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选修35 第十八章 第一节电子的发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电子的发现

【课型】

情景教学实验探究

【课标要求】

了解人类探究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教材分析】

将本节作为原子结构的第一个内容,是因为电子的发现拉开了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序幕,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获得了第一个突破性进展。在此后的三、四十年的时间内,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捷报频传,迅速发现了微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谱写了物理科学的崭新篇章。把“电子的发现”单列一节来处理,目的不仅是为教材后续关于原子结构的内容做准备和铺垫,还在于电子的发现本身在科学史以及科学方法论中的重要性。本节知识内容主要分为阴极射线和电子的发现两个部分,而将重点放在情感目标的渗透上——电子发现过程蕴含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知道核外电子带负电,高中阶段在电磁场部分也经常接触电子模型,因此对于电子学生在知识上并不陌生,但对电子的发现过程,特别是电子发现过程中体现的研究方法以及对微观科学发展的意义了解较少,因此本课的重点不在知识和技能上,而是通过回顾电子发展的历史,以物理学史及物理研究方法为线索展开。学生在学习磁场时已接触过阴极射线,但对其产生原理不太清楚,因此在本节内容的学习展开过程中有必要对阴极射线做更为详细的探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阴极射线的产生原理,回顾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中运动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顾电子发现的过程,了解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从提出问题到实验论证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电子的发现对物理学发展及社会发展的意义,了解科学家在面对已有经验和现实困扰的情况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思维创造性地展开科学探索的科学精神,从而产生对前人的崇敬之情,激发献身科学的探索激情。

【重、难点分析】

重点:体会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体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了解微观粒子的研究方法。

难点:从相关史实中提炼科学研究的各种要素

【教学用具】

带偏转电极的阴极射线管一只马蹄形磁铁一块高压电源两台学生低压电源一个激光源一个导线若干PPT课件一套

【教学设计】

为达成以上教学教育目标,作如下课堂设计

1.课堂剧的设计——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的争论

为使学生充分了解电子的发现过程,设计了一个由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的两个流派的争论的课堂剧,三组学生分别扮演赫兹、克鲁克斯、汤姆孙,以第一人称陈述他们各自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本时段教育目的】

1)生动而充分地了解那段科学发展的历史:

2) 在课堂上实现信息和情感的充分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3)通过学生的成功表演,愉悦师生,快乐学习,增强课堂凝聚,同时表演者自身的综合能力也得到锻炼并收获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4)通过学生的感受和教师的提炼,让学生体会物理学从提出问题到实验论证的研究方法,体验科学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学生自主进行验证实验的设计、实现、论证和探究

1)以教师提供的器材设计实验,求证阴极射线是电磁波还是带电粒子。 提供的器材:带偏转电极的阴极射线管(1只) 马蹄形磁铁(1个) 高压发生器(2台) 学生电源(1台) 导线若干

学生提出两种偏转方案:磁场偏转和电场偏转

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设计两种偏转的具体操作方案,小组长形成定案。

各抽取两组小组长上台演示,先演示磁场偏转,再加上学生电源的直流低压作为偏转电压,观察现象。磁场顺利偏转,并引导学生判断射线粒子的电性。

2)形成认知冲突

加上学生电源的低压,结果未能看见偏转,与预设形成冲突。

3)对实验进行分析评估、论证,查找原因。

4)改变实验条件,以新的实验证实论证的正确性

5)教师对实验探究进行评估

【本时段教育目的】

1) 自主学习

2) 合作学习

3) 自主探究

4) 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5) 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

6) 通过亲自动手的过程,真切感受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第一个时段的教育相呼应,使整堂课前后两个时段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比荷的测量

1) 教师引导:确定微观粒子的重要方法——比荷的确定

2) 比荷的确定方法:2v Bqv m r =,由此可知q v m Br = 方法本质——运动确定力

3) 自主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看书

4) 小组讨论,完成相应学案,明确比荷的推导过程,得出表达式。

【本时段教育目的】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科技小论文的阅读能力训练

4)前后知识的联系及应用

5)感受物理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本章的主要任务是初步学习有关原子结构的基本知识。现代物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就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物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而人们认识物质结构正是以电子的发现作为开端。今天,我们来一起回顾电子发现的历史,体验其中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探索者的科学精神。

二、课堂剧——关于阴极射线是什么的争论

1.阴极射线

教师: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在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阴极有不可见的射线放出,射线打在荧光板上能产生荧光。这是发射阴极射线的玻璃管结构示意图(介绍结构),这是具有一定真空度的玻璃管,两个电极分别接到高压电源的正负极,其中接电源负极的金属板称作射线管的阴极,接电源正极的金属圆筒叫阳极。由于射线从阴极射出,所以被命名为“阴极射线”

2.激烈的争论

教师:阴极射线是什么物质?它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家的关注和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主要的流派有以赫兹为代表的“电磁辐射”说和以汤姆孙为代表的“带电粒子”说。赫兹,首先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对电磁学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故频率的国际制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由于思维惯性,他对阴极射线的猜想带有浓厚的个人特点。现在就让我们来还原这段历史。有请科学家们。

3.学生活动——课堂剧表演

三组学生分别扮演赫兹、克鲁克斯、汤姆孙,以第一人称陈述他们各自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