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生态学研究前沿

合集下载

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

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

哺乳动物学读书报告蝙蝠的生态习性浅析——读书报告课程:哺乳动物学专业:生态学姓名:卢品学号:2010210850摘要: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唯一一种会飞的哺乳动物。

蝙蝠是哺乳动物纲中第二大目,其种类和数量仅次于啮齿目,地球上现存大约4000种不同的哺乳动物中,蝙蝠的种类占了四分之一。

除南北极以及大洋中过于偏远的荒岛外,地球上幅员辽阔的各种陆地生态环境都为它们所利用。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节肢动物而言,它们是捕食者;对于某些脊椎动物而言,它们是被捕食者;而且它们还是有的植物的种子的传播者和花粉的传授者。

在一定生态系统中蝙蝠可能起到关键种的作用。

这篇读书报告概要概括了蝙蝠的基本生态习性,能让大家对蝙蝠这种有着神秘色彩的哺乳动物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蝙蝠哺乳动物生态习性The analysis of the bats’ecological habits——the book-reading reportName:Lu pin Student number:2010210850Abstract:The bat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and most successfully evolutioned mammal in the world. and it is the only one kind of flying mammals. And bats are the secondly largest mesh in the mammals’ class. The species and quantity only less than the rodent’s, there are about 4,000 different mammal species in the world, and inwhich the bat’s species accounted for a quarter. B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logical system. bats are predators to the arthropods; on the other hand ,bats are prey to some vertebrates. bats may play a key role in some certain ecological systems.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bats’s general ecological habits, it wil let you acquire a basic understanding of the bats.Keywords: bat mammal ecological habit蝙蝠是世界上分布最广、进化最成功的哺乳动物类群之一,是真正会飞的兽类。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及前沿

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与前沿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摘要:动物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动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生态学分支学科,在生态学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了解动物生态学的热点问题以及一些核心技术的应用,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现状和前沿进展综述,以期开展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关键词:动物生态学研究现状前沿1前言动物生态学研究可追溯至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已成为一门年轻的科学。

动物生态学作为生态学开展的基石,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和构建作出了重要奉献。

自从80年代以来,生态学的开展陆续出现了假设干新的热点,如系统生态学、全球生态学、景观生态学、环境生态学、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等。

动物生态学在异质种群理论、种群生存理论、行为生态学开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学新理论的开展作出了重要奉献[1]。

到了90年代,我国动物生态学的开展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推动。

[1]一是异质种群理论和种群生存力理论的影响,国学者将此理论用于动物种群的研究。

二是随着分子生物学、行为学的渗透,动物行为生态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涉及到交配行为、婚配体制、化学通讯、繁殖投资策略等。

同时运用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动物种群的迁徙,物种遗传多样性、功能基因及其生态适应等。

三是1992年我国参加?生物多样性?公约后,生物多样性成为我国生态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动物生态学的研究也因此得到了推动,主要在遗传多样性、入侵物种、关键种与功能群、濒危机制研究方面得到更多的开展。

另外,随着人们对生物系统了解的不断深入,生态学研究进入了以整合和协作为特征的新时代,生态学的分支学科迅速与生物学、物理学、数学及社会科学等学科相结合[2]。

2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我国近年来动物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陆生动物以及水生动物等方面,不同区域物种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和研究的方向不同,目前动物生态学研究侧重于陆生动物的研究。

2.1陆生地面动物研究陆生地面动物的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了动物的种群和群落构造、分子生态、冬眠、食性、生殖和栖息地等方面的研究,同时一些特殊种类的动物还包括了其它的一些生态学研究,如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研究,鸟类的迁徙等。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的栖息生态特征龚小燕; 黄太福;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9(039)015【总页数】7页(P5718-5724)【关键词】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栖息生态学; 溶洞; 翼手目(蝙蝠); 湘西州; 张家界市【作者】龚小燕; 黄太福; 吴涛; 张佑祥; 彭清忠; 刘志霄【作者单位】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吉首416000【正文语种】中文溶洞(Karst cave)是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下空腔,其内部环境黑暗,小气候相对稳定,是许多动物类群(尤其是蝙蝠)栖息、繁育及避敌的适宜场所[1- 2]。

近20多年以来,栖息地选择已逐渐成为种群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而由于蝙蝠具有特殊的形态、生理、生态与行为习性[3],其栖息地选择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4- 7]。

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又名绒毛菊头蝠,隶属于翼手目(Chiroptera)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菊头蝠属(Rhinolophus),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及其邻近区域[8],是典型的洞栖食虫性蝙蝠,为洞穴生态系统的关键种类,具有重要的生态生物学研究价值[9]。

目前,关于皮氏菊头蝠的研究主要涉及形态、回声定位、捕食行为、心电图、分类分布等方面[10- 15],而有关其在溶洞中的栖息生态特征还缺乏系统的研究报道。

鉴于该蝠分布的广泛性、代表性及生态意义的普遍性,我们结合湘西州和张家界市溶洞众多的生态环境与资源特点[16- 17],对其栖息生态特征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为洞栖性蝙蝠栖息生态学的比较研究及物种保护实践提供基本资料。

1 研究区域简况与研究方法1.1 湘西州与张家界市简况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09°10′—110°22.5′E,27°44.5′—29°38′N,简称湘西州)位于武陵山脉东部,地处我国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华中区、华南区和西南区的交汇地带,总面积约1.5万km2,受多条河流影响,境内喀斯特地貌发育良好,溶洞广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16],适宜于蝙蝠的栖息和繁衍。

昆虫学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昆虫学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昆虫学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昆虫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着昆虫的形态、分类、生态、行为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昆虫学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涌现出许多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本文将重点介绍昆虫学中的一些热点研究方向和前沿领域。

一、昆虫行为学的研究热点昆虫行为学是昆虫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研究着昆虫的交配行为、亲代照顾行为、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目前,在昆虫行为学中,一些研究热点包括昆虫的声学通信、化学信息传递、视觉系统和群体行为等。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对昆虫行为的认识,还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研究有所借鉴作用。

二、昆虫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昆虫生态学是研究昆虫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昆虫生态学的研究也日渐兴盛。

目前,一些研究热点包括昆虫的功能多样性、生物入侵对昆虫群落的影响、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等。

这些研究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昆虫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昆虫分子生物学是研究昆虫体内分子机制的学科。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昆虫分子生物学领域也涌现出多个研究热点。

其中,一些重要的研究方向包括昆虫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

这些研究为了解昆虫的基因调控和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工具和方法。

四、昆虫的应用研究领域除了昆虫学基础研究外,昆虫的应用研究也日益受到关注。

昆虫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资源,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昆虫可以作为生物防治的一种手段,用于控制农业害虫和疾病传播媒介;昆虫的食用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认可,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展了昆虫食品的生产和销售;此外,昆虫还可以作为生物传感器用于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结:昆虫学中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涵盖了昆虫行为学、昆虫生态学、昆虫分子生物学和昆虫的应用研究等多个方面。

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学科的边界,也为我们深入了解昆虫的形态、功能和进化提供了基础。

河南省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洞栖蝙蝠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南省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洞栖蝙蝠研究的开题报告

河南省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洞栖蝙蝠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是中国中部重要的森林资源地区,同时也是洞栖蝙蝠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洞栖蝙蝠在该区域中扮演着重要的环境控制角色,但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该区域洞穴开采、捕捉野生动物等活动日益频繁,导致了洞栖蝙蝠群落结构的变化和数量的急剧下降,已成为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问题。

为了解该区域洞栖蝙蝠的群落特征、多样性和对环境的响应机制,以及保护洞栖蝙蝠物种,有必要对该区域的洞栖蝙蝠进行深入研究。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采用现场调查和样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的洞栖蝙蝠种类、数量、分布、繁殖习性和日周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分析洞穴环境对洞栖蝙蝠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保护洞栖蝙蝠的策略和措施。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现场调查:利用人工捕捉和听音机两种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洞栖蝙蝠进行调查,记录物种、数量、分布和繁殖习性等相关信息。

2.物种鉴定:采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标本或采样数据进行物种鉴定。

3.洞穴环境分析:对研究区域内的洞穴环境进行测量和分析,包括温度、湿度、光线等参数。

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洞穴环境对洞栖蝙蝠群落结构的影响进行探讨。

4.日周活动规律研究:采用现场观测、电子打标和追踪等方法对研究区域内的洞栖蝙蝠日周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5.保护策略和措施: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该区域洞栖蝙蝠保护的策略和措施,探讨如何保护洞栖蝙蝠物种和维护生态环境。

三、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太行山区及桐柏-大别山区的洞栖蝙蝠多样性和保护问题,将对该区域洞栖蝙蝠的种类、数量、分布、繁殖习性、活动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保护洞栖蝙蝠物种和维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此外,本研究对于促进生态学、动物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蝙蝠和雷达是仿生学中经常被引用的例子,它们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蝙蝠是一种夜行性动物,由于在黑暗中无法依靠视觉来感知周围环境,蝙蝠进化出了一种独特的生物雷达系统,即超声波定位系统。

通过发出超声波信号并根据回波来判断周围环境的情况,蝙蝠能够精确地感知到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从而避免碰撞。

雷达技术正是受到了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蝙蝠和雷达在仿生学中的应用。

1. 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蝙蝠通过声波的反射来感知周围环境,它们发出一系列高频声波,然后根据声波的回声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形状。

蝙蝠的耳朵非常敏感,能够听到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的声音。

这种超声波定位系统使蝙蝠能够在黑暗中捕捉到食物,避免障碍物,甚至能够在飞行中捕捉到昆虫。

2. 蝙蝠的声音发射器和接收器蝙蝠的声音发射器位于嘴巴附近,它们能够发出高频声波,然后通过耳朵接收回声。

蝙蝠的耳朵相距较远,这样可以更好地接收到回声,从而提高定位的精度。

蝙蝠通过调整声音的频率和幅度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任务。

3. 蝙蝠的大脑处理声音的能力蝙蝠的大脑具有很强的处理声音的能力,它们能够分辨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声波,并将其转化为对物体的位置和形状的认知。

蝙蝠的大脑还能够将声波的时间差转化为物体距离的信息,从而更加准确地定位物体。

4. 雷达技术的发展雷达技术是受到蝙蝠的超声波定位系统的启发而发展起来的。

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雷达系统可以用于军事、航空、气象等领域,能够探测飞机、船只和天气情况等。

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在远距离和恶劣环境下进行目标探测和跟踪。

5. 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雷达系统通过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当电磁波遇到物体时,会被反射或散射,然后被接收器接收到。

通过测量发送和接收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物体的距离。

利用多普勒效应,还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6. 蝙蝠和雷达的相似之处蝙蝠和雷达都是通过发射信号并接收回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蝙蝠研究报告研究目地

蝙蝠研究报告研究目地

蝙蝠研究报告研究目地
蝙蝠研究报告的研究目的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蝙蝠的物种多样性: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蝙蝠进行观察和研究,探索蝙蝠的物种多样性、种群分布情况和其演化关系等。

2. 研究蝙蝠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了解蝙蝠的食性、繁殖习性、迁徙行为、群居行为等,探讨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

3. 探索蝙蝠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蝙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它们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地位、对昆虫控制、传粉和种子传播等生态功能的作用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4. 研究蝙蝠与人类的关系:探讨蝙蝠在传播疾病(如流行性感冒、埃博拉病毒等)方面的角色,有助于加强防疫措施和提高公众对蝙蝠的认识与保护意识。

5. 提升蝙蝠保护和管理的策略:通过研究蝙蝠的生态需求和威胁因素,制定和改进蝙蝠保护的策略和管理措施,以减少对蝙蝠种群的潜在威胁。

总的来说,蝙蝠研究报告的研究目的旨在增加对蝙蝠的了解,揭示其生态学、行为学、生态系统功能及与人类的关系,为蝙蝠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管理建议。

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方向动物学研究是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关注的是动物的形态、结构、行为、生态、进化等方面。

随着科技和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发现和进展让我们对于自然界中的动物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动物学研究的进展与未来方向。

一、基因研究带来的新进展随着基因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动物学研究也逐渐进入了基因时代。

基因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许多生物之间相似或不同的遗传机制。

例如,最近主流的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基因修饰和基因治疗。

利用这种技术,动物学家将能够精确改变动物的基因组,在更深层次上研究动物结构和行为的形成原因。

二、生态学研究持续深入生态学研究一直是动物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生态学家通过调查和分析动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我们提供了对于动物行为和生态环境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理解。

近年来,生态学研究的技术手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无论是从观测方法还是理论模型方面,生态学家都能以更加严谨的方式来研究动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动物表现的影响。

三、科技手段促进多样化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更新,动物学家能够采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来研究动物。

例如,红外线摄像头和传感器等设备,使得对于大型和难以直接观察的动物行为的研究成为可能。

此外,三维成像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建立更加真实和逼真的动物模型的机会,从而可以研究动物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和物理属性。

四、人工智能技术与动物学相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和机器学习算法的应用,使得基于传感数据的人工智能和辅助决策技术能够应用于动物学研究。

例如,当我们使用红外线和摄像技术来自动识别动物的形态和行为时,可以将观察过程变得更加高效。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技术和应用通常需要大量的数据来支撑,而动物学家则需要承担管理和维护这些数据的责任。

五、多学科的融合动物学研究虽然侧重于动物生态和行为特点,但它同时也与许多其他科学领域有着紧密联系。

例如,物理学和工程学的技术成果可以被动物学家应用于图像和声音的观察和识别。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

野生动物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 2021, 42 (1) : 098 -105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KIIItChinese Journal of Wildlife野生动物学报'忌.http : //ysdw. paperopen, com:洪遴鑲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蝙蝠物种多样性与季节变化研究曹** ,2,3杨建波 1,2,3 鲁建美 1,2,3 Alice C. HUGHES 】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 1602265);中国科学院A 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资助(XDA20050202)第一作者简介:曹慧,女,25岁,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学、蝙蝠物种多样性保护研究。

E-mail : 156****2073@ 163. com* 通讯作者:Alice C. HUGHES, E-mail : ach_conservation2@ hotmail. com(1.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鋪腊,666303;2.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鋪腊,666303;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合2017-2019年竖琴网、雾网捕获情况,共记录到5科14属32种蝙蝠。

其中狐蝠科4稿件运行过程摘要:收稿日期:2020-04-08修回日期:2020 - 05 - 24发表日期:2021 -02-10为探究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蝙蝠物种多样性及季节变化对蝙蝠物种保护的重要意义,本研究自2019年1—12月在热带雨林地区进行定期声学监测实验并结关键词:热带地区;蝙蝠;物种多样性; 活动强度;季节变化Key words : Tropical area ;Bats ;Species diversity ; Activity intensity ;Seasonal variation中图分类号:Q9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10 -1490 (2021) 01 -098 -08种、蝙蝠科12种、蹄蝠科5种、菊头蝠科11种。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研究进展
病毒传播机制
研究发现,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 或呼吸道飞沫传播给其他动物,包括犬、猫和人 。
病毒基因变异
在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中发现了基因变异现象, 这些变异可能影响病毒的传播和致病性。
对公共卫生的启示与建议
加强监测和防控
对蝙蝠栖息地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并控 制狂犬病毒的传播。
提高公众认识
04
CATALOGUE
讨论与展望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生态学意义
蝙蝠是狂犬病毒的自然宿主之一 ,对病毒的传播和扩散起着重要
作用。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与其生态习性 有关,如夜行性、群居性等,这 些习性使得蝙蝠容易与病毒接触
并传播。
深入了解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生 态学意义有助于揭示病毒传播的
机制,为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分布情况
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主要分布在中国 的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湖南、 湖北等省份。此外,在北方部分地区 也有零星分布。
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变异分析
基因组结构
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基因组结构与犬 类、鼠类等携带的狂犬病毒相似,包 含单链RNA病毒基因组和囊膜蛋白等 基因。
变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地区和种类的蝙蝠携带的 狂犬病毒进行基因测序和比对,发现 病毒在演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变异现 象,但总体上变异程度较低。
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全球现状
蝙蝠是全球狂犬病毒的主要携 带者之一,许多国家的蝙蝠种
群中都发现了狂犬病毒。
在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 美洲,蝙蝠携带的狂犬病毒 已经对人类和动物健康构成
了威胁。
全球范围内,蝙蝠携带的狂犬 病毒在种群中的分布和传播情
况尚不完全清楚。
中国蝙蝠携带狂犬病毒的分布与传播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之一,也是狂犬病疫情较为严 重的国家之一。

蝙蝠研究报告

蝙蝠研究报告

蝙蝠研究报告
蝙蝠是一种特殊的哺乳动物,它们属于蝙蝠目,蝙蝠科,是唯一能够自由飞行的哺乳动物。

蝙蝠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们拥有翅膀代替前肢,并使用翼膜连接四肢,可以自由地在空中飞行。

蝙蝠的生活习性十分多样,它们栖息于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中,如洞穴、树洞、石缝等等。

蝙蝠的饮食习惯也各异,有些蝙蝠以果实为食,有些以昆虫为食,还有一些蝙蝠以小型脊椎动物为食。

蝙蝠利用超声波定位飞行,能够通过发出超声波并依靠回声来感知周围环境,从而精确地捕捉猎物。

蝙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许多植物的传粉者,通过吃掉果实然后将种子排泄到其他地方帮助植物繁衍。

此外,蝙蝠也是昆虫的天敌,能够帮助控制害虫的数量。

因此,蝙蝠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蝙蝠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其行为习性、食性、迁徙、繁殖等方面的研究。

科学家使用各种技术和工具来追踪和观察蝙蝠的行为。

例如,使用无线电跟踪技术可以跟踪蝙蝠的迁徙路径和季节行为。

同时,使用红外线摄像机可以观察蝙蝠在夜间的行为活动。

蝙蝠对于人类也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是一种生态旅游资源,许多人喜欢去观看蝙蝠群飞行的壮观景象。

此外,蝙蝠也对人类的农业产生积极影响,通过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作物的破坏。

总的来说,蝙蝠是一种生态重要且神秘的动物,研究蝙蝠有助
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生态角色和行为习性,进而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

蝙蝠和雷达仿生学例子蝙蝠是一种独特的哺乳动物,以其独特的生理结构和生物感应能力而闻名。

雷达技术是一种模仿蝙蝠的生物感应能力而发展起来的技术。

蝙蝠和雷达在仿生学中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下面将介绍蝙蝠和雷达在仿生学领域的一些典型例子。

一、蝙蝠和雷达的共同点蝙蝠和雷达都依靠声波来感知周围环境。

蝙蝠发出超声波,并通过接收回波来判断周围物体的位置和特征。

雷达则通过发射电磁波,并通过接收回波来实现目标检测和跟踪。

二、蝙蝠和雷达在导航中的应用1. 蝙蝠在飞行中能够通过超声波感知周围环境,避免撞击障碍物。

雷达技术借鉴了蝙蝠的超声波感知原理,应用于航空领域,用于飞行器的导航与避障系统。

2. 蝙蝠能够通过声波判断目标的距离和速度,雷达技术在船舶导航中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雷达系统可以通过电磁波来探测海上的障碍物和其他船只,提供导航信息,确保船只安全行驶。

三、蝙蝠和雷达在目标检测中的应用1. 蝙蝠通过超声波感知飞行过程中的猎物,并准确判断其位置和速度。

雷达技术在军事领域有广泛应用,可以探测和跟踪目标,为军事行动提供支持。

2. 蝙蝠的超声波感知能力还被应用于医学领域。

超声波可以用于医学成像,如超声波检查、超声波治疗等,帮助医生诊断疾病并进行治疗。

四、蝙蝠和雷达在通信中的应用1. 蝙蝠通过超声波进行通信,通过改变超声波的频率和声调来传递信息。

雷达技术也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领域,如雷达通信系统可以通过电磁波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远距离通信。

2. 蝙蝠还可以通过超声波进行社交和群体协作。

雷达技术在无人机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无人机可以通过雷达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协同飞行。

五、蝙蝠和雷达在安全监测中的应用1. 蝙蝠通过超声波感知周围环境,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雷达技术在安全监测中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如雷达可以用于监测天气变化、地质灾害等,提前预警,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

2. 蝙蝠还可以通过超声波感知食物的位置和分布,雷达技术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通过雷达系统监测农田的湿度、温度等参数,帮助农民合理管理农作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动物生态学前沿探索研究

动物生态学前沿探索研究

动物生态学前沿探索研究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种群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一学科不断发展,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动物生态学前沿领域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

本文将对动物生态学前沿探索研究进行讨论,并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

一、物种相互作用的生态学物种相互作用是动物生态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在过去,主要关注种间相互作用,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视线转向物种内的相互作用,即种内竞争。

种内竞争对个体之间的生存、繁殖和进化都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今后的动物生态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种内竞争与物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以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

二、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融合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但独立发展的学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例如,研究者发现环境变化可能导致物种的进化适应,进一步影响物种的生态角色和种群结构。

因此,未来的动物生态学研究需要更加强调生态学与进化生物学的融合,以提高对动物种群动态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三、全球变化下的动物生态学全球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陆地利用变化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动物生态系统。

因此,了解全球变化对动物种群分布、生境利用和迁移等方面的影响,是当前动物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借助新技术手段的发展,未来的动物生态学研究将更好地揭示全球变化对动物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为保护和管理野生动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四、复杂网络的动物社会结构研究复杂网络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生态学和生物学领域。

在动物生态学中,复杂网络理论可以用来研究动物社会结构、群体行为和信息传递等。

例如,通过构建社会关系网络,可以更好地理解动物社会结构和信息流动的规律。

未来的动物生态学研究可以进一步应用复杂网络理论,深入探讨动物社会行为和社会动态的形成机制,为动物社会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供更深入的认识。

动物知识:蝙蝠的生态学价值:对人类福祉的巨大贡献

动物知识:蝙蝠的生态学价值:对人类福祉的巨大贡献

动物知识:蝙蝠的生态学价值:对人类福祉的巨大奉献蝙蝠在地球的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十分关键的积极作用:控制蚊子和农业节肢动物害虫,植物的授粉和种子传播,以及维护人类健康和繁荣等。

但媒体往往倾向于提供对蝙蝠的扭曲的观点,仅将蝙蝠视为致命病毒的危险的宿主。

对蝙蝠的偏见可能致使数十年来对保护蝙蝠所作的努力前功尽弃。

1,除害虫仅在美国,吃昆虫的蝙蝠每年就为农民挽回大约230亿美元的年度农业损失。

德克萨斯州布拉肯(Bracken)洞穴的数百万只无尾蝙蝠每晚吃掉100多吨昆虫,在产卵前拦截数十亿的外来害虫,为农民节省了大量资金。

只需一只蝙蝠就能在一小时内捕获1000只蚊子,有助于减少西尼罗河病毒等疾病的传播。

一个只有150只大棕蝠(big brown bats)的群落可以在一个夏天吃足够的黄瓜甲虫(cucumber beetles),以防止它们产下3300万个可孵化成根虫(rootworms)的卵,根虫是一种消灭性的农作物害虫。

在欧洲的伊比利亚(Iberian)半岛,少量合理放置的蝙蝠房,在每英亩土地仅需吸引5只蝙蝠来定居,就能够完全防止在稻田中喷洒杀虫剂。

印度尼西亚的蝙蝠害虫防治工程每年为可可种植者节省约7.8亿美元。

蝙蝠是绿色臭虫(green stink bugs,澳大利亚坚果果园中最严重的害虫)的主要捕食者。

2,种子传播和肥料蝙蝠是热带被毁弃的森林的主要再造者,在有些情况下使热带森林开始再生所需的第一批“先锋植物〞的种子的95%以上都是蝙蝠传播的。

蝙蝠是中美洲人心果树(Sapodilla tree)的主要种子传播者,这种树是口香糖(Chiclets)的最初来源( 这种树因其水果和木材而备受珍视)。

食果蝙蝠是印度楝树(Neem tree)最好的长距离传播者,这种树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药用物种之一。

蝙蝠粪为无数洞穴微生物提供必需的能量,其中许多洞穴微生物对改良洗涤剂、药物和废物脱毒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

来自泰国Khao Chong Phran 洞穴的蝙蝠每年提供的肥料销售额为13.2万美元,为稻米作物提供保护的价值为30万美元,并通过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帮助当地企业。

蝙蝠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

蝙蝠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

蝙蝠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蝙蝠: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蝙蝠是一类神秘而迷人的动物。

它们与鸟类不同,是哺乳类动物中唯一一种可以自由飞翔的群体。

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是它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介绍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并探讨其对生态环境的意义。

一、夜行习性蝙蝠是夜行性动物,主要在夜间活动。

它们的夜行习性与其自身的生理构造密切相关。

蝙蝠的眼睛相对较小,视力不如其他哺乳动物敏锐。

然而,它们拥有发达的听觉和嗅觉系统,使其在黑暗中准确地寻找食物并避免障碍物。

蝙蝠善于利用声音来定位和捕捉猎物。

它们发出高频率的超声波,通过听到回声判断前方环境,并迅速反应。

有些物种甚至能够在飞行中捕获昆虫。

这项独特的技能使蝙蝠能够在夜间轻松觅食,保证了其生存和繁衍。

二、食虫行为蝙蝠的食物主要包括昆虫、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食虫是蝙蝠的典型食性,也是其对生态系统的重要贡献之一。

蝙蝠以昆虫为食的食虫行为,对害虫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一只蝙蝠在一个晚上可以捕获数百只蚊子和其他害虫,可有效地减少它们对农田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研究表明,蝙蝠的食虫行为可以对自然生态平衡发挥积极作用。

此外,蝙蝠还对植物传粉起到重要的作用。

许多蝙蝠物种在觅食时会舔食植物花蜜,并带有花粉从一朵花到另一朵花传播,促进了植物的繁殖和生态多样性的维持。

三、生态环境意义蝙蝠的夜行习性和食虫行为对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居于食物链的上层位置。

它们是其他动物的重要食源,包括猛禽、蛇等。

因此,蝙蝠的存在直接或间接地维持了其他动植物群落的平衡。

其次,蝙蝠的食虫行为对农业具有积极影响。

它们是天然的农田害虫防治工具,可以有效地控制害虫数量,减少对农作物的损害。

这对农业生产来说非常重要,无需使用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

此外,蝙蝠作为植物传粉的重要角色,对维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很多植物依赖蝙蝠传播花粉,如果蝙蝠数量减少,这些植物将面临繁殖困难,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蝙蝠自然界的昆虫捕食者

蝙蝠自然界的昆虫捕食者

蝙蝠自然界的昆虫捕食者蝙蝠是一类在夜间活动的翼手目动物,它们以昆虫为主要食物。

作为自然界的昆虫捕食者,蝙蝠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蝙蝠的特征、捕食方式及对生态平衡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蝙蝠的特征蝙蝠具有特殊的外形和生理结构,使其在夜间活动中具备显著的优势。

首先,蝙蝠的翅膀构造适合飞行,其前肢与背部之间形成了宽大的薄膜,称为翼,使得蝙蝠能够在空中自如滑翔。

其次,蝙蝠的视觉适应了夜间的环境,它们拥有较大而敏锐的眼睛,能够在昏暗的环境下追踪和捕捉昆虫。

此外,蝙蝠还具有发达的听觉系统,在黑暗中通过回声定位的方式寻找猎物。

二、蝙蝠的捕食方式蝙蝠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可以使用多种方式捕食。

其中,最为常见的是通过声纳定位技术实现捕食。

当蝙蝠发出高频率的声波,声波会与昆虫的身体产生反射,并返回到蝙蝠的耳朵。

蝙蝠通过听取回声的变化,判断昆虫的位置、形状和速度,并准确地捕食目标。

此外,一些种类的蝙蝠还通过视觉和嗅觉等方式捕食昆虫。

三、蝙蝠对生态平衡的影响作为昆虫捕食者,蝙蝠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蝙蝠通过捕食昆虫控制了害虫的数量,维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大量昆虫如果没有蝙蝠进行控制,可能会对农田和森林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损害。

其次,蝙蝠还参与了传粉过程,促进了植物的繁殖。

一些蝙蝠在觅食的过程中,会同时传播植物的花粉,使得植物得以繁衍后代。

此外,蝙蝠也是其他食肉动物的食物来源,它们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不可或缺。

四、人类对蝙蝠的保护和威胁尽管蝙蝠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全球范围内蝙蝠种群正面临着许多威胁。

一方面,人类的活动破坏了蝙蝠栖息地,使其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另一方面,蝙蝠由于无知或受到误解,常常被人类视为令人讨厌或恐怖的生物,因此遭到残害和捕杀。

此外,一些地区还存在滥用农药或杀虫剂、破坏洞穴等行为,对蝙蝠造成了严重威胁。

综上所述,蝙蝠作为自然界的昆虫捕食者在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们独特的外形和生理结构使其能够适应夜间捕食的环境,通过使用声纳定位技术实现精确捕食。

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

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

兽类学报,2020, 40 (6): 539 -559Acta Theriologica Sinica DOI:10. 16829/j.slxb. 150430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其保护对策江廷磊1赵华斌2何彪3张礼标4罗金红5刘颖1孙克萍1佘文华6吴毅6冯江(1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动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长春130117)(2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2)(3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122)(4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广东省动物资源保护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公共实验室,广州510260) (5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430079)(6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510006)(7吉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长春130118)摘要:自2019年末,新冠肺炎的全球大流行使蝙蝠(翼手目动物)倍受关注,甚至人们“谈蝠色变%蝙蝠在 生态和分类上多样性极高,占哺乳动物种类的20%左右。

蝙蝠不仅在害虫控制、种子传播、植物授粉等方面具 有重要的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也在健康长寿、生物仿生和语言进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中国是全世 界蝙蝠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已知的种类超过了 140种。

近几十年来,中国学者在蝙蝠分类学、生态 学、行为学、进化生物学、神经生物学和病毒病源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涉及蝙蝠的生态系统 服务和资源保护的相关研究比较少。

由于生境退化、过度捕杀、栖息地破坏、城市化、杀虫剂使用、气候变化 等原因,中国蝙蝠受到极大的威胁,约51%的物种位于近危等级之上。

为了有效地保护中国蝙蝠物种的多样性,建议加强基础研究,建立中国蝙蝠多样性监测网络,加强蝙蝠柄息地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蝙蝠公众 教育,以促进中国蝙蝠生物学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蝙蝠;研究进展;瀕危等级;保护中图分类号:Q-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050 (2020 )06 - 0539 - 21Research progress of bat biology and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in ChinaJIANG Tinglei1,ZHAO Huabin2,HE Biao3,ZHANG Libiao4,LUO Jinhong5,LIU Ying1,SUN Keping1,YUWenhua6,W U Yi6,FENG Jiang17*(1 Jilin Provincial Key Ijaboratory o f Animal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130117, Chi­na)(2College o f Life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12 , China)(3 Institute o f Military Veterinary Medicine^ Academy of Military Medical Sciences ^Changchun130122, China)(4Guangdong Key Laboratory o f Animal Conservation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Guangdong Public Laboratory o f Wild Anima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Institute o f Zoology, Guangdong Academy o f Sciences,Guangzhou 510260, China)(5 School o f Life Sciences y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6College o f Life Science,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1China)(7College o f Life Science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118, China)A b s t r a c t:S i n c e the e n d of 2019,the global p a n d e m i c of C O V I D - 19 h a s attracted m u c h attention o n bats ( C h i r o p t e r a),a n d e v e n p e o p l e are frequently f r o w n e d u p o n w h e n talking ab o u t bats. Bats are extremely diverse in ecology a n d t a x o n o m y,a c c o u n t i n g for 〜20%of m a m m a l i a n diversity worldwide. Bats play a n important role in pest control, s e e d t r a n s m i s s i o n,plant pollination, offering a great e c o n o m i c benefit to h u m a n society. M o r e o v e r,bats b e a r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val­u e in health a n d longevity, b i o m i m e t i c,l a n g u a g e evolution, a n d more. T h e r e are m o r e t han 140 species of bats in C h i n a, ran k i n g C h i n a o n e of the top countries in t e r m s of bat species diversity of the world. In recent d e c a d e s,C h i n e s e researchers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22050,31961123001,31722051,31770403,31670381,31672258)作者简介:江廷磊(1981 -),男,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动物行为与进化生态学研究.收稿日期:2020-04 -20;修回日期:2020-09-03*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 E -mail: **************.cn540兽类学报40卷h a v e m a d e great progresses in diverse fields s u c h as bat t a x o n o m y,e c o l o g y,e t h o l o g y,evolutionary biology, neurobiolo­gy, a n d viral pathogens. H o w e v e r,researches focusing o n e c o s y s t e m services a n d conservation of bats w e r e very scarce. D u e to logging a n d plants harvesting, o v e r-h u n t i n g,habitat destruction, urb a n i z a t i o n,agricultural activities, cli­m a t e c h a n g e,a n d so forth, bats in C h i n a are largely t h r e a t e n e d:51%of bat species h a v e b e e n listed as N e a r T h r e a t e n e d or a b o v e(Critically E n d a n g e r e d,E n d a n g e r e d,V u l n e r a b l e). W e argue that successful bat conservation in C h i n a m u s t first strengthen basic r e s e a r c h,particularly in assessing the population status a n d trends of bat species a n d establishing a monitoring n e t w o r k for bat diversity. Additionally, a c o m b i n a t i o n of conservation efforts, including the protection of bat habitats,construction of artificial bat habitats, i m p r o v e m e n t of relevant laws a n d regulations, a n d e n h a n c e m e n t of publice ducation o n bats, are vital to e n s uring sustainable bat populations in China.K e y w o r d s:B a t s;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E n d a n g e r e d categories;Conservation人类活动引发了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危机 (Pim m ei a Z.,2014)。

三种蝙蝠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三种蝙蝠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三种蝙蝠表观遗传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生物多样性面临着生境破碎化、过度开发利用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各方面的挑战,有机体不得不在进化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表型,以应对各种环境变化。

近期研究表明,除遗传因素外,表观遗传修饰在调节环境诱导表型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且这种变异的表观遗传信息可传递给后代,因而这种可遗传的表观遗传变异是自然种群中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源头,也是物种进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要评估表观遗传过程在生物表型形成以及调节有机体应对全球环境变化的作用,研究人员必须将生态学与表观遗传学有机结合起来,对自然生物种群开展表观遗传多样性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当前的表观遗传研究多数基于DNA甲基化展开的,其为目前研究最为透彻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许多生物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植物自然种群已经进行许多相关研究,但动物自然种群仍缺乏大量的数据,真正意义上的动物种群表观遗传多样性研究仅限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红腹雅罗鱼(Chrosomus eos-neogaeus)和家麻雀(Passerdomesticus)3例,而关于野生哺乳动物种群表观遗传多样性研究则尚未开展。

由于哺乳动物在生理特征上显著不同于其它动物,可能具有独特的应对环境变化的表观遗传机制,因而研究哺乳动物自然种群表观遗传多样性十分必要。

蝙蝠具有种群数量大、分布广泛、生态功能显著以及对环境变化敏感等特征,可作为开展野生哺乳动物种群表观遗传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理想物种。

考虑到不同组织、不同发育阶段、不同冬眠行为状态下的DNA甲基化模式和水平并不相同,以及雌性的归家冲动行为,本论文提取了菲菊头蝠、大蹄蝠和亚种长翼蝠三种蝙蝠共131个雌性、成体、非冬眠样本的肌肉组织的基因组DNA,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MSAP),每个物种各获得800余条片段。

依据分类规则,将MSAP位点分成甲基化(MSP)和遗传位点(MIP),在此基础上,进行各个物种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的分析,判断种群间是否具有显著的DNA甲基化差异,以及探讨表观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种群间地理距离以及气候、人为干扰程度、山洞大小、洞口隐蔽度和植被组成等环境变量之间存在的相关性。

中国普氏蹄蝠与莱氏蹄蝠的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普氏蹄蝠与莱氏蹄蝠的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普氏蹄蝠与莱氏蹄蝠的差异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蹄蝠是典型的食虫性哺乳动物,常见于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区。

其中,中国普氏蹄蝠和莱氏蹄蝠是中国常见的两种蹄蝠,它们在基因、
形态、习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然而,目前尚未有关于这两种蹄蝠差异的
详细研究报道。

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分析两种蹄蝠的形态、遗传学、生
态学差异,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适应性。

二、研究内容
1. 基因差异的比较分析:采集普氏蹄蝠和莱氏蹄蝠的组织样本,对
其基因进行测序比对,筛选出差异较大的基因,并分析其在两种蹄蝠中
的功能及适应性。

2. 形态差异的观察研究:采用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观
察普氏蹄蝠和莱氏蹄蝠的形态差异,包括颜色、体形、骨骼结构等方面
的差异,并分析其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

3. 生态习性差异的研究:通过采集两种蹄蝠的粪便样本,分析其食
物组成、季节变化、活动时间等生态学习性差异,并结合环境因素等因素,探究其与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原因。

三、研究意义
1. 深入了解中国普氏蹄蝠和莱氏蹄蝠的差异及其适应性,为蹄蝠的
分类及自然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2. 探究普氏蹄蝠和莱氏蹄蝠适应生态环境的生态学基础,为生态适
应度的研究提供参考。

3. 分析两种蹄蝠的差异对于深入理解蹄蝠的进化及生态行为提供帮助,为寻找相似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差异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级生态学作业作业题目:近十年蝙蝠的生态学研究前沿报告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专业:生态学班级:12级研究生姓名:陈柏承学号:2111214013任课教师:吴志峰近十年蝙蝠的生态学研究前沿报告绪论我国的蝙蝠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生态学方面的研究更是存在许多空白。

随着生态学的不断发展,生态学技术不断地被运用于蝙蝠的研究。

近十年来,我国关于蝙蝠的生态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涉及的领域包括传统的生态学研究、行为生态学⑴、分子生态学以及大尺度研究蝙蝠的地理分布等。

蝙蝠本文对蝙蝠的生态学研究背景,核心概念,以及国内近十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以期今后开展更深入学习和研究。

1背景我国在翼手目生态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晚,最初的研究只在于一些种类简单的生态观察,其经典的蝙蝠生态学研究侧重于宏观生态学方面,其内容包括了食性、栖息地选择、繁殖、回声定位声波、冬眠、昼夜节律等。

此外,也有关于环境因子的影响[2]、蝙蝠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等研究⑶。

然而,蝙蝠的宏观生态学研究还存在着许多空缺,很多种类生态资料不全等问题。

近年来,分子生态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分子生态学技术的极大冲击下,在分子水平上的蝙蝠生态学研究成为了蝙蝠研究的热点,并凭借其巨大的优越性,很好的解决了蝙蝠研究中一些争执不下的问题。

此外,一些学者正试图通过多尺度或大尺度研究蝙蝠地理分布问题⑷02核心概念理解2.1生态位生态位(ecological niche)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和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和作用。

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按其食物和生境来确定的。

有着相似食物或空间要求的数群近缘种,因处不同生态位,彼此并不竞争。

2.2回声定位声波回声定位是一个复杂的、高度进化的过程,其定义为动物通过分析自身发射声波的回声建立其周围环境的声音图像过程。

不同种类的蝙蝠其回声定位声波有一定的差异。

可以通过超声波监听仪对蝙蝠的声波进行接收,运用波形分析软件可以帮助分析波形情况。

蝙蝠可根据回声定位回避障碍物和捕食猎物,它们的回声定位具有很高的分辨率。

根据蝙蝠所发出的回声定位信号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即FM蝙蝠和CF/FM蝙蝠[5]。

所谓FM蝙蝠就是利用调频信号(frequency modulation,FM) 进行回声定位的一类,该类占回声定位蝙蝠的大多数。

所谓CF/ FM蝙蝠是指回声定位的信号持续的时间可达30〜60ms乃至200ms,信号的主要部分是由一个恒频(constant frequency CF)组成,在该信号尾部则是一个向下扫描的FM信号的一类蝙蝠。

对蝙蝠回声定位行为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蝙蝠研究中的热点。

2.3分子生态学分子生态学是使用分子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机理及其分子机制的科学。

目前蝙蝠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RAPD技术、SSR技术、同工酶技术等这几种分子手段的使用。

2.3.1RAPD 技术RAPD是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ly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的简称,是建立在PCR (Polymerase Cha in Reaction基础之上的一种可对整个未知序列的基因组进行多态性分析的分子技术。

其以基因组DNA为模板,以单个人工合成的随机多态核苷酸序列(通常为10个碱基对)为引物,在热稳定的DNA聚合酶(Taq酶)作用下,进行PCR扩增。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或聚丙烯酰胺电泳分离、溴化乙锭染色后,在紫外透视仪上检测多态性。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反映了基因组的多态性。

RAPD技术是蝙蝠分子生态学中使用的最多的PCR技术,现已广泛的使用于蝙蝠的品种鉴定、系谱分析及进化关系的研究上⑹。

2.3.2SSR 技术徽卫星DNA又称为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repeats SSR),是由2-5个核苷酸为重复单位组成的长达几十个核苷酸的重复序列,如(GA)n,(CA)n,(GAA)n 等,广泛分布于真核基因组中,因重复单位数目不同及重复程度的不完全而呈现高度多态性。

2.3.3同工酶技术同工酶技术作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遗传学、分类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使用。

目前关于同工酶的研究主要有不同组织不同同工酶之间的比较,不同种类蝙蝠同工酶之间的比较以及同工酶在蝙蝠生理特性上的研究等⑺。

在同工酶研究中多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进而描绘出同工酶模式图谱。

其中LDH同工酶谱研究的最为广泛。

2.4尺度在生态学上,尺度是指研究生态系统面积的大小(即空间尺度)或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通过对蝙蝠的多尺度分析,可以了解蝙蝠行为生态、环境因子和蝙蝠地理分布之间的关系[4]。

3国内近十年的研究进展3.1蝙蝠生态学的传统研究关于蝙蝠生态学的传统研究一直都是蝙蝠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关于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研究最多,经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关于翼手目回声定位系统的文章有三十余篇,关于蝙蝠栖息地选择的有二十余篇,关于蝙蝠食性的也有二十篇,关于繁殖生态的有十余篇。

此外,还有关于冬眠和昼夜节律等方面的一些研究。

3.1.1回声定位声波研究对蝙蝠回声定位声波的研究主要从声谱图类型、主频率、持续时间、间隔时间、频带宽和频率范围等入手。

研究的方向包括回声定位声波频率和体型相关性;和捕食行为相关性;不同状态下回声定位声波分析;母婴交流;不同种类的蝙蝠声波比较以及回声定位声波性别差异等方面。

其中涉及多种技术方法以及设备仪器的使用。

冯江等⑹采用Pearson方法对蹄蝠科蝙蝠体型和回声定位频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用SPSS 10 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指出回声定位声波和蝙蝠体型呈负相关。

通过5种蝙蝠的回声定位行为差异和捕食策略的分析,支持了前人关于具有多谐波调频声的蝙蝠适于在各种较为复杂的环境中捕食的观点[9],如在树冠之间的开阔空间进行捕食,在树叶上或地面上进行拾遗式(glea ning)捕食等。

发现在飞行状态下,大足鼠耳蝠发射很强的FM型回声定位声波,适于探测非振翼猎物。

根据母婴蝙蝠之间的声波脉冲长短、间隔长短存在差异,认为其主要作用是使母婴进行识别和母婴之间进行交流[10]。

3.1.2栖息地选择栖息地的研究包括了栖息地类型、环境温度、湿度等方面内容,按蝙蝠的栖息环境可分为3个类型:洞穴型、房屋型和树栖型[11]。

洞穴型在洞穴中和石缝中栖息、繁殖及冬眠的种类。

主要包括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和蹄蝠科(Hipposideridae)的所有种类。

房屋型在房屋的屋顶、墙缝等处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中华山蝠(Nyctalus velutinus)[12]、伏翼属的一些种类。

树栖型在树洞、树缝或竹内栖息、繁殖和冬眠的种类。

主要有伏翼属的部分种类、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还有一些特殊种类栖息于棕榈科植物枯叶下,如犬蝠(Cynopterus sphinx angulatu© 等3.1.3食性近年来,关于蝙蝠食性的研究集中于食物类型和捕食策略方面的研究,研究发现小蝙蝠亚目的食性主要为食虫性,食物种类最多的是同翅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的昆虫冋14],另外有少数种类具有特殊的食鱼性,如大足鼠耳蝠(myotis ricketti) 蝙蝠的捕食策略是蝙蝠食性研究的最新热点,主要和其栖息地环境类型相适应,包括拾遗式捕食、捕蝇器式、盘旋方式、鹟式捕食、往返飞行追逐以及特殊的拖网式等。

3.1.4繁殖目前为止,关于蝙蝠繁殖生态的研究相对较少,可能和其限制条件和研究的难度有关,传统的研究包括交配期、孕期、产期、产子数、婚配制度以及繁殖群体结构等。

较新的研究发现蝙蝠具有储精现象[15],因此对其繁殖策略的研究是蝙蝠繁殖的最新研究方向。

蝙蝠的婚配行为分为3种类型:一雄多雌、单雄单雌、多雄多雌。

唐占辉等[16]总结研究认为果蝠属一雄多雌的婚配制度,其繁殖策略主要有精子贮存、延迟植入和延迟发育三种。

钟辉等[17]通过实验也证实一些蝙蝠存在精子储存现象,包括雄性和雌性蝙蝠,雄性蝙蝠精子储存在附睾内,雌性蝙蝠将精子储存在输卵管及子宫腔内。

这种特殊繁殖现象引起许多学者的兴趣,并成为蝙蝠繁殖研究的热点。

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近年来关于蝙蝠行为的研究还包括了蝙蝠传统的生态观察,如昼夜活动节律的研究以及蝙蝠冬眠的研究等[18]。

3.2分子生态学研究目前使用分子生态学的蝙蝠研究主要有:蝙蝠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蝙蝠新种的确定、同工酶研究等。

3.2.1蝙蝠系统进化关于蝙蝠的系统进化,传统的研究通过形态学和核型研究等方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利用分子技术来进行系统发育、蝙蝠起源、亲缘关系、遗传多样性以及分类地位等系统进化方面的研究[19]。

在使用分子手段的蝙蝠研究中,蝙蝠的系统进化是研究的最多的一个方面。

其研究普遍的方法是:目标DNA的提取,获取引物,对分子标记基因或特定功能基因序列进行扩增,进行序列分析,结合他人研究的数据讨论,最后采用贝叶斯法(Bayesian),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蝙蝠的系统进化树[20][21]。

其中通常采用PCR技术进行序列扩增和凝胶电泳技术。

涉及的分子标记基因主要有e-珠蛋白基因、£ -珠蛋白基因、IRBP编码核基因,常用的功能基因有线粒体12 srRNA和16 srRNA基因、RAG基因、用NADH脱氢酶亚基I的、细胞色素b基因、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基I(mtCOI)基因。

3.2.2同工酶研究同工酶技术作为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遗传学、分类学、发育生物学等学科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使用。

目前关于同工酶的研究主要有不同组织不同同工酶之间的比较,不同种类蝙蝠同工酶之间的比较以及同工酶在蝙蝠生理特性上的研究等⑺。

在同工酶研究中多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板电泳的方法,进而描绘出同工酶模式图谱。

其中LDH同工酶谱研究的最为广泛。

3.3蝙蝠的生态功能蝙蝠在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蝙蝠的食虫性,二是一些蝙蝠能够传播种子和花粉[22]绝大多数小蝙蝠亚目的蝙蝠捕食昆虫,它们是数量巨大的夜行性昆虫(包括蚊、蛾及许多鞘翅目害虫)最重要的控制者。

对消灭和控制对人类有害的农林、卫生害虫方面发挥了巨大的生态作用。

研究表明:一只蝙蝠每个夜晚能吃掉相当于三分之一自身质量的昆虫,这样,一只20g的蝙蝠一夜可吃掉200〜1000只昆虫。

狐蝠通过传播种子或传粉,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更新和基因交流。

因此,狐蝠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扩散、生物多样性以及衰退森林的恢复有重要作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