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_刘斌

合集下载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_基于二元经济的研究视角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_基于二元经济的研究视角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我国 货币政策对工业与农业存在明显不同的效应。货币政策的工业 效应明显高于农业效应。二元经济的存在,导致我国的货币政 策乃至整个宏观调控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了提高货币 政策效应,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如下几点政策建议:
范从来、廖晓萍(2003)借鉴 Karras 一文实证研究的思 路与方法,采用向量自回归 VAR 框架,对 1978-2002 年的有 关产出、价格和开放度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检验经济开 放度对于货币政策数量效果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货币政策 的产出效果随着经济开放度的增大而减小,通货膨胀率同样随 着经济开放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
总的来看,80 年代至今,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利用 不同数据和建立不同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理论和 实证研究,得出不同的研究成果。但是他们忽略了我国经济转 型时期存在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落后的农业与先进的工业并 存,导致工业与农业对同一货币政策的反应不同。本文从二元 经济视角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形成机理。
价、货币供应量及贷款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而且货币政策 冲击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 40 个月。
刘金全、刘志强(2002)利用 1992 年 1 季度到 2000 年 3 季度的数据,检验得到了货币——产出之间存在 Granger 影 响关系,指出“货币中性命题”只是一个理想经济环境下的 理论命题,在我国经济现实当中并不成立。无论我国经济处 于经济波动期,还是平稳收缩期,货币政策都是有效的。
二、我国转型时期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 二元经济结构是美国经济学家 W·A 刘易斯在 20 世纪 50 年代提出的概念,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传统部门与现代部 门并存,经济发达部分与不发达部分并存的结构状况。随着 改革的进展,我国已转变为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表现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市以工业为主的现代经济和农村以农业 为主的传统经济并存的一种经济状态。 首先,工业的规模和效益明显优于农业。2005 年全部工 业增加值 7619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4%,农业增加值 22718 亿元,增长 5.2%。工业产值占 GDP 的比重为 41.84%,农业 产值占 GDP 比重为 12.6%。2005 年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 有工业企业利润总额 14802.54 亿元,同比增长 19.41%,远远 高于农业企业利润总额。 其次,工业吸收新增资本和就业人口的能力高于农业,工 业人均产出远远高于农业。2005 年,金融机构短期贷款中,工 业贷款 87449.2 亿元,农业贷款 11529.9 亿元,工业贷款是农 业贷款的 7.58 倍;新增经济活动人口 1054 万人,新增工作岗 位 625 万个,其中工业企业新增就业人员 1078.4 万人,农业 就业人员则减少 1299 万人;工业人均产值为 44827.83 元,农 业人均产值 6791.4 元,工业人均产值是农业的 6.6 倍。 第三,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显著,城市的人均消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研究作者:陈钇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为应对宏观经济局势的变化,我国的货币政策频繁调整。

对于调控的有效性,相关理论研究中存在不同的看法。

本文选取2003年一季度至2012年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的相关数据,使用ADF检验、协整检验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我国近年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一、引言所谓货币政策,是指在特定的金融环境和制度条件下,货币当局为了达到预定的政策目标,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和政策手段,通过特定的传导机制影响实际产出的经济活动,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是指货币政策能否达到当局预定的政策目标,其至少包括两层含义:第一,货币政策能否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果货币政策确实能对产出和就业产生重要影响,那么货币政策在理论上是有效的;第二,货币当局能否利用货币政策实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如果货币政策可以引导经济运行达到既定方向、实现宏观经济目标,那么该货币政策具有实施有效性。

综合来看,货币政策必须同时具有理论上的有效性,和具体实施上的有效性,那么这个货币政策才是有效的。

200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率连续8年维持10%以上的增长率,同时,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

2003年,广义货币M2增幅达20%,我国经济承载着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中央银行采取一系列紧缩性货币政策等调控措施收紧银根,并适时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影响经济和我国金融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隐患。

2004年,我国和全球经济都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央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取得较好的成效,货币信贷得到适度的增长,信贷结构得到完善。

货币信贷运行总体上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在发展。

长期货币中性_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

长期货币中性_理论及其中国的实证
关键词 :长期货币中性 ;货币政策 ;中国 中图分类号 :F82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 - 7246 (2002) 06 - 0032 - 09
货币中性的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长期激烈争论的热点 ,是一个有着重大理论与实际 意义的问题 。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存量的变动最终只能影响名义价格与名义工资等名 义变量 ,对实际产出 、实际利率等实际变量没有影响 (Bullard ,1999) 。而所谓长期中性是 指长期中货币供应水平的变化对实际利率或实际产出的增长率没有影响 (米什金 ,1998 , P534) ,在这种情况下 ,价格以及其他名义变量增加的水平与货币供应的水平有一一对应 的变化 。同样地 ,如果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化 ,对实际利率或产出的增长率没有影响 ,并 且通胀率以及其它的名义变量与货币供应增长率的变化一一对应的话 ,则称长期货币超 中性 ( Espinosa2Vega ,1998) 。
中性的 。
萨金特和华莱士 (1975) 根据卢卡斯总供给曲线作了进一步引申 ,即如果中央银行宣
称增加货币供应 ,具有理性预期的人们会预见到价格水平将会上升 ,价格的增加等于货币
的扩大 ,因此 , Y等于潜在的产出 Yn 。预期到的货币增加不会导致实际产出的增加 ,这一
结论称为政策无效性命题 。
新凯恩斯主义的出现 ,是对 70 年代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攻击凯恩
二 、中国长期货币中性的实证研究
要研究在中国是否存在长期货币中性 ,我们先分析货币量的变化是否导致实际产出 的变化 。在统计学上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为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解决的方法是 Grange 和 Sims 的因果关系检验法 。但是 ,在做这些统计检验之前 ,需对数据的平稳性与 协整分析进行检验 。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作者:张艳梅来源:《时代金融》2014年第15期【摘要】货币政策是央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手段,并在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平衡国际收支、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的主要手段,一直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其效果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立意于研究从1994~2013年这个经济周期中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文章利用计量模型,主要考察货币供应对GDP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一、各宏观经济变量涵义及数据处理(一)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居民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活动最终成果,其增长速度用来衡量经济增长速度。

它是反映一定时期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程度的动态指标,因此,在宏观经济分析中,GDP指标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是政府追求的目标之一。

(二)消费物价指数CPI通货膨胀通过收入、财产再分配和改变产品产量与类型来影响经济。

通货膨胀会引起收入和财富再分配,扭曲商品相对价格,引发泡沫经济乃至损害一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权基础。

所以,将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动态比较相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把握通货膨胀可能的发展变化。

(三)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能为社会经济运转服务的货币存量,是由包括中央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供应的存款货币及现金货币构成。

中国人民银行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分为M0, M1,M2三个层次:MO=流通中的现金;M1=M0+企业活期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十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二、各经济变量及其相互关系分析(一)GDP与CPI关系分析虽然把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新创造财富的度量有失妥当,但在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下,GDP仍然是一个相对较好的参考标准。

而CPI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反映了一国的通货膨胀水平,还在某种程度上衡量一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中国货币政策理论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

作者简介:吴金友(1979-),男,安徽安庆人,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 16 2011 / 09
货币时论
货币银行 Financial Industry
货币市场: M=M1+M2=L1(Y)+L2(r) 投资市场: D2=D2(r) 商品市场:Φ(N)-X(N)=D2 生产函数:Y=Φ(N)
(1.10)
Δyt=α(yt-1-k0-k1 xt-1)+ β2Δxt+μt
(1.11)
显然,1.5 式与 1.11 式是等价的,但二者却有不同
的解释和含义 ,特别是 1.11 式,也被称为误差 修 正 模
型 (error correction model,ECM)。 当长期平衡关系为
式时,其误差修正项是如(yt-k0-k1 xt)形式,它反映了 yt 关于 xt 在第 t 时点的短期偏离。 一般地,由于 1.5 式中 |β1|<1,所以误差修正项的系数 α=(β1-1)<0,通常称为调 整系数,表示在 t-1 期 yt-1 关于 k0+ k1 xt-1 之间偏差的调 整速度。
阶协整,记为 y~CI(d,b),如果满足:
(1)Y~I(d),要求 Y 的每个分量 yt~I(d);
(2)存在非零向量 β,使得 β' Y~I(d-b),0<b≤d。
简称 Y 是协整的,向量 β 又称为协整向量。
2.误差修正模型(ECM)
传统的经济模型通常表述的是变量之间的一种"
长期均衡关系",而实际经济数据却是由"非均衡过程"
部分实证分析样本确定为 1994 年至 2009 年的季度数
据。 选择 1994 年作为实证分析的起点年份,一方面是

货币政策实践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实践与效果分析

货币政策实践与效果分析一、引言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一系列手段调控货币供应量,影响金融市场和银行业,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和控制通货膨胀的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深受广大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重视。

本文将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与效果进行分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的本质和作用。

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我国货币政策的实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计划经济时期的货币政策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货币政策的实践主要是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和银行信贷来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由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经济体系比较封闭,金融市场比较单一,因此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比较简单。

2.改革开放初期的货币政策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开始逐步实行市场化改革,货币政策也开始从计划性转向市场化。

此时,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和外汇政策等,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实现对经济的调控。

同时,我国还逐步推出了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金融市场不断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也开始逐步复杂化。

3.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采取了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降息和宽松货币政策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避免了金融风险的扩散。

此时,货币政策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成为避免金融风险的首选工具。

4.当前阶段的货币政策当前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以“稳健中性”的思路为基础,既要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态势,又要防范通货膨胀等风险。

主要手段包括定向调控、逆周期调节和利率市场化等。

同时,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货币政策也不断创新和调整,力求更加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经济的需求。

三、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

在过去几十年的实践中,通过调整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实行定向调控和逆周期调节等手段,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经济增长效果。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分析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个全球化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中,货币政策已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问题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货币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的实施和效果对中国国内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货币政策是指以货币为主要手段,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水平,以达到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调整国际收支等宏观调控目标的政策。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价格政策等。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中国货币政策逐步从传统的计划调控向市场调节转变。

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以加强市场化、完善货币供给体系、增强监管等为主要举措,目的是促进货币政策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在实施货币政策的过程中,中国的央行——中国人民银行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作为国内银行业的最高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依托其独立的货币政策和独立的政策制定权,积极引导和调整金融市场,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的实施和效果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评价。

在很大程度上,中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和肯定。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尽管这一过程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和风险,但是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

在实践中,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控制通货膨胀。

货币供给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通过稳定货币供应和控制流动性,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控制了通货膨胀率的上升。

广义货币M2的增长率自去年初的12.8%下降到了不足8%。

二、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这有利于维护国内的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汇率稳定是中国抵御外部风险的重要保障,也支持了中国货币政策在调控经济中的作用。

货币政策及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及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分析

货币政策及在实践中的有效性分析【摘要】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经济运行发挥重要的作用,宏观金融调控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实施的重要目标是在于消除失业和减少通货膨胀,以使国民收入快速而稳定的发展。

本文例举了IS-LM 曲线在中国的运用,尽管显示货币政策具有明显的有效性,但由于受货币政策时滞等其它因素的影响,也使得在实践中存在一些局限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阐明这几个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IS-LM曲线;货币政策时滞1.货币政策简介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采用控制和调节货币、信用及利率的方针和措施,进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简单的说就是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活动。

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在于消除失业和减少通货膨胀,一般说来货币政策有四个基本目标即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币值(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

四大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存在着矛盾性,但从长期来看这些目标之间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同时实现这四大目标是不太可能的,因此在不同的环境中各国在制定货币政策目标时也应有所侧重。

由于中央银行很难直接影响上述四个基本目标,各国中央银行不得不运用一些工具去间接地作用于它们。

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以及公开市场业务。

2.IS-LM模型IS-LM均衡分析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工具。

IS-LM 均衡是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是对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展。

在这里,笔者假设在不考虑价格水。

2.1 IS曲线IS曲线是反映利率和国民收入之间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投资(investment)与储蓄(saving)相等点的组合,即i=s,使得产品市场均衡。

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y=,y 表示商品市场的均衡收入,r表示利率,a 表示自发性消费、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e表示自主投资。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

文献综述金融学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1. 西方主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1. 1 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凯恩斯(keynes)及凯恩斯学派(keynesian school)对关于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及效果强弱问题总的观点描述如下:(1)货币数量的变动在短期内影响就业,产出和收入等实质经济变量,而在长期内只影响价格。

(2)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截然不同的。

在经济过度繁荣情况下,为了抑制通货膨胀的加剧,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十分明显;如果经济衰退属温和性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也较为明显和可靠;如果经济衰退属严重的衰退,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效果则极为微弱和不可靠。

(3)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效果与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社会公众灵活偏好,资本的边际效率,货币的流通速度等因素有关。

(4)在经济严重衰退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为有效。

(5)在货币政策操作方面,凯恩斯学派主张“相机抉择”论,根据各个时期具体市场情况和经济形势,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应当采取的货币政策,以避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1.2 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研究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

货币主义学派的主要观点包括:(1)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保持物价稳定,诸如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等其他目标则应该由市场调节。

(2)货币主义学派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他们将公开市场操作视为惟一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反对准备金率和再贴现政策。

(3)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货币实际余额的变动直接影响支出和收入,而不是通过利率间接的影响投资和收入。

货币数量的变动短期内影响的是资产价格、真实产出及真实收入水平,长期内影响的是绝对价格水平,名义货币收入等名义值。

(4)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为重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更高。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搭配文献综述作者:章和杰贾鑫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7期一、引言从2002年开始我国经济增长进入快车道,2003-2007年GDP增长率均高于10%。

面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我国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经济成功实现“V”型反转。

2010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

然而,现阶段的宏观经济运行中,一方面通胀压力开始显现,另一方面社会总需求结构失衡严重。

经济失衡的复杂性,要求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效果。

二、财政政策有效性视角近年来,学者们对财政政策在宏观经济中的运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主要围绕财政政策的效应展开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是值得肯定的。

章和杰、陈威吏(2008)对经典的M-F模型的假设前提进行修正,认为在篮子货币汇率制度下,扩张的财政政策能有效地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推动作用。

郭庆旺、吕冰洋(2003)根据1978-2001年间中国统计数据,利用时间序列自回归动态模型对我国财政支出水平和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财政生产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而财政支出总水平与经济增长率负相关。

他们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在此期间我国政府消费性支出增长过快,抑制了财政生产性支出正的增长效应造成的。

各项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同,财政人力资本投资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率正的贡献更大。

而科学研究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最为显著。

刘溶沧、马拴友(2001),张海星(2003),孙磊(2006)等的研究均认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对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且对财政政策不能发挥作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政策时滞的存在是影响政策传导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政策实施力度与政府自身能力之间存在矛盾,政府的着力点难以把握,扩张的财政政策往往不能发挥效用,单靠政府力量来推动经济增长不可行(王玉平,2000)。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

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选择及在我国的应用

作者: 刘斌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100800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
页码: 3-13页
主题词: 最优货币政策;中国;应用;货币政策规则;相机抉择;社会福利;Taylor规则;货币供应量;计量经济模型;新凯恩斯模型;通货膨胀率
摘要: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的实际数据,建立和估计混合型模型,并以此作为研究货币政策规则的基本框架。

然后在随机模拟的基础上,以社会福利为基准,计算和比较三种货币政策决策方式对社会福利的影响,这三种决策方式是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最优的Taylor规则及相机抉择。

同时计算与福利损失等价的通胀率变化,结果表明,最优的Taylor规则能够很好地近似完全承诺的最优货币政策规则,这为进一步改进我国货币政策的决策和操作提供了一个指导方向。

其次,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决策和操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特别是对目前我国盯住货币供应量的体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方案。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内容摘要:自2019年7月21日我国再次实施汇率制度改革以来,世界经济相继遭遇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

在此期间,我国货币政策频繁调整,这引发了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

本文选取相关数据,对2019年7月-2019年3月的货币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最后,从我国央行的独立性、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程度、货币政策的时滞及政策协调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微观主体预期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货币供给货币政策目标汇率制度和公众预期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的研究热点。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金融环境,运用特定的政策工具与政策手段,通过不同的传导机制,影响现实经济金融运行,引导社会资金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顺利实现其预定的调控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对于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控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之中,汇率制度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汇率制度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

如我国于2019年7月21日再一次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即人民币放弃单一盯住美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提上日程。

与此同时,我国市场与世界市场联动性加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不同于以往。

我国是一个大型开放经济体。

依据宏观经济理论,我国货币供给的扩张会导致实际利率的下降。

实际利率的下降会引起外资流出,提高外汇市场上人民币的供给,人民币贬值。

贬值的人民币会促进我国企业的出口。

而且利率的降低也会刺激投资,使国民收入增加。

但是,货币政策无效性命题认为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策的后果,从而很快地作出决策,而且极少有时滞。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

我国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研究常熟理工学院孙凤华、张筱、李楠摘要:本文基于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经典理论,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从长期和短期两方面对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对1984—2009年我国货币供应量、国内生产总值和物价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指数化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在此基础上检验了Granger因果关系,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从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角度来分析货币供给对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存在双向因果关系;短期内,我国货币供给存在“托宾效应”;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的波动均主要由经济增长率的变化来决定;此外,我国货币存在内生性,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主要反映在物价水平上。

最后综合实证分析结论,就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及其传导机制的有关渠道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关键词:货币供应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协整Granger因果检验1.引言1.1选题背景与现实意义货币政策是货币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实施的好坏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平稳持续发展]1[。

中央银行通过制定货币政策来达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宏观调控目标。

1984年之前,我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

中央银行不仅需行使发行货币和管理信贷的职能,而且还要经营商业银行业务。

然而,1984年,我国中央银行体制的正式确立,标志着我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2[,中国人民银行开始独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权。

从此,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促使我国的货币传导机制的渠道发生了巨大变化。

1993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开始转为货币供应量。

在金融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强下,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由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

加入WTO后,贸易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使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方式、调控手段及各种机制、体制都得到了明显的创新与完善。

【精品】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精品】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分析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摘要: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有效性对于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5日发布《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4-2015)》指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宏观调控必须坚持多目标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一方面要保就业、稳增长、防风险、稳物价;另一方面也要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

这份逢年底发布的年度报告提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政策应坚持实施“新常态下的新对策”,在潜在增长率下移、去产能、去杠杆的过程中,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15年中国经济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而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一部分,其有效性却仍有争议。

1.货币政策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或信用量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

广义的货币政策则是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而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外生变量,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中国实行的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2.稳健的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提法,它讲的是制定货币政策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同于经济学教科书关于货币政策操作层面的提法(如“宽松的”、“中性的”或“紧缩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与稳定币值目标相联系,它包含既防止通货紧缩又防止通货膨胀两方面的要求,它\不妨碍根据经济形势需要对货币政策实行或扩张、或紧缩的操作。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张海燕;周凤萍;王振吉
【期刊名称】《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9(030)004
【摘要】运用定量化实证分析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影响有2个步骤:一是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的相互关系进行检验,验证中国货币是否影响产出;二是根据Granger因果检
验的结果,对货币供应量与GDP的关系进行方差分解,计算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冲击效应,从而确定了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对GDP的影响程度.
【总页数】8页(P361-368)
【作者】张海燕;周凤萍;王振吉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长春工业大学,基础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12;吉林省新立城水库管理局,吉林,长春,1301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064.1
【相关文献】
1.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目标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J], 宋雨璇
2.我国房价波动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实证分析 [J], 赖文炜;陈云
3.核心CPI测度方法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J], 谭东洋
4.核心CPI测度方法与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J], 谭东洋;
5.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基于我国1999年~2018年年度数据 [J], 范备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张杰【摘要】通过对我国1990-2008年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两者之间存在的长期协整关系和短期修正关系.结果显示,我国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协整关系,我国的货币政策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且在长期比在短期内效果更好.【期刊名称】《广东行政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2)006【总页数】4页(P75-78)【关键词】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协整理论;格兰杰因果检验【作者】张杰【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江苏,南京,2118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22.0在西方经济学的主要流派中,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认同货币政策的作用,而理性预期学派则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

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我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

黄达认为,过分高估货币政策的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1]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

吴军认为,20世纪 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再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2]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

范从来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具备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

[3]考察我国近年来货币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见图 1),我们看不出货币供给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之间有任何确切关系。

这意味着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与物价上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不像货币中性论者所设想的那么简单,是名义上一一对应的关系。

经过近 20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市场供求结构变化,出现了阶段性生产过剩;经济结构调整虽有实质性进展,但矛盾仍然突出;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经营机制正发生深刻变化。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_0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_0

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作者简介:廖金妹(1986-),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华金融保险学院金融学,研究方向:银行管理。

运用TGARCH(门限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选取2005年到2010年的M2同比增长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自变量,来研究对CPI的影响,得出我国各阶段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宏观监管难度加大的同时,对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也不容忽视,需要我们采取相应措施来应对现实存在的问题。

标签:货币政策;有效性;TGARCH模型1 引论近几年我国经济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流动性问题也较严重,中央银行对此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9月份以后在我国面临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中央银又开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面对这么大起大落的货币政策,它的有效性到底如何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本文从相关货币理论研究综述入手,对我国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做了相关研究,并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提出相关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措施。

2 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概述对于我国,货币政策是否有效也十分有争议,很多学者对此也进行了相应的研究。

闰力、刘克宫、张次兰(2009)取1998-2009的季度数据,利用V 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得出货币政策十分有效,但是价格效应不如产出效应有效,同时观察到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

赵金霞张建友(2010)分析了2007年以后的货币政策,通过做GDP 和M1、CPI 和LN(M1)的柱形图和折线图,得出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只是存在一定的滞后期。

曹伟,林燕(2005)运用时间序列分析也得出货币政策是有效的,而且信贷传导机制依旧是最主要的传导机制。

杨小军(2008)认为公众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3 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3.1 货币政策效果2005年至2008年上半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形势从偏快过渡到过热,2007年CPI月度增长率一度上升到6.9%,远远超过我国的通货膨胀容忍度。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思考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思考

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思考
张建;吴斌
【期刊名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0)003
【摘要】近年来,我国制定执行的货币政策虽然科学而又符合实际,但效果却不太理想,问题在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存在的一些阻碍因素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运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政策调控重点转移,经济市场化水平继续提高,亟需深入研究在新的经济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的作用与效率.本文将结合广东省近几年的经济金融运行情况,对上述论题试作分析.
【总页数】4页(P38-41)
【作者】张建;吴斌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广东,汕头,515041;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中心支行,广东,汕头,515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22.1
【相关文献】
1.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J], 卢尚义
2.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分析思考 [J], 张建;吴斌
3.关于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思考 [J], 胡冬梅
4.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
——基于我国1999年~2018年年度数据 [J], 范备齐
5.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实证分析——基于我国1999年~2018年年度数据 [J], 范备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1-06-12作者简介:刘斌(1967-),男,陕西人,管理工程博士,高级经济师,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

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建模、分配与预测,货币政策分析等。

主要专著:《货币供求的分析方法与实证研究》。

2001年第7期(总253期)金 融 研 究Journal of Financial Research No .7,2001G eneral No .253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刘 斌(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司,北京 100800) 摘 要:本文基于货币政策操作会产生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冲击及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如何反应的分析思路,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在估计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模型后,施加识别条件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识别并得到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然后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的基础上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冲击在短期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在长期不会对实体经济部门产生影响,但货币政策冲击对物价、货币供应量及贷款等会产生永久性影响,而且货币政策冲击短期内对实体经济部门的持续作用时间不超过40个月。

关键词:冲击;冲击响应分析;向量自回归;识别;蒙特卡罗随机模拟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246(2001)07-0001-09一、引 言近几年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推进经济向均衡状态发展等方面功不可没。

但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即如何对每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

只有对各项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为经济决策部门今后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及政策组合提供科学的依据。

要分析各项政策的有效性,我们就要分析这些政策会对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以及经济对这些冲击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即对经济系统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我们知道,经济系统时刻受到各种冲击的影响,这些冲击包括需求/供给冲击,内部/外部冲击、货币/财政政策冲击、暂时/永久冲击、名义/实质冲击等等,经济系统正是在各种冲击的作用下运行发展的。

由于观察到的实际运行结果是各种冲击作用下的综合反应,因此我们在进行冲击响应分析时首先必须从实际运行结果对所关心的冲击进行识别,然后才能进行冲击响应分析。

基于上面的分析思路,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对经济系统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施加约束条件识别出货币政策冲击,最后利用蒙特卡罗随机模拟方法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冲击响应分析,以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

二、理论基础向量自回归是进行冲击响应分析的一个基本工具(有关VAR 的详细介绍见Hamil -ton ,1994)。

假设一个经济系统可以下面的向量自回归VAR (q )表示,Z t =B 1Z t -1+…+B q Z t -q +u t ,E u t u t T =V (2.1)这里,变量Z t 是n 1维向量,q 是滞后阶数,u t 是Z t 的一步预测误差,它与所有的t -1期及之前的变量不相关,V 是u t 的协方差矩阵。

参数B i 及协方差矩阵V 可以通过普通最小二乘法对方程(2.1)进行估计。

在知道了参数B i 、残差u t 及其协方差矩阵V 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计算出变量Z t 对冲击u t 的动态响应。

如果u t 确实是我们所关心的冲击,那么就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计算变量Z t 对冲击u t 的动态响应。

但通常冲击u t 并不对应于我们所关心的冲击εt ,而是一种结构性冲击,也就是说,它是冲击εt 的线性组合,即A 0u t =εt ,这里A 0是n ×n 可逆矩阵,εt 的协方差矩阵通常假设为n ×n 单位矩阵I n 。

在此条件下,对方程(2.1)进行变换可得到下面的结构向量自回归形式(structural VAR ,SVA R ),A 0Z t =A 1Z t -1+…+A q Z t -q +εt ,E εt εT t=I (2.2)其中,A i =A 0B i ,i =1,…,q ,V =A -10(A -10)T (2.3) 如果已知矩阵A 0,那么对于εt 的一个单位冲击,Z t +h 的动态响应γh 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计算。

若令ξh 是下面差分方程的解,ξh =B 1ξh -1+…+B q ξh -q ,h =1,2,…,ξ0=I ,ξ-1=…=ξ-q =0(2.4)则,γh =ξh A -10,h =0,1,…(2.5) 上面的分析告诉我们,若要计算系统对冲击εt 的动态响应,那么仅根据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方程(2.1)是不够的,而必须根据结构向量自回归方程(2.2),这就要求我们依据一定的经济理论给定A 0,或对A 0的结构提出某种假设并通过对协方差矩阵V 的分解来确定A 0。

只有在确定A 0后,我们才能从无约束向量自回归方程(2.1)的残差u t 求出冲击εt (即识别出冲击εt ),并计算出系统对冲击εt 的动态响应。

另外,从方程(2.3)可以看出,协方差矩阵V 是正定矩阵,它最多含有n (n +1)/2个不同的元素,而由于A 0是n ×n 矩阵,因此,要确定A 0,必须施加n 2-n (n +1)/2=n (n -1)/2个约束条件,我们称这些约束为识别条件。

本文利用上面的分析方法研究货币政策冲击的识别及如何计算系统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

Sim s(1986,1992)、Bernanke(1986)、Romer and Romer(1989)、Christiano (1991)、Berbanke and Blinder(1992)、Bernanke and M ihov(1995)、Christiano and Eichen-baum(1995)、Campbell(1997)、Fisher(1997)、Sims and Zha(1998)等学者在研究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时,对A0施加了相应的约束条件来识别货币政策冲击,并计算出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响应。

以S表示货币当局可调控的工具变量,它通常选定为基准利率或某些货币总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虽然用S t表示t期的工具变量,但为便于和实际操作的习惯保持一致,S t常常指t期末工具变量之值。

假定货币当局制定S t时依据下面的反应函数(reac-tion function),S t=f(Ψt)+σsεs t(2.6)此处,Ψt是制定S t的信息集,它包括在t期制定S t时可以获知的变量,f是Ψt的线性函数,σsεs t是货币政策冲击,σs是货币政策冲击的标准差,εs t是具有单位方差的货币政策冲击。

假设方程(2.2)的n维向量Z t可以分成三个模块,Z t=X1t s t X2t其中,n=n1+n2+1,X1t是n t维向量,X2t是n2维向量,并且假设A0的结构如下:A0=a1100(n1×n1)(n1×1)(n1×n2)a21a220(1×n1)(1×1)(1×n2)a31a32a33(n2×n1)(n2×1)(n2×n2)(2.7)这里,括号里的数字表示矩阵的维数,a22=1/σs。

可以看出,在约束条件(2.7)下,制定S t的信息集Ψt不仅包括X1t的当期值,而且也包括X1t的滞后值,但Ψt只包括X2t的滞后值。

这说明工具变量S t在当期对X1t不产生作用,而是经过一定的滞后才对X1t产生作用;工具变量S t却在当期即对X2t产生作用。

但是,(2.7)式仅对A0施加了n1+n1n2+n2个约束条件,少于要求的(n1+n2+1)(n1+n2)/ 2个约束条件,因而在(2.7)式的结构下,A0不能唯一确定,A0不足以识别出方程(2.2)的所有冲击εt。

尽管(2.7)式的结构不足以识别出所有冲击,但Christiano等(1999)证明了下列结论:对于任何形如(2.7)式结构的矩阵A0,Z t+h对货币政策冲击εs t的动态响应是相同的,即冲击响应矩阵γh(2.5)的第(n1+1)列是不变的。

由于这里我们主要关心的是货币政策冲击对经济的影响,因此根据上述结论,我们通常可将A0选成下三角矩阵形式,在此情况下,对A0施加了(n1+n2+1)(n1+n2)/2个约束条件,因而通过对协方差短阵V(2.3)进行Cholesky分解就可确定A0。

另外,Christiano等(1999)还证明了:在将A0选成下三角矩阵形式时,X1t和X2t中的变量排列顺序并不影响冲击响应矩阵γh的第(n1+1)列。

三、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分析1.模型设定和数据选择基于以上的模型假设,下面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来看工具变量S t的选择。

前面提到S t是货币当局可调控的工具变量,它可以是基准利率或某些货币总量(如准备金、基础货币等)。

我国目前实施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是采用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间接地调控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并进而对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产生影响。

现阶段我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主要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包括外汇市场上的外汇买卖)、开办特种存款和发行中央银行融资券、准备金率、利率政策等。

由于中央银行不仅控制基准利率,而且还控制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利率并不能完全反映资金的真实价格,利率的期限结构也不能完全形成,因此,实证分析时将工具变量S t选择为利率不可能完全反映货币政策的状态。

虽然采用多种货币政策操作工具可间接地调控货币供应量,但这些工具的操作首先直接影响的是基础货币。

如果我们暂且忽略各种工具操作影响基础货币的细节,并考虑到基础货币的可控性,那么实证分析时将工具变量S t直接选择为基础货币将不失一般性。

再来看变量X1t的选择。

由于制定S t的信息集Ψt不仅包括X1t的当期值,而且也包括X1t的滞后值,因此我们可以将X1t选择为实体经济部门的变量(如产出等)及物价变量。

目前我国只有1993年以来的季度GDP,数据样本太少,不足以进行建模和冲击响应分析。

虽然我国的工业生产总值有详细的月度统计资料,但近几年我国已从工业生产总值的统计转向工业增加值的统计,两者的数据样本均不完全(工业生产总值的月度统计近两年已停止公布,工业增加值的也只有1994年以来的月度统计资料)。

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们选择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投资(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以反映实体经济部门的情况。

另外,物价变量选择为消费物价。

根据消费物价的月环比指数(1994年开始公布)和同期比指数,我们可以构造出消费物价的定基比指数(1992年为基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