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
最新好书推荐:《撒哈拉的故事》分析精品文档
![最新好书推荐:《撒哈拉的故事》分析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0f93e6e6ff00bed5b8f31d41.png)
• 第二次吃粉丝是做“蚂蚁上树”,将粉丝在平底锅内一炸, 再洒上绞碎的肉和汁。荷西下班回来一向是饿的,咬了一 大口粉丝,“什么东西?好像是白色的毛线,又好像是塑 胶的?”“都不是,是你钓鱼的那种尼龙线,中国人加工 变成白白软软的了。”我回答他。他又吃了一口,莞尔一 笑,口里说道:“怪名堂真多,如果我们真开饭店,这个 菜可卖个好价钱,乖乖!”那天他吃了好多尼龙加工白线。
“我要在撒哈拉自由地飞翔。”说到做到,没有畏惧,没有担忧,没有后悔,只有将 你的爱,毫不吝惜地洒在那片火热的土地上,用你的一颗爱心,包容伤害,包容怨恨,包 容误解。
我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然而这样的文字、这样的故事却燃起了我的热血,我的梦想, 我的爱。一不小心闯进了你的撒哈拉,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的感动,一发不可收拾地羡慕, 一发不可收拾的敬佩。拥有这样不俗的经历,此生足矣。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流浪远方——也许做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勇气, 这样的洒脱。你永远都是撒哈拉迷人的天使,有你的足印,撒哈拉不再荒凉谢
谢 三毛就是这样以极大勇气和灵明智慧行走在沙漠里,
留下了一个个生动、浪漫、离奇的故事。她犹如开在沙 漠里的繁花,到处绽放美丽,将生命高高举在尘俗之上, 那份浓浓的爱流淌在沙漠里……
在那个荒山之夜,荷西深陷泥潭,没有人帮助,反而惹来强盗…… 愚钝、迂腐、迷信、荒漠将撒哈拉的荒凉推向极点,你在那无边的荒凉 面前,如同一粒沙般脆弱而渺小。
或许每个人都向往过流浪,可是那不过是年少轻狂时不食人间烟火 的想法,因为要面对生存的困境,总会发现流浪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美 好,然后呢?失望?厌世?颓废?这些你都没有,撒哈拉并不是你想象 的撒哈拉,可是你从来没有改变过对它的爱,将你的青春献给它,无怨 无悔。从没有从你的文字中看到一点埋怨的痕迹,你镇静地、勇敢地、 怀着一颗美好的心,忘记了恶劣的环境,而被那广袤的自然,美好的沙 漠风光深深的吸引。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eff539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18.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1我从《撒哈拉的故事》中理解了撒哈拉威的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封建,同时也会有一种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没有受到对女性的蔑视与不公。
或许你会从中从中看到的是有趣的故事与撒哈拉独特的风俗,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更多的是撒哈拉威人的自虐和冷漠。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会考虑,会反思,会有一种庆幸。
其实封建历史一直存在,需要的是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该书主要写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
从沙漠中的饭店,到娃娃新娘,再到素人渔夫。
可以读出其中的异域风情与大沙漠独有的风土人情。
三毛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精炼,她可以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的情感,让人真实而详细地感受到她的情感,并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娃娃新娘’这一章中,三毛用‘荒唐’一词来形容自己的震惊,震惊原来撒哈拉威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的。
连自己年龄这么根底的事情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识了。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会呈现它的美丽和温顺。
三毛热爱着这片土地。
多年前,她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
只看了一遍,没方法解释,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存地交给了那一片生疏的大地。
这种情怀,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如今很多人逃避生活,美曰其名追求自由。
却不知道,一个不懂自由的灵魂,在真正的自由面前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懦夫。
而三毛,在撒哈拉,这个原始贫乏的地方,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制精神和物质上的困难。
是她,了我面对生活的态度。
《撒哈拉的故事》整本书文字朴素,语言简单通俗,没有刻意的咬文嚼字。
看她的'书,不用去做笔记,穷尽心思去解读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的作用。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040d6b211a37f111f1855bfc.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精选3篇)《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精心整理的《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体会1我从《撒哈拉的故事》中了解了撒哈拉威的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封建,同时也会有一种庆幸,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没有受到对女性的蔑视与不公。
或许你会从中从中看到的是有趣的故事与撒哈拉独特的风俗,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更多的是撒哈拉威人的自虐和冷漠。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很值得看的书,会思考,会反思,会有一种庆幸。
其实封建历史一直存在,需要的是有人试着去改变这一切。
撒哈拉的故事》是一系列以撒哈拉沙漠为背景的故事。
该书主要写了三毛和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的所见所闻,与当地相识朋友的故事。
从沙漠中的饭店,到娃娃新娘,再到素人渔夫。
可以读出其中的异域风情与大沙漠独有的风土人情。
三毛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语言非常精炼,她能够把握住描写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的情感,让人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她的情感,并且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娃娃新娘’这一章中,三毛用‘荒谬’一词来形容自己的震惊,震惊原来撒哈拉威的女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年龄的。
连自己年龄这么基础的事情都不知道,更不用说知识了。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会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
三毛热爱着这片土地。
多年前,她无意间翻到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
只看了一遍,没办法解释,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这种情怀,一下子就击中了我。
现在很多人逃避生活,美曰其名追求自由。
却不知道,一个不懂自由的灵魂,在真正的自由面前只是不敢正视自己的懦夫。
而三毛,在撒哈拉,这个原始贫乏的地方,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质上的困难。
《撒哈拉的故事》心得感悟
![《撒哈拉的故事》心得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3f086ef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e1.png)
《撒哈拉的故事》心得感悟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心得呢?那心得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们给大家准备的《撒哈拉的故事》心得感悟,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撒哈拉的故事》心得感悟1放后彻底自由了的我,像是受了什么刺激一样,三毛的书一本一本地下单,一本一本地狼吞虎咽地读下去。
因为她的浪漫、真性情和勇敢潇洒,我牢牢地记住了这个爱读书、爱旅行的她——三毛。
我读过很多她的书——例如《雨季不再来》、《流星雨》、《我的宝贝》等很多中,我还是最喜欢她的《撒哈拉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洒脱随性,有梦想,执着的三毛。
这本书讲的都是三毛与她的丈夫荷西一起在沙漠中生活时的所见所闻。
整本书里的么一个故事,无不充满了浪漫、浓情的异域情调。
字里行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沙漠地貌和当地特有的风土人情。
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能显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书中所写的故事并不所有都完全是幸福和温馨的,在沙漠里,有很多苦难需要度过。
在这本书里,我最记忆深刻的一篇文章就是《哑奴》。
当地人思想落后而迷信,总是十分骄傲,以自己的利益为重。
然,善良者有之,哑奴一家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因为是奴隶,哑奴生来就必须为财主做事,听凭财主任意差遣,为财主赚钱做事。
三毛看不惯当地人践踏人权,与善良有礼的哑奴成为好友,常常给予哑奴帮助。
正如哑奴用手语所说,“我的身体虽是不自由的,但我的心是自由的。
”尽管他有一身本领,他终究脱离不去奴隶的身份。
被财主卖走的那天,三毛哭着送给他一条毛毯,眼睁睁看着他被绑在车上运走,渐渐变成天边的一个小黑点。
三毛很向往自由,她不会让自己被束缚在一片狭小的天地,她喜欢我行我素,因此才会有撒哈拉的故事,才会有在她装点下异常美丽的沙漠。
摆脱尘世的束缚、只做自己,没有一颗坚定的心和非凡的勇气,是万万不能做到的,纵使做到了,亦很难坚持下去。
但三毛做到了,也坚持了了。
从她的身上我开始感受也感悟到了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热爱。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b0042e8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c.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撒哈拉的故事》是作者三毛的代表作之一,书中描写了她在撒哈拉沙漠流浪的经历,以及对生命、爱情、自由的思考和感悟。
这本散文集中充满了流浪的意识,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对生命的意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让人对生命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三毛在流浪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无常和脆弱:在撒哈拉的沙漠中,大自然的力量可以让人进入幸福、快乐的状态,也可以让人陷入绝望。
她在故事中写道:“当你要真的死亡时你却不死了。
而将死之时,是感觉不到自己的死亡正向你走来。
”三毛在散文中还表达了她对生命的敬畏和不放弃的精神。
当她从沙漠中走出来,发现只有一只鞋子时,她把袜子分成两半,将其中一半做成了一只鞋子。
这种拼凑生命的能力和意识展示了她对生命的热爱和珍视,也呼应了这本书中“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主旨。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展示了对爱情的理解和感悟。
她在流浪中遇到了并深深爱上了思乡的马丁,这段爱情让她领悟到:爱情不应该被束缚,而是应该自由地实现。
在沙漠中,三毛和马丁的相处不受舆论和传统的限制,他们是自由的、平等的,不需要参照任何规范和规则。
这种不受拘束的感觉让三毛发现,爱情是一种“既无理也无解”的东西。
爱情是自由自在地存在的,不是被拘束和束缚的。
这种意识与人们普遍看到的浪漫爱情不同,更有一种对人性本质的理解。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对自由的追求和执着也成为了一个主题。
在沙漠中,她和马丁感受到了真正的自由:不受拘束,没有繁琐的日常事务,只有对生命和大自然的直接感受。
她在流浪中发现,自由是一种生命力量和生活的需要。
自由没有明确的方式和定义,而是像沙漠中的风一样随意自由,随时让人感到震撼和振奋。
这种意识呼应了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欲求不得,至死不悔”的理论,表达了一个人在追求自由时的坚持和执着。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56d03fe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19.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她独特的笔触,描述了她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的生活。
阅读这本书,让我对生活、爱情和人性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首先,我被三毛对生活的热爱所打动。
在撒哈拉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仍然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她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对生活的洞察和感悟,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热情的生活态度。
这让我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态度,是否也能像她一样,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我被书中的爱情故事所感动。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故事平凡而动人,他们彼此扶持、共同成长。
在撒哈拉沙漠这片荒凉的地方,他们创造了一个温馨的家,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
他们的爱情故事让我相信,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经受住各种考验的。
此外,书中的一些细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比如,三毛与当地人的交往,她用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无论他们来自何处,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如何。
这让我看到了一个善良、包容的心灵,也让我反思自己在人际交往中是否能够做到真正的平等和尊重。
最后,我认为《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值得推荐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或散文集,更是一本关于生活、爱情和人性的启示录。
通
过阅读这本书,我收获了很多关于生活的智慧和启示。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三毛的生活态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爱心的人。
同时,我也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朋友们,希望他们也能从中得到启示和收获。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
![高中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1c14d68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ad.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撒哈拉的故事》是一部充满异域风情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作者三毛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撒哈拉沙漠的壮丽景色和当地居民的生活。
这部作品所蕴含的主题——文化差异与融合、生命与自由,让我深感震撼。
在撒哈拉沙漠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三毛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深入观察和体验了当地人的生活。
她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描绘出了撒哈拉居民独特的性格和生活方式。
例如,她描述了当地妇女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乐观,以及她们如何为了生存而顽强奋斗。
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展示了撒哈拉居民的坚韧和勇气,也反映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和融合的困难。
在书中,三毛也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展示了生命与自由的主题。
例如,她讲述了撒哈拉居民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在沙漠中寻找生存的机会。
这些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和自由的价值。
同时,三毛在书中也表达了她对撒哈拉居民生活方式的尊重和认同,这让我认识到了文化差异的价值和意义。
在阅读《撒哈拉的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三毛的文字所吸引。
她的描写生动而富有感染力,让我仿佛置身于撒哈拉沙漠之中。
同时,我也被书中的人物和事件所感动。
例如,当我读到撒哈拉居民如何在沙漠中艰难求生时,我为他们坚韧不拔的精神所感动;而当我读到三毛与当地人的交往时,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所带来的温暖。
总的来说,《撒哈拉的故事》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
它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撒哈拉沙漠的生活和人文风情,同时也深刻地探讨了文化差异与融合、生命与自由等主题。
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对这些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首先,这部作品让我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也是有其价值的。
在面对不同的文化时,我们不应该轻易地做出评价或批判,而是应该尝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领略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和价值。
其次,这部作品也让我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与自由的重要性。
在撒哈拉沙漠这个环境中,人们为了生存而奋斗,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选择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8cae5232cc58bd63086bd8f.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摘要:《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作为三毛流浪意识最为深入的诠释,描述着三毛受到某本地理杂志启发,辞去稳定工作毅然决然的踏上流浪之旅的故事,文章将从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深入的针对流浪意识进行深人诠释,在《撒哈拉的故事》中《白手起家》这一篇散文当中,三毛曾经写到了自己新家的简陋摘要:流浪意识作为一种文学意识形态,是在文学作品中流露出的作者思想映射。
我国现代最为著名的女作家之一三毛女士,便利用自己独到的笔触,在游历各国、感受撒哈拉地区自然风光、人文生活之后写下了以流浪意识为主基调的《撒哈拉的故事》。
文章将针对三毛流浪意识的成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其目的便是探究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之美,以便于深刻的揭示出《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流浪意識“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这是女作家对“流浪”最为浪漫的诠释。
三毛作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女作家,对于生活、生命、世界有着不同视角和不同层次的诠释,吸引着广大阅读者痴迷向往的追寻着三毛的脚步。
三毛无论从生活还是情感层次上,都可以利用“痛快”两字来形容。
虽然三毛的生命只有短短的48年,但是三毛对于爱情的赤诚、热烈,对于远方的果敢与向往,真实写意痛快人生。
三毛作为我国现代杰出女作家真正的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她的足迹遍布了大江南北,亚洲、大洋洲、美洲、非洲都有她留下的影子。
三毛生性随性,喜欢不受拘束、自由的生活,在三毛的诸多作品当中都流露出了三毛对于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深深的将“流浪意识”烙印在了她的文章当中。
可以说流浪意识展现着三毛对于生活的深度探析、对于人性的善念留存、对于美好世界的热烈向往。
《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作为三毛流浪意识最为深入的诠释,描述着三毛受到某本地理杂志启发,辞去稳定工作毅然决然的踏上流浪之旅的故事。
文章将从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深入的针对流浪意识进行深人诠释。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b438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0.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撒哈拉的故事》是中国作家三毛创作的散文集,其中融入了作者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流浪经历。
在这部作品中,流浪意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贯穿始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撒哈拉沙漠本身就是一个广阔、荒凉、神秘的地方,它承载了千百年来无数民族和部落的风土人情,充满了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往往会感到孤独、迷茫和无助,而流浪意识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得以深刻展现出来。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写道:“撒哈拉是一片神秘的土地,它不容许任何一个放弃了人、对自己失去信心的人住在它的那一边。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者的心境,那种对自己的信心和意志力的挑战,以及在这样一个险恶环境中迷失自我的心态。
流浪意识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还表现为一种对自由和对生活的追求。
在沙漠中,三毛和她的丈夫阿道夫放下了一切束缚和拘束,选择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尘世的纷扰。
他们骑着骆驼,穿越着荒漠,品味着自由和孤独的滋味。
她们跟着一群红色的小怪兽,穿过无尽的沙丘,抵达了撒哈拉的迷人风光,这种流浪意识的追求使得她们在沙漠中获得了一种无法言喻的自由和快乐。
撒哈拉沙漠的流浪意识也给了三毛一种宿命论的感觉。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多次提到了沙漠给她的启示,她觉得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宿和命运。
流浪者在这样的环境里会对宿命有着更深的思考和体验,感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流逝,领悟到生活的种种变化和无常。
她在书中写到:“撒哈拉是一座古老的大帐篷,风是文雅的老人,神甫和长者的朋友,如今,我明白了。
他们是那些无论去到哪里都不会轻易离去的,乐土和布道者。
”这样的语句完全显示了流浪意识在撒哈拉沙漠中的沧桑与宿命的体验。
撒哈拉沙漠中的流浪意识也让三毛对生命和情感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在书中,三毛多次提到了自己对生活和情感的理解,她在流浪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更为纯粹和真切的情感,也体会到了生命的可贵和珍惜。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605b4728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80.png)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背着行囊走向了壮阔的撒哈拉,只为找寻心中的真善美和真风情;带着幻想走进了撒哈拉,无意间感受到了大漠独特、异域、神秘、浓郁的风土和人情;带着爱人闯入了撒哈拉,阴差阳错完成了一场浪漫、真挚、唯美、简单的婚礼;带着好奇探索了撒哈拉,真真切切明白了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真谛和真理……这就是传奇作家三毛和撒哈拉沙漠的故事,一个有爱情、有真心、有美景、有风情、有特色、有魅力、有传奇、有欢喜、有幻想的故事。
三毛的语言总是那么质朴、铿锵、梦幻、清新、自然、感人和亲切,尤其是那句:“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这句话简直太浪漫、太神奇、太深情、太动人了,它让人情不自禁对撒哈拉沙漠充满了向往和热爱。
还有这一句也很值得人深思,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啊!”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活着的意义和奇妙,就如三毛所说,人就应该是现实和真实的,不论生活是苦涩或悲伤,或平顺或波折,或孤独或幸福,人只有不断去感受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活着才算有意义、有价值。
在生命的征程中,一个人千万不能变的偏激、执拗和冲动,更不能只选择过享受、安逸、完美和付出的日子,不然就会变成一副自私、自利的丑陋模样。
相反,人要学会回报、感恩、牺牲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命有色度、亮度、宽度、广度和力度我喜欢三毛的文字,迷恋三毛的故事,羡慕三毛的经历,仰慕三毛的一生,我希望我能和三毛一样活得那么乐观、坦荡、真实、真切、自我、自在和自由,这样即使生活像撒哈拉沙漠一样艰难、苦涩、孤独、波折,那我这多刚强之花也永远不会干枯和死亡。
2023年《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2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____题记三毛,这个常常被人们提起的名字。
浅析《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善”
![浅析《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善”](https://img.taocdn.com/s3/m/4b90c022bb68a98271fefa90.png)
浅析《撒哈拉的故事》中的“善”作者:黄思琪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5期摘要:《撒哈拉的故事》中,无论是描写爱情生活、沙漠见闻还是邻里趣事,无一不体现出三毛的真性情——善。
沙漠的生活在常人想来,必定是枯燥、困苦的“牢狱之灾”,而三毛用她善的眼睛和手,记录下了丰富多彩、苦乐相济的“沙漠奇遇记”。
与其说是“奇遇”,不如说是三毛“义利之辨”、“因信称义”的善,让黄色的沙漠色彩斑斓、让寂寞的沙漠生活趣味良多、让寻常的沙漠经历充满魅力。
善就像这些文字的影子一样跃然纸上,《撒哈拉的故事》也成为追求善的教科书。
那么《撒哈拉的故事》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善呢?本文以三毛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为基础,研究三毛真性情中浓重的一笔——善。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善[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5-0-01一、“义利之辨”式的“善”在中文的使用上,“义”与“善”同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义利之辨”来定义善。
“义利之辩”对“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以诚明善,认为人在“诚”中可以认清善恶,并有能力判断善恶。
“诚”是人们定义善的基础。
①三毛自幼酷爱读书,她读的书种类丰富,数量巨大。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名著更是她必读的一类。
“总觉得,既然我们身为中国人,对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便当首先去涉猎才好。
思想性的文字与书籍,我爱老子、庄子、孙子和孔子。
”②熟读了以儒佛道为主的互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三毛的作品也深受它们的影响。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刻意营造沙漠文化的神秘气氛,也不刻意构造离奇曲折的情节,把还原生活的本身、抒发真情实感做目的,她的诚意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武器”。
她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
”③在沙漠,她度过人生中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光。
在那段日子里,连生病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给他人缓解痛苦的宝贵经验。
她把真诚带给了撒哈拉居民,把她对撒哈拉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对撒哈拉人民的善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大地上。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91de72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c5.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撒哈拉的故事》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散文集,其故事以流浪为主题贯穿始终。
每个故事都展现了流浪者孤独、迷茫、探索和成长的心路历程,通过这些流浪者的意识,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人性的复杂和生命的意义。
散文集中的流浪意识表现出了孤独和迷茫。
流浪是一种心灵的流离失所,是对现实不能完全认同的一种表现。
流浪者在陌生的环境中迷路了,不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
就像在故事《人是什么?》中,小王子在撒哈拉沙漠中迷路,他感到无助和孤独。
流浪者表达出了对现实世界的困惑,对自我身份和人生意义的质疑,这些都是流浪者孤独和迷茫的体现。
流浪意识还表现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求知欲。
流浪者抛弃了他们熟悉的、已知的环境,踏上了未知的旅程。
在散文集中的《太阳主宰的星球上》中,主人公飞行员遇到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枯燥无味的星球,但通过和一颗种子的对话,他渐渐发现了这颗星球背后的奥秘。
流浪者们通过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不断学习和成长,从中获得了对生命的更深层次体悟。
最重要的是,流浪意识表现出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和对内心的独白。
流浪让人不断思考生命的真谛和目标,从而引发内心的独白。
在散文集中的《跳舞前的黄昏》中,流浪者Gaston正逐渐适应自己新的生活,可他发现自己没有任何可以浸透于生活的事物。
他开始追寻内心的欢乐和对生活的热情。
流浪让人们反思自己的选择和人生轨迹,也让人重新审视自己的幸福和对生活的态度。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展现出了人类情感和心灵的多面性。
流浪者的心路历程呈现了孤独和迷茫、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
正是通过这些流浪者的意识,读者可以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的新思考和洞察。
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三毛的流浪意识
![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三毛的流浪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92ea56e658f5f61fb7366627.png)
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三毛的流浪意识摘要:三毛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她出生在重庆,在一个充满温暖与爱的家庭里长大。
她流浪异国他乡14年,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台湾女作家。
三毛非常热爱流浪,在她的人生里,超过一半的时间是在流浪。
她的作品中所流露出的流浪情结,几乎贯穿了她所有的文字,这与她根深蒂固的流浪意识密不可分。
三毛的这一段流浪生活赋予了她许多写作的灵感,她的写作与她人生也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三毛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一股浓厚的流浪意识。
《撒哈拉的故事》描写的是三毛流浪在撒哈拉沙漠,体验沙漠中的风土人情,我们也从《撒哈拉的故事》中感受到作者流浪情怀在其作品中的具体诠释以及它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流浪意识(This is a simple of the San Mao’s story about wandering aimlessly around the Sahara)Abstract: Sanmao have an extraordinary life. In Chongqing, She was born and grew up in a family that is full of love and warm. She has wandered in a foreign country for 14 years, and she is a legendary Taiwan writer. San Mao loves wandering in her life. She spent more than half of her life on wandering. Her work is showing the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which is through her writing all the time. In her writing, each word, description and feeling is deeply connected with her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The period of wandering life brings her a lot of creative inspiration for her writing and her life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er writing. San Mao has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deeply inside. "The Story of Sahara" is talking about Sanmao wandered in the Sahara and she experienced the customs in the desert. We can feel the wandering consciousness from the "The Story of Sahara" it also shows in her writing. Her writing also shows her thinking of the life.Keywords:San Mao Sahara’s story Wandering consciousness引言:流浪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去远行,没有固定的地方居住,所有的事情都要依靠自己。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0a2ec0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d7.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代表作之一,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流浪意识。
作者通过散文的形式,描绘了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的人们与动物,展现了一种对于流浪生活的感悟与思考。
通过对散文集中流浪意识的分析,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内在思想。
散文集中流浪意识的表达体现在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上。
在《小王子》中,作者写道:“只有跟着鸟群一同飞翔,我才会感到自己是个骄傲的人。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由的渴望,他希望能像飞鸟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
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者们也一直在追寻着自由的生活方式,他们拒绝被束缚在城市的喧嚣之中,选择孤独的旅行,享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广阔。
这种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是流浪意识的核心所在,作者通过散文集中对自由的描绘,展现了一种渴望自由生活的内在情感。
流浪意识还体现在对于生命意义与归属感的探寻上。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对流浪者们的生活状态进行描述,不断地探讨生命的真谛与意义。
在撒哈拉沙漠中,流浪者们与大自然紧密相连,他们在漫长的旅途中不断地思考生命的意义,反思自己的处境与选择。
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面对着孤独、荒凉与绝望,但又能感受到生命的真实与纯粹。
他们试图通过流浪生活来寻找自己的归宿,探寻生命的真谛,对于这种探寻与思考,作者在散文集中给予了深刻的表达与描绘。
流浪意识还呈现在对于自然与人性的敬畏与思考上。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对撒哈拉沙漠中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展现了对于自然的敬畏与赞美。
在作者的笔下,沙漠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又无限的存在,它展现了自然的伟大与无垠,同时也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
流浪者们在沙漠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与震撼,这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思考成为了他们流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也通过流浪者们的行为与言谈,探讨了人性的复杂与多变,他们在面对自然的同时也要面对自己内心的挣扎与矛盾。
这种对自然与人性的敬畏与思考成为了散文集中流浪意识的又一重要表现。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af5c480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c1.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撒哈拉的故事读书心得1这一个多星期看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看的是实体书,但是选择在这里写下读书笔记。
本是收到三毛的全套作品,不知道怎么地选择读了这本作为第一本书。
原本只听说三毛极高的人气以及偶尔一些经典的语录,但是直到今天看完这本书才算做是第一次真正的去读了三毛的文字。
像是走进了一个人的生活一样,我自己仿佛变成了三毛,去和荷西过日子,和撒哈拉威人相处,高兴生气孤独寂寞,感受早晚极高的温差,像是突然挨着沙漠,离沙漠中的人好近好近。
写下此书的三毛也仅仅才三十一岁,尚值正当好的年龄,既不幼稚,也不过于成熟,这让我看见一个独立自强的三毛,和一个内心火热拥有青春的三毛。
书后三毛写到写作的原因以及对于所发表作品的态度,是比较让我吃惊的,一个人该有怎样的心态去看淡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例如名望,荣誉,以及别人的欣赏。
我想换作我一定无法拥有如她一般的心态去看淡所谓作品,成就带来的财富,大概这也就是自己多年求而不得的人生态度与经历。
我欣赏三毛的文字,欣赏她本人,也同样,欣赏她火热特立独行的性格,而这恰是我们常人所难以企及的,当然,同时也关乎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等等。
关于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三毛在沙漠的家,温馨而精致,仿佛是处于滚滚沙浪中的一抹独立而坚强的嫩芽,骄傲、自信,同时却包容,大度。
其次便是撒哈拉威人,我为那一片荒漠中的落后、无知甚至愚昧而感到心酸和无奈,在“娃娃新娘”“沙漠观浴记”中尤为突出。
除过少数真诚善良与三毛为友的朴实撒哈拉居民,其余人似乎都是自私、爱占便宜的,小孩,男人,女人。
整本书也有部分是我读不懂的,因我历史和地理较差,所以读不懂书中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等等的纠纷争斗,以及关于民族的宗教自由的问题,这些问题,待我第二遍回头阅读的时候,一一解决。
看过一遍书,再回翻目录,会发现本书所述的知识、风土人情,以及智慧、善良的力量是一份多么沉甸甸的礼物,在三毛的世界里,有爱,有希望,更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即使是在那荒凉的沙漠里。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4426e17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a0.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随着20世纪初撒哈拉沙漠逐渐成为北非地区长期迁徙的主要途径,流浪意识成为撒哈拉地区人民的一种重要思想观念,他们在语言上、宗教上、族群上乃至文化上都充满流浪的态度。
赫尔曼·梅尔的短篇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对流浪意识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在语言和文化特征上凸显出流浪思想。
首先,《撒哈拉的故事》以流浪者和沙漠为主要题材,全文都充满流浪意识。
梅尔采用特定的语言和写作手法来描述沙漠中的流浪者们,他加入了旅行和迁徙的比喻,如“巴基尔渣滓成堆,在时间的流浪路上,背负着承受不住的旅程”这句话,突出了撒哈拉流浪者在时间中迁徙的持久性,从而凸显了流浪的重要性,特别是无家可归者的痛苦。
而文中也有许多类似“流浪”这样的比喻,贯穿全文,以最深刻的文字表明撒哈拉的流浪人口的状况,提醒让人们重视流浪意识和流浪者。
此外,文中同样表现出强烈的族群流浪意识。
在一些流浪者形象中,梅尔认为他们总是行走在无法抵达的地方,到达某地永远都不可能,梅尔在描述他们旅途中的艰苦状态时,加入了他们在无家可归中所面临的困境,永无宁日。
他们生活在一种虚拟的“家”中,也只有经历艰苦困苦才能找到自己的家园,游离于不同的现实和想象之间。
梅尔在《撒哈拉的故事》中采用的特殊的语言符号说明,旅行和迁徙是一种思想活动,它不仅仅是一种位置上的转变,更是一种文化价值的转变,形成一种独特的流浪精神文化。
梅尔运用对流浪精神的强烈描述,把动态改变中的流浪精神放映在文字中,自然而然地把流浪精神铭记于人们心中。
综上所述,梅尔在《撒哈拉的故事》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层文字、比喻和文化符号,加强了流浪意识,凸显出撒哈拉人民的流浪思想,诉说了他们持久的流浪精神,这历经数十年仍然在撒哈拉地区印象深刻。
心理学角度赏析撒哈拉的故事
![心理学角度赏析撒哈拉的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42bfc7c0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ea.png)
心理学角度赏析撒哈拉的故事《撒哈拉的故事》中的语言是具有三毛特色的。
她的散文语言自然、清新、朴素。
她能真实而具体地感受到写作对象所感受到的一切,对其行为动作进行白描,或用精炼的对话来还原场景,以她细腻、敏锐、准确的感知力,准确把握住写作对象的特点并注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三毛的文字就有了一种令读者忘我而入境的感染力。
读《撒哈拉的故事》,仿佛是在与三毛进行一次心灵对话,好似在听朋友讲述动人的故事、深刻的感悟、时而无羁的快乐,令人如入其境。
《结婚记》中,三毛向读者讲述她与荷西登记结婚的情景:“我伸头去看荷西,他穿了一件深蓝衬衫,大胡子也修剪了一下。
好,我也穿蓝色。
”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
三毛用了一个“伸”这个很有意味的动词,强化了她单纯活泼的性格。
接下来一个“好”单独成句,使舒缓的语调改变了节奏,与灵感突发的感觉相得益彰。
随后她对装扮自己的动作做了弱化处理,我找了一件淡蓝细麻布的长衣服。
虽然不是新的,但它有一种朴实优雅的风味。
鞋子仍是一双凉鞋,头发放下来,戴上一顶草编的阔边帽子,没有花,去厨房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没有用皮包,两手空空的。
“这段描写除了简单的动作”找、戴、拿、别“以外,如果没有前面她交代的是一次结婚外,这与周末出游又有什么不同呢?她在自我欣赏着,她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自己感觉好最重要。
这也很容易看出她的个性。
该书中每一篇文章都不求深刻,这就是很多人思考的,为什么朴素通俗的词汇在她的笔下就可以如此闪烁着光芒。
三毛用语讲求浅显,该书中很难找到生冷怪癖的字眼和拖沓繁长的句子,用词简单,尽显优雅的色彩。
这里所谓的“色彩”,就是三毛独有的个性魅力,这使她的语言脱离肤浅,上升为独具特色的个性化方式。
三毛透过《撒哈拉的故事》告诉我们,她传奇般的人生经历,是一段寻找生活的真谛,追求生命超越的心路历程。
修辞分析《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里面的每篇散文的开头几乎都有一个语言环境限定了整篇文章的语调、环境、氛围。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7e815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b3.png)
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分析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是一部由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著的作品,这部作品中所呈现的流浪意识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流浪意识是一种渴望追求自由与真理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渴望。
在《撒哈拉的故事》中,圣埃克苏佩里通过描述主人公小王子的冒险经历,以及与他所遇到的各种不同角色的对话,深刻揭示了流浪意识对人的内心和灵魂所产生的影响。
作品中通过小王子遇到的一系列不同的角色,也展现了流浪意识在其中所引发的冲突和挣扎。
在他的旅途中,小王子遇到了一些不同性格的人,如骄傲的玫瑰花、愚蠢的地理学家、自负的国王、虚荣的商人以及饱含童真的狐狸等等。
这些不同的人物代表了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实状态和心理特征。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固执和坚持,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反映了自己的欲望和渴望。
小王子与这些人物的对话中反映了他对于流浪意识的深刻思考,他试图挑战他们的思想和行为,谴责他们的浮躁和空虚。
这些对话不仅揭示了小王子内心深处对于自由与真理的追求,同时也说明了流浪意识在社会现实中的碰撞和挣扎。
流浪意识的存在也为整个故事的情节和主题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个故事从小王子离开自己的星球开始,一直到他最后离开撒哈拉大沙漠,流浪的主题贯穿始终。
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小王子的眼睛,读者可以看到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过他的对话,读者可以感受到人性的脆弱和矛盾。
流浪意识使得整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具有了更加深刻和丰富的内涵,使得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在流浪意识的引导下,小王子与其他人物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碰撞和启迪,深刻揭示了人类内在渴望的力量和社会现实的困境。
《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流浪意识,是一种对自由与真理渴望的精神状态,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被满足的渴望。
通过小王子的冒险经历和与各种不同角色的对话,圣埃克苏佩里深刻揭示了流浪意识对人的内心和灵魂所产生的影响。
小王子在流浪的旅途中,不断挑战现实的局限,不断寻求精神上的解放,这种内心的追求和挣扎,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也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读后感: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_1
![读后感: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800字_1](https://img.taocdn.com/s3/m/0493ce2a227916888486d77b.png)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浪漫的善良一直对三毛疏于了解,只听说过她的洒脱与执着,于是我怀着兴奋的心情翻开了《撒哈拉的故事》,品味她在异国他乡的生活。
虽然在这本书中更多的是简单平实的语言,却能够把奇异的沙漠和浪漫的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
真可以说读起来令人舒畅,放下时让人为之震撼。
初读伴着轻松的心情,《沙漠中的饭店》、《悬壶济世》、《沙漠观浴记》等展现了在沙漠生活的趣味,也使我觉得荒凉的大漠别有一番风情。
到了《娃娃新娘》、《荒山之夜》、《死果》,渐渐暴露出来的是沙漠的残酷,我一度放下了书,不愿再去感受三毛那艰苦的日子。
再次拿起它,读了《沙巴军曹》、《哑奴》等又令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三毛的善良。
她在《芳邻》中写到了和撒哈拉威人做邻居的经历,他们总是来要千奇百怪的东西,又偷吃天台上的水。
不过,三毛并不气恼,反而感谢这些邻居让她沙漠的日子变得五光十色。
在《哑奴》中,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和哑奴一家人成为了好朋友,一直无私地接济他们,却在羞愧自己无法帮他们脱离奴隶的生活。
同时,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哑奴全力的回报,也令我动容。
我最难以想象的是三毛的勇气和对于生活的热忱。
正是她的勇敢和热情,即使远离繁华的大都市,置身沙漠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她也能把与荷西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在《素人渔夫》中,三毛荷西迫于生计,开车到很远处抓鱼来卖。
尽管非常累,到最后反而赔了钱,两个人还是去饭店开开心心地大吃了一顿。
正像三毛所说的那样,她爱上了“这片大漠诗意的苍凉”。
在《白手成家》中,三毛叙写了从刚进入陌生又简陋的房子的灰心,到后来被别人夸赞她的房子别出心裁的骄傲。
她和荷西用装棺材的木板做家具,又慢慢地攒钱为小屋添置用品,条件上的困难可想而知,他们却从不放弃对生活情趣的向往和追求。
三毛眷恋大沙漠就像是前生的故乡,再多的艰辛也磨不灭心中的希望。
在《哭泣的骆驼》中,三毛以战争为背景,写出了巴西里、沙伊达等人的悲惨经历。
沙伊达“沉静的微笑,像一轮初升的明月,突然笼罩了一室的光华”,然而她“漆黑得深不见底的大眼睛”在听见巴西里的死讯后却变得了无生趣,这样一个脱俗的美女沦落为当时政治纠纷的牺牲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在《撒哈拉的故事》中浅析
摘要:《撒哈拉的故事》中,无论是描写爱情生活、沙漠见闻还是邻里趣事,无一不体现出三毛的真性情——善。
沙漠的生活在常人想来,必定是枯燥、困苦的“牢狱之灾”,而三毛用她善的眼睛和手,记录下了丰富多彩、苦乐相济的“沙漠奇遇记”。
与其说是“奇遇”,不如说是三毛“义利之辨”、“因信称义”的善,让黄色的沙漠色彩斑斓、让寂寞的沙漠生活趣味良多、让寻常的沙漠经历充满魅力。
善就像这些文字的影子一样跃然纸上,《撒哈拉的故事》也成为追求善的教科书。
那么《撒哈拉的故事》中,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善呢?本文以三毛的代表作《撒哈拉的故事》为基础,研究三毛真性情中浓重的一笔——善。
关键词: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善
一、“义利之辨”式的“善”
在中文的使用上,“义”与“善”同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义利之辨”来定义善。
“义利之辩”对“义”的定义可以归结为以诚明善,认为人在“诚”中可以认清善恶,并有能力判断善恶。
“诚”是人们定义善的基础。
①
三毛自幼酷爱读书,她读的书种类丰富,数量巨大。
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名著更是她必读的一类。
“总觉得,既然
我们身为中国人,对于丰富的中国文化便当首先去涉猎才好。
思想性的文字与书籍,我爱老子、庄子、孙子和孔子。
”②熟读了以儒佛道为主的互融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三毛的作品也深受它们的影响。
《撒哈拉的故事》中,三毛不刻意营造沙漠文化的神秘气氛,也不刻意构造离奇曲折的情节,把还原生活的本身、抒发真情实感做目的,她的诚意是打动观众的重要“武器”。
她自己也说:“我的文章是身教,不是言教。
”③
在沙漠,她度过人生中最快乐最轻松的时光。
在那段日子里,连生病在她的笔下也变成了给他人缓解痛苦的宝贵经验。
她把真诚带给了撒哈拉居民,把她对撒哈拉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对撒哈拉人民的善留在了那片广袤的大地上。
《娃娃新娘》表达了三毛对撒哈拉威腐朽落后婚俗的痛恨和谴责、对少女姑卡命运的无限同情、对无力与封建做斗争的撒哈拉妇女的关切。
“等到阿布弟拿着一块染着血迹的白布走出房来时,他的朋友们就开始呼叫起来,声音里形容不出的暧昧。
在他们的观念里,结婚初夜只是公然用暴力去夺取一个小女孩的贞操而已。
”④对婚礼的失望描写的真切可感,对腐朽制度和维护它的人的愤怒和谴责在文字中充满力量。
“现在可以睡了,婚礼已经过去了。
”⑤这温柔的一句是全文的结尾。
短短几个字,把对少女的关怀、怜爱描写寂静轻盈却温暖厚重。
三毛真诚的态度从她真诚的文字中显露,而真诚的文字又源于她真诚的内心,这便是三毛的善。
二、“因信称义”式的“善”
中文和合本《圣经》用“义”字来翻译保罗在《罗马书》中的dikaiosune(英译为therighteousness),并进而用“因信称义”来翻译路德的
solafida(justificationbyfaithalone)。
“因信称义”在信心的基础上定义“义”,认为人没有能力判断善恶,因而在善恶问题上必须完全依赖耶稣(至善本身)。
进一步分析表明,“诚”要求人在判断善恶时拥有完全的判断权,而“信”则要求人在面对善恶时完全交出判断权。
“因信称义”要求我们完全信任神,并在信任中交出善恶判断权。
在这种生存境界中,我们对神的认识完全通过信心来接受;除了接受,我们没有别的途径认识神。
⑥
三毛出生于一个基督教的家庭,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
相信善的存在、坚守善的态度,在三毛的身上具体表现为爱。
相信善的存在,是她爱的根源。
爱变成了三毛处世的态度。
在她的真性情中,体现得最强烈的就是爱。
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人类,同时也热爱着“真爱”。
《白手成家》中,三毛夫妇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徒步从机场走到小镇,不会吹着烈风顶着烈日、忍受着干旱、缺水的极度考验定居沙漠。
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就不会把正对垃圾场、背靠乱石,破烂不堪、小如巢穴的房间布置成为宾客不断的“真正的艺术宫殿”。
这浓烈的对生活、生命的热爱是支撑她在极端环境下走下去的希望,也是她坚守基督教义、相信善存在的表现。
《素人渔夫》中,被欠账、被拒绝、怕羞、劳累、请客、收账失败让三毛夫妇“渔夫”变富翁的美梦彻底破灭。
可三毛对它的态度,不过是一句“我坐在浴室门口的石阶上,又哭又笑起来。
”⑦没有爱,常人看来的“赔本买卖”怎么会让三毛写出如此轻松洒脱的文字——三毛对生活的爱不由得到的金钱多少而决定。
正是三毛对生活、自然的爱,体现了她对人生的善。
《哑奴》三毛被哑奴的善良和真诚深深感动,时不时地在物质和精神上帮助哑奴。
哑奴更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默默地用爱和尊重回报着三毛。
三毛对哑奴的爱与尊重表达的是对种族歧视、阶级压迫的愤慨、对人类和平、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的渴望。
真挚的语言和其传达出的热切的关爱让读者感受到了爱无阶级种族之分:只有突破了阶级种族枷锁的爱,才是广博的爱;只有广博的爱,才是至高的善。
三毛说:“人活在世界上最重要的是有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⑧她的一生与爱相随:寻找爱,奉献爱,成全爱。
相信爱、相信善的存在,是她不断追求爱的动力。
参考文献:
[1][6]谢文郁.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J].世界哲学.2005第四期.
[2][8]三毛.亲爱的三毛[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09月:69.33.
[3]三毛.两极对话——沈君山和三毛[DB/OL].
http:///sanmao/10/014.htm
[4][5][7]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30.3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