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 说课稿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21张PPT)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并背诵课文。(重点)
2. 抓住文中关键词梳理文章思路。(难点) 3. 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①找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②找到文章的结论句。 ③理清文章的层次,梳理论证过程。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并思考文章在结 构上有什么特点?
“故”“是故”承上作结,是文章起承转合的标志性词语
第一层: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总领全文 第二层: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具体阐述 第三层:大同社会的理想景象。总结全文
研读诗歌,理解大同特征
2.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任何个人 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和能干的人担任 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能够发挥自己的才 能,为社会效力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子女 有终老的保障
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子出嫁
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 职分,职守
女有归。 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
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者,……的人。
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要 使老年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 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 幼而无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的人都能 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22 礼记二则 》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同步说课稿《22 礼记二则》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重要文章,选自《礼记·大同篇》和《礼记·修身篇》。
这两篇文章分别阐述了大同理想社会和修身之道,体现了儒家的思想精髓。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学素养。
教材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对于《礼记》这类古代经典文献,理解起来仍有一定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 词汇障碍,部分文言文词汇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2. 句式结构复杂,学生不易把握;3.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学生难以深刻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理解文章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会分析古代文献,体会儒家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文言文,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深入理解儒家思想,把握文章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文章内容,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儒家思想。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思想。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5.实践环节: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儒家思想的感悟。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男有分,女有归。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朗读句子并思考:从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 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
写作背景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
孔子是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 一个太平盛世。
本文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
预习检测
反复诵读,初步了解文本内容: 可运用听读、自读、范读、评读等多种方式进行诵读。
要求:诵读时,要读准字音; 要注意语气长短、轻重 的变化,读岀美感。
整体感知
字词注释及译文——第一段
古代指政治上
的最高理想
是,表判断
培养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之,助词取消句 子之间的独立性。 行,施行
与,通“举”, 推举,选举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品德高 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字词注释及译文——第一段
道 之 行 也
满足生存需要
详述大同社会的 基本特征
满足发展需要 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译文:所以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 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让年 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长的地方,让老而无妻的人、老而 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 到社会的供养,男子有职务,女子有归宿。
字词注释及译文——第一段
宾语前置
私藏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礼记二则》是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讲述了礼仪和人生哲理。
以下为课文原文:《礼记二则》虞世南所谓非礼,即以道德为己任,倡导仁爱,推崇正义,摒弃邪恶,扬善抑恶,培养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以方达人格的完善。
尤其要懂得社交方面的礼仪,这是坚定人格,提高人格境界的必备条件。
所谓小义,是个人在家庭中应该遵循的守则。
比如孝敬父母,敬奉兄长,尊重长辈,关心亲戚,帮助贫困的人等等。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能够建立和谐的亲情关系,凝聚家庭的力量,有利于家庭的发展和个人心理健康。
知识点礼仪礼仪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守礼尚义的行为准则。
它是人们在交往中遵循的社会约定和规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精神内涵。
礼仪具有表达情感、发扬人格、增强信誉的作用,提高社会和个人的文明程度。
道德道德是社会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是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遵循的一种道德原则。
它涉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方面,是人们在行为上表现出的品质和价值观。
亲情亲情是指亲戚间或有生命的个体间相互关联、联系和照顾的心理状态。
它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情感基础,不仅在个人生命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人格人格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性格特点、思想情感等综合素质的表现。
它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礼记二则》,使学生了解礼仪和人生哲理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社交能力。
3.促进学生对亲情和人格的理解和认知。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礼仪和道德的重要性,了解亲情和人格的概念。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将课文中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培养社交能力和人格素质。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礼仪”和“道德”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阅读让学生认真阅读《礼记二则》的原文,并辅助理解文章的核心概念。
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课件(共3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 或失则止”
人们的学习,有的失误在贪多上,有的失误在过少上,有的失 误在轻视上,有的失误在停步不前上。
(强调要因材施教)
2.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句式特点:多用整句(包括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对偶和排比),造成整齐、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铺排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气势。
还有: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
而不闭。是谓大同。
二、 理解大意 积累文言词语
是。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
培养。
信修睦。
同“举”。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 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信用, 培养和睦气氛。
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矜( ɡuān )
讲信修睦( mù )
男有分( fèn )
朗读课文
同“举”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同“鳏”
职分、职守
矜(ɡ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厌恶
厌恶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wù)其不出于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共36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二)读出节奏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 /知困。知/不足,然后/ 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 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 半。”其/此之谓乎!
(三)读出韵味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内容理解
1.齐读课文,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教学相长也”。 即“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内容理解
2、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虽有嘉肴”?
(1)类比论证。用“佳肴”类比“至道”,用 “弗食,不知其旨也”引出“虽有至道,弗学, 不知其善也”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 引出下文的论述,使说理通俗易懂。
3、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话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不能,引用《兑命》中的话进行道理论证, 证明论点“教学相长”,使说理更有说服力。
小结:作者是怎样论述“教学相长”这一观点的? 提示:请你用“首先”“然后”“最后”理清本文的 论述思路。 作者首先以“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 重要性。然后论述教与学的关系,指出“学”与“教” 的作用,进而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最后以《兑命》 “学学半”的话加以佐证。
2 初步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3 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4 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做一个爱
学习,有理想,有道德的人。
(一)读准字音 虽有嘉肴yáo
虽有嘉肴,弗fú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 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qiǎnɡ也。 故曰:教jiāo学相长zhǎnɡ也。《兑yuè命》曰:“学 xiào学半。”其此之谓乎!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及原文《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二则》语文教案教学目标第1课时虽有嘉肴1.理解重点文言词语,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3.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掌握背景,疏通课文文意1.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礼记正义》。
《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
2.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正读音嘉肴(jiā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学学半(xiào)(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虽有嘉肴(即使)②弗食(不)③不知其旨也(味美)④然后能自强也(自我勉励)⑤虽有至道(的道理)⑥教学相长(增长,促进)⑦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因此)⑧教然后知困(困惑)⑨然后能自反也(自我反思)(3)古今异义词①虽有嘉肴(古义:即使。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二则
22.《礼记》二则【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
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
3.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理念或思想。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初步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对偶和排比在论述类文本中的作用。
2.教学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
(2)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的句式特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和句式。
2.理解“教学相长”的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独白:(出示课件1)儒家经典知多少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板书课题:(出示课件2)22 《礼记》二则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学生查阅文本相关资料,了解《礼记》及写作背景。
(1)作品简介教师展示本文作品相关知识,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其内容分为两大类: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和关于礼乐制度。
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包含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2)写作背景(出示课件5、6)教师讲解这课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本文内容做准备。
预设:《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
它对教育作用、教育目的、学校制度、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以至师生关系、教师问题等方面,都做了比较系统而精辟的概括和理论的阐述。
所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就失等原则,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本课节选部分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第22课《_礼记_二则:虽有嘉肴》课件(共3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礼记.檀弓》故事二则
孔子路过泰山边,有个妇人在坟墓旁哭得 很悲伤。孔子扶着车前的伏手板听着,派子路 问她说:“你这样哭,真好象不止一次遭遇到不 幸了。”她就说:“是啊!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 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这虎上,现在我儿子又被 虎咬死了。”孔子说:“为什么不离开这儿呢?” 回答说:“这儿没苛政。”孔子说:“弟子们记 着,苛政比老虎还厉害!”
整体感知
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 ‘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 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 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
整体感知
6.开头一句“虽有嘉肴”能不能删掉?
(2)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 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检测
•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 家
学者解释说明经书《 》的文
章选集,是一部 思想的资料汇
编。又叫《 》。与《 》
《 》合称“三礼”。 内容主
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
的
,记录
等的问答,记述
。
解释翻译
虽( )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二则》完整课件
这叫作
全文的总结语。
精读课文
第一层: 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理 清
(第1.2句)
文 第二层: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章
(第3.4句) 状元成才路
结
状元成才路
构 第三层: 总结语, 大同社会的局面
(第5.6句)
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 请 找出相关语句,并作讲解。
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通假字
1.选贤与能 (通“举”, 选拔) 2.矜、寡、孤、独、废状元成疾才路 者皆有所养 (通“鳏”, 指状元成老才路 而无妻的人)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古今异义
1.大道之行也 (古义: 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今义: 宽而长的路) 2.男有分,女有归 (古义: 归宿 今义: 回来) 3.盗窃乱贼而不作 (古义: 作乱 今义: 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词类活用
1.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 (意动用法, 以为……亲, 以为……子) 2.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 (形容词作名词, 老年人, 壮年人)
文言句式
判断句: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也”表判断) 倒装句: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介宾短语后置句,应为“于己藏”)
课文解读
是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二、背诵《大道之行也》, 归纳一下儒家的大同社 会理想包括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①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
居乐业;③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却毫无自私自利 之心(物尽其用,人尽其力)。
三、这两则短文多运用对偶句, 造成铺排效果, 增 强了文章的气势。试从两篇中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第22课《_礼记_二则: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后负责讲给大家听。
讲解时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
2、左半部分同学讨论第一题,右半部分同学讨论第二题。
)认真讨论的你们是最美、最帅气的。
老师迫不及待的想听你们的讲解。
哪一组先来分享呢?(学生回答问题1和问题2)(出示PPT9和PPT11——14)拥有这些特征的社会,最终会呈现给我们一种怎样的局面呢?请看文章最后两句,我们齐读。
这样的社会好吗?实现了吗?我们向往美好,并为之努力。
从古至今,引领时代的伟人们都提过类似的主张并为之奋斗(出示PPT15)。
四、听《大道华章》,绘大道美景。
现在,请你思考,你心目中的大道美景是什么样子的?(出示PPT18)(学生作品展示)每个同学手中都有自己的美好盛景。
当同学们笔下的盛世美景都得以实现是,那将迎来你们的盛世繁华。
优秀的你,请从自身做起。
你会为你的盛世美景添砖加瓦,对吗?五.作业1、完成《课时练》对应题目。
2、为《大道之行也》画一幅插图。
(可以是孔子参加祭典的场景,可以是孔子和子游的对话,可以是大同社会的景象......)附:板书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天下为公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扮演好引导角色。
课后反思:教学经验的积累来自于教学实践。
《大道之行也》是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二篇文章。
这一单元,都是传统的名家名大同社会篇。
情感上,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
知识掌握上,培养语感,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
这一课的设计,从掌握基础知识到激发学生情感,问题难度逐渐提高。
衔接语使用恰当,课堂气氛不紧张。
这是一节展示汇报课。
原来两节课的任务要压缩到一节课完成。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把对古文的字词理解放到了课下完成。
整体时间上也做了重新规划。
课堂导入2分钟,朗读课文和翻译课文15分钟,问题讨论10分钟,写作展示10分钟,预留空余时间3分钟。
整堂课课堂环节都完成了,但是时间还是略显紧张,写作展示环节稍显仓促。
除此之外,还有几处可以推敲。
一是学习目标的设置,可以试着把学习目标和教学流程衔接。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说课稿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说课稿【导言】《礼记》是古代中国的一部典籍,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和道德观念等等。
在《礼记》中,载有许多名言警句,一些古代哲学家的智慧和见解。
八年级下册的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选自《礼记》。
它分别介绍了《孝经》和《仪礼》中的两则故事,深入探讨了孝顺和尊敬的重要性。
通过这两则故事的阐述,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和“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重父母和长辈。
【课前导入】1.师生对话法:请课上同学,用自己的话简单解释“孝顺” 和“尊敬”两个词的含义。
2.课堂展示法:做一张海报,画上孝顺和尊敬的形象,引导学生讲述它们在自己生活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内容为两则故事,分别来自《孝经》和《仪礼》,注重对孝和敬的思考和比较。
这两则故事情节简单易懂,故事背后含义深刻,易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本课时采用讲授和质疑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重和孝顺。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和敬的重要意义;2. 学会理解语段中的造成、转折、比较等修辞手法;3. 发展学生思辨能力,懂得尊重和孝顺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孝和敬的含义,学会在生活中体现这两个概念;难点:学生理解造成、转折、比较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及表现形式。
【课内教学流程】Step1 导入(5 分钟)1.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讲一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孝顺和尊敬;2.强调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和尊敬的重要性。
Step2 阅读(20 分钟)1.介绍本课时两则故事在《孝经》和《仪礼》中的来历及背景。
2.学生独立阅读《孝经》中的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中的父亲登高望远是为了什么?孝顺的重要性体现在什么地方?3.学生独立阅读《仪礼》中的故事并回答以下问题:故事中主人公为何反复询问?他想表达什么?4.落实学生在小组内对故事的理解和分析,分享并讨论分析结果,在班级中就分析的结果进行交流。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使用图解、表格等工具,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理解文意。
-创设情境,让学生角色扮演,体验古代礼仪行为,加深理解。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阅读感悟,共同解决阅读中的难题。
-设计互动问答、讨论等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言文的奥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学生们对今天所学的内容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但我认为,仅仅掌握知识点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素养和家庭观念。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鼓励他们在生活中践行古代礼仪文化。
举例:《曾子易箦》中“易箦”一词,是理解文中曾子教育子女遵循礼节的关键,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上下文推断其意义,并掌握其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的断句和朗读节奏的掌握,尤其是长句的理解和朗读。
-古代礼仪文化背景的理解,如“易箦”背后的文化含义,以及古代君子行为的规范。
-对文言文中抽象概念的理解,如“君子之道”的具体内涵和现代价值。
首先,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导入新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讲解《曾子易箦》和《君子之道》这两篇文章时,我注意到学生们对于古代礼仪的概念和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说明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课文原文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知识点大道之行也一、课文翻译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
第22课《礼记二则》(课件)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大道之行也 之 自读课文
大道之行也
《礼记 · 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 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 ,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 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jǐ);力恶其不出于身 也,不必为(wèi)己(j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以“嘉肴”与“类至比道”引做入类比,指出学习(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能相长 实践出真知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从“教”和“学”两方面逐层论证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提出中心论点:教学相长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引用印证
虽有嘉肴 之 诵读品味
全文共五句话,每一句诵读时应该怎样处理才能更好体现文意呢?
是故①谋闭而不兴②,盗窃乱贼③而不作④, 故外户而不闭⑤,是⑥谓⑦大同⑧。
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 所以,家家户户都只是把门从外面带上,而不是从里面闩上。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①是故:因此,所以。
⑤外户而不闭:门从外面带上,而不从里面闩上。
②谋闭而不兴: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 ⑥是:这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礼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记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礼记·学记》
与君共勉
嘉肴美味需品尝,至道启蒙在学堂。 学后才知己不足,教过方晓要自强。 知困奋发多勉励,满足懈怠悔断肠。 教学相长君要记,赠人玫瑰手余香。
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学设计《礼记》二则教学方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3.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全篇内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
【教学难点】联系实际,谈谈对“教学相长”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设计意图:由与《礼记》有关的名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二、夯实基础1.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它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礼记》的内容分为两大类:一是关于礼乐的一般理论文章,二是关于礼乐制度的文章。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
《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学习观点。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让学生了解《礼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诗文朗读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1)检测一:正音①虽有嘉肴(yáo)②弗食(fú)③自强(qiǎng)④兑命(yuè)⑤学学半(xiào)⑥教学相长(zhǎng)(2)检测二:断句先展示断句,再根据情境课文跟读版进行跟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虽有嘉肴说课稿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的《春夜喜雨》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 1、巧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1)范读:(听朗读录音)(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了整体认知)4、释文意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指名试译并恰当点拨同组互译参看译文(这一环节能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5、析文章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白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本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论证思路及类比方法的用,但又不易过难,所以提问题的时候没有“论证思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题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
考虑到难度较大,所以这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为了巩固加深对“类比”的认识,及时做一道练习题:)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习;当“教”遇到理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还是回到学习中去。
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最后教师明确:课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妙拓展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总结:在知识的盛宴中何止“教学相长”这一道美味!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以它营养我们求知若渴的头脑,让它充实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绘我们灿烂无比的人生!五、说板书设计虽有嘉肴《礼记》类比引入逐层论证教学相长引用作结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体现了本文学习主要内容及道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六、结束语以上是我在教学时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22《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而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在之前的时间里,学生已学习了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3、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说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
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堂课里,我利用郑智华的一首歌《大同世界》引出课题。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和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说学法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1、借助原文翻译排除字词、句子翻译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假如给学生提供原文翻译,让学生朗读它,并根据刚才的印象推断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背诵《桃花源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两千多年以前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三)个体领会,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在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翻译识记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式“由文中的“”句子,让我想到了“”。
让学生进行赏析。
比如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想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想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等。
(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句段赏析(1)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
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
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
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
(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文章研读(1)讨论以下问题: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
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来源:学科网] (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根据刚才得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又设计了两道发散思维题:1、孔子的“大同”社会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阐述看法,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