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史语所校印明实录始末 黄彰健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 PDF 14.7G)目录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 PDF 14.7G)目录](https://img.taocdn.com/s3/m/713c23b233d4b14e84246810.png)
四库禁毁书丛刊(300册PDF 14.7G)目录四库禁毁书丛刊是编修《四库全书》期间被抽毁和全毁的书籍,其中以集部书占多数,部分著作实属中国文化之精品。
其次是史部的书籍,其禁毁重点是关于辽事(入关前满汉关系)和南明史的著作,目的是企图抹杀、毁灭、篡改历史事实。
经部、子部和丛书中的一些书籍在禁毁狂潮中也未能幸免。
《四库禁毁书丛刊》具体地是以姚观元《清代禁毁书目》、孙殿起《清代禁书知见录》、雷梦辰《清代各省禁书汇考》和陈乃乾《索引式的禁书总录》所著录的图书为主要收录范围。
它不是清代所有禁书的总汇,不收录清乾隆以后的各种禁毁小说、戏曲。
所收禁毁书以刻本、活字本、抄本为主,石印本、铅印本、影印原刻本酌情收录,点校本不予收录。
本书共分十期,每期内依经、史、子、集四部排列。
1997年6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16开精装300册。
《四庫禁毁书丛刊》目录:经部天蓋樓四書語錄四十六卷, (清)呂留良撰周在延輯, 清康熙間金陵玉堂刻本, 經001冊--001頁呂晚邨先生四書講義四十三卷, (清)呂留良撰, 清刻本, 經001冊--475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一),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2冊--001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二),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3冊--001頁四書朱子異同條辨四十卷(三), (清)李沛霖李禎撰, 清康熙間近譬堂刻本, 經004冊--001頁四書朱子語類三十八卷, (清)張履祥呂留良輯, 清康熙四十年南陽講習堂刻本, 經004冊--313頁思問初編五卷, (明)陳元齡撰, 明末刻本, 經004冊--635頁翁山易外七十一卷, (清)屈大均撰, 清鈔本, 經005冊--001頁四書繹註五卷, (清)王錟撰, 清康熙間刻本, 經008冊--477頁四書朱子大全四十卷, (清)戴名世程逢儀輯, 清康熙四十七年程逢儀刻本, 經009冊--001頁史部皇明從信錄四十卷(一), (明)陳建撰沈國元訂補, 明刻本, 史001冊--001頁皇明從信錄四十卷(二), (明)陳建撰沈國元訂補, 明刻本, 史002冊--001頁新刻明政統宗三十卷附一卷(一), (明)涂山輯, 明萬曆間刻本, 史002冊--089頁新刻明政統宗三十卷附一卷(二), (明)涂山輯, 明萬曆間刻本, 史003冊--001頁寰宇分合志七卷附錄一卷, (明)徐樞撰, 明末刻本, 史003冊--187頁皇明典要八卷, (明)陳建撰, 明王渭刻本, 史003冊--369頁野獲編三十卷補遺四卷, (明)沈德符撰, 清道光七年刻本, 史004冊--001頁憲章外史續編十四卷, (明)許重熙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六年刻本, 史005冊--001頁頌天臚筆二十四卷(一), (明)金日升輯,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二年刻本, 中國曆史博史005冊--303頁頌天臚筆二十四卷(二), (明)金日升輯,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二年刻本, 中國曆史博史006冊--001頁崇禎朝記事四卷, (明)李遜之撰, 清光緒武進盛氏刻常州先哲遺書本, 史006冊--473頁江變紀畧二卷, (清)徐世溥撰, 清道光古槐山房木活字荊駝逸史本, 史006冊--549頁甲乙記政錄一卷續丙記政錄一卷, (明)徐肇臺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06冊--569頁松陵文獻十五卷, (清)潘檉章撰, 清康熙三十二年潘耒刻本, 史007冊--001頁康濟譜二十五卷, (明)潘游龍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07冊--151頁國初羣雄事略十二卷, (清)錢謙益撰, 民國間烏程張氏刻適園叢書本, 史008冊--001頁雲間志畧二十四卷, (明)何三畏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08冊--161頁皇明名臣經濟錄十八卷, (明)陳九德輯, 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 史009冊--001頁按遼疏稿六卷, (明)熊廷弼撰, 明刻本, 史009冊--347頁四鎮三關誌十卷, (明)劉效祖撰, 中國文獻珍本叢書影印明萬曆四年刻本, 史010冊--001頁字貫提要四十卷, (清)王錫侯輯, 清日本刻本, 史010冊--487頁皇明象胥錄八卷, (明)茅瑞徵撰, 國立北平圖書館善本叢書第一集影印明崇禎間, 史010冊--551頁全邊略記十二卷附大明神勢圖, (明)方孔炤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11冊--001頁岱史十八卷, (明)查志隆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11冊--481頁皇明資治通紀三十卷, (明)陳建撰岳元聲訂, 明刻本, 史012冊--001頁新刻明朝通紀會纂七卷, (明)王世貞撰王政敏訂王汝南補, 清初刻本, 史013冊--001頁明末紀事補遺十卷, (清)三餘氏撰, 清同治間刻本, 史013冊--15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一),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3冊--4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二),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4冊--0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三),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5冊--001頁皇明世法錄九十二卷(四), (明)陳仁錫撰, 中國史學叢書影印明崇禎間刻本, 史016冊--001頁廣皇輿考二十卷, (明)張天復撰張元忭增補, 明刻本, 史017冊--001頁註釋評點古今名將傳十七卷附錄一卷, (明)陳元素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17冊--001頁海防纂要十三卷圖一卷, (明)王在晉撰, 明萬曆四十一年自刻本, 史017冊--445頁新刻皇明百將列傳評林四卷附錄一卷續集四卷, (明)顧其言撰(續集)何喬新撰, 明末刻本, 史017冊--473頁廣輿記二十四卷, (明)陸應陽輯(清)蔡方炳增輯, 清康熙間刻本, 史018冊--001頁地圖綜要三卷, (明)朱國達等輯, 明末朗潤堂刻本, 史018冊--521頁明紀編遺六卷, (清)葉珍撰, 清初刻本, 史019冊--001頁兩朝剝復錄六卷, (明)吳應箕撰, 清鈔本, 史019冊--117頁甲申傳信錄十卷, (清)錢□撰, 清鈔本, 史019冊--227頁三垣筆記八卷, (清)李清撰, 清鈔本, 史019冊--329頁明朝小史十八卷, (明)呂毖輯, 舊鈔本, 史019冊--425頁安龍逸史二卷, (清)屈大均撰, 民國間吳興劉氏刻嘉業堂叢書本, 史019冊--623頁東明聞見錄一卷, (明)瞿共美撰, 清鈔本, 史019冊--655頁南渡紀事二卷, (明)李清撰, 清鈔本, 史019冊--683頁鍥兩狀元編次皇明人物要考六卷, (明)焦竑翁正春輯, 明萬曆間三衢舒承谿刻本, 史020冊--001頁新刊皇明名臣言行錄四卷, (明)楊廉徐咸撰, 明嘉靖二十年魏有本刻本, 史020冊--103頁史外三十二卷, (清)汪有典撰, 清乾隆十四年淡艷亭刻本, 史020冊--317頁大明一統賦三卷, (明)莫旦撰, 明嘉靖間鄭普刻本, 史021冊--001頁經史子集合纂類語三十二卷(二), (明)魯重民輯, 明崇禎間武林輝山堂金陵汪復初刻本, 史021冊--001頁九邊圖論一卷, (明)許論撰, 明天啟元年苕上閔氏刻朱墨印兵垣四編本, 史021冊--083頁方輿勝畧十八卷總目一卷外夷六卷又一卷, (明)程百二等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刻本, 史021冊--107頁讀書論世十六卷, (清)吳肅公撰, 清康熙間詒清堂刻本, 史021冊--261頁彚輯輿圖備攷全書十八卷(一), (明)潘光祖李雲翔輯, 清順治間刻本, 史021冊--453頁彚輯輿圖備攷全書十八卷(二), (明)潘光祖李雲翔輯, 清順治間刻本, 史022冊--001頁太仆奏議四卷, (明)張輔之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22冊--389頁大義覺迷錄四卷, (清)世宗胤禛撰, 清雍正內府刻本, 史022冊--459頁新鐫詳訂註釋捷錄評林十卷, (明)顧充撰, 明萬曆二十二年明雅堂刻本, 史022冊--549頁皇明歷朝功德捷錄註釋題評一卷, (明)李良翰輯, 顧充註評明萬曆間刻本, 史022冊--639頁隲言十八卷, (明)徐日久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23冊--001頁廣治平略四十四卷(一), (清)蔡方炳撰, 清康熙間刻本, 史023冊--199頁廣治平略四十四卷(二), (清)蔡方炳撰, 清康熙間刻本, 史024冊--001頁彚草堂治平類纂三十卷(一), (明)朱健輯, 清康熙二年刻本, 史024冊--071頁彚草堂治平類纂三十卷(二), (明)朱健輯, 清康熙二年刻本, 史025冊--001頁青萊續史十八卷, (明)朱里撰, 清順治十二年刻本, 史025冊--093頁五邊典則二十四卷(一), (明)徐日久撰, 舊鈔本, 史025冊--453頁五邊典則二十四卷(二), (明)徐日久撰, 舊鈔本, 史026冊--001頁古今人物論三十六卷, (明)鄭賢輯, 明萬曆三十六年余彰德刻本, 史027冊--001頁皇明大事記五十卷(原缺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八) (一), (明)朱國楨輯, 明刻本, 史028冊--001頁皇明大事記五十卷(原缺卷四十三卷四十五卷四十八) (二), (明)朱國楨輯, 明刻本, 史029冊--001頁靳史三十卷, (明)查應光輯, 明天啟間刻本, 史029冊--203頁兩朝從信錄三十五卷(一), (明)沈國元撰, 明末刻本, 史029冊--575頁古今治統二十卷(一), (明)徐奮鵬撰, 清雍正間刻本, 史029冊--641頁兩朝從信錄三十五卷(二), (明)沈國元撰, 明末刻本, 史030冊--001頁古今治統二十卷(二), (明)徐奮鵬撰, 清雍正間刻本, 史030冊--001頁皇明奏議備選十六卷, (明)秦駿生輯, 明刻本, 史031冊--001頁古今治平彚要十四卷, (清)楊潮觀撰, 清雍正七年文聚樓刻本, 史031冊--113頁欲焚草四卷, (明)胡忻撰, 清康熙四十二年胡恆升刻本, 史031冊--579頁皇明二祖十四宗增補標題評斷實紀二十七卷, (明)陳建陳龍可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32冊--001頁諸史異彚二十四卷, (明)李清撰, 舊鈔本, 史032冊--619頁捷錄法原旁註十二卷, (清)錢炅撰, 清康熙二十五年錢增刻本, 史033冊--001頁遼小史一卷金小史八卷, (明)楊循吉撰, 明萬曆十三年徐景鳳刻本, 史033冊--237頁舊京遺事四卷(存卷一卷二)帝京紀聞二卷, (明)史玄撰, 清退山氏鈔本, 史033冊--313頁甲申紀事十三卷附工部新刊事例一卷, (明)馮夢龍輯, 明弘光元年刻本, 史033冊--345頁明季甲乙彚編四卷, (明)東邨八十一老人撰, 舊鈔本, 史033冊--621頁也是錄一卷, (明)鄧凱撰, 舊鈔本, 史033冊--733頁皇明通紀集要六十卷, (明)陳建輯, 江旭奇補訂明崇禎間刻本, 史034冊--001頁閩海紀要二卷, (明)夏琳撰, 清鈔本, 史035冊--001頁明紀編年十二卷, (明)鍾惺撰(清)王汝南補, 清順治間刻本, 史035冊--047頁大明光宗貞皇帝實錄八卷, (明)張惟賢葉向高等纂修, 明鈔本, 史035冊--263頁萬曆武功錄十四卷(一), (明)瞿九思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35冊--389頁萬曆武功錄十四卷(二), (明)瞿九思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36冊--001頁督師紀略十三卷, (明)茅元儀撰, 明末刻本, 史036冊--315頁女直考一卷, (明)天都山臣撰, 清鈔本, 史036冊--417頁聖主中興全盛兼三錄附一卷, (明)何光顯撰, 明刻本, 史036冊--459頁綸扉奏草三十卷(一), (明)葉向高撰, 明刻本, 史036冊--481頁綸扉奏草三十卷(二), (明)葉向高撰, 明刻本, 史037冊--001頁續綸扉奏草十四卷, (明)葉向高撰, 明末刻本, 史037冊--453頁經畧復國要編十四卷圖說一卷附一卷後附一卷, (明)宋應昌撰, 民國間影印明萬曆間刻本, 史038冊--001頁周忠毅公奏議四卷附一卷, (明)周宗建撰, 明崇禎間熊開元刻本, 史038冊--321頁房海客侍御疏三卷, (明)房可壯撰, 明天啟二年刻本, 史038冊--493頁劉蕺山先生奏疏五卷, (明)劉宗周撰, 清乾隆十七年證人堂刻劉蕺山先生集本, 史038冊--589頁金雙巖考考中丞集四卷, (明)金光辰撰, 清初刻本, 史038冊--665頁撫吳疏草不分卷, (明)張國維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39冊--001頁健餘奏議十卷, (清)尹會一撰, 清乾隆刻本, 史040冊--001頁本朝生氣錄十六卷(存卷一至卷十三), (明)徐與參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0冊--119頁啟禎野乘一集十六卷(一), (清)鄒漪撰, 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史040冊--315頁啟禎野乘一集十六卷(二), (清)鄒漪撰, 明崇禎十七年柳圍草堂刻清康熙五年重修本, 史041冊--001頁啟禎野乘二集八卷, (清)鄒漪撰, 清康熙十八年金閶存仁堂素政堂刻本, 史041冊--045頁二續表忠記八卷, (清)趙吉士撰, 清康熙三十七年自刻本, 史041冊--239頁揚州休園志八卷首一卷, (清)鄭慶祜撰, 清乾隆三十八年察視堂自刻本, 史041冊--477頁西湖覽勝詩志八卷, (清)夏基輯,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史041冊--643頁皇明十六朝廣彚紀二十八卷, (明)陳建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2冊--001頁昭代芳摹三十五卷, (明)徐昌治撰, 明崇禎九年徐氏知問齋刻本, 史043冊--001頁龍門綱鑑正編二十卷潘氏總論一卷, (清)蔣先庚撰, 清初玉芝園刻本, 史044冊--001頁行朝錄十二卷附三藩偶記一卷, (清)黃宗羲撰, 清鈔本, 史044冊--593頁吾學編六十九卷(一), (明)鄭曉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鄭心材刻本, 史045冊--001頁吾學編六十九卷(二), (明)鄭曉撰, 明萬曆二十七年鄭心材刻本, 史046冊--001頁吾學編餘一卷, (明)鄭曉撰, 明鈔本, 史046冊--079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一),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6冊--125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二),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7冊--001頁名山藏一百九卷(三), (明)何喬遠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48冊--001頁宋西事案二卷, (明)祁承□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48冊--325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一),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48冊--417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二),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49冊--001頁弇州史料前集三十卷後集七十卷(三), (明)王世貞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50冊--001頁皇明四朝成仁錄十二卷, (清)屈大均撰, 民國間商務印書館長沙影印排印廣東叢書本, 史050冊--461頁丹霞山誌十卷, (清)陳世英撰釋古如增補, 清雍正十一年丹霞別傳寺刻本, 史051冊--001頁九十九籌十卷, (明)顏季亨撰, 民國三十年(玄覽堂叢書)影印明天啟間刻本, 史051冊--189頁柴菴疏集二十卷, (明)吳甡撰, 清初刻本, 史051冊--337頁新鐫張太史註釋標題綱鑑白眉二十一卷首一卷, (明)張鼐撰, 明李潮刻本, 史052冊--001頁重訂蘇紫溪先生會纂標題歷朝綱鑑紀要十六卷首一卷(一), (明)蘇濬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2冊--623頁重訂蘇紫溪先生會纂標題歷朝綱鑑紀要十六卷首一卷(二), (明)蘇濬撰,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3冊--001頁鐫王鳳洲先生會纂綱鑑歷朝正史全編二十三卷, (明)王世貞撰, 明刻本, 史053冊--345頁新刻世史類編四十五卷首一卷(一), (明)李純卿草創謝遷補遺王守仁覆詳, 王世貞明萬曆三十四年書林余彰德刻本, 史054冊--001頁新刻世史類編四十五卷首一卷(二), (明)李純卿草創謝遷補遺王守仁覆詳, 王世貞明萬曆三十四年書林余彰德刻本, 史055冊--001頁通鑑直解十六卷, (明)張嘉和撰, 明末刻本, 史055冊--371頁三朝要典二十四卷原始一卷, (明)顧秉謙等撰, 明天啟六年禮部刻本, 史056冊--001頁皇明詔制十卷(一), (明)孔貞運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6冊--383頁皇明詔制十卷(二), (明)孔貞運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7冊--001頁聖諭一卷奏疏九卷, (明)朱東觀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57冊--259頁余肅敏公奏議三卷, (明)余子俊撰, 明嘉靖間刻本, 史057冊--523頁台中疏畧四卷(存卷三卷四), (明)毛堪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刻本, 史057冊--587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一),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58冊--001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二),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59冊--001頁萬曆疏鈔五十卷(三), (明)吳亮輯, 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史060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一),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0冊--183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二),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1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三),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2冊--001頁本朝京省人物考一百十五卷(四), (明)過庭訓撰, 明末刻本, 史063冊--001頁表揚錄續編不分卷, (清)尹嘉銓撰, 清乾隆三十七年刻本, 史063冊--649頁北學編四卷, (清)魏一鰲輯尹會一續輯, 清光緒十四年四川尊經書院刻本, 史063冊--669頁明史竊一百五卷(原缺卷八卷九卷十卷十四), (明)尹守衡撰, 清刻本, 史064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一),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5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二),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6冊--001頁鼎鋟鍾伯敬訂正資治綱鑑正史大全七十四卷首一卷(三), (明)鍾惺訂正,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7冊--001頁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綱鑑補三十九卷首一卷(一), (明)袁黃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雙峰堂余氏刻本, 史067冊--099頁鼎鍥趙田了凡袁先生編纂古本歷史大方綱鑑補三十九卷首一卷(二), (明)袁黃撰, 明萬曆三十八年雙峰堂余氏刻本, 史068冊--001頁通鑑纂二十卷, (明)鍾惺撰, 明末刻本, 史068冊--385頁撫遼疏稿六卷(存卷一至卷三), (明)李化龍撰, 明萬曆間刻本, 史069冊--001頁西臺疏草一卷北畿疏草一卷東粵疏草五卷南國疏草一卷, (明)王以寧撰, 明萬曆間刻本,史069冊--135頁萬曆野抄十一卷, (明)蔡士順輯, 明崇禎間刻本, 史069冊--365頁奏牘四卷, (明)倪元璐撰, 明末刻本, 史069冊--649頁國朝武功紀勝通考八卷補漏居寓言一卷, (明)顏季亨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0冊--001頁萬曆三大征考三卷, (明)茅瑞徵撰, 舊鈔本, 史070冊--307頁三朝遼事實錄十七卷總畧一卷, (明)王在晉撰, 清鈔本, 史070冊--341頁樵史四卷, (清)陸應陽輯, 清書三味樓刻本, 史071冊--001頁酌中志二十三卷酌中志餘十卷, (明)劉若愚撰輯, 清鈔明季野史彚編本, 史071冊--039頁玉鏡新譚十卷, (明)朱長祚撰, 明末刻本, 史071冊--301頁山書十八卷, (清)孫承澤撰, 清鈔本, 史071冊--451頁崇禎遺錄一卷殉難忠臣錄一卷逆賊奸臣錄一卷, (明)王世德撰, 清鈔本, 史072冊--001頁甲乙事案二卷, (明)文秉撰, 清鈔本, 史072冊--043頁慟餘雜記一卷, (明)史惇撰, 清鈔本, 史072冊--107頁殘明紀事一卷, (清)佚名撰, 清鈔本, 史072冊--125頁所知錄五卷, (清)錢澄之撰, 清是亦軒鈔本, 史072冊--139頁揚州十日記一卷, (清)王秀楚撰, 清鈔本, 史072冊--189頁明季遺聞四卷, (清)鄒漪撰, 清順治間刻本, 史072冊--199頁作吏要言一卷, (清)葉鎮撰, 清道光許喬年刻本, 史072冊--291頁邊略五卷, (明)高拱撰, 清康熙二十七年刻本, 史072冊--311頁輿地圖考六卷, (明)程道生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2冊--345頁秦楚之際遊記二卷, (明)薛熙撰, 清康熙三十三年刻本, 史072冊--557頁西山誌十二卷, (清)歐陽桂撰, 清乾隆三十一年梅谷山房刻本, 史072冊--589頁望都縣新志八卷, (清)陳洪書修王錫侯陳啟光纂, 清乾隆三十六年刻本, 史073冊--001頁黃山導四卷首一卷, (清)汪璂輯, 清乾隆二十六年刻本, 史073冊--205頁新鐫歷朝捷錄增定全編大成四卷, (明)顧充撰鍾惺等補, 明末刻本, 史073冊--367頁史貫十二卷(原缺卷十二), (清)周士儀撰, 清康熙十七年自刻本, 史073冊--557頁通紀纂十卷, (明)鍾惺等輯, 清初刻本, 史074冊--001頁明鑑會纂十五卷, (清)朱國標撰, 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 史074冊--175頁豫變紀畧八卷附一卷, (清)鄭廉撰, 清乾隆瞿瞿室刻本, 史074冊--347頁中興實錄不分卷, (明)佚名撰, 舊鈔本, 史074冊--487頁永曆紀事一卷, (明)丁大任撰, 清道光古槐山房木活字印(荊駝逸史)本, 史074冊--551頁絲綸錄六卷, (明)周永春輯, 明刻本, 史074冊--555頁餉撫疏草七卷, (明)畢自嚴撰, 明天啟間刻本, 史075冊--001頁經世挈要二十二卷(存卷一至卷二十), (明)張燧撰, 明崇禎六年傅昌辰刻本, 史075冊--381頁子部醫貫六卷, (明)醫無閭子撰(清)呂醫山人評, 清刻本, 子001冊--001頁新纂乾坤寶典天文不分卷, 佚名撰, 明鈔本, 子001冊--123頁千一疏二十二卷, (明)程涓撰, 明萬曆三十七年黃如松刻本, 子001冊--425頁奚囊寸錦四卷, (清)張潮撰, 清嘉慶二十五年刻本, 子001冊--66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2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2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二),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3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三),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4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四),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5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五),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6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六),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7冊--001頁呂子評語正編四十二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餘編八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一), (清)呂留良撰車鼎豐輯, 清康熙五十五年顧麟趾刻本, 子007冊--601頁呂子評語正編四十二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餘編八卷首一卷附親炙錄一卷(二), (清)呂留良撰車鼎豐輯, 清康熙五十五年顧麟趾刻本, 子008冊--001頁八編類纂二八五卷六經圖六卷八編類纂圖二卷(七), (明)陳仁錫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08冊--001頁匯東手談三十二卷, (清)史珥撰, 清乾隆刻本, 子008冊--357頁古今紆籌十卷, (明)朱錦輯, 明末刻本, 子009冊--001頁兵錄十四卷, (明)何汝賓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09冊--303頁槎菴小乘四十一卷, (明)來斯行撰, 明崇禎四年刻本, 子010冊--001頁闡義二十二卷, (清)吳肅公輯, 清康熙四十六年慕園刻本, 子011冊--001頁千百年眼十二卷, (明)張燧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1冊--161頁南極篇二十二卷, (明)文翔鳳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1冊--359頁大明天元玉挂祥異圖說七卷, (明)余文龍撰, 明萬曆四十七年自刻本, 子012冊--001頁沈氏日旦十二卷, (明)沈長卿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2冊--109頁羣書典彚十四卷(一), (明)黃道周輯, 評明崇禎間敦古齋刻本, 子012冊--413頁羣書典彚十四卷(二), (明)黃道周輯, 評明崇禎間敦古齋刻本, 子013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一),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3冊--315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二),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4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三),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5冊--001頁潛確類書一百二十卷(四), (明)陳仁錫輯, 明崇禎間刻本, 子016冊--001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一),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7冊--649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二),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8冊--001頁林子三教正宗統論三十六冊(三), (明)林兆恩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19冊--001頁存古類函三卷, (明)陳組綬輯, 明末刻本, 子019冊--399頁經史子集合纂類語三十二卷(一), (明)魯重民輯, 明崇禎間武林輝山堂金陵汪復初刻本, 子020冊--001頁沈氏弋說六卷, (明)沈長卿撰, 明萬曆間刻本, 子021冊--447頁籌兵三畧三卷, (明)曹飛輯, 清鈔本, 子022冊--001頁經武勝畧正集十九卷, (明)莊應會輯, 明末刻本, 子022冊--137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一),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3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二),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4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三),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5冊--001頁武備志二百四十卷(四), (明)茅元儀輯, 明天啟間刻本, 子026冊--001頁三立堂新編閫外春秋三十二卷, (明)尹商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27冊--001頁武備要畧十四卷, (明)程子頤等撰, 明崇禎五年刻本, 子028冊--001頁武備天文一卷水火攻一卷地利四卷(一), (明)施永圖撰, 清刻本, 子028冊--499頁武備天文一卷水火攻一卷地利四卷(二), (明)施永圖撰, 清刻本, 子029冊--001頁喻子十三種秘書兵衡十三卷, (明)喻龍德撰, 明天啟鄭大經刻本, 子029冊--099頁軍器圖說不分卷, (明)畢懋康撰, 明崇禎十一年張繼孟刻本, 子029冊--339頁緯弢二卷, (明)郭增光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29冊--369頁暇老齋雜記三十二卷, (明)茅元儀撰, 清光緒李文田家鈔本, 子029冊--479頁玉光劍氣集不分卷, (明)張怡撰王文濤輯, 清鈔本, 子030冊--221頁書法精言四卷, (清)王錫侯撰, 清乾隆刻本, 子031冊--001頁晚邨慙書一卷, (清)呂留良撰, 清順治間刻本, 子031冊--051頁古方略四十五卷續編六卷(一), (明)余懋衡輯, 明崇禎十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 子031冊--253頁古方略四十五卷續編六卷(二), (明)余懋衡輯, 明崇禎十二年書林張詒謀忠貞堂刻本, 子032冊--001頁羣言瀝液八卷, (清)梁顯祖輯, 清康熙間刻本, 子032冊--505頁金湯借箸十二籌十二卷, (明)李盤等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33冊--001頁兵鏡二十卷綱目一卷, (明)吳惟順吳鳴球撰, 明末問奇齋刻本, 子033冊--267頁新鐫批選皇明百將傳合法兵戎事類三卷, (明)趙光裕撰, 明刻本, 子033冊--657頁登壇必究四十卷(一), (明)王鳴鶴輯, 明萬曆間刻本, 子034冊--001頁呂晚邨先生家訓真蹟五卷, (清)呂留良撰, 清康熙間刻本, 子036冊--137頁戰守全書十八卷, (明)范景文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036冊--195頁新鐫註解武經十四卷(一), (明)沈應明撰, 明崇禎九年經世堂刻本, 子036冊--593頁新鐫註解武經十四卷(二), (明)沈應明撰, 明崇禎九年經世堂刻本, 子037冊--001頁書法彀三卷, (清)魯之裕撰, 清鈔本, 子037冊--147頁守官漫錄五卷, (明)劉萬春撰, 明萬曆四十八年劉氏澹然居刻本, 子037冊--171頁五雜組十六卷, (明)謝肇淛撰, 明刻本, 子037冊--347頁玉塵新譚三十四卷, (明)鄭仲夔撰, 明萬曆四十五年刻本, 子038冊--001頁柴菴寤言二卷, (明)吳甡撰, 明末刻本, 子038冊--247頁經史提綱十七卷九經補韻一卷, (清)魯之裕撰, 清乾隆刻本, 子038冊--283頁碩果錄十卷, (清)馬駉撰, 稿本, 子038冊--373頁憶記四卷, (明)吳甡撰, 清初刻本, 子071冊--677頁掌記六卷, (明)茅元儀撰, 明崇禎間刻本, 子110冊--359頁集部明詩選十二卷, (明)華淑輯, 明萬曆間刻本, 集001冊--001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一),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1冊--189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二),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2冊--001頁詩觀初集十二卷二集十四卷三集十三卷閨秀別卷一卷(三), (清)鄧漢儀輯, 清康熙間慎墨堂刻本, 集003冊--001頁清詩初集十二卷, (清)蔣鑨翁介眉輯, 清康熙二十年鏡閣刻本, 集003冊--351頁寧都三魏全集八十四卷(一), (清)林時益輯, 清道光二十五年寧都謝庭綬紱園書塾重刻本, 集004冊--001頁。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https://img.taocdn.com/s3/m/e932511c10661ed9ad51f342.png)
《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发刊辞蔡元培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跋唐写本切韵残卷董作宾释「朱」商承祚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胡适丁山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余永梁占卜的源流容肇祖数名古谊丁山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傅斯年所务记载:造像征集启顾颉刚、傅斯年提议本所对于语言学工作之范围及旨趣傅斯年提议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大乘义章书后陈寅恪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陈寅恪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刘复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黄淬伯记猓猡音(Phonetic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 L.)S. M.Shirokogoroff,(史禄国) 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傅斯年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说丁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朱倓集刊第一本第三分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附录一年表附录二金尼阁音韵经纬总局与利马窦注音合表罗常培杨选杞声韵同然集残稿跋罗常培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高本汉著、赵元任翻译跋高本汉的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并论冬蒸两部王静如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广西凌云猺语李方桂类音跋刘文锦剥字解徐中舒调查云冈造像小记赵邦彦闽音研究陶燠民平陵访古记附录:关于臻栉韵的讨论吴金鼎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陈寅恪耒耜考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徐中舒大唐西域记撰人辨机陈垣召穆公传丁山大东小东说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傅斯年姜原傅斯年集刊第二本第二分支脂之三部古读考林语堂钞本甲乙事案跋朱希祖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寅恪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叶跋徐中舒西夏文汉藏译音释略王静如中国古音(切韵)之系统及其演变高本汉著、王静如译听写倒英文赵元任殷墟沿革董作宾甲骨年表董作宾集刊第二本第三分九子母考赵邦彦殷周文化之蠡测徐中舒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陈寅恪论考证中国古书真伪之方法高本汉著、王静如译论阻卜与鞑靼王静如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陈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陈寅恪反切语八种赵元任用bdg当不吐气清破裂音赵元任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高本汉切韵音读商榷之一罗常培集刊第二本第四分汉字中之拼音字林语堂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朱希祖劫灰录跋朱希祖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经考释序陈寅恪明成祖生母记疑傅斯年跋丁山夷考丁山中原音韵声类考罗常培释重轻(等韵释词之三)罗常培戴东原续方言稿序罗常培唐虞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本再跋徐中舒广东北江猺山杂记庞新民D.Jones & Kwing Tong Woo 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 to the Cantonese Phonetic Reader 的勘误刘学浚集刊第三本第一分切韵â的来源李方桂李唐氏族之推测陈寅恪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名词语源试探王静如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赵荫棠知彻澄娘音值考罗常培集刊第三本第二分集韵声类考白涤洲洪武正韵声类考刘文锦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罗常培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罗常培释定海方氏所藏四体字至元通宝钱文王静如敦考释徐中舒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 A.Dragunov著、唐虞译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陈寅恪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徐中舒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孟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孟森郦学考序目丁山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李方桂记咸阳方音刘文锦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王静如陈侯四器考释徐中舒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刘复重印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序孟森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陈寅恪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丁山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徐中舒集刊第四本第一分昂昂溪史前遗址梁思永广西猺山调查杂记庞新民记广东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姜哲夫拜王(广东北江猺山猺人风俗之一)姜哲夫等集刊第四本第二分中国字调跟语调(英文)赵元任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英文)李方桂谭「谭」董作宾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杨成志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容肇祖释内外转罗常培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罗常培集刊第四本第三分说儒胡适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吴其昌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董作宾集刊第四本第四分乙二声调推断尺刘复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赵元任宗法考源丁山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关中声调实验录白涤洲刘半农先生赵元任白涤洲小传及著述提要罗常培集刊第五本第一分汉代奴隶制度辑略劳干盐铁论校记劳干汉晋闽中建置劳干论中国上古音的*-iwng,*-iwk,*-iwg李方桂读高力士外传释「变造」「和籴」之法俞大纲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丁山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容肇祖集刊第五本第二分武曌与佛教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陈寅恪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劳干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赵元任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阳燧取火与方诸取水唐擘黄释家邵君朴集刊第五本第三分楞伽宗考胡适戈戟余论郭宝钧金史氏族表初稿(上)陈述集刊第五本第四分金史氏族表初稿(下)陈述蒙古史札记岑仲勉打花鼓李家瑞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赵元任通志七音略研究罗常培契丹国字再释王静如就元秘史译文所见之中国人称代名词王静如集刊第六本第一分金文嘏辞释例徐中舒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李晋华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傅斯年说「广陵之曲江」傅斯年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俞大纲说弹词李家瑞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李光涛集刊第六本第二分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陈受颐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徐中舒三朝北盟会编考(上)陈乐素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三朝北盟会编考(下)陈乐素八旗制度考实孟森五等爵在殷商董作宾集刊第六本第四分豳风说徐中舒汉魏晋北朝东北诸郡沿革表余逊诗经「式」字说丁声树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闻宥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陈寅恪谁是「齐物论」之作者傅斯年集刊第七本第一分东晋南朝之吴语陈寅恪骨文例董作宾殷商疑年董作宾说尊彝徐中舒阿保机与李克用盟结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陈述南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入全汉升关于么之名称分布与迁移陶云逵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徐中舒V oiced Plosives and Affricates in Ancient Tibetan A.Dragunov 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陈槃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全汉升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黎光明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陈寅恪新元史本证陈叔陶纪唐音统签俞大纲炖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孙楷第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李家瑞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陶云逵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周一良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劳干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葛毅卿曳落河考释及其相关诸问题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陈寅恪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陈寅恪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陈寅恪郎官石柱题名新箸录岑仲勉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郑天挺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罗常培喻三入匣再证葛毅卿论鲁西画像三石劳干东都事略撰人王赏偁父子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二分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附李庸莘小传及遗像)李晋华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寅恪释牢胡厚宣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劳干契丹世选考陈述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全汉升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全汉升外蒙于都斤山考岑仲勉张政烺明初之用兵与寨堡王崇武头下考(上)陈述卜辞杂例胡厚宣集刊第八本第四分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董作宾释用御胡厚宣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劳干贞石证史岑仲勉集刊第九本(1937)唐集质疑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岑仲勉卜辞同文例胡厚宣跋封氏闻见记岑仲勉跋唐摭言岑仲勉宋代南方的虚市全汉升清人入关前求款之始末李光涛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岑仲勉集刊第十本六书古义张政烺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劳干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王崇武中古自然经济全汉升读东城老父传陈寅恪读莺莺传陈寅恪汉武后元不立年号考劳干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全汉升傅乐焕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丁声树古谶纬书录解题(一)陈槃炖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陈槃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全汉升宋史职官志考正邓广铭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王崇武讲史与咏史诗张政烺居延汉简考释序目劳干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岑仲勉集刊第十一本至二本目录索引集刊第十一本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陈寅恪两汉刺史制度考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劳干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劳干跋高句丽大兄冉牟墓志兼论高句丽都城之位置劳干登科记考订补岑仲勉唐代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全汉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Fang-kuei Li 补唐代翰林两记岑仲勉两关遗址考劳干谶纬释名陈槃谶纬溯原上陈槃北宋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南宋初年物价的大变动全汉升宋金间走私贸易全汉升「何当」解丁声树「碚」字音读答问丁声树山东滕县下黄沟村宋代墓葬调查记潘悫集刊第十二本读明史朝鲜传王崇武旧唐书逸文辨岑仲勉古谶纬书录解题(二)陈槃古谶纬全佚书存目解题(一)陈槃古诗纪补正叙例逯钦立「回回」一词之语原附论新疆之名亟应厘正岑仲勉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岑仲勉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岑仲勉理番新发见隋会州信道记跋岑仲勉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李光涛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李光涛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李光涛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李光涛清太宗与三国演义李光涛读高青邱威爱论王崇武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岑仲勉武鸣土语音系李方桂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胡厚宣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岑仲勉宣和博古图撰人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从金泽图录白集影页中所见岑仲勉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岑仲勉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岑仲勉从文苑英华中书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岑仲勉集刊第十三本广韵重纽试释董同龢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石璋如广韵重纽的研究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周法高说平仄周法高颜氏家训金楼子「伐鼓」解周法高张政烺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张政烺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李济殷历谱后记董作宾屈万里屈万里谥法滥觞于殷代论屈万里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干汉诗别录逯钦立集刊第十四本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高去寻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何兹全宋辽聘使表稿傅乐焕刘綎征东考王崇武伯叔姨舅姑考芮逸夫象郡牂柯和夜郎的关系劳干居延汉简考证补正劳干王逸集牙签考证张政烺梵文td的对音周法高等韵门法通释董同龢苗语释亲芮逸夫马学良集刊第十五本元代的纸币全汉升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岑仲勉唐方镇年表正补岑仲勉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岑仲勉跋南窗纪谈岑仲勉谷霁光集刊第十六本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陈槃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劳干苗傜语声调问题张琨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王叔岷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凌纯声说文笔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逯钦立魏晋南朝的兵制何兹全释甥之称谓芮逸夫辽史复文举例傅乐焕汉晋遗简偶述陈槃李如松征东考王崇武集刊第十七本问答录与说参请张政烺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三)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陈槃汉代察举制度考劳干说文序引尉律解张政烺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王崇武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岑仲勉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董同龢阿保机即位考辨杨志玖洪承畴背明始末李光涛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芮逸夫碧罗雪山之栗粟族陶云逵魏晋的中军何兹全集刊第十八本上古音韵表稿董同龢北魏尚书制度考严耕望述酒诗题注释疑(陶诗笺证之一)逯钦立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王明记明实录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李光涛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傅斯年后汉书残本跋傅斯年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后跋劳干集刊第十九本莫话记略李方桂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董同龢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周法高新获之敦煌汉简夏鼐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严耕望周易参同契考证王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李光涛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劳干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劳干绛守居园池记集释(附绛守居园池记句解书目提要)岑仲勉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董同龢集刊第二十本上册元微之悼亡诗及艳诗笺证陈寅恪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胡适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马衡中山方言赵元任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周一良浮屠与佛季羡林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周祖谟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岑仲勉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陈槃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全汉升陶渊明年谱逯钦立南宋蜀本南华真经校记王叔岷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王崇武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李光涛北魏洛阳城图的复原劳干武威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夏鼐僚为仡佬试证芮逸夫玄应反切考周法高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严耕望黄庭经考王明马学良集刊第二十本下册古玉新诠郭宝钧释伧楚余嘉锡积微居字说杨树达「早晚」与「何当」丁声树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余逊一枝花话张政烺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石璋如宋史刑法志考正邓广铭甲骨文字模拟研究例张秉权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黄彰健陈述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录索引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陈槃庄子校释后记王叔岷说文引秘书为贾逵说辨正丁声树清末汉阳铁厂全汉升「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陈槃记明季朝鲜中原倭祸之中原汉奸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二本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李济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石璋如古谶纬书录解题陈槃「侯」与「射侯」陈槃汉代的亭制劳干殷代月食考董作宾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王叔岷上古语法札记周法高九族制与尔雅释亲芮逸夫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严耕望洛阳伽蓝记补注体例辨徐高阮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黄彰健朝鲜壬辰倭祸与李如松之东征李光涛记朝鲜宣庙中兴志李光涛中国语的词类周法高集刊第二十三本上册古今交食周期比较论高平子台山语料赵元任汉代的雇佣制度劳干秦汉郎吏制度考严耕望清季的江南制造局全汉升故宫藏拳乱史料注释吴相湘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谭旦冏僰人考芮逸夫么些族迁徙路线之寻访李霖灿成都音系略记杨时逢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校雠通例王叔岷汉晋遗简偶述之续陈槃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周法高「姓」字古义析证杨希枚李方桂小屯C区的墓葬群石璋如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高去寻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董同龢殷墟有刃石器图说李济说「吉」张秉权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凌纯声西周年历谱董作宾集刊第二十四本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严耕望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严耕望大明律诰考黄彰健读明史王艮传黄彰健明外史考黄彰健清史稿顺治朝疆臣表订误李光涛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石璋如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石璋如汉代常服述略劳干先秦两汉帛书考陈槃中国语法札记周法高跪坐蹲居与箕踞李济集刊第二十五本论古代汉语的音位周法高张献忠史事李光涛多尔衮入关始末李光涛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全汉升明史宰辅表初校吴缉华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王叔岷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严耕望殷虚文字札记张秉权石璋如芮逸夫集刊第二十六本古代的询问代词周法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陈槃殷代的铸铜工艺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石璋如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杨希枚孟子性论之研究黄彰健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严耕望明季朝鲜「倭祸」与「中原奸人」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七本文字斠证王叔岷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严耕望先秦诸侯受降献捷与遣俘制度考杨希枚易卦源于龟卜考屈万里长沙音系杨时逢卜辞甲申月食考张秉权玉佩与刚卯劳干论浮屠与佛周法高关中考古调查报告石璋如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附劳干跋文)陈槃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本论文集撰文人上胡适先生书国语结构不同层次中形态上跟意义上的参差赵元任老君音诵诫经校释杨联升晏子春秋斠证王叔岷印章与摹搨的起源及其对于雕板印刷发明的影响李书华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Arthur Waley古代被动式句法之研究周法高Prima Introduzione della Filosofia Scolastica in Cina Pasquale M. D'elia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uang Henri Maspero,Translated by L.Carrington Goodrich记李如松留于东国朝鲜之后裔李光涛卜龟腹甲的序数张秉权再论吾我金守拙著、李保均译四川李庄方言略记杨时逢姿与Gesture陈世骧旧唐书夺文拾补严耕望元朝与明初的海运吴缉华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陈槃A Kottish-Tibetan-Chinese Word Equation Walter Simon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utus)之比较邓嗣禹论夫子与子李宗侗汉代的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劳干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黄彰健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全汉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Phonology李方桂黑鞑事略中所说窝阔台汗时代胡丞相事迹考姚从吾「韦弦」「慎所好」二赋非刘知几所作辨洪业高去寻殷代头饰举例石璋如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杨希枚僚人考芮逸夫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陈荣捷“Wu-Liang-Shou”(无量寿):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 F.D.Lessing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董作宾康熙几暇格物编的法文节译本陈受颐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李济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殷海光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一)中文Eugene L.Delafield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二)西文袁同礼集刊第二十九本上册Numeral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ravidian)Murray B.Emeneau The Phonemic System of the Yi Miao Dialect张琨Siamese Phonemes: A Restatement George L.Trager湖南方言声调分布杨时逢Linguistic Geography of the 宣化Hsuan-hua Region(察哈尔Chahar Province)Willem A. GrootaersTwo Final Consonantal Clusters in Archaic Tibetan Walter SimonMeaning Correlations and Selections in Morphology-Syntax Paradigms Charles F.V oegelin The Chinese Script: An Essay on Nomenclature (the first hecaton)Peter A. Boodberg Essentials of Shan Phonology and Script Soren EgerodThe Study of the Chuan Chu in Shuo Wen Paul L-M. Serruys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杨联升Problems of Hierarchy and Indeterminacy in Mandarin Phonology Samuel E. Martin厦门方言的音韵董同龢Notes on Gilyak RomanJakobsonInitial Mutations in Celtic Alf Sommerfelt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周法高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兼论论语中「君子」一词之词性杨联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and the Northern Tai李方桂Jui Syllabics Eric P.Hamp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平心论高鹗林语堂管子斠证王叔岷箕子朝鲜李光涛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劳干上海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全汉升尚书文侯之命著成的时代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二)陈槃华北石窟的时代性和地域性石璋如Termin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Miao Kinship System芮逸夫Miao and Chinese Kin Logic A.L.Kroeber宋蒙钓鱼城战役中熊耳夫人家世及王立与合州获得保全考姚从吾读皇明典礼黄彰健论泰雅赛夏排湾等族人名的所谓敬称变化杨希枚殷代的一面铜镜及其相关之问题高去寻吴缉华。
明实录萧崇业资料
![明实录萧崇业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16bbe2f0c22590103029d52.png)
万历七年“六月,新作贡院成。
【时给事中萧崇业册封琉球,暂为使馆,家人弗戒,毁于火。
至是重建,东西号舍始改砌以砖。
】”乾隆《福建通志》卷六十五《杂记》(四库全书文渊阁本电子版)《大明穆宗庄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隆庆五年六月。
壬寅,考选进士赵用贤、王祖嫡、史钶、赵鹏程、何汝成、黄洪宪、刘虞夔、萧崇业、赵参鲁漆彬、张应元、吴中行、孙训石、应岳、张程秦燿、公家臣、王懋德、刘楚先、刘克正、刘元震、赵燿、李盛春、王守诚、宋范、宋儒、孙成名、刘谐、熊敦朴、盛讷俱为庶吉士,同修撰张元忭、编修刘碱、邓以赞送翰林院读书。
自嘉靖丙戌后进士及第者不复入馆肄业,至是始复故事云。
明神宗万历实录萧崇业资料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三万历元年五月。
戊子,除授庶吉士官职,黄洪宪、刘虞夔、吴中行、盛讷、王懋德、公家臣、刘元霖、赵鹏程俱编修,王祖嫡、刘克正、张应元、刘楚先俱简讨,李盛春、赵参鲁、石应岳、萧崇业、秦燿俱给事中,漆彬、赵燿、孙成名、宋范、何汝成俱御史。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六万历元年八月壬子O兵科给事中萧崇业条陈救时五事:一曰崇正学,- 曰核实政,一曰重言路,一曰缉告讦,一曰禁侈糜。
下该部。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十八万历元年十月。
丙子,吏科给事中萧崇业劾巡抚张佳胤I巧文卖法,左都御史葛守礼党庇狗私,请削佳胤籍以儆官邪,置守礼于闲曹,坐镇雅俗。
章下吏部。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五万历三年二月辛卯。
升兵科左给事中侯于赵为工科都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李戴为刑科左给事中刑科右给事中刘炫为工科左给事中礼科给事中林景旸为户科右给事中礼科给事中石应岳为礼科右给事中兵科给事中萧崇业为工科右给事中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七万历三年四月O甲午上视朝O淮徐等处大水,直隶巡按御史舒鳌议,以为海口淤塞,横绝下流,故淮扬徐邳诸处频年水害郡邑几废宜开草湾浚洋麻港口石V 石达〉诸口以备淮黄之冲又欲蠲折粮留□税请赃罚漕米以备赈济总理河道都御史传希摯谓高宝之间桃花泛涨陡齐堤岸宜急捐徐邳二州河道船税堤夫等项银四万以备修筑于是工科右给事中萧崇业等V」锍-釒〉东南咽喉重地重罹灾变宿水未消新涝增毒蠲恤修筑以苏疮痍是或一道也若开草湾浚石V石达〉二策则未可轻议何也泇河之役国储所关必不容已若两役并兴驰骛不足顾尾失首非计也宜俟泇河告竣淮扬稍稍安集乃可徐图耳户科都给事中光懋亦言之事下户工二部覆议命河漕诸臣及勘泇河科臣博访群策议定明白以闻裁革山西屯田盐法佥事以屯田改属兵巡道以盐法改属清军副使换给关防敕书以大理寺左少卿王友贤为南京光禄寺卿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万历三年七月甲子O升吏科左给事中裴应章为兵科都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萧崇业为户科左给事中兵科右给事中秦燿为礼科左给事中户科给事中张孙绳为吏科右给事中礼科给事中李邦佐为户科右给事中O己巳O敕巡抚浙江右副都御史I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万历二年二月方弘静回籍听勘,巡抚应天右佥都御史张佳胤调南京别衙门用巡抚宣大右副都御史吴兑炤旧供职以南京科道王颐何玉德等交章论劾吏部酌量覆请也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十二万历三年九月戊午O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奏驿递事宜奉旨朕念四方驿递疲弊小民困苦至极故特允部议申明祖制虽于私情不便实于民困有苏科道官朝廷耳目以通达民隐振饬法纪为职既知有欺罔假借情弊便当指实参奏乃容隐不言反欲抑法私情以从私便妄谓朝廷不体群臣又说南京科道赴任不便自该部议行之后言不便者岂独科道为然驿递以奉将王命飞报岂为迎送科道而设萧崇业党比狗私抗违明旨本当重治姑从轻罚俸半年今后勘合凡系公差人役俱实填职名不许假借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二万历四年七月丁酉O封琉球国世子尚永为中山王以户科左给事中萧崇业为册封使行人谢杰为副使赍皮弁冠服玉圭往。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https://img.taocdn.com/s3/m/70a86da7d1f34693daef3e56.png)
明代藩府刻书辑考陈清慧摘 要明代藩府刻书,历来研究未尠,今人亦颇多关注。
其著录与考述最详者,莫过于张秀民《中国印刷史》所列《明代藩府印书表》,开列有明一代诸家藩府本书目约430余种,然挂一漏万,仍不免有遗珠之憾。
今在张氏《明代藩府印书表》之外,征之于各类文献,得张氏所未及者凡120种,庶可补明代藩府本考录之阙。
关键词明代亲藩 宗藩文化 藩府刻书 藩府本明代诸家藩府及其后裔支庶刻印和传抄之书颇见规模,明清以来各家官私书目所录之藩府本亦伙。
最早对其进行著录者是明人周弘祖,其《古今书刻》著录藩府本19家172种,①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载12家30种,清人叶德辉《书林清话》录有20家58种,其余明清各家藏书目录亦多有零星著录。
今人于此亦致力颇勤,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②和《全明分省分县刻书考》③分别录有42家130种和66家182种,此或杜氏所知见藩府本之现存者。
李致忠《古代版印通论》④则根据各家著录及国家图书馆所藏,统计出明代藩府本252种。
张秀民先生《中国印刷史》⑤“藩府本”一节在吸收昌彼得先生以及别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汇总成《明代藩府印书表》,开列有明一代诸家藩府本书目约430种,⑥是迄今为止搜罗藩府本最多者。
然挂一漏万,仍不免有遗珠之憾。
今在张氏《明代藩府印书表》之外,征之于各类文献,得张氏所未及者凡120种。
兹以种数之多寡为序,考录如次。
⑦周藩12种:1、《淳化阁帖》,明初周藩木拓本。
明李起元跋肃府本《淳化阁贴》云:周府有临国初赐本,其笔势飞舞,筋力遒劲,若有天巧,光彩射人……周府之拓以木,肃府今兹以石,将又有精于周府者。
肃府本《淳化阁贴》王铎跋:① 此據國立北平圖書館照相複製明黃嘉善校刻本,下文語及《古今書刻》者皆同。
另據葉德輝觀古堂刻本《古今書刻》,著錄藩府本17家141種。
黃嘉善本同葉氏本所錄,差異之處甚多,詳參拙文《〈古今書刻〉版本考》,《文獻》2007年第4期。
② 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的学术传统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的学术传统](https://img.taocdn.com/s3/m/629be68e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5.png)
中国思想史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的学术传统王泛森、许纪霖等:回眸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编者按:在由华东师范大学、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现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思想史高级研修班上,王泛森(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叶文心(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历史系教授)、Timothy Cheek(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研究所教授)和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等学者就中国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传统展开对话。
本刊摘选部分对话内容,以飨读者。
许纪霖:今天我们几位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思想史研究同行坐在一起,对话的主题是回顾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重要传统。
如今中国学术界都在提倡学术创新,在我看来,一个学科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需要尊重传统,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开拓。
“五四”时期,杜亚泉先生提出“接续主义”,也就是说,“新”一定要接上“旧”,接上“旧”的“新”才是创新。
如果我们要讨论中国思想史的未来,首先要知道它的过去,也就是传统。
这次参与对话的三位学者都在中国思想史研究领域极有代表性,不仅他们自身具有代表性,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代表了一种传统。
Timothy Cheek教授从哈佛大学博士毕业,他的老师的老师就是本杰明史华慈教授,是美国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权威。
叶文心教授出身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那里的列文森和魏斐德开创了另外一个传统。
王泛森教授是余英时先生的高足,是从钱穆先生、余英时先生这个传统过来的,他在台湾还继承了‚中研院史语所的悠久传统。
这三位都是三个伟大传统的当今传人,所以先请三位为我们回顾一下三种伟大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的传统吧。
Timothy Cheek:我谈谈哈佛和伯克利的情况。
哈佛的传统,原来人们都以为是研究史料的,而伯克利就是注重理论和分析。
这种认识对不对,我们还可以讨论。
我想谈的中心是,就哈佛的传统而言,我最重要的印象是费正清教授。
费正清在冷战的政治条件下坚持认为,中国是中国,而不是美国所希望的中国。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翠丽)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郭翠丽)](https://img.taocdn.com/s3/m/bec3cf4ae518964bcf847c2c.png)
文献的瑰宝,史料的渊薮——《明实录史料、学术价值研究》安徽大学历史文献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5研究方向: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郭翠丽导师:周怀宇内容摘要现存明代实录体文献《明实录》,凡2925卷,1600余万字,由明王朝十五朝史官、史家相继编修而成。
这一鸿篇巨著自诞生时期,就受到历代学人关注。
其文献的史料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及其历史价值,受到充分肯定。
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出现了关于《明实录》的“类纂”“类编”“新编”“选辑”“资料选编”等系列成果,更是给人耳目一新,使《明实录》资料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
但是也有人提出批评,指出“《明实录》所记,偏重于政治事件、制度,而缺乏社会经济方面内容”。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历史意义。
本文在客观总结《明实录》文献价值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四个问题:第一部分,论述和总结国内外研究《明实录》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明实录》的原始编纂概况、现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的重编与选编的重大成果及其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以《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为基本材料,梳理其“安徽地方史”、“徽州地区史”、“淮河流域史”、“安徽历史人物”等专题史料,阐明《明实录》在研究地方史、专题史等方面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论证《明实录》史料的丰富性。
第四部分,阐述《明实录》的学术价值。
主要从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校勘、考据、编纂及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关键词:《明实录》:史料价值;学术价值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 (1)一、明清时期研究 (1)二、上个世纪研究 (1)三、本世纪研究 (2)四、海外学者的研究 (3)第二节论文的写作意图与思路 (4)第二章《明实录》的史料价值总结 (6)第一节十三部《明实录》文献编纂概况简论 (6)一、三次编修的《太祖实录》 (7)二、并行修纂的两部《实录》......................................................g三、明代中期《实录》的修纂......................................................g四、中后期《实录》的修纂 (9)五、完成于崇祯时期的三朝《实录》 (9)第二节当代学术界对于《明实录》研究与重编 (11)一、类纂、类编、选编的《明实录》 (11)二、重编《明实录类纂》史料价值分析 (13)第三章《明实录类纂.安徽史料卷》史料价值分析 (17)第一节丰富的安徽地方经济史史料 (17)第二节汇集了“徽州”“淮河流域”等专题史料 (24)一、徽州地区的史料 (24)二、淮河流域的史料 (29)第三节聚集众多的安徽历史人物史料 (31)第四章《明实录》的学术价值总结 (35)第一节《明实录》史料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35)第二节文献学方面的意义 (36)一、校勘方面的功能·........................................................... 3 6二、考据方面的功能 (38)第三节《明实录》编纂方面的意义 (42)一、坚持以年月日顺序为编写原则 (42)二、体现纲常伦理的政治原则 (44)三、吸纳传记体和本末体的优长书法 (44)四、兼具典制体的书法特征 (46)五、明确的编纂思想 (47)第四节《明实录》的历史意义 (48)一、极其珍贵的文化典籍 (48)二、深藏具有时代意义的历史资料 (49)三、对于考古学、文学方面的意义 (50)结束语......... ......... ......... ......... ......... ......... ......... ......... ......... . (52)主要参考文献 (53)附录 (58)后记 (59)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明实录》研究综述一、明清时期研究《明实录》是我国实录体中的一部成功之作,是现存最早而且体例最完备的大型实录体史书。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https://img.taocdn.com/s3/m/a6d42a2e2af90242a895e5db.png)
《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总目(1-75本)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发刊辞蔡元培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跋唐写本切韵残卷董作宾释「朱」商承祚建文逊国传说的演变胡适殷栔亡 说丁山易卦爻辞的时代及其作者余永梁占卜的源流容肇祖数名古谊丁山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傅斯年所务记载:造像征集启顾颉刚、傅斯年提议本所对于语言学工作之范围及旨趣傅斯年提议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大乘义章书后陈寅恪灵州宁夏榆林三城译名考陈寅恪声调之推断及「声调推断尺」之制造与用法刘复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声类考黄淬伯记猓猡音(Phoneticotes on a Lolo Dialect and Consonant L.)S. M.Shirokogoroff,(史禄国)战国文籍中之篇式书体──一个短记傅斯年敦煌劫余录序陈寅恪说丁山明季桐城中江社考朱倓集刊第一本第三分耶稣会士在音韵学上的贡献附录一年表附录二金尼阁音韵经纬总局与利马窦注音合表罗常培杨选杞声韵同然集残稿跋罗常培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高本汉著、赵元任翻译跋高本汉的上古中国音当中的几个问题并论冬蒸两部王静如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广西凌云猺语李方桂类音跋刘文锦剥字解徐中舒调查云冈造像小记赵邦彦闽音研究陶燠民平陵访古记附录:关于臻栉韵的讨论吴金鼎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吐蕃彝泰赞普名号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陈寅恪敦煌本维摩诘经文殊师利问疾品演义跋陈寅恪耒耜考徐中舒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徐中舒大唐西域记撰人辨机陈垣召穆公传丁山大东小东说傅斯年论所谓「五等爵」傅斯年姜原傅斯年集刊第二本第二分支脂之三部古读考林语堂钞本甲乙事案跋朱希祖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陈寅恪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叶跋徐中舒西夏文汉藏译音释略王静如中国古音(切韵)之系统及其演变高本汉著、王静如译听写倒英文赵元任殷墟沿革董作宾甲骨年表董作宾集刊第二本第三分九子母考赵邦彦殷周文化之蠡测徐中舒几何原本满文译本跋陈寅恪论考证中国古书真伪之方法高本汉著、王静如译论阻卜与鞑靼王静如彰所知论与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陈寅恪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陈寅恪反切语八种赵元任用bdg当不吐气清破裂音赵元任切韵鱼虞之音值及其所据方音考──高本汉切韵音读商榷之一罗常培集刊第二本第四分汉字中之拼音字林语堂吴三桂周王纪元释疑朱希祖劫灰录跋朱希祖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经考释序陈寅恪明成祖生母记疑傅斯年跋丁山夷考丁山中原音韵声类考罗常培释重轻(等韵释词之三)罗常培戴东原续方言稿序罗常培儿( )音的演变唐虞宋拓石本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残本再跋徐中舒广东北江猺山杂记庞新民D.Jones&Kwing Tong Woo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 to the Cantonese Phonetic Reader的勘误刘学浚集刊第三本第一分切韵â的来源李方桂李唐氏族之推测陈寅恪中台藏缅数目字及人称代名词语源试探王静如康熙字典字母切韵要法考证赵荫棠知彻澄娘音值考罗常培集刊第三本第二分集韵声类考白涤洲洪武正韵声类考刘文锦敦煌写本守温韵学残卷跋罗常培梵文颚音五母之藏汉对音研究罗常培释定海方氏所藏四体字至元通宝钱文王静如敦考释徐中舒对于中国古音重订的贡献 A.Dragunov著、唐虞译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南岳大师立誓愿文跋陈寅恪当涂出土晋代遗物考徐中舒清史稿中建州卫考辨孟森清始祖布库里雍顺之考订孟森郦学考序目丁山东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李方桂记咸阳方音刘文锦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陈寅恪辽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国字哀册初释王静如陈侯四器考释徐中舒莽权价值之重新考订刘复重印朝鲜世宗实录地理志序孟森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陈寅恪由陈侯因铭黄帝论五帝丁山再述内阁大库档案之由来及其整理徐中舒集刊第四本第一分昂昂溪史前遗址梁思永广西猺山调查杂记庞新民记广东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姜哲夫拜王(广东北江猺山猺人风俗之一)姜哲夫等集刊第四本第二分中国字调跟语调(英文)赵元任藏文前缀音对于声母的影响(英文)李方桂谭「谭」董作宾罗罗太上清净消灾经对译杨成志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传容肇祖释内外转罗常培泰兴何石闾韵史稿本跋罗常培集刊第四本第三分说儒胡适周东封与殷遗民傅斯年丛 甲骨金文中所涵殷历推证吴其昌殷历中几个重要问题董作宾集刊第四本第四分乙二声调推断尺刘复音位标音法的多能性(英文)赵元任宗法考源丁山弋射与弩之溯原及关于此类名物之考释徐中舒士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关中声调实验录白涤洲刘半农先生赵元任白涤洲小传及著述提要罗常培集刊第五本第一分汉代奴隶制度辑略劳干盐铁论校记劳干汉晋闽中建置劳干论中国上古音的*-iwng,*-iwk,*-iwg李方桂读高力士外传释「变造」「和籴」之法俞大纲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丁山读姚大荣马阁老洗冤录驳议容肇祖集刊第五本第二分武曌与佛教陈寅恪李德裕贬死年月及归葬传说考辨陈寅恪三论李唐氏族问题陈寅恪两汉户籍与地理之关系劳干两汉郡国面积之估计及口数增减之推测劳干方言性变态语音三例赵元任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阳燧取火与方诸取水唐擘黄释家邵君朴集刊第五本第三分楞伽宗考胡适戈戟余论郭宝钧金史氏族表初稿(上)陈述集刊第五本第四分金史氏族表初稿(下)陈述蒙古史札记岑仲勉打花鼓李家瑞中国方言当中爆发音的种类赵元任通志七音略研究罗常培契丹国字再释王静如就元秘史译文所见之中国人称代名词王静如集刊第六本第一分金文嘏辞释例徐中舒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李晋华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李晋华跋「明成祖生母问题汇证」并答朱希祖先生傅斯年说「广陵之曲江」傅斯年两唐书玄宗元献皇后杨氏传考异兼论张燕公事迹俞大纲说弹词李家瑞内阁大库残余档案内洪承畴报销册序李光涛集刊第六本第二分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论陈受颐明初建州女真居地迁徙考徐中舒三朝北盟会编考(上)陈乐素集刊第六本第三分三朝北盟会编考(下)陈乐素八旗制度考实孟森五等爵在殷商董作宾集刊第六本第四分豳风说徐中舒汉魏晋北朝东北诸郡沿革表余逊诗经「式」字说丁声树广西太平府属土州县司译语考闻宥李唐武周先世事迹杂考陈寅恪谁是「齐物论」之作者傅斯年集刊第七本第一分东晋南朝之吴语陈寅恪骨文例董作宾殷商疑年董作宾说尊彝徐中舒阿保机与李克用盟结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测陈述南宋杭州的消费与外地商品之输入全汉升关于么之名称分布与迁移陶云逵集刊第七本第二分殷周之际史迹之检讨徐中舒Voiced Plosives and Affricates in Ancient Tibetan A.Dragunov春秋「公矢鱼于棠」说陈槃宋代官吏之私营商业全汉升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黎光明集刊第七本第三分府兵制前期史料试释陈寅恪新元史本证陈叔陶纪唐音统签俞大纲炖煌写本张淮深变文跋孙楷第由说书变成戏剧的痕迹李家瑞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几个云南土族的现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计陶云逵南朝境内之各种人及政府对待之政策周一良论宇文周之种族周一良中国丹砂之应用及其推演劳干与高本汉先生商榷「自由押韵」说兼论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说 葛毅卿曳落河考释及其相关诸问题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刘复愚遗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问题陈寅恪敦煌石室写经题记汇编序陈寅恪敦煌本心王投陀经及法句经跋尾陈寅恪郎官石柱题名新箸录岑仲勉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郑天挺经典释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于两纽罗常培喻三入匣再证葛毅卿论鲁西画像三石劳干东都事略撰人王赏偁父子陈述集刊第八本第二分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订误(附李庸莘小传及遗像)李晋华读洛阳伽蓝记书后陈寅恪释牢胡厚宣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劳干契丹世选考陈述北宋汴梁的输出入贸易全汉升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宋代广州的国内外贸易全汉升外蒙于都斤山考岑仲勉邵王之諻鼎及 铭考证张政烺明初之用兵与寨堡王崇武头下考(上)陈述卜辞杂例胡厚宣集刊第八本第四分论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董作宾释用御胡厚宣论魏孝文之迁都与华化劳干贞石证史岑仲勉集刊第九本(1937)唐集质疑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岑仲勉卜辞同文例胡厚宣跋封氏闻见记岑仲勉跋唐摭言岑仲勉宋代南方的虚市全汉升清人入关前求款之始末李光涛续劳格读全唐文札记岑仲勉论白氏长庆集源流并评东洋本白集岑仲勉白氏长庆集伪文岑仲勉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铭存疑岑仲勉两京新记卷三残卷复原岑仲勉集刊第十本六书古义张政烺汉代兵制及汉简中的兵制劳干论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转变王崇武中古自然经济全汉升读东城老父传陈寅恪读莺莺传陈寅恪汉武后元不立年号考劳干宋末的通货膨胀及其对于物价的影响全汉升辽代四时捺 考五篇傅乐焕论诗经中的「何」「曷」「胡」丁声树古谶纬书录解题(一)陈槃炖煌唐咸通钞本三备残卷解题陈槃南宋稻米的生产与运销全汉升宋史职官志考正邓广铭查继佐与敬修堂钓业王崇武讲史与咏史诗张政烺居延汉简考释序目劳干天山南路元代设驿之今地岑仲勉集刊第十一本至二本目录索引集刊第十一本魏书司马叡传江东民族条释证及推论陈寅恪两汉刺史制度考劳干汉代社祀的源流劳干汉简中的河西经济生活劳干跋高句丽大兄冉牟墓志兼论高句丽都城之位置劳干登科记考订补岑仲勉唐代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与衰落全汉升The Hypothesis of A Pre-glottalized Series of Consonants in Primitive Tai Fang-kuei Li补唐代翰林两记岑仲勉两关遗址考劳干谶纬释名陈槃谶纬溯原上陈槃北宋物价的变动全汉升南宋初年物价的大变动全汉升宋金间走私贸易全汉升「何当」解丁声树「碚」字音读答问丁声树山东滕县下黄沟村宋代墓葬调查记潘悫集刊第十二本读明史朝鲜传王崇武旧唐书逸文辨岑仲勉古谶纬书录解题(二)陈槃古谶纬全佚书存目解题(一)陈槃古诗纪补正叙例逯钦立「回回」一词之语原附论新疆之名亟应厘正岑仲勉吐鲁番一带汉回地名对证岑仲勉吐鲁番木柱刻文略释岑仲勉理番新发见隋会州信道记跋岑仲勉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李光涛清入关前之真象李光涛记奴儿哈赤之倡乱及萨尔浒之战李光涛论建州与流贼相因亡明李光涛记清太宗皇太极三字称号之由来李光涛记崇祯四年南海岛大捷李光涛清太宗与三国演义李光涛读高青邱威爱论王崇武跋历史语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谈刻及道光三让本太平广记岑仲勉武鸣土语音系李方桂卜辞记事文字史官签名例胡厚宣四库提要古器物铭非金石录辨岑仲勉宣和博古图撰人岑仲勉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从金泽图录白集影页中所见岑仲勉文苑英华辨证校白氏诗文附按岑仲勉补白集源流事证数则岑仲勉从文苑英华中书翰林制诏两门所收白氏文论白集岑仲勉集刊第十三本广韵重纽试释董同龢河南安阳后冈的殷墓石璋如广韵重纽的研究周法高切韵鱼虞之音读及其流变周法高说平仄周法高颜氏家训金楼子「伐鼓」解周法高字说张政烺说文燕召公史篇名丑解张政烺研究中国古玉问题的新资料李济殷历谱后记董作宾不 解屈万里甲骨文 比二字辨屈万里谥法滥觞于殷代论屈万里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劳干汉诗别录逯钦立集刊第十四本评汉以前的古镜之研究并论「淮式」之时代问题高去寻东晋南朝的钱币使用与钱币问题何兹全宋辽聘使表稿傅乐焕刘綎征东考王崇武伯叔姨舅姑考芮逸夫象郡牂柯和夜郎的关系劳干居延汉简考证补正劳干王逸集牙签考证张政烺梵文td的对音周法高等韵门法通释董同龢苗语释亲芮逸夫文作斋经译注马学良集刊第十五本元代的纸币全汉升翰林学士壁记注补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岑仲勉玉溪生年谱会笺平质岑仲勉唐方镇年表正补岑仲勉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库车)故事并略释岑仲勉跋南窗纪谈岑仲勉辽金 军史料试释谷霁光集刊第十六本秦汉间之所谓「符应」论略陈槃论汉代之陆运与水运劳干苗傜语声调问题张琨茆泮林庄子司马彪注考逸补正王叔岷畬民图腾文化的研究凌纯声说文笔逯钦立形影神诗与东晋之佛道思想逯钦立魏晋南朝的兵制何兹全释甥之称谓芮逸夫辽史复文举例傅乐焕汉晋遗简偶述陈槃李如松征东考王崇武集刊第十七本问答录与说参请张政烺战国秦汉间方士考论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三)陈槃古谶纬书录解题附录(二)陈槃汉代察举制度考劳干说文序引尉律解张政烺论万历征东岛山之战及明清萨尔浒之战王崇武明成祖朝鲜选妃考王崇武唐唐临冥报记之复原岑仲勉切韵指掌图中几个问题董同龢阿保机即位考辨杨志玖洪承畴背明始末李光涛记栗粟语音兼论所谓栗粟文芮逸夫碧罗雪山之栗粟族陶云逵魏晋的中军何兹全集刊第十八本上古音韵表稿董同龢北魏尚书制度考严耕望述酒诗题注释疑(陶诗笺证之一)逯钦立论太平经钞甲部之伪王明记明实录吴论崇祯二年「己巳虏变」李光涛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跋傅斯年后汉书残本跋傅斯年北宋刊南宋补刊十行本史记集解后跋劳干集刊第十九本莫话记略李方桂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董同龢古音中的三等韵兼论古音的写法周法高新获之敦煌汉简夏鼐北朝地方政府属佐制度考严耕望周易参同契考证王明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李光涛论中国造纸术之原始劳干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劳干绛守居园池记集释(附绛守居园池记句解书目提要)岑仲勉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下字董同龢集刊第二十本上册元微之悼亡诗及艳诗笺证陈寅恪易林断归崔篆的判决书胡适宋范祖禹书古文孝经石刻校释马衡中山方言赵元任领民酋长与六州都督周一良浮屠与佛季羡林唐本说文与说文旧音周祖谟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岑仲勉论早期谶纬及其与邹衍书说之关系陈槃唐宋政府岁入与货币经济的关系全汉升陶渊明年谱逯钦立南宋蜀本南华真经校记王叔岷董文骥与明史纪事本末王崇武朝鲜壬辰倭祸中之平壤战役与南海战役李光涛北魏洛阳城图的复原劳干武威唐代吐谷浑慕容氏墓志夏鼐僚为仡佬试证芮逸夫玄应反切考周法高魏晋南朝地方政府属佐考严耕望黄庭经考王明文作祭献药供牲经译注马学良集刊第二十本下册古玉新诠郭宝钧释伧楚余嘉锡积微居字说杨树达「早晚」与「何当」丁声树读魏书李冲传论宗主制余逊一枝花话张政烺传说中周都的实地考察石璋如宋史刑法志考正邓广铭甲骨文字模拟研究例张秉权洪武二十二年太孙改律及三十年律诰考黄彰健 军考释初稿陈述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录索引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古社会田狩与祭祀之关系陈槃谶纬命名及其相关之诸问题陈槃庄子校释后记王叔岷说文引秘书为贾逵说辨正丁声树清末汉阳铁厂全汉升「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陈槃记明季朝鲜中原倭祸之中原汉奸李光涛明季流寇始末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二本豫北出土青铜句兵分类图解李济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石璋如古谶纬书录解题陈槃「侯」与「射侯」陈槃汉代的亭制劳干殷代月食考董作宾跋日本高山寺旧钞卷子本庄子残卷王叔岷上古语法札记周法高九族制与尔雅释亲芮逸夫汉代地方官吏之籍贯限制严耕望洛阳伽蓝记补注体例辨徐高阮鹅湖之会朱陆异同略说黄彰健朝鲜壬辰倭祸与李如松之东征李光涛记朝鲜宣庙中兴志李光涛中国语的词类周法高集刊第二十三本上册古今交食周期比较论高平子台山语料赵元任汉代的雇佣制度劳干秦汉郎吏制度考严耕望清季的江南制造局全汉升故宫藏拳乱史料注释吴相湘成都弓箭制作调查报告谭旦冏僰人考芮逸夫么些族迁徙路线之寻访李霖灿成都音系略记杨时逢集刊第二十三本下册校雠通例王叔岷汉晋遗简偶述之续陈槃三等韵重唇音反切上字研究周法高「姓」字古义析证杨希枚掣逋考李方桂小屯C区的墓葬群石璋如战国墓内带用途的推测高去寻全本王仁煦刊谬补缺切韵的反切上字董同龢殷墟有刃石器图说李济说「吉」张秉权中国与东南亚之崖葬文化凌纯声西周年历谱董作宾集刊第二十四本论唐代尚书省之职权与地位严耕望略论唐六典之性质与施行问题严耕望大明律诰考黄彰健读明史王艮传黄彰健明外史考黄彰健清史稿顺治朝疆臣表订误李光涛陕西耀县的碑林与石窟石璋如陕西长武县出土造像记石璋如汉代常服述略劳干先秦两汉帛书考陈槃中国语法札记周法高跪坐蹲居与箕踞李济集刊第二十五本论古代汉语的音位周法高张献忠史事李光涛多尔衮入关始末李光涛甲午战争以前的中国工业化运动全汉升明史宰辅表初校吴缉华跋日本古钞卷子本淮南鸿烈兵略闲诂第廿王叔岷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严耕望殷虚文字札记张秉权河南 县刘庄的汉墓石璋如云南 黑体质之研究芮逸夫集刊第二十六本古代的询问代词周法高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陈槃殷代的铸铜工艺石璋如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迹石璋如先秦赐姓制度理论的商榷杨希枚孟子性论之研究黄彰健杜黄裳拜相前之官历严耕望明季朝鲜「倭祸」与「中原奸人」李光涛集刊第二十七本文字斠证王叔岷魏晋南朝都督与都督区严耕望先秦诸侯受降献捷与遣俘制度考杨希枚易卦源于龟卜考屈万里长沙音系杨时逢卜辞甲申月食考张秉权玉佩与刚卯劳干论浮屠与佛周法高关中考古调查报告石璋如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中(附劳干跋文)陈槃集刊第二十八本上册本论文集撰文人上胡适先生书国语结构不同层次中形态上跟意义上的参差赵元任老君音诵诫经校释杨联升晏子春秋斠证王叔岷印章与摹搨的起源及其对于雕板印刷发明的影响李书华Some References to Iranian Temples in the Tun-huang Region Arthur Waley古代被动式句法之研究周法高Prima Introduzione della Filosofia Scolastica in Cina Pasquale M.D'elia Documents Issuing from the Region of Tun-huang Henri Maspero,Translated by L.Carrington Goodrich记李如松留于东国朝鲜之后裔李光涛卜龟腹甲的序数张秉权再论吾我金守拙著、李保均译四川李庄方言略记杨时逢姿与Gesture陈世骧旧唐书夺文拾补严耕望元朝与明初的海运吴缉华尚书 陶谟篇著成的时代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一)陈槃A Kottish-Tibetan-Chinese Word Equation Walter Simon司马迁与希罗多德(Herodutus)之比较邓嗣禹论夫子与子李宗侗汉代的西域都护与戊己校尉劳干论四书章句集注定本黄彰健集刊第二十八本下册美洲白银与十八世纪中国物价革命的关系全汉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Phonology李方桂黑鞑事略中所说窝阔台汗时代胡丞相事迹考姚从吾「韦弦」「慎所好」二赋非刘知几所作辨洪业小臣 石 的残片与铭文高去寻殷代头饰举例石璋如联名与姓氏制度的研究杨希枚僚人考芮逸夫The Neo-Confucian Solution of the Problem of Evil陈荣捷“Wu-Liang-Shou”(无量寿):A Comparative Study of Tibetan and Chinese Longevity Rites F.D.Lessing汉城大学所藏大胛骨刻辞考释董作宾康熙几暇格物编的法文节译本陈受颐殷虚白陶发展之程序李济胡适思想与中国前途殷海光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一)中文Eugene L.Delafield胡适先生著作目录(二)西文袁同礼集刊第二十九本上册Numerals in Comparative Linguistic(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Dravidian)Murray B.EmeneauThe Phonemic System of the Yi Miao Dialect张琨Siamese Phonemes:A Restatement George L.Trager湖南方言声调分布杨时逢Linguistic Geography of the宣化Hsuan-hua Region(察哈尔Chahar Province)Willem A.GrootaersTwo Final Consonantal Clusters in Archaic Tibetan Walter SimonMeaning Correlations and Selections in Morphology-Syntax Paradigms Charles F.VoegelinThe Chinese Script:An Essay on Nomenclature(the first hecaton)Peter A. BoodbergEssentials of Shan Phonology and Script Soren EgerodThe Study of the Chuan Chu in Shuo Wen Paul L-M.Serruys老乞大朴通事里的语法语汇杨联升Problems of Hierarchy and Indeterminacy in Mandarin Phonology Samuel E. Martin厦门方言的音韵董同龢Notes on Gilyak RomanJakobsonInitial Mutations in Celtic Alf Sommerfelt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周法高跋周法高先生「上古语末助词‘与’(欤)之研究」兼论论语中「君子」一词之词性杨联升The Jui Dialect of Po-ai and the Northern Tai李方桂Jui Syllabics Eric P.Hamp集刊第二十九本下册平心论高鹗林语堂管子斠证王叔岷箕子朝鲜李光涛论汉代的卫尉与中尉兼论南北军制度劳干上海在近代中国工业化中的地位全汉升尚书文侯之命著成的时代屈万里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譔异(下二)陈槃。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之一)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之一)](https://img.taocdn.com/s3/m/51a672a3102de2bd960588e7.png)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
清朝不仅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也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才出现的。
今天无论汉族,还是众多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
看起来这似乎无需论证,其实,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的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而作为主导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的清朝皇帝对中国的体认,以及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xx时期的国家概念明代的中国,主要依托中原农耕地区的明朝,隔九边与蒙古族所建立的北元及尔后的鞑靼、瓦剌以敌国长期对峙。
迨明朝末造,东北边陲建州女真崛起。
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努尔哈赤起兵,到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清兵入关定鼎燕京,大约60年间,见于文献记载的满洲使用的国号有“女直国”、“建州国”、“后金国”、“大金国”和“大清国”。
(注: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满洲源流”载,清皇室始祖布库里雍顺“其国定号满洲”,“南朝误名建州”。
这是清初《清太祖武皇帝实录》撰稿者的杜撰。
清开国时期从未使用“满洲国”一称。
据潘喆、李鸿彬、孙方明编:《清入关前史料选辑》第一辑第298页。
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版。
)万历二十四年(1596)努尔哈赤致朝鲜方面的回帖中自称“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
(注:《建州纪程图记》第22页。
辽宁大学《清初史料丛刊》1979年版。
)这是努尔哈赤使用“女直国”国名的最早记载。
“女直”即女真,因辽兴宗讳宗真,故改称女真为女直。
万历三十一年(1603)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筑城,两年后致辽抚赵楫、总兵李成梁的呈文中说:“我奴儿哈赤收管我建州国之人,看守朝廷九百五十余里边疆”。
(注:转引自黄彰健《奴儿哈赤所建国号考》一文(台湾文海出版社《清史论丛》第一辑)。
)万历三十五年(1607)三月努尔哈赤又致书朝鲜国王:“建州等处地方夷王佟呈,为夷情事。
明实录183
![明实录183](https://img.taocdn.com/s3/m/7329860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b.png)
明实录183万历十五年二月庚申朔癸亥夜初更绥靖边城各堡上脊兽旗杆俱出火光众军执棍扑火棍亦生火三更方息○礼部题原任蓟辽都御史王忬破虏平倭功业可纪偶以虏众突入阴触权奸竟主刎身死非其罪原任浙江巡抚朱纨清直耿介袛因严禁通番遂中媒孽继改巡视舆疾督兵竟被谗追论听勘饮鸩之日家无宿储迄今妻子寄食于人不能自存若不破格优恤非所以鼓效忠之心振任事之气也忬合照例祭二坛造坟安葬纨合照例与祭一坛减半造葬从之○兵部右侍郎萧廪秩三年满荫一子如例○以工部左侍郎曾同亨提督工程○兵科给事中和震奏安民弭盗其要有六一宣德意二饬武备三责职守四禁窝藏五慎缉捕六销巨盗上是其议谓朝廷轸念灾民屡行蠲赈有司多不仰体德意著实奉行致使民不沾惠自今各该抚按官务要率先抚字痛革烦苛但有贪暴的遵照前旨特许参治○兵科都给事中顾九思等奏今之河西镇孤悬天末实番虏之要冲自世宗先朝臣杨一清杨博等先后经略有端绪乃款贡以来人情懈弛事机坐失住虏数十种窃据其中东虏数十万环扰其外饷薄兵疲虏穷力促虏日骄我日挫是以和自愚也臣谓各镇自抚河西自战昔日河西宜抚今日河西宜战无论住虏流虏但入内陆侵掠即便剿杀追逐出境无以开衅为嫌有逗遛不追违误大计者自罹军法然一在议将吏肃州参将孟孝臣等烽火已及郊关犹云未闻消息以若辈而抗方张之虏何异使童子执棰当猛虎故欲议战必先议将也一在议兵饷河西一镇额设步兵九万有奇而今不及三之一当损饷以周之皇上往年饷辽左矣然辽左虏在境外河西虏在腹中岂容兵饷不给致有脱巾之虞一议番族河西北则虏南则番吾以一线之路横亘其中使番人无交通北虏之忧中国坐受茶马之利所以不令番与虏合也夫番众受虏患深怨恨入骨往往有猛图一逞者我因而用之则皆成劲卒庇则为我用而获安唇齿弃则为虏用而有害腹背利害之间自当深结于番矣一议赏罚赏宜从重罚宜从轻上之而捣巢犁穴者予金章铁券次迎敌决战追奔逐北者予爵又次堵截信地控扼险隘示我有备者予白金文绮一切扒墙零窃之罪深文苛责之条悉与宽假如是而文武有退避失策蹙地辱国则国有三尺不少贷也部覆如议○甲子祭三皇于景惠殿命礼部侍郎王弘诲行礼○以云南副使陆万垓为本布政司右参政湖广参议霍维荩为四川副使○乙丑大学士申时行等题昨夜初臣等望见皇城东北角有火光不胜惊愕今早进朝始知司设监失火烧毁连房随即救息近日火星留天庭中其应或在于此但皇城暮夜火光照耀近彻宫庭人语喧传或廑圣虑愿皇上克谨天戒以承天休报闻○左通政周邦杰右通政赵参鲁大理寺左少卿罗应鹤右少卿崔廷试鸿胪寺卿杨宗仲太常寺少卿齐世臣萧彦李尚思太仆寺少卿王致祥余懋学徐元春许应逵工部营缮司管司事太仆寺少卿郑有年并制敕房办事太仆寺少卿兼司经局正字徐继申顺天府府丞刘先国十五员各自陈不职上各命供职惟周邦杰调南京刘光国调外任用○兵部覆顺天巡抚蹇达称地土起存税粮自有定例但天灾流行似不分于民屯草场被灾草场租银应照依原勘灾伤地亩分数量免四分该银三千四十七两有奇其无灾地土并应徵六分共该银四千五百四十一两有奇尽数起解从之○巡抚四川兵部右侍郎徐元泰奏各塞番蛮自春夏荡平后凡经剿仅存者皆股栗而改图有纳降全活者悉输稞以明感似可无烦过虑顾蜂虿不测桑土宜先臣谨条防御之要以渎圣聪一添置守备以专弹压照得松藩南路黄沙坝当诸番环列之冲最称要害左右皆羊肠一线而此独宽平约二里余故每肆猖狂必紏聚于斯兼以往来松叠隔城百里稍据险阻声援立绝本处须设守备一员见于原留修守兵内挑选三千名再于该路抽拨主戍军兵五百名协守西宁关起至平定堡止一十五关堡往来巡视管束汉土夷民一训练民兵以庄军威属地濒夷米盐生兢易以启衅今吐番西獗夷猓南惊夫兵不预练旋调土司道里辽阔未易朝檄夕至该臣业督布政司将通省民兵查以旧编名数经减者量复经增者量裁务在不逾旧额挑选精兵以充训练各道有卫所者则益以军兵就听该道督各操捕官团练省会则益以成都等卫军兵委一将职专理团操亦听分巡川西道为之监督事下部覆依议○以山东解京香税并事例银两每年量留一半为修理鲁府之用○升山东副使田乐义为湖广左参政贵州右参议张克家为云南副使督屯兼管水利○户部覆应天巡抚王元敬题称酌加派勘<■土册>荒二事议役马役水夫工食盐钞等银嘉靖四年会派苏州府八万七千三百有奇松江府四万八千五百有奇常州府三万一千九百有奇至四十五年以后苏州府增银十五万五千有松江增银八万五百有奇常州增银六万三千一百有奇镇江府历年加派虽不入会计内其额亦非嘉靖四年之旧巡按邓炼题称苏州府嘉靖十五年以前各项杂派不过三万五千五百两至四十年通计原额外新增比旧加二十三万八千六百两松江府比旧加一十一万四千六十两常州府比旧加八万一千五百两镇江府比旧加四万四千一百两及称四府加减民壮弓兵留充兵饷银一万三千一百四两苏松二府急缺大红叚价及借□□互织造布银乞行户工二部查议那者准作正支无处者量留赃罚然四府原派银一万三千一百四两仍应每年派徵以充军饷四府协济银不须动支营兵不必议减其赃罚银两系供边正额照旧解部济边以后织造不敷于工部项下钱粮留庶钱粮各有职司不致那借免加派之扰苏州一府荒粮三万四千七百余石近议于平米上通融加派士民未服所报<■土册>荒多有以熟作荒减重作轻之弊合将前项<■土册>荒田亩即委各州县正官先令地户开报坐落地方亩数及四邻立标清出四至掌印官同四邻逐自查勘如果<■土册>荒即与除豁新涨成熟尽数起科如再相抵不足方于平米均派务使民情允服不得以见在成熟之田概作<■土册>荒依议行之○丁卯遣礼部尚书沈鲤祭先师孔子○夜四更观见火星逆行翼宿度分○升湖广右参议刘尧卿为四川兵备副使○大明会典成宴总裁纂修官于礼部命定国公徐文璧等待之○戊辰祭太社太稷遣定国公徐文璧行礼○升福建佥事张文耀为贵州右参议○刑科给事中万自约题故相张居正一切苛刻聚歛天下病之今正供不可缓其他浮徵浪费天下郡县所徵公费可汰也皇上迩来减造磁器止进化木皆称羙政第尚有益出制外者可节也内臣专掌各监局今增至万余人糜费他如传升概与旗较冒功匠役影射可制也若御用诸物造作之费不赀能一省数千金则可为千万家巨产矣得旨在内人员近来原无增设旗较匠役前已清减该部知之○礼部奏近日士子为文不用六经甚取佛经道藏摘其句法口语为之敝至此极金揭晓之后即将中试朱卷尽解参阅有犯前项禁约即指名查处上曰近来文体轻浮险怪依拟各提学官仍将考取优卷送部稽查如有故违者从重参治科场后参阅朱卷节年题有定例今后务要着实举行毋事空言○己巳升河南佥事王毓阳为湖广右参议武库司郎中郭元柱为狭西佥事○调山东副使鲍希颜巡辽海官衔如旧河南副使张修吉为山西副使○庚午大学士申时行等题今日该文书官李兴传免经筵臣等恭问起居始知圣体连日动火时作胘晕于兹春令方中木气上腾因励精霄旰临御勤劳以致圣体不宁惟望皇上清心寡欲养气宁神而倍加慎重则自然圣躬康豫福祉骈臻臣等不胜仰望○升南京国子监祭酒赵志皋为少詹事兼侍读学士掌本府印信○吏科河南道交章劾工部尚书何起鸣兵部左侍郎辛应乾礼部左侍郎陈思育南京工部右侍郎方九功兵部右侍郎李松大同巡抚胡来贡狭西巡抚韩必显太常寺少卿池浴氵□□左通政陈学曾添注太仆寺少卿许应逵张誉大理寺右寺正詹全觉刑部广东司郎中张正鹄十员上分别有差唯起鸣应乾照旧留用○以户部左侍郎张国彦总督仓场○升太常寺少卿萧彦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兼理湖北川东等处军务○赠原任礼部尚书万士和为太子太保给祭葬如例○旧例都司得于本省推用指挥镇抚俱于本卫掌事御史史旌贤以为军官依凭故土擅作威福欲将都司隔省指挥镇抚隔卫各更调选用从之○壬申升翰林院编修杨德政为福建右参议○升刑科都给事中顾问为右参政左给事中杨芳为副使给事中李国士为佥事问国士俱浙江芳河南○升御史马允登王国俱为副使姚士观谭耀俱知府允登山东国四川士观音州府耀延平府○以大理寺右寺丞许子良为本寺左寺丞御史李栋为右寺丞○升工科都给事中王敬民为太常寺少卿浙江道御史宋仕为顺天府丞○调四川提学副使杨节为山东副使浙江副使徐汝阳为福建副使○兵部覆直隶御史孙愈贤题抚赏马市在宣府则八万两在大同则七万两每岁冬督抚差官领银分买年来奸伪丛生听差官员视为利薮货物滥恶故意迁延贿买衙役甚至有假勘合之便故当秋冬之交众虏云集讨赏开市货物缺乏无以应之夫利归于委官信失于夷狄苟豺狼改虑不坏我边事乎今后务择廉洁者定以其限督抚查验如货精到早者行奖迟误即以失误军事按律论冒侵者以监守自盗论得旨各镇置买抚夷市货银两明是沿边钱粮且关系虏情边计以后有侵冒者临时酌估计赃定罪照沿边事例行○甲戌遣恭顺侯吴继爵祭大明于朝日坛文书官李恩口传圣体偶因动火服凉药过多下注于足搔破贴药朝讲暂免顷之大学士申时行等奏皇上宜节慎起居以迎春气○南京右都御史海瑞以年衰引退上慰留不允○乙亥夜望月食约九分余其体赤黄色测在轸宿度分至亥正三刻复圆正西○户部覆漕运都御史杨一魁等题称淮扬地方旱涝相仍米价腾贵乞将淮大二卫见运苏州府未经过淮兑运漕粮内量留四万石分派缺米地方平粜每米一石运耗轻赍折银七钱共该银二万八千两借动赃罚等银折价解部以补漕额上可其奏○户部题辽东去年水灾原议留贮通粮一十万石不足辽军两月之饷乞将新运漕粮共留二十万石贮天津仓以待辽东军兵自运又乞发去粮米每石一平一尖运粮船只仍准带货以为工食每石折银六钱事例于该镇应发年例军饷银内照数扣银三万六千两解发天津仓□□互放军七月粮再扣银六万两留贮太仓银库以备四月十月折放官军月粮从之○以户部右侍郎杨俊民为本部左侍郎温纯为右侍郎○升右庶子赵用贤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广西巡抚吴善为南京工部右侍郎狭西右布政邓林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大同○总督漕运巡抚杨一魁奏淮安自新河永清闸越城历高堰达清口溯清江出草湾繇赤晏庙以至安东复繇高岭马家湖蒯家洼张家洼柳浦湾范家口海神庙礼字坝遗惠庄临淮庄以至西桥往回四百余里河势有曲折地形有高下堤防有缓急数年以来堤溃于冲激地易于陵谷昏垫之后下民其鱼待决一口方修一口不惟钱粮糜费无纪而运道所关皇陵所护民生所系匪务也今议清河上黄河独行堤制无虞清河下黄淮合流水涨堤微计今查前项工程虽用至七万余两而淮杨百万生灵可免胥溺之患其召募人夫择日兴工估该实用工费银七万一千六百九两零将淮安府库贮修砌归仁堤支剩银料八千两工部事例银二万二千两尽数动支而施为之功一曰修高家堰以保上流一曰砌范家口以防旁决一曰<疏>浚草湾以杀河势一曰修礼字坝以保新城一曰买办物料以杜冒破一曰分定委官以便责成有旨堤堰修防事宜依议举行先年开浚草湾不久淤塞虚费钱粮应否再加<疏>浚还着漕运等官详议停当具奏其余河道工程俱要查照成规用心保守毋得疏虞○戊寅大典告成礼部尚书沈鲤加太子少保吏部左侍郎沈一贯朱赓礼部左侍郎王弘诲俱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张位于慎行徐显卿南京国子监祭酒赵用贤各升俸一级仍与应得诰命谕德刘虞夔刘元震升左庶子孙继皋黄洪宪右庶子修撰刘楚先张应元各洗马编修陆可教冯琦各侍讲杨起元庄履豊萧良有王应登简讨余继登沈自邠各修撰周子义准与赠官恤典其余升赏有差次日加恩元辅申时行兼支大学士俸次辅国进兼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余官如故次辅锡爵加太子太保兼武英殿大学士尚书如故各给应得诰命○己卯户部上言狭西道御史徐元题称苏松常杭嘉湖六府钱粮颇重历年负逋难宄将万历十三年以前旧欠钱粮已徵在官者截数起解拖欠在民者尽数蠲免不知苏松等俱系京边及本地方正供非奉恩诏及遇重大灾伤不得议免今查十二十三两年六府原未报灾无故将十二十三两年带徵钱粮不分缓急不论有灾无灾一概混免是使畏法小民岁岁竭输公之谊而法令不加之巨猾年年得遂迁延观望之私将来逋负日甚矣合将十三年以前起存带徵钱粮照旧督催依期完报其见徵钱粮具要当年尽数完解不得仍前拖欠希望带徵上曰各处正供钱粮若有奸顽豪猾侵期拖欠希图蠲免者抚按官还督率所属有司查核究比毋使奸徒漏网小民受累○礼部覆大同巡抚胡来贡奏请改祀北岳于浑源州恒山出关祭告其引虞书魏史之文亦止言祭于恒山未见恒山所在今据禹贡恒水出常山郡上曲阳县恒山北谷即今定州曲阳县则常山在曲阳太祖高皇帝神圣开天极重祀典当时山川地里无不图上而曲阳之祀仍旧即今大明集礼所载汉唐宋北岳之祭皆在定州曲阳与史俱合今恒山实为畿内重镇一旦毁庙貌废碑制举而改建于边徼之地不可但修浑源庙宇用存古迹得旨北岳祀典既系国初定制仍旧行○庚辰大学士申时行许国王锡爵各辞免恩命不允○兵部左侍郎石星秋三年满命复职如旧○命汤之诰袭灵璧侯爵○升左给事中唐尧钦常居敬俱都给事中右给事中王三宅苗朝阳张栋俱左给事中给事中陈与郊袁国臣俱右给事中尧钦栋国臣俱刑科居敬工科三宅礼科朝阳兵科与郊户科○升山东副使王俸为湖广右参政○升提督操江南京右佥都御史胜伯轮为副都御史巡抚浙江○以巡抚宣府地方兵部右侍郎萧大亨协理京营戎政○辛巳升池州府知府刘孟雷为福建副使○工科给事中郭显忠条陈救荒之策曰酌起解议将扣减民庄变价官马草料之类及裁革抚按赃罚□税课程以苏灾民曰弛盐禁凡山东河南山狭北直隶凤阳等处将大夥盐徒严捕外其余硝鹻地方听贫民煎鬻易米度日不许一概禁约曰议罪赎府州县自理纸赎俱令折谷不许纳银有徒杖不能全完者量减石数其充军罪重情轻者亦许纳赎为储蓄救荒之计部覆如议惟抚按赃罚□税课程系济边钱粮一切仍旧○癸未以苏松孝子王敬臣为博士敬臣割股庐墓孝行有闻故有是命○降南京吏部郎中刘世亨刑部郎中任春元各一级调外任奉上命也○升南京礼部郎中李三才为山东佥事整饬武定等处兵备○诏责科道官朝廷但用一人言官便纷纷攻击予夺进退皆不听上主张是何政体今工部尚书何起鸣已去该科十三道灼见何人堪任即便推举来说不许推诿大臣须要纯心奉公痛改前非不许挟私忿争有负委任○乙酉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许守谦仍以原官巡抚宣府地方赞理军务顺天府尹王用汲为南京右副都御史兼提督操江四川左布政刘继文为右副都御史巡抚广西地方○升南京尚宝司卿沈节甫为南京通政司右参议○丙戌命修撰庄履豊编纂六曹章奏○升太仆寺卿周继为顺天府尹○戊子升礼科右给事中张希皋户科右给事中陈与郊俱左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卢逵户科给事中穆来辅礼科给事中钟羽正俱右给事中希皋户科与郊羽正俱工科来辅兵科逵仍吏科○升福建副使李盛春山西太原府知府吴同春俱提学副使盛春仍福建同春山东○诏抚按官责成有司着实举行荒政其贤不肖不时举劾具奏从御史林文英之请也○免淮扬等处巡伤地方旧逋粮四万二千四百九十四石银一万九千五百一十二两一分○除授庶吉士范醇敬为翰林院简讨○升山西左布政沉子木为右副都御史提督鴈门等关兼巡抚山西地方○己丑是日清明祭诸陵遣豊城侯李环等各行礼遣惠安伯张元善祭恭仁康定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恭让章皇后及废后吴氏遣都督同知陈承恩祭哀冲庄敬二太子各陵寝大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八十三赞助本站。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https://img.taocdn.com/s3/m/5412815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1b.png)
一、劇本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趙琦美鈔校明萬曆間寫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今雜劇選明‧息機子編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陽春奏明‧尊生館主人編明萬曆金陵陳氏繼志齋刊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名家雜劇明‧玉陽仙史(陳與郊)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雜劇明‧王驥德編選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1972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前本影印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酹江集)明‧孟稱舜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孤本元明雜劇王季烈校編1941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涵芬樓排印本影印197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盛明雜劇明‧沈泰輯明崇禎二年刻本武進董氏誦芬室覆刻本1930上海中國書店重影石印1963臺北文光出版社據誦芬室刻本影印1979臺北廣文書局據誦芬室刻本影印全明雜劇陳萬鼐主編1979臺北鼎文書局六十種曲明‧毛晉輯明崇禎汲古閣刻本清道光補板重刻上海開明書店排印1955上海古籍刊行社據開明本重校全明傳奇林侑蒔主編1985臺北天一出版社善本戲曲叢刊王秋桂主編1984/1987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古本戲曲叢刊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1954/1955/1958/1964/1985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劇論錄鬼簿續編明‧無名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歷代詩史長編二輯)中國戲劇(鼎文)太和正音譜朱權仝前南詞敘錄徐渭仝前詞謔李開先仝前曲論何良俊仝前曲藻王世貞仝前曲律王驥德仝前曲品呂天成仝前顧曲雜言沈德符仝前曲論徐復祚仝前譚曲雜劄凌濛初仝前衡曲麈談張琦仝前曲律魏良輔仝前絃索辨訛沈寵綏仝前度曲須知沈寵綏仝前遠山堂曲品祁彪佳仝前遠山堂劇品祁彪佳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少室山房曲考明. 胡應麟新曲苑中華書局堯山堂曲紀蔣一葵仝前周氏曲品周暉仝前梅花草堂筆談張大復仝前客座曲語顧啟元仝前程氏曲藻程羽文仝前九宮譜定總論東山釣史仝前太霞曲語顧曲散人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古典戲曲聲樂論著集成傅惜華學海三、劇作總目明代雜劇全目傅惜華北京作家/台北世界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邵曾祺編著河南中州古籍明代傳奇全目傅惜華北京人民文學重定曲海總目清. 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北京中國戲劇曲海總目提要清無名氏/董康…等校上海大東/北京人民文學/臺北新興中國戲曲總目彙編羅錦堂香港萬有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資料索引香港大學中文學會編著香港廣角鏡古典戲曲叢目匯考莊一拂臺北市:木鐸,民75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幼獅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戲劇之部)中外文學四、基本參考書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北京中國戲劇/臺北丹青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長編.人民文學)周貽白北京中華(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僶俛/學藝)中國戲曲發展史廖奔、劉彥君山西教育北京戲曲通史(明清卷)周傳家、程品達北京出版社中國近世戲曲史日. 清木正兒商務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河洛★崑劇演出史稿陸萼庭國家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北京中國戲劇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貫雅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孟繁樹文津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陽蔭瀏丹青五、宮譜、曲譜舊編南九宮譜明. 蔣孝善本戲曲叢刊增定南九宮譜明. 沈璟善本戲曲叢刊南詞新譜明. 沈自晉善本戲曲叢刊九宮正始明. 徐子室/紐少雅善本戲曲叢刊納書楹曲譜清. 葉堂善本戲曲叢刊集成曲譜王季烈商務(與眾)粟廬曲譜振飛曲譜(上、下)俞振飛上海崑劇團編六、近人相關論著景午叢編鄭騫中華明清傳奇導論張敬華正明清傳奇考論俞為民華正明雜劇概論曾永義學海中國古典戲劇論集曾永義聯經說戲曲曾永義聯經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學生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文津中國戲曲演劇研究岩城秀夫創文社中國祭祀演劇研究田中一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七、明代歷史背景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輯國朝獻徵錄明. 焦竑學生明史稿王鴻緒文海明史清. 張廷玉等藝文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華正明會要龍文彬世界列朝詩集小傳錢謙益世界明人自傳文鈔杜聯哲藝文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劇作家研究日. 八木澤元中新八、明代相關社會資料中國文化新論--聯經制度篇/ 經濟篇/ 藝術篇明人書學論著十二種楊家駱世界中國畫論類編河洛(明人各家文集)明儒學案清.黃宗羲河洛萬曆十五年黃仁宇食貨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何冠彪聯經明人奇情郭英德/過常保雲龍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陳萬益大安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費振鐘立緒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牛健強文津陶庵夢憶明‧張岱開明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王爾敏中研院近史所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陳學文洪業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傅衣凌谷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傅衣凌谷風明清思想家論集王煜聯經明史新論楊國楨/陳支平雲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谷風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陳學文鼎典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唐力行商務明代商賈與世風陳大康上海文藝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羅麗馨稻禾明代特務政治丁易天山湯顯祖評傳徐朔方南京大學湯顯祖與晚明文化鄭培凱允晨。
明代史籍介绍
![明代史籍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028d3b3c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5.png)
明代史籍介绍明代史学研究与史籍⾸先书籍有:谢贵安《明实录研究》,武汉:湖北⼈民出版社,2003年。
黄彰健《明清史研究丛稿》,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7年。
吴晗《记明实录》,《读史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
陈学霖《<明实录>与明初史事研究》,载《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载⽒著《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1年。
⼭根幸夫《中国史研究⼊门》明代部分明代史籍概况:张岱《瑯嬛⽂集》卷⼀《⽯匮书⾃序》:有明⼀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故以⼆百⼋⼗年,总成⼀诬妄之世界。
(《张岱诗⽂集》,夏咸淳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99页)王世贞《弇⼭堂别集》卷⼆⼗《史乘考误⼀》:国史之失职,未有甚于我朝者也。
故事有不讳,始命内阁翰林⾂纂修实录。
六科取故奏,部院咨陈牍⽽已。
其于左右史记⾔动,阙如也。
是故,⽆所考⽽不得书,国忸衮阙,则有所避⽽不敢书。
⽽其甚者,当笔之⼠或有私好恶焉,则有所考⽆所避⽽不欲书,即书,故⽆当也。
史失求诸野乎?然⽽野史之弊三:⼀⽈挟隙⽽多诬。
其著⼈⾮能称公平贤者,寄雌黄于睚眦,若《双溪杂记》(王琼)、《琐缀录》(尹直)之类是也;⼆⽈轻听⽽多⾇。
其⼈⽣长闾阎间,不复知县官事,谬闻⽽遂述之,若《枝⼭野记》(祝枝⼭)、《翦胜野闻》(徐祯卿)之类是也;三⽈好怪⽽多诞。
或创为幽异可愕,以媚其⼈之好,不核⽽遂书之,若《客座新闻》(沈周)、《庚已编》(陆粲)之类是也。
⽆已求之家乘铭状乎?此谀枯⾻、谒⾦⾔⽿。
虽然,国史⼈恣⽽善蔽真,其叙章典、述⽂献,不可废也;野史⼈臆⽽善失真,其征是⾮,削讳忌,不可废也;家史⼈谀⽽善溢真,其讃宗阀、表官绩,不可废也。
(第361页)钱谦益《牧斋有学集》卷⼗四《启祯野乘序》:呜呼!史家之难,其莫难于真伪之辨乎?史家之取征者有三:国史也,家史也,野史也。
于斯三者,考核真伪,凿凿如⾦⽯,然后可以据事迹、定褒贬。
《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
![《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5e75c3d2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c.png)
作者: 谢贵安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系
出版物刊名: 文献
页码: 225-245页
主题词: 明实录;太宗实录;钞本;明政府;史语所;嘉业堂;内阁;申时行;正本;版本源流
摘要: <正> 《明实录》是有明一代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关于《明实录》版本的研究,以主持台本《明实录》校印的黄彰健先生最为卓著。
本人曾参加过《明实录类纂》的整理编纂工作,对《明实录》的版本源流也有一些了解。
为了使纷杂繁多的《明实录》版本及其源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线索,本人参考黄先生的成果及其他史料,撰成此文,希望能对有志于进一步研究《明实录》的学者起到铺垫作用。
一、明政府所收藏的几个钞本现存《明实录》的版本,皆源于明政府所收藏的四个钞本,即正本、副本、大本和小本。
个人整理的注释资料(主要是明史部分)
![个人整理的注释资料(主要是明史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9d8eec5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24.png)
个人整理的注释资料(主要是明史部分)读研近两年,深知注释之重要性,凡引用,每每苦于查找版权页,故每遇一书,辄记录。
这里只列出个人查到的图书馆常见及手头所有书的版本,部分书籍可能出了更新、更好版本,孰不详列,敬请谅解。
《明太祖实录》,不详。
黄彰健著:《明太祖实录校勘记》,不详。
《明太宗实录》,1962年。
黄彰健著:《明太宗实录校勘记》,不详。
《明仁宗实录》,1962年。
黄彰健著:《明仁宗实录校勘记》,不详。
《明宣宗实录》,1962年。
黄彰健著:《明宣宗实录校勘记》,不详。
《明英宗实录》,1962年。
黄彰健著:《明英宗实录校勘记》,不详。
《明宪宗实录》,1962年。
黄彰健著:《明宪宗实录校勘记》,1954年。
《明孝宗实录》,1964年。
黄彰健著:《明孝宗实录校勘记》,1954年。
《明武宗实录》,1964年。
黄彰健著:《明武宗实录校勘记》,1965年。
《明世宗实录》,1965年。
黄彰健著:《明世宗实录校勘记》,1965年。
《明穆宗实录》,1965年。
黄彰健著:《明穆宗实录校勘记》,1966年。
《明神宗实录》,1966年。
黄彰健著:《明神宗实录校勘记》,1967年。
《明光宗实录》,1966年。
黄彰健著:《明光宗实录校勘记》,1968年。
《明熹宗实录》,1966年。
黄彰健著:《明熹宗实录校勘记》,1968年。
《崇祯长编》,1967年。
《明实录附录》均为1967年。
以上均为中研院史语所本(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宋)薛居正等撰:《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范晔撰,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司马迁撰:《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司马光编著:《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李焘撰:《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元)脱脱等撰:《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二册),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五、六、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黄云眉著:《明史考证》(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明)谈迁著,张宗祥点校:《国榷》,中华书局,1958年。
《明实录》地名校勘
![《明实录》地名校勘](https://img.taocdn.com/s3/m/ac95d0c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c1.png)
作者: 谢贵安
出版物刊名: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93-98页
主题词: 明实录;校勘
摘要: <正> 现今最通行的《明实录》版本是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的校印本。
该校印本是以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为底本,并以广方言馆本、抱经楼本、北京大学本、礼王府本、嘉业堂本、安乐堂本、天一阁本、明内阁精写本、梁鸿志影印本、内阁大库藏清初明史馆钞本等数十种本子作对校本,对《明实录》中正文的错误进行了长时间、大规模的校勘。
这项工作始于抗日战争之前,中经战争停顿,至台湾南港后才继续进行,“费了许多人的心血”(校印本序)。
参加这项校勘。
吴廷燮写本《明实录》
![吴廷燮写本《明实录》](https://img.taocdn.com/s3/m/7221113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78.png)
作者: 杨书元
出版物刊名: 社会科学辑刊
页码: 116-118页
主题词: 明实录;钞本;别录;历史语言研究所;司礼监;三十年;史语所;内阁;十七年;史官
摘要: <正> 明代实录禁规极严,“廷臣非预纂修,不得寓目。
”“新帝登极后,即召修实录,”“实录纂修完成后,誊录正副二本,其底稿则于择日进呈前,史官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毁,以示禁密。
”其正本藏于石室金匮之皇史宬,副本则藏于内阁,以备修下朝实录参用。
万历以后,始有传写流布。
因此,近代藏书家视钞本为珍本。
明实录未有刻本,一九四○年梁鸿志以南京图书馆传钞本影印成五百册。
最近又见到台湾历史语言研究所傅孟真、黄彰健等人以国内许多钞本及美国、日本微卷进行校勘明实录费三十年,于一九六二年刊出《校印明学录》一书。
但黄彰健在序文还是非常婉惜“史语所校勘明实录,所据本子不可说少,但仍然有些本子无法借校。
明太祖与洪武法制
![明太祖与洪武法制](https://img.taocdn.com/s3/m/ff94c801a6c30c2259019e8f.png)
明太祖与洪武法制关键词: 明太祖/法制方略/常经之法/权宜措置/重典得失/功过评价内容提要: 对于如何评价明洪武朝的法制及明太祖朱元璋在创建明初法制中的作用,历来众说纷纭。
本文运用综合考察的方法,对这一问题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文章阐述了朱元璋的法律主张及其形成的原因,认为他既继承了儒家“礼法结合”、“民本主义”等法律传统,又基于明初乱世强调“重典治国”、“明刑弼教”,实施了“用重典以惩一时,而酌中制以垂后世”的法制方略。
文章从一系列重要法律的制定、基本法律制度的建立、《大明律》的修订、司法实践等方面,对朱元璋在明初法制建设中的作为和功过作了较详细的论证,既指出明太祖“刑用重典”所产生的消极后果,又实事求是地肯定了他对创建明初法制的历史贡献。
文章论证了明太祖颁行的有关法律在明一代通行的情况,证明洪武法制为明代法制奠定了基础。
长期以来,围绕着如何评价明洪武朝的法制及明太祖朱元璋在创建明初法制中的作用,不少学者发表了见解。
有些著述着重论证了朱元璋对健全明初法制的贡献,或从正面评价了他的惩贪法律措施;有的著述依据《明实录》等官修史书的记载,说朱元璋的法律主张偏于“轻刑”,至少对一般平民采取了宽容的态度。
而不少著述则根据明《大诰》、明初诸条例、洪武榜文、重大案件及有关史籍的记载,认为朱元璋在创建明初法制的同时,为治乱世而刑用重典,往往律外用刑,诛戮过多。
还有的著述考察明初发生的一些重大案件,对朱元璋的法外酷刑和无节制地扩大株连范围的做法作了负面评价。
不同见解的学者大都引用了丰富的史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洪武年间法制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如何认识朱元璋法律实践中出现的“重视健全法制”与“律外用刑”两种矛盾的现象,这是一个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笔者认为,以往对于洪武法制及朱元璋作用的论述,除少数著述外,基本上都是作者依据史料得出的结论,是各从一个侧面揭示明初法制的真相。
由于明、清史籍对洪武法制及朱元璋法律实践的记载,本身是“重典”与“轻刑”两种资料并存,因而研究的着重点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乃至出现不同的学术观点是正常的。
明实录296
![明实录296](https://img.taocdn.com/s3/m/13012cac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1.png)
明实录296万历二十四年四月丁酉朔大学士赵志皋等因上宣召御医恭问万安○兵部尚书石星奏工部郎中岳元声<疏>论东事误国乞赐罢斥待封事成否正臣之罪上曰卿竭忠任事原无欺蔽朕所素知今虏倭未靖本兵安危所寄岂可因一二浮言遽欲求去宜遵旨即出供职不允所辞○浙江道御史何尔徤奏郊庙一节所持以抒发圣孝孚契祖灵者在是臣于此谓皇上必不可己也况诏旨初颁言犹在耳皇华方遣于国驷牡未出于郊乃取所为祭而观之则昔日一公今日犹一公昔日一侯今日犹一侯使祖宗而无知也祭不必事而官可无遣也如其有知当谓皇上何传曰人穷则反本皇上于火光中尝默祷祖宗之灵而念及祖宗之庇矣曾不数日仍复狃宴安之积习循遣官之故事岂遂忘默祷之虔心而不思庇佑之弘功耶天心仁爱人君有不德则出灾示儆冀万一之能改耳今宸居尽灰躬自暴露此之不改则更无改时恐天地祖宗绝望于前百官万民绝望于下茕茕兀兀独处深宫即玩好盈目珠玉满前能长有乎并及礼臣范谦引例恭代为容悦不忠罪当斥疏入留中○协理京营戎政右都御史沉思孝奏回天第一实政乞行皇长子冠礼○朝鲜国王李昖奏乞封世子章下礼部○兵部题预报倭退日本迎接册使报闻○工科给事中杨应文题顷者河高淮壅陵寝沮洳皇上恻然动念遣科往勘俯允分黄导淮之请讵谓福建右参政钱拱辰又有拆高堰之揭夫高堰一开维扬高宝为壑利害较然彼一则曰高堰筑而淮水不能归湖黄河不能兼受一则曰导淮无藉于分黄一则曰决堰即所以导淮此说一倡便成掣肘将令担事者灰心勘议者眩见趋役幸败恶成固理所必然者按臣蒋春芳曰河工垂成乞敕河漕大臣勘河科臣无畏浮言安心料理并禁中外不得阻挠云者是当机之断也伏乞俯采臣言勿惑钱拱辰之谬说趁春和日暖分黄导淮奏平成以答圣怀部议陵泗受患委因淮壅所致然淮之壅非尽繇高堰所邻以黄强灌清口淤沙日积使淮不能纵之而出耳若黄流既分清口沙尽辟则淮将得繇故道虽周桥武墩等处建设闸坝及疏浚子婴泾河等工似亦在可缓矣又何必以开高堰为哉应从科道两臣之议以图竣事○工部题鼎建乾清坤宁宫门座围廊等项该用木石等料上紧造办择吉兴举所有条议各款事宜皆大工之至切者一议徵逋负一议协济一议开事例一议铸钱一查库料等项一议分工一议楠杉大木产在川贵湖广等处差官采办一议采石一议车户一议烧甎一议苏州甎一议买杉木一议发见钱一议稽查夫匠一议明职掌一议加铺户一议会估一议兵马并小委官贤否一议木楂一议停别工奉旨鼎建乾清坤宁二宫工程重大经费浩繁你部即计处周悉内协济开纳等项事关别部的便酌议停当如议以行○庚子大学士赵志皋奏恳恩辞免上谕朕顷戒谕群臣恪守职业卿为元辅受国重任谊切股肱正当为朕表率百僚殚忠图报岂可屡疏求去宜遵旨入阁办事用副眷倚至意遣鸿胪寺堂上官宣谕即出○辽东巡抚李化龙题倭众原有十六营烧毁十一营现在五营停海岸即如约亦甚易撤惟敬奄奄日久寂无嗣音非欲侵朝鲜而肆其兼并必且轻中国而别有觊觎夫朝鲜不能自备而我坐待之是宋忘辽之见也若倭遽有朝鲜则以日本之技用朝鲜之人是以一辽支二倭而国家他日之患恐不独在辽也事宜早定以伐其谋章下兵部○兵科署科事徐成楚恭报清正束装在即釜倭渡海有期据册使李宗城揭帖仰宽皇上东顾报闻○南京工部尚书叶梦熊辞免恩荫上报以西镇屡捷加恩酬庸已有成命不允所辞○辛丑朝鲜国差陪臣韩应寅等二十五员进贡方物马匹赐各衣服靴袜并折叚银两○刑科都给事中侯廷佩题参兵科徐成楚救内侍张诚张诚之恶其在昔也尚隐孙玮王如坚诸君子欲去之而不可得其在今也恶已露成楚欲留之而不得此忠奸可睹也乞诛邪佞自求罢斥不报○吏部尚书孙丕扬以病乞休疏至十三上上以遇灾交儆之时温谕勉留不允所辞○升四川佥事范守己为陕西左参议○升浙江右参政曹司勋为贵州按察使○总督三边李汶题三月初六日于沙觜泉斩获虏首一十七颗官军追杀直抵虏巢千合沙复斩五颗获牛马夷器无算总兵官王赋业行太仆寺按察使周经西宁道右参政陈所职守备曹尚礼等乞行叙录章下兵部○广西巡抚戴燿题徭浪二贼聚众倡乱酌议调兵章下兵部○甘肃巡抚田乐奏辞恩命奉旨西镇大捷加恩亦系常典所辞不允○靖远伯赵光远男赵祖荫承袭祖爵○户部覆应天巡抚赵可怀急缺叚价上曰东南地方灾困织造钱粮难以措办赃罚银准免解三年还命抚按官督徵料银供用如有不足再行议处○工部覆河道总督杨一魁题泗陵水患已平上曰祖陵积水尽平朕心已慰各样工程总督河官便议修举务早报完户部银两准借用仍照数抵还在工人役久劳委宜蠲赏优恤○差御史王立贤巡按山东○癸卯兵科署科事刑科给事中徐成楚奏辩侯廷佩并无救张诚事实谓佩之意不过以陛下之所最怒者莫如诚最恶者莫如附诚故首以此陷臣以自为容悦计不知张诚阴事自陛下神明摘发原与廷佩无与明旨所谓先无一言之忠已有定论廷佩即百喙有何益与乞赐据实昭雪<疏>入不报○甲辰户部覆总督褚鈇奏摘陈紧要河工上曰河工重大夫役待哺钱粮不敷准借与盐银五万两令工部作速补还仍截留漕粮六十万石济用○狭西巡抚贾待问题原任三边总督魏学曾病故章下礼部○大学士赵志皋题人言肆诋义难再留乞赐罢斥内言刘道亨揭帖诬其遗书科臣吴文梓为霍文炳乞免拾遗夫文炳是张诚家人其他有所倚藉或不可知臣为辅弼大臣岂肯与之说事哉又言人心淳漓关世道之升降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主相率附阁臣自为捷径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相率以攻阁臣为名高三年之内疏十九上求归益恳上谕卿居首辅小心端慎朕所鉴知浮言诬诋何必深辩今当遇灾交儆之时正赖竭忠匡赞岂可因此洁身求去宜遵旨即出以副委托至意不允所辞○乙巳升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李植为光禄寺卿○丙午皇长子出阁讲学○礼部尚书范谦奏辩何尔徤参论事情内言天之示人既形于著而复警于微此更端之始也人之应天不以其文而以其实此挽回之机也灾患之后臣庶犹希一望乎天颜祖宗亦思时歆其气类上意所注人必景从臣引皇祖旧例遣官祭告一事为臣之罪允宜罢斥疏入不报○三边总督李汶恭报大捷三月十四日莽剌川脑斩获虏酋一百三十六颗头畜二万有余章下兵部○户部覆狭西巡按御史乔廷栋题严追广储仓侵欺粮料一万四千有奇员役拟斩戍徒者二十四名乞正罪得旨○丁未户部覆大同巡抚梅国桢题大同府属各州县岁派徭役银两系先年抚按定数难以再减今次编审力差行令一条鞭徵以从民便报可○直隶巡按蒋春芳题灾变示警乞行册立以回天意以安两宫以慰海内人心疏入不报○戊申山西巡抚魏允贞奏参三关管粮户部主事李修吉昬肆乞赐议处章下吏户二部○兵科署科事刑科给事中徐成楚奏西镇报捷首功互异督臣报称擒斩一百三十六颗抚臣报称擒斩一百五十余颗与总兵刘綎报数不同乞严行查勘以防欺冒章下兵部○己酉孝懿庄皇后忌辰遣官致祭昭陵○革中都留守任承爵任御史提问革守备杨允恭回籍从总督漕运褚鈇巡按蒋春芳奏也○庚戌南京吏部尚书蔡国珍户部尚书周世选刑部尚书赵参鲁各题两宫灾引罪俱奉旨慰留○两广总督陈大科题游击彭信古以千金馈遗乞赐提问章下兵部○壬子加升辽东副使杨镐山东参政职衔以其开垦屯田故也○差行人李璠往周府治丧○癸丑大学士陈于陛沈一贯奏昨日臣等出阁到朝房接见吏部左侍郎孙继皋都察院左都御史衷贞吉左副都御史张养蒙并言科道缺人之多未有如今日之甚者行取一事不容再缓查得六科中见在止有掌科一人署印五人册封又该二人此外守科仅有四人十三道中并无一人主印止借巡视京营御史一人暂管其外巡视光禄一人巡视五城三人夫往时科道满朝日注其精神耳目以司纠弹鉴察之职尚不能无奸回污□日出大米□背公行私窃权乱政之辈而今寥寥如此则作奸犯科之人复何所顾忌而能稍加禁戢乎今日行取命下尚虑其晚至如给事罗栋邵庶刘为楫御史冯应凤赵标俱待次阙下动至经年每上启事概未发下在吏部又言科道之缺不补则中书行人推官知县等缺不出而选法益将窒碍难通乃其职掌所关尤不容不披沥以请疏入不报○原任巡抚狭西今回籍听用刘光国奏辩媚虏私市谓历任五年并无大虏寇边之事而永火复市为边将羁縻之语原未题请何得遽为实事乞敕兵部移文甘镇查西宁自二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起七月终止有无大虏逼住近城要挟市赏曾否听从将官与之私市用何钱粮害何军民丐为昭雪章下兵部○礼部覆晋王敏淳奏乞将郝九皋转补承奉副郭春员缺高珍转补典宝副尹铎员缺齐荣升补典膳正杨鉴员缺杜选升补典服正郝九皋员缺各今到任管事夫王府内官例当循资迁转今本王辄以己意改用资序俱属踰越且先年钦拨见今在府供事若复越补则前官置之何地在本王再三奏请不过欲遂其私昵之情乃国家明例显然谁敢辄乱乎已成之令且吉府张朝事例此系一时特恩岂可援引为例先年既经奉旨停罢今该科又行参驳相应题寝但系亲王具奏应否升补恩典出自朝廷得旨准王奏郝九皋等名照缺升补写书与王○甲寅吏部题山东博平县训导孙显吾以斩倭功量升州同从之○旌山东富平王寿铮孝行○户部酌议裁革监兑主事下吏部及抚按虚心评隲再报○乙卯兵部尚书石星题釜山等营倭众将稻种散给随倭住户高丽耕种以为秋收得利今又从日本来船载各物口称来营换班又查得沈惟敬同行长正成于二月初渡海原不为礼节但因事体不明又与册使不和移住南柯崖沈惟敬营千总谢隆禀称关白起兵二十余万目下要犯天朝其封事万分不妥请册使早计出营用保万全又清正将随营住户高丽每日放出种田至晚逐名收在营内关防恐其逃走本年四月十五日据探倭委官慎懋龙胡应元禀称正使于初三日半夜止带孔闻诏并家人三名逃出正使既出釜营封事谅己难成关白必先发愤朝鲜乘机入犯是皆当为亟备者其调兵转饷事宜及时议处并移文宣大顺保等处督抚各将应援兵马选练候调各沿海如天津永平山东闽广浙直等处一体防范务保万全至于朝鲜虽应救援天兵应在何所粮饷作何处给俱听督抚速行计议奏请定夺其正使李宗城虽以出营副使杨方亨及各随从员役尚在釜山与同沈惟敬先次渡海者并听督抚相机设处不令失陷异域致伤国体臣星妄担封事实冀为国家省财力全生灵以仰舒皇上宵旰之忧不意明不足以知人智不足以料敌稽迟抵牾遂至于此臣负恩误国罪曷容辞乞亟选忠贤代任得旨倭情既有变更册使何不报来你部便马上差人前去侦探的确回奏先屡有旨着督抚官训练防御兵马预备战守还再行申饬计处余如议行军机事重卿竭忠为国朕所素知不得自此退阻宜即出任事悉心筹画毋致疏虞○勘过子弟杨春元等三名择日引至御前选用○丙辰兵部覆两广总督陈大科奏峒贼纠众劫掠獞村上命督抚官相机剿处以安地方无使滋乱○兵科署科事徐成楚题沈惟敬陏□土关白术中枢臣又陏□土惟敬术中以致溃败决裂不可收拾此女直蒙古之兆非匈奴突厥之比参论石星章下兵部○户部题两京各卫所旗军力士家丁人等该赏冬衣布花钞锭岁终类解先将总部部运官职名具奏以凭查核从之○丁巳大学士赵志皋题谢内言倭情反覆册使潜回王京不胜惊骇身为大臣不能为国安攘遗我皇上东顾之忧罪实难诿切思食君之禄自当分君之忧当此时艰何敢坚卧求去谨遵圣谕入阁办事与在廷诸臣谋求备御之策以舒宵旰之怀但念军国重务乞皇上面陈商确俾任事诸臣遵以奉行且使外夷闻之知皇上锐意边防无不悚服矣上报览知奏谢卿以军国重务恳请面陈朕意亦欲召见卿等但朕近来动火不时眩晕连日服药须当静摄卿宜遵谕速出办事以副眷怀其备御事机卿等与该部详议具奏○兵部尚书石星题关白自遣倭使小西飞具奏求封臣等奉命再三译审取有誓词内云封后不敢求贡朝鲜不敢再犯撤兵尽数归国等语此皆达之天听传之众闻天地鬼神实鉴临之乃一旦无故渝盟有如所报即使倭奴狡诈似不至此今正使李宗城虽已出营尚未具有揭报臣复身在都门又有难于悬断若但以堤防责之督抚则臣居其逸人代其劳若但以罢斥恳之皇上则始妄担以误事继规避以自全且自臣始之而不自臣终之将兵连祸结生灵涂炭社稷震惊即加臣鼎镬死有余辜矣昔孔明街亭败绩上疏贬秩行事臣虽非其人窃有其志事势至此谊不容辞伏乞皇上将臣官衔削夺准照先任尚书毛伯温杨博勘定安南右卫事例容臣以兵部尚书量兼宪职前去会同督抚巡按查勘倭情因何变动册使凭何出营若以误传臣仍取行长小西飞面加诘责或令二使往封或令沈惟敬带同行长等前去颁封完事如果违约是真执迷不悔则衅自彼开信非我失臣即据实奏闻与同督抚诸臣大调兵马声罪致讨赖皇上之威灵藉文武之智力必期片帆不返永奠东隅但愿皇上专任责成假之事权容臣等便宜处置臣必得当以报国恩上报卿为本兵一应军机悉当居中调度倭事但须详议审处不必亲自往勘宜遵旨即出任事○兵部覆陕西总督李汶题称真相等虏自洮州境外抢西番拨剌等族回至地方野牛川等处住牧今又纠合昆揣等虏意欲密抢哈家番人乘便窥犯内陆又有人在思打令族内窃探谋抢即会陕西巡抚道将督发参将周国柱韩完卜等汉番兵马于本月十四日莽剌川脑与昆都鲁歹成他卜囊等贼相遇对敌斩获首虏一百三十六名颗是□旱获头牧约二万有余夷器无算兵马保全无失臣照火落赤等虏自移居海上挟诱顺义西来大入河洮备肆荼毒一时覆军杀将全狭大震数年间薪胆虽殷聚痈如故人人搤<擥-罒>腐心积辱未释兹天厌其凶虽未至汛扫两川亦足以少雪往愤狭西巡抚贾待问题总兵官刘綎报级至一百五十颗科臣徐成楚所以有勘核之疏也正在议核而贾待问随有兵戈扰攘之际查数未的果属一百三十六颗具题候夺○谕兵部朕昨览文书见辽东抚按叠奏倭情反覆册使李宗城暗窃逃回沈惟敬縳执拘留其情形已露势甚猖獗可马上传与抚按镇巡等官严加设防堤备其调积兵马粮饷即与议处并行文与朝鲜著彼国君臣各路积兵防备侦探务保万全勿致疏虞○谕内阁赵志皋卿翼赞忠劳朕所洞知虽有浮言信任不移近以两次谕即出办事何乃尚未进阁迩者天变示儆又闻倭情变动军国事殷卿为首辅重臣正当竭忠宣力为朕分忧岂得坚卧求去于心何安兹特遣宣谕宜即出以副朕惓惓倚望至怀○戊午金星犯井宿○命内阁誊进累朝宝训及实录以乾清宫大殿灾旧本忘失补之○革广州海防游击彭信古任行巡按御史提问以陈大科参奏馈遗请托也○问过犯官夹江县知县赵应裕拟徒○谕刑部天气暄热两法司及锦衣卫见监罪囚笞罪无诬者宥之徒流以下减等拟罪发落重囚情可矜疑并枷号人犯都酌量奏进定夺○己未大理寺卿周光镐奏辞新命上命供职○工部郎中岳元声奏参石星主封误国乞亲临御敕廷臣严决战守不报○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奏台省缺人乞开言路急行选补疏入不报○礼部覆应天巡抚赵可怀题原任尚书毕锵年八十与存问上命准加太子少保存问如例○兵科署科事徐成楚奏倭之为中国患久矣顾今之倭非昔之倭则今之备亦不当仅同于昔日之备先年倭患多在东南如永乐有望海埚之役正统有桃渚大嵩之犯嘉靖有浙直闽广之扰彼其欲不过子女玉帛其人不过鼠窃狗偷我苐以一二岩邑委之然后邀其稛载击其陏□土归往往得志今舍东南不犯直趋西北又屯田筑舍为持久计所谓舍肢体而攻腹心此其志足畏也前此倭患虽棘大抵不过数千我以众敌寡以静制噪犹时有猖獗之患今动辄以十数万计即囊沙增灶未必皆真而投鞭断流人情易撼此其众足畏也昔朝鲜之役不过行长提衡耳王京之陷势如破竹今平秀吉且俨然自将封豕长蛇洊窥上国恫疑虚喝先声震动此其气足畏也臣故曰今之倭非昔之倭夫朝鲜天朝之属国辽左之籓篱也军储内竭士马外残其不足以当日本之凭陵明甚我不援则彼必折而入于倭援之则我代朝鲜被兵而先受其弊且登莱系山东门户天津亦神京肘腋扬帆飞楫可以焂至其重俱不在辽左下臣故曰今之备倭不当仅同于昔日之备今除调兵选将及议处粮饷戒谕朝鲜已经奉有敕谕听该部议覆外惟是辽阳作何战守登莱天津作何预备朝鲜应否再援南兵应否调募副使杨方亨等应否提兵撤取并一切未尽机宜伏乞敕下兵部悉心酌议开款题请臣闻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往者西北视虏太重故并边吏士骈首就戮至不能望贼加一矢顷一二文武大帅极力振刷屡有奇捷未闻钝兵挫刃此其效可知也今我之视倭亦太重矣夫兵法带甲十万日费千金千里馈粮师不宿饱今日本越大海操舟楫而与我争胜于戎马之郊所谓万里行师也其不能褁粮以从明甚彼深入则虞归浅入则罔利欲掠则我清野以绝其望欲战则我坚壁以疲其锋或断乌岭之道扼旅顺之险塞成山之口使进无所犯或密谕福建巡抚亟选良将锐卒直捣沙街护屋使退无所归夫不戒赤璧之败曹瞒而效符坚之窥晋朔臣以为关白送死或未可知是在文武将吏协力同心伺其便以图之耳章下兵部○庚申谕内阁传示兵部览卿等奏揭甚见为国忠劳至意昨日抚镇李化龙董一元奏釜山倭奴赶拏杀死随使从人其谲诈变动己真卿等传谕本兵便星夜马上传与督抚镇巡等官及沿海一带调积兵马相机防御严加侦探合行事宜遵谕便议来行勿使迟缓事若疏虞罪有所归○辛酉夏至大祭地于方泽遣公徐文璧恭代○壬戌兵部尚书石星题封事情形忽变据辽东巡抚李化龙报正使于本月初三日出营据李宗城家人冯景生称有倭通事二人来对正使说行长到倭京与关白计议回来将沈惟敬调至前路一捆惟敬归罪使臣即催二使过海正使得信即行潜出王中军随后亦出又据拨马官孟良相称在草溪迎遇李正使中军走马仓慌密言李正使于初三日夜二更带领家人密自出营不知何往据哨探军士宋如汉称有釜山出来倭子跟赶至东业梁山李正使未获止赶回随行人役二十余名俱拏进釜山内杀死一名又云杨副使家人等具禀倭营并无变动其称李宗城出营沈惟敬被执关酋自将提兵入犯则初五日内事也其称杨副使差官与各抚按所遣员役皆自釜回云倭营并无变动则初九日内事也参详前报则倭变情形在辽东尚无的报臣等何繇悬断第正使出营已真未详何故俟杨方亨差官到日乃有定论耳得旨览奏倭情前后揭报互异殊为可疑还行与抚按衙门从实奏闻○兵部尚书石星题正使李宗城已出倭情已变臣等即将一切倭防事宜题请申饬调集兵饷今据督臣议用陆兵以击其前用水兵以绝其后均为制御长策移文宣大督抚即预备精兵六千山东巡抚民兵三千浙江巡抚调发标兵一营仍调惯战水兵三千并应用福仓艟哨船只随军器械候倭情紧急请旨调发方令水陆智勇将官统领直赴蓟辽军门分布防范各兵合用安家行粮安家属兵部行粮属户部俱照先今征倭事例给处其浙江水兵所备一年本色米菜各船堪否装载可否径从海道过辽如一时发解不及准与该省镇衙门查堪动钱粮暂借支给至于粮饷乃三军司命既议调兵宜先备饷除所请户部三十万两听其委官解发外本部先劄行太仆寺动支马价十万以备安家犒赏之用其督兵将官臣等所见虽有其人然必督臣自择所知臂指易于相使听其速选南北大将咨报会推遣用其应援朝鲜各兵驻劄应在何所俱听督臣便宜料理及移文朝鲜国王令其整集兵马据守险隘预备粮草以待救援督臣孙矿备倭备虏虽皆其职任而目今所急在倭应仍移住辽阳或朝鲜近便地方庶声息易通调度尤便所有蓟保总督事务查照二十二年事例暂令顺天巡抚李颐带管再照釜山事情据报虽有异同应援已有成命如此后续报倘倭酋原无他变事出误传臣仍与督抚虚心酌处量完封事以彰皇上怀远之仁若关白果已背盟别图狂逞臣亦与督抚同心计议务保疆场以纾皇上宵旰之虑伏乞特赐乾断将臣官衔削夺准以尚书管理待臣俟有成绪听候圣明处分得旨孙矿著移驻朝鲜近地以便调度蓟保事著李颐暂管卿枢筦重臣官衔不必辞调兵转饷选将等事俱如议行○癸亥大学士赵志皋奏长子凤梧改荫得旨赵凤梧准改尚宝司司丞赵世庠补送国子监读书○南京吏科给事中祝世禄题应变陈言内称今日严旨一切不许朦胧推升将士壮者老老者死此辈得后世之名而皇上不得当时之用深为陛下惜之真修真省去失去咎莫如信任大臣开释罪废众臣而起用之陛下为此不难苐从见灾而惧之初心一转移之而已臣仰荷圣慈偶不以不言去俯念臣职宁忍终以不言留有如行臣之言不见效臣请伏妄言之诛疏入不报○礼部尚书范谦题感疾乞休不允○靖远伯王学礼题大汉将军守直不到上命严行查点不许宽纵○甲子吏科给事中戴士衡参论石星欺误五大罪未报○刑科给事中李应策亦交章论星误国罪无所逃先正典刑李宗城宋应昌顾养谦并行议处以肃军政及多方整理兵饷以待不虞上报有旨其余事情俱下兵部○是日复谕各衙门御倭战守事宜令九卿科道官将李应策戴士衡所奏秉公竭忠会议停当上闻○吏部尚书孙丕扬求免疏至十三上上勉以致身大义倡率群僚坚意求去有负委任所辞不允○改册封事于五月初旬行复谕见今各科缺人正使着翰林官去所推另拟来用○户部题调兵防御合用刍粮所据请发银三十万值今帑库内绌难以全发合先发银一十二万该臣劄行管粮郎中于见存年例银内通融凑济余俟续解如倭警辑宁前项准充二十五年年例正额不得别项借用至于浙江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史语所校印明实录始末  黄彰健【编者按】明十三朝实录计三千零四十五卷,正文约二万八千余页,一千六百余万字。
中研院史语所校勘明实录,始于1931年,中经战乱停顿,迁南港后再继续,历经三十余年始成。
台版《明实录附校勘记》刊行于1962年,半个世纪后,中华书局获得授权,将这部巨著重新影印出版。
本文摘选自黄彰健先生所撰《校印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明实录序》及《后记》,有所节略,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勘国立北平图书馆藏红格本晒蓝之明实录,开始于抗战前,中经战乱停顿,迁南港后始再继续,到现在总算校完,开始影印红格本实录及排印校勘记了。
这一工作费了许多人的心血,因此在序文中,我不能不将这一工作的经过及其意义,作一简单的叙述。
史语所校勘明实录,与整理内阁大库旧藏明清档案有关。
在民国十九年,史语所整理内阁大库档案,发现其中有明内阁进呈熹宗实录散页。
熹宗实录今存红格本缺十三卷,既发现这些散页,所长傅孟真先生就想从散页中找寻缺卷,并改正红格本的脱漏及误字。
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系原始资料,可纠正官书的讳饰,使人对明清史有一新的了解;而实录系根据档册修成,明代档册多已散佚,则明实录也可说是原始资料。
历代修正史,多取材于实录,明实录是纪录明代朝章国政最重要的典籍,因此傅先生就决定,一方面整理内阁大库档案,编印明清史料,同时又筹划校勘明实录了。
熹宗实录散叶计千余叶,其装裱工作至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始完竣。
在民国二十年的下半年,傅先生向国立北平图书馆洽借所藏明实录红格钞本予以晒蓝。
红格本虽残缺,仍有二万几千叶,计费时年余始晒毕。
在民国二十二年六月,承兵工署以广方言馆旧藏明实录钞本赠予本所。
广本明实录仅阙熹宗一朝。
在那个时候,政府机构所藏的明实录像这样大部头的即少见。
民国二十二年七月,助理员李晋华先生到职,从事校勘明实录。
李君于卒业国立中山大学历史系后,即入燕京大学文科研究所,著有《明代勅撰书考》及《明史纂修考》二书,由燕京大学出版。
李先生专攻明史,系傅先生的高第弟子。
明十三朝实录计3045卷,正文约28000余页,1600余万字,决非一个人所能校完,因此在二十三年七月,又增聘工作人员,请那廉君、邓诗熙、潘悫三先生任初校,由李晋华先生任覆校,并兼总其成。
李君三助手,其中邓君二十五年离职,潘先生后来调往本所第三组,以那廉君先生从事校勘工作时间最长。
由晒蓝本现存校签看来,在李君主持下,其时校勘计划系以晒蓝本为校勘底本,与广本对校;遇广本或晒蓝本有缺卷缺页,即以他本校勘。
如太祖实录,晒蓝本缺卷十四至二十四,此十一卷即据广本钞配,而以北平图书馆藏礼王府本校勘;宣宗实录晒蓝本缺卷一至十二,此十二卷即以广本配补,而以北京大学藏本校勘;英宗实录广本缺景泰元年正月至五月计六卷,此六卷即以北京大学本校勘;世宗实录广本嘉靖三十七年正月至十二月各卷,审其纸墨行欵系钞配,而钞配者以嘉靖朝他年事写于嘉靖三十七年各月下,冒充配全,而此十余卷北平图书馆本亦系据北京大学本钞配,故校签即注明北平图书馆本此处系据北大本钞补,以表示无本可校;神宗实录广本缺万历四年至八年及十四年至十七年各卷,晒蓝本万历四年这一册卷首即注明此册据北大本校;北大本缺神宗实录卷六十一,故此处即注明北大本阙此月;卷六十二有校签云:“诗题以下至月底,北大本缺”。
民国二十二年春,史语所由北平迁至上海,二十三年又由上海迁南京。
李晋华先生及其助手为了校勘明实录,仍留居北平。
他们在北方校勘明实录,利用北方所藏的本子仍未能将晒蓝本的缺页配全。
其时又曾驰书武汉大学,洽借所藏本。
武汉大学藏有穆宗实录残本,并非晒蓝本及广本所缺,既已借到,不能久假不还,所以这一个本子是校勘了的。
其时所中藏有内阁大库旧藏朱丝阑精钞本成祖实录二卷。
这一个本子非常好,是由李光涛先生读,李晋华先生校的。
在北方既无法将晒蓝本缺页配全,于是就想到往南浔刘承幹嘉业堂,洽借所藏明实录,就晒蓝本广本残缺部份,补钞补校。
李先生给院方的工作报告,认为明实录校勘工作这样就大功完成。
在那个时候,他似乎还没打算借嘉业堂本从头到尾校勘一过。
既打算借嘉业堂藏本,于是在二十五年秋他们就奉命南迁了。
在二十五年冬十一月,李晋华那廉君二先生访书于嘉业堂,就所中所阙部份借钞借校。
晒蓝本缺页,据广本北大本补配的,至此更续有补配,而那些缺卷据广本配补而以北大本礼王府本校勘的,至此也均据嘉业堂所藏抱经楼本校勘一过。
宪宗实录广本缺卷一至十二;世宗实录广本及北大本缺卷一至九;武宗实录卷一五四至一六二,晒蓝本缺,据广本配补,至此亦均据抱本补校一过。
神宗实录广本缺卷,并据抱本传钞。
神宗实录这几卷,我发现系据传钞本校,因此这几卷现在又据抱经楼原本校勘一过。
嘉业堂所藏熹宗实录,其实是熹宗七年都察院实录。
谢国桢《晚明史籍考》说,嘉业堂藏有熹宗实录,这因为他没有看见原书。
这一书及嘉业堂所藏崇祯实录,均史语所所无,遂亦传钞一部,另外还钞了不少的书。
李那二先生假馆于南浔刘氏,补钞补校,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世宗实录的校勘。
世宗实录广本与晒蓝本的出入最大,常整段多出,有时同记一桩事,而造语遣辞也不同。
他们利用嘉业堂所藏天一阁本及抱本,就这些出入最大处,雠校一过。
密行细字,据广本阁本所补,有些地方多达几千字。
审其字体,均系李那二先生笔迹。
其中出入既那么大,则嘉业堂所藏本是应该从头到尾校勘一过了。
假馆于南浔刘氏,工作实多不便,因此就动念购买。
在民国二十六年二月那廉君、张政烺二先生往南浔洽购,至是年四月遂以重金购归。
李晋华先生以连年工作辛劳,不幸于民国二十六年二月七日病逝。
在李君主持下,广本是校完了的。
仅其中神宗实录卷一至八,广本书头误写作穆宗实录,致遗漏未校。
又神宗实录广本错乱甚多,其中有几卷错乱最甚处,现在重校一过。
所中所藏明熹宗实录稿散叶,其装裱成册的,已由李那二先生校勘一过。
这些实录稿散叶,原本无针孔,当系蝴蝶装;其中缝注明卷页处最易损坏,因此还留下百多页未装钉未校勘,是我现在校完的。
那先生亦在是年夏改任本所图书管理员兼傅先生秘书。
在二十六年七月,傅先生遂另请北京大学高材生王崇武、吴相湘、姚家积三人来所,从事明实录嘉业堂旧藏本的校对工作。
在二十六年七月,中日战争爆发。
这年秋,史语所迁往湖南长沙。
在晒蓝本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第一页,有吴相湘君校签云:“自此以后,未用抱本校,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日”。
吴君大概系这时离职,而姚君之离职亦当在此前后不久。
在二十六年七月后,王吴姚三先生校勘明实录,由校签看来,大概是先校嘉业堂所藏明红丝阑钞本明太祖实录,然后才校抱经楼本明实录。
史语所于民国二十七年春由长沙迁往云南昆明,十月又迁到昆明近郊龙泉镇。
在龙泉镇时,傅先生拟派人赴香港督印明实录。
傅先生在晒蓝本上朱笔批:“凡有△号,皆用双行小字排”;“凡有:号,均提行顶格排”。
在这时的计划是将各本异文双行排于正文下。
因拟排印实录,嫌校语冗杂,不便阅读,遂用朱笔改正晒蓝本误字,而将原粘校签略去。
有些地方用朱笔改,嫌过于果决,则又注“此条存”。
有些异文,需参考他书始能决其是非的,则批一“查”字,而由王崇武先生查书。
这些校签原本粘于正文下方,仅粘一端,至是亦由王先生用更小的纸改书,于正文右侧全部黏实。
这为的是运晒蓝本到香港排印,校签不致脱落。
校签如有脱落,那是不容易复原的。
傅先生的整理工作,只做到太祖实录卷三十六止。
在史语所集刊第三十本上册有傅先生在云南昆明龙泉镇校勘明实录的照片。
其时傅先生所作的工作,由晒蓝本看来,当如上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傅斯年先生在云南昆明龙泉镇龙头村观音殿的善本书室内校勘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藏品)史语所迁昆明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越南为日军所占。
史语所遂于二十九年秋由昆明龙泉镇迁往四川南溪李庄。
在李庄时,王崇武先生对太祖实录校签曾作进一步的整理。
在他给院方三十年度至三十二年度的工作报告中曾说:“这一校订工作,颇费时日。
每有异文,除显然错误者外,均需参考有关史传文集以求其正,故每因一字费若干日之力,因而有时发现弇州史料等书之错误,及明史依据之失”。
王崇武先生将其考证所得,用长纸条记录,浮黏于晒蓝本上。
所黏签条多在太祖实录卷三十六以前。
卷三十六后只有一条。
在晒蓝本熹宗实录第一册,也有几处系王氏贴签。
这大概是写论文,阅读熹宗实录,而随手改正晒蓝本误字。
王氏所校抱本实录,由今存校签看来,是至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第七页第一行止。
太祖实录卷一百五十四至二百五十七,未见抱本校签,这几卷现在重校一过。
又抱本英宗实录原缺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三十九、四册,系嘉业堂钞配;这四册可能系据北平图书馆本钞配,因此在晒蓝本此处即无抱本校签。
抱本英宗实录第三十八册,因夹于钞配本内,致遗漏未校,这一册现在也校勘一过。
王先生校抱本太宗仁宗宣宗英宗实录,仅签记抱本异同,并未像李晋华先生那样抉择去取,也没有用整理太祖实录校签的方法整理这些校签。
王先生校勘明实录,在昆明时尚有一工作助手,但不久即离职。
王先生未能完成这一工作,自与战乱有关。
在民国三十年,梁鸿志将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本明实录像印问世。
这一影印本的刊行,对明实录校勘工作也应该有影响。
王崇武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夏赴英,其后返回大陆,据说已逝世。
王先生的撰著,在史语所出版的,皆功力深至,为前人所不及。
彰健是在民国三十三年五月入史语所。
我所读的明实录,自太祖实录至世宗实录,系用的广本。
三十五年冬,史语所迁回南京,我才买到梁鸿志影印本。
三十七年冬,史语所迁到台湾杨梅镇。
当图书室于夏天开箱晒书时,我曾取晒蓝本约略翻检,曾有意将晒蓝本校签过录于梁鸿志影印本上,但以卷帙浩繁,不敢着手。
而且在那个时候,我的兴趣已转向宋明理学,时常害病,也无功夫着手。
1954年秋,史语所迁至南港。
1955年冬,李济之先生继任史语所所长,拟恢复明实录校勘工作。
在这时王崇武先生已离职,遂征询彰健的意见,而我在那个时候对过去的校勘工作情形并不清楚。
于是我重新翻阅晒蓝本,希望对过去工作情形有所了解。
我发现英宗实录卷二百五十第七页第一行以前的校签提到广本抱本,而以后的校签仅记某作某,不言所据何本。
我在架上随手抽晒蓝本宪宗实录成化十年九月这一卷,与广本抱本对校,始知此所谓某作某,系据广本校后所黏的校签,而抱本这一卷的正文,除前面一页半,其余与广本晒蓝本完全不同。
在那时我还不知抱本宪宗实录前后错乱有几十处之多,不过当时既发现抱本与晒蓝本出入既如此之大,而梁鸿志影印所据本又源于抱经楼本,则明实录是不能因有影印本而不校勘了。
在那时我又在书架上抽阅抱本神宗实录,见其上明人眉批说,此处有错落,此处应移接某处,这类眉批就有几十处。
这样看来,抱经楼本显然不是好本子。
在民国三十年以后,既已有梁鸿志影印本,自不必再谈排印。
明十三朝实录正文一千六百余万字,排印需时费钱,而且校勘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