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黏膜(课堂PPT)

合集下载

口腔组织病理学PPT课件

口腔组织病理学PPT课件

05 口腔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 断
牙周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牙周炎的诊断
牙周炎的诊断主要基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如牙龈红肿、疼痛、出血、溢脓等, 以及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等牙周组织的病理变化。
牙周炎的鉴别诊断
牙周炎需要与其他口腔疾病进行鉴别,如牙石、牙龈炎等。其中,牙石可以通 过口腔清洁去除,牙龈炎通常表现为牙龈红肿,但无牙周袋形成和牙槽骨吸收。
牙周炎的治疗与预防
保持口腔卫生
每天刷牙两次,使用牙线和漱口水等,以清除牙菌斑和食物残渣。
控制牙周炎的危险因素
如吸烟、糖尿病等,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
定期口腔检查和洁治
每半年到一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和洁治,预防牙周炎的发生。
口腔癌的治疗与预防
手术治疗
对于早期的口腔癌,可能只需要进行 局部的手术治疗。
放疗和化疗
发育异常性疾病:如唇裂、腭 裂等。
其他疾病:如白斑、红斑等癌 前病变。
03 常见口腔疾病病理特点
牙周炎的病理特点
牙周炎是由牙菌斑引起的牙周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病理特点是 炎症细胞的浸润和组织破坏。
牙周炎的早期病理表现为牙龈炎症,牙龈水肿、充血、质地松软,易出 血。随着病情发展,炎症逐渐向深部牙周组织扩散,导致牙周膜破坏、
拓展应用领域
将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 口腔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提 高口腔健康水平。
培养专业人才
加强口腔组织病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科研和临床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 术水平。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6 口腔组织病理学展望
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方向
肿瘤研究
研究口腔肿瘤的发生、发展机 制,寻找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治

口腔粘膜病--口腔组织病理学PPT课件

口腔粘膜病--口腔组织病理学PPT课件
表现:基底细胞极性消失、基底细胞增生、上皮此次 紊乱、滴状钉突、分裂增加(异常分裂)、上皮浅层 细胞分裂、异型性、核浆比例增加、核浓染、核仁增 大、粘附力下降、错角化。分轻、中、重度
5.海绵形成(spongiosis): 上皮细胞间由于水肿液聚积,细胞间隙加宽,棘细胞 间桥拉长或断裂,这种病变图像很似海绵,常见于粘 膜炎症。
2. 角化不良(dyskeratosis):棘层或基底 层出现单个或成团的细胞角化。出现在高度增 生的上皮钉突中;或异常增生上皮中及鳞状细 胞癌中
3. 棘层增生(acanthosis): 即棘层增厚,常伴钉突延长。原 因为细胞数目增多或体积增大
normal
acanthosis
4. 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上皮分化 紊乱导致的形态学改变,与非典型性(atypia)不 同。
18.痂(crusts):通常发生于皮肤。口腔主 要发生于唇红部,多为黄白色的痂皮,如伴有 出血,则呈深红褐色。为纤维素性渗出以及炎 症性渗出的混合物
扁平苔藓(lichen planus)
概念:皮肤粘膜慢性炎症性疾病 病因:不清。有关因素:感染、局部刺激、精神、遗
传 临床特点:
9.棘层松解(acantholysis):棘层细胞间粘合物质发生变性、 断裂破坏,细胞间桥溶解而使棘细胞间联系力松弛、断裂, 严重时失去联系,解离,则在棘层形成裂隙或疱。此种病变 见于天疱疮等。
10. 疱(vesicle): 粘膜或皮肤内贮存液称疱,按 内容物分水疱、血疱及脓疱;按大小分大疱 (bulla),1~3mm者为小泡,聚集成簇时称疱疹。 在组织学上根据疱形成的部位可分:棘层内疱、基层 下疱
intraepithelial vesicle

口腔粘膜组织病理

口腔粘膜组织病理
上皮(epithelium):由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producing cell or keratinocyte)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前者构成 上皮的主体,形成典型的4层结构。
精品课件
3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上皮/角质细胞
角化上皮的4层结构:
角化层(stratum corneum)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细胞体积较大,细胞间桥不明显
表层细胞扁平,有细胞核,胞浆 含糖元,染色浅
胞浆中张力细丝分散不成束,细 胞器少,膜被颗粒环状、有致密 核,而不是层板状。
精品课件
15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上皮
immuno口(sta腔ciyni上tnog皮ke的rat特i殊 n)蛋的白合质成:细胞角蛋白ifmomrunporsotlainfienrgating
细胞间有间隙, 内含丝状物,
中间连接
中间有致密中间线,
细胞膜胞质面有 张力细丝附于附着板
桥粒
功能: 固定、支持
精品课件
9
桥粒 (电镜模式图)
致密物
———相邻两细胞间间隙 低密度丝状物
致密中线
————附着板
——张力细丝
精品课件
10
精品课件
11
精品课件
12
精品课件
13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上皮/角质细胞
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非直线(结缔组织乳 上皮嵴),二者之间的结构为基底膜 基底膜的光镜下结构 基底膜的超微结构:透明板、密板(合称基板,来 自上皮)和网板(来自CT) 基底膜的化学组成
Laminin Type Ⅳ collagen 透明板、密板 Type Ⅶ Collagen 网板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口腔粘膜病PPT课件
(4)舌: 伸舌检查:对称性、有无歪斜或震颤 舌背乳头:增生或萎缩
2021/1/1
(5)腭:腭皱壁、腭乳头、腭小凹 软腭:活动性及悬雍垂的形态
(6)咽:咽前后柱是否充血 扁桃体是否肿大
(7) 牙龈: 形态 色泽 起疱 上皮剥脱 白色斑纹
2021/1/1
2. 辅助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 凝血功能检查 血清铁、叶酸 红细胞沉降率 血糖测定
2021/1/1
10.皲 裂 (hagaaes)
性质:粘膜表面的线状裂口 由炎性浸润使组织失去弹性变脆
见于:核黄素缺乏 --- 口角皲裂 深度:上皮内:痊愈后不留瘢痕
粘膜下层:愈合后有癫痕, 出血、灼痛
2021/1/1
11.假膜(pseudomembrane)
性质:由炎性渗出的纤维素、
坏死脱落的上皮细胞
上皮内疱(棘层内疱):疱壁薄软 上皮下疱(基层下疱):疱壁厚 发展:疱壁破裂---糜烂 或 溃疡 病因:疱性损害可见于:病毒感染
药物反应 烫伤 疱性皮肤病
2021/1/1
大疱 (bull)
性质:大的水疱型病损 大小:直径在 5mm以上 见于:天疱疮、类天疱疮
疱性疾病:多形性红斑 疱疹性口炎
脓疮 (pustule) 性质:疱型病损 内容:由脓性物取代了透明的疱液
口腔念珠菌病
2021/1/1
一、口腔单纯性疱疹
病因---单纯疱疹病毒(HSV) 主要是HSV—l
发病机制 临床病理:细胞内有包涵体,形成多核巨
细胞,上皮细胞内水肿,呈气球样变性。
2021/1/1
临床特点: 1. 原发性单纯疱疹感染----急性疱疹性龈口炎 (1)6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 (2)病损特点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一般结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一般结构(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 正角化:细胞器和细胞核消失,细胞间 桥消失
➢ 不全角化:细胞中含有浓缩的未消失的 细胞核
12
➢ 正角化:均质红染,无细胞核 ➢ 不全角化:含有固缩的细胞核 ➢ 颗粒层:胞质内含嗜碱性颗粒 ➢ 颗粒层不明显
13
在非角化上皮中——
➢ 由表层、中间层、棘层和基底 层构成,无颗粒层和角化层
➢ 基底细胞形态同角化上皮 ➢ 棘层细胞体积较大,细胞间桥

4
上皮
➢ 复层鳞状上皮 ➢ 由角质细胞和非角质细胞构成 ➢ 角质细胞构成上皮的主体,形成典型的
4层结构 •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化层
5
6
基底层
➢ 位于上皮的最深 面,为一层立方 形或矮柱状细胞
➢ 经基底膜和固有 层结缔组织相连, 连接处为半桥粒
7
基底层——生发层
➢ 基底细胞和邻近的棘层细胞有增殖能力, 称为生发层
角质细胞
16
非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
➢ 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 这些部位也是黑色素性病变的好发部位
17
非角质细胞——朗格汉斯细胞
➢ 形态:有多突起的 细胞
➢ 来源:造血组织 ➢ 部位:基底层和棘

➢ 功能:与免疫反应 有关
18
非角质细胞——梅克尔细胞
➢ 形态:在光镜下染色较 角质细胞浅,不易识别; 电镜下细胞质中有致密 颗粒,与神经轴突末梢 相连
➢ 功能:调控上皮细胞的分化、支持和营养作用
23
24
黏膜下层
➢ 疏松结缔组织,内含小涎腺、较大的血管、 淋巴管、神经及脂肪组织
➢ 分布:主要分布在被覆粘膜,在牙龈、硬 腭的大部分区域及舌背无粘膜下层,固有 层与其深部的骨或肌肉直接紧密相连

口腔粘膜病病理ppt课件

口腔粘膜病病理ppt课件
Lichen Planus
病因:不明,与感染、药物、精神因素、遗传有 关,可能为T细胞功能降低。 临床表现: 0.5-0.7% 女>男,中年,好发颊粘膜,对称性, 白色网状,线状条纹,舌背灰白色, 皮肤病变:
丘疹,中心凹陷,四肢屈侧,搔痒
2021精选ppt
45
(1) 角化不全,棘层增生(白区) (2) 无角化,棘层萎缩(红区) (3)上皮脚下延,锯齿状 (4)基底细胞液化─基层下疱 (5)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带” (6)胶样小体 PAS(+)
(1)良性角化不良(图232)
常见于增生的上皮钉突和某些棘 层 松解类疾病。
(2)恶性角化不良 (图193)
强嗜酸性大细胞,偶有核 常见于原
位癌、鳞20癌21精。选ppt
7
3. 棘层增生
棘细胞数目增加
2021精选ppt
8
4. 上皮异常增生
1978年WHO提出下列标准(仅 限于口腔粘膜)
(1)单个细胞的异型─细胞非典 型性增生
病理改变(分类):
A、上皮单纯性增生:上皮角化过度或角化不全,粒 层明显、棘层增生、上皮脚下延、炎细胞浸润。B、上 皮疣状增生:上皮角化过度、疣状突出,粒层明显、棘 层增生。C、上皮异常增生:轻、中、重三级。预后: 白斑癌变率 3-5%。
白斑的固有层及粘膜下层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红斑
Erythroplasia
36
萎缩(atrophy)
主要是上皮 棘层细胞数
量减少。
2021精选ppt
37
白斑
Leukoplakia
定义: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擦掉,除外其它病(白色 水肿,扁平苔藓)
病因:吸烟,局部机械刺激、VitA、B缺乏,遗传等 临床表现:10%发病率 男>女,40岁以上常见,颊、舌多见 分型 均质型:色泽均一 平坦 非均质型:疣状型、颗粒型、溃疡型

粘膜组织病理—口腔黏膜(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粘膜组织病理—口腔黏膜(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特殊粘膜
(2)菌状乳头 分散于丝状乳头 之间。 草莓舌 光滑舌或镜面舌
特殊粘膜
(3)轮廓乳头 –体积最大、数目 最少 –位于界沟前方, 排成一列,约812个。
口腔黏膜的功能和增龄变化
压力
• 功能: A.抵抗机械刺激 ——保护
切力 牵拉力 磨擦力
B.限制微生物和毒性物质
的侵入
——吸收
如咀嚼黏膜的角化层可 以抵抗较大的摩擦力, 同时,固有层紧密附着 于深部的骨组织,可以 抵抗一定的压力。
与深部组织附着牢固,不能移 动
分类及结构特点
(1)硬腭黏膜:
粘膜浅粉红色
角化层较厚, 脂肪 正角化为主。 区

根据有无粘膜 区 下层可分为四 个区。
牙龈区
中间 区分类及结构特点 Nhomakorabea(2)牙龈黏膜:
属于咀嚼黏膜 由上皮和固有层组成, 无黏膜下层
分类及结构特点
(二)被覆粘膜: 无角化 包括: 唇粘膜、颊粘膜、 口底和舌腹粘膜、 软腭粘膜
分类及结构特点
(1)唇黏膜:无角化,中间层较厚
唇红黏膜:有角化。唇红黏 膜下层无小唾液腺和皮脂腺,故 易干裂
分类及结构特点
(2)颊粘膜: 有时可见白线和福代斯 斑
分类及结构特点
(三)特殊粘膜: 舌背 舌乳头: 丝状乳头、菌状乳 头、轮廓乳头、叶 状乳头
特殊粘膜
(1)丝状乳头 遍布舌背,舌 尖部最多。 青年时期最发 达,至老年逐 渐变平。 地图舌
黏膜下层
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为固有层提供营养和支 持。 在牙龈、硬腭大部分区域、舌背无黏膜下层
分类及结构特点
根据所在部位及功能不同,可将口 腔黏膜分为三类:
黏膜
咀嚼黏膜 、被覆黏膜、 特殊

口腔黏膜病—扁平苔藓(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口腔黏膜病—扁平苔藓(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扁平苔藓
➢ 一种原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非感染性的 慢性炎性疾病
➢ 病损可同时或分别发生于皮肤和黏膜 ➢ 女性多于男性,好发于中年人
1
扁平苔藓——临床表现
➢ 白色条纹为最主要的表现,黏膜可发生红 斑、充血、糜烂、溃疡等
➢ 大多左右对称,分布广泛(口腔黏膜任何 部位,以颊部多见)
➢ 由白色针头大的小丘疹组成,由条纹组成 各种花纹
2
颊部网状扁平苔藓
3
舌背扁平苔藓,白色斑块
4
舌部扁平苔藓(糜烂型)
5
唇部扁平苔藓 唇红萎缩充血,周缘白色条纹
6
临床表现——皮肤损害
➢ 紫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
7
临床表现——皮肤损害
➢ 指(趾)甲损害:甲板有纵沟及变形
8
扁平苔藓——病理变化
➢ 过度角化(正角化或不全角化) ➢ 棘层增生或萎缩,钉突消失或呈锯齿状 ➢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 ➢ 上皮下无定形嗜酸性带 ➢ 固有层淋巴细胞浸润带改变 ➢ 有时可见异常增生
9
➢ 上皮钉突呈锯齿状,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界 限不清,粘膜固有层有密集的淋巴细胞浸润带
10
➢ 高倍镜观:基底细胞液化变性,基底膜不清晰
11上皮Βιβλιοθήκη 生上皮萎缩12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2)

《口腔黏膜病》PPT课件 (2)
呈矮柱状,高约1~1.5mm,直径约1~3mm,四周有轮廓 沟 表面上皮有角化,侧壁上皮无角化,上皮内有圆形小体, 称味蕾 在轮廓沟底附近有味腺(Ebner gland)
41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殊粘膜
42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殊粘膜
舌背的乳头/轮廓乳头/味蕾(taste bud) 超微结构:Ⅰ型暗细胞,约占味蕾细胞的60%;Ⅱ型
29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被覆粘膜
唇(lip):皮肤、粘膜及唇红(vermilion) 粘膜 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厚 固有层乳头短而不规则 粘膜下层较厚,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
30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被覆粘膜
31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被覆粘膜
唇(lip):皮肤、粘膜及唇红(vermilion) 唇红(vermilion border) 上皮有角化,细胞中含较多的角母蛋白,透明度较高 固有层乳头狭长,含许多
皮 功能参与咀嚼、味觉感受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6
37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殊粘膜
舌背的乳头 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 数量、分布,大小、方向 表面有角化。如角化上皮剥落延迟,同时与食
物残渣、唾液、细菌等混杂,附着于乳头表面 即形成舌苔 结构变化:地图舌
38
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殊粘膜
2
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
学习要点: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与皮肤相似, 区别是无透明层和皮肤附件。
上皮(epithelium):由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producing cell or keratinocyte) 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前者构成上皮的主体, 形成典型的4层结构。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的分类(口腔组织病理学课件)
乳头较短粗 ➢ 有较疏松的粘膜下层 ➢ 被覆粘膜富有弹性,有一定的活动度
7
➢ 硬腭粘膜:表层角化,钉突长,➢ 软腭黏膜:表层,固有层纤维细而疏松,
下层为脂肪
黏膜下层为小涎腺
8
被覆黏膜——唇
➢ 唇:黏膜、皮肤和唇红
9
被覆黏膜——唇
➢ 黏膜: • 上皮为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 厚 • 固有层乳头短而不规则 • 粘膜下层较厚,与固有层无明显界限
• 如角化上皮剥落延迟,同时与食物残渣、 唾液、细菌等混杂,附着于乳头表面即 形成舌苔
15
菌状乳头
➢ 分散于舌尖和舌侧缘丝状乳头之间,色 泽较红,呈圆形头大颈细的突起状
➢ 上皮较薄,表层无角化,固有层血管丰 富,因而呈红色;有的菌状乳头的上皮 内可见少数味蕾
16
轮廓乳头
➢ 体积、数目约8~12个,沿界沟前方排 成一列,四周有轮廓沟
➢ 表面上皮有角化,侧壁上皮无角化,上 皮内有圆形小体,称味蕾
➢ 在轮廓沟底附近有味腺
17
叶状乳头
➢ 位于舌侧缘后部,呈5~8条平行排列的 皱壁
➢ 在人类为退化器官 ➢ 炎症时往往肿大,且伴疼痛
18
味蕾
➢ 味觉感受器,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主 要分布于轮廓乳头靠近轮廓沟的侧壁上 皮
➢ 光镜下结构:染色淡,见亮细胞和暗细 胞,近上皮表面见味孔
12
特殊黏膜——舌背黏膜
➢ 解剖学特点:舌体、舌根 ➢ 组织学特点:分布许多乳头的特殊复层
鳞状上皮,无黏膜下层 ➢ 功能:参与咀嚼、味觉感受
13
舌前2/3分布的四种舌乳头
➢ 丝状乳头 ➢ 菌状乳头 ➢ 轮廓乳头 ➢ 叶状乳头
14
丝状乳头
➢ 数量最多,遍布于舌背,舌尖部最多 ➢ 体积小,末端有毛刷样突起 ➢ 上皮有不全角化,角化层易脱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皮最表层 数层角化或不全角化的扁平细胞 无细胞器细胞核 胞浆充满角质蛋白 HE染色红色 正角化:细胞间排列紧,细胞间桥消失 不全角化:核固缩未消失
11
12
2.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角化层深面 2-3层细胞 大、扁、核浓缩 内含嗜碱透明角质颗粒 在正角化时明显在不全角化时不明显
分化细胞 基质:透明质酸、蛋白多糖、血清蛋白等 作用:调控上皮分化 有些固有层下方有疏松的粘膜下层。

27
基底层:
基底细胞形态同 角化上皮
注:无颗粒层和 角化层
28
口腔粘膜上皮
始终更新
生发层分裂增殖---上皮表面移动,并 不断分化,形态变化---到达上皮表面--脱落 整个过程约10-14天,脱落与新生保持 平衡, 若失衡---上皮病变
29
口腔粘膜上皮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
30
表层无角化 钉突短而平 固有层纤维细、松 粘膜下层含粘液腺
22
23
24
(二)非角化上皮
口腔粘膜的复层鳞状上皮,有很大一部分 表层无角化,称为非角化上皮。
由表至深:表 层 中间层 基底层
25
表层
扁平 无角化 有胞核 细胞器少 染色浅
26
中间层
体积大,相当于棘 层细胞
细胞间桥不明显 为棘层和表层的过
33
34
35
36
37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a.棘层或基底层 b.来自骨髓造血组织。 c.常规染色:胞浆透明,有树枝状突起,核深染,多巴染色阴性。 e.电镜下:胞浆内棒状或圆形朗格汉斯颗粒或Birbeck 颗粒 f.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其表面特征与巨噬细胞相似。作为
胞 根据上皮表层是否角化分为:
角化或非角化复层鳞状上皮。
7
8
典型的口腔上皮由四层细胞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角化层
9
Oral epithelium of the gingiva口腔牙 龈上皮
Legend:
CT, connective tissue结缔组织
SB, stratum basale (basal layer) 基底层
1
范围
覆盖于口腔表面 前借唇红与唇部皮肤相连 后与咽部粘膜相延续 唾液腺经导管开口保持其湿润
2
按部位分为:
唇 颊 口底 舌腹 舌背 硬腭 软腭等
3
粘膜形态与功能关系
硬腭和牙龈粘膜在咀嚼过程中经常受磨 擦,所以有角化层,称咀嚼粘膜
舌背粘膜与味觉感受和咀嚼有关,形成 特殊的结构味蕾及乳头,称特殊粘膜
第三章 口腔粘膜 oral mucosa or oral mucous membrane
学习要求: * 掌握口腔粘膜的定义、基本组织结构 (上皮、 固有层、粘膜下层)、咀嚼粘 膜和被覆粘膜的区别和各部位口腔粘膜 的结构特点 * 熟悉口腔粘膜的功能及组织结构特点 的临床联系 * 了解口腔粘膜的增龄变化
17
4、基底层sபைடு நூலகம்ratum basale
上皮层最深面 立方矮柱状 核圆深染 基底膜与固有层相连 分裂繁殖又称生发层
18
19
硬腭hard palate
硬腭粘膜表面角化层较厚,以正角化为 主, 钉突长。固有层具咀嚼粘膜特征:纤 维粗大致密,粘膜下层为脂肪.
20
21
被覆粘膜:软腭(soft palate)
其它部位粘膜主要起衬覆作用,结构疏 松,无角化,故称被覆粘膜。
4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结构
与皮肤形似:上皮和固有层, 上皮相当于皮肤的表皮 固有层相当于皮肤的真皮 不同的是口腔粘膜无皮肤附属器。上皮
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相连,部分粘膜深部 还有粘膜下层。
5
6
一、上皮
口腔粘膜上皮属复层鳞状上皮 组成:角质形成细胞和少数非角质形成细
角质形成细胞
口腔粘膜上皮的主体细胞 不断增生和分化 粘膜上皮由基底到表面细胞形态结构上
的层次变化,就是这类细胞不断增生、 分化的结果。
31
非角质形成细胞
不参与上皮的增生与分化 在上皮的深层 包括:
a.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b.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c.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可激活T 淋巴细胞。 在皮肤过敏反应、抗肿瘤免疫和移植排斥中起重要作用;同时
它们也是HIV-1传播至T细胞的传播者。
38
39
40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
a.位于基底层,常成群 b.来自神经嵴或上皮细胞。 c.电镜下:缺乏树枝状突起,胞浆内可见
电子致密的膜被小颗粒 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
SC, stratum corneum 角化层 (cornified layer)
SG, stratum granulosum 颗粒 层(granular layer)
SS, stratum spinosum (spinous layer)棘状层 10
1.角化层stratum corneum
32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a.上皮的基底层 b.源于胚胎期的神经嵴细胞 c. 大小不一 d.胞浆透明 e.核圆形或椭圆形。 f.特殊染色见胞浆有树枝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或棘
细胞之间。 g.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对多巴染色呈阳性反应 h.电镜下:无张力细丝及桥粒,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发
达 i.牙龈、硬腭、颊和舌常见黑色素沉着。
41
42
透明细胞
三种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细胞 朗格汉斯细胞 梅克尔细胞
在普通切片下胞浆不着色称透明细胞
43
二、固有层lamina propria
致密结缔组织分为: 1.固有层乳头:固有层突向上皮的部份与上皮
钉突呈指状相嵌 2.网状层:乳头以外部份,血管神经通过网状
层进入乳头层 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未
13
14
3.棘层stratum spinosum
粒层深面 在上皮中层次最多约十几层 大、多边形,核圆,位中央,1-2核
仁 有细胞间桥与桥粒,桥粒内有附着板 蛋白合成最活跃
15
16
桥粒
功能:维持上皮的完整性有重要作用 某些病变:
如寻常性天疱疮:桥粒钙依赖性黏附 蛋白即桥粒芯蛋白成为自身抗原----诱 发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桥粒破坏---细胞间松解----形成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