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合集下载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信息情况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信息情况
cn02988204487方敏教授硕士生导师mfangmailxidianeducn88204267吴自力副教授硕士生导师wzlmtixidianeducn02988204448鱼滨教授硕士生导师yubinmailxidianeducn02988204723刘芳教授博士生导师f63liu163com88203529牛文生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平教授博士生导师chenpingseixidianeducn88202414谢克嘉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宁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建峰教授硕士生导师jfmamailxidianeducn02988202352刘三阳教授博士生导师丁振国教授硕士生导师dingzhenguo126com88204048刘刚教授硕士生导师gliumailxidianeducn李凤华教授硕士生导师方勇教授硕士生导师武波教授硕士生导师bowuxidianeducn88204436郑有才副教授硕士生导师yczhengmailxidianeducn88204295刘西洋教授硕士生导师xyliuxidianeducn88204612李青山副教授硕士生导师qshlimailxidianeducn88204611顾新教授硕士生导师guxin66163com王养利教授硕士生导师yliwangmailxidianeducn88203306蒋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mjiangxidianeducn高琳教授硕士生导师lgaomailxidianeducn13991877387张军英教授硕士生导师jyzhangxidianeducn88202580604曾平教授硕士生导师zp8637126com8820447284刘芳教授硕士生导师f63liu163com88203529陈平教授硕士生导师chenpingseixidianeducn8820241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影响深远的学科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导师信息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光学工程导师信息

熊显名 个人简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1)光电传感与信息处理技术熊显名、张文涛、秦祖军、陈明、韩家广、汪杰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2)光机电一体化技术陈元枝、胡放荣、高兴宇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3)光学图像处理科学与技术吴军、李俊、刘振丙、叶松桂林电子科技大学(008)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080300)光学工程(04)光通信及网络技术姜兴、袁纵横、何宁、马春波姓 名 熊显名性 别 男 职 称 研究员 所在单位 电子工程学院电子邮件 ****************.cn研究方向 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光学遥感测试个人简介熊显名,研究员,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激光专业,获工学学士,毕业后从事无损探伤工作,曾参加国家“六五”攻关项目,并获国家发明奖一次,97年获高级工程师职称、职务。

2000年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作,01年任电子工程学院(系)光信息教研室主任,04年任电子工程学院实验中心主任,主持参加各种纵向、国防及企业项目二十余项。

各类学术论文30余篇,EI 检索20余篇;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光电测试、计算机辅助测试及光学遥感测试。

张文涛个人简介姓名张文涛性别男职称教授所在单位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电子邮件****************研究方向光电检测、纳米计量、激光技术个人简介2005年师从全国著名光学计量专家李同保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08年3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2007年赴意大利比萨大学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10年赴爱尔兰卡罗理工大学进行访问。

曾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纳米科技专项基金和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等,近五年在《物理学报》、《中国科学》、《Chinese Physics B》、《Chinese Physics Letters》、《NIMB》等权威期刊发表研究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6篇。

电子科大计算机导师介绍

电子科大计算机导师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导师及其科研能力介绍为方便大家报考我们学校,了解各位导师的学术和科研能力,科大考研网www.**将提供给大家详细的信息。

陈雷霆,1966年7月出生,男,现任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副院长,主管学院的科研、产业和外事工作,在职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四川省计算机学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1)信息安全;(2)网络多媒体与虚拟现实。

主要科研项目:国家“863-317-403”项目—综合业务多媒体通讯终端与系统;“八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成像雷达系统;多媒体安全监控系统;“九五”军事预研项目激光防撞雷达系统;总装备部项目军用移动图象采集压缩传输系统;航空科技信息集成处理系统;模拟实战射击训练系统;国家“十五”863信息安全项目等。

开设研究生课程: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计算机图形学、软件认证;本科生课程:多媒体技术、数字逻辑。

--------------------------------------------------------------------------------李毅超,男,1969年6月,硕士,副教授。

1997年4月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计算机应用硕士学位。

现任网络安全基础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研究室主任,计算机网络与安全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兼成都市软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嵌入式应用。

参加或主持"恩威网络MIS系统“、“420驻厂军代室光纤网络MIS系统”、“路由器开发”、信产部基金项目“IP电话网关”,成都华易“美视数字录像监控系统”、西部网信“软交换关守和IP电话多功能终端研发”等近10个科研项目,获得四川省科技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5项,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2项。

出版《计算机网络》教材1本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为本科和硕士生开设了若干课程。

获得Microsoft、Novell、SCO、Cisco、Compaq等各大公司认证证书和授权讲师资格。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导师分组情况(绝密)

2012年电子科技大学电工导师分组情况(绝密)

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工程学院学生科2012-4-24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注:1、以上导师名单均以科研团队的形式介绍2、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简介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简介

导师介绍机电工程学院各学科博、硕士研究生导师(按姓氏笔划排序)工程力学(080104)硕士生导师:仇原鹰徐亚兰陈贵敏杨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博士生导师:仇原鹰李团结苏玉鑫陈建军郑飞段宝岩贾建援周德俭(兼)硕士生导师:马洪波马娟王芳林李凯杜淑幸邵晓东陈建军郑飞段江涛赵克殷磊崔明涛曹鸿钧陈永琴孔宪光仝勖峰许威杨东武机械电子工程(080202)博士生导师:段宝岩郑晓静仇原鹰王龙李志武邵晓东陈建军周孟初贾建援黄进王从思陈贵敏邱扬田文超平丽浩(兼) 周德俭(兼) 杜敬利 Alessandro Giua Witold Pedrycz硕士生导师:马伯渊仇原鹰王从思田文超田锦刘焕玲过润秋李志武杜敬利苏玉鑫邱扬邵晓东陈光达陈贵敏郑飞段宝岩贾建援黄进段清娟段学超朱言午曹艳荣米建伟牛海军(校内)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3)硕士生导师:朱敏波许社教李团结陈建军亿珍珍电子机械科学与技术(0802Z1)博士生导师:李团结邵晓东郑飞保宏硕士生导师:保宏朱敏波王伟宋立伟工业设计(0802Z2)硕士生导师:杨西惠张英李建坤邵晓东精密仪器与机械(080401)硕士生导师:王卫东田文超李团结张菊香黄进樊康旗王从思陈光达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080402)博士生导师:刘贵喜王海李小平(校内) 郭宝龙(校内) 庄奕琪(校内) 李智(兼)硕士生导师:于建国王海白丽娜任获荣朱红张玲霞李智奇邱扬陈晓龙宣宗强赵克赵建孙璐王辉肖建康高建宁(校内) 王松林(校内) 谢楷(校内) 方海燕(校内) 方葛丰(兼)郭利强(兼)电机与电器(080801)硕士生导师:明正峰赵明英郑峰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1)博士生导师:李志武李智王龙周孟初 Alessandro GiuaWitold Pedrycz 刘贵喜明正峰胡核算张强硕士生导师:千博马伯渊王龙刘贵喜朱荣明过润秋张大兴张强张菊香李智李志武陈光达屈胜利保宏段宝岩贾建援韩保君王安荣郭金维侯叶胡核算李向宁陈玉峰钟春富周孟初(兼) 郭宝龙(校内)。

电子科大光电学院导师

电子科大光电学院导师

导师姓名:吴志明出生年月:1964年01月特称: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职称: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学术经历: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

1988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

1993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固体电子学系电子材料与元器件专业。

2008美国华盛顿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1993年以来在电子科技大学任教至今。

2001年晋升为教授,2003年评为博士生导师。

个人简介:近年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外与传感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敏感材料与传感器、电子薄膜与集成技术等,负责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部、省重点科研项目10余项,已通过部、省级鉴定(或验收)10项。

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资助计划,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家“863计划”网评专家。

近年来在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主要有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四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成都市科技进步奖2项。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SCI,EI检索70余篇次。

博士招生专业硕士招生专业080300光学工程080300光学工程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2方向:激光与光电工程03方向:红外与传感技术09方向:光电能源技术10方向:传感网技术080903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05方向:SOC/SIP系统芯片技术07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1方向:电子薄膜与集成器件06方向:纳米电子材料07方向:敏感与智能材料导师代码:11269 导师姓名:李世彬出生年月:1977年03月职称:副教授学位:博士属性:专职电子邮件:shibinli@学术经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光电薄膜特性及光电子器件,从事博士后研究器件的研究内容为高介电常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生长及光电器件的应用。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科研团队以及方向介绍——电子工程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雷达探测与成像技术研究领域/方向SAR/ISAR成像、毫米波无源成像空间探测、导航定位、对地观测负责人杨建宇团队成员正高杨建宇、杨晓波、皮亦鸣、王建国、张晓玲、孔令讲、熊金涛副高曹宗杰、范录宏、李良超、师君、黄钰林中级及以下刘喆、闵锐、李晋团队名称相控阵与自适应处理研究领域/方向MIMO雷达、阵列信号处理负责人何子述团队成员正高何子述、韩春林副高胡进峰、李会勇、李朝海、夏威、程婷、何茜中级及以下李军、严济鸿团队名称雷达系统与数字化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毫米波系统复杂信号产生与处理技术、雷达系统等负责人汪学刚团队成员正高汪学刚、贺知明、陈祝明、吕幼新副高江朝抒、于雪莲、姒强、周云、王洪中级及以下王洪、钱璐、邹林、崔明雷、张忠敏、段锐团队名称雷达与定位研究领域/方向雷达成像、目标识别、系统仿真基于FPGA数字系统设计、稀疏信号处理、目标定位负责人沈晓峰团队成员正高杨万麟、万群副高沈晓峰、窦衡、周代英、梁菁、黄际彦、郭贤生、张瑛中级及以下冯健、廖阔、况凌、陈章鑫、殷吉昊、邬震宇——集成电路系(科研团队)团队名称射频无线通信技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鲍景富、唐宗熙团队成员正高鲍景富、唐宗熙副高宋亚梅中级及以下尹世荣、张彪、吴韵秋团队名称集成前端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杨涛团队成员正高杨涛副高杨自强中级及以下刘宇团队名称非线性与复杂系统研究中心研究领域/方向非线性系统的智能控制、计算神经科学、物联网负责人张洪斌团队成员副高张洪斌、张红雨、王刚团队名称电子信息系统研究领域/方向遥测遥控系统、功率电子系统、雷达系统图像处理、量子物理负责人钟洪声团队成员正高钟洪声副高唐广中级及以下李廷军、王宏、陈会、吴义华、王明珍、汪玲团队名称数字射频混合集成电路研究领域/方向射频无线通信技术及系统射频与微波集成电路、微波测试技术与系统负责人何松柏团队成员正高何松柏副高张徐亮、陈客松中级及以下张雅丽、游飞、万里冰——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磁辐射与散射研究领域/方向天线理论与技术、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计算电磁学电磁散射与逆散射、瞬态电磁理论及应用、宽带电磁探测负责人聂在平团队成员正高聂在平、潘锦、杨峰、杨仕文、胡俊赵延文、夏明耀、赵志钦副高阙肖峰、屈世伟、宗显政、孙向阳、杨德强、欧阳骏中级及以下雷霖、刘贤峰、孟敏、管国云、杨鹏、何十全、颜溯团队名称电磁学与应用团队研究领域/方向计算电磁学、天线与传播电磁材料、生物电磁学、纳米电磁学负责人李乐伟团队成员正高李乐伟、康凯副高唐红艳、陈涌频、班永灵中级及以下李金艳团队名称微波毫米波集成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多芯片组件(MCM)微波毫米波单片集成电路(MMIC)微波毫米波混合集成电路与系统(HMIC)宽禁带半导体器件与电路(WSBD&C)和太赫兹技术负责人徐锐敏团队成员正高徐锐敏、张勇、延波、冯林副高谢小强、王志刚、国云川、谢俊中级及以下孔斌、胡江、詹铭周、夏雷、王磊、徐跃杭、杨涛团队名称毫米波技术与系统应用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理论与技术微波毫米波器件/电路与系统、固态THz电路与系统负责人樊勇团队成员正高樊勇、张永鸿副高何宗锐、宋开军、林先其、敬守钊、程钰间中级及以下陈其科、赵明华、张波——微波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微波技术与天线研究领域/方向微波设备、天线系统电子系统工程、微波测量、微波器部件负责人韩周安团队成员正高唐璞、王建副高韩周安、陈波、冯梅中级及以下庞晓凤、方宙奇、何子远、骆无穷、杨红团队名称毫米波电路与系统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微波理论与技术、计算电磁学负责人唐小宏团队成员正高唐小宏副高王玲、肖飞中级及以下吴涛团队名称电磁兼容技术研究研究领域/方向电磁兼容技术负责人胡皓全团队成员正高胡皓全副高杨显清、王志敏、王园中级及以下包永芳团队名称微波测试研究领域/方向微波材料测试及系统、微波器件测试及系统负责人李恩团队成员正高李恩副高郭高凤、陶冰洁中级及以下高源慈、郑虎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一)团队名称电子对抗研究领域/方向电子侦察与干扰、信号分析识别谱估计与阵列信号处理、无源定位负责人魏平、李立萍团队成员正高魏平、李立萍副高任春辉、彭晓燕、甘露、唐续中级及以下张花国、李万春、廖红舒团队名称电子对抗与雷达抗干扰研究领域/方向电子对抗技术与系统雷达抗干扰技术、测控与通信技术与系统负责人唐斌团队成员正高唐斌副高王军、熊英中级及以下皇晓辉团队名称图像处理与信息安全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信息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负责人解梅团队成员正高解梅副高漆进、罗俊海中级及以下祝崇今、王忠荣团队名称智能识别与视觉感知研究领域/方向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智能视频监控、多源遥感信息融合与智能挖掘机器学习、数字高清技术、视频编解码、图像传输负责人程建团队成员副高程建中级及以下肖忠、王章静、蒲恬、张萍电子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信息工程系(科研团队二)团队名称智能视觉信息处理与通信研究领域/方向图像/视频处理、视频编码、模式识别、多媒体通信负责人李宏亮团队成员正高李宏亮副高刘光辉中级及以下王正宁、曾辽原、许林峰团队名称数据通信与视频处理研究领域/方向数字视频、宽带传输、嵌入式系统负责人陈伟团队成员副高樊丰、伍瑞卿中级及以下陈伟、顾庆水团队名称数字音像研究实验室研究领域/方向数字音视频及数字广播负责人黄晓革团队成员副高黄晓革、甘涛、周南中级及以下范满平、黄俊、陈新宇、兰刚团队名称抗干扰信号处理与测控技术研究领域/方向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负责人张扬团队成员正高张扬副高吕明、胡永忠、徐政五中级及以下王晓阳——其他研究生导师姓名职称研究方向薛红喜教授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及集成技术朱策教授图像、视频信号压缩编码与传输、三维视频,信源信道联合编码、多媒体信号处理及流媒体习友宝教授集成系统芯片李荣宽副教授神经网络、集成电路系统王锡良副教授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崔荣副高无线电技术刘欣刚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段惠萍副教授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朱红副教授高速实时信号处理技术、雷达系统及信号处理李雷副教授图像传输处理、数字视频与音频技术康祝圣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PF-MEMS 及系统集成、高线性高效率射频微波发射机技术崔红玲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李颖副高集成系统芯片熊万安副高自适应及阵列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陈学英副高集成系统芯片付炜副教授射频、微波、毫米波电路与系统芯片、集成系统芯片注:以上导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可咨询导师本人或在学院网站、研招网查询。

电子科大通信学院硕士导师简介

电子科大通信学院硕士导师简介
联系方式: yblli@
--------------------------------------------------------------------------------
姓 名:唐友喜
职 称:教授
出生年月: 1964年08月
性 别:男
简 介:1993年~~1996年,电子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后,97年进入中科大、华为企业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出站后进入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抗干扰通信实验室,第二站博士后。现为抗干扰国防重点实验室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数字通信;OFDM;扩频通信,CDMA,移动通信;CDMA多用户检测;信道估计,同步技术;移动通信无线资源管理。在各种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曾指导过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6人。
姓 名:林水生
职 称:副教授
出生年月:1967-03
性 别:男
简 介:1989年、1992年于电子科技大学分别获得光电子技术专业学士学位和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硕士学位,1992留校后,主要从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1997年评为副教授。1998年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主要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完成了多项国家“八五”“九五”预研课题和校企合作的横向课题,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出版教材7部,获得省部级奖4项。目前的主要研究兴趣有:无线通信、多媒体通信、信号处理、ASIC设计、嵌入式系统等。
1. 1986年9月 - 1990年6月 在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2. 1990年9月 - 1993年3月 在电子科技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攻读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3. 1993年3月至今,留校工作。在信号与信息处理教研室(TI DSP技术/培训中心)从事教学和科研。主要研究方向:数字信号处理(DSP),VXI总线,数据采集技术。讲授课程有“DSP技术”“PASCAL语言”,“数据库”等,并指导研究生、本专科学生完成毕业设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信息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信息

孔宪正(1938-),男,籍贯浙江慈溪,生于上海, 1955-196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65年数字通信专业研究生毕业。

1965-2000年一直从事国防科研工作,1983年起历任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54研究所总工程师、第36研究所总工程师兼副所长。

2000年应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聘请兼任通信工程学院院长工作。

1985年—1989年期间曾兼任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顾问。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7年当选中国电子学会会士,90年代当选中国通信学会首批会士。

曾任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电子对抗分会副主任委员。

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通信工程学院名誉院长,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浙江省电子学会副理事长。

2005年荣获浙江省首批特级专家称号。

孔宪正教授六十年代开始从事数字通信技术研究,八十年代后任多项大型通信与电子系统工程总设计师。

四十多年来,孔宪正教授矢志不渝、勇攀科学高峰,成果卓著,获奖众多。

独著及合著有《数字通信基础》、《数字信息传输基本原理》、《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现代电子工程》、《数字卫星通信》、《“综合电子战”--现代战争的杀手锏》、《宽带数字接收机》等著作。

1979年获四机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6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二等奖多项,1999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00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为我国数字通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是我国数字通信领域早期开拓者与工程技术带头人,也是通信电子战领域工程科技带头人。

赵知劲(1959-),女,教授,浙江宁波市人。

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全国信号处理学会委员,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信息与电子系统研究所所长。

于2000年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003年获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鲁仁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鲁仁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鲁仁全一、导师照片鲁仁全二、基本信息鲁仁全LU Ren Quan教授所属学院:自动化学院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网络控制系统,奇异系统,时滞系统硕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博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联系方式:rqlu@三、个人简述鲁仁全,男,博士(后),教授,1971年7月出生于湖北,浙江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1993年毕业于长江大学数学系,2001年获兰州理工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硕士学位,2004年获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

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员。

长期从事鲁棒控制、奇异系统、网络化控制系统、工业自动化等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应用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重要研究项目10余项。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及国际重要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80余篇。

出版专著2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

四、学术论文(一)代表性论文worked Control with State Reset and Quantized Measurements:Observer-Based Case.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3.2.Development and Learning Control of a Human Limb Wwith a Rehabilitation Exoskeleton.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4.worked Control with Reset Quantized State Based on Bernoulli Processe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2014.4.Fuzzy-Model-Based Quantized Guaranteed Cost Control of Nonlinear Network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2015.5.Reduced-order H-Infinity Filtering for Discrete-time Singular Systems with Lossy Measurements,IET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s,2010.(二)代表性科研项目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网络量化系统的控制理论及应用,负责人,400万元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量化反馈的无线网络控制系统分析和综合研究,负责人,38万元3.国家863计划课题,印染坯布颜色优化控制研究,负责人,64万元4.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无线网络控制系统理论研究,负责人,30万元(三)知识产权申请发明专利30余项,其中授权20余项。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

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介绍

电科院Research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导师简介导师姓名导师职称导师代号导师专业情况简介田忠研究员10618080902电路与系统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空中交通管理理事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宇航学会会员,美国IEEE学会会员,主要从事电子信息技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导航技术总体研究、设计和开发,先后承担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空军、二炮等部门各类项目近20余项,承担项目总经费逾3000万元。

同时承担了多项国际间合作项目,在微波毫米波、RFID芯片设计与应用、卫星通信与导航等领域分别与美国、白俄罗斯、南非等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其研究领域中,先后到德国、香港、俄罗斯、美国等地参加学术会议多次。

目前,申请专利5项,获得授权专利1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项。

E-mail:张伟副研究员10620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2004年12月电子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毕业,获得工学博士学位。

2005年~2007年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从事博士后研究。

目前为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算法仿真研究室主任,电子科学技术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和学科建设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雷达系统仿真技术、目标识别与数据融合技术以及雷达信号处理技术等。

近5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和主研完成国防预研项目“××防御等效模拟与突防有效性验证”、横向合作“地基中段目标识别仿真关键技术”、预研项目“3毫米相参雷达多模式信号处理机和模拟器”,获得部级鉴定一项。

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在研项目包括:“十一五”国防预研“××匹配制导技术”、“十一五”国防预研“××探测与目标识别仿真与突防验证”和横向合作项目“××距离像识别研究”等。

电子科大_计算机学院导师+及其科研能力+介绍

电子科大_计算机学院导师+及其科研能力+介绍
--------------------------------------------------------------------------------
黄迪明,教授,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加拿大麦克斯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访问学者。长期从事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和参加过多项重大和大型科研项目,曾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共3项,省部级科研和教学奖共5项。编著教材七部(其中两部为全国统编教材),发表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图形技术。当前在研的主要项目有:通用教育信息平台、基于智能体的入侵控检测技术、通用教育信息平台等。承担过的研究生课程有:图形软件设计、软件技术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先后从事多门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如计算机控制系统、单片机技术、微机系统与接口、计算机组成原理、互联网技术、信息科学技术导论、高级计算机体系结构、软件需求管理等。负责完成多项大型系统的项目开发,如泸天化企业集团大型MIS系统、大型商业自动化管理MIS系统、成都煤气总公司GIS信息系统、包装容器抗压与堆码微机测控系统等。
教学: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历届学生评教优秀,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多门课程。“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出版著作教材6部,获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优秀教材一等奖. 省自考先进工作者. 获校一档奖教金、校“教学优秀教师奖”. 国家级大学数学教学资源库建设专家组成员.
--------------------------------------------------------------------------------
--------------------------------------------------------------------------------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团队概要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团队概要介绍

通信导师介绍RTRT要预报名了哈,发上来大家参考参考。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甦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饶云江教授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李兴明教授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传输技术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隆克平教授、阳小龙教授、邝育军副教授、彭云峰副教授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李晓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宁副教授、张敏副教授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文光俊教授、蔡竟业教授、朱学勇副教授、刘镰斧副教授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团队3 :DSP研究团队彭启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怀宗副教授、管庆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李广军教授、林水生教授、阎波副教授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介绍
廖家轩
副教授
10622
080500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03年从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到电子科技大学从事科研及教学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新型环境与能源材料、薄膜及元器件研发。参与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973、博士点基金、国防科工委跨行业基金等项目的研究。主持过国防预研基金、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应有基础研究、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电子科技大学青年科技基金等研究。在块体、粉体、薄膜及厚膜的研制、开发、结构设计、表面改性、器件应用等方面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金属学报、无机材料学报、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Wear,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Surface Coatings and Technology, J. Phys. D: Applied Physics, Carbon等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了5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20余篇,被EI收录30余篇。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
目前作为负责人承担的在研项目包括:“十一五”国防预研“××匹配制导技术”、“十一五”国防预研“××探测与目标识别仿真与突防验证”和横向合作项目“××距离像识别研究”等。以第一作者在一级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2篇,其中EI和ISTP检索4篇。
何春
副研究员
10623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SoC芯片设计与验证。具有多年的IC设计经验和丰富的信息处理背景,承担多项重大科研项目。由其主导设计的“成电之芯”雷达信号处理SOC芯片已通过相关权威机构鉴定,并用于工程项目中。该芯片是国内首颗应用于雷达信号处理领域的SOC,采用0.18um工艺、正向全流程自主设计、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目前正在进行一款信号处理芯片的设计。2007年带队参加“Synopsys杯全国研究生EDA设计大赛”获团体银奖;获2008电子科大“三育人”先进个人奖。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卫星移动通信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电子科大通信学院导师介绍

电子科大通信学院导师介绍

通信学院硕士导师简介博导(14)姓名:李乐民性别:男职称: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简介:信技术的科研与教学50余年。

1980.8-1982.8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访问学者 ,研究数字通信与扩频通信。

在通信系统中抗窄带干扰研究方面有创造性贡献,在IEEE通信学报上发表的有关论文获国际学者多次引用。

为多项工程研制了关键通信设备。

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书4本,获国家、省部科技奖20项,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00余名(其中已毕业博士生52名)近年研究方向为宽带通信网络,包括光纤通信网技术、无线移动通信网技术、IP网络技术等。

姓名:饶云江性别: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简介:在光纤技术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和重大贡献。

解决了一系列学术和技术难题;在国际上创造了多次“首次”;撰写英文专著三章;应科学出版社之约今年将出版国内第一本《光纤光栅原理及应用》专著;发表SCI论文51篇,SCI他引320余次,引用人次超过1100,二十余次在国际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作为会议主席筹备及主持国际会议3次,宣读特邀论文6篇;培养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候选人1名;申请发明专利6项(2项已授权);多项成果获得实际应用,取得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获省部级奖3项。

由于在光学技术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1999年被聘为全国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0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度荣获中国光学学会“王大珩光学奖”;2003年又获全国“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接见;2004年入选首批全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其中,“王大珩光学奖”为国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国性科技奖,是中国光学界青年科技工作人员的最高学术奖励。

学术水平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部分为国际领先;已成为国际光纤传感技术领域知名青年学者,在光纤光栅传感研究方面被国际同行称为世界级的专家,对推动国际上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及数亿美元产业的形成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薛安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薛安克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薛安克一、导师照片薛安克二、基本信息薛安克Xue An Ke教授所属学院:自动化学院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复杂系统控制与优化,信息融合,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博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硕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联系方式:akxue@三、个人简述薛安克,男,1957年出生,籍贯山东莒南。

浙江大学等校兼职博士生导师。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86年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浙江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6月浙江大学博士后出站。

现任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校长。

长期从事复杂系统控制与优化、信息融合、鲁棒控制等研究和教学。

主持国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基金重点项目(2项)、973计划课题、863计划、总装备部军事电子预研、浙江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重要研究项目30余项。

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及学术会议发表论文150余篇,SCI、EI检索100余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

多次担任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主席、副主席。

一直任国家基金、863项目、国家科技进步奖等同行评审专家。

四、学术论文(一)代表性论文1.Event-based H∞control for discrete Markov jump systems.Neurocomputing,2016.2.Penalty dynamic programming algorithm for dim targets detection in sensor systems.Sensors,2012.3.Partially decoupled approach of extended non-minimal state space predictive functional control for MIMO processes.Journal of Process Control,2012.4.A new result on stability analysis for stochastic neutral systems.Automatica,2010.5.Observer-Based H∞Control for Stochastic Systems with Delays and Nonlinear Perturbations:LMI Approach.Proc.17th IFAC World Congress,2008.(二)代表性科研项目1.国家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基于非线性控制技术的太阳能电池快速测试装置的研制2.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城市排水管网系统的建模、优化运行与控制方法及应用3.国家973计划课题,运动规划中的跨尺度协调控制与优化4.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关键技术及装置5.总装十二五预研课题,新一代******试验研究(三)知识产权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厉力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厉力华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厉力华一、导师照片厉力华二、基本信息厉力华(Lihua Li)教授所属学院: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职务: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硕士招生学院:生命信息与仪器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联系方式:hdu_li@、lilh@三、个人简述厉力华,男,1965年出生,浙江东阳人,1990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工学博士学位。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一层次。

曾任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副教授、H.Lee Moffitt癌症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务,现任浙江省科技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信息与控制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医学信息技术分会常委、省侨联特聘专家、省信号处理学会理事、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兼职教授、国际期刊Collaborative Intelligence、Cancer Informatics等编委会委员等职务。

主要从事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智能化诊疗以及医疗器械等研究,在肿瘤智能化诊疗方面取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在国内外科学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发表研究论文170余篇,若干论文曾被国际期刊列为最受关注的热点研究论文,拥有美国专利2项和中国专利20余项,部分专利成果被美国柯达公司所采用,并获得产业化应用。

四、学术成果(一)代表性论文1.Investigating the Temporal Patterns within and between Intrinsic Connectivity Networks under Eyes-Open and Eyes-Closed Resting States:A Dynamic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Study Based on Phase Synchronization,Plos One.2015,10(10);2.A New Quantitative Image Analysis Method for Improving Breast Cancer Diagnosis Using DCE-MRI Examinations,Medical Physics,42(1),2015;3.Altered temporal features of intrinsic connectivity networks in boys with combined type of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84(2015);plex Composite Derivativ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dge Detection,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SIAM Journal on Imaging Sciences,Vol.7,No.4,2014;5.A computerized global MR image feature analysis scheme to assist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a preliminary assessment,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83(2014).(二)代表性科研项目1.国家杰青,“生物信息检测与诊断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中的信息处理问题研究”2.科技部973子课题,“脑机融合感知和认知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脑机协同的认知计算模型”3.国家基金,“基于动态增强磁共振影像(DCE-MRI)的乳腺癌个体化治疗模型研究”4.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影像信息的乳腺癌近期风险预测研究”5.美国国防部IDEA Award,“Computerized Analysis and Detection of Missed Cancer in ScreeningMammogram,”(三)知识产权专利:美国专利2项和中国专利20余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颜成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颜成钢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博士生导师介绍颜成钢一、导师照片颜成钢二、基本信息颜成钢Yan Chenggang教授所属学院:自动化学院导师类别: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智能信息处理和计算摄像学)博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硕士招生学院:自动化学院联系方式:cgyan@三、个人简述颜成钢,男,1984年11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3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12年到2013年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访问交流;2014年到2016年期间,在清华大学从事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工作。

主要从事计算摄像学和智能信息处理的研究。

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项目,已发表SCI论文近20篇。

获得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me Theory for Networks》最佳论文奖、国际会议《SPIE/COS Photonics Asia Conference9273》最佳论文奖、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最佳论文提名奖、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奖学金特别奖。

长期与海内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四、学术成果(一)代表性论文1.C.G.Yan,F.Dai,et al.,“Parallel Deblocking Filter for H.264/AVC implemented on Tile64 Platform”,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2011.(最佳论文提名奖)2.C.G.Yan,Y.D Zhang,et al.,“A Highly Parallel Framework for HEVC Coding Unit Partitioning Tree Decision on Many-core Processors”,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2014.(ESI高被引论文)3.C.G Yan,Y.D Zhang,et al.,“Highly Parallel Framework for HEVC Motion Estimation on Many-core Platform”,Data Compression Conference,2013.(领域顶级国际会议)4.X.Chen,C.G Yan,et al.,“WBSMDA:Within and Between Score for MiRNA-Disease Association prediction”,Scientific Reports,2015.(Nature旗下期刊)5.C.S.Han(指导的学生),et al.,“Explore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transient super-resolution with PMD sensors”,SPIE/COS Photonics Asia Conference9273,2014.(最佳论文奖)(二)代表性科研项目1.《面向众核处理器的HEVC并行编码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万,61472203,2015年1月-2015年12月,项目负责人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15万,项目负责人3.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2014M560086,8万,项目负责人4.《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计算摄像仪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仪器重大专项,8000万,2014年1月-2018年12月,61327902,研究骨干5.《移动互联网与宽带网融合总体架构和关键评估方法及移动互联网与电信宽带网融合技术方案及应用示范》,2012BAH06B0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35万,2012年1月-2014年12月,研究骨干(三)知识产权“Visual C++2010开发权威指南”,人民邮电出版社,版权出版到台湾五、主要荣誉1.2014年中科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奖励;2.2014年国际会议SPIE/COS Photonics Asia Conference9273最佳论文奖;3.2014年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Game Theory for Networks最佳论文奖;4.2013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5.2012年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奖学金特别奖,中科院计算所研究生教育的最高奖项;6.2011年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and Expo最佳论文提名奖;六、学术兼职长期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等在内的10余个国际权威期刊审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子科技大学导师研究方向
1、移动通信研究团队
李少谦教授、唐友喜教授、刘皓副教授、唐万斌副教授、武刚副教授、何旭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信号处理方向,偏向程序、算法、仿真,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MIMO,OFDM等
2、通信信号处理与专用集成电路研究团队
胡剑浩教授、凌翔副教授
研究方向:主要面向硬件,FPGA,芯片设计等
3、无线网络技术团队
郭伟教授、冯刚教授、余敬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层,Ad-hoc
4、网络技术研究团队(严格来讲,雷维礼教授、、马立香副教授是宽带实验室,而非抗干扰)
雷维礼教授、毛玉明教授、冷苏鹏副教授、马立香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网与宽带通信技术、数据通信与计算机网络、宽带无线信息网络5、编码技术研究团队
周亮教授、张忠培教授、文红副教授
研究方向:编码技术、密码学
宽带光纤传输与通信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团队划分
1、光纤技术与光电子器件研究室
饶云江教授
研究方向:光纤传感、光电子器件
2、光通信技术研究室
邱昆教授、陈福深教授、许渤副教授、武保剑副教授、周东副教授
研究方向:、新型光通信理论与技术、光接入网技术、军用光通信与光电子技术3、宽带通信网络理论与技术研究室
团队1:宽带通信网研究组
李乐民院士、王晟教授、许都副教授、虞红芳副教授、徐世中副教授
研究方向:宽带光纤接入网络技术、宽带通信网中的交换技术、宽带无线网络技术
团队2:网络行为学与网络安全课题组
胡光岷教授、姚兴苗副教授
研究方向:网络行为学研究、网络安全研究
团队3:现代通信网技术及应用
李兴明教授
研究方向:现代通信网理论、网络的优化设计技术.、电信网络管理、高速信息
传输技术
团队4:光互联网及移动信息网络研究中心
隆克平教授、阳小龙教授、邝育军副教授、彭云峰副教授
研究方向:光互联网络、移动信息网络
4、通信电路设计与信号处理研究室
团队1:多媒体通信团队
李晓峰教授、傅志中副教授、周宁副教授、张敏副教授
研究方向:(无线)多媒体通信与终端、图像语音信号处理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与信息处理、视频图像压缩、跟踪与模式识别
团队2:无线通信与RF集成电路团队
文光俊教授、蔡竟业教授、朱学勇副教授、刘镰斧副教授
研究方向:RF集成电路设计、通信中的信号处理技术、频谱检测与估计
团队3 :DSP研究团队
彭启琮教授、李玉柏教授、邵怀宗副教授、管庆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系统中的信号与信息处理、DSP技术
团队4:电子科技大学-飞思卡尔无线通信与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
李广军教授、林水生教授、阎波副教授
研究方向:通信信号处理及嵌入式系统、无线通信与无线传感器网络、ASIC设计与IC设计方法学
导师的个人简介
这上边没有介绍的那就没办法了。

评论|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