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青少年犯罪案例分析
法律案例及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21年5月,我国某市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
被告人小王(化名),男,16岁,系某中学初三学生。
小王因家庭经济困难,加上对网络游戏的热衷,产生了盗窃他人财物的念头。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暗中观察后,小王选择在深夜潜入邻居李某家中盗窃。
经调查,小王共盗窃了李某家中的现金、电子产品等财物,价值人民币2万余元。
二、案件经过2021年6月,李某在家中发现自己家中财物被盗,遂报警。
警方经过调查,迅速锁定了嫌疑人小王。
在警方的审讯下,小王交代了其盗窃的事实。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
三、案件审理案件移送至某市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小王进行了审理,并充分考虑了其未成年人的身份、犯罪动机、悔罪表现等因素。
法院认为,小王的行为已构成盗窃罪,但鉴于其犯罪时未满18周岁,且认罪态度良好,悔罪表现明显,故依法对其从轻处罚。
四、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小王的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对其关爱不足,导致其产生盗窃的念头。
(2)学校因素:小王所在的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未能及时发现其心理问题,也未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3)社会因素:网络游戏的普及,使得一些未成年人沉迷其中,导致其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
2. 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小王已满16周岁,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盗窃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关心其生活,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青少年具体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案情简介:小明,男,17岁,某中学高三学生。
2023年3月,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了盗窃的想法。
经过一番策划,他选择在学校附近的文具店内实施盗窃。
3月15日晚上,小明趁店内无人之际,窃取了价值人民币5000元的文具。
得手后,小明迅速逃离现场,并将赃物变卖。
3月20日,案发文具店老板发现被盗,随即报警。
警方根据监控录像和线索,于3月22日将小明抓获。
案例分析:一、案件定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之规定,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小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了文具店内的财物,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
二、案件分析1. 犯罪动机小明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盗窃动机,这是导致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家庭经济困难并非犯罪行为的合理借口,但却是小明走上犯罪道路的诱因。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因家庭经济困难而犯罪的现象并不少见。
因此,关注青少年家庭经济状况,提供必要的经济援助和心理疏导,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2. 犯罪手段小明在实施盗窃过程中,选择了秘密窃取的方式,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他事先对盗窃目标进行了选择,并在作案时尽量避免被发现。
这种作案手段表明小明具有一定的犯罪经验,但也反映出其防范意识不强。
3. 犯罪后果小明盗窃行为给文具店老板造成了经济损失,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犯罪后果方面,本案属于一般盗窃案件,对社会的危害性相对较小。
三、法律适用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小明犯盗窃罪,应当依法受到刑事处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合考虑小明的犯罪动机、手段、后果以及悔罪表现,法院可依法对其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 刑事诉讼法适用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法院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
青少年法律案例评析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然而,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上升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为例,对青少年法律案例进行评析,以期对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件背景2018年,某市发生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查,张某伙同他人,在一个月内多次在公共场所实施盗窃,涉案金额共计2万余元。
张某的父母对其行为深感痛心,表示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并请求司法机关从轻处理。
三、案件评析(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属于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对他的关爱和教育不足。
在成长过程中,张某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导致其心理发展不平衡,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
2. 学校原因:张某就读于某中学,学校对学生管理不到位,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不够重视。
这使得张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
3. 社会原因:张某生活在社会转型期,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游戏的普及也使得部分青少年沉迷其中,忽视了学业和现实生活。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1. 刑事责任:根据我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张某已满十六周岁,对其犯罪行为应承担刑事责任。
2. 民事责任:根据我国《侵权责任法》,侵权行为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张某在犯罪过程中,给受害人造成了经济损失,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3. 刑事附带民事责任: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受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赔偿损失。
本案中,张某的父母愿意赔偿受害人损失,司法机关可以从轻处理。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关爱和教育,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
2. 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 社会教育:加强社会风气建设,净化网络环境,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少年犯法律案例分析范文(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本案例涉及一名16岁的少年犯,名为李某。
李某因涉嫌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后经审理,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本案例旨在通过对李某犯罪行为的分析,探讨少年犯法律问题的处理方法,以及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案例事实李某,男,16岁,某中学初二学生。
因其家庭经济困难,李某长期在学校附近的小卖部盗窃零食。
据调查,李某自2018年3月至2018年5月,共盗窃小卖部零食价值人民币5000元。
2018年5月,李某被小卖部老板发现并报警。
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立即对李某进行侦查,并在李某家中查获部分被盗物品。
李某对其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因素:李某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指导,导致其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2)学校因素:李某所在学校对学生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其不良行为。
(3)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李某产生了盗窃的念头。
2. 法律适用分析(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李某虽未满十六周岁,但其盗窃行为已构成犯罪。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李某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且无再犯罪的危险,符合缓刑条件。
3. 法律处理分析(1)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以盗窃罪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
(2)法院同时要求李某接受社区矫正,并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法制教育。
四、预防青少年犯罪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及时发现并纠正不良行为。
青少年触犯法律典型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触犯法律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揭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为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二、典型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市一名16岁少年因抢劫被判刑案例简介:小明(化名),16岁,初中辍学后沉迷网络游戏,因欠下巨额游戏装备费用,遂萌生抢劫念头。
一天,小明与同伙窜至一居民小区,持刀抢劫了一名女性,抢得人民币500元及一部手机。
案发后,小明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分析:小明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离异,缺乏关爱和教育,导致其心理扭曲。
(2)社会因素:小明沉迷网络游戏,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法律意识淡薄。
(3)学校因素:小明初中辍学,缺乏良好的教育,未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 案例二:某县一名17岁少女因参与聚众斗殴被判刑案例简介:小芳(化名),17岁,高中在读生。
一天,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遂纠集多名同学,持械与对方发生斗殴。
在斗殴过程中,小芳将对方打成重伤,后被警方抓获。
经审理,小芳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案例分析:小芳参与聚众斗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情绪冲动:小芳因与同学发生矛盾,未能控制情绪,导致行为失控。
(2)法律意识淡薄:小芳对聚众斗殴的法律后果认识不足,未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将承担法律责任。
(3)同伴压力:小芳在同学中受到不良影响,认为参与斗殴是一种勇敢的表现。
3. 案例三:某市一名15岁少年因盗窃被判刑案例简介:小强(化名),15岁,初中在读生。
小强因沉迷网络游戏,经常向同学借钱购买游戏装备。
然而,小强并未偿还借款,反而变本加厉,开始盗窃同学的钱财。
在一个月内,小强先后盗窃了5名同学的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小强被警方抓获,并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
案例分析:小强盗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家庭因素:小强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关爱和指导。
法律案件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凸显,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青少年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健康成长对社会稳定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部分青少年因各种原因走上犯罪道路,不仅损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也给自己和家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
本文将从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入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案件概述2019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被告人小张,17岁,因与同学发生纠纷,持刀将对方刺伤,造成对方重伤。
案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张平日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家庭环境较为紧张。
此次犯罪,小张供述称,其因一时冲动,没有考虑后果。
三、青少年犯罪成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
在小张的案例中,其家庭环境紧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子女的关爱和沟通,导致小张性格孤僻,缺乏安全感。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小张所在学校虽然重视学习成绩,但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关注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解决。
3. 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竞争激烈,部分青少年在追求物质享受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如网络赌博、毒品等。
小张在案发前曾接触过网络赌博,受到不良影响。
4. 心理因素: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小张因性格孤僻,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导致心理压力过大,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四、对策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子女的成长,加强与子女的沟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同时,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子女的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2. 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同时,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
3. 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赌博、毒品等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青少年法律案例即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现象日益突出。
其中,盗窃犯罪尤为严重。
本文以某市一起未成年人盗窃案为例,对青少年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进行分析。
(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5月,某市一名15岁的中学生李某,伙同另外两名未成年人盗窃了一辆停放在小区内的摩托车。
三人将摩托车盗走后,将摩托车卖掉,得款共计5000元。
案发后,李某等三人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经审理,法院认为李某等三人构成盗窃罪,依法判处李某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000元。
另外两名未成年人因年龄较小,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二、案例分析(一)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原因1. 家庭因素:家庭教育缺失、家长监管不力是导致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重要原因。
在案例中,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他的教育和关爱,导致他形成了不良习惯。
2.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网络诱惑等因素对未成年人产生了负面影响。
案例中,李某在网络上接触到盗窃、抢劫等违法犯罪信息,受到不良影响。
3. 个人因素:未成年人心理发展不成熟,道德观念淡薄,自制力差,容易受到外界诱惑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未成年人盗窃犯罪的法律问题1. 刑事责任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在本案中,李某已满十四周岁,其盗窃行为构成盗窃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问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七十二条、第七十三条,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
在本案中,法院依法对李某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犯罪从轻处罚的原则。
3. 刑罚执行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执行,应当注重教育和挽救。
青少年法律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治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
本文将以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例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例简介某市一名17岁的少年小明(化名),因盗窃邻居价值5000元的财物被公安机关抓获。
经调查,小明曾多次盗窃他人财物,此次盗窃行为是其最后一次。
在审讯过程中,小明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过。
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明被判定为未成年人犯罪,并依法对其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三、案例分析1.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许多家庭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失,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然而,一些学校在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足,导致青少年无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社会环境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社会环境对其影响极大。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网络信息等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使其容易受到诱惑,走上犯罪道路。
2.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1)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提高学校德育教育质量。
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在面对诱惑时能够自觉抵制。
(3)净化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等媒体的管理,打击违法犯罪活动,为青少年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4)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
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实行了严格的法律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不断完善未成年人犯罪法律体系,加大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打击力度。
四、结论青少年犯罪问题是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引言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国家的繁荣昌盛。
然而,近年来,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析以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案件背景、犯罪过程、法律适用等方面的分析,探讨青少年法律犯罪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以期对青少年法律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
二、案件背景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6岁,系该校初三学生。
案发当晚,李某与同班同学王某(男,15岁)因琐事发生争执,李某持刀将王某刺伤,造成王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三、犯罪过程1. 犯罪动机:李某与王某的矛盾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小摩擦。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两人因争执而发生了肢体冲突。
李某在冲突中受到伤害,心生怨恨。
2. 犯罪手段:案发当晚,李某携带一把折叠刀来到王某家,趁王某不备,持刀将其刺伤。
3. 犯罪后果:王某被刺伤后,李某逃离现场。
王某经抢救后,仍留下严重的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
四、法律适用1. 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李某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犯故意伤害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李某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依法应当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五、青少年法律犯罪原因分析1. 家庭教育缺失:李某的父母忙于工作,疏于对李某的关爱和教育,导致其法制观念淡薄,道德品质低下。
2. 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青少年法制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未能充分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3. 社会环境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在面对矛盾和冲突时,容易采取暴力手段解决问题。
4. 个人心理因素:李某性格孤僻,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最终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六、预防措施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他们的法制观念和道德品质,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发生在我国某市的青少年抢劫案,旨在通过对该案的分析,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适用、教育改造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概述(一)基本案情2022年5月,某市高中生李某与同学王某、赵某因一时冲动,预谋抢劫。
三人分工明确,李某负责寻找作案目标,王某负责实施抢劫,赵某负责望风。
在一次放学途中,李某发现了一名独自行走的中学生小张,三人遂决定对其实施抢劫。
当天下午,王某持刀将小张逼至一处偏僻角落,赵某在附近望风。
王某威胁小张交出钱财,小张无奈之下将身上的200元现金交给王某。
得手后,三人迅速逃离现场。
事后,小张报警,警方迅速将三人抓获。
(二)案件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王某的行为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应当以抢劫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一)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二)抢劫财物数额巨大的;(三)抢劫致人死亡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四)多次抢劫或者抢劫多人;(五)抢劫手段恶劣,情节严重的。
本案中,王某抢劫的金额虽不大,但考虑到其系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且认罪态度较好,故法院依法对其从轻处罚,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5000元。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适用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定罪量刑符合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
首先,法院认定王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符合抢劫罪的构成要件。
其次,法院根据王某的犯罪情节、认罪态度等因素,依法对其从轻处罚,体现了我国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宽严相济原则。
(二)教育改造本案中,法院对王某的判决体现了对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
一方面,通过刑罚的制裁,让王某认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从而悔过自新;另一方面,法院在判决中明确指出,王某应当接受社区矫正,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学习法律知识等方式,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法律青少年案例剖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案件数量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更是备受社会关注。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剖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和预防措施,以期为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案例简介(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6月,某市某中学学生陈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调查,陈某曾因盗窃被学校处分,但并未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
案发当晚,陈某伙同另一名未成年人刘某,携带刀片,强行进入某便利店,抢走店内财物共计人民币2000元。
案发后,陈某和刘某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处理结果陈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刘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
此案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针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三、案例剖析(一)青少年犯罪原因1. 家庭因素(1)家庭教育缺失:部分青少年家庭环境不和谐,父母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子女的教育和关爱,导致子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家庭暴力:家庭暴力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长期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下的青少年,容易产生心理创伤,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1)学校教育偏差:部分学校过分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道德观念、法律意识等方面存在缺陷。
(2)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害者往往因为无法承受心理压力而走上犯罪道路。
3. 社会因素(1)社会不良风气:部分青少年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导致价值观扭曲。
(2)网络诱惑:互联网的普及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从而走上犯罪道路。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1. 犯罪手段多样化:青少年犯罪手段不断创新,从传统的盗窃、抢劫发展到网络犯罪、毒品犯罪等。
2. 犯罪团伙化:部分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团伙化特点,成员之间相互勾结,作案手段更加隐蔽。
3. 犯罪动机低级:青少年犯罪动机往往源于物质追求、报复心理等低级动机。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本文将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对青少年犯罪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案例介绍案例一:小张,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张辍学在家,整日游手好闲。
一天,他与几个朋友在街头闲逛时,看到一位老人摔倒在地,身边无人帮忙。
小张心生歹念,与朋友一起将老人身上的财物抢走。
事发后,小张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案例二:小王,女,15岁,高中一年级学生。
小王性格孤僻,与同学关系紧张。
一次,她在课堂上因与同学发生争执,被班主任批评。
放学后,小王怀恨在心,回到家中拿起一把水果刀,将班主任刺伤。
事发后,小王被公安机关抓获,并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三、案例分析1. 家庭因素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青少年犯罪,都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
小张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他的成长;小王则因家庭关系紧张,缺乏关爱。
这些因素导致青少年心理失衡,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但部分学校存在教育质量不高、管理不善等问题。
案例一中的小张因辍学在家,未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案例二中的小王则因与同学关系紧张,无法在课堂上正常学习。
这些问题导致青少年心理扭曲,容易产生犯罪念头。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严重影响。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受到了街头不良行为的影响。
此外,网络暴力、色情信息等不良信息也容易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
4. 个人因素青少年自身因素也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青少年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沦丧,容易受到不良诱惑。
案例一中的小张和小王,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四、预防措施1. 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然而,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走上了犯罪道路。
本案例选取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通过分析案件过程、法律适用以及社会影响,探讨青少年犯罪的法律问题。
二、案例介绍(一)案件基本情况2019年6月,某市发生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张某因涉嫌抢劫罪被公安机关逮捕。
经查,张某伙同同案犯李某(16岁)、王某(15岁)于2019年5月某日晚,携带刀具在某小区内抢劫一名女性,抢得现金1000元。
作案后,三人分赃,张某分得600元。
(二)案件处理公安机关依法对张某、李某、王某三人进行逮捕。
经审理,法院认为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共同抢劫他人财物,构成抢劫罪,依法分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两年、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原因分析1. 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张某跟随母亲生活。
母亲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张某,导致张某缺乏关爱,性格孤僻,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2. 学校原因:张某就读于当地一所初中,学校教育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对学生关爱不足,导致张某学习态度消极,厌学情绪严重。
3. 社会原因:张某生活在社会风气较为复杂的环境中,容易接触到不良信息,如网络赌博、毒品等,这些因素对张某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法律适用分析1. 刑法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案中,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共同抢劫他人财物,构成抢劫罪。
2. 刑罚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抢劫罪的刑罚为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本案中,法院依法对张某、李某、王某三人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三)社会影响分析1. 对受害者的影响:本案中,受害女性遭受抢劫,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家庭财产遭受损失,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影响。
案例分析法律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了探讨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本文将以一起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8年,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犯罪嫌疑人甲、乙、丙均为未成年人,因生活贫困,共同策划抢劫。
在实施抢劫过程中,三人抢夺了受害人的财物,并将受害人打伤。
案发后,警方迅速介入调查,将三人抓获。
三、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1)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部分家庭由于父母忙于工作、缺乏教育意识等原因,导致青少年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导致青少年道德素质低下。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犯罪具有很大影响。
如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不良信息,使青少年价值观扭曲,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 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的作用(1)法律具有威慑力。
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有力工具。
通过依法惩处犯罪行为,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使青少年意识到犯罪的严重后果。
(2)法律具有教育作用。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可以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使其认识到犯罪行为的危害,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3)法律具有预防作用。
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可以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四、法律与青少年犯罪治理的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
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优化学校教育。
学校要重视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3. 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网络、影视作品等传播渠道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传播。
4. 完善法律体系。
针对青少年犯罪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规定,加大对青少年犯罪的惩处力度。
5. 强化法律援助。
为青少年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其解决法律问题,使其在法律保护下健康成长。
五、结论法律在青少年犯罪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法律案例分析范文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8年7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青少年犯罪案件。
犯罪嫌疑人李某,男,15岁,系该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李某因长期受到同学欺负,心生怨恨。
在一次放学后,李某持刀将欺负他的同学张某刺伤,造成张某重伤。
案发后,李某逃逸至外地,后被公安机关抓获。
二、案件审理此案由某市某区人民法院审理。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进行了审理。
三、案例分析1. 犯罪主体分析李某作为未成年人,属于青少年犯罪主体。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李某的年龄虽然不满16周岁,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2. 犯罪动机分析李某犯罪的动机是报复。
长期受到同学欺负,使李某产生了怨恨心理。
这种心理的积累最终导致了李某的犯罪行为。
青少年时期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
因此,青少年犯罪往往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
3. 犯罪后果分析李某的犯罪行为造成了张某重伤,给张某及其家庭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的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李某的行为已经构成故意伤害罪,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4. 法律适用分析在审理过程中,法院依法对李某进行了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李某不满十六周岁,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应当采取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充分考虑了李某的年龄、犯罪动机、犯罪后果等因素,依法对其进行了判决。
四、案例启示1.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对于预防青少年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青少年法律犯罪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2019年,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欺凌事件。
受害者小明(化名)是一名初二学生,因成绩优异而受到同学嫉妒。
在一段时间内,小明遭到了多名同学的辱骂、殴打和孤立,身心受到极大伤害。
经过调查,发现这起事件涉及多名青少年,其中包括施暴者和旁观者。
二、案件经过1. 事件发生:小明因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受到同学嘲笑,随后遭到多名同学的辱骂和殴打。
在课间休息时间,小明再次遭到同样的待遇,甚至被要求在地上爬行。
2. 事件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欺凌行为愈发严重。
小明被要求向欺凌者下跪、拍打胸部,甚至被逼迫向全班同学道歉。
期间,小明多次向班主任反映情况,但班主任未给予重视。
3. 事件爆发: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小明再次遭到殴打,他忍无可忍,奋起反抗。
此时,旁观者小李(化名)上前劝架,却被误伤。
事件最终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三、案件分析1. 施暴者心理分析:施暴者多为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不成熟,易受外界影响。
他们在生活中可能遭遇挫折,为了发泄情绪,选择欺凌他人。
此外,部分施暴者存在暴力倾向,认为通过暴力手段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
2. 旁观者心理分析:部分旁观者存在“旁观者效应”,认为他人会受到伤害,而自己不会受到影响。
此外,部分旁观者可能害怕介入冲突,担心自己受到伤害。
3. 学校管理问题:学校在事件发生后,未能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欺凌行为,导致事件恶化。
此外,班主任在事件处理过程中存在失职行为,未能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 家庭教育问题:部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不当,忽视了对子女心理健康的关注。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四、案件处理1. 学校处理:学校对涉事学生进行了严肃处理,对施暴者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他们向受害者道歉。
同时,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的法律意识。
2. 家庭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法律案例分析青少年(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犯罪案件呈现出上升趋势。
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青少年犯罪案件,旨在通过分析案件的具体情况,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
二、案件概述某市发生了一起青少年抢劫案。
被告人小张,男,17岁,初中文化程度。
被害人小王,男,15岁,初中文化程度。
案发当晚,小张和小王在放学途中,看到一名单身女性行走,两人产生抢劫的念头。
小张和小王持刀将被害人小王逼至一处偏僻角落,威胁其交出钱财。
在抢劫过程中,被害人小王反抗,小张用刀将其刺伤。
随后,两人逃离现场。
被害人小王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
三、案件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张和小王均来自单亲家庭,父母忙于工作,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和教育。
这种家庭环境导致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学校教育不足:两人在学校表现不佳,学习成绩差,缺乏对知识的渴望。
学校教育未能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和诱惑时,无法正确应对。
(3)社会环境因素:当前社会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这些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负面影响。
此外,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风险。
2. 法律后果分析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被告人小张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小王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被害人小王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其家属可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被告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3. 预防措施分析(1)加强家庭教育: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学业和品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治观念。
(3)净化社会环境:政府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加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监管,防止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法律青少年案例及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犯罪现象尤为突出。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本案例选取了一起典型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对其进行分析。
二、案例简介2019年5月,某市某中学发生了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犯罪嫌疑人张某,男,17岁,初中毕业。
由于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张某心生怨恨,决定报复。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张某携带一把水果刀,将一名同学刺伤,导致该同学重伤住院。
事后,张某主动投案自首。
三、案例分析1. 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原因:张某的家庭环境较为复杂,父母离异,母亲再婚,张某长期跟随祖母生活。
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张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原因:张某就读的中学管理不善,校园暴力现象严重。
同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未能得到及时解决,导致张某产生报复心理。
(3)社会原因:当前社会风气浮躁,一些不良信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
张某沉迷于网络游戏,接触到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导致其心理扭曲。
2. 犯罪心理分析(1)报复心理:张某长期遭受同学欺凌,内心充满怨恨。
在无法承受压力的情况下,产生了报复心理,选择伤害他人。
(2)冲动心理:张某在作案过程中,未充分考虑后果,表现出强烈的冲动心理。
(3)法制观念淡薄:张某对法律知识了解甚少,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在犯罪后仍能保持冷静,主动投案自首。
3. 案件处理分析(1)司法机关处理:根据我国《刑法》相关规定,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鉴于张某犯罪时不满18周岁,依法从轻处罚。
法院判决张某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
(2)家庭教育:张某的母亲在判决后,开始重视家庭教育,积极改正自身错误,为张某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3)学校教育:学校加强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重视校园暴力问题的解决,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四、启示与建议1.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2. 重视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青少年法律正面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小张,男,16岁,某中学高一学生。
小张自小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流,但在学习上表现出色。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张开始出现叛逆心理,对家庭、学校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张结识了一群社会青年,开始沾染不良习气。
在一次聚会上,小张被诱导参与了一起盗窃案件。
事后,小张内心深感愧疚,但又害怕承担法律责任。
在家人和老师的劝说下,小张最终鼓起勇气投案自首。
二、案例分析1. 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小张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他的生活和学习,导致他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品德、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一些学生法制观念淡薄。
(3)社会环境复杂:小张结识的社会青年,他们中的部分人法制观念淡薄,给小张带来了不良影响。
2.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小张已满十六周岁,其参与盗窃的行为构成犯罪。
然而,考虑到小张是未成年人,具有自首情节,法院对其从轻处罚。
3. 青少年犯罪的法律保护(1)法律援助: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给予法律援助。
(2)教育改造:法院在判决小张刑罚的同时,要求其接受教育改造,帮助其重新融入社会。
三、案例启示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给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学校教育的完善: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 社会环境的净化:社会各界要共同关注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止他们受到不良影响。
4. 法律保护与教育改造相结合:对未成年人犯罪,既要依法惩处,又要注重教育改造,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四、总结小张案例反映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及法律保护措施。
通过分析案例,我们认识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等因素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青少年法律事件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少年犯罪事件逐渐增多,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案例分析将以一起典型的青少年法律事件为例,探讨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法律后果以及预防措施。
案例一:校园暴力事件(一)案件简介某市一所中学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校园暴力事件。
一名初中生甲因不满同学乙的行为,纠集同班同学丙、丁等人,对乙进行殴打,造成乙身体多处受伤。
警方介入调查后,甲、丙、丁等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
(二)案例分析1. 事件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缺失:甲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心甲的成长,导致甲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学校教育不足: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不够,未能及时引导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同伴影响:甲身边的朋友多是一些不良少年,他们互相影响,逐渐走上了犯罪道路。
2. 法律后果分析甲、丙、丁等人因涉嫌故意伤害罪被刑事拘留,将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这不仅对受害者乙造成了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对甲、丙、丁等人的成长产生了严重影响。
3. 预防措施建议(1)加强家庭教育: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成长,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2)完善学校教育: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加强社会监管:社会各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关爱和引导,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案例二:网络诈骗事件(一)案件简介某市一名高中生小王在网络上结识了一名自称“高富帅”的网友。
在对方诱导下,小王向其汇款数万元,后发现对方是骗子。
警方介入调查后,抓获了犯罪嫌疑人,追回了被骗款项。
(二)案例分析1. 事件原因分析(1)网络安全意识淡薄:小王缺乏网络安全意识,容易受到网络诈骗的侵害。
(2)缺乏辨别能力:小王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容易被骗子利用。
(3)法律意识不强:小王对法律缺乏了解,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法律后果分析犯罪嫌疑人因涉嫌诈骗罪被刑事拘留,将面临相应的刑事处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故意伤害案例分析
一直以来,青少年犯罪问题都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青少年犯罪率逐渐增长更引起了社会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进一步关注。
本文以“A、B等人故意伤害案”的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本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和“教育、感化、挽救”的司法理念,分析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整治青少年犯罪,多角度提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希望在预防未成年犯罪、引导有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回归正常健康生活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案情简介
2014年12月26日23时许,被告人A在涡阳县青年路遭到C、D、E(以上三人另案处理)三人殴打并被抢走现金大约四、五元钱。
之后,被抢劫的A在文化广场遇见B、F、G(未满16周岁)等人,便将其被抢的事情讲给B等人,想让B等人帮其报仇。
B遂邀集A、F、G等人,在青年路菜市街北头找到了正准备对H实施抢劫的C、D、E、I四人。
在未核实H与C等人关系的情况下,遂上前进行殴打。
在殴打过程中C、D、E、I四人逃跑,A等人便对没跑掉的H进行殴打,在殴打过程中,A用刀扎H后背两刀,之后A等人跑回青年路南头。
在殴打过程中,A用刀向C的背部、腰部、大腿各扎一刀。
后经法医鉴定,H右背部、左背部裂伤3. 6CM;C左腰背部刀刺伤、腹部开放性刀刺伤、右髋部皮肤裂伤,以上二人伤情均系刀伤所致,所受外伤其损伤程度均为重伤二级。
二、案件特点
本案中,共有11名犯罪嫌疑人,其中有9名未成年人,2名刚满1 8周岁的成年人,全部是在校学生。
本案最终A、B等4人由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其余7人在和公安机关联系后经公安机关主动撤案,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绝对不起诉)。
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及细致的审查,在此基础上分析本案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本案为具有团伙犯罪性质的青少年共同犯罪。
本案的A被C等人抢劫后,纠集同一所学校的B等其他青少年,用刀捅伤H、C,致二人重伤二级,是故意伤害行为的实行犯。
B在两次打架中都起到了纠集的作用,并两次都对被害人实施了殴打行为。
邀集人将自己从QQ上购买的管制刀具(直把,20CM长)提供给A作为作案工具,另一邀集人亦参与了H的殴打。
其他人亦对A持刀致H、C重伤起到帮助、协助,或助威的作用,具有从犯的性质。
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单独实施犯罪的局限性,而且其心理也更多地倾向于形成团伙作案。
本案属于青少年自行组织起来的共同犯罪,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青少年自身素质的好坏是决定其是否违法的关键,这类自行组织的青少年犯罪在实施犯罪时往往有胆怯心理,总感觉一个人势单力薄,心理不成熟再加上外界因素的刺激,就纠集上多人,形成“作案氛围”,既能一哄而上,又能分工合作。
可以看出,青少年群体形成团伙、组织对其心理能产生一定的心理安慰效应和行为激励效应,能弱化其即将实施犯罪行为的恐惧感。
2、犯罪低龄化,涉案青少年多为未成年,身心发展不同步。
本案中涉案的共有11名青少年,其中有9名未成年人,2名刚满1 8周岁的
成年人,均为同一所学校的在校生,犯罪嫌疑人的年龄普遍较低,以未成年为主。
未成年人处在心理发育的关键期,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喜欢模仿和崇拜一些刺激性强的,具有冲击力的思想和行为。
一方面,青少年的身体功能趋于成熟,生理特征较之幼年有了长足发展,具有了实施不良行为甚至暴力犯罪的行为能力,同时心智发展较不成熟,法律意识淡薄,主观上缺乏对自己所接受信息的是非判断能力和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A在遭遇抢钱后,情绪冲动,在未搞清事实状况的情况下对原本无关的被害人H“报复”,殴打致其重伤二级就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青少年犯罪状况。
3、本案存在被害人过错的情形,属于“引发型”过错,是重要的量刑情节。
本案的被害人C在被殴打之前,伙同D、E三人殴打并向A要钱,犯罪嫌疑人A在被迫交出5块钱后出于“报复”、“出气”等青少年特有的心理,而实施了犯罪行为。
从这点来看,被害人C具有一定的过错,是A纠集其他青少年一起实施犯罪的诱因。
被害人过错主要分为引起被告人行为的“引发型”过错和激化矛盾加剧地“激化型”过错。
本案中被害人C一伙人的行为就属于前者。
被害人的行为之所以受到刑法的评价,并不是因为此行为本身违反了刑事法律的命令性或者禁止性规定,而是因为其影响了刑事法律所评价的被告人的行为。
事实上,在每年审结的青少年侵犯人身权利案件中,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提出被害人存在过错的不在少数,被害人过错一直作为青少年被告人的重点量刑考虑情形。
本案件亦体现了青少年刑事案件中这一典型的特点。
4、本案充分反映了青少年犯罪临时起意、冲动、缺乏理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