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细胞学

合集下载

临床专业骨髓细胞学检验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 范文

临床专业骨髓细胞学检验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 范文

临床专业骨髓细胞学检验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一、引言骨髓细胞学检验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领域的重要手段,对医疗机构和临床实践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临床专业骨髓细胞学检验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

二、医学知识1. 确保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2. 熟悉骨髓细胞学检验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包括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染色技术、免疫学检测等。

3. 掌握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相关的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实验操作技能1. 熟练掌握骨髓采集、制片和染色技术,能够获得高质量的骨髓涂片和染色切片。

2. 具备独立判断和筛选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的能力,能够准确识别异常细胞,并及时向临床医生提出建议。

3. 熟练掌握各种仪器设备的操作和维护方法,确保设备正常工作和维持高水平的实验质量。

四、思维能力1. 具备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骨髓细胞学检验的结果,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2. 能够深入思考和探讨骨髓细胞学检验相关的学术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学术造诣。

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临床医生、实验室技术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有效沟通和协作。

五、职业道德1. 遵守医学伦理和职业道德准则,保护患者隐私和权益,谨慎处理骨髓细胞学检验相关的信息和数据。

2. 严格执行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实验过程的安全和准确性,杜绝实验操作中的不端行为。

3.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积极参加相关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六、结论骨髓细胞学检验作为临床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检验手段,其要求的素质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保障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临床诊断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权益。

临床专业骨髓细胞学检验要求达到的素质目标不仅是医疗从业者的责任所在,更是医疗机构和整个医疗体系的责任所在,务必引起广泛重视。

《骨髓细胞学》课件

《骨髓细胞学》课件

白血病与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白血病
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超过骨髓有核细 胞(ANC)的20%,可伴有形态异 常和核分裂象增多。
淋巴瘤
骨髓中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形态多 样,胞质少,核沟深。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生细胞 增多。
骨髓活检术
01
定义
骨髓活检术是一种通过取出部分骨髓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方法。
02
操作过程
在无菌条件下,使用骨髓活检针经皮刺入骨膜,深入骨髓腔,取出少量
骨髓组织,然后进行病理学检查,以便观察骨髓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03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了解骨髓增生程度、肿瘤细胞侵犯范围、骨小梁结构等方面的
信息,对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和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03
骨髓细胞学检查方法
骨髓穿刺术
定义
骨髓穿刺术是一种通过抽取骨髓 液来检查骨髓细胞成分和功能的
诊断方法。
操作过程
在无菌条件下,使用骨髓穿刺针 经皮刺入骨膜,深入骨髓腔,抽 取少量骨髓液,然后进行涂片、 染色等处理,以便观察骨髓细胞
的形态和数量。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 如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04
骨髓细胞学疾病的诊断与 鉴别诊断
贫血性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缺铁性贫血
骨髓铁染色阴性,铁幼粒细胞增多,铁幼粒 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增生低下,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 增多。
巨幼细胞性贫血
骨髓中出现巨幼样变细胞,可见胞质内大型 颗粒,核沟明显。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骨髓红系增生,可见髓外造血表现。
统的正常运作。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髓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测
方法,通常用于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
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参数来确定。

一般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细胞比例,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比例应该在
一定范围内,比如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
细胞的比例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2. 骨髓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数量也
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每立方毫米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3. 细胞形态,除了数量和比例外,骨髓细胞学检验还需要评估
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形态等,这些形态特征也
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不
同,因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时,最好参考具体的实验室报告或
专业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正常值范围。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综合的指标,
需要综合考虑细胞比例、数量和形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

骨髓细胞学检查和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

骨髓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组织,它是造血器官的一部分,负责生成血液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诊断和治疗各种血液病和肿瘤中起着关键作用。

骨髓细胞学检查通常通过穿刺骨髓腔来获取骨髓细胞样本,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和数量。

通过分析骨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可以了解血液细胞的生成和发育过程,以及是否存在异常细胞或病理改变。

这对于诊断各种类型的血液病和骨髓疾病非常重要。

在骨髓细胞学检查中,主要关注的是骨髓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学特征。

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的各种血液细胞呈现一定的分布比例,包括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如果骨髓细胞的数量或形态出现异常,可能提示存在血液病或其他疾病。

骨髓中过多的未成熟细胞可能表明有增生异常,而骨髓中出现异常细胞或异型细胞可能提示存在恶性肿瘤。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诊断和监测许多常见的血液病和骨髓疾病,包括贫血、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纤维化等。

在这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骨髓细胞学检查也可以用来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情况。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于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常规的骨髓细胞学检查,近年来还出现了许多新的骨髓检查方法,如流式细胞术、分子遗传学检查和细胞遗传学检查等。

这些新技术能够更全面、更精准地评估骨髓内的细胞学特征和遗传异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准确的依据。

除了在血液病和骨髓疾病中的应用,骨髓细胞学检查还在其他领域有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肿瘤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用来评估恶性肿瘤的浸润情况和转移风险;在感染科学中,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感染性疾病的病情变化。

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医学临床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可以用于评估骨髓内各种细胞的形态学和数量,对于诊断和治疗血液病和骨髓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骨髓细胞学检查原理

骨髓细胞学检查原理

骨髓细胞学检查原理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中各类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血液疾病,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本文将从样本采集、制片和染色以及结果分析等方面介绍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原理。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样本采集通常采用骨髓穿刺法。

医生会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如胸骨、髂骨或腰椎,然后使用专用的骨髓穿刺针将骨髓组织抽取出来。

采集到的骨髓样本会被置于抗凝剂中,以防止凝固。

样本采集后,医生会将其送往实验室进行后续处理和检查。

制片和染色是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重要步骤。

在实验室中,骨髓样本会被离心分离,得到细胞沉淀。

然后,将细胞沉淀加入到载玻片上,通过涂片技术将骨髓细胞均匀地涂布在玻片上。

接下来,将制片后的玻片进行染色,常用的染色方法有Wright染色、Giemsa染色和MPO染色等。

这些染色方法可以使细胞结构和细胞器得到清晰的显示,便于骨髓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和分类。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结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观察染色后的骨髓细胞,医生可以评估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应该存在多种细胞系,如粒细胞系、红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等。

不同疾病的存在会导致骨髓细胞的异常增生或减少,形态学上的异常改变,或是功能上的异常表现。

通过对骨髓细胞的观察和分析,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类型、分期和预后,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结起来,骨髓细胞学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血液学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状态,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各种血液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原理包括样本采集、制片和染色以及结果分析等步骤。

通过规范的操作和准确的结果分析,可以提高骨髓细胞学检查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笔记

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笔记

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笔记
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是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诊断手段,
它们通过对骨髓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帮助医生判断
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骨髓细胞学主要包括对骨髓细胞的形态学
特征、数量、分布和功能状态等方面的研究,而病理学诊断则是通
过对组织病理学的分析,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

在进行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时,首先需要进行骨髓穿刺或
骨髓活检,获取骨髓组织和细胞样本,然后通过显微镜下的观察和
染色技术,对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数量和分布进行分析。

在骨髓
细胞学诊断中,医生会根据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大小、形状、核染色质的分布等,来判断细胞的类型和功能状态,从而帮助
确定疾病的诊断和分型。

而在病理学诊断中,医生则会通过对骨髓组织的病理学分析,
包括病变的类型、范围、病理细胞学特征等方面的观察,来确定疾
病的病理类型和病变程度。

通过对骨髓组织的病理学分析,可以帮
助医生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学和病理学诊断在临床医学中扮演着非常
重要的角色,它们通过对骨髓细胞和组织的分析,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为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支持。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

白血病骨髓细胞学诊断标准
根据骨髓象的分类和特点,白血病的骨髓细胞学诊断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淋巴细胞为主;
(2)幼稚淋巴细胞增多,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以上;
(3)淋巴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
(4)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5)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糖原(PAS)染色阳性。

2.急性髓系白血病:
(1)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以原始髓系细胞为主;
(2)幼稚髓系细胞增多,占骨髓细胞总数的20%以上;
(3)髓系细胞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核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
(4)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5)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糖原(PAS)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3.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骨髓增生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2)淋巴细胞体积正常或略大,形态规整,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3)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4)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阴性,糖原(PAS)染色阳性。

4.慢性髓系白血病:
(1)骨髓增生活跃,以成熟髓系细胞为主;
(2)髓系细胞体积正常或略大,形态规整,核染色质细腻,核仁不明显;
(3)血小板和红细胞减少;
(4)骨髓细胞化学染色:过氧化物酶(POX)染色阳性,糖原(PAS)染色阴性或弱阳性。

诊断白血病时,需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骨髓象特点、骨髓细胞化学染色结果等综合判断。

在确诊后,还需进行进一步的分型,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不同类型的白血病,治疗方法及预后差异较大,因此,精确的诊断和分型至关重要。

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与报告分析

骨髓细胞学检查步骤与报告分析

各系各阶段骨髓造血细胞的参考区间
5.淋巴系细胞:淋巴细胞约占20 %,小儿可达40%,主要为成熟淋巴细胞,原淋巴 细胞和幼淋巴细胞少见。 6.单核细胞:单核细胞< 4%,原、幼单核细胞少见。浆细胞<2%。原、幼浆细胞 少见。 7.巨核细胞:通常于1.5cm×3cm2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颗粒型 和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原巨核细胞和幼巨核细胞少见。 8.其他细胞:可见少量骨髓基质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 9.核分裂细胞约为0.1%。
10
诊断报告
• 明确诊断 • 可疑诊断 • 无法诊断
11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 白血病、增生性贫血

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 正常骨髓、某些贫血
正常

反映骨髓造血 急性再生障碍性贫5血
增生极度活跃
增生明显减低
N:EN:1E:11:1
N:E 1:200
2. 粒红比值(M:E ratio)
Myeloid series: Erythroid series 【定义】: 骨髓中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的比值 【参考范围】: 2~4:1 【临床意义】 M:E正常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级:正常骨髓的增生程度为增生活跃。 2.粒系细胞:粒系细胞约占总有核细胞的40%~60 %,其中原粒细胞<2%, 早幼粒细胞<5%,中幼粒细胞和晚幼粒细胞各< 15%,杆状核粒细胞约20%, 分叶核粒细胞约12%,嗜酸粒细胞< 5%,嗜碱粒细胞<l%。细胞形态染色基本 正常。 3.红系细胞:幼红细胞约占20%,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幼 红细胞和晚幼红细胞约各占10 %,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成熟红细胞大小、 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4.粒红比值(M:E):粒细胞和幼红细胞百分率之和的比值。M:E值为2~4:1。

骨髓细胞学检测

骨髓细胞学检测

出现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充满中性颗粒
1.粒细胞系统
四、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粒细胞胞质中四种颗粒的鉴别
大小 形态 颜色 数量 分布
非特异性颗粒 较中性颗粒粗大
大小不一 形态不一 紫红色
少量或中等量 分布不一、有时覆盖核上
中性颗粒 细小
大小一致 细颗粒状 淡红或淡紫红色
多 均匀
嗜酸性颗粒 粗大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二)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3.临床意义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NAP活性增高;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时活性减低。 (5)其他血液病:一些成熟淋巴细胞的肿瘤如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髓增殖性肿瘤等NAP 活性中度增高。 (6)腺垂体或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雌激素等NAP积分值可 增高。
细胞、破骨细胞及一些退化细胞,如Ferrata细胞(退化的未成熟中性粒细胞)。
五、血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
(一)髓过氧化物酶染色
1.原理 血细胞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催化试剂中的联苯胺脱氢氧化并使其化学结构发生变化, 与试剂中亚硝基铁氰化钠结合形成稳定的蓝黑色的颗粒,沉着于细胞质中。 2.结果 (1)胞质中无蓝黑色颗粒者为阴性反应 (2)细小颗粒、分布稀疏者为弱阳性反应 (3)颗粒大而密集者根据程度定为阳性、强阳性反应
圆形
圆形
圆形
椭圆形、一侧 明显凹陷呈肾形、 呈带状、条状、
扁平或略凹陷 半月形等
枝杆状
常无


10~15μm 圆形
分叶(2~5叶) 无
染色质
细颗粒
开始聚集
聚集呈索块状
小块状
粗糙呈块状
粗块状

骨髓细胞学——实验室检查

骨髓细胞学——实验室检查

(三)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
1.红细胞系统 1.1原红细胞: 直径15~22um,胞浆深 蓝色、常见瘤状突起, 胞浆内不含颗粒,胞核 占4/5、染色质细粒状、 核仁1~5个 pronormoblast
1.2早幼红细胞: 直径11~20um,胞浆量 稍多、不透明深蓝色, 仍可见瘤状突起、胞浆 内不含颗粒,胞核占2/3、 染色质开始凝集成小块 状、核仁多消失 basophilic normoblast
• (2)骨髓标本送检要求 • BM细胞学检查,要求采集标本后立即制 备骨髓薄膜片至少4张,同时采制血涂片 至少2张(如要做细胞化学染色需标本片 比较多)。BM涂片应薄于一般血涂片, 且厚薄均匀一致,膜面积应〉1.5×3cm, 不可擦去尾部和边缘部。 • 在涂片的头隙写好患者姓名或住院号, 并逐项填写骨髓细胞学检验申请单,然 后送检。
• 骨髓穿刺术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血友病和有严重出血倾向的患 者禁忌骨髓穿刺,穿刺前应对受术者做出、凝血时间检查,以保 安全。 • 3.作为鉴别诊断的应用
二、 血细胞的生成、发育规律及正常形态学特征
• (一) 血细胞的生成 血细胞起源于BM中的全能干细胞 (TSC),它在造血微环境神经、体液和免疫 系统调控下自我复制并进一步分化为骨髓系和 淋巴系干细胞。 A.骨髓系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系、粒—单系、 嗜酸细胞系和巨核细胞系祖细胞。 B.淋巴系干细胞分化为T淋巴和B淋巴祖细胞 各系祖细胞称定向干细胞,分别向各系 原始细胞发育演变。各系原始细胞继续发育, 逐渐演变为成熟的血细胞(终末细胞),陆续 进入血循环。
第三节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
• 一、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
• 1.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 骨髓是出生后人体的主要造血器官,血细胞质和量的异常是 血液病的重要病理变化。 • 2.诊断其他非造血系统疾病 • 骨髓细胞学检查对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某些代谢 性疾病如高血氏病、尼曼—匹克病,某些原发或转移性肿瘤等等。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综合临床资料及血、骨髓涂片的见,提出形 态学诊断意见:
(1)确定性诊断: 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巨幼细胞性贫血等。
(2)符合性诊断: 缺铁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3)描述性诊断: 增生性贫血、感染性骨髓象、大致正常骨髓 象。
骨髓细胞学检查概述
一、骨髓细胞学检查的适应症 ●诊断造血系统疾病 ●助诊某些感染性疾病 ●助诊某些代谢性疾病 ●助诊转移癌
二、血细胞的生成、发育及形态特点 1、血细胞的生成(见彩图) 2、血细胞发育形态变化规律: (1)细胞大小及外形 ●大小:由大逐渐变小(巨核细胞相反)
●外形:由圆形变为不规则形 (红细胞始终呈圆形)
(5)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的20%(小儿可 达40%),单核细胞<4%及浆细胞<3%,以成熟 细胞为主,形态无异常。
(6)巨核细胞7~35个/全片,以产血小板型 为 主。
(7)可见少量非造血细胞。 (8)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二)血涂片检查
低倍、高倍镜下分类计数和观察白细胞、 红细胞、血小板形态。
四、骨髓细胞学检查)观察骨髓涂片及染色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
骨髓增生程度 成熟红细胞:有核细胞 有核细胞%
常见原因
增生极度活跃 1
:1
5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病
`增生明显活跃 10
:1
10%以上 各类型白血症、增生性贫 血、ITP
增生活跃
20
:1
3.正常骨髓象:
(1)骨髓增生活跃。
(2)粒、红比值正常(2~4:1)。
(3)粒系占有核细胞的40%~60%,原粒<2%, 早幼粒<5%,中、晚幼粒各<15%,杆状核多于分 叶核,嗜酸粒<5%,嗜碱粒<1%,细胞形态无明 显异常。

骨髓细胞学

骨髓细胞学

主要的造血器官,其中包含了造血干细胞和多种成熟的血细胞前体细胞,如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

骨髓细胞学的研究主要通过骨髓涂片染色和显微镜观察来进行。

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特征、细胞核与细胞质的比例、细胞内包涵物等,可以对骨髓细胞进行分类、鉴定和评估。

骨髓细胞学的应用十分广泛,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骨髓细胞学可以帮助医生对造血系统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如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减少症等。

疾病监测和评估:通过定期观察骨髓细胞的变化,可以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评估治疗方案的有效性。

骨髓移植前的配型和评估:骨髓细胞学可以帮助确定合适的供体和受体之间的配型,评估移植的可行性和成功率。

研究骨髓细胞发育和功能:骨髓细胞学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骨髓细胞的发育过程、功能调控和相互作用,促进对造血系统疾病的机制研究。

骨髓细胞学检验与临床实验

骨髓细胞学检验与临床实验

骨髓细胞学检验与临床实验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髓内细胞组成、形态学及功能状况的实验方法。

它是了解骨髓疾病、诊断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系统异常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介绍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意义与应用,以及与临床实验的关系。

一、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意义与应用骨髓细胞学检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骨髓中的各种细胞,在形态学、染色体、遗传信息和细胞功能等方面提供了全面的信息,对于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 疾病诊断与分类:骨髓细胞学检验对于诊断白血病、淋巴瘤、再障和骨髓增殖性疾病等恶性血液病的分类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通过观察和分析骨髓中异常细胞的形态学特征、遗传异常和染色体畸变等细节,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

2. 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治疗过程中,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以用来评估治疗的疗效,判断患者的预后。

通过定期检测骨髓细胞的形态学和细胞学改变,可以监测治疗的有效性,并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趋势。

3. 骨髓库配型:骨髓移植是一种治疗一些血液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但骨髓移植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受者之间HLA的配型。

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以通过检测HLA的类型和匹配程度,为骨髓库配型提供重要的参考。

二、骨髓细胞学检验与临床实验的关系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临床实验技术,其结果对于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和疾病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验,临床实验室可以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帮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监测。

骨髓细胞学检验与临床实验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检测方法的选择:骨髓细胞学检验有多种技术方法,包括骨髓涂片染色、骨髓细胞流式细胞术和骨髓细胞遗传学检测等。

临床实验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对样品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2. 实验室质控与结果解读:骨髓细胞学检验需要严格的质控措施来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时,需要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并配备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进行结果的解读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查(3)

骨髓细胞学检查(3)

M4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ML-M4) ①骨髓中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以上,各阶段粒细胞在 30%~<80%; ②各阶段单核细胞>20%; ③当嗜酸性粒细胞占非红系细胞≥5%时,则叫作M4E0; ④较少见。
成熟 小
大多圆、椭圆、卵 圆形,巨核不规则
核小质多 分叶 消失
粗糙(块状) 粉色、多
㈢、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学特征
1、红细胞系统 erythrocytes
原红(normoblast) 早幼红(basophilic normoblast) 中幼红(polychromatic normoblast) 晚幼红(orthochromatic normoblast)
各型白血病免疫学鉴别
类型
B- 淋 T- 淋 急非淋
CD10 CD19 CD22 TdT HLA-DR CD3 CD7 CD13 CD33 MPO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血病常见的染色体和基因特异改变
类型
染色体改变
缺铁性贫血骨髓象
以中晚幼红增生为主,核小而浓染,胞浆嗜碱,呈“浆幼核老” 现象。
铁染色
细胞内铁:储存于幼红细胞内的铁颗粒 铁粒幼红细胞:I 型(1~2) II (3~5) III(6~10) 环形铁粒幼细胞 ( >6, 绕核半圈以上)
细胞外铁:储存于幼红细胞外骨髓基质中的铁
一般以含铁血黄素的形式存在
杆状核>分叶核
骨髓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骨髓细胞学检测

骨髓细胞学检测

满意的骨髓取材和良好的骨髓涂片制备是骨髓细胞 形态学检查的重要环节,必须加以重视。 骨髓取材满意的指标: (1)抽吸骨髓时,病人有特殊的酸痛感。 (2)骨髓液抽取应在0.2ml以内,否则易于稀释。 (3)骨髓涂片中应含有骨髓小粒或脂肪滴。 (4)显微镜检查,可见骨髓的特有细胞,如巨核细胞 、浆细胞、组织细胞、组织嗜碱细胞、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等。 (5)髓细胞分类,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与分叶核粒细胞 之比大于血涂片。
2. 报告血涂片检查结果:
骨髓检查配合血涂片检查,对确定诊断和鉴别诊断 是十分必要的,其内容为:
(1)分类计数有核细胞(一般要求计数200个细胞) 注意有无各类幼稚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2)注意观察红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3)有无其他异常细胞出现。 (4)观察血小板有无数量、形态、颗粒、聚集性等异 常。 (5)观察有无血液寄生虫,疑有血液寄生虫感染者, 尤应集中注意仔细查找。
这是其他检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
第一节


一、适应证和禁忌症 1.适应证:包括贫血、出血、白血病; 全血细胞减少,白细胞增多伴有幼稚细胞, 考虑有血液寄生虫病(如黑热病、疟疾 等),骨髓转移瘤和异常蛋白血症等。 不明原因的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 胸骨压痛、恶病质; 总之,凡遇上述情况之一,都可以作骨髓 穿刺,以前三种最为常见。
细胞、转移性肿瘤细胞、恶性淋巴瘤细胞。
⑥ 有无寄生虫。
二、结果计算和报告单的书写
(一)结果计算 ⑴ 计算各系细胞及各期细胞占有核细胞总 数的百分比(非红系细胞百分比)。 ⑵ 并算出各阶段粒细胞总和与各阶段有核 红细胞总和,将粒细胞总和除以有核红细 胞总和为粒:红比值。 ⑶ 计算各期巨核细胞百分比或各期巨核细 胞的个数。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验报告背景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室检查方法,用于评估骨髓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

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和诊断多种疾病,特别是涉及造血系统的病变。

本次报告主要针对患者进行的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分析1.血细胞比例:–粒细胞比例:正常人的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在40%至75%之间。

如果粒细胞比例高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感染或炎症反应,而低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功能抑制或骨髓疾病有关。

2.红细胞比例:–红细胞比例正常范围在40%至50%之间。

如果红细胞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贫血的存在,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异常增殖性疾病有关。

3.血小板比例:–血小板比例正常范围在150×109/L至450×109/L之间。

如果血小板比例低于正常范围,可能表示血小板减少症或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而高于正常范围可能与骨髓增殖性疾病有关。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骨髓细胞学检验还包括对骨髓内细胞的形态学观察,以便发现细胞的异常形态和其他可疑的病理改变。

根据细胞形态学的特点,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髓异常增生、恶性转化或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结果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血细胞比例:–粒细胞比例:患者的粒细胞比例为60%,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2.红细胞比例:–红细胞比例为45%,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3.血小板比例:–血小板比例为180×10^9/L,处于正常范围内,暂无异常发现。

4.骨髓形态及异常情况:–细胞形态学观察显示骨髓细胞形态正常,未发现异常细胞形态或其他可疑病理改变。

建议根据本次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目前没有发现明显异常。

然而,骨髓细胞学检验结果需要综合临床病史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建议患者继续进行定期的骨髓细胞学检验,以及密切关注身体状况的变化。

如果出现任何新的症状或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髓系干细胞
嗜酸粒 祖细胞 嗜碱粒 祖细胞 巨核系 祖细胞
造血干细胞的功能特点
造血组织中一类目前尚无形态学特征描述的功能细胞 具有高度自我更新的能力,可维持干细胞数量的恒定 具有多向分化的能力即可向各系列祖细胞分化,然后
增殖分化为各系血细胞
血细胞发生示意图
血细胞发育规律
(原 始 → 成 熟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3)
急粒未分化型 (M1)
急粒部分分化型(M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M4)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
急性红白血病(M6)
巨核细胞白血病(M7)
慢性白血病 (Chronic Leukemia)
〔血 象〕 1.白细胞增高,分类以
成熟细胞为主
原理: β-甘油磷酸钠 磷酸钠+氯化钙 硫化钴↓ NAP 磷酸钠+甘油
PH 9.2
磷酸钙↓+硝酸钴 硫化铵 + 磷酸钴
NAP临床意义
慢粒NAP↓,类白NAP↑ 急粒NAP↓,急淋NAP↑,急单正常或↓ 再障NAP↑, PNH者NAP↓ 化脓感染NAP↑, 病毒感染NAP↓

糖原染色 (Periodic-schiff. PAS)
幼巨核细胞 颗粒巨核细胞 原巨核细胞 (megakaryoblast) (promegakaryocyte)(granular megakaryocyte )
产板巨核细胞
浆细胞系统 (Plasmacytic Series)

原浆细胞 (plasmablast) 幼浆细胞 (proplasmacyte )
可用作血细胞类型的鉴别,对某些血液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疗
效观察、发病机制探讨等均有一定价值
血细胞化学染色


过氧化物酶( POX)
非特异性酯酶( NSE) 特异性酯酶 (SE) 糖原染色 (PAS)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酶 ( NAP)
过氧化物酶染色 (Peroxidase, POX)
〔血 象〕
1. 血红蛋白、红细 胞
减少,可见幼红细胞
2. 白细胞计数不定,以
原幼稚为主
3. 血小板减少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
〔骨髓 象〕
1. 增生活跃 2. 原幼稚细胞异常 增生≥30%(非红系) 3. 巨核细胞相对受抑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L2)

急淋
L 1 - 小细胞 L 2 - 大细胞 L 3 - 空泡 M 0-7
急髓
the tradition classification (FAB)of leukemia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iation & Kind of cell
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
胞正常
〔骨髓象〕 1.增生活跃
2.粒系、红系正常
3.巨核:增生、产板巨 减少,成熟障碍
六. 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
MICM TYPING DIAGNOSIS
MICM – Morphology – Immunology – Cytogenetics – Molecular
细胞形态学分型(FAB分型)
及(或)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
按骨髓增生情况可分为
增生性贫血
增生不良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 象〕 (1)HGB、RBC↓,不成比例 (2)小细胞低色素RBC (3)网织红细胞↑/正常 (4)WBC、PLT正常 〔 骨 髓 象〕 (1)增生活跃→明显活跃 (2)M/E↓ (3)红系增生,以中、晚幼红为主呈核老幼浆 (4)粒系↓,巨核系正常 (5)外铁消失,内铁减少
(3)注意有无特殊细胞

油镜检查 (1)有核细胞分类
( Normal rate of cells in different series ) (Normal rate of cells at different stages )
(2)计算:粒∶红=2~4∶1 (3)观察细胞形态有无异常 (4)观察有无特殊细胞及寄生虫
常用取材部位
髂后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髂前上棘(较易掌握分寸) 胸骨(对向心性病变阳性率高,有一定危险性)
胫骨粗隆(2岁以下小儿)
骨髓涂片检查的内容和方法

低倍镜检查 (1) 观察涂片的取材、制片、染色是否满意 (2)确定骨髓增生程度(Hypercellularity )
有核细胞、巨核细胞

成熟浆细胞 (plasmacyte )
三、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血细胞细胞化学染色
以细胞形态学为基础,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应用骨髓涂片进行固
定、化学反应显色、复染等程序染色,然后在光镜下观察细胞的 化学成分及其变化的一项检验方法
研究血细胞在生理或病理情况下细胞化学成分的变化,有助于了
解各种血细胞的化学组成及病理生理改变
原理:H2O2
H2O + O2 ↑
POX
联苯胺兰+亚硝基铁氰化钠 O2 ↓ 暗蓝色的颗粒↓ 结果:粒细胞(+);单核细胞( ±); 淋巴细胞( –)
联苯胺
非特异性脂酶 (Non specific esterase, NSE)
原理:
NSE水解
奈 酚 +
α-醋 酸 奈 酚
有色沉淀↓
临床意义:
骨 髓 细胞学检查
(Bone Marrow Examination)
主要内容

血细胞的生成与发育
正常血细胞形态
常用血细胞化学染色
骨髓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
常见血液病血细胞特征
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
骨髓是主要造血组织(hemopoietic tissue)
组成:网状组织(reticular tissue)
原理:
过碘酸氧化
双醛基 + Schiff 紫红色↓
1.2乙二醇
红色品红
临床意义:
淋--粗颗粒或团块状阳性 粒--弥漫均匀状阳性 单--细颗粒状阳性
铁染色:普鲁士兰反应染色法
原理:
细胞

H+

铁+ 亚铁氰化钾
亚铁氢化铁
呈兰色
临床意义:
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内铁依次减少 非缺铁性贫血时:细胞外铁多增高 铁粒幼贫血时:铁粒幼细胞增多,出现环铁
粒/ 红( 有 核 红 细 胞):2-4/1
〔临 床 意 义〕 正 常: 正常骨髓象 粒,红两系以外造血系统疾病:ITP、MM 粒,红两系平行增高或减低:再障 增 高:粒系增高 红系减低 减 低:红系增高:增生性贫血 粒系减低:粒缺
五、常见血液病血细胞特征
贫 血
概念: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
M0 M1 M2 ……………….. M7
acute leukemia
acute lymphocyte leukemia(ALL) L1,L2,L3 chronic leukemia: CML、CLL……
急髓白血病FAB 分 型
M1 急粒未分化型 原粒≥90%( 非红系)
M2 急粒部分分化型
M3 急早粒
骨髓增生程度
增生程度
极度活跃 明显活跃 增生活跃 增生减低 极度减低
成熟RBC/有核细胞
1 10 20 50 300 : : : : : 1 1 1 1 1
有核细胞(%)
> 50 10~20 2~7 <1 < 0.5
正常骨髓象
1. 增 生 活 跃 2. 粒 红 比 正 常(2-4/1) 3. 粒 系(约40-60%)增 生 良 好,各 阶 段 比 例 适 当 细 胞 形 态 无 异 常 4.红 系(约20%)增 生 良 好, 各 阶 段 比 例 适 当, 细 胞 形 态 无 异 常 5.淋巴细胞(约20%) 、单核细胞( 约4%)的百分率、各阶段比例及形 态正常。
原粒≥30-89%
早幼粒>30%
M4 急粒-单
M5 急单 M6 红白血病 M7 巨核白
粒单两系细胞均增生
原幼单>30% 红系>50%且形态异常 原粒(原单)+早幼粒(幼单)>30% 原幼巨>30%
几种常见急性白血病的细胞化学染色
染色方法 ALL AML (M1、M2) M3 M4 M5 M6
重氮染料偶联
单核、巨噬(+++)
特异性脂酶 (Specific esterase, SE)
原理:
SE水解
奈酚AS-D +
氯醋酸奈酚AS-D
红色沉淀↓
临床意义:
重氮盐偶联
粒(+++);单( ±);淋(-)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eutrophil alkaline phosphatase, NAP
6.巨 核 细 胞( 7~35个/1.5㎝)3㎝血片易见,以产 板 巨 多 见
7.可 见 少 量 非 造 血 细 胞 8.无 特 殊 细 胞 及 寄 生 虫
骨髓象检查的临床意义

增生程度 极度活跃-亢进:白血病 明显活跃-旺盛:白血病、增贫 增生活跃-正常 增生减低-减低: 慢性再障 极度减低-衰竭:急性再障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
特 征: 全 血 细 胞 减 少
〔血 象〕
1. 全血细胞减少,淋巴细 胞相对增高 2. 网织红细胞减少
〔 骨 髓 象〕
1. 增生低下 2. 红系(晚幼红多见),粒 系,巨系减 低 3. 非造血细胞增高:浆细 胞,淋巴细胞多见
白血病
是造血系统的一种恶性肿瘤 特点为造血组织中白血病细胞呈过度异常增生与分化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