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这是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诗的主要内容及本诗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写作手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赏析,掌握本诗描写音乐的高妙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文化的热爱。
2学情分析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结合注释在课前预习完成。
但学生还没有掌握系统的诗词鉴赏方法,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为鉴赏本文经典的音乐描写。
体会诗人与琵琶女产生的天涯沦落之情作为教学难点。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琵琶行并序首先,我来说说我的情境导入。
新课导入得法,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
在导入环节中,我课前先给学生播放《琵琶语》的曲子,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在课件中我插入了琵琶女的图片,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深情吟诵:两千多年前,一曲古筝将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联系在了一起,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段琵琶凝住了时空,将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的千古绝唱奏响在了我们面前。
今天,就请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一起,伴着那浔阳江的悠悠江水,走进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
相信知音故事的引领、音乐、图片的创设,会使学生很容易走进本诗凄切忧伤的情境中。
我的教学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整体感知诗人情。
整体感知这一环节我向学生展示多媒体配乐朗读,通过音乐的熏陶、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带到了白居易《琵琶行》诗行的氛围之中,让学生体会到诗中凄切悲凉的感情基调。
在这样的情景氛围中,我向学生提出问题:本文为我们介绍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江州司马为谁而泪湿青衫?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对这位天涯歌女产生了如此深切的共鸣呢?层层诱导,既使学生很好的感知了诗文内容,又为局部研读,突破天涯沦落人的形象打下基础。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全文。
(2)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和对人生沧桑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3.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题,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或课后注释,解决生僻词语和句式的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赏析与感悟:(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理解诗文的主旨。
(2)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文所描绘的画面。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诗文。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诗文背诵:检查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课堂上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需要调整。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3.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基本内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音乐美,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琵琶行(并序)》的诗意、诗意和音乐美的表现。
2.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生僻字词、古代文化常识以及作者的创作背景。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入新课。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大意,体会音乐美。
3.3 课堂讲解讲解诗词的结构、韵律、修辞手法等,解答学生的疑问。
3.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分享自己的感悟。
3.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5.2 参考资料:《唐诗三百首》、《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等5.3 网络资源:相关诗词解读、音乐素材等第六章:教学活动6.1 课堂讲授详细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历史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以及诗词中的文化意象。
6.2 诗词解析深入分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6.3 音乐欣赏播放不同演奏家的琵琶曲版本,让学生感受音乐与诗词的完美结合。
6.4 角色扮演分组让学生扮演诗中的角色,进行情景再现,增强对诗词的理解和体验。
6.5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第七章:课后作业7.1 背诵诗词要求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序)》,加强语言记忆和诗词美感。
7.2 论文写作7.3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古诗词阅读材料,扩展学生的文学视野。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
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等。
朗读并解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思考《琵琶行》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朗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第二章:《琵琶行》诗文解析2.1 教学目的:分析《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解读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3 教学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汇报,让学生深入分析和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和评论。
第三章:《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3.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了解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分析《琵琶行》诗中的音乐描写和情感表达。
3.3 教学方法:邀请音乐教师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琵琶的音乐特点和历史背景。
组织学生进行音乐欣赏和分析,结合诗文理解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第四章:《琵琶行》的影视改编4.1 教学目的:探讨《琵琶行》的影视改编及其对原诗的影响。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
4.2 教学内容:观看《琵琶行》的影视改编作品片段。
分析影视改编对原诗的忠实度及其对情感和主题的处理。
4.3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看影视改编作品片段,引导学生关注改编的亮点和不足。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创作与表达5.1 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自己的创作实践中。
5.2 教学内容:分析《琵琶行》中的表达技巧和情感传达。
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表达对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5.3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创作,提供指导和反馈。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
琵琶行并序教案范文教案:《琵琶行》并序一、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和创作背景;2. 掌握《琵琶行》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理解并把握《琵琶行》的情感表达;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通过一些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琵琶”有初步的了解,并引导思考,“琵琶”的起源与发展。
2. 导入(10分钟)3. 阅读(2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琵琶行》全文,并分段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和情感表达。
4. 文学分析(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琵琶行》的题材、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并与现代生活进行对比。
5. 写作任务(20分钟)让学生根据对《琵琶行》的理解和感悟,自由写作一篇短文。
要求结构清晰、语言流畅,能够表达出个人对《琵琶行》的感受和启示。
6. 展示与讨论(15分钟)学生相互交流并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
7. 收尾(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成果,回顾《琵琶行》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四、教学资源准备1. 《琵琶行》的课文材料;2.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3. 学生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五、教学评估1.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讨论表现;2. 学生的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成果表现。
六、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学和音乐的发展,如其他著名的诗人和词曲作品;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与琵琶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琵琶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感悟,能够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学生在写作任务中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文学鉴赏和个人思考。
但是,对于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演奏技巧的讲解还可以更充分,以增加学生对琵琶行文学与音乐的理解和欣赏。
同时,以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为重点,提出更具体和深入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和表达。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培养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琵琶行(并序)》全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2.2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3.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古典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2)向学生介绍《琵琶行(并序)》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3.2 课文朗读和背诵(1)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情感的把握。
(2)指导学生正确背诵课文,理解其中的韵律和节奏。
3.3 文本理解和分析(1)让学生自主学习,查找并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分析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和作用。
(3)讨论并分析文中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写作等。
4.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背诵和表达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和写作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琵琶行(并序)》。
5.2 作者白居易的生平介绍资料。
5.3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的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文学鉴赏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琵琶行(并序)》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琵琶行(并序)》的文意,提升他们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主题和情感,以及理解古代音乐文化。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素质特点,设计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策略。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
2.简答题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修辞手法。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使用了对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琵琶女的命运变化,夸张地描绘了音乐的美妙,用比喻来形容琵琶的声音。
-请简要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表现技巧。
答案:例如:《琵琶行(并序)》中运用了叙事、描写、抒情等表现技巧,通过叙事讲述琵琶女的故事,通过描写描绘音乐的美妙,通过抒情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
本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通过对本课文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古代音乐文化,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同时,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素材。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同时,通过拓展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背景,提高综合素养。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练习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1
3《琵琶行(并序)》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琵琶行》教案【素养目标】1、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参考导学提示,能准确说出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3、学生参看课文注释,记住生字读音、重点实词的意思并背诵全文。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重点】能流利朗读并当堂背诵全诗【教学难点】能准确翻译诗句,并能准确划分层次,概括出每层的内容。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诵法、点拨法、小组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作家轶事顾况戏白居易唐朝的张固在《幽闲鼓吹》中记载:“白尚书(白居易)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
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乃披卷,首篇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
’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唐代诗人。
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迁任左拾遗、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因越职言事,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历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等职。
白居易诗文俱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其诗语言通俗,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并序》等,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2、写作背景《琵琶行并序》写作背景:元和十年(815)六月,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刺死了宰相武元衡,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
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又进一步要求罢免裴度,以安藩镇“反侧”之心。
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有“擅越职分”之嫌,而且他平素多作讽喻诗,得罪了朝中权贵,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司马是刺史的助手,在中唐时期多专门安置“犯罪”官员,属于变相发配。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消极情绪日渐增多。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描绘了一个琵琶女在长安城中游走演奏琵琶、流浪生活的故事。
诗歌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疾苦。
本课程旨在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形式和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琵琶行》的作者、时代背景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分析诗歌的结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3. 品味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概述《琵琶行》全诗共360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流浪生活、与诗人相遇及诗人的感慨。
2.2 诗歌内容解析2.2.1 第一部分:琵琶女在长安城中的演奏描述琵琶女在长安城中演奏琵琶,吸引了众多听众,其中包括诗人。
2.2.2 第二部分:琵琶女的流浪生活描绘琵琶女离开长安,四处流浪的生活,展现了她的悲惨命运。
2.2.3 第三部分: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遇诗人偶然遇到了流浪的琵琶女,为她弹奏的琵琶曲所打动。
2.2.4 第四部分:诗人的感慨诗人感慨琵琶女的命运,也对当时社会的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第三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3.1 结构特点分析《琵琶行》的篇章结构,如何通过琵琶女的演奏,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3.2 表现手法探讨诗歌中的比喻、拟声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现琵琶女的形象和情感。
3.3 意象与情感解读诗歌中的关键意象,如“长安道”、“黄河水”等,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情感。
第四章:文学鉴赏与批判性思维培养4.1 诗歌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审美思维等方法,对诗歌进行深入鉴赏。
4.2 批判性思维培养鼓励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及作者的观点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4.3 课堂讨论与分享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彼此的鉴赏心得和批判性思考。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拓展阅读5.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分析等作业,巩固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文学地位和艺术特色。
分析并解读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理解他们对人生、自然的感悟。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汲取智慧,提升个人修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停顿和情感把握。
2.2 课文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
解读诗人的情感,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
探讨诗中的哲理,如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无奈等。
2.3 文学鉴赏介绍古典诗词的基本鉴赏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等。
分析《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如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等。
进行比较分析,如与白居易的其他作品《长恨歌》的比较。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
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生僻词汇和典故。
3.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3.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学生进行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复习。
第四章:作业布置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鉴赏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反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欣赏古典诗词方面的进步,鼓励优秀学生。
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指导和改进建议,提高教学质量。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语言风格。
(3)了解《琵琶行(并序)》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通过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来欣赏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并体会诗歌中的人物情感和社会现实。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整体内容和结构。
(2)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
(3)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如“商女不知亡国恨”中的“商女”指什么。
(2)诗歌的深层含义和白居易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琵琶曲引入《琵琶行》的诗意。
(2)简介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琵琶行(并序)》。
(2)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3 课堂讲解(1)解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
(2)讲解关键词语和修辞手法,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的比喻手法。
(3)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3.4 课堂讨论(1)讨论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社会现实。
(2)探讨白居易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背诵《琵琶行(并序)》。
(2)写一篇短文,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如是否需要增加古代文化知识的讲解。
(3)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程度的提高。
六、教学评价6.1 形成性评价(1)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通过作业检查,评估学生对诗歌修辞手法和意境的分析能力。
6.2 终结性评价(1)期末考试中设置有关《琵琶行(并序)》的题目,考察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白居易的诗意和意境。
(3)能够解读并分析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的美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了解音乐与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相互影响,提升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
2. 琵琶女的音乐艺术及其在诗歌中的表现。
难点:1. 诗歌中涉及的史实背景和文化内涵。
2. 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和融合。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曲《琵琶行》,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琵琶行(并序)》,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3. 课堂讲解:讲解《琵琶行(并序)》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解读琵琶女的音乐艺术。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音乐感受诗歌,分析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探讨《琵琶行(并序)》的艺术特色。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所学,进行诗歌创作或音乐表演,展示对《琵琶行(并序)》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琵琶行(并序)》的诗意和意境,以及音乐与诗歌的相互关系。
四、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并序)》。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结合音乐进行创作或表演。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音乐与诗歌相互关系的认识和探讨。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如播放琵琶曲、展示历史图片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 创设情境: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并序)》优质课教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三)一、前言《琵琶行(并序)》是我国唐代文学史上一篇文学经典作品,被认为是唐代风俗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受到历代人民共同喜爱的艺术品。
作为教师应当将这个文学经典带给学生们,让他们了解到优秀的文学作品。
二、文学作品简介《琵琶行(并序)》是唐朝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全文共计24章,讲述了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
其中并序是作者的序言,意思是并,这也是许多文学作品的一种写作方式。
全文曾经在唐代广为流传,后来被宋代周密欣赏,并在他的《齐谐记》中引用大量的篇章来加以评析。
《琵琶行》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也是一首哀乐之歌,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三、教学方法1.学生们可以通过阅读《琵琶行(并序)》这篇文学经典,了解唐代文学的美。
2.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引导学生们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意思和内涵。
3.案例分析,让学生们通过具体案例,感受到文学经典的深度和广度。
4.批判性阅读,在参照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四、教学内容1.看完《琵琶行(并序)》全文后,我们可以了解到: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其结构优美,音质悠扬,被称为“琵琶声彻上林”,在中国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都有着极高的地位。
《琵琶行(并序)》通过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人性、爱情、情感等问题。
2.《琵琶行(并序)》讲述了一个关于琵琶师李白与美女高力士的爱情故事,文笔生动、情感深刻,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尤其思考在古代的女性地位,爱情的价值和意义。
3.《琵琶行(并序)》对人类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在文学、音乐、美术等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方法1.教师应先让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琵琶行(并序)》文本,掌握其基本的情节与背景知识,并提出提问,这样有助于引起学生们的思考。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理念:我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进行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教材分析:《琵琶行》是高教版国家规划新教材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六单元一篇课文。
《琵琶行》是一首歌行体的长诗。
诗人通过对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和悲凉身世的叙述,表达了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同时抒发了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与感慨。
全诗主题鲜明,脉络清晰,情感真挚,文词优美,尤其是对音乐的描绘,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三、学情分析:从知识能力方面来看,中职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薄弱,但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解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启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地积极性;从情感教育的角度来看,职高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期,需要老师给予正确的引导。
四、教学目标: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
2.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3.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五、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诗中描写音乐的手法和角度2.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变化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六、教法:情境导入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七、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勾画法、合作探究法。
八、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唐宣宗吊唁白居易的诗中写到:“孺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诵琵琶篇”。
其中的“长恨曲”和“琵琶篇”就是指白居易的两大代表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历来,人们对《琵琶行》也抱以极高的评价。
特别是正文第二段对音乐的描写,纵观整个诗坛,可谓无出其右。
这首诗歌如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琵琶行》,走近白居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1.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人,是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8.3《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课本内容,采用讲解、讨论、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我会设计一些实际操作的活动,如朗读比赛、角色扮演等,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2. 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和诗歌创作比赛,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诗歌的分析过程,提高实践能力。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存在主要问题:
1. 学生参与度:虽然我在课堂上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但发现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较弱。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点评: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我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通过点评,我可以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3. 反馈:我会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评价的结果,包括对他们的作业的批改和点评。通过反馈,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和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
八、课堂
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在《琵琶行(并序)》的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堂评价:
1. 提问:在课堂上,我会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包括诗歌的背景、情感变化、人物形象等方面。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答。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 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琵琶行(并序)》的内涵,我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通过讲授法,为学生提供诗歌的背景知识、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基本内容。其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合作能力。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学特征。
8.3《琵琶行(并序)》教案+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琵琶行》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人生状态。
单元学习要求是:要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本课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长诗,诗人借与“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了“沦落天涯”的悲慨,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分析白居易和琵琶女遭遇的相通之处,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学生处于高一年级,以前学过白居易的一些是个名篇,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且白居易诗歌通俗易懂,较少的文字障碍,这就为学生学习《琵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诗人的情感是含蓄的,说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线索是暗线,这就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带来了挑战。
因此,教师需要从琵琶女演奏这条明线入手,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经历对比引导学生解读课文。
三、设计意图概说新课标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基于新课标精神,本次设计以学习任务为载体,为学生创设综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同时,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抛弃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利用手头资料独立完成课前预习,和学生共同备课。
四、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通过分析“嘈嘈”“切切”等描写音乐的词语,把握诗歌“悲”的感情基调,学生能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2.分析琵琶女弹奏阶段,画出音乐折线图,学生能够概括出白居易音乐描写的特点3.总结琵琶女与诗人的经历,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找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通之处五、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琵琶女弹奏阶段,画出音乐折线图,学生能够概括出白居易音乐描写的特点2.难点:总结琵琶女与诗人的经历,概括人物形象,学生能够找到诗人与琵琶女的相通之处六、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小组合作法,启发点拨法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PPT课件;布置预习任务;为学生提供预习资源;2.学生准备:通读诗歌,画出不明白的字句;理解诗意,梳理事件基本过程;九、教学过程(一)任务一:导入——与诗人相遇师: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
《琵琶行并序》(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琵琶行并序》学科领域:语文年级:高中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琵琶行并序》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价值;(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赏析其他类似的诗歌作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琵琶行并序》;(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诗歌,提高审美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白居易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热爱;(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3)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理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3)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分析诗歌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琵琶行并序》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并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3)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从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分析诗歌;(2)分享成果: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补充;(3)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指出优点和不足。
4. 知识拓展(1)介绍《琵琶行并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2)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类似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3)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2. 分析《琵琶行并序》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3. 搜索其他类似的诗歌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写出自己的感悟。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并序)》。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所表现的音乐之美、情感之真。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难懂句子的解释。
(2)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并序)》的背景及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详细讲解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中所表现的音乐之美、情感之真的感受。
(2)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琵琶行(并序)》。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并序)》的读后感。
五、课后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效果,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 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歌背景、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诗歌所蕴含的哲理的领悟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博苑2012-01-17 06195d56b7b40102du3w高中语文必修三《琵琶行(并序)》教案教学目标学习音乐艺术的描写技巧,提高学生音乐欣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艺术的领悟力和兴趣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中描摹音乐的片段,历来被誉为古典诗歌里描写音乐的绝唱。
采用比喻的手法描摹音乐,状无形如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描写音乐提供了最好的借鉴。
引导学生体会描摹的妙处,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的思想感情。
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
解决方法通过观看电影剪辑帮助理解,增强感性认识。
列出思考题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生活动设计结合《音乐欣赏》课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谈谈欣赏一些乐曲的感受,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阅读琵琶音乐声调由低到高再到低的抑扬疾徐变化的过程,领略品评形象化的表现手法,体味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幻灯片1)(课前反复播放在《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我们现在听到的这几首曲子是在《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大家能说出它的曲子吗?学生们能说一说自己听了以后的感受吗?在音乐欣赏课上,我们学习怎么样欣赏音乐,在语文课上,我们则学习怎样把自己的这些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位唐朝诗人是怎么样描写音乐的。
介绍背景(幻灯片2“浔阳江头”)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被贬江州时,一个秋天的夜晚,浔阳江上,懈逅一位因年长色衰,流落江湖的京城歌女。
那女子一曲饱藏忧怨的琵琶曲,引得诗人泪湿衣襟,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思考题1(幻灯片3“思考题一”)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读课文,请同学们找出诗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问“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这些是不是描写音乐的呢?“转轴拨弦三两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是写琵琶女弹奏的姿态;“初为《霓裳》后《六幺》”写弹奏的内容;“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是写听者的感受,这些是不是为写音乐服务的呢?这一段的最后一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一句表面看是写景,我们能不能把它也归入描写音乐的句子呢?请同学们齐读正面描写音乐的这一段。
思考一个问题打出幻灯片是怎样实现对音乐的描写的?用到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比喻。
四.(幻灯片思考题二)这些比喻句本体都是音乐,喻体分别是什么?通过比喻它们分别描摹出了音乐的哪些特征?1.(幻灯片答案)比喻特征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大珠小珠落玉盘连续、重音与轻音交错、清脆鸟语花底音调宛转、流畅、轻快泉流冰下音调尖细、阴塞、压抑、冰泉冷涩音停顿、清冷、凝滞银瓶乍破激越奔涌铁骑突出高亢雄壮如裂帛短促急迫戛然而止小结(点击)九个比喻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急雨的声音,私语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等等,这些,都是什么呢?都是声音。
那么,琵琶弹奏的是不是也是声音呢?所以,这些比喻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以声喻声,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
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3.朗读(幻灯片朗读片断)看录像剪辑。
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诵这一段描写音乐的文字。
五.扩展(幻灯片)音乐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如何把抽象的音乐用形象地表达出来呢?最普遍采用的手法是比喻。
比喻是描摹音乐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善于用比喻,能使我们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你还能说出一些描写音乐的文字吗?在我们这个单元课后背育篇目中,就有一篇《李凭箜篌引》,就有关于音乐的描写。
《明湖居听书》一文中,也有关于黑妞和白妞两个艺人唱腔的描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去读一读。
这里给大家带来的是一段关于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描写1.欣赏(幻灯片)点击播放音乐同时打出文字开始,寂静无声的短暂的空白。
像洁白的稿纸开头的几行空格,像沉重的大幕拉开之际的一息,像月明之夜推开临湖画窗之时的一瞬,静静的,静静的……仿佛从遥远的天际传来几声叮咚,几声鸣啭,随之,一个悠长徐缓的声音出现了,像舒卷的轻纱,像幽咽的泉流,像春蚕倾吐着缠绵不尽的丝丝缕缕……2.比较(幻灯片)同时列出两段文字描写请同学发言,谈谈这两段音乐描写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这两段描写音乐的片断,《琵琶行》中的音乐片断描写写出了弹者和听者的感情。
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听者和弹者中存在着某种共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引导学生答出因为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遭遇。
思考题三(幻灯片)诗人因为琵琶女的身世想到了自己的遭遇,因此产生了心灵的震撼。
到底琵琶女的身世和诗人的遭遇有怎么样的相似之处呢?(研读诗歌的第三、四段作答)答案(幻灯片)两人有相同点琵琶女白居易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来自京城名属教坊第一部才能横溢大诗人出色才能同是天涯沦落商妇京口守空船嫡居卧病浔阳城归纳本诗有两个独特之处,千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
一.是诗篇把琵琶女的身世同自己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相互映衬,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使人们产生了心灵的震颤。
琵琶女的身世就仿佛是感情渲泻的一个突破口。
在文学史上许多优秀的篇章都会用到这一种抒情模式。
如《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片断。
花本是没有生命的,可是黛玉为什么会想到要埋葬它呢?因为黛玉觉得自己和花会有相似的遭遇。
所以对花产生了同情。
二.是对音乐的描摹,更是出神入化,势入江潮雪涌。
本来声音稍纵即逝,不易捕捉,更不易描写到位,白居易却能以生花妙笔,调动想象力,多方比喻,使人们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作业结合音乐欣赏课上欣赏过的音乐以及今天学到的知识,写一篇听后感。
字数三百字左右。
《琵琶行(并序)》同步练习知识掌握1.白居易,字________,晚年号________。
他是继杜甫之后又一个伟大的________诗人。
他倡导“________”运动,主张“________,________”。
著有《________》。
2.《琵琶行》中表现琵琶女和自己不幸身世和互相同情和深厚情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________,________”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________”作侧面描写。
4.“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这两句诗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以景色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B.以听众的静衬托音乐演奏的激昂。
C.以景色烘托听众完全沉浸在音乐声中。
D.以听众的静衬托听众感情的凄凉。
能力提高1.《琵琶行》序言中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一句,与这句话相呼应的一项是[ ]A.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B.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C.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2.《琵琶行》序言中有“因为长句,歌以赠之”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写作动机。
对诗人的写作动机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是为了排遣自己谪居江州后的郁闷心情。
B.是为了抒发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C.既是为了表达对琵琶女悲惨遭遇的同情,又是为了抒发自己与琵琶女共有的“天涯沦落人”的感情。
D.以上三种都不是,写此诗只是一种偶然事件引起的灵感的触发。
3.下列几组中最能体现“歌行体”的主要特点的一组是(1)篇幅较长(2)篇幅较短(3)音节、格律有严格规定(4)句法往往长短参差,富于变化(5)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6)讲究对仗、声调和韵律[ ]A.(2)(3)(4)(6)B.(1)(3)(4)(6)C.(1)(4)(5)D.(1)(3)(5)4.阅读下面的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暮江吟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 ]A.前两句着力描绘水色与光影的变幻,写得绮丽缤纷,“铺”字化静为动。
B.诗人触目所见,将色彩、形体及光影三者的动荡变幻集于一身,活画出秋日暮江既明艳又朦胧的独特的美。
C.三、四句所见所感,诗人巧妙地选择了线条、形体、色泽三者交替描绘的笔法,饱含深情地赞叹了夜景的美丽,尤其是“可怜”一词和两个比拟句,不纯写景,而是情寓景中,工致入画,余味无穷。
D.白居易现存七百六十五首五、七言绝句,数量之多,唐人无出其右,但其中写景传情之上乘佳作,确乎太少了,但这首绝句却不失为白氏五、七绝中的力作。
《唐宋诗醇》评之曰,“写景奇丽,是一幅暮色秋江图。
”延伸拓展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
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
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二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
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还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
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
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
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
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
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
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据,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
……于是六义尽去矣。
”唐诗也一样,李白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
李杜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的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
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