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世系 一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
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孔子、颜子、曾子、孟子四圣简介及四姓辈份排行说明曾毓盛,2009-07-09 10:03:10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面分解!呵呵曾毓盛,2009-07-09 10:03:34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汉族。
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
逝世后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中国十大思想家之一,有“万世师表”之称。
颜子:公元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鲁国人。
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
《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享。
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尊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兖公”,宋真宗加封为“兖国公”,元文宗又尊为“兖国复圣公”。
明嘉靖九年改称“复圣”。
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鲁定公五年),死于公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鲁悼公三十二年),生于东鲁,移居武城(今山东省嘉祥县人),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
十六岁拜孔子为师,他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参公,又传授给孟子。
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
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宝贵的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思想道德营养。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
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中国古代的著名的儒学家除了孔子还有一名孟子,你们了解他的生平经历吗?下面是的我精心整理的“孟子个人生平简历”,供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孟子个人生平简历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现山东省邹城市)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其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生平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
孟氏家谱大全
孟氏家谱大全孟氏家族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商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商朝时期有一位名叫孟子的贤人,他以其博学多才、忠孝仁爱而闻名于世。
孟子的后代世代繁衍,形成了孟氏家族,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孟氏家谱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世系延续以及重要成就,是家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在孟氏家谱中,首先记录了家族的始祖孟子的世系。
孟子的父亲是谁,孟子有几个兄弟姐妹,孟子的子孙又分别是哪些人,这些都是孟氏家谱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通过家谱,可以清晰地了解到孟氏家族的血脉传承和世系延续。
其次,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成就和贡献。
自古以来,孟氏家族就以其忠孝仁爱、博学多才而著称,许多家族成员都在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
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传颂不已。
这些成就的记录,使得孟氏家谱不仅仅是一份家族的族谱,更是一部家族的历史文化宝典。
此外,孟氏家谱还包括了家族的重要传统和习俗。
孟氏家族世代相传着许多优秀的家风和家训,这些传统和习俗对于家族成员的行为和处世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这些传统和习俗的内涵和价值观,传承和弘扬孟氏家族的优秀传统。
最后,孟氏家谱还记录了家族的重要活动和盛事。
家族举行的重要聚会、祭祖大典、家族联谊等活动,都被记录在家谱之中。
这些活动不仅是家族成员之间情感交流的载体,更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通过家谱的记录,后人可以了解到家族的生活状态和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
总的来说,孟氏家谱是一部家族的史书,记录了家族的血脉传承、重要成就、传统习俗和重要活动。
它承载着家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是家族的宝贵财富。
通过研读家谱,后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家族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增强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因此,孟氏家谱对于孟氏家族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孟子年谱(1)
孟子年谱一岁:公元前390年,周安王十二年,孟子生于邹马鞍山西麓之凫村。
据赵歧《题辞》所记,孟轲系“鲁公族孟孙之后”,盖破落后迁于邹。
至公元前389年秋,孟子一周岁。
二岁:公元前388年,周安王十四年,孟子在邹。
三岁:公元前387年,周安王十五年,孟子在邹。
四岁:公元前386年,周安王十六年,孟子在邹。
是年丧父,受母三迁、断机之教(据《烈女传》)。
其实三迁与断机恐非发生于一年。
五岁:公元前385年,周安王十七年,孟子在邹。
六岁: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
楚吴起为相。
孟子在邹。
七岁:公元前383年,周安王十九年。
鲁穆公卒,子奋立,是为共公。
孟子在邹。
八岁:公元前382年,周安王二十年,孟子在邹。
九岁;公元前381年,周安王二十一年。
楚宗室杀吴起。
孟子在邹。
十岁:公元前380年,周安王二十二年,孟子在邹。
十一岁:公元前379年,周安王二十三年,齐康公绝祀。
赵王翳迁于吴。
孟子在邹。
十二岁:公元前378年,周安王二十四年,孟子在邹。
十三岁:公元前377年,周安王二十五年,孟子在邹。
十四岁: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
韩灭郑。
诸咎杀其君。
孟子在邹。
十五岁:公元前375年,周烈王元年。
韩山坚贼其君。
齐田午杀其君,自立为桓公。
越寺区定乱,立无余之。
孟子在邹。
十六岁:公元前374年,周烈王二年,孟子在邹。
十七岁:公元前373年,周烈王三年,孟子在邹。
十八岁:公元前372年,周烈王四年,孟子在邹。
十九岁:公元前371年,周烈王五年,魏武侯卒。
燕简公卒。
韩严杀韩衰侯。
魏伐楚,取鲁阳,孟子在邹。
二十岁:公元前370年,周烈王六年。
晋桓公被韩、赵迁于屯留。
赵、韩伐魏,魏伐赵,败之平阳。
孟子在邹。
二十一岁:公元前369年,周烈王七年。
齐伐魏,降观,王错奔韩。
魏败韩于马陵。
孟子在邹。
二十二岁:公元前368年,周显王元年。
孟子赴鲁游学,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二十三岁:公元前367年,周显王二年。
韩赵分周为两。
孟子在鲁。
二十四岁:公元前366年,周显王三年。
孟子生平简介
孟子生平简介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①;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②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③。
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④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⑤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
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⑥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儒家亚圣孟子
孟子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大概他的老师不是有名望的人,所以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当时匡章背着“不孝”的坏名声,孟子却“与之游,又从而礼貌之”。
他在齐国很不得志,连威王赠送的“兼金一百”镒,都没有接受,就离开齐国。
在公元前329年左右,宋公子偃自立为君的时候,孟子到了宋国。
他在宋国期间,滕文公还是世子,他去楚国经过宋国时见到孟子。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他从楚国回来又在宋国见到孟子。
孟子说:“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
”意思是说,只要好好地学习“先王”,就可以把滕国治理好。
不久,孟子接受了宋君馈赠的七十镒金,离开宋国,回到邹国。
《梁惠王下》记载说,邹国同鲁国发生了冲突。
邹穆公问孟子:“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他说,这就象曾子说的那样:你怎样对待人家,人家就将怎样回报你。
现在,您的百姓可得到报复的机会了,您不要责备他们吧!“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滕定公死了,滕文公使然友两次到邹国来向孟子请教怎样办理丧事。
滕文公嗣位,孟子便来到滕国。
滕文公亲自向孟子请教治理国家的事情。
孟子概述ppt课件
▪ 回到自己的邹国: ▪ 滕国国君去世,滕国太子欣赏孟子,向其请
教是否举行三年之丧。
▪ 鲁国: ▪ 前往原因:弟子乐正子助理朝政。 ▪ 离开原因:鲁平公听信宠臣臧仓谗言,未能
见孟子。
14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 2、赵岐《孟子题辞》:孟子“师孔子之孙子 思”。
▪ 3、《孟子外书》:孟子受业于子思的儿子子正 (即孔子的曾孙)。
▪ 附:孔子-孔鲤(伯鱼)-孔伋(子思)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关于孟子的父亲
▪ 关于孟子父亲的记载,非常之少。 据《春秋演孔图》等书记载,孟 子父亲名激,就是孟激,字公宜。
▪ 此说法是否属实,还得打个问号,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孟子。
▪ 据说,孟子幼时就失去了父亲。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 的,应 当按照 消费者 的要求 增加赔 偿其受 到的损 失,增 加赔偿 的金额 为消费 者购买 商品的 价款或 接受服 务的费 用
1.有意志的主宰之天
孟子默认在人世之外存在着上帝和神。
“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离娄下》);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万章上》) 此句中的“神”,就是指有人格的主宰世界的天神。并且认 为是上天降生了人,他援引《尚书》、《诗经》之语说,“天降 下民”、“天生蒸民”,既然天降生了人,那么天就有至高无上 的权威,对人世有主宰作用。孟子认为帝位的传承就是由天决定 的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万章上》)。 一个人遭受心志之苦、筋骨之劳、体肤之饿、身心之空乏,所作 所为遭到“拂乱”,实际是上天对将承担重任者的磨练和淬砺, 意在“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 虽然孟子肯定天对人世间有主宰作用,但他又援引《尚 书·太甲》之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并 且进一步指出:“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公孙丑上》)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
孔孟排辈顺序表是根据孔子和孟子的家族谱系编制的一份表格,用于表示孔子和孟子在家族中的排行和地位。
在孔子家族中,孔子是第75代孔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五代孔子。
他的父亲孔纬也是孔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孔鲤则是孔氏家族的第六代代表。
在孟子家族中,孟子是第33代孟氏家族族长,也是第二代孟子。
他的父亲孟懿子同样是孟氏家族的一员,而他的儿子孟轲则是孟氏家族的第三代代表。
在孔孟排辈顺序表中,孔子和孟子都被列为家族中的第一代代表,代表着家族的最高荣誉和权威。
他们的儿子则分别被列为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第二代代表,继承了父亲的地位和责任。
随着家族的发展和演变,孔子和孟子的后代们也在家族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和地位,成为了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之,孔孟排辈顺序表是一份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表格,反映了孔氏家族和孟氏家族的谱系和血脉,也展示了孔子和孟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 1 -。
孟子後裔世系及历代大宗嫡裔
孟子後裔世系及歷代大宗嫡裔一代:孟子(事略),孟氏尊奉為“始祖”二代:仲子,宋鄭和五年(1115年)追封為“新泰伯”。
三代:睾,鄒之處士,隱居不仕,好靜、多智慮,容貌俊儀,通五經,美詞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樸,不驕侮人,善於與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懷。
漢高祖時封“雲中牧”。
六代:之後,隱居不仕。
七代:昭,為漢博士,博覽經史,問貫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漢武帝時封“太子門大夫”。
九代:卿,漢代封淮陽太守,後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長卿,漢宣帝時舉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興,漢朝仕至尚書郎。
十三代:嘗,字伯周,漢和帝時舉茂才,拜徐令,遷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漢桓帝時為濟陽太守,漢靈帝時轉太常,後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達,漢時為新郡太守。
博學能文,有荷甑墮地不顧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漢靈帝後期為講部史。
昭烈定蜀拜議郎。
後主踐祚,為符節令、屯騎校尉,長魯少府遷大司農。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時為散騎侍郎,宏農太守,領典農校尉,渤海太守,給事中,散騎常侍、中書令。
後轉監封廣陵寧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國時期吳國嘉和年令永寧,後為右禦史,寶鼎三年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筍”之事。
二十代:揖,晉惠帝時為廬陵太守。
二十一代:觀,字叔時,晉惠帝時為殿中郎,後為黃門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萬年。
晉代為安西大將軍長史,後為江州別駕。
性無苟合,言無誇衿,為時所重。
二十三代:懷玉,晉安帝時封鄱陽縣五等侯,後為陽豐縣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將。
二十四代:表,字武達。
曾居南齊蕭鸞馬頭太守,魏孝文帝時輔國大將軍,南兗州刺史,後為豫州刺史,因戰功封汶陽縣開國伯,邑五百戶,散騎常侍,光祿大夫、平西大將軍。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時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時為平北大將軍,光祿大夫,後加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孟子生平
人物生平孟子早年受教孟子[1] 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2]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3]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4]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关于孟子的父亲更加缺乏资料,赵岐在《孟子题辞》中认为孟子“宿丧其父,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样,在母亲的教育下成长,孟母教子的故事,史书上记载颇多,孟母的言传身教对孟子成为“亚圣”具有巨大的作用。
孟子对孔子备极尊崇,他在《公孙丑上》说:“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曾经游历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他游历列国的具体时间,已说不十分准确,只能依据《孟子》一书的记载,说明大体上的时间和情况。
孟子游说齐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孔孟辈分字辈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一种称谓体系,是按照子孙的世代、亲属的谓称来划分家族成员的身份和地位。
其中,孔子和孟子是其中两位最尊贵的人物,被尊为“先师”,他们的身份地位也相应地高于其他成员。
下面将为您介绍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
一、孔子后代
1.孔子:为文圣,谥号“文子”,称谓“公元”。
2.孔子之子:为优孟,称谓“千岁”。
3.孔子之孙:为思,称谓“公伯”。
4.孔子之曾孙:为跃,称谓“公明”。
二、孟子后代
1.孟子:为孟轲或孟仲阳,称谓“孟子”或“孟夫子”。
2.孟子之子:为公伯禽,称谓“公元”。
3.孟子之孙:为申徒明,称谓“公孙”。
4.孟子之曾孙:为公孙衍,称谓“公孙文”。
以上是孔孟辈分字辈对照表的详细内容。
可以看出,孔孟辈分字辈是一个非常严谨的称谓体系,每一位成员都有特定的身份地位和称谓。
这也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现在已经不再普遍使用,但是在特定场合还是会被提到,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孟子世家谱》
《孟子世家谱》过去名门望族都有家族的谱牒以“详世系、辨亲疏、厚伦谊、严冒紊”。
孟氏家族更不能例外。
尤其是因孟氏族人享受着封建王朝的优待,免除赋税、徭役等。
为了防止出现漏洞,假冒孟氏宗人以偷逃赋役,对人丁人谱规定更为严格,有着较一般族姓谱牒更为严谨的特点。
孟氏宗谱,见于文字记载的有:1.四十四代孟公济以前的族谱。
“自二代仲子以后,或贵显,或潜晦,代有人焉。
至四十四代公济,值皇宋景德初,契丹大举入寇,车驾北巡,山东骚动,乃携妻子避匿东山,藏族谱于屋壁而去,时莫有知者。
逮元丰六年,(1083年)家人拆毁古屋,得烂简于壁,拾其鼠啮蚀蠢之余,详细辨认,历代族祖名字,有存有遗,事迹有详有略,姑缀辑遗谱藏于家,以俟将来。
”以上是四十五代中兴祖的记载,这是存诸后世的一般说法。
2.宋元丰七年(1084年)由四十五代孟宁纂修族谱。
3.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子四十八代孙,邹县令孟润依元丰谱所续族谱。
4.元至元元年(1264年),孟子五十一代孙孟祗祖续修的族谱。
5.明万历年间六十代孟承相曾续修族谱。
6.明天启二年壬戌(1622年)六十二代孟闻钲倡修的族谱。
7.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六十五代翰博孟衍泰续修的族谱。
8.清道光四年(1824年)六十九代翰博孟继烺续修的族谱。
9.清同治四年(1865年)七十代翰博孟广均续修的族谱除以上缮写、刻版并装帧成书的族谱以外,古代还曾多次将世系,宗派等内容刻在石碑上,以便长期保存。
这些石碑或见于文献记载,有的原石尚存。
现依据文献记载罗列如下:1.金大安三年(1211年)孟润续谱的同时,有碑刻。
此碑“文革”中被毁。
2.元延佑元年(1314年)所立《先师亚圣邹国公续世系图》,现立于孟庙寝殿院内。
3.元至顺二年(1331年)所立《孟氏宗派图》,也是立在孟庙寝殿院内。
4.明洪武四年(1371年)所立的《孟氏宗支之记》现存于孟庙启贤门下。
5.明弘治年间,五十七代孟元曾考孟氏世系,刻石立于孟庙,此但见记载,未见原石。
第1讲 孟子、时代背景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滕文公 上)
(四)授徒
教育指导思想:“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
觉”“人之患在好为人师”(4.23)
教育内容:培养人格,实现人生价值;关心人与 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人文主义教育。
教育方法:启发式(引而不发,跃如也7.41)、 原则性(大匠诲人必以规矩6.20,7.41)、灵活性 (男女授受不亲4.17)
第一讲 孟子其人、时代背景
1 2
身世、母教、受业 授徒、游历、著述 战国、百家、学派 孟学、孔孟、孟荀
3
4
(一)身世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省邹县)人,邹为鲁国附 属之国。 生卒年: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公元前385年 至前304年)。 家世:“或曰,孟子鲁公族之后” ---赵岐《孟子题辞》 父亲:孟子父亲名激,字公宜(《春秋演孔图》) “夙年丧其父”(赵岐) “孟子之后丧逾前丧”“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 三鼎而后以五鼎”(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著名弟子:乐正子、公孙丑、万章、公都子、 陈臻、陈代、彭更、屋庐子、桃应、孟仲子、徐 辟、充虞、咸丘蒙
Hale Waihona Puke (五)游历 前329年,率领学生首次出游,到齐国 前323年,去宋国 前322年,回邹国 前322年,前往滕国 前320年,前往魏国 前319年,再往齐国 前312年,离齐归邹,聚众讲学和著述 前289年,去世
孟子晚年著书立说
时代背景
1.政治状况:霸与王——统一趋势 2.经济状况:奢与俭——全面封建 3.思想状况:论与辩——百家争鸣 “处士横议”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时代背景:墨家学派
基本主张:兼相爱、交相利
原始的人道主义与现实的功利原则结合 满足了人们对仁爱的渴求,又合乎人们求利的需 要
孟氏谱系
《孟子世袭传人谱分析》一,孟子(亚圣始祖,1代)-----孟宁(中兴祖,45代)世系传人从孟轲至以后的二十代均为单传,他们是孟轲-仲子-睾-寓-舒-之后-昭-但-卿-喜-镃-兴-尝-展-戫-敏-光-康-宗-揖-观,孟观即为孟轲的第21代孙。
观生二子,长子曰嘉、次子曰陋。
嘉(21代)又生二子,长子曰怀玉,次子曰龙符,他们是孟轲的第23代孙。
从孟怀玉以下十代,到大融孟轲的第三十三代孙又均为单传,即怀玉-表-斌-威-恂-儒-景-善谊-诜-大融-浩然。
浩然即是唐代大诗人孟浩然,他是孟轲的第33代孙。
孟浩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曰云卿,次子曰庭玢。
长子云卿(34代)又生二子,长子曰简,次子曰华,他们是孟轲的第35代孙,但孟简、孟华均无后代,所以把孟庭玢的儿子—孟郊(唐代大诗人)之子孟常谦作为孟轲的第36代继承人。
孟常谦生二子,长子曰遵庆,次子曰元阳。
遵庆(37代)生一子,曰孟琯,琯(38代)生二子,长子曰方立,次子曰方迁,他们是孟轲的第39代孙。
从第39代至第45代均为单传,他们是方立-承诲-汉卿-贯-昶-公济-宁。
这时正值唐代以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因战乱不断,孟公济(44代)不乐仕进。
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1036年,即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孔子的第45代孙孔道辅被派到兖州为官,孟轲的家乡邹县正好在他的管辖区内,孔道辅认为,孟轲在儒家学派中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贡献最大,应当大加褒扬,于是,他到处寻找孟轲的后代,终于找到了孟公济的儿子孟宁。
孔道辅积极筹划在邹县大修孟子庙,并派专人管理孟轲的祭祀活动。
他还积极向朝廷举荐孟轲的后代为官。
从孟轲(第一代)到孟宁(第四十五代)历时1400多年,45代中有十九代单传,第35代孟简无后,过继第33代孟浩然的重孙子常谦为第36代继承人;只从孟宁(45代)以后,孟轲的后代开始享受祭祀,受到朝廷的封赐,人丁兴旺;孟子的社会声望从宋代开始才逐渐提高。
孟宁被朝廷封为迪功郎、邹县主簿、主祀事等职,孟氏族人都把孟宁称为“中兴祖”,即孟氏家族从此又开始兴旺发达了。
南孟各支源流
南孟各支源流孟子43代孙孟元、太尉,封赠魏王。
孟子44代孙孟公随,封赠太师,魏王。
孟子45代孙孟在(孟后父),太师封韩王。
孟子46代孙孟彦弼(南迁始祖)封太师,吴兴郡王,豫章郡王。
孟子47代孙孟忠厚(南孟始祖),封信安郡王,太傅,官至一品。
孟子48代孙,孟忠厚(七子派共祖)子:长子孟德璘(郡王越暨派祖),仕为敷文阁大学士,封定国公,居会稽(今绍兴);二子孟德懋(进义派始祖),封忠顺保定侯,初居概浦,后徙华岭,又徙杭州望仙桥;三子孟德戴(概里始祖),宋护军使,镇诸暨以平方寇有功,特旨授环卫上将军,封开国男,食邑于诸暨,赠太尉;四子孟充,中散大夫,居无锡;五子孟嵩,直秘阁,赠特进,居嘉兴清风泾;六子孟雍,仕宋朝散郎,直秘阁,居江苏吴县;七子孟崇,仕宋为奉直大夫,衢州通判,居江苏吴县。
孟子49代孙孟宗政,南宋抗金名将,荆鄂都统制兼知枣阳军,官至右武大夫、和州防御使、左武卫将军。
金人呼为“孟爷爷”。
孟子50代孙孟珙,宗政子,南宋末年第一名将。
为宁武军节度史,从父出师灭金拒元,有大功,赠太师封汉东郡公/吉国公(追封),谥忠襄。
会稽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璘(郡王越暨派祖)——宜之(黄墩津、独树祖)山阴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充(郡王公南吴派)元——公随——1在——2彦卿——忠信——亭(汝南侯派)元——公随——1在——2彦卿——忠信——享(汝南侯派)嵊州澄潭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璘(郡王越暨派祖)——令之——传16代——思宾(澄潭祖)诸暨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孝乌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炎(承事派始祖)——继伶——禧——钦祖(承事派)——灵祚——静——文耀——克肖——祥(义乌祖)杭州南支孟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嵩(郡王公南吴派)——传5代——樟(杭州祖)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德载(概里始祖)——?——叙德(杭州祖)日本武林氏元——公随——1在——1彦弼——忠厚——嵩(郡王公南吴派)——传19代——治庵(武林氏始祖)湖州东林孟氏元——公随——2庄——彦辅(泾阳侯派祖)——忠棐(安)——林——宗政——孟珙(吉国公)——之缙(湖州东林祖)天台南支孟氏(待考)元——公随——2庄——彦辅(泾阳侯派祖)——忠棐(安)——林——宗政——(孟洪?珙)——长子之经(后裔七子:汉、潜、溥、浩、惠、澄、渊在无棣、潍坊、武昌、岳阳、邓州、汉阳、广平、临湘)——次子之缙(后裔在浙江湖州东林)按《天台孟氏宗谱》载,洪公为台邑孟家岙始祖,不过此处语焉不详,此洪公非彼珙公也,或为表述有误,特存疑待考。
孟子简历——精选推荐
孟⼦简历孟⼦ - 简介孟⼦,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后来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到邹国(今⼭东邹城东南)。
三岁丧⽗,孟母将其抚养成⼈。
在孟⼦⼩的时候,母亲为了给他⼀个好的学习环境,⽽3次搬家。
后⼈称之为孟母三迁。
孟母教⼦甚严,其“迁地教⼦”、“三断机杼”,成为千古美谈,《三字经》⾥有“昔孟母,择邻处”之说。
在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盈天下。
”孟⼦站在儒家⽴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师承⼦思(⼀说是师承⾃⼦思的学⽣),继承和发展了孔⼦的思想,提出⼀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孟⼦周游齐、晋、宋、薛、鲁、滕、梁列国,游说他的“仁政”和“王道”思想。
但由于当时诸侯各国忙于战争,他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阔于事情,”⼏乎没有⼈采纳他的治国思想。
归⽽与弟⼦讲学著书,作《孟⼦》7篇。
孟⼦维护并发展了儒家思想,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观点,坚持以“⼈”为本。
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
但他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
⾃韩愈的《原道》将孟⼦列为先秦儒家中唯⼀继承孔⼦“道统”的⼈物开始,出现了⼀个孟⼦的“升格运动,”孟⼦的地位才逐渐提升。
他的理论对宋代影响很⼤。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书⾸次被列为科举考试科⽬之⼀,之后《孟⼦》⼀书升格为儒家经典。
南宋朱熹将其与《论语》、《⼤学》、《中庸》合为“四书”。
元朝⾄顺元年(1330年),孟⼦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
其思想与孔⼦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孟⼦ - ⽣平周烈王4年⼰⾣(公元前372年)孟⼦约⽣于此时周显王12年魏惠王13年韩昭侯6年甲⼦(公元前357年)孟⼦约⼗五岁,受业于⼦思门⼈周显王17年秦孝公10年⼰巳(公元前352年)孟⼦约⼆⼗岁,欲休妻周显王37年⼰丑(公元前332年)孟⼦在邹,答邹穆公问周显王38年庚寅(公元前331年)孟⼦居平陆周显王39年⾟卯(公元前330年)孟⼦到任国,拜访季任孟⼦在邹,与屋庐⼦、曹交问答周显王40年齐威王28年壬⾠(公元前329年)孟⼦约四⼗三岁,⾸次⾄齐齐相储⼦来见孟⼦周显王41年齐威王29年宋君偃后元1年癸巳(公元前328年)孟⼦与告⼦辩论孟⼦劝蚳鼃向齐王进谏孟⼦与匡章交游孟⼦离开齐国,前往宋国周显王42年宋君偃后元2年甲午(公元前327年)孟⼦⾄宋周显王43年宋君偃后元3年⼄未(公元前326年)孟⼦在宋,与滕国世⼦相会孟⼦与宋⼈勾践论游说之道周显王44年宋君偃后元4年秦惠⽂王13年丙申(公元前325年)孟⼦离开宋国,回到邹周显王45年梁惠王后元11年丁⾣(公元前324年)孟⼦在邹,滕⽂公派然友问丧礼孟⼦由邹之滕,推⾏仁政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齐威王34年戊戍(公元前323年)孟⼦与农家陈相辩论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孟⼦见梁惠王,时约五⼗⼆岁孟⼦与周霄论出仕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与公孙丑论短丧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孟⼦约五⼗四岁,见梁襄王孟⼦在范遇齐王⼦孟⼦⾄齐,答齐宣王问孟⼦论“我四⼗不动⼼”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巳(公元前316年)孟⼦出吊滕⽂公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孟⼦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伐燕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公元前312年)孟⼦墓燕⼈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孟⼦论“⾂视君如寇雠”孟⼦与淳于髡辩论孟⼦约六⼗岁,辞官离开齐国孟⼦遇宋鈃于⽯丘周赧王25年⾟卯(公元前290年)《孟⼦》约编撰于此时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约卒于此时孟⼦ - 个⼈影响孟⼦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
孟子世系
孟子世系
【历代追封追谥】
朝代年代帝王封谥
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邹国公
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邹国亚圣公
【孟子世系】
历代亚圣公:
四十五代孙孟宁
五十四代孙孟思谅,字友道
五十五代孙孟克仁,字信夫
五十六代孙孟希文,字士焕
五十七代孙孟元,字长伯
五十八代孙孟公肇,字先文
五十九代孙孟彦璞,字朝玺
六十代孙孟承光
六十一代孙孟弘誉
六十二代孙孟闻玉
六十三代孙孟贞仁
六十四代孙孟尚桂
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
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孟子的家庭背景资料
孟⼦的家庭背景资料孟⼦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的后裔。
⽗亲孟孙激,字公宜,孟⼦之⽗,元延三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母亲仉⽒。
战国时⼈,以教⼦有⽅著称。
孟⼦的妻⼦是⽥⽒。
孟⼦轶事典故孟母三迁从前孟⼦⼩的时候,⽗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
孟⼦的母亲对孟⼦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天孟⼦能成才为贤。
⼀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就和邻居的⼩孩⼀起学着⼤⼈跪拜、哭嚎的样⼦,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我不能让我的孩⼦住在这⾥了!”孟⼦的妈妈就带着孟⼦搬到市集。
到了市集,孟⼦⼜和邻居的⼩孩,学起商⼈做⽣意吆喝的样⼦。
孟⼦的妈妈说:“这个地⽅也不适合我的孩⼦居住!”孟⼦的妈妈⼜带着孟⼦去靠近杀猪宰⽺的地⽅去住。
孟⼦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的事。
孟⼦的妈妈知道了,⼜皱皱眉头:“这个地⽅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居住!”于是,他们⼜搬家了。
这⼀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夏历初⼀这个时候,官员到⽂庙,⾏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见了⼀⼀都学习记住。
孟⼦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应该住的地⽅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孟⼦受教《韩诗外传》载:孟⼦的妻⼦独⾃⼀⼈在屋⾥,蹲在地上。
孟⼦进屋看见妻⼦这个样⼦,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
”孟母说:“什么原因?”孟⼦说:“她蹲在地上。
”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说:“我亲眼看见的。
”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不讲礼仪。
《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谁在⾥⾯;将要进⼊厅堂的时候,必须先⾼声传扬,让⾥⾯的⼈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
《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措⼿不及,⽆所防备。
⽽今你到妻⼦闲居休息的地⽅去,进屋没有声响⼈家不知道,因⽽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
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你的妻⼦不讲礼仪。
”孟⼦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世系一
庆父(仲孙,鲁桓公庶长子)——孟穆伯——孟文伯——孟献子——孟庄子——孟孝伯——孟僖子——孟懿子——孟武伯——孟敬子——庐墓——敏——孟孙激(字公宜,孟子之父,元延三年(1316年)追封邾国公,明嘉靖九年配享启圣祠,称先贤,清雍正元年改祀崇圣祠。
[3])
一代:孟子,孟氏尊奉为“始祖”
二代:仲子,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追封为“新泰伯”。
三代:睾,邹之处士,隐居不仕,好静、多智虑,容貌俊仪,通五经,美词章。
四代:寓,朝召不受。
性忠厚淳朴,不骄侮人,善于与人交往,治家有道。
五代:舒,字子怀。
汉高祖时封“云中牧”。
六代:之后,隐居不仕。
七代:昭,为汉博士,博览经史,问贯古今。
八代:但,精易道,汉武帝时封“太子门大夫”。
九代:卿,汉代封淮阳太守,后仕至太傅。
十代:喜,字长卿,汉宣帝时举孝廉,仕至“郎官”。
十一代:鎡,抱道不仕,主奉祀事。
十二代:兴,汉朝仕至尚书郎。
十三代:尝,字伯周,汉和帝时举茂才,拜徐令,迁合浦太守。
十四代:展,字君城,不仕。
十五代:戫,汉桓帝时为济阳太守,汉灵帝时转太常,后至嘉平六年(177年)丁已,拜太尉。
十六代:敏,字叔达,汉时为新郡太守。
博学能文,有荷甑堕地不顾事。
十七代:光,字孝裕。
汉灵帝后期为讲部史。
昭烈定蜀拜议郎。
后主践祚,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鲁少府迁大司农。
十八代:康,字公休。
魏明帝时为散骑侍郎,宏农太守,领典农校尉,渤海太守,给事中,散骑常侍、中书令。
后转监封广陵宁侯。
十九代:宗,字恭武。
三国时期吴国嘉和年令永宁,后为右御史,宝鼎三年为司空。
“二十四孝”之一,有:“哭竹生笋”之事。
二十代:揖,晋惠帝时为庐陵太守。
二十一代:观,字叔时,晋惠帝时为殿中郎,后为黄门侍郎。
二十二代:嘉,字万年。
晋代为安西大将军长史,后为江州别驾。
性无苟合,言无夸衿,为时所重。
二十三代:怀玉,晋安帝时封鄱阳县五等侯,后为阳丰县男,任江州刺史,南中郎将。
二十四代:表,字武达。
曾居南齐萧鸾马头太守,魏孝文帝时辅国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后为豫州刺史,因战功封汶阳县开国伯,邑五百户,散骑常侍,光禄大夫、平西大将军。
二十五代:斌,元魏孝文帝时为右丞相。
二十六代:威,字能重,仕元魏帝时为平北大将军,光禄大夫,后加骠骑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二十七代:恂,字修仁。
元魏永熙末年封东州太守,后
周文帝举为太子少师,迁太子太傅,家车骑大将军。
二十八代:儒,字敬业。
元魏彭城王韶典,北齐文宣帝除中书舍人,累迁东郡太守,广平太守,太中大夫加卫将军。
二十九代:景,隋炀帝时为膺扬将军。
三十代:善谊,事隋,为河内通守。
三十一代:诜,唐高宗时为进士第,累迁凤阁舍人。
武后时为春宫侍郎。
相王召为侍读,拜同州刺史。
三十二代:大融,唐玄宗屡召不仕,后隐居于王屋山。
三十三代:浩然,少好节义,喜济人患难,工于诗。
年四十游京师,唐玄宗诏咏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语,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
三十四代:云卿,字宜甫,唐肃宗时为校书郎。
与诗人杜甫善交。
三十五代:简,字几道,唐德宗举进士,迁仓部员外郎。
元和中拜谏
仪大夫。
初为常州刺史,治孟渎有功,赐金紫,召为给事。
累迁户部尚书、御史中丞、山男东道节度使。
三十六代:常谦,唐德宗时为安州刺史,加侍御史,安州防御兵马使。
三十七代:遵庆,旨召不仕。
三十八代:琯,唐元和末旨召不仕。
韩文公云:年少,礼甚娴。
手持问一编甚钜。
退披其编以读之,尽其书无有不能。
其所与友尽善之。
三十九代:方立,唐昭宗时为昭义节度留守。
四十代:承诲,后晋时事少帝,官拜太府卿。
四十一代:汉卿,后周事世宗,为左羽林大将军。
四十二代:贯,不仕。
工于诗词,主奉祀事。
四十三代:昶,隐居不仕,主奉祀事。
四十四代:公济,少励高行,不乐仕进。
避契丹之乱,藏谱于屋壁,隐居东山而终。
四十五代:宁,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孔道辅守兖州,访得孟子墓在四基山之阳,又于凫村访得四十五代孟宁,推荐于朝,拜迪功郎、邹县主簿。
率领族众,修编祖谱,主奉祀事。
至此家事复兴,无废缺现象。
孟氏后裔尊为中兴祖,附祀故里祠。
四十六代:存。
四十七代:况。
四十八代:彬。
四十九代:澄。
五十代:德成。
五十一代:述祖。
五十二代:惟清。
五十三代:之平。
五十四代:思春。
五十五代:克刚。
五十六代:希文,字士焕,明景泰二年(1451年)始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奉祀事。
孟氏世职自此始。
注意这时已是明朝天顺年间。
克刚无子,不得不以孟坚的第九代孙孟克仁的长子孟希文为继承人,孟希文乃出嗣。
五十七代:言元,字长伯,名弘治三年(1489年)承袭世职。
五十八代:公肇,字先文。
是元之弟
之子。
世职本应有元之子公綮承袭,因年幼,由公肇于明嘉靖二年(1523年)代袭。
十年后,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公肇遂让职公綮承袭。
五十九代:彦璞,字朝玺,名隆庆元年(1567年)承袭世职。
六十代:承光,字永观。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承袭世职。
天启二年(1622年)白莲教军攻陷邹县城,孟府破坏惨重。
承光与母孔氏,长子宏略、家人席天寿均死于战乱。
战后朝廷赠太仆寺少卿。
六十一代:宏益,字振扬。
按照家规本应是其长兄宏略承袭。
因遭战
乱死,略子闻玉尚年幼,于明天启年(1623年)由宏益代袭、闻玉长成后即让职。
朝廷改封宏益为锦衣卫千户。
六十二代:闻玉,字尤甫,崇祯二年(1629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三代:贞仁,字静若,清顺治元年(164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四代:尚桂,字播馨,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曾鉴定《三迁志》。
六十五代:衍泰,字懋(mao)东,于乾隆七年(174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重修《孟子世家谱》,重校《三迁志》。
六十六代:兴铣,字起辉,于乾隆七年早卒,年二十五岁,未承袭世职。
六十七代;毓瀚,字钟北。
乾隆十六年(1750年)承姚大宗,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八代:传连,字国摸。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六十九代:继烺(lang),字体耀。
嘉庆二十年,(1815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于道光四年(1824年)主修《孟子世家谱》。
七十代:广均,字京华。
乙酉科举拔贡,戊子科举人。
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钦加主事衔,晋员外郎。
先后创建或修复了庙、府、林、孟母断机堂及庙户营三迁祠等古建筑群。
并支持修纂了《重纂三迁志》、《孟子世家谱》。
为我们今天能看到孟庙、
孟府之完整面貌,以及对研究孟氏家族的兴衰成败、沿革变迁等方面资料,均做出来了重大贡献。
七十一代:昭铨,字伯衡。
四氏学廪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二代:宪泗,字法鲁,光绪年间承袭世职,主奉祀事。
七十三代:庆恒,字颂武,应承袭世职,因早卒,年仅二十一岁,未能承袭世职,由弟庆棠,字泽南,于光绪二十年代袭世职。
至光绪三十一(1894年)年正式承袭。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由“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改称为“亚圣奉祀官”。
七十四代:繁骥,字雪生。
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承袭奉祀官。
1949年去了台湾,1990年在台北病逝。
七十五代:祥协,1990年接任“亚圣奉祀官”,现居台湾。
《家谱》记载:孟晋文83代,孟来登88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