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DOC)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
三、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控制程序1、目的1.1 为了识别出各部门在活动、产品、服务中能够控制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2 为了识别出供方/承包方在本公司进行活动或提供产品、服务时,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及时更新。
1.3 评价出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确保其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并为体系建立和运行提供依据。
2、范围对公司产品生产和服务全过程活动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辨识及更新,环境因素识别及危险源辨识必须覆盖所有的活动、区域、人员和设施。
3 定义或术语3.1环境:组织运行活动的外部存在,包括空气、水、土地、自然资源、植物、动物、人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2环境因素: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它的一般表述形式:名词+动词,如污水排放、化学品泄漏、煤气爆炸等。
3.3重大环境因素:具有或能够具有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
环境影响: 全部或部分的因公司的活动、产品和服务,给外界环境造成的任何有害的或有益的变化。
它与环境因素为因果关系,环境因素为因,环境影响为果。
3.4 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3.5 危险源辨识: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
3.6 供方/承包方:提供产品、服务的组织或个人。
4 职责4.1 总经理负责环境因素和危险源辨识及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各部门辨识及评价结果的审批以及公司重要危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 人事财务部负责组织、策划全公司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评价工作,汇总、核实各部门辨识、评价结果,查看是否遗漏,并组织评价确定公司重要环境因素、重大的风险因素。
4.3 各部门负责组织本部门范围内危险源与环境因素辨识与评价,并将辨识与评价结果报人事财务部。
5 程序内容5.1 辨识和评价的范围、类别5.1.1危险源辨识的范围a) 所有工序和岗位的常规和非常规活动;b)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 (包括供方/承包方和参观访问者、实习人员) 的活动;c) 作业场所内的所有物料、装置和设施(本公司的以及由外部所提供的);d) 供方/承包方提供的产品或服务。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背景企业安全生产是当前企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面广,要求高。
安全生产不仅仅是在日常操作流程上加入安全措施,而是一个全方位的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是安全生产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职工的安全生命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因此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危险源识别危险源识别是指通过对企业各项活动进行安全分析、评估,识别出可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危害的因素。
危险源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能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危害,以及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源头;2.可能导致危害的因素;3.可能通过管理措施、技术措施等有效控制的因素。
危险源的识别可以通过开展安全检查、安全巡查、安全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分析、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等方式进行。
企业还可以借鉴其他企业的安全管理和安全生产经验,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进行危险源的识别。
环境因素识别环境因素识别是指对企业内外环境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识别和评估,确定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影响程度,掌握环境因素集中的区域和数量,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减少和避免环境因素对人身安全和生产过程的进一步危害。
企业环境因素可能包括与环境有关的噪声、钢筋锅炉、高空作业和尘埃等。
环境因素的危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危害的性质、程度和时间等。
环境因素识别需要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具体的措施。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识别后的下一步就是控制。
对于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措施需要根据危害的性质、应对的措施、时间、费用等因素进行评估,打造出具体完善的控制措施。
一般来说,控制措施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进行:1.技术控制措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和电气等方面的技术手段。
2.管理控制措施:包括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面的管理手段。
3.救援控制措施: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救援、业务复杂等方面的救援手段。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在总体规划、流程控制、消息总工程等几方面开展有效的工作。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范文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范文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迅速发展,环境因素和危险源逐渐增多,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发展。
因此,识别、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
概念解析•危险源:指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造成伤害或者损害的物质、能量或行为等因素•环境因素:是在工作场所内或外所存在的各种影响工作的因素识别危险源与环境因素•实地查看:实地查看工作环境,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安全检查: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安全检查,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最后的检查时间。
•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后果和概率。
环境因素的评价针对工作环境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环境因素的评价:•安全: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需要按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和消防设施使用要求。
•健康:不良的工作环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关注空气质量、噪音、温度等因素。
•舒适度:恰当的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舒适度。
危险源的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的目的是最小化危险源对那些可能遭受威胁的工作人员造成的风险。
以下是危险源的类型和评估分析的方法:•物理危险源: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和实验法,对电磁场、噪声、震动、温度和高压危险源进行评估。
•化学危险源:分析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制造过程,评估物质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可能的风险。
•生物危险源:评估生物背景、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传播路径以及暴露的后果等,进而对危险源进行评估。
•操作危险源:通过编写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手册等方法,对操作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危险源的控制策划随着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出现,危险源的控制也日益需要一个科学、系统的策划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控制策划的步骤:•制定控制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控制策略方案。
•优先级排序:设置控制优先级,对具有显著危险风险的危险源进行更为紧急的处理。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管理制度
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管理制度文件编号:FXT-S14一、风险与环境因素管理综合部建立并组织实施危害与环境因素控制制度,对公司安全标准化与环境管理体系覆盖范围内的作业活动全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
1.公司风险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范围应包括:(1)常规和异常活动;(2)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3)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4)生产经营过程;(5)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6)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7)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8)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
2.公司风险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时机(1)公司在下列时机进行风险与环境因素识别评价;(2)体系建立时;(3)各部门的环境目标、指标完成后,确定新的目标、指标前;(4)有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时;(5)发生重大环境事故后;(6)产品结构发生变化或生产活动中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设备时;(7)法律、法规变更提出新的要求时。
识别和评价主要针对化工产品开发、生产和各项技术服务过程中能够控制的或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
3.风险识别与评价根据需要,公司选择的风险评价方法是:LEC法。
公司各部门按照公司确定的方法和程序,组织和指导基层部门开展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
基层部门建立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并广泛发动员工识别、评价本岗位的危害和风险,汇总、整理、建立相应台帐;建立本部门风险控制台帐,并报安全管理部门备案。
风险评价从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及后果严重性两个方面进行,同时充分考虑对人、环境、财产等的影响,评价应包括所有的设施、活动及服务。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
5.1.6定期评审和动态管理
5.1.6.1定期评审
5.1.6.1.1各公司相关部门应定期回顾《危险源辨识评估表》和《重大风险和环境因素控制跟踪表》中的措施和进度。
1
完全意外但可能性较小
0.5
可以设想但很不可能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上不可能
b)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次(E)
分数值
频次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年一次暴露
0.5
很少或罕见暴露
c)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可能产生的后果
100
非常重大,一人及以上死亡
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做相应说明和规定,其他评价方法的说明和要求,各子公司可根据自己的具体需求做进
一步描述和规定。
5.1.3.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LEC)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为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作为自变量,确定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专业人员的实际经验,给出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方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危险程度等级表中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对辨识、评价出的不可接受的风险,由各公司安委会组织进行控制策划,制定风险控制计划。所制订的风险控制计划应有助于降低风险、保护员工的安全健康,同时应与公司的运行经验和所采取风险控制计划的能力相适应。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
辨識的主要對象?
危害因素(危險源) 環境因素
危害因素(危險源)
危害因素
一、危害因素(危險源)定義
危害因素(危險源): 可能導致人身傷害和(或)健康損害的根源、狀態或行為, 或其組合。
危险類: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類: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 素。
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的辩识应考虑几个方面
六种典型危害 三种时态 三种状态 人—物—环境方面 六种典型危害
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 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 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 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 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 电、设备损害等; 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 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 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L──事故或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或危害性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完全可能,可被預料到 相當可能 可能,但不經常 可能性很小,完全意外 極不可能 分數值 10 8 6 4 2
C──事故後果的嚴重程度 後果的嚴重程度 災難性的:可能導致有人死亡 非常嚴重:可能導致有人嚴重失能 嚴重:可能導致暫時性重傷或傷殘 一般:輕微可恢復的傷害 引人注意:不利安全健康 分數值 100 40 20 3 1
危害因素
危害因素的辩识应考虑几个方面
三种时态
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 事故; 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 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及控制
3、识别要求及注意事项(2) ⑷从状态上讲。应考虑到以下三种状态: ①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性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②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如机械的例 行维修保养; ③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如恶劣的突发性气候 或事故。 ⑸从时态上讲。应考虑到以下三种状态: ①过去,以往发生或遗留的问题; ②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问题; ③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安全和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如:新材料的使用、工艺变化、法律法规变化带来的问题。 ⑹从内容上讲,应包括涉及所有可能的伤害与影响。包括人为失 误, 物料与设备过期、老化、性能下降造成的问题。
案例二
• 某地下工程,由总包单位请专业分包队伍作钢结 构防腐施工(热喷锌)。专业队伍从晚上十点到 早晨六点,施工后离开现场。上午八点,其他工 人开始上班。下午四点起,陆续有工人感觉头晕、 恶心甚至呕吐,遂送医院诊治。据医院记录,至 晚八点,共有200多人接受检查治疗。经医院诊断, 致病原因为“金属烟热”,即锌中毒。 经治疗,全体工人第二天痊愈出院,未留后遗 症。
23
4、识别方法 直观经验法; 专家调查法。
24
5、识别的流程 人员、活动、设施 (1)工作区域分类
分部、分项、工序 施工区 作业区 辅助区 仓库、堆场 加工场
25
办公区
(2)生活办公区
总包 分包 监理 宿舍 食堂 浴室 厕所
26
生活区
典型案例分析及其警示
27
案例一
• 某隧道内建排水泵房,请国内有名的专业队伍对 隧道外的土体进行冰冻法加固施工,以便于开挖 作业。 • 施工队伍在打冷冻管时,为克服外部水土压 力而增大了打孔压力。在打第42根管子时,另一 根几天前打好的管子上密封钢环的焊缝崩裂,一 部分水土喷涌进入隧道内。施工人员立即组织抢 险。10小时后将水止住。
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docx
施工现场危险源及环境风险辨识、评价清单和控制措施工程名称:编制单位:审核人:编制人:日期:一、评价目的识别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险源,评价危险源的风险程度,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对危险源实施有效的控制。
二、适用范围评价适用于该公司、项目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危险源的识别、风险的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与更新。
三、危险源识别准备收集国家、地方、行业关于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等资料的现行版本,掌握相关的规定。
四、评价方法:1 、直接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安全检查表(可以采用《安全性评价表》、《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 GJ59-2011)》)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地评价对象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
经验法是辨识中常用的方法,其优点是简便、易行,其缺点是受辨识人员知识、经验和占有资料的限制,可能出现遗漏。
为弥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常采取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交换意见、集思广益,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 、定性评价:这种方法是依据以往的数据分析和经验对危险源进行的直观判断。
对同一危险源,不同的评价人员可能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思想难以统一。
但对防治常见危害和多发事故来说,这种方法比较有效。
施工现场重点防治的“五大伤害”(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就是在对以往安全事故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定性评价不是简单“拍脑袋” ,而是一种“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
3、定量评价:这种方法是对危险源的构成要进行综合计算,进而确定其风险等级。
常用的一种简单易行定量评价方法是“LEC法” ,即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这种方法考虑构成危险源的三种因素——发生事故的可能性(L)、人体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和一旦发生事故会产生的后果(C),取三者之积来确定风险值(D),用公式来表示,则为 D=LEC式中 D ——作业条件的危险性。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2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目的和适用范围为了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活动安全、健康进行,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程序和要求,规范相关管理活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各级单位及所辖各分支机构、项目单位,针对工作场所危险源的辨别、评价与控制,在所有工作中执行。
二、定义1. 危险源:指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物体、设备、物质或操作行为等因素。
2. 危险源辨识: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系统、全面的辨识。
3. 危险源评价: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分析危险源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
4. 危险源控制:通过采取预防措施、工程控制或其他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源带来的风险。
三、工作职责1. 公司领导班子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决策和指导。
2. 安全生产部门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具体实施。
3. 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配合安全生产部门的工作。
4. 工作岗位人员应按照本制度的要求,主动参与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报告存在的危险源情况。
四、危险源辨识1. 危险源辨识应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对工作场所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全面辨识,确保没有遗漏。
(2)系统性:采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进行辨识,确保辨识结果可靠。
(3)周期性: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2. 危险源辨识的步骤:(1)收集信息:收集与工作场所相关的信息,包括设备、物质、操作程序等。
(2)辨识危险源: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危险源辨识,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编制危险源清单:将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分类整理,编制危险源清单。
(4)风险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
(5)定期更新:定期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及时更新危险源清单。
五、危险源评价1. 危险源评价应考虑以下因素:(1)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评估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人员伤害程度,包括轻伤、重伤、死亡等。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措施-环境因素辨识及控制措施
目录1总则 (2)2 范围 (2)3 职责 (2)一、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 (3)(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 (3)(二)识别环境因素考虑的因素 (3)(三)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4)(四)环境因素的评价 (4)二、危(wei)险源辨识及风险评价 (5)(一)危(wei)险源辨识范围 (5)(二)危(wei)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因素 (5)(三)危(wei)险源辨识方法 (6)(四)风险评价 (6)三、工作程序 (9)四、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更新 (10)(一)定期更新 (10)(二)不定期更新 (10)(三)记录保存 (10)五、本办法由安质部负责解释,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 11为了使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地运行并持续改进,对所有活动区中的危(wei)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辨识及评价,实现对职业健康安全风险和环境因素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合用于本工程所有活动及生产所产生的及职业健康安全、环境因素有关的危(wei)险源、环境因素的辨识,评价活动。
一、项目经理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的审核及批准,对重大危(wei)险源和重要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和管理。
二、项目安质部是本办法的主控部门,负责指导施工作业区及活动区域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的调查评价,并汇总调查评价结果,编制并发放《环区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wei)险源,编制工区《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危(wei)险源清单》,经项目总工批准后发放到各个施工队伍。
三、项目部安质部定期组织施工队伍,更新识别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并对浮现本规定情况时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重大危险源更新评价。
四、项目经理部人员负责对施工活动区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五、施工队负责对所属工作范围内的施工生产及办公活动中的环境因素和危(wei)险源进行识别、排查。
(一)环境因素识别的范围1、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因素。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概述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它们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设备损失、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为了减少这些风险带来的损失和影响,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将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建立这一制度的必要性和原则,以及制度的具体内容。
危险源辨识危险源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对人员、设施、环境等造成威胁的物质、设备、环境等。
危险源辨识是根据生产过程中涉及的物质、设备、环境等因素,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以便后续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危险源辨识制度的原则•一项生产活动只需进行一次辨识。
但在新情况下、排除危险源、新增危险源等情况下需要迭代辨识。
•辨识应全面、系统,重点关注高风险危险源。
•辨识应记录过程,并跟踪和更新危险源的变化情况。
危险源辨识内容•生产原材料安全风险评估,包括原材料的物性、化性、毒性、爆炸性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设备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设备的物理性质、机械性质、电气性质、易损性、易失效性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环境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温度、湿度、气压、光照等与生产有关的环境因素的安全影响以及管理措施。
•生产人员的安全风险评估,包括人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技能等安全信息以及管理措施。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和判断,以确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建立风险评价制度的原则•风险评价应当与危险源辨识同时实施,是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危险源产生的影响和风险大小。
•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考虑各种可能发生的危险场景,以准确地确定风险。
•风险评价结果应引导采取可行的改善措施和对策。
风险评价内容•风险矩阵和风险等级评估,以对风险进行分类和定量化。
•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以支持风险评价。
•利用专业的工具和方法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以确定风险的大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1.0目的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参考文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XNPD-GM-HSE-999,B版)4.0责任4.1本部安全部◆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2本部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
4.3各项目部◆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
5.0程序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5.1.1危险源识别(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
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
环境因素及危险源识别
人为环境因素
主要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 响,如工业污染、交通拥堵等, 这些都可能成为危险源的诱因或 加剧因素。
危险源对环境因素的反馈作用
01
危险源释放
一旦危险源失控,可能会向环境释放有害物质或能量,对环境造成直接
损害。
02
环境恶化
危险源的长期存在或频繁发生,可能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促进可持续发展
通过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识别,推动企业采取环 保措施,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汇报范围
识别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 水文、地质等)和人工环境因 素(如噪声、振动、电磁辐射
等)。
识别危险源
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源(如 化学品、高温、高压等)和生 活中的危险源(如交通事故、 火灾等)。
生态保护与恢复
积极采取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如植树造林、治理污染等,以降 低环境破坏带来的风险。
针对危险源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识别与评估
定期对工作环境进行危险源识别和评估,及时发现潜 在的危险源并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或控制。
安全防护设施
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风险评估结果,配置相应的安全 防护设施,如防火设施、防爆设备等。
03
连锁反应
某些危险源可能引发其他环境问题,形成连锁反应。例如,化工泄漏可
能导致水源污染,进而引发土壤污染和生态系统破坏。
综合分析
双向影响
环境因素与危险源之间存在双向影响关系,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危险源的产生和发展,同时 危险源也会对环境因素产生反馈作用。
复杂性
由于环境因素和危险源的多样性及相互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对二者关系的分析需要综合考 虑多种因素和角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一、引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为了防范事故和减少环境污染,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
本文将对这一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进行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因素。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人为性和自然因素等。
企业应该通过危险源辨识,了解可能存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
2.1 辨识方法危险源辨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和评估企业内部设备、工艺和作业过程;•调查企业周边环境,包括天气、地质和生态等因素;•查阅相关文献和标准,了解行业的风险信息;•借鉴国内外类似企业的经验和做法。
2.2 辨识结果通过危险源辨识,企业可以得到以下结果:•确定可能导致事故和环境污染的危险源;•对危险源进行分类和评级;•列出可能的事故和环境污染情景;•为后续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其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并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
通过风险评价,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事故和环境污染的风险,为后续的风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3.1 定性评估定性评估是指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相关信息,对其对安全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进行主观判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评估、判断矩阵和层次分析法等。
3.2 定量评估定量评估是指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危险源的可能影响进行量化计算。
常用的方法包括风险矩阵、事件树和故障树分析等。
3.3 风险等级确定通过风险评价,企业可以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一般分为低风险、中风险和高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的确定可以参考相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也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四、环境因素控制环境因素控制是指通过采取控制措施,减少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保护安全和环境。
研究和应用环境因素控制技术是现代企业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危险源辨识及控制制度
安全技术管理制度一、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与控制1、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确定生产作业过程→识别危险源→安全风险评价→登记重大安全风险。
2、危险源的识别危险源的辩识应考虑以下方面:(1)所有活动中存在的危险源。
包括项目管理和施工过程中所有人员的活动、外来人员的活动;常规活动(如正常的工作活动等)、异常情况下的活动和紧急状况下的活动(如火灾等)。
(2)项目部所有工作场所的设施设备(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筑物、车辆等。
(3)项目部所有采购、使用、储存、报废的物资(包括外部提供的)中存在危险源,如建材、办公用品、生活物品等。
(4)各种工作环境因素带来的影响,如高温、低温、照明等。
(5)识别危险源时要考虑六种典型危害、三种时态和三种状态1) 六种典型危害a 各种有毒有害化学品的挥发、泄漏所造成的人员伤害、火灾等;b 物理危害:造成人体辐射损伤、冻伤、烧伤、中毒等;c 机械危害:造成人体砸伤、压伤、倒塌压埋伤、割伤、刺伤、擦伤、扭伤、冲击伤、切断伤等;d 电器危害:设备设施安全装置缺乏或损坏造成的火灾、人员触电、设备损害等;e 人体工程危害:不适宜的作业方式、作息时间、作业环境等引起的人体过度疲劳危害;f 生物危害:病毒、有害细菌、真菌等造成的发病感染。
2) 三种时态a 过去:作业活动或设备等过去的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体伤害事故;b 现在:作业活动或设备等现在的安全控制状况;c 将来:作业活动发生变化、系统或设备等在发生改进、报废后将会产生的危险因素。
3) 三种状态a 正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按其工作任务连续长时间进行工作的状态;b异常:作业活动或设备等周期性或临时性进行工作的状态,如设备的开启、停止、检修等状态;c 紧急情况:发生火灾、水灾、交通事故等状态。
2.2.2 识别的方法1) 收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安全法规、标准,将其作为重要依据和线索。
2) 收集本单位和其它同类单位过去已发生的事件和事故信息。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模版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模版一、概述本管理制度旨在提供有关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相关规定,以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员工,包括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
二、危险源辨识1. 组织应当进行全面的危险源辨识工作,发现工作场所存在的各类危险源。
2. 危险源辨识主要包括对设备、工艺、环境以及人员行为等方面进行评估。
3. 组织应当建立相应的危险源辨识记录,清晰记录辨识结果和相关信息。
4. 危险源辨识应当定期进行,及时更新。
三、危险源评价1. 在辨识危险源的基础上,组织应当评价危险源的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2. 危险源评价应当基于科学依据,包括数据分析、实地调研等。
3. 危险源评价结果应当被详细记录并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
4. 危险源评价应当定期进行,确保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危险源控制1. 组织应当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危险源的风险。
2. 控制措施应当根据危险源评价的结果,综合考虑技术、管理和人员等因素。
3. 控制措施的实施应当在上述评价的基础上制定计划,并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进度。
4. 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应当进行监测和评估,必要时进行调整。
五、培训与教育1. 组织应当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教育,使员工了解并掌握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2. 培训与教育内容应当包括危险源辨识方法、评价技术以及控制措施和应急处理等方面。
3. 员工培训与教育应当及时记录,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审核培训效果。
六、应急准备1. 组织应当制定相应的应急准备计划,包括应对各类危险源可能引发的事故和紧急事件。
2. 应急准备计划应当具体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3. 应急准备计划的执行应当定期演练,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监督与检查1. 主管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监督与检查,确保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的有效性和执行情况。
2. 监督与检查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检查存在的问题和隐患。
3. 监督与检查结果应当及时通知相关部门和人员,并制定整改措施和计划。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 等明显的不合安全要求的状态。例如没 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 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能直接使控制措 施失效而发生事故。例如,电线绝缘损 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 害介质泄漏等。 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 的故障,最终造成事故发生。例如,压 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 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 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 的因素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如何准确、完整的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一定包含着识别危险源对象和确定危险源通过
什么方式、途径、条件,造成哪些人的伤害。
危险源对象有两种:根源,即能量物质或载体;状态,即约束能量物质或载体 意外释放能量措施的缺陷。 例如,一带电导线可以视为根源危险源,而带电导线外部的绝缘层破损可视为 状态危险源。无论是根源或状态,都要针对组织的具体工作场所或工作活动识 别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特性。 实际的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可通过确定系统中存在的能量物质或载体识别根源 危险源对象;通过确定约束能量物质或载体意外释放能量措施的缺陷,识别状 态危险源的存在。但无论如何不能缺少对危险源对象的特性确定,即识别的危 险源对象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条件,造成哪些人的伤害。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 不良归纳为4大类,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不安全状态分类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陷 无防护罩 无安全保险装置 无报警装置 无安全标志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电气未接地 绝缘不良 危房内作业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电气装置带电部位裸露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制动装置缺陷 安全距离不够 拦网有缺陷 工件有锋利倒棱 绝缘强度不够 机械强度不够 序号 2.8 2.9 2.10 2.11 2.12 2.13 3. 3.1 3.2 4.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不安全状态分类 起吊绳索不符要求 设备带病运行 设备超负荷运转 设备失修 地面不平 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 个人防护用品等缺少或缺陷 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防护用品不符安全要求 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照明不足 烟尘弥漫视线不清 光线过强、过弱 通风不良 作业场地狭窄 作业场地杂乱 地面滑 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 环境潮湿 高温、低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环境因素识别和控制制度1.0目的为全面有效指导核电事业部下属各单位(以下简称各项目部)对所在施工作业场所的职业健康安全活动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环境因素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制定,最终达到降低HSE风险,持续改进HSE管理绩效,特制定本程序。
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事业部本部及各项目部在工程建造期间的危险源和环境有害因素识别、评价与控制方面的各项管理工作。
3.0参考文件◆《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8001-2001)◆《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0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建质(2009)87号)◆核电工程事业部《HSE管理手册》(HXNPD-GM-HSE-999,B版)4.0责任4.1本部安全部◆负责对本程序编制、修订和解释,并指导各项目部开展风险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及控制管理;◆负责建立事业部重大危险源和重大环境因素辨识清单;◆负责对各项目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控制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4.2本部其他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职能部门工作中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和风险控制。
4.3各项目部◆负责对本项目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类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落实控制措施;特别是针对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制定高风险专项安全控制措施,并进行监督;◆提供必要的人员、设施和其它资源以有效执行该程序。
5.0程序5.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管理5.1.1危险源识别(1)危险源识别评价单元及辨识小组◆项目部应根据组织规模划分危险评价单元。
划分危险评价单元时,如有固定工作场所的按工作场所划分,无固定工作场所的按施工工序划分;◆项目在施工阶段,项目部成立“三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项目部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施工队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以及工段级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小组。
各级危险源辨识小组由工程、技术、安全等专业人员组成,根据所管辖区域和施工活动进行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对危险/危害辨识小组成员要进行系统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原理及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具备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的能力;◆对危险性高、辨识专业性较强的特殊评价区域,要对辨识小组成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专项培训。
(2)危险源识别的范围项目部各级危险辨识小组在识别作业风险和危害因素时要求应全面、系统、多角度、不漏项,重点放在能量主体、危险物质及其控制和影响因素上。
主要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常规活动(如正常的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等);◆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含雇员、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生产作业设施,如建筑物、设备、设施等(含单位所有或租赁使用的);◆存在重大风险的分项工程/活动;◆从事高风险作业活动的人员;◆重大危险源的辨识应符合GB18218-2000《重大危险源辨识》中的有关规定。
(3)危险源识别的方法危险源辨识方法可采用询问与交流、现场观察、查阅有关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务分析、安全检查表法、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事件树、故障树等方法。
5.1.2危险源评价方法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对辨识的风险进行评价,评价要联系生产实际,参照已往的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更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风险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
通常所采用的危险源评价方法有:直接判断法、查表法(经验法)、LEC法、矩阵评估法。
项目部范围内的风险评价可采用矩阵法与LEC评价法相结合的原则实施,风险级别划分可按照“矩阵法”(附录1)分级执行。
5.1.3危险源分级与控制根据引发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评价潜在风险等级,通常按照标准从高到低,分为A、B、C、D、E五个等级。
根据评价的结果应通过以下方法逐级控制或削减风险:制定应急预案→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制定HSE作业指导书→组织员工开展班前会活动(填写活动记录)。
◆任何作业活动都要进行风险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控制措施,将作业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程度;项目部采取“四级”控制(项目级、施工队级、工段级、班组级)方式,对A和B、C、D、E级风险实施分级控制;◆对于影响较大,涉及人员较多的重大风险要编制专门的应急预案(如台风,核事故应急等),同时现场保持储备足够的应急资源,以便及时使用;对存在严重风险的作业项目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工作前对所有作业人员进行即时培训。
让操作人员掌握方案中的控制要求,并在执行过程中设专人进行监督管理;◆中度风险要编制HSE作业指导书。
将每项作业活动从准备到结束,按作业流程的步骤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落实专人监管控制;◆低风险由作业班组通过班前会的形式告知所有成员,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后,方可从事作业活动;◆风险控制措施要落实跟踪人员,包括技术、施工、安全三类人员;◆项目部要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并认真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全体员工要进行与之岗位相符的安全知识培训,其中特种作业人员要经过专门培训并持有效证件上岗,高风险作业人员须经培训上岗作业;◆所有机电设备、工具在使用前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并标识,以确保使用安全。
5.1.4危险源再评价◆项目部在工艺、设备、法规等发生变化时要进行相应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工作。
HSE职能部门对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的应用效果进行检查和评审;◆危险控制措施实施后要对其进行再次危险评价,看评价结果和上次危险控制的期望值是否一致;再次评价的结果和危险控制的期望值一致,则仍按该控制措施执行;再次评价的结果证明危险没有得到控制和削减,则应对危险控制计划的完善程度、危险评价的有效性以及危害辨识的完整性进行分析;◆再重新进行危害辨识、危险评价和制定危险控制计划,对其可行性进行分析后再次进行实施并进行跟踪。
5.1.5记录管理项目部各级风险辨识小组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结果可按照《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3)的样版填入,并实行工段级—施工队级—项目部级的顺序逐级汇报,项目部应明确各级辨识小组在危险、危害因素辨识及控制表中录入的风险等级范围。
项目部级由项目部HSE部门汇总,组织核实、修改和确认,作为安全管理的重要依据。
5.2环境因素识别与管理5.2.1环境因素识别(1)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项目部成立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针对辨识出的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专项控制措施,小组由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负责,项目部HSE职能部门组织实施,小组成员由各部门及各施工队/专业公司负责人组成,成员应接受过相关知识的培训。
(2)环境因素识别方法项目部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很多,如:过程分析法、生命周期评价、生产流程分析、物料衡算、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等。
(3)环境因素识别范围环境因素识别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和将来“三个时态”,正常、异常、紧急“三个状态”以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向大气、水体、土地的排放;◆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获取;◆能源的使用和能量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废弃物管理、物理属性;◆对社区影响及其它地方性环境问题等方面。
5.2.2环境因素评价方法环境因素评价要根据生产特点,参照以往经验和控制效果进行,既要分析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后果,更要事实求是地分析环境影响发生的可能性,还要考虑与需要采取措施的能力相适应,环境因素级别是综合分析评价的结果。
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有:是非判断法、专家评议法、对比法、跟踪法、排放量对比、频率对比法、多因子环境因素“打分法”(附录2)等。
5.2.3环境因素分级与控制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辨识小组根据环境因素评价方法(打分法)判定环境因素级别,并形成《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4),对于一般环境因素和重大环境因素采用分级监控管理。
(1)一般环境因素监控管理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一般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落实责任单位,由HSE部门负责措施的跟踪落实。
(2)重大环境因素监控管理针对《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评定的重大环境因素,由项目部HSE部门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制定和实施《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附录5),对重要环境因素涉及的有关活动进行有效控制。
◆管理方案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规定的措施或方法、责任部门、协调部门、实现目标和指标的起止时间、投入的资金等。
◆制定管理方案应考虑所选择的技术方案、公司的财务或项目经济承受能力、运行和经营要求、相关方的意见等。
(3)内部运行控制与相关方的信息交流◆通过对项目部所属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的相关方人员进行交底和相关知识的培训,并加强各层级的环境监控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执行本项目的环境管理规则制度,规范所有人员的环境安全行为;◆将已识别和确定的重要环境因素信息与各方相关人员沟通,同时在本项目环境安全管理的有关程序文件中予以规定,并予以保证;◆环境因素有关信息在项目部内部应进行充分的交流,保证全员均了解工作场所存在的有害环境因素;◆对外部投诉或通报处罚的信息,项目部相关单位应加以记录并采取措施,将处理的结果通告投诉或通报方。
(4)环境安全事故/事件的应急准备和响应对重要环境因素可能引起的潜在的事故/事件和紧急情况,项目部应制定相应的预案,预防或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发生后对环境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后果。
5.2.4环境因素的更新(1)为保持环境因素信息的有效性,项目部HSE部门应定期组织环境因素评价小组对环境因素再次进行评价,并针对重新评定的不同等级的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2)当承接新的建设项目或施工过程中的活动、服务发生较大变化,或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更新时,应及时对环境因素进行补充识别,由环境因素评价小组重新评价。
5.2.5环境因素的发布经项目部安全主管领导审批确认后的《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以及针对重大环境因素制定的《环境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由项目部HSE部门确定发放范围后,发放到相应的各单位。
各责任单位根据评价表中提出的措施及管理方案中的相关要求予以落实。
6.0附录附录1:矩阵法附录2:打分法附录3:《危险辨识与风险评价表》附录4:《环境因素汇总评价表》附录5:《环境目标、指标和方案》附录1 :矩阵法事故的可能性说明: 8小时内暴露一至几次的,算“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事故严重程度说明:1. 永久失能:某肢体残缺或虽未残缺但功能完全丧失。
2.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3.职业性多发病:又称工作有关疾病,它有三层含义:①职业因素是工作有关疾病发生和发展中的多因素之一,但不是惟一的直接病因,都是与其他因素联合作用而致病;②职业因素影响了健康,从而使潜在的疾病显露或加重已有疾病的病情;③通过改善工作条件,可使所患疾病得到控制或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