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从这些古老文明的起源可以看出, 自然环境对文明 的形成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 文明诞生以前, 都曾拥有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 在河流流域, 充足的河水既能保证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的需求; – 河流流域的周围通常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湿润的气 候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 宽阔平坦而肥沃的土壤, 使得土地的承载能力极高, 易 于人口的繁殖。
• “环境文化”是特定群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对人与自然环境关系 的认知状况和水平的群体性反映样态。 • 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自 然人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进化” 的过程。 • “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 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 的过程。这一过程成果的体现既反映了自 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 了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 1979 年《科学》杂志刊载了一篇探讨中美洲玛雅 (Mayas) 文明长期发展和最终毁灭的论文,引起 了世人对玛雅文明的重视。 • 居住在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曾创造出 了辉煌的玛雅文明, 后来这个文明在今危地马拉的 多雨森林地带发展到了顶点。 • 玛雅文明是美洲古代文明中的佼佼者, 在世界文明 史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玛雅文化是世界著名的 古代文明之一, 是印第安人各族中最发达的文化。 •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东部,有一处空旷的荒漠, 这里 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是古代楼兰王国 的遗址。史料记载, 古楼兰曾是西域36 国之一, 商 贾云集, 胡杨绿化率高达40 %以上, 河流清澈。 • 在西汉初期, 楼兰已是古代丝绸之路要道上一个重 要的绿洲城邦之国,被称为是丝路上的文明古国。
2.1.1 人类文化范畴的演进
•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至迟可追溯到西汉。 刘向《说苑·指武》中有这样几句话:“圣人之治 天一,先文德而后武务。凡武之兴,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所说的“文化”是 与“武力”相对的教化。 • 《易·贲卦》(《彖传》)中也有这样的句子:“观 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文化”一词在古代的含义,当指文治教化、礼 乐典章,这一认识一直延续至近代。 • 然而我们今天使用的“文化”一词,其含义与古 代不尽一致,它是19世纪末期通过日文转译从西 方引进的。
•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 为不断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通过长 期有计划、有目的的发展,逐步创造和建 立起来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 区等。 • 社会环境的发展和演替,受自然规律、经 济规律以及社会规律的支配和制约,其质 量是人类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 标志之一。 • 可以认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过程人类赖 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2)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 )
•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是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 文化影响的性质,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是它作 为社会的内部因素对文化影响的性质。 • 所谓相对性就是可移易性、暂时性和间接性。就是说,从 这个视角观察的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而不可能使社会永久地停留在某种状态或飞速地发展到某 一状态; • 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处于初级阶段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不 是一成不变的,它们也要同那些处于较高级阶段的生产方 式和社会制度一样,必将经历由“少年”到“青年”再到 “壮年”乃至“老年”的发展阶段。 • 认识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相对性十分重要,它使人们相 信,凡是在有人类生存的地方,文化决不会停留在一个水 平上,它总是按照自身的规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 “文化”一词在西方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原义是 指农耕及对植物的培育。 • 自15世纪以后,逐渐引申使用,把对人的品德和 能力的培养也称之为文化。 • 在近代,给文化一词下明确定义的,首推英国人 类学家E.B.泰勒。他于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 化》一书。他指出:“据人种志学的观点来看,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 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它能力和习 惯。”
2. 人类文明与生态 环境的关系
2.1 文化与环境文化范畴的演进 .
• 人类之所以成为世界生态系统中影响最广的一个 生物物种,就因为人类具有文化。 • 作为生物的人,人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形成了 不同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的多样化,人类的文 化也是多样化的。 • 生态环境与文化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在人 类对地球环境的生态适应过程中,人类创造文化 来适应自己的生存的生态环境,发展文化与促进 文化的进化来适应变化的生态环境. • 要使人类文明延续和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不断认识 人类自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 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曾经诞生过灿烂的古巴比伦文明。 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在肥沃的美索不达米 亚两河流域发展灌溉农业。 • 据考古发掘确证,良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之苏美尔人较高 的筑造水利设施的技术, 引渠灌溉, 使得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高, 平原也因此可以称之为是一个典 型的农业生态系统。 • 印度文明被称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其文明的发端与所 依赖的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 印度平原地区面积远远超过了法国、德国和意大利面积的 总和。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印度河和恒河, 为发展农业生 产提供了有利条件。 • 印度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哈拉巴文明,就是在北 印度平原的印度河—恒河平原上产生的。 • 印度河—恒河流域丰饶的生态与环境,是大自然的慷慨赐 予,它哺育滋养了悠远的印度文明。
• 绝对性表明“自然力控制社会”,相对性表明 “社会控制自然力”。 • 在绝对性下,社会对自然力不是没有反作用,但 是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的控制却是绝对的;在相 对性下,自然力对社会或文化不是没有影响作用, 但自然力却被置于社会的控制之下。 • 人们一方面只能在自然条件所允许的前提下进行 活动,另一方面又可以凭借基本合适的自然环境 这一舞台,并把这—自然环境当作自身活动中的 一个成分或者因素,从而创造出壮丽辉煌的业绩。
• 环境文化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 和子孙后代唯一的家园。地球生态系统是脆弱的, 如果听任传统工业文明对地球自然生态环境进行 摧残和破坏,人类将无家可归 • 人类与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形式相互依存,相互制 约,不可分离; 环境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制约着人与人的关系。 • 文化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 • 环境文化强调,环境的权利与义务必须统一。对 自然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对环境的修复相平衡。
2.3 环境与人类文明作用机制
•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是一部人与环境的关系 史, 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反映了人类文明的 兴起与衰落, 文明的产生与发展与一定的自 然环境及其作用机制密切相关, 环境可以催 生文明, 也可以毁灭文明。
2. 3.1 生态环境孕育文明
• 考察人类文明的起源可以发现,人类早期文明的形成与自 然环境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机制往往是促生文 明最重要的因素。 • 古埃及文明可以说是“尼罗河的赐予”。历史学家认为, 正是这无比优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埃及漫长而富于生命力 的文明,并由此兴盛了将近100代人。 • 尼罗河流域的土地所以能使文明繁荣达数千年之久,主要 取决于尼罗河河谷地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性。 • 古代西亚是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尤其以两河流域 的文明最为璀璨夺目。 • 幼发拉底河( Euphrates) 和底格里斯河(Tigris) , 两河流域 的中下游地区生活的苏美尔人较早地掌握了农业生产需要 的灌溉技术,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设施, 建立了原古时期较为 发达的农业。
• 人类文明的起源首先都是以一种有利于人类生存 的自然环境为依托, 离开了自然环境的支撑, 人类 的文明也就无从谈起。
2.3.2 文明的衰落与生态环境
• 诸如两河流域文明、玛雅文明等古老的文明,这些文明的 光辉点都没能延续下来均与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关。
• 1) 人过度改造自然环境
– 人类从狩猎—采集文明转向原始农业文明之后,开始过 一种稳定的定居生活,使自然环境开始了人工化改造 的过程。 –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扰越是密集的地方, 自然生态 系统也越是最脆弱的, 最终会使得建立在过分脆弱环境 基础上的文明消失。 • 从公元前500多年开始,巴比伦文明逐渐走向毁灭并被埋 藏在沙漠下将近2000年,变成了历史遗迹。古巴比伦文明 的败落曾经是一个秘密,而地理学和生态学专家对此作出 了令人信服的破解: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不合 理的灌溉。
• 中国近代,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 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文 化是包含人类物质、精神两面的各种业果 而言”。 • 各种文化定义,互有长短,反映了近现代 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对文 化认识的历史过程。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 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这决定了人类文化和环境的 关系。
• 什么是环境文化?凡致力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的 和谐关系,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型态,即是 环境文化。 • 环境文化是人类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思想观念 领域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 越,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自然法则的尊重。 • 几十年来,环境文化的理念广泛渗透到人类经济、 科技、法律、伦理以及政治领域, 预示着人类文 明已从传统工业文明逐步转向生态工业文明,并 将以自然法则为依据来改革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 式。 • 生态危机产生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的核心是生态 文明。环境文化即是今天的先进文化。
• 再次,地理环境作为社会的外部因素对生产力的结 构和布局、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影响同样具Baidu Nhomakorabea 不可移易性和绝对性。 • 不管文化发展到什么阶段,沿海地区生产力的结构 将永远区别于内陆和高原地区生产力的结构,工厂 和城市永远只能建立在水源丰富的地区而不能建立 在沙漠之上,这些都是不可移易的,并且二者之间 的作用是直接的。 • 孟德斯鸠说,气温对于人的肌肉和心脏活动能力的 影响就像气温之于铁一样,使之热胀冷缩;他还说 寒冷的气温使人的性格勇敢,炎热的气温使人的性 格怯懦,这些都表明了气候条件对人的生理和心理 素质影响的永恒性、不可移易性和直接性。
2.1.3 生态自然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1) 地理环境对文化影响的绝对性 ) • 所谓绝对性,就是一种不可移易性、永恒性和直 接性。 • 首先,没有适当的地理环境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 成乃至生命的产生。不难理解,正是这种适当的 地理环境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提供了决定 性的前提。 • 其次,地理环境对既存社会兴衰的影响也具有不 可移易性和直接性。如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 域相对繁荣程度的易位。
• 英国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 文化定义,于20世纪30年代著《文化论》一书, 进一步把文化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即所谓“已 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两种主要成 分。 • 英国人类学家A.R.拉德克利夫—布朗认为,文 化是一定的社会群体或社会阶级与他人的接触交 往中习得的思想、感觉和活动的方式。 • 法国人类学家C.列维—斯特劳斯从行为规范和 模式的角度给文化下定义 ,他在1951年出版的 《社会组织要素》一书中指出,如果认为社会是 由一群具有特定生活方式的人组成的,那么文化 就是生活方式。
•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A.L.克罗伯和K.科拉 克洪在1952年发表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 的考评》中,分析考察了100多种文化定义, 然后他们对文化下了一个综合定义: •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 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 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 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 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 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克 罗伯和科拉克洪的文化定义为现代西方许多 学者所接受。
2.1.2 生态环境及环境文化范畴
• 所谓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 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 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 指人类的环境。人类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 • 自然环境亦称地理环境。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的 自然界。它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和各种矿 物资源等。 • 在自然地理学上,通常把这些构成自然环境总体 的因素,分别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 圈和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