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运动方程建立的基本原理-1
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
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分子动力学(MolecularDynamics,MD)是一种计算方法,用于研究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MD方法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模拟原子或分子在时间上的演化过程,从而揭示物质的宏观性质和微观机制。
本文将以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为主题,介绍MD方法的基本原理、算法及其应用。
一、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本思想是,将物质看作由原子或分子组成的粒子系统,用经典力学的牛顿运动方程描述其运动状态。
设第i个原子在时刻t的位置为ri(t),速度为vi(t),则其运动方程为:mivi(t)=Fi(t)其中,m是原子的质量,Fi(t)为作用在原子上的力。
根据牛顿定律,Fi(t)等于原子受到的外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合力,即:Fi(t)=Fouti(t)+∑j≠iFij(t)其中,Fouti(t)为外力,Fij(t)为原子i和j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通常,相互作用力可以用势能函数表示,即:Fij(t)=Vij(rij(t))其中,Vij(rij(t))为原子i和j之间的势能函数,rij(t)为原子i和j之间的距离。
通过求解牛顿运动方程,可以得到原子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二、分子动力学算法分子动力学算法的核心是数值积分方法,用于求解牛顿运动方程。
常用的数值积分方法有欧拉法、改进欧拉法、Verlet算法等。
其中,Verlet算法是最常用的算法之一,其基本思想是通过递推计算原子的位置和速度,从而求解牛顿运动方程。
Verlet算法的基本步骤如下:1. 初始化系统的位置和速度。
2. 计算初始时刻的加速度a(t0),并根据速度和加速度计算位置和速度的下一个时间步长的值。
3. 根据位置和速度的新值,计算新的加速度a(t1)。
4. 根据位置、速度和新的加速度计算下一个时间步长的值。
5. 重复步骤3-4,直到模拟结束。
Verlet算法的优点是计算效率高、数值稳定性好,适用于大规模分子动力学模拟。
但它也存在一些缺点,比如需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步长,否则可能导致模拟结果的不准确性。
理论力学重难点及相应题解
运动学部分:一、点的运动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点的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与加速度,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等);选择坐标系,建立运动方程,求速度、加速度。
求点的运动轨迹。
2.难点:运动方程的建立。
解题指导:1.第一类问题(求导):建立运动方程然后求导。
若已知点的运动轨迹,且方程易于写出时,一般用自然法,否则用直角坐标法。
根据点的运动性质选取相应的坐标系,对于自然法要确定坐标原点和正向。
不管用哪种方法,注意将点置于一般位置,而不能置于特殊位置。
根据运动条件和几何关系把点的坐标表示为与时间有关的几何参数的函数,即可得点的运动方程。
2.第二类问题(积分):由加速度和初始条件求运动方程,即积分并确定积分常数。
二、刚体的简单运动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刚体平移、定轴转动基本概念;刚体运动方程,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2.难点:曲线平移。
解题指导:首先正确判断刚体运动的性质。
其后的分析与点的运动分析一样分两类问题进行。
建立刚体运动方程时,应将刚体置于一般位置。
三、点的合成运动(重要)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动点和动系的选择;三种运动的分析。
速度合成与加速度合成定理的运用。
2.难点:动点和动系的选择。
解题指导:1.动点的选择、动系的确定和三种运动的分析常常是同时进行的,不可能按顺序完全分开。
2.常见的运动学问题中动点和动系的选择大致可分以下五类:(1)两个(或多个)不坟大小的物体独立运动,(如飞机、海上的船舶等)对该类问题,可根据情况任选一个物体为动点,而将动系建立在另一个物体上。
由于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因此动系(刚体)与物体(点)只在一个点上连接,可视为铰接,建立的是平移动坐标系。
(2)一个小物体(点)相对一个大物体(刚体)运动,此时选小物体为动点,动系建立在大物体上。
(3)两个物体通过接触而产生运动关系。
其中一个物体的接触只发生在一个点上,而另一个物体的接触只发生在一条线上。
选动点为前一物体的接触点,动系则建立在后一物体上。
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
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位置的变化过程。
为了描述物体在运动时的状态和变化规律,我们需要借助于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来进行分析和计算。
本文将介绍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的概念、推导和应用。
一、运动方程的概念和推导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置随时间变化的数学关系式。
对于直线运动而言,其运动方程可以表示为:s = ut + 1/2at²其中,s表示物体的位移,u表示物体的初速度,t表示运动的时间,a表示物体的加速度。
这个运动方程可以通过以下推导得到。
假设在t=0时刻,物体的位移为s₀,初速度为u,加速度为a。
根据运动学知识,我们知道物体在t时间内的位移s与初速度u、时间t和加速度a之间存在如下关系:s = ut + 1/2at²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直线运动的运动方程。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而言,加速度a为0,运动方程可以简化为:s = ut对于匀加速直线运动而言,初速度u为0,运动方程可以简化为:s = 1/2at²二、位移方程的概念和推导位移方程是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的数学关系式。
对于直线运动而言,其位移方程可以表示为:Δs = vΔt其中,Δs表示物体的位移变化量,v表示物体的速度,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这个位移方程可以通过以下推导得到。
假设在t时刻,物体的位移为s₁,在t+Δt时刻,物体的位移变化量为Δs,根据运动学知识,我们知道物体在t和t+Δt时间内的位移变化量Δs与速度v、时间Δt之间存在如下关系:Δs = vΔt这样,我们就得到了直线运动的位移方程。
三、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的应用1. 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通过已知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时间,可以利用运动方程计算物体的位移和速度。
2. 预测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通过已知物体的位移、速度和时间,可以利用位移方程预测物体的位置和运动状态。
3. 分析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通过对运动方程和位移方程的数学表达式进行分析,可以揭示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陀螺仪原理2运动方程
(s)
M x1 ( s )
反馈系统,如果前向通道有积 分环节,则其稳态特征一般主要 由反馈通道决定
1 1 Hs 1 Hs 2 2 J s J s x y
稳态响应,令上式中 s→0,则
M x1
Jy
H2
M x1
1 H
等效弹簧效应
进动效应
二自由度陀螺仪 系统模型:传递函数 2 J x s ( s) Hs ( s) M x1 ( s) 拉氏变换方程 2 J y s ( s) Hs ( s) M y ( s)
求解两个框架角α、β ,得到
H ( s) M x1 ( s) M y ( s) 2 2 2 2 JxJ ys H s( J x J y s H ) Jx H ( s) M y ( s) M x1 ( s) 2 2 2 2 JxJ ys H s( J x J y s H )
M cos H J x x H cos M y Jy
二自由度陀螺仪 运动方程:力矩投影
力矩的投影 :Mx1 和 Mx 之间
M x1 M x cos M x M x1 / cos
代入前式,得到
M x1 cos H J x cos H cos M y Jy
1 J x s ( s) Hs ( s) J x 2 J y s ( s) Hs ( s) J y 1
2
求解α(s) 和β(s),得到
/J 1 H 1 x ( s) J x J y s 2 H 2 s( J x J y s 2 H 2 ) s 2 H 2 / J x J y s( s 2 H 2 / J x J y ) 1 / J y H JxJ y 1 HJ x 1 1 (s) 2 2 2 2 2 2 2 J x J y s H s( J x J y s H ) s H / J x J y s( s H 2 / J x J y )
结构动力学
第一章概述1.动力荷载类型:根据何在是否随时间变化,或随时间变化速率的不同,荷载分为静荷载和动荷载根据荷载是否已预先确定,动荷载可以分为两类:确定性(非随机)荷载和非确定性(随机)荷载。
确定性荷载是荷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已预先确定,是完全已知的时间过程;非确定性荷载是荷载随时间变化的规律预先不可以确定,是一种随机过程。
根据荷载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动荷载可以分为两类:周期荷载和非周期荷载。
根据结构对不同荷载的反应特点或采用的动力分析方法不同,周期荷载分为简谐荷载(机器转动引起的不平衡力)和非简谐周期荷载(螺旋桨产生的推力);非周期荷载分为冲击荷载(爆炸引起的冲击波)和一般任意荷载(地震引起的地震动)。
2.结构动力学与静力学的主要区别:惯性力的出现或者说考虑惯性力的影响3.结构动力学计算的特点:①动力反应要计算全部时间点上的一系列解,比静力问题复杂且要消耗更多的计算时间②于静力问题相比,由于动力反应中结构的位置随时间迅速变化,从而产生惯性力,惯性力对结构的反应又产生重要的影响4.结构离散化方法:将无限自由度问题转化为有限自由度问题集中质量法:是结构分析中最常用的处理方法,把连续分布的质量集中到质点,采用真实的物理量,具有直接直观的优点。
广义坐标法:广义坐标是形函数的幅值,有时没有明确的物理意义,但是比较方便快捷。
有限元法:综合了集中质量法与广义坐标法的特点,是广义坐标的一种特殊应用,形函数是针对整个结构定义的;有限元采用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参数作为广义坐标,形函数是定义在分片区域的。
①与广义坐标法相似,有限元法采用了形函数的概念,但不同于广义坐标法在全部体系(结构)上插值(即定义形函数),而是采用了分片的插值(即定义分片形函数),因此形函数的公式(形状)可以相对简单。
②与集中质量法相比,有限元法中的广义坐标也采用了真实的物理量,具有直接直观的优点。
5.结构的动力特性:自振频率、振型、阻尼第二章分析动力学基础及运动方程的建立1.广义坐标:能决定质点系几何位置的彼此独立的量;必须是相互独立的参数2.约束:对非自由系各质点的位置和速度所加的几何或运动学的限制;(从几何或运动学方面限制质点运动的设施)3.结构动力自由度,与静力自由度的区别:结构中质量位置、运动的描述动力自由度:结构体系在任意瞬间的一切可能的变形中,决定全部质量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参数的数目静力自由度:是指确定体系在空间中的位置所需要的独立参数的数目为了数学处理上的简单,人为在建立体系的简化模型时忽略了一些对惯性影响不大的因素确定结构动力自由度的方法:外加约束固定各质点,使体系所有质点均被固定所必需的最少外加约束的数目就等于其自由度4.有势力的概念与性质:有势力(保守力):每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只决定于体系所有各质点的位置,体系从某一位置到另一位置所做的功只决定于质点的始末位置,而与各质点的运动路径无关。
结构动力学 -单自由度体系的振动
13
§2.2 无阻尼自由振动
自由振动(free vibration) :无外界干扰的体系振动形 态称为自由振动(free vibration)。振动是由初始位 移或初始速度或两者共同影响下所引起的。 无阻尼自由振动:如果阻尼系数等于零,则这种自由 振动称为无阻尼自由振动(undamped free vibration)。 假设由于外界干扰,质点离开平衡位置,干扰消失后, 质点将围绕静力平衡点作自由振动。
或:m y ( t) c y ( t) k ( t) y m y g ( t) P e( f t) f
Peff (t ) :等效荷载,即在地面加速度yg (t )影响下,结构的响
应就和在外荷载p (t )作用下的响应一样,只是外荷载 p (t )
等于质量和地面加速度的乘积。
干扰力的大小只能影响振幅A的大小,而对结构自
振周期T的大小没影响。
(2)自振周期与质量平方根成正比,质量越大,则
周期越大;自振周期与刚度的平方根成反比,刚度
越大,则周期越小。要改变结构的自振周期,只有
改变结构的质量或刚度。
24
§2.2 无阻尼自由振动
k g
m
st
(3)把集中质点放在结构上产生最大位移的地方,则可
1、位移以静力平衡位置作为基准的,而这样确定的位移 即为动力响应。
2、在求总挠度和总应力时,要把动力分析的结果与静
力分析结果相加。
9
§2.1运动方程的建立
3、支座运动的影响 结构的动位移和动应力既可以由动荷载引起,也
可以由结构支座的运动而产生。 1)由地震引起建筑物基础的运动; 2)由建筑物的振动而引起安置在建筑物内的设备 基底的运动等等。
动力学问题的解法思路
动力学问题的解法思路动力学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力的作用关系的一种数学模型。
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我们需要确定物体的运动方程,并找到合适的解法思路来求解这些方程。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一、基本概念与方程在解决动力学问题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方程。
首先,动力学中最基本的概念是质点和力,质点是指物体的质量被集中在一个点上的情况,力是指物体受到的作用,可以是重力、电磁力、摩擦力等。
其次,动力学中的基本方程是牛顿第二定律,即“物体的加速度等于施加在物体上的合外力与物体的质量的比值”。
二、运动方程的建立在解决动力学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物体的运动方程。
具体步骤如下:1. 分析物体所受的所有力,包括大小和方向。
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常见的运动方程有直线运动方程、曲线运动方程、平抛运动方程等。
3. 如果物体在受力下做不规则运动,我们需要利用加速度的变化率来求解。
三、常见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思路1. 直接求解法:当问题中所给的物体的运动方程为直线方程、匀加速直线方程等简单形式时,可以直接求解。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运动方程,列出已知条件和未知量。
b. 将已知条件代入方程,求解出未知量。
例如,已知一个物体的初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时间为t,求解物体的位移s:根据运动方程s = v0t + 1/2at²,代入已知数据,求解出s。
2. 图解法:当问题中所给的物体的运动方程复杂或无法直接求解时,可以借助图解法来解决。
具体步骤如下:a. 根据已知条件画出物体的运动图像。
b. 利用运动图像上的几何关系,求解所需的未知量。
例如,已知一个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求解物体从起点到终点所需的时间t: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可知物体下落时间与自由落体运动的图像斜线的斜率有关,通过测量图像可以求解出t。
3. 已知量的互换法:当物体的运动方程中包含多个未知量时,我们可以利用已知量之间的互换关系来解决问题。
第2章-牛顿定律
数学形式:
或
F ma
F m dv dt F d(mv) dt
力的叠加原理: 几个力同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所产生的加速度a,等于各个力单独作用时所 产生加速度的矢量和。 在直角坐标系Oxyz中:
Fix ma x Fiy ma y Fiz ma z
T1 m1 g m1a1 (1)
X2方向:
T2 m2 g 解题思路 a2 (2) m2
1. 分析受力情况; 2. 建立坐标系; 不计滑轮质量,有 T1 3. 建立牛顿方程求解;
m3
X3
T2 T
X3方向有: m3 g 2T m3a3 (3) x3 ( x1 x2 ) 2 1 a3 (a1 a2 ) (4) 由 1 -- 4 式可解 2
A
N mg sin m 解题思路
1. 分析受力情况; 2. 建立坐标系; 3. 建立牛顿方程求解;
v
2
n N
R
dv dt
dvds dsdt
v
dv Rd
τ
mg
vdv Rg cos d
v
0
vdv Rg cos d
0
A
1 2
n N
v Rg sin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任何物体都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 状态直到其他物体所作用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
状态为止。
数学形式: v 恒矢量 , F 0
惯性: 任何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运动方程)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它所获得的加速 度的大小与合外力的大小成正比,与物体的 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 相同。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运动方程推导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运动方程推导动力学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的学科,它的基本原理和运动方程推导是了解和掌握动力学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推导出运动方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的知识。
一、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牛顿三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意味着物体的速度只有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才会改变。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意味着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4.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相互转化,但总能量保持恒定。
二、运动方程的推导在了解了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可以推导出物体的运动方程。
假设一个物体在一维空间中运动,且只受到一个力的作用。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其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可以将牛顿第二定律表示为: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的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运动学的定义,加速度可以表示为速度的变化率。
假设物体的初始速度为v0,加速度为a,时间为t,物体的速度可以表示为:v = v0 + at同样地,速度的变化率就是位移的变化率。
假设物体的初始位移为x0,位移为x,时间为t,物体的位移可以表示为:x = x0 + v0t + 1/2at^2这就是物体的运动方程,它描述了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移。
通过上述推导,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运动方程与物体的质量、加速度、速度和位移之间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的运动参数,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者力的大小。
三、动力学的应用动力学的原理和运动方程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
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建立动力学方程动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重要分支,而欧拉拉格朗日方法是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一种强大工具。
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
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摘要:一、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的定义与区别二、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领域三、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四、实际案例分析正文: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是物理学中关于运动规律的两种数学表达式,它们在研究物体运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的定义与区别1.运动微分方程:描述物体在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如速度、加速度等,是关于时间的一阶导数。
它可以表示为物体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函数。
运动微分方程关注的是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状态,不涉及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
2.运动方程:描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规律,包括动力学方程和运动学方程。
它反映了物体受到的合外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运动方程关注的是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变化,包括速度、加速度等。
二、运动微分方程的应用领域1.经典力学:研究质点、刚体等简单物理系统的运动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拉格朗日方程等。
2.电磁学:研究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如麦克斯韦方程组、洛伦兹力方程等。
3.量子力学:研究微观粒子的运动,如薛定谔方程、海森堡矩阵元等。
三、运动方程的求解方法1.分离变量法:将运动方程分解为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函数,然后分别求解。
2.特征值法:对于线性运动方程,可以通过求解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来得到解。
3.数值方法:对于复杂非线性运动方程,可以采用数值方法如欧拉法、龙格-库塔法等求解。
四、实际案例分析1.抛体运动:利用运动方程研究抛体在空气阻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2.行星运动:根据开普勒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建立行星运动的运动方程,研究行星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
3.电路中的粒子运动:根据电磁学方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路中的运动,如电子、离子等。
总之,运动微分方程和运动方程在物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运动方程拉普拉斯变换
运动方程拉普拉斯变换引言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运动的数学表达式。
拉普拉斯变换是数学分析中的一种重要工具,用于将时间域的函数转换为复频率域的函数。
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运动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广泛应用于解决与运动有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运动方程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原理、应用和相关概念。
基本原理运动方程是描述物体在给定时间内如何改变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学表达式。
在一维运动中,运动方程可以用以下形式表示:[F(t) = m + b + kx(t)]其中,(F(t))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外力,(m)是物体的质量,(x(t))是物体在时间(t)的位置,(b)是阻尼系数,(k)是弹簧系数。
拉普拉斯变换是一种从时间域到复频率域的变换。
对于一个函数(f(t)),其拉普拉斯变换表示为(F(s)),其中(s)是一个复频率参数。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如下:[F(s) = {f(t)} = _0e{-st} f(t) dt]利用拉普拉斯变换,我们可以将运动方程转换为复频率域的方程来求解之。
将运动方程进行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ms^2 + bs + k)X(s) = F(s)]解这个方程可以得到物体在复频率域的位置(X(s))。
然后,我们可以应用拉普拉斯反变换将其转换回时间域来得到物体的实际位置。
应用运动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悬挂系统悬挂系统是指由弹簧和阻尼器组成的系统,常用于汽车和工业机械中。
通过对悬挂系统进行建模,并应用运动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悬挂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
这对于优化悬挂系统的性能和舒适性至关重要。
机械振动运动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在机械振动的分析和设计中也经常被使用。
通过对机械系统进行建模,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系统在不同频率下的振动响应。
这对于预测机械系统的稳定性、谐振频率和振幅非常重要。
电路分析运动方程的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将电路中的元件和电流电压关系表示为运动方程,并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可以得到电路在复频率域的响应。
二连杆动力学方程
二连杆动力学方程引言:二连杆动力学方程是描述二连杆运动的基本方程之一,它可以用来分析和计算二连杆系统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本文将介绍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的基本原理、推导过程和应用案例。
一、二连杆系统简介二连杆系统由两个连杆组成,每个连杆都可以绕自身的转轴旋转。
在运动过程中,连杆之间通过一个关节连接,使得二连杆系统形成一个闭合结构。
二连杆系统在机械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摆锤、发动机曲轴传动机构等。
二、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的基本原理二连杆动力学方程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原理推导得出的。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知道物体的加速度与受力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对于二连杆系统,我们需要考虑转动惯量、角加速度、角速度等因素,因此需要进行一些修正和推导。
三、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的推导过程1. 建立坐标系:选择合适的坐标系,以便描述和计算二连杆系统的运动状态。
2. 确定运动方程:利用运动学原理,获得连杆系统中各个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3. 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出连杆系统中各个点的受力平衡方程。
4. 引入广义力:考虑到约束力和惯性力对连杆系统的影响,引入广义力的概念,将受力平衡方程进行修正。
5. 推导二连杆动力学方程:根据以上步骤,可以得到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用来描述和计算二连杆系统的运动状态。
四、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的应用案例1. 摆锤:摆锤是二连杆系统的典型应用之一。
利用二连杆动力学方程,可以计算摆锤的运动轨迹和速度变化,从而实现对摆锤系统的控制和优化设计。
2. 发动机曲轴传动机构:发动机曲轴传动机构是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部件。
通过分析和计算曲轴传动机构中连杆的运动状态,可以评估发动机的性能和寿命,并进行相关的优化设计。
结论:二连杆动力学方程是用来描述和计算二连杆系统运动状态的重要工具。
通过对二连杆动力学方程的推导和应用,可以深入了解和分析二连杆系统的运动特性,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工程支持。
结构动力学(运动方程)
2 ,仅由弹簧的应变能表达的位能为 例:根据定义,体系的动能为 T (1/ 2)mu V (1/ 2)ku 2 ;该体系的非保守力为阻尼力 f D 和外荷载 p(t ) ,这些力所做功的变分 δu ,将以上各式代入哈密尔顿原理表达式,经相应的变分和整理 为 δwnc p(t )δu cu
2.2 运动方程建立举例
cu ) u ( P ( t ) mu
2.2 运动方程建立举例
2.2.1 单自由度体系运动方程 例-4) 试建立图示抗弯刚度为 EI 简支梁 的运动方程。(不计轴向变形) 解:图示结构只能产生竖向位移,显然这是单自由度 对称振动。设质量竖向位移为v,向下为正。 1R 利用对称性由(形常数)可得质量点 处所加支杆单位位移时的R(=?)。以 m为隔离体,加上惯性力fI、阻尼力fd如 f + f I d R R 图所示,根据达朗泊尔原理和阻尼假定 P(t) 因此由所示“外力”平衡可得 显然,整理後结果和例-2) -1 相同, k= m mv v c cv v 2 ku R P(t )
m P( t ) l/2 l/2
fc ) vv P (( tt )) ) 动方程 m 例-3) 试建立图示结构的运动方程。 P(t) h EI 解:由于横梁刚度无穷大,结构只能 产生水平位移。设质量m位移为u,向 u 右为正。根据达朗泊尔原理和假设的 P(t) m u 阻尼力理论,加惯性力和阻尼力后受 力如图。 h cu 显然,整理 由超静定位移计算可得(如图示意) 3 後结果和例 h -1)相同, 24EI 1 h k= -1 因此,外力下位移为 M1
后可得
t2
t1
δu cu δu kuδu p(t )δu]dt 0 [mu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运动方程推导
动力学的基本原理与运动方程推导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物体的运动无处不在。
从飞驰的汽车到飘落的树叶,从卫星的绕地运行到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这些现象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动力学所研究的核心内容。
动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致力于揭示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要深入理解动力学,首先需要掌握其基本原理。
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石。
牛顿第一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要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为我们理解物体的惯性提供了基础。
想象一下,在没有摩擦力的冰面上,一个静止的滑冰者会一直保持静止,而一个滑动的滑冰者会一直匀速直线滑行,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
牛顿第二定律则更加具体地描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用公式表示就是 F = ma,其中 F 是力,m 是质量,a 是加速度。
这个定律告诉我们,当我们对一个物体施加更大的力时,它的加速度就会更大;而相同的力作用在质量更大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就会较小。
牛顿第三定律表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比如,当你用力推墙时,墙也会以同样大小的力反推你。
有了这些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来推导运动方程了。
以一个在水平面上受到恒力作用的物体为例。
假设物体的质量为m,受到的水平恒力为 F,初始速度为 v₀,运动时间为 t。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 F = ma,我们可以先求出加速度 a = F/m。
然后,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v₀+ at,将 a = F/m代入,得到 v = v₀+(F/m)t。
再看位移公式 x = v₀t + 1/2at²,把 a = F/m 代入,可得 x = v₀t+ 1/2(F/m)t²。
这就是在这个简单情况下的运动方程。
然而,实际中的运动情况往往更加复杂。
比如,当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时,我们需要将这些力合成,求出合力,再按照上述方法推导运动方程。
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
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分子动力学是研究分子在经典力学框架下的运动行为和相互作用的领域。
在分子动力学中,分子被视为具有质量和电荷的刚性球体,在力场的作用下运动。
运动方程描述了分子的位置和动量的演化。
本文将介绍分子动力学运动方程的基本原理和推导过程。
首先,考虑一个具有N个粒子的体系,每个粒子的质量分别为mi,位置为ri,动量为pi。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粒子的运动由力决定,即F = ma其中,F是粒子所受的合外力,m是粒子的质量,a是粒子的加速度。
我们将粒子的加速度表示为速度的导数,即a = dV/dt。
再根据动量的定义p = mv,我们可以得到F = m dV/dt将dV/dt展开为V的导数,并且注意到力是速度的一阶导数,可以得到F = m d²r/dt² = dp/dt这就是粒子的运动方程,也叫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矢量形式。
对于N个粒子的体系,我们可以得到粒子i的运动方程为mi d²ri/dt² = Fi其中,Fi是第i个粒子所受的合外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公式中我们假设了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Fi仅仅与位置ri有关,而与其他粒子的位置无关。
这是分子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假设,也是分子运动方程的基础。
在分子动力学中,我们通常使用分子间相互作用势能来描述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假设体系的总势能为U(r1, r2, ..., rN),其中ri是第i 个粒子的位置矢量。
根据势能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外力Fi为Fi=-∇U其中∇是关于位置矢量的梯度算子。
将这个外力代入运动方程中,我们可以得到每个粒子的运动方程mi d²ri/dt² = -∇U这就是分子动力学的运动方程。
综合所有粒子的运动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整个体系的运动方程。
除了受到外力的影响,分子之间还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这些相互作用由于分子之间的距离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因此需要更新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在分子动力学中,我们通常使用“经典力场”来描述这些相互作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自由度体系: SDOF (Single-Degree-of-Freedom) System 结构的运动状态仅需要一个几何参数即可以确定
基本动力体系: 应包括结构动力分析中涉及的所有物理量。 质量;弹簧;阻尼器。
25
基本动力体系
两个典型的单自由度体系
物理元件: 质量 阻尼器 弹簧
集中质量m 阻尼系数c 弹簧刚度k
约束方程:
2 2 2 x1 + y1 = l1 2 2 2 x − x + y − y = l ( ) ( ) 2 1 2 2 1
广义坐标有2个,可以选(x1, y2)、(x2, y1)、 (x1, x2)、(y1, y2)或(θ1, θ2)中的任何一对
10
2.1.2 功和能 功的定义 有势力和势能 动能
2 2 2
Ø
Ø
情况(c)弹簧摆。受到约束
约束方程不含时间,称为定常约束。 约束方程随时间变化,称为非定常约束。
6
关于约束的另一种分类: n 完整约束:
只限制质点位置,而不限制速度。即约束方 程不显含坐标对时间的一阶导数。
n
非完整约束:
约束方程显含坐标对时间的导数,并且不可积。
7
静力自由度的概念:确定结构体系在空间中位置所需 的独立参数的数目称为结构的自由度。 动力自由度的定义:结构体系在任意瞬时的一切可能的 变形中,决定全部质量位置所需的独立参数的数目称为 结构的动力自由度。
(a) 单层框架结构
两个力学模型完全等效 因为两个体系的运动方程相同
(b) 弹簧―质点体系
26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2.2.0 牛顿(Newton)第二定律
F = ma
F = p(t ) − f D − f s
ma + f D + f s = p(t )
单质点体系的受力分析
&& f D = cu & a=u
结构动力学
Dynamics of Structure
第 2章
分析动力学基础及 运动方程的建立
1力学分析ຫໍສະໝຸດ 两大类•矢量力学 (基于牛顿基本定律)
•标量力学 (基于变分原理) 达朗贝尔原理
D’Alembert Principle
在结构动力学 中应用的体现
汉密尔顿原理
Hamilton Principle
4
2.1 基本概念
2.1.1 约束、广义坐标与自由度
•简例:平面内的单质点
O y x O y x q l m O l(t)
m (a)无约束
m (c)弹簧约束
(b)刚性铰链约束
图 1 平面内无、有约束的单质点
5
O y
x
O y
x q l m
O
l(t) m
m
Ø
情况(a)用(x,y)或(r, θ)描述。2个自由度; 情况(b)单摆。受到约束 x + y = l 用x或y或θ描述。1个自由度;
3D问题: n 个质点组成的体系,将由 3n 个坐标来描述。 但约束作用使得这 3n 个坐标并不都是独立的。 若存在 m 个约束,则系统的自由度数目s为 s= 3n − m 2D问题: s= 2n − m
8
广义坐标:能决定质点系几何位置的彼此独立的量称为 该质点系的广义坐标。广义坐标可以取长度量纲的量, 也可以用角度甚至面积和体积来表示。 n 个质点k 自由度的体系,如果可以选择任意k个独 立变量q去表示体系的运动情况,即有
∂ui 其中, Q j = ∑ Fi 称为相应于广义坐标的 广义力。 ∂q j i =1
n
14
•[例题] 如图所示的平面双摆,两杆
为等截面均质刚性杆,有重力作用。 在B点受一水平常力P作用,试求对应 于广义坐标q1=θ1、q2=θ2的广义力 Q1和Q2。
m1 g m2 g
•作用的3个外力为
F1 y = m1 g , F2 y = m2 g , F3 x = P
—最简单的理想化力学模型。
粘弹性体系:当线弹性系统中进一步考虑阻尼(粘性阻 尼)的影响时的体系。
—结构动力分析中的最基本力学模型。
21
2.1 基本概念
2.1.9 非弹性体系 (Inelastic System)
结构构件的力—变形关系为非线性关系,结构刚度不再为常数。 构件(或弹簧)的恢复力可表示为
拉格朗日方程
Lagrange Equations
2
n
费尔马(Fermat)原理 大自然总是走最容易和最可能的途径。 最小作用量原理 静力学中,最小势能原理、最小余能原理 动力学中,汉密尔顿原理 动力学中,
n
n
n
3
•第2章 分析动力学基础及运动方程的建立
2.1 基本概念
l广义坐标与动力自由度 Ø功和能 Ø实位移、可能位移和虚位移 Ø广义力 l惯性力 l弹簧的恢复力 l阻尼力 l线弹性体系和粘弹性体系 l非弹性体系
略……
11
2.1.3 实位移、可能位移和虚位移
可能位移: 满足所有约束方程的位移称为体系的可能位移。 实位移: 如果位移不仅满足约束方程,而且满足运动方程 和初始条件,则称为体系的实位移。 虚位移: 在某一固定时刻,体系在约束许可的情况下可能 产生的任意组微小位移,称为体系的虚位移。
12
6/41
2.1.4 广义力
&& f I = mu
I — 表示惯性(Inertial); m— 质量(mass) ; ü — 质点的加速度。
16
坐标方向:向右为正
2.1.6 弹簧的恢复力(Resisting Force of Spring)
对弹性体系,弹簧的恢复力也被称为弹性恢复力 弹性恢复力:大小等于弹簧刚度与位移(弹簧变形)的乘积 方向指向体系的平衡位置。
任一质点 mi 的空间位置 ui 可表示为广义坐标qj (j=1,2,…,k)和时间 t 的函数 ui = ui (q1 , q2 , L qk , t ) (2-11) 质点 mi 受力 Fi 作用,在虚位移 δui上所做虚功为
δWi = Fiδui (2-12) δui 可表示为广义坐标的虚位移δq j 的函数
单质点体系的受力分析
&& + cu & + ku = p(t ) mu
31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2.2.2 虚位移原理
虚位移原理的优点:虚位移原理是建立在对虚功分析 的基础之上,而虚功是一个标量,可以按代数方式运 算,因而比Newton第二定律,或D’Alembert原理中需 要采用的矢量运算更简便。
15
Q1 = −0.5m1 gl1 sin θ1 − m2 gl1 sin θ1 + Pl1 cos θ1 Q2 = −0.5m2 gl2 sin θ 2 + Pl2 cos θ 2
2.1.5 惯性力(Inertial Force)
惯性: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能力 惯性力: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30
2.2 运动方程的建立 2.2.2 虚位移原理
[可能位移;实位移;虚位移]
虚位移原理:在一组外力作用下的平衡系统发生一个虚位移时, 外力在虚位移上所做的虚功总和恒等于零。 虚位移是指满足体系约束条件的无限小位移。 设体系发生一个虚位移δu,则平衡力系在δu上做的总虚功为:
p (t )δu − f I δu − f D δu − f S δu = 0 p( t )- f I - f D - f s = 0 && f D = cu & f I = mu f S = ku
对如下图所示结构体系,用虚位移原理建立方程更简便一些
32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2.2.3 Hamilton原理
•则为广义力Q1和Q2为
Q1 = F1 y Q2 = F1 y ∂y1 ∂y ∂x + F2 y 2 + F3 x 3 ∂θ1 ∂θ1 ∂θ1 ∂y1 ∂y ∂x + F2 y 2 + F3 x 3 ∂θ 2 ∂θ 2 ∂θ 2
•相应作用方向的坐标值为
y1 = 0.5l1 cos θ1 y2 = l1 cos θ1 + 0.5l2 cos θ 2 x3 = l1 sin θ1 + l2 sin θ 2
f s = ku
&& + cu & + ku = p(t ) mu
——单质点体系运动时 要满足的控制方程— 运动方程 27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的优点:
牛顿第二定律是基于物理学中已有知识的直接应用 以人们最容易接受的力学知识建立体系的运动方程
28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2.2.1 D’Alembert原理(直接动力平衡法)
D’Alembert原理:在体系运动的任一瞬时,如果除了实际作用结构 的主动力(包括阻尼力)和约束反力外,再加上(假想的)惯 性力,则在该时刻体系将处于假想的平衡状态(动力平衡)。
p(t ) − f I − f D − f s = 0
&& f I = mu & f D = cu f s = ku
单质点体系的受力分析
29
&& + cu & + ku = p (t ) mu
2.2 基本力学原理与运动方程的建立 2.2.1 D’Alembert原理
D’Alembert原理的优点: 静力问题是人们所熟悉的,有了D’Alembert 原理之 后,形式上动力问题就变成了静力问题,静力问题中 用来建立控制方程的方法,都可以用于建立动力问题 的平衡方程,使对动力问题的思考有一定的简化。对 很多问题,D’Alembert原理是用于建立运动方程的最 直接、最简便的方法。 D’Alembert原理的贡献: 建立了动力平衡(简称:动平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