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 》教学设计
科学五年级上册《鱼》教学设计及作业
![科学五年级上册《鱼》教学设计及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4bcea3c6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68.png)
科学五年级上册《鱼》教学设计及作业科学五班级上册《鱼》教学设计及作业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熟悉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看、试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形状及行为特点。
学问与技能:1、能依据提出的问题作出合理推想,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语言较清楚精确地描述鱼类的形状及行为特点,能利用表格整理记录有关讨论结论。
2、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讨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规律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3、能将鱼类特点与池塘环境相联系,知道鱼的形状及行为特点与它生活的环境是相适应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与相互沟通,通过探究,争论归纳鱼类共同特点。
实际生活中能敏捷运用所学学问,对鱼类及相关行为作出推断和解释。
教学重点:1、熟悉家乡池塘中的常见鱼类,能说出它们的名字。
2、观看、试验、记录并归纳典型鱼类的形状及行为特点。
教学难点:知道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解答问题,能将自己讨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体验科学探究中运用证据、规律推理、想象建立假设和推断、理解事物及现象的重要性。
教学预备:1、池塘鱼类的种类、形状特点、生活方式等相关挂图或课件。
2、水槽(或玻璃鱼缸)、瓷盘、镊子、纱布条、塑料绳、木片、滴管、水、家乡池塘中的典型鱼类(如鲫鱼)、毛巾或卫生纸。
3、各种水生动物(不肯定是鱼类)的图片或课件。
4、家乡池塘中的小型鱼类活体。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搜集信息资料(1)出示图片或播放课件:同学们,这是我们家乡的池塘中生活的几种鱼,谁知道这是几种什么鱼?(2)在我们家乡的池塘中,还生活着哪些鱼类?(老师依据同学的回答,将有争议的动物板书在黑板一侧,在后面的学习中重新归类)。
(3)各种鱼的大小、形态、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可为什么人们把它们都叫鱼呢?关于鱼你还知道一些什么?2. 提出讨论问题⑴老师出示并简介鱼类活体,支配同学观看鲫鱼的形状特点,为下一步讨论活动做预备。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6aa885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15.png)
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鱼》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鱼》是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包括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鱼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于生活中常见的鱼类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鱼类的特征并没有系统的认识,对于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
此外,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和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能够识别常见鱼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
2.难点: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鱼类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外部和内部特征。
2.实验法:通过模拟鱼类的呼吸和游泳,让学生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新湘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2.教具:鱼类图片、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3.课件:相关的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鱼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外部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观察鱼类的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说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如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鱼类的呼吸和游泳,让学生深刻理解鱼类的生理特点。
4.巩固(5分钟)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加深对鱼类特征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淡水还是海水,以及它们的生活环境等。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鱼类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
《鱼》教案及教学反思简短 《鱼》教学设计
![《鱼》教案及教学反思简短 《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4e517fe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5.png)
《鱼》教案及教学反思简短一、教学背景本教学设计是针对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程而设计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鱼》一课。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鱼》一课的故事情节,认识并记忆重要词汇和短语。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鱼》一课的故事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隐含意义,增强学生对段落大意的把握能力。
四、教学准备1.课文:《鱼》一课的教材版本2.教学资源: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活动材料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约10分钟)通过展示一张关于鱼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鱼这一主题的兴趣,并与学生一起进行简短的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鱼的特点和生活环境。
2. 预习导入(约10分钟)师生共同快速浏览《鱼》一课的标题、插图等内容,学生在老师引导下提前预测课文的内容,并尝试猜测生词的意思。
3. 阅读理解讲解(约20分钟)分析《鱼》一课的篇章结构,带领学生认识文章的标题、段落大意以及各个细节。
通过教师示范朗读整篇文章,并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短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小组讨论活动(约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
问题可以包括:文章中鱼的特点有哪些?鱼为什么会变成了人的样子?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试图给出合理的解释。
5. 语言表达训练(约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他们对鱼的理解与思考,鼓励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拨和提问,帮助学生改进表达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6. 总结归纳(约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和主要掌握的知识点。
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bcc286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4.png)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概述、鱼的生理特征、鱼的生活习性、鱼的分类及保护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的生理特征,理解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鱼的分类方法,能够识别不同种类的鱼。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重点:鱼的分类方法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生物笔记本、彩色笔、鱼类分类卡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的生活视频,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鱼的生理特征,引导学生分析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a. 鱼的体型和运动器官b. 鱼的呼吸器官c. 鱼的感觉器官3. 分类方法学习:讲解鱼类分类原则,展示鱼类分类图,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方法。
4. 实践活动:分发鱼类分类卡片,让学生进行分类练习。
5. 例题讲解:分析鱼类分类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设计鱼类分类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7. 生态环境保护:介绍鱼类资源的保护,引导学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特征a. 体型和运动器官b. 呼吸器官c. 感觉器官2. 鱼的分类方法3. 鱼类资源的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b. 请举例说明鱼类分类的方法。
2. 答案:a. 鱼适应水生生活的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运动器官为鳍,呼吸器官为鳃,感觉器官为侧线等。
b. 鱼类分类方法:根据鱼的生活环境、体型、鳃耙数等特征进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鱼类生理特征和分类方法的理解,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拓展延伸:a. 了解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及其保护措施。
b. 探讨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生理特征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原理。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d0183789eb172dec63b7ee.png)
第四节鱼教学设计篇一:八年级生物上第四节鱼教案第四节鱼教材分析鱼类是脊椎动物中较低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
它的形态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适应:体形一般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
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资源。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习各类脊椎动物打好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法指导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设疑、讨论、归纳总结法。
让学生带着有趣而有争议的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2.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结合鲫鱼实验,自主探索,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动物的分类。
2.了解多种多样的鱼,知道“四大家鱼”。
3.掌握鱼的形态结构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4.理解鱼的呼吸过程。
5.理解与鱼的运动有关的结构特点。
6.了解鱼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通过对鱼的形态特征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鱼呼吸和游泳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鲫鱼形态结构等知识的学习,进一步确立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观察鲫鱼的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同学间的合作意识。
3.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保护生物资源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2.教学难点:鱼的呼吸与运动。
三、教具准备挂图、鲫鱼、鱼解剖标本、水槽、剪刀、筷子、细线。
四、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喜欢吃鱼吗?鱼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人为什么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来学习我们今天的新课。
三、合作探究人如果要在水中生活需要解决那些问题?鱼等水生动物有时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游泳1、鱼在游泳时,靠什么部分产生前进的动力?靠哪种鳍来保持平衡?靠哪中鳍保持前进的方向?2、各种鳍的作用能够仅靠观察得出结论吗?(二)呼吸:取一条活鱼,放在一个装有清水的玻璃缸中,根据“观察与思考”(课本P7)观察回答下列问题: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是怎样交替动作的?2、用纱布包住鱼身抓住鱼,然后将墨水滴在鱼的口前方,观察墨水会不会顺着鳃盖后缘流出来,这说明了什么?3、观察鳃的颜色和结构特点,分析鳃为什么是鲜红色的?鳃丝为什么既多又细?4、进入鳃和流出鳃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会有什么变化?5、鱼鳃的哪些特点对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鱼离开水后,很快就会死亡,原因是什么?(二)总结鱼类主要特征(一)鱼儿离不开水,那它的形态特征与水中生活究竟是怎样适应的呢?引出以下内容。
幼儿园小班教案《鱼》
![幼儿园小班教案《鱼》](https://img.taocdn.com/s3/m/58673c9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e2.png)
幼儿园小班教案《鱼》
一、教学目标
1.能认识鱼的基本特征;
2.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鱼的生活环境;
3.能通过观察模仿画出简单的鱼的外形;
4.让幼儿对鱼类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二、教学内容
1.鱼是什么?
2.鱼类的基本特征;
3.鱼的生活环境;
4.画一只小鱼。
三、教学准备
1.课件;
2.指导幼儿认识鱼类的书籍;
3.水彩笔和纸板。
四、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让幼儿观看幻灯片中的图片和视频,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引导幼儿谈论自己对鱼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步:讲解
1.老师结合图片和视频,为幼儿介绍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
2.引导幼儿发现和观察鱼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第三步:互动交流
1.老师引领幼儿一起自己动手画出一只小鱼,锻炼幼儿的能力;
2.细心的老师引导幼儿进行模仿画出简单的鱼外形;
3.引导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来涂染小鱼。
第四步:总结
1.教师借助图片和视频,对之前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2.询问幼儿对此次活动的体会和感受;
3.教师巩固本次活动所学的知识点。
五、教学反思
在此项教学中,我尝试给幼儿呈现不同的教育形式,通过观察和模仿,让幼儿更好的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环境;同时,通过自己动手画出一只小鱼,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和在知识点上,更加贴近幼儿的生活,使他们能够轻松参与其中,通过互动,习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值得长期推广。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43b04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d1.png)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一节《鱼》。
主要内容详细包括鱼类的主要特征、鱼类的适应特点、鱼类的呼吸和运动、以及鱼类的生态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类的主要特征,了解鱼类的适应特点,理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鱼类的主要特征、适应特点、呼吸和运动原理。
教学难点:鱼类的适应特点及其呼吸和运动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PPT等。
学具:显微镜、观察盒、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和视频,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学新课:(2)分组讨论,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
(3)讲解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结合视频和PPT进行演示。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4.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鱼类呼吸和运动的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加深理解。
六、板书设计1. 鱼类的主要特征2. 鱼类的适应特点3. 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特点。
(3)解释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
2. 答案:(1)鱼类的主要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呈梭形,体表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2)鱼类的适应特点:如身体梭形,减小游泳时的阻力;鳃呼吸,适应水生生活等。
(3)鱼类的呼吸和运动原理:通过鳃呼吸,吸收水中的溶解氧;通过尾部和鳍的协调运动,实现游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鱼类的生活环境,了解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研究性学习任务,让学生调查当地鱼类资源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鱼》教案(通用16篇)
![《鱼》教案(通用1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d6c67a9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1a.png)
《鱼》教案(通用16篇)《鱼》教案(1)教学设计目标:1、初步感受自然界中的形象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两者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是在对比中产生的。
2、能大胆的作画,充满画面,画一条大鱼。
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1、物质准备:鱼的课件、图画纸、水彩笔和油画棒。
2、知识准备:鱼类的知识。
活动重点: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孩子了解鱼的形状和特征,运用所学的知识画一条漂亮的并充满画面的大鱼。
活动难点:自然界中的鱼与美术作品中的鱼的区别,如何突出特征把鱼画大。
活动方式:集体个别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猜谜引入,激发兴趣: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介绍一位朋友,它是我们人类的好伙伴,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想)好,现在,就请你们仔细听谜语,边听边想,听完了以后再回答问题。
从不离水,摇头摆尾,鳞光闪闪,满身珠翠2、你真聪明!你怎么猜出来是鱼呢?出示课题:《谁画的鱼最大》3、欣赏:美丽的海洋世界教师:小朋友们,就让我们跟随小鱼胖胖一起到美丽的海底世界去看一看吧。
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仔细,想想你看到了什么?看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放课件:欣赏海底世界)看完了以后感觉非常美,也想到海底世界像小鱼一样玩一玩。
教师总结:大家说的非常好,鱼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大海是它的家,让我们每个小朋友爱护鱼类的同时,也爱护它的家。
4、教师:鱼之所以能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玩,就因为它有着特殊的身体,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一下。
(1)小朋友说,教师通过课件演示鱼身体的各部位的特点。
(2)认识不同形状的鱼的特点。
教师小结:鱼的形状真是千奇百怪啊。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鱼身体的各部位的特点。
)(3)比较:认识大小教师:小朋友们,老师从大海的深处请来了两条鱼,你们看,它们是什么形状?有什么不同?(小朋友:一大一小)好,现在我将这两条鱼放在一样大的纸上,你们仔细比较,哪条鱼放在画面上更合适?更好看? (出示两条鱼)请你们举起你们的小手,在你的纸上试着画一条充满画面的大鱼,并研究一下如何将鱼画大,最后将你的经验介绍给大家。
《鱼》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e973ec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f.png)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2.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3. 引发学生对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引入部分:1. 预热环节:播放一段有关鱼的视频,激发学生对鱼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主体部分:2. 学习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鱼进行研究,了解鱼的外形特征、呼吸方式、栖息地等信息。
b.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报告他们所研究的鱼,其他组员提问并分享自己对鱼的认识和观察经历。
3. 观察与描述:a. 准备一些鱼的图片或模型,并分发给学生。
b. 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模型,尽可能描述鱼的特征如颜色、体型、鳞片等。
c. 学生两两合作,轮流描述鱼的特征,提高他们的交流和表达能力。
4. 实践探究:a. 给每个小组提供一个鱼缸和一些小型塑料鱼。
b. 学生自行设计鱼缸中的栖息环境,包括水草、石头等。
c. 将小型塑料鱼放入鱼缸中,观察它们的行为和互动。
学生可以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5. 讨论与总结:a. 引导学生分享他们观察到的现象和对鱼的认识。
b. 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如鱼在水中移动的方式、为什么鱼需要水生活等。
c. 结合学生的观察和思考,总结鱼的特征和适应水生活的原因。
结束部分:6. 关注环保:a. 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鱼类的保护问题,如过度捕捞导致鱼类减少等。
b. 提醒学生要珍惜鱼类资源,保护水生态环境,不乱丢垃圾。
c.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设计一些小环保行动,并呈现给全班分享。
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和描述的情况;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讨论表现;3. 学生的环保行动设计和表达能力。
延伸活动:1. 邀请专业人士或相关机构的代表来学校,开展更深入的鱼类知识讲座;2. 组织学生一起去水族馆或自然保护区感受真实的鱼类生态;3. 设计一份关于鱼类的调查问卷,让学生到社区或亲友中收集信息。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并引发了他们对环保的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鱼》
![大班科学教案《鱼》](https://img.taocdn.com/s3/m/5558a14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4.png)
大班科学教案《鱼》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鱼类,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和实践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放大镜、各种鱼类图片、鱼缸、鱼食等。
2.教学环境:宽敞明亮的教室、透明的鱼缸。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拿出几幅图片,其中包括各种不同的鱼类。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些都是什么动物?”学生回答后,教师正式向学生介绍今天的课程——《鱼》。
2. 探究鱼类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询问学生对鱼类的了解以及对鱼类的认识。
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特点,并帮助他们总结出以下几个特点:•鱼类有鳞片,有冷血动物的特征。
•鱼类有鳍和鳃,能够在水中快速游动。
•鱼类靠吸取水中的氧气来呼吸。
3. 观察活鱼教师将活鱼放入透明的鱼缸中,让学生近距离观察。
引导学生观察鱼类的形状、颜色、尾巴的摆动方式等特点,同时观察鱼类呼吸的方式。
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并给予表扬。
4. 制作鱼标本将鱼从鱼缸中取出,使用放大镜观察鱼的身体结构。
教师示范如何制作鱼的标本,并引导学生一起完成。
学生可以用纸板、毛线、彩色纸等材料来制作。
完成后,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
5. 认识鱼食教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常见的鱼食,如鱼饵和鱼粮等。
让学生尝试用手触摸鱼食,并观察鱼食的颜色、形状等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观察结果,向他们解释每种鱼食的作用和营养价值。
6. 鱼类的生活环境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生活环境,并让学生讨论鱼类适合生活的地方。
教师提供一些提示性问题,如鱼类适合生活在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中,以及鱼类需要什么样的水质等。
通过讨论,让学生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
7.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出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点。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疑惑,并给予解答。
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形式进行复习,增强学生对鱼类的理解和记忆。
四、课后延伸1.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回家观察家庭中有关鱼类的生活习性和饲养情况,并写下观察报告。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9eaed7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5.png)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鱼类的世界”,详细内容主要包括鱼的形态结构特征、生理特点、生活习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特征,了解不同种类鱼的特点。
2. 使学生理解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独特之处。
3. 培养学生保护鱼类资源,关爱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教学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其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投影仪等。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鱼类观察记录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鱼类标本、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5分钟)(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分类。
(2)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鱼类观察记录表,并进行小组讨论。
4. 知识巩固(10分钟)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六、板书设计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有鳍有鳔2. 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3. 鱼的分类冷水鱼温水鱼热带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征。
(2)举例说明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征:身体呈梭形,有鳞片、鳍和鳔等。
(2)鱼的生理特点: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温不恒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鱼类的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特点掌握较好,但对鱼类分类的掌握程度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我国特有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鱼的形态结构特征及分类。
2. 鱼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生生活的机制。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
初中生物《鱼》的教案
![初中生物《鱼》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5a31a4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b5.png)
初中生物《鱼》的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生活习性、营养需求等知识。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鱼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
教学难点:1. 了解鱼类的生殖繁殖方式。
2. 探究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物或图片展示鱼类的不同种类。
2.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工具,用于展示鱼类的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自由发言,激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1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鱼类的分类及基本特征,让学生了解鱼类的多样性。
2. 教师讲解鱼类的生活习性和生存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鱼类的适应性和生存技能。
三、实验与探究(2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鱼类的行为,让学生发现鱼类的特殊特征和习性。
2. 学生分组进行小实验,观察鱼类对不同环境条件的适应性,探究鱼类在生存过程中的生理需求。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
2.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对鱼类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和评价。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观察自家养的鱼类,记录鱼类的行为和生活习性,写一份观察报告。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鱼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生活习性有了初步了解,培养了学生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鱼类的生态系统作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环境保护意识。
《鱼》教学设计
![《鱼》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3e1f5c4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b7.png)
一、教学目标1.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2.通过对图片和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培养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多媒体展示海洋中游泳的鱼群,提问:(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去过海洋馆啊?(学生回答去过。
)(2)海洋馆里面最多的是什么啊?(鱼类。
)(3)不同种类的鱼有没有共同的特征呢?(导入本课课题。
)(二)新课展开教师提问:鱼类为什么能够在水中生活呢?(一是能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够在水中呼吸。
)1.游泳(1)学生观察鱼缸中鲫鱼游泳,教师提问:鱼的体形有哪些特点?能不能帮助它在水中游泳?(鱼的身体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分,通常左右侧扁,大多呈流线型,这样的体型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运动时遇到的阻力。
)(2)把鲫鱼放在解剖盘上,学生触摸。
教师提问:通过触摸感受鱼的体表有什么特别之处?想一想这有什么作用?(鱼的体表常常有鳞片覆盖,鳞片的表面有滑滑的粘液,既能减少游泳中的阻力,也起到保护身体的作用。
)(3)教师展示鲫鱼的骨骼标本和肌肉示意图,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说一说鲫鱼的骨骼有什么特点?它的骨骼和肌肉对游泳有什么帮助?(鱼的背部有一条完整的脊柱,脊柱能支撑整个身体。
它的两侧富有发达的肌肉,肌肉的收缩能够带动身体的摆动,对运动起着重要作用。
)(4)教师提问:通过对鱼身体结构的分析以及对鱼类游泳姿态的观察,说明鱼在水中是怎么运动的?(鱼在水中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2.呼吸(1)学生观察鱼鳃结构,教师提问:什么结构有助于鱼在水中呼吸?(鱼鳃是鱼呼吸的主要器官,鳃的主要部分是鳃丝,鳃丝呈鲜红色,密布毛细血管。
这样的结构有利于鱼在水中呼吸。
)(2)学生观察鱼在水中的呼吸动作,描述鱼是怎样进行呼吸的?(当鱼的口和鳃盖后缘交替张合时,水从口流进,经过鳃丝时,溶解在水里的氧就会渗入鳃丝中的毛细血管里。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302e0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e0e1e10.png)
《鱼》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教材《鱼》章节,详细内容包括鱼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以及鱼类的分类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鱼的生理结构特点,了解鱼类的生活习性。
2. 使学生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鱼的生理结构特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重点:鱼的生理结构、生活习性、生态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挂图、PPT课件。
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鱼的照片,引发学生对鱼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让学生观察照片,说出鱼的特点。
2. 新课讲解:(1)鱼的生理结构特点1) 鱼的体型及体表特点2) 鱼的呼吸器官3) 鱼的运动器官(2)鱼类的生活习性1) 鱼类的食性2) 鱼类的繁殖3) 鱼类的迁徙(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鱼类生存现状的图片,让学生了解鱼类面临的问题。
(2)讨论如何保护鱼类资源,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例题讲解:(1)分析鱼类生理结构的特点,解释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原因。
(2)举例说明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鱼的结构图。
(2)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鱼类的生活习性。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强调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倡导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
六、板书设计1. 鱼的生理结构特点2. 鱼类的生活习性3.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 保护水资源和鱼类资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生理结构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
(2)谈谈你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看法。
2. 答案:(1)鱼的生理结构特点:体型流线型,体表有鳞片;呼吸器官为鳃,运动器官为鳍等。
适应水中生活的意义:减小游泳时的阻力,保护身体;便于呼吸和运动等。
初中鱼教案
![初中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dddeea4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1c.png)
初中鱼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环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欣赏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与鱼相关的课文,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鱼的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鱼的喜爱之情。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享讨论成果,让学生互相启发,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 分析课文(1)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词,进行情景对话或小作文创作。
(2)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美,保护生态环境。
6.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强调保护大自然、珍惜生命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
五、教学评价1. 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进行评价。
《鱼》小班音乐教案
![《鱼》小班音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7666a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1b.png)
《鱼》小班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鱼的形象,引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
3.提高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和音乐表情能力。
二、教学准备1.熟悉歌曲《小鱼游啊游》的口琴伴奏。
2.准备足够数量的小鱼造型道具。
3.准备一些彩色纸和颜色笔。
三、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老师带领幼儿进行一些简单的音乐游戏,如拍手、敲击乐器等,让幼儿进入音乐状态。
2. 引入歌曲《小鱼游啊游》•老师播放《小鱼游啊游》的录音,在幼儿面前晃动小鱼造型道具,引发幼儿的兴趣。
3. 感知歌曲的节奏•老师与幼儿一起通过手拍的方式感知歌曲的节奏,并大声数一数每个小节的拍数。
4. 学习口琴伴奏•老师示范并教授幼儿用口琴伴奏歌曲《小鱼游啊游》。
•老师可以先演奏一段口琴伴奏,然后让幼儿模仿跟唱。
5. 运用身体语言表演•老师带领幼儿用身体语言表演小鱼游泳的动作,如摆动双臂、腾空跳跃等。
6. 制作小鱼手工6.1 准备工作•老师提前准备好一些彩色纸和颜色笔。
•每个幼儿发放一张彩色纸。
6.2 制作过程•老师示范折叠彩色纸,制作成小鱼的样子。
•老师引导幼儿根据示范,自己动手折叠彩色纸。
•幼儿可以用颜色笔给小鱼添加眼睛、鳞片等细节。
7. 集体演唱《小鱼游啊游》•老师带领幼儿齐声演唱歌曲《小鱼游啊游》,同时用口琴伴奏。
8. 游戏环节•老师引导幼儿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用小鱼造型道具进行游戏。
•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指挥,其他幼儿模仿小鱼游泳的动作。
9. 结束活动•老师带领幼儿进行放松活动,以缓解活动带来的紧张感。
•可以进行简单的舞蹈或按摩活动。
四、课后延伸1.老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小组活动,利用小鱼造型道具进行创作表演。
2.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观看与鱼相关的内容,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幼儿对音乐的整体感知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节奏和表情。
同时,通过手工制作小鱼和身体语言表演,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鱼》教学设计.doc
![《鱼》教学设计.doc](https://img.taocdn.com/s3/m/db603ae8844769eae109ed9d.png)
《鱼》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简述鱼类外部形态特征。
2.简述鱼类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征。
二、重、难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三、教学过程【导入】鱼类1、展示鱼的骨骼标本,引导学生观看。
2、质疑: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最了解、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什么?过渡: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它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与人类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 我们就一起來学习有关鱼的知识。
【讲授】(一)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展示:鲫角的骨骼标本和骨骼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脊柱和脊椎骨。
2、组织学生列举生活中有脊柱的动物和无脊柱的动物。
3、归纳总结:除鱼类外,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在身体内都有脊柱,属于脊椎动物。
我们之前学习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体内无脊柱,属于无脊椎动物。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脊椎动物中的第一个代表一一鱼类。
【讲授】二)多种多样的鱼1、展示:淡水鱼和海水鱼图片。
讲授: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类群,占脊椎动物一半以上,有的生活在海洋中,有的生活在河流、湖泊和池塘等淡水中。
2.质疑:多种多样的鱼都生活在水中,它们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又有什么主要特征?【活动】(三)鱼的主要特征1、质疑:如果我们人类来到水屮生活,会遇到哪些问题?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强调鱼Z所以能够生活在水中,有两个特点至关重要:一是靠游泳来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二是能在水中呼吸。
2.组织学生活动:观察鱼的外形和运动(1)取一条鲫鱼,放在解剖盘中,观察外部形态。
思考: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是否有利于克服水屮的阻力?(2)鲫鱼体表有什么覆盖物?用手摸一摸鱼的体表,有什么感觉?这对鱼的运动有什么好处?(3)将鱼放进盛有清水的玻璃缸屮,观察鱼的运动器官是什么?请结合教材20页“鱼的结构标注图”,辨认各鱼鳍名称。
(4)仔细观察鱼的运动,小组讨论:鱼的运动只靠鳍就能完成吗?巡视课堂,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⑴鱼的体形和体表黏液等有利于减少鱼在水中游泳的阻力;(2)鱼靠尾部和躯干部的左右摆动以及各种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d7ce6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f.png)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七章《动物的生活》第二节《鱼》。
内容包括鱼类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掌握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能力。
2. 学习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合作交流能力,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主要特征、身体结构、生理特点。
难点: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鱼类标本、图片、视频、显微镜、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鱼类标本,引导学生发现鱼的主要特征。
(2)讲解鱼的身体结构、生理特点,帮助学生理解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 实践活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实验观察:使用显微镜观察鱼鳃的结构,了解鱼如何呼吸。
4. 例题讲解:通过讲解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鱼类知识的掌握。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主要特征2. 鱼的身体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4. 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鱼类的主要特征。
(2)简述鱼如何适应水中生活。
(3)分析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鲨鱼、鲤鱼、鲫鱼。
(2)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鳞片保护;鱼用鳃呼吸,用鳍游泳;鱼体内有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方向。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担任消费者,维持生态平衡;同时,它们也是水域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对水质有重要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掌握了鱼类知识,但部分学生对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理解不够深入。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b96048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01.png)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鱼》一文。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鱼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学会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鱼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鱼缸、鱼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实践情景引入:展示鱼缸,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5分钟)(1)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一道关于鱼的科普知识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1)让学生模仿课文,用一段话描述自己喜欢的鱼;(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题:《鱼》2. 生字词:活蹦乱跳、悠然自得、五彩斑斓等3. 鱼的生活习性和特点:适应水中生活、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喜欢的鱼”为主题,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最喜欢的鱼。
2. 答案示例:我最喜欢的鱼是金鱼。
它有着圆圆的肚子,长长的尾巴,游动时犹如一把彩色的扇子。
金鱼在水里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让人感到十分惬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兴趣。
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后作业以写作形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拓展延伸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保护,增强环保意识。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07889e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46.png)
《鱼》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四册《鱼》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解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学习生字词,掌握句子结构和语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课文内容,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学习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保护动物、关爱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鱼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鱼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a.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
b. 学生圈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分析鱼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 实践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了解到的鱼的特点和习性。
5. 例题讲解:讲解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习题,指导学生正确解题。
6.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鱼》2. 主要内容:鱼的基本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鱼的生活习性:吃食物,繁殖后代,适应水中生活。
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科研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抄写生字词。
b. 根据课文内容,简述鱼的基本特征和生活习性。
c. 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的关系。
2. 答案:a. 生字词答案略。
b. 鱼的基本特征:生活在水中,有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
生活习性:吃食物,繁殖后代,适应水中生活。
c. 鱼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观赏、科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四年级下人教版新课标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建国路小学郑炜娜【课题】:《鱼游到了纸上》【教材分析】:《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作者以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本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细写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理念】:教育性:通过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品质特点,学习他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学科性:掌握本课生字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等。
逻辑性:理清条理,特别是一些主要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发展性:培养和发展学生联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品析语言文字的能力。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词句,能够自学字词,读懂文章大意,能较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但对于人物思想的认识还比较单一,对文章重点句子的感悟还不够深刻,不太注重写作方法的学习,需要老师的点拨与引导。
【教学目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二课时【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具准备】:制作描写聋哑青年神态、动作等重点语句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
学法:抓重点词句理解感悟、合作交流、以读促思、用读表意。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一、激情激趣,导入新课(一)、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特别的青年,回忆一下,它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二)、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这位特别的青年,看看他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
(三)、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文章两次提到了特别,第一次是说青年举止特别,第二次是说青年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很特别。
本节课,抓住“特别”这个词,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指明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引入了下面的教学。
二、整体回顾,情景铺垫(一)、投影出示七句带“游”的句子,师生配乐合作读句子,使课文内容巧妙连接。
师:题目中有一个动词“游”,游字在文中多次出现,成了贯穿全文的主线。
课前大家找出带“游”的句子,你们仔细读,用心品,你就能体会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味道。
【设计意图】这七句话体现了文章内容的层层深入。
老师简练的旁白和学生的朗读有效衔接,通过师生合作朗读七个带“游”字的句子,整体回顾全文。
再加上《渔舟唱晚》背景音乐的衬托,课文内容在学生脑海中产生完整的画面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自此展开,入情入境,为下一阶段深入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三、感受“鱼游到了心里”(一)、师:从哪些句子看出他爱与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句子。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统领整节课的大问题,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句子,直入中心,理解感悟、学习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青年的全神贯注、持之以恒。
重点交流三句话:●“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二)、全班汇报交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导。
1投影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这是对青年什么描写?(神态描写)你找到了哪些表示神态的词?抓住呆呆地、静静地感受青年的投入和专注。
比较自己看鱼时的三心二意、漫不经心,从而体会青年看鱼时静中所蕴含的全神贯注。
指导学生读出青年的专注和投入。
师:你们看金鱼和青年有什么不同?有人漫无目的地看、有人走马观花地看、有人三心二意地看,而这位青年是这样地看——读句子。
板书:全神贯注。
2投影出示:“他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师:“融为一体”是什么意思?体会仿佛自己就是一条活泼可爱的金鱼,在清澈的水里嬉戏玩耍的真实场面,激发学生想象:他和鱼儿一起……感受青年忘我的境界。
3投影出示:“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
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教师引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出来不说一句话。
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忘了----、忘了-----”他爱金鱼爱到了-----。
激发联想:他记住了什么?若要给记换一个字,可以说鱼()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设计意图】:在学生的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语去体会。
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
《新课标》曾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学生了抓住“呆呆地、静静地、融为一体”等词语,感受到了青年对鱼的喜爱。
这样一层一层的展开教学,学生一边品读语言文字一边体会,明白因为聋哑青年全神贯注的观察鱼,鱼才游到了他的心里。
4、通过“他学画才一年多”体会到青年虽然是个聋哑人,但他勤奋专注地观察鱼,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就记住了鱼的动态。
师:要记住鱼的那么多动态,容易吗?青年用了多久?一年多是长还是短呢?抓住“才”理解时间短。
感受一年中春夏秋冬青年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板书:持之以恒师:看了这么久,他烦不烦,累不累?他忘记了烦恼,忘记了疲劳,忘记了一切,他爱与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青年的全神贯注、持之以恒、忘我的境界。
过渡语:正是这种忘我的境界,才让小姑娘真切的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
【设计意图】本文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先引导学生理解“鱼游到了心里”,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到是先要心中有鱼,记住鱼的样子,才会胸有成竹画好鱼。
有效分解了难点。
抓住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青年看鱼时的全神贯注及持之以恒,培养了学生做事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
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感受“鱼游到了纸上”(一)、投影出示小姑娘的话:“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了!”指导朗读小姑娘惊讶的语气。
师:一个“游”字喊出了青年高超的绘画技艺,喊活了纸上那一条条金鱼,多好的赞叹呀!生齐读这句话,读出惊讶的语气。
过渡:小女孩的这一声惊叫,引来了许多人来围观,你们瞧!(二)、围观的人赞叹着、议论着,他们会说些什么?情景再现,练习说话。
1、师:那位青年画得太投入,太精彩了,不知不觉吸引了许多人来围观,想象一下都有谁?他们会说些什么?投影示句子示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情景会话,师巡视指导。
2、集体汇报交流、进行思维拓展。
过渡语:能把鱼画得在纸上游动,那位青年的画技可真高,那他是怎么画的呢?(三)、投影出示句子: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素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默读文章,找出青年是怎么画鱼的。
2、指名读句子,想哪个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3、交流感受,师引导学生理解“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
4、指导朗读,自由读,再齐读。
师:通过你们的描述,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位青年画画的样子,那么专心致志,那么一丝不苟,同学们,能用朗读将这幅画面读得再清晰,再生动些吗?【设计意图】本单元安排的是一组以写人为主的文章,单元要求明确指出:教学中要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要做到说写结合,读写结合。
我从小女孩“鱼游到了纸上”那句赞叹的话引出本环节教学,使得两部分内容有效衔接,把学生的思路连成一条线。
抓住青年画鱼时的动作描写,体会作者细致入微的写作方法。
通过情景教学,引发学生展开联想,交流讨论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学生入情入境,相互讨论,青年似乎来到了学生的身旁,大家七嘴八舌,各种赞叹声议论声不绝于耳。
情境创设,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为课后的小练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将课堂推入高潮。
五、突破难点、升华情感师:观察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因果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因为青年看鱼时全神贯注、持之以恒、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鱼游到了他的心了,因为他心中有了金鱼的鲜明形象,所以才能画出活灵活现的金鱼,鱼才会游到了纸上。
师:这位青年爱鱼画鱼的事给你什么启示?【设计意图】前面的教学已为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通过老师的板书自己总结发现规律,远比老师的讲解记忆深刻得多。
青年做事认真专注、持之以恒的品质学生自然心领神会,升华了课文的主题,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
板书:27 鱼游到了纸上全神贯注↑持之以恒→鱼游到了心里忘我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