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石泉县熨斗镇初级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 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
23.伤仲永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4.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1.导入:1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教案-23 伤仲永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2.解题:伤:哀伤,叹惜。
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
王安石为什么要对方仲永哀伤、叹惜呢?同学们认真学习了课文自然就会明白。
3.初读课文,思考,方仲永才能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做诗的非凡天赋。
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仲永的深切怀念和对友情的珍视。
(2)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珍惜友谊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背景和文化知识的理解。
2.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伤仲永》。
2. 相关注释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伤仲永》的作者背景和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友情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结合注释资料,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合作,探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赏析与感悟(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和表达。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表达自己对友情的看法。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
6.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课文《伤仲永》。
(2)选择一个朋友,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伤仲永》与其他古代友谊题材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中的友情描写。
(2)学生通过比较,分析不同作品中的友情表达和描写手法。
2. 创意表达(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一则以“友情”为主题的短剧。
(2)各组进行表演,分享创意和表达。
七、综合实践活动1. 友情访谈(1)学生分组,选择一位朋友进行访谈,了解对方对自己友情的看法和感受。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学教案(优秀5篇)伤仲永教案篇一教学设想教学重点: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宇介甫,晚号半山。
唐宋八大家之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
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谒:谒:扳:称: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能举例说明。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笔记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提高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关爱他人。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努力学习。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2. 人物性格的剖析。
3.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3.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6.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青春时光。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3. 选择一篇类似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并分享阅读心得。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使用能力。
3. 学生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能力。
4. 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增强课堂趣味性。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人教版(1)
于:①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②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4、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伤仲永
教学课题
伤仲永
设 计 者
课时安排
2
设计日期
教学目标
1掌握有关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的朗读训练,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导学生准确朗读课文,并能复述故事,感悟故事。通过充分的活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探究问题,积累知识。
3、准确把握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语句翻译.
2、特殊句式:
不使学 省略句。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 省略句。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其”指代方仲永。
3、一字多义
其:①并自为其名 自己的,代词。②父利其然也 这样 ③稍稍宾客其父 他的,代词。 ④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它的,指诗,代词。⑤其诗以养父母 他的,指仲永,代词。
其他人 —— 普通 —— 不受教育 —— -平凡人
我们已经明白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是在告诉我们后天教育有多重要。方仲永的事例已足以让我们警醒,可作者惟其如此还怕不够,还要煞费苦心地拿我们常人的资质去和仲永的资质作比较,得出你如果不去接收后天的教育,那么你连仲永结局都不如的结论。多么触目惊心!我们能不接受教育么!
四、写作特色。
1、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借事说理。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5课《伤仲永》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5.伤仲永王安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2、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4、采用“归纳字词——疏通文意——理解中心——巩固练习”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5、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与德育:6、探讨仲永退步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后天教育和努力在造就人才方面起决定作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目标5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1、文言文四步学习法2、归纳法、阅读法,讨论法,练习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完成四步学习法中的前两步2、完成相应教学目标教学步骤:一、导入: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
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
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王安石笔下的这位神秘人物吧。
二、夯实基础(一)字词归纳学生预习中归纳,课堂上进行展示参考: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2、古今异义字: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是:古为代词,此的意思;今为判断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古为文采和道理;今为内容和条理。
3、一词多义: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受之天: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其其诗以养父母:他的,代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他写的诗,代词。
父利其然也:这样,代词。
其受之天也:他,代词。
4、词类活用: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 《伤仲永》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使用。
(3)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让他们学会关心他人。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养坚强的意志。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默读。
2.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3. 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2. 对课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介本文作者及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师生共同分析、评价。
4. 情感教学:(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情感态度的体会。
5. 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推荐阅读其他有关挫折和坚强的文章,如《鲁迅散文选》、《红楼梦》等,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2.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我眼中的挫折与坚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五课《伤仲永》教案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五课《伤仲永》教案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第五课《伤仲永》教案(一)《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学生: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教师: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
(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
(生问生答、师生对话)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
(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的方仲永呢?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学生小组分析,教师明确:(1)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
"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2)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3)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引导分析最后一段)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明确:"伤"。
新人教版七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教案
2022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教案2022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伤仲永)教学设计教案(伤仲永)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
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言语。
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言语。
3、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教学方法:1、朗读法。
学习语文,朗读很重要,对文言文的学习,这点尤为重要,我们肯定要熟读成诵。
2、质疑法。
学则须疑,疑则引发探究,探究才能发觉真理。
对于文言词句,,我们可以采纳质疑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与注解,自主学习。
课前打算:教师打算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并查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激情导入:1、导语设计:古语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与时俱进,顺应时代的要求。
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成一个庸才、蠢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王安石的(伤仲永),来了解一个典型的例子。
〔投影显示课题。
〕2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接着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肯定成绩。
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罢相。
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采纳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说明某种观点。
表达是根底,说明道理是核心。
题目中的“伤〞是“哀伤〞的意思,文题的含义是: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表达作者对方仲永遭遇的哀伤、惋惜之情。
二、感知文意:(一) 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
伤仲永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
伤仲永教学设计《伤仲永》教学设计(优秀15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为了加深您对于伤仲永教学设计的写作认知,下面作者给大家整理了15篇《伤仲永》教学设计,欢迎您的阅读与参考。
《伤仲永》教学设计篇一【教案背景】《伤仲永》是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是这一册的一篇文言文。
这个单元安排的是以“成长”为主题,通过了解课文中人物的成长历程,让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苦与乐,得与失,成与败。
【教学课题】《伤仲永》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借事说理的议论文,作者讲述了方仲永由一个“神童”变成一个普通人的经历,并由此引发议论,“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这一道理。
【教材分析】《伤仲永》是一篇说理文言文,它的特点是借事说理,借仲永故事来阐明作者的观点。
说理的同时还蕴含了作者深厚的情感。
一、达成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
2、概括文中的故事,学习寓理于事的写作方法。
3、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4、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导读法、讨论法、质疑法。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阅读、释义,以养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人的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后天的勤奋起决定性作用。
让学生认识到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学习。
二、教学重点理解本文方仲永从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文章的立意四、教学方法设想:一、布置自读,要求:凭借工具书和课文注释逐字逐句读懂课文,同时记下疑问,准备在老师教读时提出。
自读在课内进行。
二、试改变教师逐句串讲的传统教法,在学生认真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探究,从抓字、词、句入手,逐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心,务使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获得完整、鲜明的印象。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本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进一步了解古代官场生活及其道德底线;2. 能够理解、记忆本文,熟练掌握相关生词语和简单词语的使用;3. 能够运用中学语言文字知识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并适当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能够面对新的生活场景,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记忆文中的情节与语言,掌握相关生词以及掌握简单词语的使用;2.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3. 运用简单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4. 运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进行沟通。
三、教学难点1. 掌握文本词汇,如名词、动词等;2. 学习本文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了解如何运用修辞提高文笔;3. 学习如何写出正确表达的文字。
四、教学方法1. 教师授课;2. 学生讲解;3. 分组讨论;4. 作业互评。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本文的故事背景是在明代,阐述了古代的一种执政方式,与现代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借鉴。
2. “伤仲永”中的“伤”意为丑化、谩骂,而“仲永”是某个鬼才官员的名字。
故事说的是,这位鬼才官员被陷害后,镇子上人们追着他辱骂,结果导致他的父亲终日悲伤,自杀身亡的故事,这其中涉及到了古代官场的黑暗面。
3. 教师通过自己的朗诵或者视频资料的播放,让学生们感受到这篇课文的气氛。
2. 课堂阅读1. 让学生跟着老师一起读懂这篇课文的核心信息及其相关的生词、词语。
2. 跟学生们一起分析一些语言的深意也许能够起到加深对古文语言逻辑思路的认识及升华语文阅读的能力。
3. 课堂表述与思考1. 让学生们为自己的阅读和理解发表看法。
2. 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说中的仲永,面对当时的社会,如何应对别人的辱骂、诋毁。
4. 写作1. 以本文中的一些情节为蓝本,让学生们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篇短篇小说。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人教版七年级教案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伤仲永》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伤仲永》的基本内容及其主旨。
2. 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2. 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解答。
5. 口头作文训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口头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6.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伤仲永》,巩固重点词语和句式。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讲解。
2. 口头作文:评估学生在口头作文中的表达能力,给予鼓励和指导。
3. 读后感:评估学生的写作能力,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讲解、举例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口头作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和表达。
八、教学反思九、教学拓展1. 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2. 组织学生参加文言文阅读比赛或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 5《伤仲永》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伤仲永》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背诵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的写法。
3、理解文章大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掌握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为人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思考这些问题。
古往今来,有许多激励人们成才的格言,例如“天才来自勤奋”、“聪明在于积累”等等。
现在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它从另一个角度告诫我们:人才决不是天生的。
板书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掌握字词句1、默读课文:自主学习。
教师指导学生小声默读课文,对照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内容,找出因字词句造成的阅读障碍。
要求学生在书上做出标记。
2、学生提问:互动、学问。
凡是不懂的问题,包括汉字的读音、词语的理解、句子的翻译等都可在课堂上提出来。
同学们能帮助解答的,随时解答。
难点问题,教师指点。
三、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提高语言的感受能力。
要求学生大声朗读,通过朗读帮助理解。
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调,细心揣摩语意。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借旁所/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余闻之也/久贤于材人/远矣2、讨论思考:⑴全文可分为几部分?划分标准是什么?⑵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⑶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⑷作者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是怎样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课堂发言。
问题难度不大,教师尽可能的让那些学习基础稍差一些的同学来回答,大家互相补充指正。
四、朗读背诵教师指导:在大体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可一段一段地背;先个人背,再集体背;男生照书读,女同学跟着背,反之亦然;合上书,教师在黑板上写出每句打头的字,帮助学生记忆,一边背,一边逐渐擦掉,直到背过。
五、作业1、背诵课文。
2、完成“研讨与练习”二三。
3、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重点检查字、词、句和背诵情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伤仲永》(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伤仲永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要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了解“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借助工具书释义、翻译、断句,朗读与背诵。
2.体会本文语言简洁、凝练的特点。
3.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认识后天的教育对于成长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理解作者的人才观。
4.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三、课前准备
①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课时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人物性格,体会文章主题;
2.品味文章独特的语言;
六、板书设计。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
初一七年级下语文第5课《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反思、板书课件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3)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珍惜自己的青春时光。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揭示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作者:王安石(2)简介课文背景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解释其意思。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的结构特点和表现手法。
4.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揭示文章主旨。
(2)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5.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人才的理解。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
四、板书设计【板书】伤仲永作者:王安石课文结构:总分总主题:揭示人才被埋没的现象,表达对人才的关爱和对现实的忧虑。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学生在讨论中积极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2.教师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对课文结构的分析和重点词语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人才的理解更加深刻。
(1)部分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不够扎实,需要加强巩固。
(2)在合作探究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
六、课件设计1.课件《伤仲永》2.课件内容:(1)课文原文及注释(2)作者简介(3)课文结构分析(4)重点词语解释(5)课堂练习题(6)教学反思七、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明确,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课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1.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2.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导入: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
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
反之,如果你不参与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
俗话说“先天不足后天补”,也就是说在后天的教育中得到弥补。
如果先天条件好,天资聪慧,后天得不到正确的教育,那结果又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
二.作家作品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各弱”的局面,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
最后退居江宁,世称荆国公。
谥号“文。
其诗文多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今存《王临川集》、《临川拾遗》等。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
(分为唐二家,宋六家)。
明初朱后最初将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的《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八大家文钞》,共160卷。
“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三.感知课文,梳理文意。
1.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注意停顿。
如: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12.引导学生结合注解梳理文意,特别强调以下重点文言词的用法:①世隶耕:属于。
未尝识书具:曾经。
忽啼求之:索要。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借旁近与之:给。
即书诗四句:马上。
书:动词,写。
“并自为其名”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赡养。
聚,团结。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是一个词)从此。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邑人奇之:意动用法“以……为奇”稍稍:纷纷。
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乞:求。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
然:这样。
日扳仲永:同“攀”。
牵、拉, pān环谒:四处拜访。
yè不使学:让(他)。
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称前时之闻:chèn:相当。
名声。
还自扬州:从。
泯然众人矣:泯mǐn:消失;然:……的样子;众人:普通人。
②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邑人:(“扳”同“攀”,牵,引。
)③特殊句式——省略句不使学——省略了“使”的宾语,应为“不使之学”,“之”在此指代方仲永。
,“其”指代方仲永。
令作诗:省略了“令”的宾语,应为“令其作诗”④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伤仲永:对……感到诧异。
形容词作动词。
:父异焉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邑人奇之:以...... 宾客,名词作动词。
......当作宾客其父:把......为利,名词作动词。
利其然:以⑤【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
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
代词。
代词。
、“环谒于邑人”余闻之也久:这事。
指仲永父“不使学”不能称前时之闻:的。
助词。
⑥【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作业:四. 21.诵读课文。
2.整理、积累重点文言词。
第二课时一.检查对重点文言词句的理解掌握情况。
二.合作探究课文。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金溪民方仲永”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3.作者寓理于事,是通过什么写法揭示文章主题的?全文作者运用先扬后抑的写法,把仲永的前后两个不同时段的情况作了对比,即纵向对比,在叙事中使深刻的哲理得以表现,从而阐述了必须重视后天学习和后天教育的道理。
假如方仲永出生在王安石家,方仲永是“唐宋九大家”之首了。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5.标题是什么意思:伤”字背后的含义是伤什么呢?伤:哀伤,叹惜。
为仲永的遭遇而感伤、惋惜。
文章借仲永而扩及古今一切放弃学习的人,其意在警醒。
沈德潜在《唐宋八家文读本》卷三十中评曰:“劝学之语,婉转切至。
伤仲永,不独为仲永也。
聪明弟子,宜悬为座右铭”,学生通过学习此文,能感悟到此理,才是一大收获。
6.给二十岁的仲永写几句话。
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仲永,希望你牢记这条真理。
虽然你落后了,别灰心,振作起来,努力学习,迎头赶上去,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你。
7.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们的父母应该怎么正确的对待子女的学习?我没有方仲永的天赋,只是一个普通孩子,但我会一直努力。
我相信我最终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真为方仲永难过,我庆幸自己没有他那样的父亲,我要好好珍惜自己受教育的机会,我也不笨,加上勤奋努力,怎么可能成不了才呢?刚才同学在庆幸自己没有仲永那样的父亲,可我却觉得我的父亲又太极端了,拼命强制我学习,一点玩的时间都没有,这也让人受不了呀。
8.精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3①.在选材组材上,“见”“闻”交织,详略有序。
理解:课文采用“闻”、“见”、“闻”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详写第一个片断,突出方仲永幼年聪慧,是可塑之才,有发展潜力,为后面的写他的退化作下铺垫,突出“伤”的前提,写其父贪利之举,点明“伤”的原因;略写后两个片断,引人深思,点明“伤”的内容。
这样处理,内容集中而意旨明。
②.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可从两方面体会:a.用词的精当传神。
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b.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三.小结课文:由学生谈学习感悟。
如: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
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附名言:一个成功者所知道的,除了勤奋,便是谦逊。
——谚语哪儿有勤奋,哪儿就有成功.——谚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它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生婆。
——爱因斯坦所谓天才,那就是假话,勤奋的工作才是实在的——爱迪生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奋。
——爱迪生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
——门捷列夫所谓天才人物,指的就是具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
——木村久一天才与凡人只有一步之隔,这一步就是勤奋。
——佚名在日常生活中,靠天才能做到的事,靠勤奋同样能做到;靠天才做不到的,靠勤奋也能做到。
——佚名什么是天才!我想,天才就是勤奋的结果。
——郭沫若四.作业:写一则学习心得。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