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讲义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
![(精品讲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word版含答案22](https://img.taocdn.com/s3/m/fc46901a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2.png)
学习本专题,一要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二要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和“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观点来指导学习。
第1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课程标准重点难点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意义。
(重难点)2.掌握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重点)一、孔子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生了剧烈变化。
(2)含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2.孔子的思想及贡献(1)政治思想①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推行“德治”。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贡献: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孟子的思想(1)提出道德规范:仁、义、礼、智。
(2)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3)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学说,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4.荀子的思想(1)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2)提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1.(教材第4页《圣迹图·孔子退修诗书》)该图孔子及其弟子可能讨论哪些问题?孔子的这些活动有何意义?提示“仁”与“礼”的学说,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以德治国的政治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
意义:标志着儒家学派的创立。
2.孟子、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的?提示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荀子提出“仁义”的主张。
二、老庄之学1.特征:以“虚无”的“道”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无为”“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1)哲学思想:认为“道”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
![教师资格证科目: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b1879f5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3.png)
传统文化之天文历法(讲义)※※※中、小、幼三个学段都适用!一、天文历法1.四时2.二十四节气3.十二时辰4.五更5.天干地支(一)四时(四季)农历以正月、二月、三月为春季,分别称作孟春、仲春、季春。
农历以四月、五月、六月为夏季,分别称作孟夏、仲夏、季夏。
农历以七月、八月、九月为秋季,分别称作孟秋、仲秋、季秋。
农历以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为冬季,分别称作孟冬、仲冬、季冬。
(二)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秋处清谷天,夏满寒霜降,冬露秋雪芒夏雪冬暑相连;小大寒。
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三)十二时辰子(zǐ)时23时至01时夜半丑(chǒu)时01时至03时鸡鸣寅(yín)时03时至05时平旦卯(mǎo)时05时至07时日出辰(chén)时07时至09时食时巳(sì)时09时至11时午(wǔ)时隅中日11时至13时中未(wèi)时13时至15时日昳申(shēn)时15时至17时晡时酉(yǒu)时17时至19时日入戌(xū)时19时至21时黄昏亥(hài)时21时至23时人定(四)五夜(五更)(五)天干地支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干支纪年法: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以甲子为首,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
真题回顾1.二十四节气是一年中地球绕太阳运行到二十四个规定位置上的日期,各节气分别冠以反映自然气候特点的名称,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指导农事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
![中国传统文化第四讲 二、 墨子及墨家学派](https://img.taocdn.com/s3/m/5b4a8d68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5.png)
• 3.非命强力:
• “命者,暴王所作,穷人所 述,非仁者之言也〞
• “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 不生〞
• 墨子提出“强力从事〞的著名论点。
• 墨子认为,必须克服懒惰倦怠的不 良风习,树立强力进取的精神,他 提出“强必治,不强必乱〞“强必 宁,不强必危〞“强必贵,不强必 贱〞“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 饱,不强必饥〞“强必暧,不强必 寒〞。世间的治乱、安危、贫富、 贵贱完全是由人自身努力与否决定 的。
• ?墨子?是阐述墨家思想的著作,原有71篇, 现存33篇,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后学记 录、整理、编纂而成。 ?墨子?分两大局部:一局部是记载墨子言行, 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 另一局部?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 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 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 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 思想。
• 他主张革除这种陈俗旧礼,树立节 用的风气。
• 3.非乐:
• 墨子锋利地指出:“上不厌 其乐,下不堪其苦〞乃是危 害天下的巨大祸害。“节俭 那么昌,淫逸那么亡。〞这 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历史 规律
(三)、主张尚贤、尚同
• 提出了“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新的 用人原那么。
• 提出要“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 〞,不仅反对世卿世禄制,而且反对天 子的世袭制。
• 认为天和鬼具有绝对权威,可以普 济众生,赏善罚恶,除暴安民,谁 违背了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天和 鬼的惩罚。同时认为鬼神是对人民 进行统治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七)、 墨子对知识的分类和四识、 三表的认识论体系
• 1.七知:墨家根据各种知识的来源和内 容将知识分为七类:“知:闻、说、亲; 名、实、合、为。〞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2fbafbe0910ef12d2af9e752.png)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近体诗
近体诗是指唐朝以后的诗歌,主要指 律诗和绝句。 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的 规定,文人称之为调平仄。按规定近 体诗只能押平声韵。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一、《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反映了从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500 多年广泛的社会生活, 共选录305首诗,主要是 四言诗。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包括十五“国风”, 有诗一百六十篇;雅分•大雅‣和•小雅‣,有 诗一百零五篇;颂分“周颂”、“鲁颂”、“商 颂”,有诗四十篇。 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具体指出,但从形式和内容 的特点来看,可以大体确定:“周颂”全部和“大 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 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 “雅”主要是贵族宫廷宴乐的乐歌。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1、“楚辞”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原因,决不是偶然的。 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自己独特的楚国地方文化。宗教、艺术、风俗习惯 等都有其特点。 与此同时,楚国又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吸收了中 原文化,也发展了固有的文化,这一南北合流的文 化传统就是“楚辞”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楚辞 是先秦时期另一部著名的诗集。•楚辞‣的作者主 要是屈原,还有宋玉等。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2008级国际文化交流专业
2、屈原——是“楚辞”的最主要代表人物。约生于公 元前340年——277年间,名平,是楚国的贵族。他 “博闻强记”善于外交辞令,洞察政治风云。屈原曾 身居要职,参与楚国内政外交方面的重大政治活动, 但后来被搀失宠,遭到放逐,满怀悲愤,自投汨罗江 而死。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 章‣、•远游‣等,据汉书记载共二十五篇,有的已 失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长达373行,共有两千四百九 十个字的•离骚‣。离骚是遭遇忧患的意思。
高中政治必修4 同步讲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高中政治必修4 同步讲义 第三单元 第七课 课时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1d41612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01cf41c.png)
课时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学习目标 1.描述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懂得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也是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
2.结合有关实例,运用辩证思维能力深度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感悟中华文化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认同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的文化自信。
3.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积极意义,感悟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1.形成和发展(1)形成: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发展: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想一想:中华文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华民族自身努力的结果吗?提示中华文化的伟大成果,既是中华民族自身努力的结果,也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借鉴的成果。
2.主要内容(1)核心思想理念: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
(2)中华传统美德: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
(3)中华人文精神: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影响①中国人民的特质、禀赋不仅铸就了绵延几千年发展至今的中华文明,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②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③中华文化很长时间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对周边国家和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想一想: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是不是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提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连续性,在古代一直走在世界前列。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
![教资综合素质: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f90fd8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71.png)
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讲义)古代传统节日01-有哪些传统节日?02-有什么节日习俗?03-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节日?(一)春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元日》(二)元宵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三)寒食节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
——卢象《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韩翃《寒食日即事》(四)清明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五)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六)乞巧节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七)中元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四孟逢秋序,三元得气中。
(八)中秋节(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九)重阳节(四大祭祖节日之一)《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腊八节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陆游《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十一)除夕(四大祭祖节日之一)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适《除夜作》真题回顾(幼儿、中学 2012 下)1.下列节日中,“江边枫落菊花黄,少长登高一望乡”所描写的是()。
A.清明节B.端午节C.中秋节D.重阳节(中学2012 上)2.在下列传统节日中,有吃粽子、赛龙舟习俗的是()。
A.清明节B.重阳节C.端午节D.元宵节(小学2016 上)3.古诗“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中,“元夜”所指的传统节日是()。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
![中国传统文化第七章-第十章(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2d047801c281e53a5802ff77.png)
第七章中国古代教育教育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进行,它往往通过社会、家庭、学校三个环节实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教育政策1.我国在夏商周时代已经出现了学校和学校教育。
2.商周时期的教育突出表现为“学在官府”,学校和教育为官府所垄断,不仅地点设在官府,而且教师也就是官员,教育对象仅局限于奴隶主贵族子弟。
3.秦朝作为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封建大一统国家,在政治上采纳商鞅、韩非等法家的治国之道,并实施专制统治。
秦始皇下令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通行的文字,即“书同文”。
秦朝还“颁挟书令”,禁止民间私藏诗书和诸子的著作;“禁私学”,禁止民间办学。
4.汉代在文化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基本政策,表现在教育上就是:重视学校教育,大力发展官学,兴太学,设五经博士,以儒学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注重儒家倡导的礼乐之教,以“明人伦”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选派名师大儒为官学的老师。
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设立了国子学、太小,但有名无实,官学、私学时办时停。
6.唐太宗未即位时就开设了文学馆;即位后又在“揠武修文”的治国方针下,积极推行崇儒学的文教政策。
7.北宋范仲淹、王安石等改革派认为当时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内容空洞无物、流于形式主义,主张在变法政治的同时改革教育。
主张德才并重,以“经世应物”为原则,培养有政治才干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并且提倡凡“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应该是学校教育的内容。
8.明朝确立了“治天下以人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的教育指导思想。
第二节古代的学习教育体制一、官学所谓“官学”,就是古代由各级官府兴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1.西周学习均为官学,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设在王都或诸侯国的都城,而乡学则属于地方学校。
国学依据程度的深浅,又有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
乡学根据其规模的不同,被冠以庠、序、校、孰不同的名称。
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术。
战国时,齐国在都城临淄的稷门附件创办了一所规模很大的官立学校,叫“稷下学宫”。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五行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bd233844ba0d4a7303763a7a.png)
•水
•生 •火
资生、助长和促进的
关系。
•金
(2)次序:木→•生火→
土→金→水→木
(3)关系: “生我”者为母
母子关系 “我生”者为子
(4)举例:
•木
•生
•火
•“母” •“生我”
•(我)
•(我)
•“子” •“我生”
(我 )
•火
•生•生•木•源自母”•“生我”•“子”
•“我生”
2、五行相克
(1)概念:是指木、 火、土、金、水之间存 在着有序的间相克制、 制约的关系。
•木 (我克) •(我)
(生我)
土 (所胜)
水 (母)
(二)特殊状态下的关系
1、五行相乘
(1)概念:是指五行中某
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
约或克制。又称为“倍克”。 (2)次序:同相克
即木→•乘土→水→火→金→木 (3)与相克的关系:二者次序相 同,但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 )情况,相乘用于说明异常(病 理)变化。
•火
(2)次序:反相克,即
••侮克
木→•侮金→火→水→土→
木。
•金
所不胜一方太弱 (3)形成条件: 所胜一方太过
上述二者兼而有之
(4)举例:
•木 •克
•10
•10
g
g
•木 •侮
•10
•20
•g木 •侮 g
•5g
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以五行为中心 ,将自然界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人体结 构的五脏进行了五行属性的归纳,从而将人体的生命活 动与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形成了联系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用以说明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环 境的统一(表1-3)。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3a617416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0b.png)
衢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讲义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衢州市人力资源开发服务中心目录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01)第二章儒家文化概述 (02)第三章墨家文化 (05)第四章道家文化 (06)第五章法家文化 (07)第六章佛学文化 (09)第七章其他中国传统文化 (11)第八章法的基本原理 (13)第九章法治主要思想 (16)第十章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 (19)第十一章中国与西方的法治实践 (22)第十二章立法 (26)第十三章执法 (30)第十四章司法 (32)第十五章宪法 (35)第十六章行政法 (38)第十七章民法 (42)第十八章刑法 (46)第十九章经济法 (51)第二十章程序法 (55)第二十一章社会法 (58)第二十二章军事法 (61)第二十三章国际法 (64)第一章中国传统文化概述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一、文化目前为止文化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中国文化二字首次使用于商代,二者结合运用始于春秋时期,“文化”一词首见于西汉。
作为一种与武力对应的概念,中国关于文化的界定强调人类的教化与治理,侧重于精神领域。
文化有地域性、民族性、发展性、传承性、共享性等特性。
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三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指在中国土地上由华夏先民创造并由历代中化民族继承发展并得以广泛传播的文化总和。
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包括文字符号、思维方式;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中庸之道。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文化的产生与衍进,与一定的地理环境适应协调,中华大地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现实基础,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影响。
一是多元文化并存融合。
地理气候的变化决定了东南农耕西北畜牧的格局:秦岭以南以水稻为主,至此以北至汉长城以粟为主,长城之外以畜牧为重。
二是自给封闭。
一面环海三面高山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以及优越中华文明,使得明清以前的中国成为最先进的国家,产生了不求于人的自我陶醉观念。
必修三全册讲义
![必修三全册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a355cb2d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7d.png)
必修三全册讲义第⼀单元中国传统⽂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百家争鸣”局⾯的出现1、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根本原因)①经济:⽣产⼒的发展,井⽥制的崩溃②政治:周王室的衰微③阶级关系:⼠的活跃,受重⽤。
④思想⽂化:学在民间(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主要代表:道家:代表⼈物——⽼⼦、庄⼦;儒家:代表⼈物——孔⼦、孟⼦、荀⼦;墨家:代表⼈物——墨⼦;法家:代表⼈物——商鞅、韩⾮⼦;3、意义:①是中国历史上第⼀次思想解放运动②是中国学术⽂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思想⽂化发展的基础;⼆、孔⼦和早期儒学1、春秋晚期孔⼦的主张和贡献:①核⼼是“仁”:“仁者,爱⼈”;“⼰所不欲,勿施于⼈”。
②政治思想:以德治民,爱惜民⼒,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包含民本思想)③“克⼰复礼”: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使每个⼈的⾏为符合礼的要求。
(保守性)④教育思想:兴办私学,主张“有教⽆类”(意义:打破贵族垄断⽂化教育的局⾯)⑤整理古籍:“六经”《诗》、《书》、《礼》、《易》、《春秋》(即儒家的五经)、《乐》2、孟⼦的思想主张:(孟⼦是战国时期⼈物,“亚圣”)①发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伦理观:“性本善”,要⽤仁政来回复和扩充⼈的善性,即“性善论”3、荀⼦的思想主张:①主张统治者施政⽤“仁义”和“王道”,以德服⼈;②提出“⽔能载⾈,亦能覆⾈”,即“君⾈民⽔”关系。
③伦理观:提出“⼈之性恶”,即“性恶论”,强调⽤礼乐来规范⼈的⾏为,使⼈向善(即⼈可以通过后天礼仪法治改造成为君⼦圣⼈)4、对孟荀的评价: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善,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5三、道家和法家1、道家:(1)⽼⼦的思想主张: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是“道”②强调⼀切要顺应⾃然,提倡清静⽆为,知⾜寡欲③提出“⽆为⽽治”的政治主张。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中统编版历史备课教案讲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1a091d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98.png)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教材分析本课内容为《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统》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讲解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展现了中华文化源源不息的生命力与多元一体的内涵,也为第二课介绍其世界意义奠定了基础。
从本课内容的编排上看,教材主要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这三个有着递进关系的子目。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一目是结合和学生已有的学习与知识积累,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了一个回顾(编者在介绍发展历程中,把思想发展作为主线,对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作为辅线进行了高度概括),旨在为后面得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等提供历史依据,无需过多展开。
在此基础上,进行本课的重点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和介绍,随后结合教材的“学习拓展”部分的习近平讲话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突破难点,并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2、学生情况分析高二学生通过必修课的学习,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知道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与交流基本概况。
但是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尚有一定的难度,不易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尤其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特别是当代价值仍需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从萌发到繁荣不断丰富的发展过程,理解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走向。
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总结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提升和拓展,概括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通过价值观念、精神思想、典章制度、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诸多层面的史料研读和分析,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以及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思想与生活的联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涵养家国情怀,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讲义课件(最新)](https://img.taocdn.com/s3/m/e1f268cabb4cf7ec4afed0d5.png)
经济价值观位于第四个圆圈,它包括关于经
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价值意识。 社会生活价值观位于第五个圆圈,它包括物 质生活的社会公德、行为规范等具体价值观。
三、价值观的类型 理性价值观 ,以知识和真理为中心的价值观。具 有理性价值的人把追求真理看的高于一切。 美的价值观,以外形协调和匀称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把美和协调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政治性价值观,以权力地位为中心的价值观,这 一类型的人把权力和地位看得最有价值。 社会性价值观,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把为群体、他人服务认为是最有价值的。
从自然状态的理想化这一基本前提出发,道
家对人化的过程及其结果(“文明”)往往 持批评和否定的态度,认为人化的过程不仅 无益于自然之美,而且总是破坏这种理想状 态 从技艺到道德规范等各种人文现象,带来的 并不是进步,而往往是祸乱和灾难
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
是谓人。故无以人灭天。 ——《庄子· 秋水》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 《老子》
儒、墨将自然(“天”)视为前文明的状态,
强调自然应当人文化
道家则认为,自然本身便是一种完美的状态,
而无需经过人化的过程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成法而不议,万
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知北游》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庄子· 马蹄》
(二)对于人化过程的态度
② 价值观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判断、 评价、取向和选择,在深层上表现为人生处世哲学, 包括理想信念和人生的目的、意义、使命、态度, 而在表层上则表现为对利弊、得失、真假、善恶、 美丑、义利、理欲等的权衡和取舍。价值观反映 主体的根本地位、需要、利益以及主体实现自己 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主观特征, 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 的方式存在的人的精神目标系统,是人和社会精神 文化系统中深层的、相对稳定而起主导作用的部 分。 具体来说,就是人们关于好坏、得失、善恶、美 丑等价值的立场、看法、态度和选择。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资料
![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804e1309960590c69fc3761d.png)
鸦片战争
危机
契机
近代前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 化转变的几个典型人物
魏源
主要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要著作
《海国图志》
——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 最详实的专著,开阔人们的 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 势。
林则徐 民族英雄
上书、广东禁烟、抵抗 英军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译夷书开窗口、 《各
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舰主张建设新式 海军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 周人所确立的“礼” ,为后世儒家所继承、 发展。中国传统的“礼文化”或“礼制文 化” ,即创制于周。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 制、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 理道德精神。周初统治者提出了“天命靡常, 惟德是辅” 、“以德配天” 、“敬德保民” 等重要思想。
●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中国人民需要不断 探索新的救国救民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成 长,要求创造和发展为它服务的新文化
总结:
新思潮:观念转变 深刻的文化观念的变革,推动中西文化交流
洋务运动:器物变革 客观上冲击传统文化,推动西学的传播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制度变革 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促进近代思想解放Βιβλιοθήκη (4)新文化运动 ——思想改造
阅读材料: “……然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
立宪政治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 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三、传统文化走向近代的动因
外因: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所带来的文化的冲击
内因: 中国近代民族危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本动力
1、政治目的: 资产阶级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派: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深远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引论](https://img.taocdn.com/s3/m/76ec0a81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e8.png)
• 中国传统社会独有的特点是中国传统 文化形成和开展的生长点
• A、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和开展缓慢性 • B、具有自大性和封闭性 • C、农业性和宗法性
• 至于商业,在统治者眼里,害 处: 其一,商业是破坏和损耗社会财 富的根源。
• 其二,商业会导致自由化思潮, 影响社会稳定之大局,妨害以德 治国
• <吕览.上农>云:“舍农而事末那 么不令,不令那么不可以守,不可 以战。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其产约, 其产约那么轻迁徒,那么国家有患, 皆有远志,无有居心〞。又云: “民舍本而事末那么好智,好智那 么多诈,多诈那么巧法令,以是为 非,以非为是〞。
• 行为文化有三个特征:
• 一是集体约定俗成,并反复履行 • 二是形式类型化、模式化。 • 三是时间上一代传一代。
〔4〕心态文化
• 指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心理活动等等。这是文化的核心。 心态文化大致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社 会意识,可以再细分为社会心理和 社会意识形态。
• 3、从时间的层面即文化的时间差 异性考察,文化又可划分为不同历 史阶段的文化:
•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 词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意耕作、 培养、教育、开展、尊重,并由此 引申为对人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 养。
〔1893--1988〕
• 梁老先生“文革〞打油诗 • 十儒九丐古时有,而今又名臭老九。 • 古之老九犹叫人,今之老九不如狗。 • 专政全凭知识无,反动皆因知识有。 • 倘假设马列生今世,也需揪出满街走。
• 孙中山先生所说:“统一是中国全体国 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 不能统一便要受害。〞
• 第六、 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
• “和〞作为哲学范畴,是指对立面的统 一。“和实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讲义绪论世界上,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任何民族和国家所有的社会生活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影响下进行,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国家之根,人性之根。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风貌独特,汇聚了中国人无穷的创造力,成就灿烂辉煌,展示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的骄傲。
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因历史的、现实的,社会的、政治的种种原因所受的破坏十分严重(“硬件”、“软件”方面),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认识、保护、传承却存在问题,人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短缺、薄弱、甚至无知十分惊人,其结果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普遍下降。
有人认为继承传统文化,加强文化素质的培养是对青少年而言的,这种认识很狭隘。
实际上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对人的文化素质要求也越高,这里说的文化素质并不是指一个人的学历,把一个人的学历称为“文化程度”是个错误,一个人上过什么学,读书读到什么程度虽和一个人的文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但并不是文化程度。
过去有人把识字的多少看作文化程度高低,那么,一个能把字典背下来的人文化程度就最高吗?现实中高学历,低素质的现象相当普遍。
既带来现实的问题,又是潜在危机。
而且改革开放以来,东西方文化冲撞和交流的巨大迅猛是我们这个民族和国家历史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所有的一切,一个民族都不可能照搬另一个民族的,必须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接受、吸收、消化、融合别人一切先进的、有利于自己的东西,我们有着怎样的文化?怎样行才能融入国际大家庭?这些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
这只是在我们迫切需要了解别人、同时也发现并不了解自己的时候才强烈地感到传统文化的分量。
可喜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文化界,思想界,知识界,教育界大力提倡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不少院校开设了“中国书法”、“绘画”、“古乐”、“文物鉴赏”、“戏曲欣赏”、“国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新时代的大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报以极大热情,十分欢迎。
现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已被国家指定为普通院校本科外语专业(外语学院各专业语种)的必修课程,原因很明显,因为外语专业培养的是肩负东西文化传播、交流使命,站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交流最前沿的人才,他们必须了解传统文化,否则很难完成这个使命。
我们相信我们民族,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并对中华的振兴、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第一节传统文化的范围和对象一、文化的涵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化。
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
国内外有关文化的概念的解释多达几百种,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中国最初的“文化”,就是“文治”,是和“武功”—武力征服相对的,《易·贲ben卦·彖tuan传》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是说治国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规律,以明了时序的变化;还必须观察“人文”(即指诗书礼乐、人伦道德,人伦社会规律),“化成”则指教化、化生、变化和造化之意,这里“文化”的意思就是:用观察到的“人文”去“化成”天下人均能遵从文明礼仪,符合规范的行为。
这巳蕴含了“文化”的基本涵意,用人文化天下,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文化”与“武力征服”是相对立的。
汉代刘向《说苑·指武》有“圣人之冶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夫下愚不移,纯德之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
”的话。
意思是:圣人治天下,是先用文德感化(不成)之后才使用武力征服的。
凡是使用武力,是因为对方不顺服(不愿接受统治),用文德感化仍不能使对方改变,然后才用武力消灭。
(只有对)野蛮、愚昧、顽固不变,无论怎样纯正的文德已不能感化,之后才对其施加武力征服。
以后古人说的“文化”则包括文治、教化和礼乐典章制度等涵义,基本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与现代所说“文化”概念存在一定差距。
今天我们通常说的“文化”是十九世纪末由日文转译引进的。
在18、19世纪的西方学术界,“文化”的概念源于拉丁文Culture,具有耕作、栽培、居住等意思,并引申为对人的性格的陶冶及品德的教养之意。
后来它的含义不断增加。
世界著名的人类学之父,文化学的奠基者泰勒(英国)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认为文化是“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在人类社会中所能得到的所有能力和习惯。
”此外,在西方学者眼中.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已经包含了文学、哲学、教育、意识形态、风俗习惯乃至生产和生活方式、经济结构、典章制度等广泛的内容。
在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潮流中,西方的文化概念传入中国,翻译家就借我国古代的“文化”一词予以表达,不过,西方文化概念的内涵与我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已大相径庭。
现在,学界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与精神的创造及其成果的总和。
例如,西安半坡村的土壤属于自然物质,不是文化,但它经人捏塑烧制戊陶罐之后,就成了原始文化的组成部分。
这陶罐是我们祖先进行物质创造的成果,同时又是他们的精神活动产品,因为这是祖先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的生活器具,并凝聚了他们的审美追求和意识;使我们今天不仅可以见到这个古代生活器具实物,还可以从陶罐的彩绘图案上得到远古艺术观念的信息。
广义的文化一般分为物质的、制度的、桔神的三个层面。
物质层面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制度层面指人创造出来的服务并约束自己的社会环境、社会规范及社会组织;精神层面包括人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民风习俗等。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人类的精神创造及其成果,它主要指广义文化中的精神层面(今日所言的“非物质文化”,例如民间艺术,即是)。
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的研究在中国开始兴起。
文化的概念讨论依然是一个热点。
学者们不外是从广义狭义对文化定义。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我国出现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文化讨论热潮。
与此前的讨论根本不同的是,这次讨论人们普遍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虽然并不能使所有问题得到解决,但在文化研究的范围和对象、文化的本质、内涵等取得了许多共识。
大致可归纳如下: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是文化研究的科学基础;㈡所谓文化,一般都指作观念形态的文化;㈢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涵义,应作全面性理解。
不能把观念形态与纯抽象的思想意识等同起来;㈣人类精神生产领域的文化,一经产生就有相对的独立性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基于以上认识,所谓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某个或某几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和经济的状况,具有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是包括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在内的有机整体。
二、传统文化的涵义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称“传统文化”)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5000年的发展历史。
其中,从新石器时代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范畴,它是中华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创造、传递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具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睿智的哲学宗教思想、完善的道德伦理体系、辉煌的文学艺术成就、独特的语言文字形态、浩涵的文化典籍以及萌生最早并曾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等等。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不仅是理论、意识形态,还更广泛地表现在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征、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非理论形态方面。
是一个民族物质生产和物质生活、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各种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构成的系统。
它是历史发展的综合成果,每个社会成员都在它的陶冶下,使自己的思想、观念、心理、生活实践符合这个系统的要求和准则。
以上意见,都涉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文化形态。
可概括为物质的、精神的、科学的、心理的各种形态。
中国传统文化则是指中国古代以来,代表一定民旋特点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埋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按照八十年代我国文化学研究所得观点解释,对传统文化内涵比较一致的看法,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是: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特点,反映了中国氏族社会晚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具有各种知识价值的精神成果的总和。
它包括了中国古代哲学、宗教、科技思想、文学、艺术、思维方式、习俗等等,并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当然,中国文化及具有文化的一般特征,也有自己的个性特征,这就是他鲜明的民族性。
民族语言、民族性格、民族精神风貌、民族习俗习惯、传统道德、民族生活方式、民族固有的社会关系和血亲关系、社会生产力等等都和世界其他民族有明显的差异。
当然,作为传统文化,总是精华与糟粕并存,长处、短处互见。
我们应该继承推动民族进步的优秀传统文化,清醒地认识那些陈腐文化,并给以理性的批判、改造。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就是民族精神。
张岱年教授认为“民族精神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二是能激励人们前进,又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文化与哲学》)民族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的本质特点,从总体上说,它凝聚了民族文化的精华。
作为炎黄子孙应当对民族精神风貌有比较正确的自我认识。
第一刚强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名言。
自古以来一直鼓舞中国人奋发图强,昂扬向上,努力拼搏,振兴自己的民族。
古人善类比,他们从自然无穷的变化中悟出深刻的哲理,既然天道日夜运行,四季永远交替运动,人也应该向天道一样刚健有为,不论出于何种险恶境地,都要不屈不挠顽强奋斗,坚忍不拔。
孔子为“仁”而一生努力,办教育、整古籍、说诸侯、著春秋;勾践卧薪尝胆,项羽破釜沉舟,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无数历史故事都充分体现了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饱受内忧外患而始终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起了重要作用。
第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的精神。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尚气节、重操守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一贯鄙弃朝秦暮楚、奴颜婢膝、贪生怕死、边界投敌的无耻行径。
这种最初由先秦儒家推崇,以后逐渐深入到全体民众意识之中的民族浩然正气,培育了无数的民族英雄和爱国志士。
见义勇为、当仁不让、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可杀不可辱、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激动人心的古老格言,至今仍广泛传诵。
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熏陶培育的强烈民族自信心,形成了我们民族千古不灭的历史传统。
恪守气节,秉正刚直的历史人物受到普遍敬仰,成为人们争相效仿的楷模、英雄。
苏武、岳飞、文天祥、陶渊明、魏征、包拯等等,是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宝贵的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