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价值论 (1)

合集下载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PT34张)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PPT34张)

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创造加之的理论的同时, 创立了劳动二重性理论,第一次确定了什么样的劳动形成价 值,为什么形成加之以及怎样形成价值,阐明了具体劳动和 抽象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不同的作用,从而为揭示剩余 价值的真正来源,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
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 的二重性

价值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
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 性。 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一定比例相交换,就 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 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 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在质上是相同的,因而它们可以相互比较。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 现形式。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 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 交换的原则进行。
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既支配商 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 自发波动。
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 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从 较长时间来看,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 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货币形式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贮藏手段 支付手段 世界货币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引言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商品的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价值论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们需求的能力),还具有交换价值(通过交换获得其他商品的能力)。

而交换价值则由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决定。

二、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而获得的超过工人工资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雇佣工人进行生产,工人创造了商品的劳动价值,但只能获得其中一部分作为工资,而剩下部分则归资本家所有。

三、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劳动价值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劳动时间与商品价格的关系、劳动价值转化问题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劳动价值差异等。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分析,学者们发现,总体上符合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然而,在具体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求关系、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商品价格可能与其劳动价值存在一定偏离。

四、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尽管劳动价值论能够解释商品交换和剩余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但它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和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差异。

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产品已不再是简单地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其价值。

还有一些其他经济学派对劳动价值论提出了不同的批评和质疑。

五、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与实践意义对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经济现象,劳动价值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根本原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市场经济运行机制。

劳动价值论提醒我们关注工人阶级的权益和劳动条件,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还可以为我们探索更加合理和可持续的经济制度提供启示。

结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商品价值形成的基本原理,并与剩余价值理论密切相关。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与意义简述

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与意义简述

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表述
1、
异质的使用价值化约为同质不同量的交换价值
“人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
商品的交换价值与其使用价值无关(李嘉图“水与钻石”)
2、
构成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劳动(价值)
3、
劳动的二重性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4、
价值是物化的(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5、
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不是私人性质的劳动而是社会劳动
劳动价值论主要内容
1、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产率的关系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
4、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意义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劳动价值论深化理解
“劳动价值论不是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而是“价值是一种人类劳动的理论”,就深化认识了.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浅谈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五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

浅谈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五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

浅谈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五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一)【论文关键词】劳动生产力;商品价值量;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论文摘要】马克思的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理论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重要内容,决定这种关系的有多种因素。

马克思在劳动决定价值的基础上,认为劳动生产力与抽象劳动无关,认为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关系的结论是不符合实际的。

马克思在论述劳动两重性决定商品两因素时,提出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关系的论点。

在这个问题的论述过程中,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基本思路、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逻辑得到充分的体现,给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在实践中,劳动生产力始终是企业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能证明提高劳动生产力不仅可以增加社会财富总量,而且可以增加社会价值总量,这能对提高劳动生产力的意义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克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不足。

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有这样几层意思。

第一,指出了商品价值量与劳动量的关系。

价值是劳动,价值量是劳动量;劳动量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不是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有简单和复杂之分。

复杂劳动必须折算成简单劳动,构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指出了劳动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每一变动而变动。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

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的价值就越大。

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第三,指出了这种关系存在的原因。

“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单解释

关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简单解释

该表述本身是错误的。

正确的说法是: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但劳动仅是使用价值的源泉之一,劳动(确切的说是具体劳动)与自然物质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

详细的解说如下:1、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指出:“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个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

”商品的这种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它的使用价值。

例如,粮食能满足人们吃的需要,衣服能满足人们穿的需要,书刊能满足人们学习的需要,机器能满足人们生产的需要,等等,这些满足人们吃、穿、学习、生产等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衣服、书刊、机器等的使用价值。

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它首先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东西,谁也不会去买它,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对物品的有用性,即其使用价值,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从质的方面说,不同种类的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同一种类的物品又可能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物品的多种使用价值,是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步被发现的。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原来人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变得有用了,原来认为只有一种用途的东西变成多种用途。

从量的方面说,就是如何计量物品使用价值的数量问题,其计量的尺度,根据物品的性质和各地区不同时期的习惯而定。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比如,1只绵羊可以换2把斧子,就是说,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

交换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什么1只绵羊的交换价值等于2把斧子?这个比例关系是由什么标准确定的呢?曾经有人认为,这是由交换双方的效用性决定的,即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就“1只绵羊=2把斧子”这一等式来说,是指1只绵羊的使用价值等于2把斧子的使用价值。

显然,这是背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而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不能比较的,所以商品的交换价值不能由使用价值来决定。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之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剖析。

其基本内容是指劳动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根源,劳动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大小,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交换比例。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了商品形成和价值转化的经济规律,从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造提供了科学依据。

劳动价值论首先关注的是商品的价值形成。

商品是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形式,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们的其中一种需要,而交换价值则是商品在市场上能够兑换成其他商品的量的大小。

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所创造的,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价值,只有具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以一定的劳动强度进行生产所必需的时间。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的潜在矛盾和矛盾的解决方式。

马克思指出,由于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成为商品,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获得工资。

由于工人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剥削关系导致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矛盾的根源。

因此,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交换中存在的不公平和剥削,还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支持。

劳动价值论的意义还在于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指出,无论是商品价值还是货币价值,都是劳动价值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必须通过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改变商品交换的性质,消除劳动力的商品属性,实现劳动价值的真正体现。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造,实现生产和分配的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实现劳动价值的彻底体现。

劳动价值论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科学原理和指导,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

总之,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劳动的价值是商品价值的根源,劳动价值是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大小,劳动价值决定着商品的交换比例。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劳动价值论基本内容概述第一卷的主要内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本质与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研究的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即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它是指在统一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中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第一卷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而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质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所以资本的生产过程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生产。

分析基础:价值理论价值概念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范畴,劳动价值理论是这一分析的基础理论。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科学地说明了作为资本主义财富形式的商品的社会实体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从而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生产、分配和社会结构奠定了科学的基础。

马克思说,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发达的、普遍的商品生产,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细胞形式,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要从商品开始。

马克思在本卷第一篇,首先阐述了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价值是其社会属性; (2)商品中包含着劳动二重性,作为相同的、无差异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作为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生产使用价值;(3)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构成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因而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4)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劳动形式本身来的。

即商品拜物教性质产生于商品形式本身,而其实质是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5)“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和价值不一致并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唯一可能的形式。

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

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

劳动价值论核心内容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的独特贡献。

它揭示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交换规律,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劳动价值的产生和量度、商品交换中的等价交换以及劳动价值论的局限性。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中所包含的劳动量决定的。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里的劳动时间是指在社会平均劳动条件下,以普通劳动强度和技能完成商品生产所需要的时间。

因此,劳动价值论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商品价值的实质。

劳动价值论指出,商品交换是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进行的。

等价交换是指通过交换等量的劳动时间来实现商品交换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交换是通过货币中介来实现的。

货币作为一种普遍等价物,使得不同的商品可以通过货币来进行等价交换。

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交换中等价交换的基本原则,强调了交换价值的平等性和等价交换的普遍性。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只能解释商品的相对价值,而无法解释商品的绝对价值。

因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的价值又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形成了一个循环论证的问题。

其次,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不仅受到劳动价值的影响,还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货币流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总体来说,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揭示了商品价值的产生和交换的基本规律。

它强调了劳动对商品价值的决定作用,突出了交换中的等价交换原则。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解释商品价格的波动和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因此,在实际分析中,需要综合运用其他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

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概述什么是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主要研究商品的价值产生和商品交换的规律。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劳动价值理论的批判和发展,具有较高的理论深度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1.劳动是价值的源泉•根据劳动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来源于创造它们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不同的劳动在创造价值时有不同的贡献,劳动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2.价值决定于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即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所需要的平均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的价值体现为其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通过商品交换来体现的。

•商品的交换比率取决于商品的劳动价值比率。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1.剩余价值的概念•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关注商品的价值问题,还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其生活必需品价值的部分,也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利润来源。

2.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通过商品交换来实现。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劳动力的价值付给劳动者,但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却归资本家所有。

3.剩余价值与社会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经济内在矛盾的体现。

•剩余价值的极端集中导致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在不断积累。

总结•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石之一,为我们认识商品价值和市场规律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

•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同时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劳动价值论的研究使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矛盾和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对于探寻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劳动价值论(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劳动价值论(一)




马克思恩格斯经典名言
Karl Friedrich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
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页。

金能够作为货币与其他商品相对立,
只是因为它早就作为商品与它们相对立。

与其他一切商品一样,它过去就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在个
别的交换行为中起个别等价物的作用,或者是与其他商品等价物并列起特殊等价物的作用。


渐地,它就在或大或小的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的
作用。

一旦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
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
社2009年版,第87页。

劳动价值论(一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
美在和谐李夜冰纸本水墨设色340厘米×505厘米
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
3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

考研政治劳动价值论1. 劳动价值论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深刻分析和批判的重要内容。

劳动价值论主要探讨劳动力商品在交换中所体现的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价值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剥削关系以及社会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2. 劳动力商品与其他商品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当作一种特殊的商品进行交换。

与其他商品不同,劳动力具有特殊性和独特性。

首先,劳动力是一种能够创造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能力。

其次,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劳动力具有使用期限,并且需要通过交换来实现其使用效果。

3. 劳动力商品如何决定其他商品的价值根据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他认为其他一切物品都是通过人类社会劳动创造的。

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其他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决定主要通过劳动力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平均水平下所需要的时间来创造一定数量产品。

4. 劳动价值论与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另一个重要理论,与劳动价值论密切相关。

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其工资报酬部分。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关系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资本家通过对工人进行剥削获取利润。

5. 劳动力商品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劳动力成为一种可以买卖和交换的商品,并受到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调节。

通过市场交换,雇佣者购买到了工人提供的劳动能力,并将其用于生产过程中获取利润。

6.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和市场机制存在,在劳动力商品交换中存在着不平等和剥削现象。

雇佣者通过购买劳动力商品,将工人的劳动能力转化为商品,从而获取利润。

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7. 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意义和应用劳动价值论不仅仅是一种理论分析工具,更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分配关系的深刻揭示。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劳动是价值的源泉: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

2.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马克思认为,一个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使用价值与价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4.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

5.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只有通过市场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从而形成价值。

6. 价值规律的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通过市场竞争和价格波动来调节生产和需求,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仅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且阐明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论述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

论述劳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者通过投入自己的劳动,利用生产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创造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

这种劳动称为劳动价值。

劳动价值是一种客观属性,不同商品的劳动价值可以通过劳动时间来衡量。

劳动时间是衡量劳动价值的尺度。

劳动时间越长,劳动价值就越大;劳动时间越短,劳动价值就越小。

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生产者的劳动技能和劳动强度。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时间还受到工作条件、工资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劳动价值的实现主要通过市场交换来完成。

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们根据商品的劳动价值来决定交换比例。

交换比例是由商品的劳动价值决定的,而不是由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的。

因此,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劳动价值论的重要意义在于揭示了商品价值的根本规律和市场交换的基本原则。

它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同时,劳动价值论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现象进行了批判,为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提供了理论基础。

然而,劳动价值论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劳动价值论无法解释商品价格波动的现象。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商品价格往往受到供求关系、市场竞争和货币发行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劳动价值往往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因素。

劳动价值论没有考虑到商品的稀缺性。

某些商品由于稀缺性而具有较高的价格,而不仅仅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

这是因为稀缺性使得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超过了供给,从而推动了价格的上涨。

劳动价值论没有完全解决商品分配问题。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劳动力的雇佣制度,劳动者只能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生活所需。

这导致了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无法完全实现。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从劳动的角度解释了商品的价值形成和分配原则。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一)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用价值论的区别联系(一)

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价值论的区别联系(⼀)浅谈劳动价值论与效⽤价值论的区别联系(⼀)【论⽂关键词】劳动价值论效⽤价值论分析【论⽂摘要】⽂章通过对劳动价值论与效⽤价值论主要观点、理论⽬的和适⽤性等分析和对⽐,从⽽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得出效⽤价值论⽐劳动价值论更有适⽤性,同时两者在许多⽅⾯⼜有相通性等结论。

劳动价值论与效⽤价值论是经济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两种价值论。

关于两者的争论⼀直是⼈们的话题。

⽬前经济学界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两种观点:⼀种观点认为,两者是对⽴的互相排斥的;犯种观点认为两者尽管表⾯上对⽴,实际上相互联系,辩证统⼀严本⽂意图通过分析劳动价值论和效⽤价值论的主要观点、理论⽬的作⽤和适⽤性等,说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两种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的、作⽤(⼀)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和理论⽬的作⽤劳动价值论的代表⼈物是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卫·李嘉图、卡尔·马克思。

马克思是劳动价值论史上最富盛名的⼈物,马克思在继承前⼈劳动价值论思想上⼤⼤发展了劳动价值论。

他提出了劳动⼆重性学说,并从作为价值形式的交换价值的分析中,证明了商品的价值由⽣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结论,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建⽴奠定了理论基础。

并且提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价值转化为⽣产价格。

因此并不能说⽣产价格理论违背了劳动价值理论,它只不过是劳动价值论的发展。

这样,马克思把劳动价值论发展成为⼀个逻辑严整的体系,是劳动价值论的集⼤成者和最主要代表⼈物。

因此,⽂章主要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观点从⽽对劳动价值论进⾏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商品是⽤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劳动具有⼆重性,具体劳动创造实⽤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只有劳动创造价值,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产该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体现着商品⽣产者之间的关系。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

1.简述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观点,他对该理论作出了怎样的“修正”?原因何在?答题思路:李嘉图的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对价值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分析。

他说如果一种商品如果全然没有用处,就不具有交换价值。

这认识到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他提出,价值和财富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价值不取决于数量的多寡,而取决于生产财富的困难和便利。

李嘉图实际上区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两个概念。

他把生产商品说耗费的劳动称作绝对价值,把一商品所具有的能够换取另一商品一定数量的能力称作交换价值。

(2)坚持价值取决于生产所必需的劳动量的原理。

李嘉图认为,一种商品生产出来以后,它的价值可以在不同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但不管价值怎样分割都不会影响商品价值量。

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原理不会因资本与雇佣劳动者的交换而失效。

(3)对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首先,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社会必要劳动。

但他所说的必要劳动,是指在最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生产的人所必须投入的较大量劳动。

其次,考虑了不同质的劳动、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如何决定价值的问题。

最后,他区别了价值生产的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阐明了商品的价值包括工人直接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和由间接劳动所体现的旧价值的观点。

答题思路:理解和概括李嘉图劳动价值论的两个矛盾:(1)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2)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得到等量利润的规律的矛盾。

李嘉图简单地、直接地把价值同生产价格等同起来。

这样,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困境,因为等量劳动生产等量价值与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是矛盾的,商品的价值与其生产价格在量上是不一致的。

只有出现下列情况,商品的价值量与其生产价格才会完全一致,即各企业都把全部资本花费在雇用工人上,或它们所采用的机器及固定资本耐久程度相等,以及它们的资本周转速度相同,这当然是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它与资本主义现实情况不符。

李嘉图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发现了这两个矛盾,并着手加以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Abstract: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is in critically inherit Adam Smith and David ricardo, the bourgeois classical political economic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theory, scientific labor value theory is the basis of the surplus value theory, also is the basis of the marxist political economics, contains two factors, the production of commodities the duality of labor, living is the only source of creating value, the social necessary labor time decided to goods value, the value law, private ownership, commodity economy and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rich content; Marx's labor theoryof value as to reveal the scientific theory of commodity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in modern times is still guide us to recognize and solve new problems in the prac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of weapons, we must not only continue to further study the main content of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but also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its contemporary value,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ory system, thus furthe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theoretic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Keywords: Marx's labor theory of value of contemporary value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最早是由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提出来的, 他首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领域由流通转向生产, 他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著名论断蕴涵着劳动价值论的最初萌芽。

他断定作为“自然价格”的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是由等量劳动来计量的”[1],进而指出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马克思肯定地评价道:“配第在他的《赋税论》中,对商品的价值量作了十分清楚的和正确的分析”[2]。

然而,配第的价值理论是很不完整,也很不彻底的,他误将价值和使用价值混为一谈,并错误地认为价值的源泉不止是劳动,而且又可用土地来衡量,这就背离了他关于劳动是价值源泉的正确观点。

他还错误地认为:只有生产金银的劳动才直接创造交换价值,生产其他商品的劳动不创造交换价值,它们只有和金银交换时,才创造交换价值。

配第根本不懂得价值的社会性质,他没有从交换价值抽象或价格中抽象出价值,却把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

亚当·斯密发展了配第的劳动价值论,他把配第碎片化的见解发展成为“某种整体”。

他认为不只开采金银的劳动创造价值,生产一切其它商品的劳动都能直接创造价值,从而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归结为无差别的一般的社会劳动,他曾明确提出:“只有劳动才是价值的普遍尺度。

换言之,只有用劳动作标准,才能在一切时代和一切地方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得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3]。

这个理论在他那里是不彻底的,因为他同时还提出了所谓的“斯密教条”,即价值是由工资、利润和地租三种收入构成的错误理论:他虽然把商品价值归结为一般的社会劳动,但并不理解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性质,因而他“经常把商品价值决定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这一规定,同商品价值决定于劳动价值这一规定混为一谈”[4]。

在他的著述里,“不但看到两种,而且看到三种,更确切地说,甚至四种尖锐对立的关于价值的看法,这些看法在他的书中相安无事地并存和交错着”[5]。

他承认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又强调“非劳动”创造价值的存在,从而陷入二元论的怪圈。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他的前辈的理论,使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最终完成。

他的主要贡献有三个方面:一, 李嘉图比斯密更为彻底,他坚持劳动决定价值的观点,劳动这个“惟一原则”在李嘉图那里表现得最为充分,他的劳动价值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提出了直接劳动和间接劳动的理论,他认为决定商品价值的不仅包括直接劳动即活劳动生产出来,而且还包括间接劳动,即过去的死劳动,三,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

李嘉图曾明确指出,绝大多数商品的价值完全取决于生产它们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劳动不是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而是社会必要劳动。

因而决定价值量的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恩格斯赞扬这是具有“伟大功绩”的“划时代的发现”。

但李嘉图只注意了对价值量的分析,而对价值实体、价值形式等问题完全缺乏了解。

所以,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也只能具有若干科学成分,不能成为完整的科学理论,最终也陷入了无法自圆其说的窘境。

总之,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没有把劳动细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因此,对价值的源泉的揭示就存在许多矛盾,不能把劳动创造价值这个观点贯彻到底。

与之相连的是,在解释剩余价值的来源时,他们就不可能区分劳动和劳动力,也就不能解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交换的矛盾;而且,由于他们没有对作明确的区分,因而对价值和生产价格的关系弄不清楚,致使他们的理论无法解释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劳动决定价值、价值规律和生产价格的矛盾。

马克思在对古典经济学家学说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优秀成果,并结合实际经验逐步丰富、发展和完善它,最终才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为《资本论》的写作,从而为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1.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将商品定义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指出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

在人类历史上马克思首次将商品的二因素统一在一起,纠正了以往古典政治经济学在价值上的种种混乱现象,使人们对商品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研究。

马克思从商品的使用价值出发引申出了交换价值,最终揭示了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够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或实用性,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不包含任何社会关系的因子,因而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不会随着时空的改变而改变,使用价值构成一切人类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正如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6]。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这样使用价值和价值就共同构成了商品的二因素,成了商品的对立统一体。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之所以具有二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马克思也称之为有用劳动。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具体劳动不是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商品使用价值是由自然物与具体劳动相结合的产物。

抽象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说明了价值实体的内容,揭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7]。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彼此分开的两次劳动,也不是彼此毫不相关的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的种规定。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对此,马克思曾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

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8]。

进而指出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9]。

这种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关系,马克思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

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10]。

3.商品的价值量与价格商品的价值包括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两方面。

价值的质的规定性解答的是价值的实体是什么,价值的量的规定性则解答价值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和怎样决定。

马克思指出, 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也必然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而劳动量由劳动时间来计量。

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的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1] 这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正向变化,以简单劳动为基础,许多复杂多样的劳动可以通过折合为多倍的或自乘简单劳动来计量。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产生后,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就是价格。

4.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存在并发生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的价值决定和价值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通过无数次的不等价交换体现一个等价交换的总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