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
引言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规程,以帮助医生正确处理患者的病情。

I. 疾病概述
常见中医科疾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消化不良等。

这些疾病在中医理论中有着相应的认识和处理方式。

II. 诊断方法
中医主要使用四诊法(望、闻、问、切)进行疾病诊断。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医生可以初步确定疾病的病因和病机。

III. 针灸疗法
针灸是中医科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整气血运行,从而改善疾病症状。

IV. 中药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医生会开方给予患者适当的中药汤剂或颗粒剂。

V. 中医养生
除了治疗疾病,中医也注重养生。

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和调节情绪等,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结论
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涉及到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方方面面。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运用中医理论和疗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以上是对中医科常见疾病诊疗规程的简要介绍,仅供参考。

具体情况需根据医生的专业判断和实际情况进行处理。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篇 内 科
第一章 外感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 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 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 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 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 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 1 风寒证 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 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 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 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 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 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 4 腑实证 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 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 5 胆热证 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 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 6 脾胃湿热证 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 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 7 大肠湿热证 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 8 膀胱湿热证 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 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八正散。 [其他疗法] 1 中成药 1.1 清开灵口服液,每次服2支,每日3次,适用于各证型发热者。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科诊疗常规一、运用中医中药的一般要求:1)各种的诊断、治疗、护理均应积极应用中医中药,取中西医之有机结合,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并通过总结经验和开展科学研究,逐步做到理论上融会贯通,为发扬和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2)运用中医结合,必须按中医理论辨证论治。

3)现阶级在临床诊疗中,可以用中西医两种理论指导实践。

4)运用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草药应科学观察疗效,明确适应症、禁忌症,并加以发扬提高。

5)按照各科常规应用中医中药。

二、中医处方1)能掌握辨证论治的医师,应予中医处方权。

2)中医处方书写方法:A:处方内容及书写要求同西医处方的有关部分相同。

B:药名横写,每行3味至4味,须排列整齐,以便查对。

C:中药名称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药汇编》最新版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

D:写剂量时,重量单位一律使用克。

E:每次处方一般为3剂,不宜超过7剂,限剧药为2剂,毒药为1剂。

三、医护记录中的中医内容:除病历外,各项医护记录可参考西医的格式,并在相应部分记录中医辨证和应用中医中药情况。

1)门诊病历:简要记录望、闻、问、切内容,辨证分析,初步诊断及治法,并由医师签名。

2)住院病历:A:问诊:包括主症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

B:望诊:神色形态方面,注意神志、精神、体态及气色。

各部位望诊,包括头面、毛发五官、咽、颈、胸腹、腰背、肌肤、关节、爪甲等。

舌象,包括舌苔(苔形、苔色、律液)、舌质(形态体色)、舌下系带(颜色)、小儿指纹,包括三关定位、色泽形态、浮沉。

排泄物,包括呕吐物、痰涎、血液、二便及各种异常分泌物。

C、闻诊:闻声息,包括语立、呼吸、咳喘、呕恶、太息等。

嗅气味,包括排泄物及口中气味等。

D、切诊:肌肤,包括湿度、温度及体征等,各部位切诊,包括头面、胸腹、四肢、俞穴,按压包有关俞穴及其压痛点。

脉象,主要记录寸、关尺脉象。

四诊摘要,将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系统、全面扼要归纳,为辨证提供依据。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完整版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完整版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通过一系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来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以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中医诊疗常规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望、闻、问、切。

望,是指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形态、面色、体质特征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比如说,红色的面色可能表明热病,黄色的面色可能与黄疸有关等等。

闻,是指医生通过嗅闻患者体味和排泄物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例如,气味刺鼻、口臭等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或感染疾病的表现。

医生还会借助听力,听诊患者的心肺音等,来辅助诊断。

问,是指医生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主诉、症状等,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疼痛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起病时间等,以便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的本质。

此外,医生还会问及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精神状态等,这些都有助于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

切,是指医生通过对患者的脉象进行触诊,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中医脉诊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了解人体脏腑的功能状态。

医生会仔细触诊患者的脉搏,并根据脉搏的速度、力度、规律等特征,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某种疾病。

除了望闻问切,中医诊疗常规中还包括其他的一些具体方法和技术。

例如,中医诊断一般会通过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来进行全面的辨证论治。

此外,中医还会运用中医经络学来观察患者的经脉情况,运用中医八纲辨证来区分病情的轻重缓急等。

中医诊疗常规要求医生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医生需要通过初步望、闻、问、切的观察和资料收集,进一步进行辩证论治,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不仅仅是诊断疾病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要辨别疾病的病位、病机和病因,以及疾病的发展趋势和预后。

总之,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通过望、闻、问、切的综合分析和辨证论治,医生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并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诊疗常规不仅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技术,同时也要求医生具备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一、绪论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诊疗常规是中医师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一套诊断和治疗方法,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医诊疗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技术。

二、四诊合参中医诊疗的核心内容是四诊合参,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面色、舌苔、脉搏等情况进行望诊,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进行闻诊,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进行问诊,最后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进行切诊。

三、望诊望诊是中医诊疗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貌和面色来判断疾病。

医生可以通过患者的面色、面容、目神等来了解其气血的情况,判断出是否有病情发生。

此外,医生还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色等情况来判断其身体内部的状况。

四、闻诊闻诊主要是通过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例如声音沉重可以表示体内有湿气积聚,声音嘶哑可以表示有体内有火热等。

同时,医生还可以通过患者的呼吸和咳嗽来判断肺部的状况,进一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五、问诊问诊是中医诊断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医生通过与患者的对话了解病情和病史。

在问诊过程中,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如何产生的、症状的轻重程度以及其他相关的病史等。

通过这些信息,医生可以进一步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六、切诊切诊是中医诊断中的一项重要技术,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虚实等状况,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医生在切诊过程中会观察脉搏的节律、速度、力度等情况,并将其与中医经典理论相结合,从而得出初步的诊断结论。

七、中医诊疗方法中医诊断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治疗以调和阴阳、平衡气血为基本原则,主要包括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和中草药疗法等。

这些疗法在中医诊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中医科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

卫生院中医科诊疗常规第二章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四肢血管疾病,以下肢多见,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

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者,男女之比为6:1,由于下肢病变动脉出现管腔狭窄或闭塞,使得肢体组织缺血,以致发生溃疡或坏死,预后不良。

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在中医学中属“脱疽”范畴。

由于高年脾肾之气渐衰,运化失司;加之膏粱厚味太过,痰浊内生,凝滞脉络,导致痰瘀互结,日久脉道闭塞,肢体失于濡养,终成脱疽之病。

1 诊断1.1 临床表现1.1.1 症状:本病最早出现的症状有患肢稍冷,轻度麻木,活动后易感疲乏,并逐渐出现间歇性跛行。

病情继续发展,患肢在安静状态下出现持续性静息痛,于夜间尤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和日常生活。

1.1.2 体征:早期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可减弱或消失,以后腘动脉及股动脉搏动也可能逐渐消失,肢端皮肤苍白,静脉充盈时间和皮肤色泽恢复时间都有延迟。

到病变后期出现组织营养障碍性病变,如足趾冰冷、发绀、溃疡、坏疽、趾甲增厚或变形等。

1.2 辅助检查1.2.1 患肢抬高及下垂试验:把肢体抬高45度持续2分钟,观察足底面的皮色,如果患肢侧支循环不足,则足底显示苍白。

然后让患者坐起使肢体下垂,观察足背静脉充盈及足部位发红时间,正常人的静脉充盈时间在20秒以内,发红时间在10秒以内。

如果发红时间在15秒以上为中度缺血,30秒以上为明显缺血,60秒以上为重度缺血。

1.2.2多普勒超声检查:能明确双下肢动脉管腔内斑块形成或闭塞程度。

1.2.3 动脉造影:能正确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程度、侧支和闭塞段远侧动脉主干的情况,是目前最有价值的检查,对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方法的选择都有重要的意义。

1.3 诊断标准依据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1.4 分期分型1.4.1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节出现发凉、怕冷、疼痛、麻木,每步行500 米~1000米左右路程,即觉足掌板硬,小腿发胀疼痛而出现跛行,休息3~5分钟后发胀感即可缓解。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

第十六章中医急诊科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1)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2)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3)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4)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1)病毒感染,秋冬春季多见:(2)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痒、灼热感或咽痛、声音嘶哑或咳嗽,一般全身症状较轻。

(3)检查可见鼻黏膜充血、水肿,有较多的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二)证候诊断(1)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2)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

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3)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4)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扶湿、挟滞等兼证。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中药汤剂口服1.风寒束表: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剂: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川芎、枳壳、茯苓、桔梗、甘草、薄荷(后下)2.风热犯表: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方剂:银翘散加减。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芦根3.暑湿袭表:解暑祛湿解表方剂:新加香薷饮加减。

香薷、银花、鲜扁豆花、厚朴、连翘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调和营卫方剂:参苏饮加减人参、半夏、茯苓、陈皮、甘草、枳壳、干葛、紫苏、前胡、木香、桔梗、生姜、大枣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化痰止咳。

方剂:加减葳蕤汤加减。

生葳蕤、淡豆豉、红枣、生葱白、炙甘草、桔梗、薄荷、白薇(二)辨证使用中成药1.痰热清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用于风温肺热病属痰热阻肺证清开灵注射液: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双黄连等注射液:清热解毒,清宣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2.感冒清热颗粒:疏风散寒,解表清热,用于风寒感冒。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 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篇一: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精选文档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完整版)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

常见病中医诊疗规范一、感冒的诊疗常规感冒病系外感风邪,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诊断依据a)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

b)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c)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d)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2、证候分类a)风寒束表: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涕,喷嚏。

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

b)风热犯表:发热、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烟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方药:银翘散c)暑湿袭表:见于夏季,头昏胀重,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少汗,胸闷泛恶。

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临床尚有体虚感冒,以及挟湿、挟滞等兼证。

其他疗法:(1)常用中成药风寒感冒:风寒感冒颗粒或桑姜感冒片风热感冒:银翘解毒片或感冒清(2)艾灸法用艾条温和灸足三里穴调护:本类方剂多为辛散轻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降低疗效。

对于风寒感冒,应温热服,服后避风覆被取汗,并服热汤或热粥以助药力。

服药期间,饮食以清淡为宜,不可过饥过饱,宜多饮水。

预防:(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注意防寒避暑,及时增减衣物。

感冒流行期间,避免或少去公共场所。

(2)感冒的药物预防很重要也很有效。

冬春季多用紫苏、荆芥、贯众;夏季多用藿香、佩兰、荷叶;时邪疫毒流行期间,多用板蓝根、大青叶等。

另外,常用的食品如葱、姜、大蒜、食醋等也有预防作用。

转诊指标对于体质素差、治疗不当或感邪较重者,表邪入里化热,邪陷心包,出现高热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证候者,应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

二、咳嗽的诊疗常规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不清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1、诊断依据a)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 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 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 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 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 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 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 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

1第一篇内科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感冒是由于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 鼻塞流涕,喷嚏,咽喉2 痒或痛,咳嗽。

3 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

4 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5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6 本病应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 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 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 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 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

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

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

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 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 外治疗法3.1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

中医科诊疗规范中医科诊疗规范是指中医诊疗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和规范,旨在确保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以下是中医科诊疗规范的主要内容:1.倾听和询问:医生应当充分倾听患者的主诉,并通过询问详细了解病情,包括症状的起始、持续时间、变化等。

2.望诊: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医生应当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情、四肢活动等,辨别患者体质和病情。

3.闻诊:闻诊是利用听觉和嗅觉辨别患者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倾听患者呼吸、声音等,并闻其口腔、身体发出的气味。

4.问诊:问诊是通过向患者提问了解症状和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询问患者疾病的发展过程、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5.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患者体表来辨别病情的方法,医生应当仔细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肢体等,以判断病情和病证。

6.辩证施治:中医诊疗的核心是辩证,医生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采用针灸、中药等方法调理患者的阴阳、气血等,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7.守德尚行:中医医生应当具备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尊重患者的隐私和个人权益,保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8.严格遵循医学原理:中医医生应当严格遵循医学原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合理选用中医诊疗方法,不得滥用或过度使用药物,保证诊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9.定期随访:中医诊疗过程中,医生应当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定期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诊疗方案。

10.知识更新和提升:中医医生应当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改进和创新中医诊疗方法,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医科诊疗规范的制定和遵循,能够提高中医诊疗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保证患者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治愈率和康复效果。

同时,中医医生应当注重与现代医学的交流和合作,借鉴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论,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诊疗服务。

中医科诊疗常规

中医科诊疗常规

第二十四篇中医科疾病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述】感冒是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邪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脉浮。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四)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五)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例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例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加减。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第二节急性发热【概述】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中医诊疗常规

中医诊疗常规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常规一、概述: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

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仆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滞于腰部,均可引起腰痛。

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痛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 —94;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1年出版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1 、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 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

(4)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四篇中医科疾病第一章外感病证第一节感冒【概述】感冒是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邪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咳嗽、全身不适、脉浮等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其临床表现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

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证以卫表及鼻咽症状为主,脉浮。

(二)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且病症相似,多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多为高热)、周身酸楚、疲乏无力,病情一般较普通感冒为重。

(三)病程一般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时行感冒少数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四)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五)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六)本病应注意与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风寒证症状: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加减。

(二)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加减。

(三)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加减。

(四)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加减。

外治疗法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适用于各证型感冒;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第二节急性发热【概述】急性发热是指感受六淫之邪、温热疫毒之气,导致体温升高,伴有面赤、烦渴、或有恶寒、脉数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

西医学中各种急性感染性或原因不明的发热,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体温在37.5℃以上,可高达39.5℃~40℃,并持续数小时以上不退者,或体温下降后,又逐渐升高,或伴有恶寒、寒战、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等症。

(二)临床表现有与原发疾病相关病症及外感发热常伴有的其他症状,分析两者之间的联系,有利于疾病的诊断。

(三)具有不洁饮食史,输血传染史,职业病史等。

(四)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尿、大便常规,血沉、血、尿和骨髓培养,X线检查以及其他针对病因的特殊检查,常可有异常发现。

(五)注意与内伤发热、真寒假热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卫表证症状: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身疼痛,咳嗽,或恶寒甚而无汗,或口干咽喉痛,或身重脘闷,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解表退热。

例方:风寒证选荆防败毒散,风热证选银翘散。

(二)肺热证症状:壮热,咳嗽或喘促,痰黄稠或痰中带血,胸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肃肺,止咳平喘。

例方:麻杏石甘汤加减。

(三)胃热证症状:壮热,口渴引饮,口臭,面赤心烦,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

例方:白虎汤加减。

(四)腑实证症状:壮热,日晡热甚,腹胀、腹痛、痞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烦躁谵语,舌苔焦燥,或有芒剌,脉沉实有力。

治法:通腑泻热。

例方:大承气汤加减。

(五)胆热证症状: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或恶心呕吐,或目身发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例方:大柴胡汤加减。

(六)脾胃湿热证症状: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纳呆呕恶,或目身发黄,舌苔黄而厚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和胃。

例方:王氏连朴饮加减。

(七)大肠湿热证症状: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赤白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干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例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八)膀胱湿热证症状:寒热起伏,午后热甚,小便淋沥涩痛、灼热黄赤,或腰痛及少腹引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膀胱湿热。

例方:八正散加减。

针灸疗法:可选用大椎、曲池、合谷、曲泽、委中、外关、陷谷等穴位。

外治疗法1 滴鼻退热:复方柴胡滴鼻液,每次每侧鼻腔3~4滴,每1小时滴1次。

2 灌肠退热:清热灌肠汤或大黄枳实汤水煎取汁200ml,高位直肠灌注或保留灌肠30分钟,每2~4小时1次。

第三节湿阻【概述】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症状的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胃肠型感冒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临床表现以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胸闷脘痞,饮食无味,舌苔腻,脉濡等为主症。

(二)湿阻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位固定不移。

(三)湿阻发病多与夏令梅雨季节及地域潮湿有关。

(四)实验室理化检查,多无器质性改变,各项指标数据大致在正常范围内。

(五)应注意与湿温病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湿困脾胃症状:肢体困倦,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粘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苔白腻,脉濡或滑。

治法:芳香化湿。

例方:藿香正气散加减。

(二)湿热中阻症状: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而粘腻,渴不欲饮,纳呆,尿短黄,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热化湿。

例方:王氏连朴饮加减。

(三)脾虚湿滞症状: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化湿。

例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特殊疗法:1 鲜藿香、鲜荷叶、鲜佩兰、焦麦芽等量,煎汤代茶饮,适用于湿困脾胃及预防湿阻之病。

2 苡仁、炒麦芽、炒山楂等量,加鲜荷叶1片,煎汤代茶饮,适用于脾虚湿滞证。

第四节痢疾【概述】痢疾是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利赤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外感疾病。

西医学中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以及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类似本证的症状者,均可参考本证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一)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次数增多,常有脓血粘液。

(二)本病多发病急骤,可伴有恶寒发热,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三)常见于夏秋季节,多有饮食不洁史,具有传染性。

(四)急性菌痢,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及红细胞,并有巨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肠阿米巴病的新鲜大便可找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五)本病应与泄泻鉴别。

【辨证论治】(一)湿热痢症状:腹痛阵阵,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粘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调气行血。

例方:芍药汤加减。

(二)疫毒痢症状:发病急骤,高热,呕吐,继而大便频频,以致失禁,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感显著;甚者四肢厥冷,神志昏蒙或神昏不清,呕吐频繁,惊厥,瞳仁大小不等,舌质红绛,舌苔黄燥,脉滑数或微细欲绝。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例方: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

若发生厥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逆而冷汗出,唇指紫暗,尿少,脉微细欲绝,选用参附汤、四逆汤加减。

寒湿痢症状:腹痛拘急,痢下赤白粘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里急后重,脘腹胀满,头身困重,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温中燥湿,调气和血。

例方:不换金正气散(四)虚寒痢症状:腹部隐痛,缠绵不已,喜按喜温,痢下赤白清稀,无腥臭,或为白冻,甚则滑脱不禁,肛门坠胀,便后更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食少神疲,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温补脾胃,收涩固脱。

例方:附子理中汤或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

(五)休息痢症状:初痢、暴痢之后,长期迁延不愈,时发时止,腹胀食少,倦怠怯冷,常因饮食不当、受凉、劳累而发,发时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经常或间有赤白粘冻,舌质淡苔腻,脉濡或虚数。

治法: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

例方:连理汤加减。

针灸疗法取穴:合谷、天枢、上巨墟。

随证配穴:湿热痢者可选曲池、内庭等穴;寒湿痢者可选中脘、气海等穴;休息痢者可选脾俞、胃俞、关元、肾俞等穴。

针法:实证用泻法,偏寒者加灸。

外治疗法1 灌肠:可用苦参、马齿苋以1:2比例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亦可用蒲公英、败酱草、红藤、穿心莲各30g,黄柏10g,黄连5g,水煎成150ml保留灌肠。

此法适用于湿热痢。

2 敷足心法:吴茱萸18g,研细末,醋调,敷两足心涌泉穴,纱布包扎,2小时后取下。

适用于下痢不能食,兼有四肢厥冷者。

第五节疟疾【概述】疟疾是因感受疟邪,正邪交争而出现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等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传染性疾病。

西医学所称之疟疾属于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1 发作时寒战,高热,汗出热退,每日或隔日而作,或三日一次。

伴有头痛身楚,恶心呕吐,发作后口唇出现疱疹等症。

或者但寒不热,或但热不寒,寒热不清。

2 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颈项强直,抽搐,昏迷等症。

3 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有蚊虫叮咬或有输血史。

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4 寒战时,末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5 注意与感冒、伤寒、痨瘵、湿热证等病证出现寒热往来相鉴别。

【辨证论治】(一)正疟症状:先有呵欠乏力,继则寒战鼓颔,寒罢则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后则遍身汗出,热退身凉,隔日发作,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

治法:祛邪截疟,和解表里。

例方:柴胡截疟饮。

温疟症状:寒少热多,汗出不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

例方:白虎加桂枝汤。

寒疟症状:寒多热,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倦怠,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表里,温阳达邪。

例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热瘴症状:寒微热甚,或壮热不寒,头痛,肢体烦疼,面红目赤,胸闷呕吐,烦渴饮冷,大便秘结,小便热赤,甚至神昏谵语,舌质红降,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

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

例方:清瘴汤。

冷瘴症状: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则神昏不语,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

例方:不换金正气散。

劳疟症状: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则发,寒热时作,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例方:何人饮。

疟母症状: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

例方:鳖甲煎丸。

[其他疗法]1 中成药1.1 青蒿素浸膏片,每次服0.2g,每日2次,连服4日,适用于瘴疟。

1.2 热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冷瘴出现神昏谵语,急服苏合香丸。

1.3 疟母见气血亏虚证候者加服十全大补丸或人参养荣丸。

2 中药针剂2.1 青蒿素油注射液,每次肌注0.2g,首次用药后6小时、24小时、48小时分别再肌注0.2g,共4次。

2.2 热瘴出现神昏谵语等热毒蒙蔽心神症状时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或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滴,每日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