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
《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笔记
《人类与生态文明》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1.1 绪论1.1.1 人是什么人是一种高等动物,具有智慧、情感和创造力。
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人具有自我意识、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
1.1.2 生态是什么生态是指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1.1.3 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有何关系社会发展与人的需求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增长和变化,从基本的生存需求逐渐发展到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同时,社会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条件,以满足这些需求。
1.1.4 如何认识与理解“人类与生态文明”“人类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理想状态,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
要认识和理解为“人类与生态文明”,需要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第二章地球、环境与人2.1 独特的星球2.1.1 地球存在的时间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
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为生命的起源和进化提供了条件。
2.1.2 地球的圈层结构地球由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层、水圈和生物圈等组成。
这些圈层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地球的生态环境。
2.1.3 地球大气层演变与生命地球大气层的演变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地球大气层中缺乏氧气,随着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大气层中的氧气逐渐增加,为高等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2.2 地球、生命与人2.2.1 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起源尚无定论,目前主要有化学进化论和宇宙生命论等观点。
生命在地球上的进化历程表现为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趋势。
2.2.2 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起源于非洲,经历了南方古猿、直立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等阶段。
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
•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 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 环境文化。 • 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 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 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 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 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 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 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
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 文化影响的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是它作 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 • 所谓相对性就是可移易性、暂时性和间接性。就是说,从 这个视角观察的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 一状态; •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不 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要同那些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生产方 式和社会制度一样,必将经历由“少年”到“青年”再到 “壮年”乃至“老年”的发展阶段。 •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十分重要,它使人们相 信,凡是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 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 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 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 在河流流域, 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的需求; – 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 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宽阔平坦而肥沃的土壤, 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 易 于人口的繁殖。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是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大自然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
短视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过度的消费行为已经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破坏、气候变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还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为了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转向生态文明,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选择。
什么是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一种文明状态。
它强调人与自然应该共同发展,恪尽责任地保护环境,保障生态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文明和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为什么需要生态文明?首先,生态文明能够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如何保障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其次,生态文明能够促进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对立的,相反,环境保护也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的发展能够带来绿色经济、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等好处,保障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生态文明能够实现人类文明与自然文明的和谐发展。
传统的工业化模式已经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因此,人类社会必须向生态文明转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文明的长期发展。
生态文明如何实现?第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保意识的提高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前提,只有全社会都能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够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二,要推进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够为环境保护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例如,新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能够有效降低污染和资源消耗。
第三,要加强生态建设。
生态建设是保护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最直接的手段,例如,森林抚育、沙漠化治理等都是有效的生态建设手段。
第四,要制定和执行环保法规和政策。
生态和文明的关系
生态和文明的关系
生态和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文明是人类生活发展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社会的产物。
而生态则包括自然环境和生物体系,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综合体。
文明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
长期以来,人类不断地扩张生产、建设城市、工业化、消费资源等活动,导致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和生态危机。
例如,森林开垦、水域污染、空气污染等活动,都使得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加剧。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生态环境的改变又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物种消失、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因此,生态与文明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为了实现可持续的未来发展,生态与文明的相互作用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
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使之能够持续地为人类提供资源和服务。
同时,防止过度的发展过程破坏生态系统,从而实现生态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走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人类生态环境保护史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走生态文明之路建设美丽中国——人类生态环境保护史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近年来,生态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如何走出一条符合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道路,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我们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并深刻反思。
一、学习史实,认清现状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度,中国有着许多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训。
自古以来,中国就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
但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
过去几十年间,我们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使得自然资源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短视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许多生态灾难的发生,如雾霾、土地沙化、水污染等。
二、借鉴成功经验,推动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反思那些失败的经验,同时也需要借鉴那些成功的经验。
对于环境保护而言,这些成功经验尤为重要。
例如,海南岛的保护模式、新疆大塔山风电场的建设经验、和平饶平深山林葬的应用等,无一不是摸索出来的。
通过与先进的国家、地区合作,借鉴有益的经验教训,才能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解决难题,借助技术手段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教育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同时也需要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
在环境治理上,必须加强科技支撑,大力发展高效绿色技术。
例如: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海洋能利用等等,这些都是可以替代传统能源,使得环境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改善。
四、加强合作,形成共识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
文明和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追求,形成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新共识。
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实现有利于全球生态环境的互通共享,达成全球环境问题的协调、解决问题,共同推动构建生态文明。
在推进生态保护事业时,需要区别不同的地区特点、逐步转变管理模式,从“污染治理”向“全面治理”全面转变。
只有依循这样的原则,建立广泛的利益共识,才能有利于不断推动环保工作走向纵深,建设美丽的中国梦。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你如何看待人类文明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人类文明给自然带来的影响人类文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消耗大量自然资源,污染大气、土地和水源,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例如,大森林的砍伐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河流的断流、野生动物的灭绝等。
二、人类应如何保护自然环境?保护自然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我们需要制定更好的管理和政策,促使人类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共处。
具体措施包括:(1)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2)开启可持续的经济运营,尽量减少污染。
(3)发展绿色城市,建立绿地、花园和自然保护区。
(4)加强环保意识的推广,促进社会文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三、重新建立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我们需要将与自然建立的关系重新梳理。
我们不应该再去剥夺自然百年形成的自我平衡的网络。
一个可以实现与自然共生的世界,依靠的是更加自然的环境,因此需要我们重视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
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和谐,我们需要理解和平衡自然资源。
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性,以及其自然状态的充分利用。
四、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我们应该充分珍惜和宣传自然生态环境,通过教育各个方面让人们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促进文化、科技和环境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平衡人类文明与自然的需求既然我们已经意识到自然是我们生存的基础,我们需要平衡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的繁荣。
能源、材料的消耗成本比增长快,环保意识的推广也更加难度。
我们应该通过强力的调整和配合,平衡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之间的需求。
总结一下,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应该加强环保意识,保护我们的环境和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以上措施来提高我们与自然环境共处的浅度和平衡,实现相互延续的和谐发展。
浅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自然生态环境看古文明兴衰马丽娜 10城建工程管理2班【摘要】就环境科学而言,“环境”的含义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总体”,而文化是指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
从历史进程来看,自然生态环境不是决定人类文明的唯一原因,但却是影响人类文明,特别是古文明兴衰的重要因素。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孕育了人类灿烂的文明,产生了如古埃及文明、华夏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印度和希腊文明等。
但同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所导致的生态环境的恶化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争文明的延续。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人类文明兴衰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力图说明,人类只有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模式,建立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构建一种全新的生态文明社会,才能实现人类与地球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人类文明起源衰亡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关系一、古人类文明起源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人口的分布及文明的形成主要受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
古代农耕的自然村落一般都分布于河流的两岸,河流成了古代文明的摇篮,这也形成了现在所谓的“大河文明”。
1.古巴比伦文明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起,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条大河哺育了许多农业村落。
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在生产中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
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历史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之后的历史时间里,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扩大发展成为巴比伦文明。
在古巴比伦文化中,我们记住了一个地点—美索不达米亚。
美索不达米亚是古巴比伦王国的所在地(今伊拉克共和国境内),是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欧洲农业的摇篮。
2.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
早期黄河流域气候温和,湿润多余,沿河两岸植被茂密,动物出没。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作文精选10篇
篇1: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作文这天,天气晴朗,我和几个好友相约去郊外的小山丘上走走。
一路上,山间的风景如画,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得让人心旷神怡。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一片树林,忽然发现这里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植物。
我好奇地问:“你们看,这是什么植物?长得挺特别的。
”好友小李指着那植物说:“这是银杏树,据说这种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万年前,是人类文明的见证。
”我惊讶地问:“哦?这么神奇!那我们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小李想了想说:“我觉得,人类和自然环境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你看,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的馈赠,而我们人类也应该爱护自然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这时,我们遇到了一位老者,他正在给银杏树浇水。
我们好奇地问他:“老爷爷,您为什么这么关心这片树林呢?”老者微笑着说:“这片树林是我年轻时亲手栽种的,它见证了我们的成长。
我当然要好好照顾它了。
你们说,如果自然环境遭到破坏,那我们的文明还能延续下去吗?”我们默默地点了点头。
是啊,如果我们破坏了自然环境,那我们的文明还能延续下去吗?在这次郊游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给予了我们丰富的资源。
而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爱护它、保护它,让它继续为我们的文明延续下去。
我想,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像一对恋人,相互关爱、相互扶持。
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园才会更加美好。
而作为人类,我们应该时刻铭记这一点,用实际行动去爱护大自然,保护我们的家园。
每当我想起这次郊游的经历,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
是啊,大自然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珍惜这份友谊,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只有这样,我们的文明才能在自然环境中繁荣昌盛。
篇2: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作文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国家自古以来就讲究天人合一,咱农民兄弟种地,那可都是顺天应人。
你说,自然环境跟人类文明这俩玩意儿,咋就脱不了干系呢?记得小时候,老家那边的河,清澈得能照出人脸来。
如何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PPT
根据以上分析,尝试说明为什么这些区域会成为孕育人类早期 文明的摇篮?
1.读图一,公元前2000年前,哪几大古文明区域由河流流经? 哪一文明区域濒临海洋?
5
方案一:通过了解古代区域文明,分析自然环境对早期区 域文明的影响
如何理解
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1
一、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本课程是基于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以人类文明的 演进特别是中华民族的发展为主线整体规划内容目标 的设置与实施。
------2011版历史与社会课标
2.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3.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的综合性文科课程。它旨在培养学生的人 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人口、资源、环境与 经济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关系,确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 理念,以便更为理性、更有智慧地处理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与 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设计表格,例举古代五大早期文明创造的主要 成就,探究这些成就形成原因,理解自然环境对早期 区域文明的影响
文明区域
经济(物质 政治(政治文 文化(精神文明) 原因
文明)
明)
古埃及
古西亚
古印度
中国夏商周
古希腊
1.每小组选择一个区域,列举它在经济、政治、文化上的主要成就。 2.每小组选择列举的其中一项文明成果,说说自然环境对这一文明 成果的影响。
自然通环过境上的述影分响析,你是怎样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
在结阿合尔教卑材斯说山说地,形瑞图士上、找威出尼瑞斯士成、为 威世尼界斯著。名旅游胜地的自然优势分别 有哪些?
生态环境问题案例及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1、下面是一组关于人的实践活动与环境关系的材料材料 1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菜,不可以为天下王。
”“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
不绝其长也。
”材料 2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绒山羊是我国重要的一种生物资源,绒山羊所产的羊绒被誉为“软黄金”,近十多年来,国际市场山羊绒需求增强,我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绒山羊养殖业,并已成为这些地区农牧民生活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近年来,绒山羊养殖数量猛增,竟超过当地草场合理载畜量的 50%,在草场资源锐减的情况下,山羊出于求生的本能,不可避免的尽量觅食,甚至啃树皮,扒草根,这就不能不加剧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 关于环境保护,管仲和荀子提出了什么主张?(2)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绒山羊养殖超载现象。
(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应如何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关系。
[参考答案]( 1)在环境保护问题上,管仲和荀子提出了合理开辟和利用生态环境,将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协调起来的主张。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国际市场的需求带来牧民增收的契机,牧民为了经济收益而超量养殖绒山羊,绒山羊破坏草原生态,最终恶化的草原环境又会影响牧民经济收益,乃至威胁到人的生存。
这正说明每一事物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绒山羊超载现象还说明了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
度的辩证原理要求牧民在养殖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一定要在草场的合理载蓄范围内。
( 3)可持续发展以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为条件,它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自然承载力相协调。
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要选择有利于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辟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搞好环境污染的管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持续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科技信息SCIENCE INFORMATION 2007年第7期●科浅谈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刘经纬倪慧(东北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任何文明的兴起与衰落都与一定的自然环境有关。
本文主要从文明形成、衰退与环境的关系两个方面论证以上观点。
告诫人类,只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才会持续发展,人类文明才会延续。
关键词:环境;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翻阅人类文明史册,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与自然环境密不可分。
适宜的自然环境促生人类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而自然环境的破坏必然导致文明的衰退。
可以说,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质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历史。
只有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类文明才会源远流长。
一、文明形成与环境的关系考察人类文明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形成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任何人类文明的产生都是从适应环境、利用环境开始,并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演进。
可以说,自然环境对文明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近年来,关于人类文明的形成有着不同的诠释。
来自生态科学与环境科学的解释和说明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其观点认为:“人类文明起源于农业社会。
因为农业社会需要农耕体系,需要食物来源,需要生物多样性。
所有这些必定要求人们选择能够满足条件的地理环境用以定居,从而开始形成人类的文化和文明。
而能开始文化和文明的地方一定是自然地理条件俱佳,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
若不具备这些,人类不会定居于此,文化不能形成,文明不可能产生[1]”。
回首诞生于农业社会的“四大文明”,其文明的诞生地都曾拥有共同的特征:都处于河流流域,河流流域周围遍布茂密的森林,湿润的气候为动植物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宽阔肥沃的土地承载力极高,易于人口的繁殖。
这样,人类定居于此,文明得以形成和繁衍。
“四大文明”的形成印证了生态环境科学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起源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依托,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的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结果。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的发展与破坏环境之间的矛盾愈发突显,我们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就此主题展开探讨。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发展理念。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关系,倡导人们从根本上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的重要性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生态环境。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通过改变开发模式、理念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以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其次,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理念呼唤人们关注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的实践。
最后,促进社会进步。
生态文明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推动社会的持续进步。
只有摒弃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与破坏,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充分发展人的潜能。
三、生态文明实践的途径生态文明理念的实践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环境、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
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对环境犯罪行为进行严惩。
此外,推动绿色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研发与推广,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人们应当从小事做起,采取绿色出行、节约用水、垃圾分类等行动,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最后,加强教育和宣传。
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增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人们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重视程度。
只有人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接纳生态文明理念,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的目标。
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宪法中写入生态文明理念的国家,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
中国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加大对环境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
人类文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人类文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近几十年来,人类的科技、经济和文明水平都取得了极大的进步,然而这些进步却也给地球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能源利用等各个方面都在逐渐改变着地球的生态系统。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人类文明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一. 消费习惯和资源浪费人类是自然界中最大的消费者,我们的消费习惯对地球的环境影响非常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所使用的电子产品、塑料制品等都在不断增加,那么这些使用后的废弃物又会如何处理呢?这是我们必须面临的现实难题。
有些塑料制品被投放到垃圾桶里,但是这些垃圾难以降解,它们会影响到我们周围的环境,甚至进一步影响到地球的大气层和海洋生物体系。
如果我们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好这些垃圾,那么地球的环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此外,我们的资源浪费也是一个问题。
一些地区采用过度的生产方式,这给我们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担。
生产很多不必要的物品和使用更多的能源都是极不可取的。
二. 能源的利用和排放能源的利用和排放是我们环保最核心的议题之一。
我们所使用的燃料来自于化石能源,例如石油和煤炭,它们都是用于加热和供电的。
这些化石燃料可以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有了大量的化石燃料,我们可以以前所不能的方式生产原材料,制造电子产品和其他消费品,但是这些产品的生产合理地环保利用,也要求我们必须减少和控制能源的使用和排放,以此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三. 排放对大气层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地球的大气层是我们共同的财产,它是维持生命的重要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它负责。
然而,大气层受到的污染也在加剧,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们的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必要的工业污染和交通排放等等。
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大气层的含氧量下降、湿度和温度变化、酸雨等问题。
我们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未来低碳环保政策的要求下寻找替代方案,并采用更好的工业和交通工具是得人崇高的责任,倘若不做,则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更加严重的后果。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在人类文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首先,生态文明强调保护和修复自然环境,这对于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如果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将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严重的威胁。
其次,生态文明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人类对自然世界的尊重和敬畏。
人类文明的发展往往在追求经济发展和物质需求的同时忽视了对自然世界的认同和关爱。
而生态文明提醒人类要重新审视与自然的关系,找到一种更加平衡和谐的方式去满足人类的需求。
此外,生态文明的建设需要人类文明的支持和参与。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人类的智慧和技术创新是实现生态文明目标的重要手段。
只有通过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才能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案去应对环境问题和挑战。
总之,生态文明与人类文明相辅相成、紧密相连。
只有在人类文明的基础上发展生态文明,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
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在自然环境中所发生的影响和破坏也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生态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人们开始意识到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密切。
本文将从生态环境的现状、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推动生态环保的措施三个方面探讨生态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
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的基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
但如今,生态环境却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全球气候变暖威胁着地球生态平衡,水源污染、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的难题,森林的砍伐和野生动物的滥捕也使得自然生物多样性大大降低。
诸如此类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类需要面对的大难题。
环保与人类文明的关系环境问题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
作为人类文明的保障基础,环保问题不可忽视。
一方面,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要素,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够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环保对人类的文明史也产生重大影响。
许多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消失都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例如历史上的草原文明、沙漠文明、湖泊文明等等。
另外,生态环境的破坏还可能引起各种生态灾难,如山洪、滑坡、气象灾害等等,这些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可能破坏社会文明。
推动生态环保的措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具体措施。
首先,全球各地政府需要加强环保意识,制订相关法律和政策,使之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其次,大众教育也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宣传环保和节约资源的意识,让更多人关注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科技也是关键因素,进一步升级和研发环保技术和设备,开发新能源和高效能源,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等等。
总之,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环保问题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难题。
只有加强环保意识,制定相关政策,推广环保科技和低碳新生活方式,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
结合古人箴言谈一下人与环境,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之前的作文
结合古人箴言谈一下人与环境,生态文明,经济发展之前的作文篇一:人与环境,相互依存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天人合一”。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指人类在发展生产、改造自然和保护环境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固有的联系去进行。
也就是说,只有正确认识自然界各要素间的内在关系及其变化,才能掌握它们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使人类活动同自然生态条件相适应,取得预期效果。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丰富多彩而又极具特色的传统文化,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中最为突出的则是古人留给后世的谆谆教诲——孔子的“仁者爱人”、孟子的“以德服人”等。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素质与品格将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
如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许多不良现象都在无情地冲击着我们脆弱的精神堤坝,污染环境、破坏资源已到了令人震惊的程度。
纵观那些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一座城市与一个国家的兴衰密切相连,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衰的背后总离不开一个或几个具备高素质的公民。
因此,提升全民的素质迫在眉睫,任何单纯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做法终究只是表面文章,而且危害巨大。
但只要人们能树立环境意识,转变旧观念,摒弃陈规陋习,每一个公民都能积极参加到美化绿化城乡的活动中来,我们就一定能走向持续、健康的文明。
诚然,目前经济利益仍是驱使人们选择各种方式排放废气、粉尘的首要因素,但同时还包括对资源利用率低下,浪费严重,消耗过多,工艺落后,管理混乱,交通堵塞等原因;另外还有社会伦理道德观念淡薄,群众缺乏维权意识,滥砍滥伐、盗猎、非法捕杀珍稀野生动物等原因。
试问,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监督检查,难道作为企业、居民的你愿意排放污染空气?滥砍滥伐森林吗?还有对水资源的利用率太低……种种不文明行为,既违反了国家法律,损害了国家利益,更败坏了党风政风,影响到人际关系,因此,治理生态环境刻不容缓。
清代的大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天地间有万古不易之理”,他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永恒发展的,因此不论做什么事都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否则必将受到惩罚。
人类文明如何影响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人类的影响又是什么?
人类文明如何影响大自然?大自然对于人类的影响又是什么?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科技水平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忽略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我们需要深入探究人类对大自然的影响,以及大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一、人类文明给大自然造成的影响1.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造成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对地球气候体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现象日益频繁,造成了大量生态灾难和人类经济损失。
2.空气和水质量污染人类排放的废气和废水,对自然环境造成了污染,将对自然界的生物、植被和土壤产生严重的影响,威胁着环境和人类健康。
3.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的活动,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也对动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许多物种都已经失去了栖息地,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
4.自然资源过度消耗人类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但是资源的消耗却并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土地开发、森林砍伐、湖泊干涸、河流干枯,这些都是人类对于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的表现。
二、大自然对人类的影响1.生命资源的供应大自然的作用是为人类提供食物、水和空气等生命资源,在自然界的保护下,我们才可以得到充分的照顾,可以避免大规模的灾难和饥荒等问题。
2.文化和精神来源自然是人类的文化和精神支柱,我们从自然中汲取灵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历史,自然景观也是我们旅游和疗养的最佳去处,使人们得到精神上的滋养。
3.对健康的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都需要在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中得到保障,自然可以对人类提供新鲜的空气,治愈身体的自然能量和美医疗方式,使人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人类对于大自然的影响是双重的,大自然既是我们的生命与精神的源泉,同时也需要我们保护与关爱,才能延续人类文明。
为了保护大自然,我们需要实行科学的环保方式,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自然的宝贵资源,弘扬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文明发展。
古代生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古代生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人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而人类文明的发展则是在相对较近的几千年内才开始的。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生态环境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古代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生态给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最初生活在广阔的自然环境中,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众多养分和资源。
在古代,人类没有现代生产和农业技术,只能通过捕猎和采集维持生活。
古代人类可以在天然森林中捕捉到丰富的猎物,可以在荒野中采集到各种果实和植物。
这些自然资源成为了古代人类的生存物资。
古代人类兴起农业之后,也要依靠自然环境来提供作物生长的土壤和水源。
农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的气候和气象条件。
如果这些条件不利于农业,就可能导致农业生产无法开展。
在中国古代,由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形态也不同。
例如在南方,有着雨量充沛的气候条件,稻谷生长得十分茂盛,而在北方则以小麦为主要农作物。
二、古代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形成产生了积极影响人类最初的文化是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形成的。
古代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依据不同地域和生态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例如,北方的民间文化中,往往以太阳、月亮、星辰等天文现象为主题;而南方的文化则着重强调水土特色,以河流、山水为主要表现形式。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风水学也是源于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体验,通过对山水地理的分析和研究,对人类的生活和发展做出了预测和指引。
更进一步的,古代文明的诞生必然需要一种较为高级的认知文化,而这只有建基于对自然世界的深入了解与认知。
古代先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知,总结归纳了丰富的经验,将这些经验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三、古代生态环境对文明的繁荣也有不良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技术和生产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愈加深远。
在古代,尤其是人类发展至工业化阶段,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变得更加严重和明显。
例如,以清末至民国初期为例,随着工业和交通的迅速发展,中国的自然资源遭受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城市所产生的污染致使环境面临巨大的危机。
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
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
一、人类与生态环境
人类是地球上最智慧、最具有创造力的物种之一。
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活动也损害了地球的自然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
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已成为全人类必须直面的重要问题。
二、生态文明的建设
中国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这是中国对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一项重要贡献。
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进节能减排,绿色制造等环保措施,建设生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城市生态化建设
城市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重要场所,建设城市生态环境,对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城
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提高城市公园绿化覆盖率、注重城市生态
补偿、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方面下功夫。
四、生态文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是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落脚点。
在生态文明
教育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传播文明,弘扬生态价值观念,
推动人人争做全球公民,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五、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21世纪旅游的主流,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
一种方法。
在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以及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成为从事生态旅游的必须遵循的原则。
六、总结
人类和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在21世纪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
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需要采取全面、科学、可持续的发
展思路,注重生态文明教育,建设生态城市,推动生态旅游,努力实现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环境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 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 • 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自 然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进化” 的过程。 • “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 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 的过程。这一过程成果的体现既反映了自 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 了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2. 人类文明与生态 环境的关系
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的演进 .
• 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广的一个 生物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 •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 不同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 化也是多样化的。 • 生态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人 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文化 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与促进 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生态环境. • 要使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认识 人类自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2.1.2 生态环境及环境文化范畴
• 所谓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 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 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 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 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 物资源等。 •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 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 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
•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 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 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 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 分。 •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 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 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 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他在1951年出版的 《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 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 就是生活方式。
2.1.3 生态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 • 所谓绝对性,就是一种不可移易性、永恒性和直 接性。 •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 成乃至生命的产生。不难理解,正是这种适当的 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决定 性的前提。 •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 可移易性和直接性。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相对繁荣程度的易位。
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
•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 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 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 《易·贲卦》(《彖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 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 • 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 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 方引进的。
•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 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 环境文化。 • 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 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 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 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 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 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 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
• 中国近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 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 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各种业果 而言”。 • 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 化认识的历史过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 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这决定了人类文化和环境的 关系。
•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 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 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 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 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不可分离; 环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 •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 环境文化强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 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
•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 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 • 据考古发掘确证,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苏美尔人较高 的筑造水利设施的技术, 引渠灌溉, 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高, 平原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典 型的农业生态系统。 • 印度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发端与所 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 印度平原地区面积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 总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 为发展农业生 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 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北 印度平原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上产生的。 •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 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
2.3 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
•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类文明的 兴起与衰落,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 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环境可以催 生文明, 也可以毁灭文明。
2. 3.1 生态环境孕育文明
• 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与自 然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机制往往是促生文 明最重要的因素。 • 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历史学家认为, 正是这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 的文明,并由此兴盛了将近100代人。 • 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所以能使文明繁荣达数千年之久,主要 取决于尼罗河河谷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性。 • 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尤其以两河流域 的文明最为璀璨夺目。 • 幼发拉底河( Euphrates) 和底格里斯河(Tigris) , 两河流域 的中下游地区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生产需要 的灌溉技术,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了原古时期较为 发达的农业。
• 绝对性表明“自然力控制社会”,相对性表明 “社会控制自然力”。 • 在绝对性下,社会对自然力不是没有反作用,但 是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的控制却是绝对的;在相 对性下,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不是没有影响作用, 但自然力却被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 人们一方面只能在自然条件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基本合适的自然环境 这一舞台,并把这—自然环境当作自身活动中的 一个成分或者因素,从而创造出壮丽辉煌的业绩。
• 1979 年《科学》杂志刊载了一篇探讨中美洲玛雅 (Mayas) 文明长期发展和最终毁灭的论文,引起 了世人对玛雅文明的重视。 •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出 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后来这个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 多雨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 •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在世界文明 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玛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 古代文明之一, 是印第安人各族中最发达的文化。 •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东部,有一处空旷的荒漠, 这里 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是古代楼兰王国 的遗址。史料记载, 古楼兰曾是西域36 国之一, 商 贾云集, 胡杨绿化率高达40 %以上, 河流清澈。 • 在西汉初期, 楼兰已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 要的绿洲城邦之国,被称为是丝路上的文明古国。
•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是 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 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 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 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 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 惯。”
• 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 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有 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 • 不管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沿海地区生产力的结构 将永远区别于内陆和高原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工厂 和城市永远只能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而不能建立 在沙漠之上,这些都是不可移易的,并且二者之间 的作用是直接的。 • 孟德斯鸠说,气温对于人的肌肉和心脏活动能力的 影响就像气温之于铁一样,使之热胀冷缩;他还说 寒冷的气温使人的性格勇敢,炎热的气温使人的性 格怯懦,这些都表明了气候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 素质影响的永恒性、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
• 人类文明的起源首先都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 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离开了自然环境的支撑, 人类 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2.3.2 文明的衰落与生态环境
• 诸如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古老的文明,这些文明的 光辉点都没能延续下来均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 1) 人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 人类从狩猎—采集文明转向原始农业文明之后,开始过 一种稳定的定居生活,使自然环境开始了人工化改造 的过程。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是密集的地方, 自然生态 系统也越是最脆弱的, 最终会使得建立在过分脆弱环境 基础上的文明消失。 • 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 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 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 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 理的灌溉。
• 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 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