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的量纲分析法

合集下载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六章单相对流传热

传热学》杨世铭-陶文铨-第六章单相对流传热
相似原理将回答上述三个问题
2
2 相似原理的研究内容:研究相似物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1) 物理现象相似:对于同类的物理现象,在相应的时刻与相 应的地点上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成比例。
(2) 同类物理现象:用相同形式并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 所描写的现象。
3 物理现象相似的特性
(1) 同名特征数对应相等;
Re (2300,104) — — 过渡区
Re 104
— — 紊流区
第四章 导热问题的数值解法
25
2. 入口段的热边界层薄,表面传热系数高。
层流入口段长度: l / d 0.05 Re Pr
湍流时:
l / d 60
层流
湍流
26
3. 热边界条件有均匀壁温和均匀热流两种。
湍流:除液态金属外,两种条件的差别可不计 层流:两种边界条件下的换热系数差别明显。
Nu c Re n Nu c Re n Pr m Nu c(Gr Pr)n
式中,c、n、m 等需由实验数据确定,通常由图解法和
最小二乘法确定
20
幂函数在对数坐标图上是直线
Nu c Ren lg Nu lg c nlg Re
n tg l2 ;
l1
c
Nu Ren
实验数据很多时,最好的方法是用最小二乘法由计算 机确定各常量 特征数关联式与实验数据的偏差用百分数表示
流体绕流管束:取最小流通截面的最大速度 umax
18
2 常见无量纲(准则数)数的物理意义及表达式
19
3 实验数据如何整理(整理成什么样函数关系)
特征关联式的具体函数形式、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等 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经验性
目的:完满表达实验数据的规律性、便于应用,特征数 关联式通常整理成已定准则的幂函数形式: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

化工原理-第四章-传热

d12
d1
4 d2 d1
入口效应修正 在管进口段,流动尚未充分发展,传热边界层较
薄,给热系数较大,对于l d1 60 的换热管,应考虑进口段对给 热系数的增加效应。故将所得α乘以修正系数:
l
1 d l
0.7
弯管修正 流体流过弯曲管道或螺旋管时,会引起二次环流而强
化传热,给热系数应乘以一个大于1的修正系数:
水和甘油:T ↗ ↗ 一般液体: T ↗ ↘ 纯液体>溶液
气体的导热系数:
T ↗ ↗ P ↗ 变化小 极高P ↗ ↗
气体导热系数小,保温材料之所以保温一般是材料中空 隙充有气体。
18
三、平壁的稳态热传导
1.单层平壁的热传导
t1 t2
b
t Q t1
t2
0 bx
b:平均壁厚,m; t:温度差,oC;
4
❖ 一、传热过程的应用
物料的加热与冷却 热量与冷量的回收利用 设备与管路的保温
❖ 二、热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
热传导 热对流 热辐射
5
1. 热传导(又称导热)
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或从物体内部高温部 分向低温部分传递。
特点:物体各部分不发生相对位移,仅借分子、原 子和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引起的热量 传递。
8
3. 热辐射
因热的原因而产生的电磁波在空间的传递, 称为热辐射。
热辐射的特点:
①不需要任何介质,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②不仅有能量的传递,而且还有能量形式 的转移;
③任何物体只要在热力学温度零度以上, 都能发射辐射能,但是只有在物体温度较高时, 热辐射才能成为主要的传热方式。
9
二、间壁传热与速率方程
41

(完整版)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传热学知识点总结

Φ-=BA c t t R 1211k R h h δλ=++传热学与工程热力学的关系:a 工程热力学研究平衡态下热能的性质、热能与机械能及其他形式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传热学研究过程和非平衡态热量传递规律。

b 热力不考虑热量传递过程的时间,而传热学时间是重要参数。

c 传热学以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为基础。

传热学研究内容传热学是研究温差引起的热量传递规律的学科,研究热量传递的机理、规律、计算和测试方法。

热传导a 必须有温差b 直接接触c 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热运动而传递热量,不发生宏观的相对位移d 没有能量形式的转化热对流a 必须有流体的宏观运动,必须有温差;b 对流换热既有对流,也有导热;c 流体与壁面必须直接接触;d 没有热量形式之间的转化。

热辐射:a 不需要物体直接接触,且在真空中辐射能的传递最有效。

b 在辐射换热过程中,不仅有能量的转换,而且伴随有能量形式的转化。

c .只要温度大于零就有.........能量..辐射。

...d .物体的...辐射能力与其温度性质..........有关。

...传热热阻与欧姆定律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的过程中,如果通过各个环节的热流量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之和(I 总=I1+I2,则R 总=R1+R2)第二章温度场:描述了各个时刻....物体内所有各点....的温度分布。

稳态温度场::稳态工作条件下的温度场,此时物体中个点的温度不随时间而变非稳态温度场:工作条件变动的温度场,温度分布随时间而变。

等温面:温度场中同一瞬间相同各点连成的面等温线:在任何一个二维的截面上等温面表现为肋效率:肋片的实际散热量ф与假设整个肋表面...处于肋基温度....时的理想散热量ф0之比接触热阻Rc :壁与壁之间真正完全接触,增加了附加的传递阻力三类边界条件第一类:规定了边界上的温度值第二类:规定了边界上的热流密度值第三类:规定了边界上物体与周围流体间的表面..传热系数....h 及周围..流体的温度.....。

《食品工程原理》第五章 传热

《食品工程原理》第五章   传热
第五章
传热
Heat Transfer
第一节 传热概述 第二节 热传导 第三节 对流传热 第四节 热交换 第五节 辐射传热
.
第一节 传热概述
5-1 传热的基本概念
1.传热基本方式
(1)热传导(conduction)
当物体内部或两直接接触的物体间有温度差时, 温度较高处的分子与相邻分子碰撞,并将能量的 一部分传给后者。
G P r 6 r .1 2 6 0 0 6 .4 7 .0 1 4 60 3
查表5-3 a = 0.53, m = 1/4
Nu=a(Pr·Gr)m
N u aL 0. 5(3 4 .1 460 )3 1/ 424.3 λ
αN λ u 24 0.3 .0 7 3.04 W 512/K (m ) L 0.1
δ1
δ2
.
本次习题
p.195
2. 5.
.
5-4 通过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5.4A 通过单层圆筒壁的稳态导热
Φλ2πrLdT
dr
Φ 2π
r2
Lr1
drλT2
r
T1
dT
Φ
2πLλ
lnr2 (T1
T2
)
r1

rmΦ rl2n2δ π rr12r1 m/rLλ T1T δln2rr12r2rδrm1
令 Am 2π rm L
.
M 3 Θ 1 L 1 a L T b M T 1 T 1 c M 3 Θ L 1 d M 3 L e L 2 T 2 Θ 1 f L L T 2 g
按因次一致性原则
对质量M 1 = c + d + e 对长度L 0 = a + b – c + d – 3e + 2f + g

第五章 传热

第五章 传热

液体被加热时,(/w)0.14=1.05,液体被冷却时,(/w)0.14=0.95
16
2. 圆直管强制滞流
Nu=1.86(RePrdi/l)1/3(/w)0.14 定性温度、定性尺寸和 (/w)0.14的处理同上 3. 圆直管过渡流
先按湍流计算,然后乘以校正因数
j=1-6×105/Re1.8<1
流体垂直流过单管时表面传热系数的变化
19
Nu=CRenPr0.4
Re 50~80 80~5000 ≥5000 C 0.93 0.715 0.226 n 0.4 0.46 0.6
2. 流体垂直流过管束 Nu=CeRenPr0.4 C、e、n的值由下表确定:
20
列序 1 2 3 4
直列 n 0.6 0.65 0.65 0.65
2
Pr
c p l
三、流体无相变对流表面传热系数的关联式
(一)流体在管内强制对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1.流体在圆形直管内强制湍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Nu=0.023Re0.8Prn 定性温度: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定性尺寸:管内径 流体被加热时,n=0.4 流体被冷却时,n=0.3 对高粘度流体(粘度大于水粘度的2倍),用: Nu=0.027Re0.8Pr1/3(/w)0.14 定性温度: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算术平均值 定性尺寸:管内径
E Et
Et:透过的能量
E:被反射的能量
33
由能量衡算:
Ea E Et E
Ea E

E E

Et E
1
a t 1
几种物体的定义:
黑体
镜体
a=1 =0 t=0 →例:黑煤a=0.97
a=0 =1 t=0 →例:磨光的铜镜面=0.97 t=0 a+=1

《化工原理》第十三讲

《化工原理》第十三讲
沸腾过程中的暴沸现象:沸腾过程不平稳
容易在光滑表面形成。原因是需要较大的过热度,暴沸之 后过热度丧失,蒸发过程不平稳,暴沸对传热过程不利
(4)大容积饱和沸腾 曲线 ①自然对流阶段 ②泡状沸腾阶段
nucleate boiling
③膜状沸腾阶段film boiling
问: 1、沸腾曲线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 2、工业生产中沸腾操作一般总是设法控制在什么阶段?为什么?
五、有相变的对流传热 特点:对流传热系数较无相变时大,为什么?
1、蒸汽冷凝
(1)蒸汽冷凝的特点 气相主体不存在温度差,没有热阻,蒸汽冷凝给热的热阻 几乎全部集中在冷凝液膜中
工业上使用饱和蒸汽作为加热介质的原因:
一是饱和蒸汽有恒定的温度
二是有较大的对流传热系数
(2)冷凝液在壁面上的流动方式
•膜状冷凝
•滴状冷凝
滴状冷凝系数比膜状冷凝系数可以高达几倍甚至十几 倍,为什么? 但工业上冷凝器的设计却又总是按膜状冷凝来处理, 为什么?
因为即使采用了促进滴状冷凝的措施也不能持久
(3)影响冷凝传热的因素
不凝气体导致的附加热阻,蒸汽中有1%的不凝气体时,冷 凝给热系数将降低60% 蒸汽过热的影响,即壁温的影响,壁温与蒸汽的饱和温度比较 蒸汽的流速和流向对膜层厚度的影响
难点
流体无相变时管内强制湍流对对流传 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理
§4-5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一、获得α的方法
1、解析法
对所考察的流场建立动量传递、热量传递的衡算方程和速率方 程,在少数简单的情况下可以联立求解流场的温度分布和壁面 热流密度,然后将所得结果改写成牛顿冷却定律得形式,获得 给热系数的理论计算式,如:管内强制层流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求解

传热学第九讲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

传热学第九讲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

de0 1ac f 0 e f 1 0 1e f 0
ba1
cea d e f 1e
2 a b 2c f 3d 0
2021/5/1
5
h k ua d a1 ea 1e ce e
k ud a d 1 c e
k Rea Pr e
d
Nu hd k Rea Pr e
f 8Re1000Pr f
1 12.7
f
8
Pr
2 f
31
1
d l
2
3
ct
f 1.82lg Re1.642
对液体
ct
Pr f Prw
0.11
(
Pr f Prw
0.05~20)
对气体
ct
Tf Tw
0.45
(
Tf Tw
0.5~1.5)
※适用范围 Pr f 0.6 ~ 105 Re f 2300~ 106
对气体
ct
Tf Tw
n
当气体被加热时 n 0.55
当气体被冷却时 n 0
2021/5/1
对液体
ct
f w
n
当液体被加热时 n 0.11
当液体被冷却时 n 0.25
10
(五)入口效应:
层流 紊流
l 0.05RePr
d l 60
cl
1
d l
0.7
d
2021/5/1
11
二、实验关联式
2021/5/1
6
三、应用
(一)威尔逊法
Nu f Re,Pr
Nu C Ren 或 Nu C Ren Pr m
1. 求 Nu C Ren
lg Nu lg C nlg Re

第五章传热

第五章传热

第五章传热主要内容:热量传递基础;传热过程的计算;传热设备。

重点内容:傅里叶传导定律;牛顿冷却对流传热定律;传热过程基本方程;换热器的计算;管壳式换热器的设计和选用。

难点内容:传热过程基本方程。

课时安排:20第一节概述一、传热过程由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凡有温度差存在的地方,就必然有热量的传递。

化学工业与传热密切相关,化工生产过程中许多单元操作都需要加热和冷却。

化工生产中进行传热操作的目的——1.料液的加热和冷却,为达到反应所需的温度;2.为维持反应温度,需不断输入或输出热量;3.许多单元操作需输入或输出热量;4.化工设备的保温;5.生产过程中热能的综合利用及废热的回收。

化工生产对传热过程的要求:1.强化传热——要求传热速率高,降低设备成本;2.削弱传热——可减少热损失。

二、传热的基本方式(传热机理)传热原因——传热推动力(温度差)传热方向——在无外功输入时,由热力学第二定律,热流方向由高温处向低温处流动。

传热的三种基本方式:1.热传导——物体内部或两个直接接触物体之间的传热方式。

金属导体—自由电子运动不良导体,大部分液体—温度高的分子振动,与相邻分子碰撞,造成的动量传递。

气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热传导是静止物体内的一种传递方式,没有物质的宏观位移。

2.对流传热——是指流体由质点发生相对位移而引起的热交换。

对流传热仅发生在流体中,所以与流体的流动方式密切相关。

自然对流——质点位移是由于流体内部密度差引起的,使轻者浮,重者沉;强制对流——质点运动是由外力作用所致。

对流传热同时伴有热传导,事实上无法将其分开——又称给热。

化工中所讨论的给热,都是指流体与固体壁面之间的传热过程——间壁式换热3.热辐射——是一种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过程任何物体,只要在0K 以上都能发射电磁波,而不依靠任何介质,当被另一物体接收后,又重新变为热能。

热辐射不仅是能量转移,也伴随着能量形式的转移。

三、间壁式换热1. 间壁式换热过程—由对流、导热、对流三过程串联而成(1)热流体以对流方式将热量传递到间壁一侧; (2)热量以导热方式通过间壁; (3)热量以对流方式传至冷流体。

化工原理 传热

化工原理 传热

三. 气体的导热系数
气体的导热系数最小,有利于保温、绝热。 气体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相当大的压强范围内,气体的导热 系数随压强的变化很小。 常压下气体混合物的导热系数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
yi———气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摩尔分率; Mi———气体混合物中i 组分的分子量,kg/kmol。
4.2.2
(4-6a)
即为单层圆筒壁的热传导速率方程。
式(4-6a)也可写成与平壁热传导速率方程相类似的形式,即
t1 t2 Q λA m r2 r1
比较可知
r r Am 2l 2 1 2rml ln(r2 / r1 )
其中
rm
4.2 热传导(Conduction)
4.2.1 热传导的数学描述─傅立叶定律
4.2.1
4.2.2 4.2.3
导热系数
平壁的稳定热传导 圆筒壁的稳定热传导
4.2.1 傅立叶定律
一. 温度场和等温面 物体或系统内的各点间的温度差,是热传导的必要条件。由热传 导方式引起的热传递速率(简称导热速率)决定于物体内温度的 分布情况。 温度场就是任一瞬间物体或系统内各点的温度分布总和,表达式 为: t = f (x, y, z,θ)
分别为t1、t2、t3和t4且t1 >t2 >t3 >t4,则通过各层平壁 截面的传热速率必相等: 即
Q λ1 A1 t t t t t1 t2 λ2 A2 2 3 λ3 A3 3 4 b1 b2 b3
或 由式解出
Q
t1 t 2 t 2 t 3 t 3 t 4 b1 b2 b3 λ1 A1 λ2 A2 λ3 A3
减小燃烧炉的热损失,在普通砖的外表面增加一层厚为30mm,导热 系数为 0.03 W/(m℃)的保温材料。待操作稳定后,又测得炉壁内 表面温度为800℃,外表面温度为80℃。设原有两层材料的导热系数 不变,试求: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

换热器的传热计算换热器的传热计算包括两类:一类是设计型计算,即根据工艺提出的条件,确定换热面积;另一类是校核型计算,即对换热面积的换热器,核算其传热量、流体的流量或温度。

这两种计算均以热量衡算和总传热速率方程为根底。

换热器热负荷Q 值一般由工艺包提供,也可以由所需工艺要求求得。

Q=W c p Δt ,假设流体有相变,Q=c p r 。

热负荷确定后,可由总传热速率方程〔Q=K S Δt 〕求得换热面积,最后根据"化工设备标准系列"确定换热器的选型。

其中总传热系数K=0011h Rs kd bd d d Rs d h d o m i i i i ++++ 〔1〕在实际计算中,总传热系数通常采用推荐值,这些推荐值是从实践中积累或通过实验测定获得的,可以从有关手册中查得。

在选用这些推荐值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 设计中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应与所选的管程和壳程的流体相一致。

2. 设计中流体的性质〔粘度等〕和状态〔流速等〕应与所选的流体性质和状态相一致。

3. 设计中换热器的类型应与所选的换热器的类型相一致。

4. 总传热系数的推荐值一般围很大,设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中间的*一数值。

假设需降低设备费可选取较大的K 值;假设需降低操作费用可取较小的K 值。

5. 为保证较好的换热效果,设计中一般流体采用逆流换热,假设采用错流或折流换热时,可通过安德伍德〔Underwood〕和鲍曼〔Bowman〕图算法对Δt进展修正。

虽然这些推荐值给设计带来了很大便利,但是*些情况下,所选K值与实际值出入很大,为防止盲目烦琐的试差计算,可根据式〔1〕对K值估算。

式〔1〕可分为三局部,对流传热热阻、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其中污垢热阻和管壁导热热阻可查相关手册求得。

由此,K值估算最关键的局部就是对流传热系数h的估算。

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主要有: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的情况液体、气体和蒸气的对流传热系数都不一样。

牛顿型和非牛顿型流体的也有区别,这里只讨论牛顿型对流传热系数。

45对流传热系数详解

45对流传热系数详解
强 > 自
6)传热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 形状:如管、板、管束等; ➢ 大小:如管径和管长等; ➢ 位置:如管子的排列方式(管束有正四方形和三角形排
列);管或板是垂直放置还是水平放置。
二、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量纲分析法:
1)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法,目的是减少变量数,从而减 少实验次数;
2)物理方程两边量纲必相等—因次一致性原则; 3)任一方程均可用一幂函数逼近。
a c 2e f b 1 c d 2e f g 3e f 1
从而
=Amc-2e-fl1-ccpcr2e+f(bgDt)eufl3e+f-1
l l
A(
ulr m
)
f
(
r
2l 3bgDt m2
)e
(
mc l
p
)c
讨论:
Nu=ARefGrePrc
(1)无量纲特征数的个数等于变量数减去基本单位数—
(1)汽泡产生的条件 问题:为什么汽泡只在加热面个别地方产生? 过热度:Dt=tW-ts 汽化核心:一般为粗糙加热面的细小凹缝处 汽化核心生成汽泡长大脱离壁面新汽泡形成
搅动液层
(2)沸腾曲线 a)自然对流阶段 Dt<5 C b)核状沸腾阶段 25C > Dt>5C c)不稳定膜状沸腾 25C > Dt>5C
例如: 圆管内强制对流:取管内径 非圆管内强制对流:取当量直径
传热当量直径:
de
4 流动截面积 传热周边
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准数关联式:
无相变时
强制对流 自然对流
有相变时
蒸汽冷凝 液体沸腾
相变 > 无相变
四、有相变时的对流传热系数

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

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
1 + a = 0,−1 − 3a + b + c = 0,−1 − b = 0 a = −1, b = −1, c = −1, π 2 =
µ ρVd
这两个独立的无量纲数的关系是
FD ρVd ) = f( 2 2 ρV d µ
流动相似原理
原型:天然水流和实际建筑物等。 原型:天然水流和实际建筑物等。 模型:通常把原型(实物)按一定比例关系缩小(或放大)的代表物。 模型:通常把原型(实物)按一定比例关系缩小(或放大)的代表物。 几何相似:即是要求模型和原型所对应线段之比等于一常数。 几何相似:即是要求模型和原型所对应线段之比等于一常数。
相似准则
常选惯性力为特征力,将其它作用力与惯性力相比, 常选惯性力为特征力,将其它作用力与惯性力相比, 组成一些准则,由这些准则得到的准则数(准数) 组成一些准则,由这些准则得到的准则数(准数)在相 似流动中应该是相等的。 似流动中应该是相等的。
流动相似原理
雷诺准则——粘性力是主要的力 粘性力是主要的力 雷诺准则
[解]
本问题的物理量共有5个 本问题的物理量共有 个:FD、d 、V 、ρ 、µ ,即n=5,基本量 , 个独立无量量纲。 纲M、L、T,即m=3,故应该有 个独立无量量纲。则有: [V ] = [ LT −1 ] 、 、 , ,故应该有2个独立无量量纲 则有:
为循环量, 组合成无量纲数π 选ρ、V、d为循环量,与余下的 D、µ组合成无量纲数 1、π2。 、 、 为循环量 与余下的F 组合成无量纲数
Fp Fm = λ F ——力的比尺 力的比尺
流动相似原理
流动相似的含义: 流动相似的含义:
几何相似是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前提与依据; 几何相似是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前提与依据; 动力相似是决定二个液流运动相似的主导因素; 动力相似是决定二个液流运动相似的主导因素; 运动相似是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的表现; 运动相似是几何相似和动力相似的表现; 凡流动相似的流动,必是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流动。 凡流动相似的流动,必是几何相似、运动相似和动力相似的流动。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一、实验目的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3、回归α1和α1’联式4.0Pr Re ⋅⋅=aA Nu 中的参数A 、a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

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ΔT ) 2)量纲分析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ΔT : Gr =βg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6)实验Nu =ARe a Pr b Gr c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热量衡算方程: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ln[)()()/ln(11221122121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02.26P q v ∆⨯= [m 3h -1,kPa]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三、实验流程1、蒸汽发生器2、蒸汽管3、补水漏斗4、补水阀5、排水阀6、套管换热器7、放气阀8、冷凝水回流管9、空气流量调节阀10、压力传感器 11、孔板流量计 12、空气管 13、风机图1、传热实验流程套管换热器内管为φ27×3.5mm黄铜管,长1.25m,走冷空气,外管为耐高温玻璃管,壳程走100℃的热蒸汽。

4.5_对流传热系数

4.5_对流传热系数
最常用 ! 注意应用范围! P248
n
流体无相变时,对流传热系数的关联式 (2) 流体在圆形直管内作强制层流
使用准数关联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应用范围:Re,Pr等准数的应用范围
2 定性温度: 决定准数中各物性的温度
(1) 取平均温度 t=(t1+t2)/2
(2) 取壁面的平均温度 tw
(3) 取流体和壁面的平均温度(膜温)
a c 2e f b 1 c d 2e f g 3e f 1
从而
=Amc-2e-fl1-ccpcr2e+f(bgDt)eufl3e+f-1
l
r 2 l 3 b gDt e mc p c A( ) ( ) ( ) 2 l m m l
强 > 自
6)传热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形状:如管、板、管束等;
大小:如管径和管长等;
位置:如管子的排列方式(管束有正四方形和三角形 排 列);管或板是垂直放置还是水平放置。
二、对流传热过程的量纲分析
量纲分析法:
1)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法,目的是减少变量数,从而减 少实验次数;
2)物理方程两边量纲必相等—因次一致性原则;
2 3
1 4

* 1.88 Re 1 / 3
适用条件:Re<2100
湍流 或
rr gl 0.068 mlDt
2 3
1 3
0.0077 Re 0.4
适用条件:Re>2100 特性尺寸l:管或板高H 定性温度: 蒸汽冷凝潜热 r 取其饱和温度 t0下的值, 其余物性取液膜平均温度(膜温 )。
tm=(tw+t)/2

化工原理 第四章 传热

化工原理 第四章 传热

注意→气体很小,有利于保温、绝热,如玻璃棉。
传热-热传导
3. 平壁导热 ① 单层平壁
dt Q S dx x 0,t t1;
x b,t t2; t1 t2
Q
S
b
t1 t2
Q
单层平壁导热
假设→①稳态、一维导热。 ②λ不随温度变化。 ③不计热损失。
⑴ 给热是集热对流和热传导于一体的耦合过程。 ⑵ R集中在层流内层→ 层流内层厚度↓是强化给热的主要途径。
传热-对流传热
② 热边界层 热边界层→即温度边界层,指壁面附近处具有温度梯度的流体薄层。
dt dQ dS dy w

dQ tw t dS
dt dt tw t dy w t dy w

平板上的热边界层
dt t不变时, t , dy w

⑵ 流体在管内流动时,热边界层与流动边 ⑴ 热边界层边缘处→ 界层类似。不同的是,经历进口段和完全 t t 0.99 t t 发展区后,温度分布随管长渐变为平坦, < ⑵ 热边界层厚度→ 。 继而温度梯度消失,直至传热停止。
dQ T Tw dS
Q S t
R
1 S
① →平均给热系数。 ② 流体温度→流动横截面上的平均温度。 ③ 若热流体走管内,冷流体走环隙, dQ i T Tw dSi o tw t dSo
④ 给热研究的内核→不同给热情况下,α 的大小、影响因素及其计算式。
n
bi
mi
Q

2 πL t1 t4 1 r2 1 r3 1 r4 ln ln ln 1 r1 2 r2 3 r3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化工原理实验传热实验报告

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第四组)一、实验目的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二、实验内容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3、回归α1和α1’联式4.0Pr Re ⋅⋅=aA Nu 中的参数A 、a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二、实验原理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

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物性:ρ,μ ,λ,c 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ΔT 则:α=f (ρ,μ,λ,c p ,l ,u ,βgΔT) 2)量纲分析ρ[ML -3],μ[ML -1 T -1],λ[ML T -3 Q -1],c p [L 2 T -2 Q -1],l [L] ,u [LT -1], βg ΔT [L T -2], α[MT -3 Q -1]]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α:Nu =αl/λ u: Re =ρlu/μ c p : Pr =c p μ/λ βgΔT : Gr =βgΔT l 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223,,μρβλμμρλαtl g c lu F l p 6)实验Nu =ARe a Pr b Gr c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m t A K t T t T t T t T A K Q ∆⋅⋅=-----⋅=111221122111ln)()(热量衡算方程:)()(12322111t t c q T T c q Q p m p m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22112211222112211211ln )()(ln )()(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t t t t t t t t A Q -----⋅=-----⋅=αα圆筒壁传导热流量:)]/()ln[)()()/ln(11221122121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02.26P q v ∆⨯= [m 3h -1,kPa]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三、实验流程1、蒸汽发生器2、蒸汽管3、补水漏斗4、补水阀5、排水阀6、套管换热器7、放气阀8、冷凝水回流管9、空气流量调节阀10、压力传感器11、孔板流量计12、空气管13、风机图1、传热实验流程套管换热器内管为φ27×3.5mm黄铜管,长1.25m,走冷空气,外管为耐高温玻璃管,壳程走100℃的热蒸汽。

传热学(期末复习专用)总结

传热学(期末复习专用)总结

膜状凝结

x
hx x

5.0 Re x
1 2 x 1 3
12 c f 0.664Re x

Nux 0.332 Re Pr Nu
cf 2 Re x
hl

0.664 Re Pr1 2Fra bibliotek1 3
Nu x
t Pr1 3 5x Re1/2
斯坦顿(Stanton)数
3 l 2
1 4
rg l hV 1.13 l l (ts tw )
3 l 2
1 4

l
s
w

1 4
水平管 球表面
2 rg3 l l hH 0.729 d ( t t ) s w l
2 rg3 l l hS 0.826 d ( t t ) s w l
1 2 1 3 1 3
St
Nu Re Pr
x xc时, 层流, Nux 0.332 Re Pr
4 5
x xc时, 湍流, Nux 0.0296 Re Pr
第六章 相似原理及量纲分析
同类现象:用相同形式且具有相同内容的微分方程式所描述的现象。 相似的概念:对于两个同类的物理现象,如果在相应的时刻及相应的 地点与现象有关的物理量一一对应成比例,则称此两现象彼此相似。 判别两现象相似的条件: ①只有同类现象才能谈相似。 ②单值性条件相似:初始条件、边界条件、几何条件、物理条件。 ③同名的已定特征数相等。 获得相似准则数的方法:相似分析法和量纲分析法。 相似分析法:在已知物理现象数学描述的基础上,建立两现象之间 的一些列比例系数,尺寸相似倍数,并导出这些相似系数之间的关 系,从而获得无量纲量。 量纲分析法:在已知相关物理量的前提下,采用量纲分析获得无量 纲量。

传热的量纲分析法

传热的量纲分析法

对流传热系数:f u,l ,, , , c p , gtK u a l b c dec p f ( g t) i①流体的速度: u 单位: m s量纲: [LT 1]②设备的特性尺寸: l 单位: m 量纲: [ L ]③流体的黏度:单位: Pa s N s kg m s kg 量纲: [ ML 1 T 1 ]m 2 2 m 2 m ss④流体的热导率:单位: W ( m K )J N m kg m m kg ms m K s m K s 2 s m K s 3K量纲: [ MLT 31 ]⑤流体的密度:单位: kg m 3量纲:量纲: [ML 3 ]⑥流体的定压比热容:c p 单位: J (kgK )kg m m m 2 量纲: [ L 2T 21 ]s 2 kg K s 2 K⑦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g t 单位:kg m1 K kg量纲:[ML 2T 2 ]m 3 s 2 K m 2 s 2⑧对流传热系数:单位: W (m 2 K )kg m mKkg 量纲: [ MT 31 ]s 2 s m 2 s 3 KK u a l bc d ec p f ( g t) i311 ab11 c31 d3 e221 f22 iMT =( LT) ( MLT ) (ML )( L T ) (ML T ))L (ML T等号两边量纲一致原则M 1 c d e iT3a c 3d 2 f 2i1dfL0 a b c d3e 2 f 2i选a, f , i 为已知量,用于表示其他另4 个变量b a 3i 1c f a 2id1 fe a ilLu af 3 2 gtiK c pl2在自然对流中,由于温差导致流体具有密度差而引起升浮力。

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g t流体温度 t1和 t2t2> t1由于 t2↑,则V↑流体的密度1和12<1则V2 V1V温度膨胀系数T 1 dVT dTdV V dT V流体的比体积v11m3 /kg v21m 3/kg 12单位质量流体的体积变化v2v1v v1 (1v )v1v2v1 (1T t)11(1T t)2112(1T t)mg单位体积流体的重力gV由于温差而产生的重力的变化量就是温差产生的升力( 1 -2)g[ 2 (1T t) - 2 ]g2T g t 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g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流传热系数:()
t g c l u f p ∆=βρρλμα,,,,,,
i f p e d c b a t g c l u K )(∆=βρρλμα
①流体的速度:u 单位:s m 量纲:[1-LT ] ②设备的特性尺寸:l 单位:m 量纲:[L ]
③流体的黏度:μ 单位:s
m kg
m s s m kg s m N s Pa ⋅=⋅⋅=⋅=
⋅2
22 量纲:[11--T ML ] ④流体的热导率:λ 单位:K
s m
kg K m s m s m kg K m s m N K m s J K m W ⋅⋅=⋅⋅⋅=⋅⋅⋅=⋅⋅=⋅3
2)( 量纲:[1
3--θ
MLT ]
⑤流体的密度:ρ 单位:3
m kg 量纲:量纲:[3
-ML ]
⑥流体的定压比热容:p c 单位:K
s m K kg s m m kg K kg J ⋅=⋅⋅⋅⋅=⋅222)( 量纲:[1
22--θT L ]
⑦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t g ∆βρ 单位:
2
2231s m kg K K s m m kg ⋅= 量纲:[2
2--T ML ] ⑧对流传热系数:α 单位:K
s kg K m s m s m kg K m W ⋅=⋅⋅⋅=⋅3
222
)( 量纲:[13--θMT ] i f p e d c b a t g c l u K )(∆=βρρλμα
13--θMT =a
LT )(1-b L c T ML )(11--d MLT )(13--θe ML )(3-f T L )(122--θi T ML )(22--
等号两边量纲一致原则
M i e d c +++=1
T i f d c a 2233-----=-
θ f d --=-1
L i f e d c b a 2230-+-+-+=
选 i f a ,,为已知量,用于表示其他另4个变量
i
a e f d i a f c i a
b +=-=--=-+=1213
i
f
p a
t g l c Lu K l
⎪⎪⎭

⎝⎛∆⎪⎪⎭

⎝⎛⎪⎪⎭
⎫ ⎝⎛'=22
3μβρλμμρλα
在自然对流中,由于温差导致流体具有密度差而引起升浮力。

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t g ∆βρ 流体温度1t 和2t
>t 21t 由于2t ↑,则V ↑
流体的密度11ρρ和 12ρρ< 则V V V ∆+=12 温度膨胀系数
dT dV V T 1=
β V
dV
dT T =β 流体的比体积 kg m v /1
311ρ=
kg m v /1
32
2ρ=
单位质量流体的体积变化)(11
112v v
v v v v ∆+
=∆+= t)(112∆+=T v v β t)(11
1T 1
2∆+=βρρ
t)(1T 21∆+=βρρ
单位体积流体的重力
g V
mg
ρ= 由于温差而产生的重力的变化量就是温差产生的升力 t g g T ∆=∆+=βρρβρρρ22T 221]g -t)(1[-)(
单位体积流体的升浮力t g ∆β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