排1、观看关于农业区位因素分布的记录片2、观察农业区位因素分布的示意图,观察农业区位分布的特点3、完成关于农业区位因素预习填空4、以小组为单位,对农业区位因素分布的原因分布进行相应的讨论研究二、展示质疑——能力进阶自学反馈:观看农业区位因素分布图,说明分布的原因及特点预测问题1、农业区位分布的概念教师活动;汇总小组回答,引导学生完成探究设计意图:选择农业区位因素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浅到深,由点至面进行相应的学习探究,经过层层递进进行逻辑推导,从而促进学生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从区域的角度认识多种地理知识,提升区域地理认知能力。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二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本节学习的重点是农业区位。

通过对农业区位的分析,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思维看待农业问题,明确自然、交通、技术、社会、政策等因素只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般条件。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还有深刻的原因,即这种地域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每个地区除满足区内需要外,还能为区外提供大量商品性农产品才形成的。

由此可见,农业地域类型是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特有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间进行商品交换,是农业生产社会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体现。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时要注意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可适当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典型案例。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分布和生产特色,从而深刻领会农业生产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原则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农业区位因素。

2.世界主要的农业生产类型。

教学难点 1.社会经济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打印好材料等。

学生:搜集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及影响农作物分布的因素。

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明确农业的概念,理解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

2.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理解农业地域形成的深层原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学会分析影响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及所属农业地域类型的方法。

2.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1课时导入新课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并思考问题:画面上的人们从事的是什么生产活动?这类生产活动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视频资料“三江平原的种植业、青藏高原的畜牧业”生(看录像,思考上述问题并作答)他们从事的都是农业生产活动。

有些是从事种植业,通过种植农作物获得产品;有些是从事畜牧养殖业,即通过放牧、养殖动物等来获得产品。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设计一.教材湘教版二.章节第三章第一节三.学时2个学时四.课程标准“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六.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

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

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图片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荷兰的花卉园、季风区的'水稻田、呼伦贝尔草原的牧场、东南丘陵梯田【基本概念】1、农业: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副业2、农业生产活动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的产品,这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3、农业生产活动的对象:动物和植物4、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地域性和季节性、周期性5、农业的投入和产出投入:自然条件、劳动力、生产资料、科技产出:农产品【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条件(1)气候光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决定农作物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法水分:决定作物品种、耕作方式(水田和旱田)(2)地形思考:山区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林业)平原发展什么类型的农业?(种植业)(3)水源思考:为什么古文明起源于河流的流域?(近水有充沛的水源、土壤肥沃)(4)土壤2、科技条件(1)劳动力(2)科学技术(节水技术)(3)装备3、社会经济(1)市场(2)交通主导因素与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的改变:立体农业布局模式、梯田等。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3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3
(二)科学技术
(三)社会经济
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内容,通过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很好的理解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的不同影响。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课的作用和地位
本课是在上一节阐述“农业区位因素”相关理论基础上,对各类农业区域的学习,是上一节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并且为我们下一步学习工业等其他产业提供范例。因而对本单元内容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学习好本节内容尤为重要。
【学生回答】农业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止等方面。种植方式主要有单作、间作、套作、连作等。由于不同地区的热量条件不同,也形成了不同的耕作制度,如一年一熟、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三年五熟等。
【探究活动】简要分析影响下列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技术因素:
①杂交水稻使水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
通过分析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树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分析
通过上一课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农业区位理论,这样非常有利于本节课学生进一步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归纳总结法、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顾,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生(回答)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
师不同地区,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要素存在差异,相应因地制宜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即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与作用1.1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1.2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1.3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1.4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2.1 气候因素2.2 地形因素2.3 土壤因素2.4 水资源因素2.5 自然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3.1 市场需求因素3.2 交通运输因素3.3 政策与支持因素3.4 劳动力与人口因素3.5 社会经济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与特征4.1 农业地域类型的定义4.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分类4.3 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的特征4.4 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与发展第五章:我国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案例分析5.1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5.2 旱作农业地域类型5.3 畜牧业地域类型5.4 林业地域类型5.5 渔业地域类型第六章:农业区位因素的评价与优化6.1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意义6.2 农业区位因素评价的方法6.3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原则6.4 农业区位因素优化的策略第七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可持续发展7.1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7.2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7.3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7.4 农业地域类型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第八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政策的关系8.1 农业政策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8.2 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政策制定的影响8.3 农业政策调整与农业区位因素的关系8.4 案例分析:我国农业政策与农业区位因素的相互作用第九章: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应用9.1 现代农业发展的特点与挑战9.2 农业区位因素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9.3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成功案例9.4 农业区位因素应用的前景与趋势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农业区位因素调查与分析10.1 活动目标与意义10.2 活动内容与步骤10.3 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反思10.4 活动拓展与建议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补充和说明:在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与作用时,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同区位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的高中地理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学科:高中地理课时:45分钟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

难点:如何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师生互动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思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讲解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各类型的特点。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问题,运用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知识进行分析。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知识点。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方面的掌握程度。

八、板书设计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条件2. 社会经济条件3. 技术条件农业地域类型:1. 水稻种植业2. 旱地农业3. 畜牧业4. 林业5. 混合农业九、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十、拓展学习1.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地域类型的影响。

2. 推荐相关书籍和论文,让学生深入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研究动态。

3.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直观了解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特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6. 案例分析:稻米生产与消费活动设计:教师提供稻米生产与消费的案例,例如日本稻米产业。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

高中地理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2〕掌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及形成条件。

〔3〕判断本地的农业农业地域类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材料中收集提取信息,学习综合分析某地的农业生产影响因素。

通过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影响的学习,深刻认识各个地理环境因素的作用及其联系,以普遍联系与开展的眼光对待问题、分析问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1〕农业区位各因素及其影响;〔2〕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2.难点:〔1〕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2〕分析某一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条件。

三、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案例法、探究学习、讨论分析。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引入:展示反映我国南稻北麦、东种西牧的景观图〔课件1〕讲述:三图反映的是农业活动。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根底,为我们提供食物,为工业提供原料与市场,因此,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提问:这三个地方的农业生产差异较大,能否相互调转,为什么?教师小结:不同的地方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不同的,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

在第一节中,我们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何进展农业区位选择;农业地域的形成。

(一)、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问:举例说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政策、交通、市场、科技等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教师总结并课件展示:〔课件2〕合作训练阅读寿光蔬菜产业相关资料,完成练习:“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市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地形全部为平原。

寿光市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清楚,气候温与,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608毫米左右,光照充足。

寿光市自然条件优越,中南部地下水源丰沛,土质肥沃,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

寿光农业优势突出,是国家确定的粮食、蔬菜、果品、棉花、水产、畜牧综合商品基地市,山东省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3.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 农业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2.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教学难点:1. 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判断。

2. 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卡片或实物模型。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不同?引发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好奇心。

2. 讲解农业区位因素教师简要介绍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农业生产。

3.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权重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区位因素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4. 案例分析教师给出一个或多个农业区位因素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区位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生产方式的。

第二课时5. 讲解农业地域类型教师介绍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包括水稻种植业、小麦种植业、玉米种植业、畜牧业、林业等。

并通过举例说明各类型的特点。

6. 分析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各类农业地域类型与区位因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7.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讨论本地区的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其与区位因素的关系。

9.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区位因素。

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2. 课程性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3. 课时安排:每章2课时,共10课时4. 教学目标:a. 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作用b. 使学生掌握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及特点c. 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之间的关系d.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1. 第一章:农业区位因素概述(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的定义b. 农业区位因素的分类c. 农业区位因素的作用2. 第二章:自然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气候因素b. 地形因素c. 水资源因素3. 第三章: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与农业区位(2课时)a. 市场需求因素b. 交通运输因素c. 政策因素4. 第四章: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2课时)a. 水稻种植业地域类型b. 畜牧业地域类型c. 混合农业地域类型5. 第五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与应用(2课时)a.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方法b. 农业地域类型案例分析c. 实际问题解答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分类、作用以及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农业地域类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及互动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及问题解决能力。

4. 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本课程的整体掌握情况。

五、教学建议1. 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举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鼓励学生提问,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互动性。

3.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难度。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湘教版必修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学会分析研究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掌握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基础概念和工具使用方法;4.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感知能力和模拟预测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划分与分析;2.教学难点: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和分析。

三、教学步骤与设计1. 导入(15分钟)通过卫星影像和地图的展示,让学生了解全球的农业分布以及我国的农业发展现状。

2. 讲授(40分钟)(1)农业区位因素1.农业发展要素的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等);2.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如气候、水源、土地、交通、市场等);3.湘西北山区等区域的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如土地利用、农产品种植等)。

(2)农业地域类型1.农业地域划分的概念及其方法(如定量和定性方法);2.全球、我国不同地域类型的农业特点和发展趋势;3.湘西北山区等地域的农业发展特点和趋势分析。

(3)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1.GIS的概念和作用;2.GIS的基础操作技能(如地图制作、空间数据分析、统计查询等);3.GIS在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分析中的应用案例介绍。

3. 实践操作(60分钟)1.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有关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等方面的地理数据和资料。

2.学生应用GIS工具,制作相关的地图,并进行空间数据分析和统计查询。

3.学生就湘西北山区的农业发展问题展开讨论,并进行分析和研究。

4.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3.提醒学生随时关注有关地理信息和农业发展的研究进展和新领域。

四、教学评价1.学生自主收集和整理地理数据和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2.学生应用GIS分析工具,实现了空间数据分析和查询,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地理分析能力;3.学生的讨论和研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案[1]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与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与其形成条件教学过程与方法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1)热量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2、了解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3、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4、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形成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应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

2、通过分析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应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农业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农业生产的感情,为将来从事社会活动打下基础。

3、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掌握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培养学生辩证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技术、社会因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难点: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教学过程与方法
当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能说出本地几种主要农产品吗?它们属于哪一种农业类型?
第一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
一、农业区位因素(板书)
农业生产是直接从动植物的选育、驯化、栽培、优化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与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农业生产作为社会经济活动,又要受到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规律的制约。

因此,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构成了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

1.自然条件(板书)
(1)热量
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的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农业生产中有两个与热量相关的概念,一是积温,一是复种指数。

我们常以活动积温,即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的积温,作为衡量大多数农作物热量条件的基本指标。

热量条件影响到一个地区的复种指数,复种指数=播种面积/耕地面积。

(2)光照
光照为植物的光和作用提供能量。

不同农作物对光照的要求是不同的,如小麦、棉花、水果、蔬菜、马尾松等对光照的要求较高。

(3)地形
不同地形类型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存在很大的差异。

平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合发展种植业。

山地丘陵由于坡度较大,土层较薄,耕作不便,适合发展畜牧业和林业。

(4)土壤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越高,农作物长得越好。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

例如:茶树适合在酸性土壤环境中生长,棉花、甜菜耐盐碱。

(5)水分
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水分,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

一般降水多的地区,水分条件好。

降水少的地区,河流沿岸、地下水丰富的地方水分相对充足。

2.科学技术条件(板书)
自然条件可以说是农业生产发展的先天条件,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便利,但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等技术经济因素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技术经济条件好,能使自然条件的优势充分发挥,也能使不利的自然条件得到改造。

3.社会经济条件(板书)
(1)市场:市场需求量是农业生产的最终决定因素,它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农产品的价格,一般农产品价格高,农民就会增加该种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价格低,农民就会减少该种农产品的生产。

(2)交通:园艺业与乳畜业,其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有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而交通运输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政策:中国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如取消农业税,提高农产品价格,会增加农民收入。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很多,对于具体的某种农业生产来说,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称为主导因素。

例如: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岛的天然橡胶,松嫩平原的甜菜,青藏高原的青稞——热量河西走廊的粮棉和南疆的棉花——水源
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地形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地形
城郊的园艺与乳畜业——市场
江南丘陵的茶树,东北的大豆——土壤
以色列的无土栽培——技术
(过渡)由于世界各地农业区位因素的差异,世界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二、农业地域类型(板书)
1.概念:在不同的地区,利用当地的优势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农业生产,并在地区之间开展商品交换所形成的农业经营单位或地域单位的组合。

它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

2.在一定的国家和地区,农业生产地域类型表现为不同级别的农业区域。

不同的农业区域,有着不同的农业生产条件、特点、潜力、优势和限制性因素,因地制宜开展农业生产就显得十分重要。

3.农业类型的分类
(1)按生产对象分,农业可以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混合农业等。

混合农业,一种主要的类型是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所种植的谷物或作为口粮,或作为饲料,或作为商品出售。

在西方国家,多采取谷物与牧草轮作的方式。

(2)按投入状况分,农业可以分为粗放型农业和集约型农业。

粗放型农业: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较低的劳力、资本的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型农业是指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比较多的劳动、资金和技术,以增加农产品的产量。

以劳动投入为主的称为劳动集约化,以生产资料为主的称为资金集约化,以技术投
入为主的称为技术集约化。

(3)按产品用途分,农业可以分为自给型农业和商品化农业。

自给型农业是指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用传统的农具种植多种农作物,以求自给自足,用来出售的农产品是很少的。

商品化农业:多分布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新开发地区,耕地面积广阔,机械化程度高,耗费能源也比较多,经营方式相对粗放,农产品价格较低,商品率很高。

适合于种植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

(4)农业地域类型:
①在不同的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

自然条件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对象的种类(农产品类型),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到农业生产的效率及生产技术水平。

②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游牧业
传统农业:水稻种植业、传统旱作谷物农业、地中海式农业
现代农业:种植园农业、现代谷物农业(商品谷物农业)、现代混合农业、乳畜业、市场园艺业、大牧场放牧业
②原始迁移农业会不会引起环境问题?(如果人口数量较少,所需耕地面积小,每次火烧的森林面积也不大,则放弃的地块有充足的时间恢复植被,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即在人口压力不大,农业用地较多的情况下,刀耕火种是一种符合环境条件的利用方式。

而人口增加之后,休耕期缩短,森林来不及更新时,迁移农业会使森林转为灌从,导致森林退化,进而引发环境问题。


③东亚、东南亚、南亚发展水稻种植业有哪些有利的条件?(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均耕地少,水稻单产高,缓解人口压力;有食大米的饮食习惯;国家政策鼓励。


④地中海气候区发展园艺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夏季光热充足)
⑤乳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有哪些不同?(位置不同,产品不同,主要饲料不同)
教学反思:对于本节内容,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

农业地域类型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但只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素材,多联系身边的农业生产,就会使这些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就能很轻松的理解并掌握。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讨论,归纳总结,善于自主探究问题,从而最终形成良好的地理思维,用于解决其他的地理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