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3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98edb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bb.png)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并掌握的生字词。
(3)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经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历史人物及其作品。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敬仰先贤的品质。
(3)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 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3. 激发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
2.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司马迁写作的环境和心情。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司马迁像、史记等。
(2)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及《史记》。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各组汇报:分享讨论成果,提出疑问。
4.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翻译课文。
(2)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课文,巩固记忆。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7.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表现,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心路历程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历史人物故事比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人物。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史记》的了解。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小学语文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4c913f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ab.png)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2. 史记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1. 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对史记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
2. 案例教学法:以司马迁编写《史记》为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史记的编写过程。
3. 讨论教学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司马迁编写《史记》的背景和过程。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史记的特点和价值。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使学生掌握史记的基本知识。
5.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敢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写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交流、协作解决问题等。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2. 准备案例材料,以便进行案例教学。
3. 准备分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史记博物馆,深入了解史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2. 邀请史记研究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开展史记知识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反思:2. 关注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满意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f0dd3a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3.png)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一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讲述了司马迁如何在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波折中,坚持不懈地写作《史记》的故事。
课文通过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向学生展示了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本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包括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感悟以及对课文语言的品味。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应该不是问题。
但是,课文中的某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此外,学生对于司马迁精神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进行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史记》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和《史记》的价值。
2.教学难点:感悟司马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历史文物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迁精神。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史记》的封面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史记》的价值和地位。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回答相关问题。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司马迁精神的理解,互相启发,共同进步。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中的关键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写作、表演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司马迁精神的感悟。
6.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布置作业。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
![司马迁发愤 写《史记》【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62800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6c.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司马迁是一个我们都很熟悉的历史人物,他忍受了命运的屈辱,发奋写成《史记》。
这次为您整理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一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语文课程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走向同桌,走进文本,从而带着自己的感悟走向现实。
设计思路:抓住核心发愤,复习课文,导入新课抓住发愤,体会精神抓巨著,体会情感总结课文,了解人物拓展阅读,升华体验。
课文的核心问题是: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从而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从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PPT教学课时:第二课时(第一课时要求读通课文、理解字词等,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司马迁爱史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复习课文,导入新课。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司马迁爱史的原因是什么?抓住课题回顾质疑做过渡: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发愤写《史记》?二、抓住发愤,体会精神。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完成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完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e588934431b90d6d85c784.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流传千古的励志名言,不知激励过多少位志士仁人。
每当我们读起这句话,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光辉人物—司马迁。
走近司马迁,倾听伟人的声音,领略伟人的精神,就让我们从手中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开始。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首先说一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篇课文。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述的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四个自然段分成“人生积淀”—“牢记嘱托”—“忍辱含垢”—“生命辉煌”这四个方面。
通过司马迁艰辛而顽强的人生经历的概述,赞扬了司马迁坚持理想,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课文内容生动,语言精炼,特别是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人物品质,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学情,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司马迁受辱后悲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终忍辱负重,战胜自我,发愤著书的坚强毅力。
4 学习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让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我以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准备和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拟采用导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及历史背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结合课文插图,制作教学课件。
下面我谈谈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对于全课的教学,我想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并结合标题,质疑问难,展开初步的学习。
2023最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
![2023最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ea0b52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c.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该页是美丽的给大家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8篇,欢迎借鉴。
感悟诸向阳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篇一作者:五爱小学许敏峰傍晚,喧闹了一天的校园在鸟儿晚归的歌声中恢复了宁静。
我还在办公室里“苦思冥想”,重新准备着明天的课,摊放在眼前的仍是这篇历史人物故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苏教版11册),唉,明天的第二课时该怎么教呢?《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受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概意浅层的了解。
因此,上午上第一课时,我从学生们眼神中没有读到往日他们在阅读时心灵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而阅读本身就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没有读者与作者与作品对话的阅读不是真正的阅读。
第二课时,我在教学设计上重新作了调整。
(教学片段如下)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一起读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大家都读懂了吗?(学生们随意地点头)那老师要考考大家了!你觉得就这篇文章最值得读者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虽然该设计旨在提炼课文主要内容,但变学生被动答题为主动发现,学生立刻起了精神,并很快讨论出两个中心问题“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师:同学们真会读书,抓住了作者要告诉我们的两个重点问题。
哎,那司马迁年纪轻轻怎么就有了写《史记》的志向呢?今天我们也来做回历史研究,学学文中司马迁研读文献的方法,把课文作为文献好好研读研读,然后在小组里就这个问题来个“学术沙龙”,最后要有条理的概括提炼出几点你们小组的观点。
(此设计创设了一个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情景,自然激起了学生们探究的欲望,话音刚落,孩子们便投入的读起书来。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063f592602768e9951e73882.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说课稿整体思路:•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一、借助词语,整体感知二、品词析句,精读课文1、“嘱托”引导一二自然段学习2、“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重于泰山”引领第三自然段学习,重点段落突破重点,指导感情朗读。
3、抓数字,学习最后一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4、解读“发愤”,加深人物精神理解。
三、拓展延伸•板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读积累。
)教法学法: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感知课文。
齐读课题,让学生说说题目中哪个词语比较重要?然后引出全文。
本文就是围绕“发愤”展开的。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842bb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95.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通用5篇),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1一、谈话导入1、读题;2、时间的车轮在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2000多年过去了,许多人、许多物、许多事都已经烟消云散,毫无踪迹,但是司马迁和他的《史记》却永载史册,被人们所传诵。
你知道,是司马迁的什么在永远感动并激励着中国人民吗?二、布置自学自由读课文,把你感动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多读一读,同时想一想,让你感动的是什么?三、交流汇报1、学生整体谈感动的地方和原因。
2、教师小结:3、根据学生汇报学习语段小时侯语段1、出示;2、指名读3、提供龙门资料;4、再指名读、齐读;5、此时,司马迁心里十分激动,他可能在激动地想些什么呢?过渡:他是这么想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引读┅┅父亲临终前的嘱托1、读父亲的话:自由读、指名读、再指名读;2、听了父亲的遗嘱: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出示语段,引读┅┅自由读,引导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受酷刑后1、出示语段;2、指名读;3、你知道这是怎样一场飞来横祸吗?(资料补充)4、听命运交响曲,浮想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5、指名读、齐读。
6、你有什么感受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司马迁写的《史记》吧!(有感情地朗读)四、总结延伸1、你有什么话要对司马迁和他的《史记》说吗?2、学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学生写)3、教师用诗歌.总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篇2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3课件(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3课件(2)](https://img.taocdn.com/s3/m/98d881e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2c.png)
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而死。在司马迁看来这 比鸿毛还轻。 那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呢?
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要活 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 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 完这部史书!
着 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每当他累
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
发愤源自年少时追梦
发愤源自于牢记父亲的嘱托
发愤源自于人生的价值
发愤创造奇迹
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完成父亲的 遗愿,司马迁义无反顾地编写史书,向 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时,不料一场飞来 横祸降临了,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 想他遇到了什么?
愤的是
。
所以他想—— 血溅墙头
所以他要—— 了此残生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痛苦与耻辱同在,梦想与嘱托共存, 他何去何从,在生与死的面前,他该 如何选择?为什么?
选择“生”:父亲的遗愿。
选择“生”:人生的价值。
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 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
幽
刚
而
直
发
不
愤
信
正
史
气
照
凌
尘
霄
寰
汉
(huán)
“厄运不改男儿志, 泣血丹心留青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尽信书,不如无书。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6901f462e3f5727a5e962b5.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田岗小学特岗教师张坤,今天我授课的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评价反思这样五个方面来向大家详细的讲解我的这节课的安排。
一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针对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会写7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合作、讨论、探究,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并鼓励学生走近、尝试阅读《史记》这本书.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教学难点确定为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环境,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指定了以下教学原则:1.识字教学与阅读训练相结合,坚持自主学习的原则。
2.识字方法上的读与思相结合,坚持整体提高的原则。
3.学生能力上的读与说相结合,坚持合作探究的原则。
4.课程整合上的语文与科学,语文与艺术,语文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坚持学科整合的原则。
二教法与学法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使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
本篇课文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的语言特色,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像,生生评读师生评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像",充分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将之内化、沉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2、想像感悟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学生想像的闸,在研读中,通过的换位思考,体验人物的内心,使人物的形像更丰满,更高大,真正做到基于文本,又超越文本.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语言和思维.3、评价激励法: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开始的阅读思维空间,珍视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只要言而有物,言而有理,都给予认可与鼓励.让学生享受"跳一跳,可摘桃"的喜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doc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doc](https://img.taocdn.com/s3/m/d72bffdbc850ad02df804119.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范文语文教案《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语文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
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的关注《史记》,并收集其中以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难点:1、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2、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脉络。
初步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教学过程: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我们阅读过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读读这些成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3、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
板书:发愤写《史记》7、齐读课题。
(指导读题:文章有文眼,标题有题眼。
这篇文章的题眼是———生答“发愤”。
什么叫“发愤”?凭你的直觉说。
(发愤就是很坚决。
很努力。
决心做好一件事情。
文中司马迁发愤一定要完成《史记》。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89da8c964bcf84b8d57b5d.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初教系07502班李良0701015020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选自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尽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全文内容概括性强,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司马迁的赞美。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说教法、学法教法:读书指导法、相互讨论法学法:自读自悟法、合作交流法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教师指导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佳语导入——引出“发愤”有人说,(出示课件)美丽的浪花在与礁石的猛烈撞击中开放,璀璨的火星,是在铁锤和铁钴急剧敲打中迸发,人生的价值是在艰巨的斗争中显现,在生活的路上,只有哪些不畏风吹雨打,扬帆前进的人,才能感到生活的磅礴气势,才能看到前途的壮丽风光。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你会想到哪些经典话语?你还会想到哪些词语?(拼搏、奋斗、奋发、抗争、发愤)这么多词语凝成一个词,就是我们上节课学的“发愤”。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发愤”到底是什么呢?两千多年前,一个伟大的灵魂——司马迁用其一生的心血进行了诠释。
(设计意图:教学中,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是落实《新课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要求。
《司马迁发愤《史记》》说课稿
![《司马迁发愤《史记》》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2bee74b482fb4daa48d4b49.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板书)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有志竟成”,旨在带领学生通过人物传记学习优秀人物的顽强意志和奋斗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本文围绕这一主题,详细描述了司马迁发愤着书的过程,表现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
课文中的众多心理描写是理解本文深刻内涵的关键。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能力,因此,了解课文内容对于他们并不难。
而凭借语言文字,品读体会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则需要教师引导与点拨。
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例子,不仅要凭借此载体,学习文本表达了什么,还要学习怎样表达。
因此,课标指出高段要引导学生“揣摩文本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学习领悟基本表达方法”。
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了解,我从三个维度确立了一下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发愤”“前无古人”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揣摩、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情感,感受司马迁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着书的精神,接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
其中,教学目标3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课标指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因此,我采取以读促悟、以悟导读的方法,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质疑、品词酌句、诵读感悟,在积极的思维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实施教学。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我将出示几则出自《史记》的历史故事,以此导入课文。
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较强,这样导入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距离,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唤起阅读期待。
202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6篇
![202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34448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d4.png)
2024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6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1一、说教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13年时间编成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
__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发愤”二字,既是全篇的文眼所在,也是对司马迁忍辱负重、终成巨著的高尚人格的真实写照。
文本语言精练,凸现了人物品性,是对学生进行“读中悟,悟中读”的语文基本功能力训练的好教材。
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我认为,汉朝时史官的重大职责、司马迁所受的冤屈,对学生来讲,相当陌生,缺乏这些知识基础,对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弥足珍贵,是非常不利的,也会使学生体悟不到《史记》的崇高的史学地位。
因此,教学中要适度对一些虚写的语言作充实处理,以便突破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以上的认识和分析,本课设置如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凭借语言文字和学生的情感体验,走进人物内心,真切地感受司马迁所承受的痛苦和耻辱。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感受司马迁的伟大人格魅力,学会坚强面对生活中的不幸。
三、说重难点:重点定为体会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力量源泉。
四、说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想象情境等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课文内涵和人物品质。
五、说教学过程:由〈史记〉的地位聊起,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从学生的提问出发,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围绕三个问题展开教学:1.司马迁入狱受刑后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他到底受了怎样的灾难 ?? ?2.他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学生结合课前了解的资料,解决“酷刑”和“横祸”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司马迁受刑后的心情,再来动情地读好课文。
借助课外资料,了解受刑原因,有利于孩子理解司马迁的“愤”。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完成版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完成版](https://img.taocdn.com/s3/m/aae588934431b90d6d85c784.png)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流传千古的励志名言,不知激励过多少位志士仁人。
每当我们读起这句话,都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位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光辉人物—司马迁。
走近司马迁,倾听伟人的声音,领略伟人的精神,就让我们从手中的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开始。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首先说一说本课的教材分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4篇课文。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述的是司马迁在遭受酷刑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将课文四个自然段分成“人生积淀”—“牢记嘱托”—“忍辱含垢”—“生命辉煌”这四个方面。
通过司马迁艰辛而顽强的人生经历的概述,赞扬了司马迁坚持理想,坚贞不屈,矢志不渝的精神。
课文内容生动,语言精炼,特别是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人物品质,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根据教材特点,以及新课标要求,结合五年级学生学情,我将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品读语言文字,体会司马迁受辱后悲愤,矛盾的心情,以及最终忍辱负重,战胜自我,发愤著书的坚强毅力。
4 学习课文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司马迁的刚强坚毅,才华横溢,《史记》的优秀杰出,万古流芳,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如何让学生读懂司马迁这个人,由衷地激发起对他的敬仰,我以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接下来说说教学准备和教法学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拟采用导读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为了便于学生了解人物及历史背景,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搜集相关历史资料,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结合课文插图,制作教学课件。
下面我谈谈自己预设的教学过程:对于全课的教学,我想安排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及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并结合标题,质疑问难,展开初步的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说课稿3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二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法学法选择、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介绍我的教学设计以及设计理念和目的。
首先分析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的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它与前两课《海伦·凯勒》《郑和远航》共同对学生渗透“有志竟成”这个主题单元的精神熏陶,同时也为接下来的图书推荐《上下五千年》做阅读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感悟。
2、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3、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激发学生阅读史书、关注历史的兴趣。
(以上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地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注重情感体验,增加学生阅
读积累。
)
教法学法:
教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学法:潜心会文、品味语言
(教法学法的选择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
教学过程:
特别说明本课时的教学是在上一课学生充分自主读书,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展开的。
教学过程依次为整体感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拓展延伸
首先整体感知,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出示词语: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了此残生轻于鸿毛、辉煌巨著史无前例重于泰山。
指生读词语,然后借助词语复述课文。
之后让学生默读全文。
(设计依据:《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情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因此教学要从整体把握开始。
借助词语复述,使课文内容成为清楚的一条线,也是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训练。
)接下来品词析句、精读课文。
(这里分为四个环节)
1、首先教师联系词串出示问题:“嘱托”可以换成“嘱咐”吗,为什么?司马迁写《史记》仅仅因为父亲的嘱托吗?以这两个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实际教学中我发现,读书中的思考是学生读书习惯最薄弱的环节,因此出示问题引领学生读书,旨在培养学生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同时设置近义词的比较,是落实《课标》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
”)
2、在接受父亲的嘱托后,司马迁开始“专心致志”地写《史记》,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专心致志”?生再读一二自然段,感悟交流。
在发言交流的基础上师引出“每天”和“忙着”这两个重点词。
同时就这两个词让学生展开想象。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完成下面的句型练习:
天色微明,司马迁__________;
夜深人静,司马迁___________;
三伏盛夏,司马迁____________;
数九隆冬,司马迁_____________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老师与文本三者的对话,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凭借文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训练学生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3、“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什么是“飞来横祸”?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根据学生发言情况,师可相机补充“李陵事件”,同时强调司马迁所遭受刑罚的残酷和耻辱。
)然
后引领学生用直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画出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读文章、看插图体会司马迁此时的心情,感受他做出生死抉择的原因。
(忍辱负重)最后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最后师配乐范读。
(语文教学把朗读放在首位,因为阅读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我们学语文,不是把每篇课文都分析透,而是要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尊重学生的自主体验。
有感情的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
)
4、就这样,带着屈辱,带着痛不欲生的悲伤,带着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史无前例的辉煌巨著。
生自由读最后一段,引导体会“13年、52万字”所表现的司马迁精神。
思考交流,司马迁留给我们的只有《史记》吗?回扣课题,深入解读“发愤”。
师补充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通过阅读、思考、交流,让学生深入体会司马迁对待苦难的人生态度,使司马迁的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高大起来。
)
最后拓展延伸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英雄人物把困难与挫折当做一笔财富,他们用行动来诠释“发愤”。
课下同学们读读、
背背五下《国学启蒙》第46页,《报任安书》中的片段。
(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给学生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实践真正的大语文观。
)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生年少立志血
与和
死忍辱负重泪
的的
抉坚持不懈结
择晶
(板书是对课文要点及主要内容的提炼概括,借助板书,便于学生对文章形成整体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