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词作的代表之一,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词人的才情与情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解:1、溪亭:临水的亭台,是过去常去的地方。
2、日暮:太阳落山,天色渐暗。
3、沉醉:醉酒,形容人沉浸在某种情感或状态中,忘却了时间。
4、归路:回家的路。
5、兴尽:兴趣耗尽,形容玩乐到尽兴的时候。
6、回舟:乘船返回。
7、误入:错误地进入某地。
8、藕花:荷花。
9、深处:指荷花丛生的地方。
10、争渡:急速行驶,努力渡河。
11、惊起:受惊吓而起来。
12、一滩鸥鹭:一群栖息在水边的鸥鹭。
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
玩得尽兴了,很晚才划船回去,不小心进入藕花湾。
用力划啊,用力划啊,惊起了一滩的鸥鹭。
诗词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自然诗歌,诗人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溪亭夕照的景色,以及她在荷花丛中迷失方向、艰难穿越的情景。
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也表达了她对生活的小小陶醉和喜悦。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人通过回忆,描绘出一幅美丽的黄昏景色。
夕阳西下,词人在溪亭中饮酒作乐,醉得连回家的路都忘记了。
这里的"沉醉"不仅是酒精的麻醉,更是对美好时光的沉醉,对生活的沉醉。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词人在尽兴之后,乘坐小舟回到家中,却无意间闯入了荷花的世界。
这里的"误入"二字,既写出了词人的无意,也写出了荷花的美丽,更写出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深深眷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词人试图找到回家的路,却惊动了在滩上休息的水鸟。
这里的"争渡"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急切心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赏析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背景介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唐代诗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品之一,该诗描写了作者对溪亭日落的感慨和美好景色的赞美。
这首词以其清丽的笔触和含蓄的情感,成为了我国古代词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格律的文学价值在词的创作上,李清照借用了元曲的艺术手法,使得这首词不仅在意境上较之前人更富有情感,而且在音乐性上也更加明显,十分优美。
并且,在表达方面,李清照通过描写溪亭日暮的景致,塑造了她自己的情感,以及使得整篇词具有了较强的抒情色彩。
另外,从词的题材上来看,融入了典情,反映了以“守贞情”为主题的爱情思想。
这不仅仅体现了唐代文学的宝贵遗产,而且也表达了李清照对于现实生活的感慨和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赏析1. 词的开头:“常记溪亭日暮”引起人们的共鸣。
语言简单而明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写作的出发点和意图,也展现了词所要表达的意境。
2. 接下来,“沉醉不知归路”使人产生联想,作者徜徉在美好的景色之中,愿意忘却归途,享受片刻的宁静和美好。
3. “兴尽晚回舟”表现出作者的淡然和悠闲,饱饮溪亭的美景,精神得到了愉悦和满足,不愿离去。
4. “误入藕花深处”让人想起传统诗词中的“莲”、“芙蓉”等音韵,给人以玉砌琼楼、莲开豔阳的田园意境。
5. “隔水问梁州”再表现出作者的心旷神怡,她乐善他乡的自由超脱气质。
而且,梁州又是具有浓重文化底蕴的地方,暗示了作者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自身的品性。
6. 结尾“怕嫌莺语淡”展现出作者对于优美诗情的珍视,丝毫不愿意别人的质疑和怀疑。
四、《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对后世的影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通过优美的词句、流畅的抒情,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愉悦和享受。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甚至是元代的一些词人作品中都能找到其影子。
其颇受欢迎的程度为它在当时词坛上的著名程度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词《如梦令》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要说词中要喜悦有喜悦,要惊险有惊险。
而这个喜悦有喜悦本身的喜悦,也有惊险中孕育的喜悦;同样的道理,惊险本身固然惊险,就是没在误入之前已是包孕了惊险。
即喜悦、惊险不是割裂开来而是相互关联又相互交融的。
让我们再来总观该词,词语常记表达的信息是什么呢?第一,词人仍然是在青年时写作该小令;第二,词人是在很多年后的中老年时期写作了该词。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如梦令》小词既欢乐开心,又惊险刺激,还凄切悲惨。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如梦令》赏析,欢迎阅读。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篇11、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1)疏:指稀疏(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3、译文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
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一首特点鲜明的小词——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赏析作者/810的老好人原诗: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李清照有两首我们熟知的《如梦令》,其一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另一首就是本词了。
两首相比,一首清新可爱,一首用语新奇,各具特色,可以说,李清照的才女之名,正是这两首作品奠定的。
甚至传说当年赵明诚正是因为看到本词,才对李清照心生爱慕,于是央求父亲去李家求亲,成就了一段传奇式的爱情(也有人认为,本词应该是李清照初嫁赵明诚未久的作品,但可以肯定,本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
前首我已作过赏析,这里对另一首也作一些赏析。
李清照存世的作品不是很多,而且以短词小令为主。
这些词作虽然篇幅大多不长,却仍有鲜明的特点,比如意象鲜明,比如融入生活情景,比如语新意隽。
这样的特色在本词中体现明显。
说本词意象鲜明,我们可以把词中的意象先罗列出来,就有:雨、风、酒、海棠,还有指代叶的“绿”和指代花的“红”。
意象虽不多,却很有代表性:雨、风是昨夜的情景,一疏一骤对比鲜明,却是真实写照,按正常向来,风骤,理当雨急,然而诗人偏偏说雨疏,正可见出她昨晚是经过细细观察的,将昨夜天气真实地反映出来,符合暮春的时令特点,浓缩而有表现力;酒属于生活事物,是诗人正常的生活内容,残酒则写出诗人昨夜豪饮,至今酒意未消,宿醉未去,想必滋味不是很好;海棠是花的代表,诗人询问海棠的状态,实际也是对所有花的珍惜之意,而绿、红则从色彩上给人明艳的感觉。
这些意象的组合,不仅写出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也写出了她的心态。
本词的生活情景更是活泼。
除了上述意象的组合之外,诗里还有两个鲜明的形象,一个是“卷帘人”,即诗人的婢女,一个是诗人自己。
这两人,想必都是非常年轻的女子,婢女慵懒,诗人自己则有些无可奈何,于是在这里就有了这么一个情景的展示:诗人宿醉醒来,立马就记起昨夜下雨刮风的情景来了,有些担心庭院里的花,于是就问婢女,婢女随意打开窗帘向外看了一下,漫不经心地说跟昨儿个还一样,诗人自己却不认同,于是无奈地细问婢女可看清楚了?会不会是绿叶依然繁茂,而红花却快凋谢完了呢?诗人爱花,惜花,却因为宿醉而起床困难,但她第一关心的就是花还在否,婢女可能昨夜跟着主人喝酒而酒意未去,也可能是晚上伺候而睡眠不足,她的整个状态肯定都是迷离的,但显然也不是一个可恶的形象,诗人显然对婢女也没有许多的责怪。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如梦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共有两首,分别是《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这两首词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心境。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描绘了她一次愉快的郊游经历。
词的上阕“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了作者在溪边亭中游玩时的沉醉和欢乐。
她尽情享受美景,忘记了回家的路。
下阕“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描写了她尽兴而归,却误入荷花深处的情景。
这里的“误入”增添了一份意外和惊喜,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描写奋力划船的声音和惊起的鸥鹭,展现了作者的活泼和欢快。
整首词富有生活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则是李清照对春天将逝的感慨。
词的上阕“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描绘了夜晚风雨交加,词人宿醉未醒的情景。
下阕“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通过与侍女的对话,表达了作者对庭院中海棠花的关切。
最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之情。
“绿肥红瘦”一词,形象地描绘了绿叶繁茂、红花凋零的景象,给人以无限遐想。
两首《如梦令》在艺术表现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它们都采用了短小精悍的形式,语言简洁明快,却又能够深刻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其次,两首词都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感受,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和心境。
此外,两首词都运用了巧妙的构思和韵律,使整首词在节奏上和谐统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从注释和翻译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词作。
注释为读者提供了关于词的背景、作者生平、词语解释等信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词的内涵。
翻译则将词人的原意准确地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品味到原作的韵味。
总的来说,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佳作。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
李清照著名诗词及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一起来赏析李清照的《如梦令》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何况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双数两句,言面上虽然只写下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毕宿酲尚未天下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醉酒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心看见明朝海棠花胡,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尝了过量的酒,直至今朝尚有余醉酒。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并言?并言?应当就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馈电,也像自言自语:这个贪玩的丫头,你晓得不晓得,园中的海棠必须就是绿叶茂盛、红花稀疏才就是。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
李清照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鉴赏《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的早期词作。
其主要内容为: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茂,红花凋零。
注释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鉴赏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诗集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是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如这首《如梦令》,便是一首“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地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叙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更惜自己那逝去的青春年华,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词的大意是:昨夜雨疏风猛。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喝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绿叶茂,红花凋零?”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诗人是情种,诗人心中的情感投射给世界,世间万事万物就会为之诗化。
所以,诗应当是诗人的自我表现,是诗人情怀的直抒,是诗人的心灵对抱负世界的召唤。
今日我就与大家共享李清照如梦令诗词,仅供大家参考!李清照如梦令诗词1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宋代〕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照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爽,词意隽永。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宋代〕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落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退,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
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获稍纵即逝的真实感受,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思想感情,以素淡的语言表现出详细可感、为人理解、耐人寻味的东西。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2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宋代〕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爽特别。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制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非常开心的游赏。
2武陵春·春晚李清照?〔宋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很多愁。
这首《武陵春》是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翻译及赏析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向前划啊,向前划,桨声惊起沙滩上的一片鸥鹭鸟。
[出自]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1)常记:时常记起。
“难忘”的意思。
(2)溪亭:临水的亭台。
(3)日暮:黄昏时候。
(4)沉醉:大醉。
(5)兴尽:尽了兴致。
(6)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7)回舟:乘船而回。
(8)误入:不该入而入。
(9)藕花:荷花。
(10)争渡:“争”与“怎”相通,如何的意思。
争,使劲、抢着。
(11)惊:惊动。
(12)起:飞起来。
(13)一滩:满滩。
(14)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译文二】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来的路。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误划进了荷花深处。
用力划呀,用力划呀,惊飞了满滩的水鸟。
【评点】现今流传下来两首李清照的《如梦令》,皆为游记,都写了酒醉、花美的情景,风格同样清新别致。
这一首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她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
“常记溪亭日暮”点明是回忆,“溪亭“是地点,时间是在“日暮”。
词人以自然平淡之笔开篇,自然而然地将读者带入她所创造的词境当中,同时也为下文的叙述做好了铺垫。
“沉醉不知归路”承接上句,“沉醉”二字隐含着欢愉之意,暗指当时词人心底的快乐之情。
“不知归路”也曲折地表达出词人流连忘返的情致,由此可见,那是一次让词人印象深刻的游赏。
“兴尽晚回舟”进一步渲染了词人的意兴,直到兴尽天黑才往回划船。
因“晚回舟”,所以“误入藕花深处”。
此句呼应前面的“不知归路”,表现了词人的忘情。
词人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个游兴未尽的少女手摇一叶扁舟荡漾在荷花丛中的美景图,清新自然,别有风致。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诗词赏析《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这首词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词人在雨夜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命的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1.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如梦令”、“忆仙姿”等。
2. 昨夜雨疏风骤:昨晚的雨虽然不大,但风却十分猛烈。
这里的“雨疏风骤”是形容夜的宁静和美丽。
3. 浓睡不消残酒:形容酒醒后仍然昏昏欲睡的状态。
这里的“浓睡”和“残酒”都暗示了词人的心情和状态。
4. 卷帘人:指侍女。
5. 海棠依旧:指海棠花仍然在。
6. 绿肥红瘦:这里的“绿肥红瘦”是指绿叶茂盛,花朵凋谢的景象,暗示了春天的逝去。
7. 知否,知否?:是词人询问的语气,意思是“你知道吗?你知道吗?”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酣睡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写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当作于词人年轻时期。
那时她还是快乐的,又是酒醉的,又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活泼女子,在她身边还有一个忠诚憨厚的书童(卷帘人)。
然而几年以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词人南渡,颠沛流离,丈夫病死,再加上其它等等的变故,使她的命运充满了苦难。
她后期(南渡以后)的词充满了血和泪,愁与恨,黯谈与悲怆。
而这首词所反映的,只是她早期生活中的一点小小插曲。
海棠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美丽、高贵和青春,同时也是女性美的象征。
而在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中,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较早,她独自生活,生活艰辛。
因此,她对美好的事物和回忆有着深深的眷恋,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和担忧。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对未来的迷茫,可能正是《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的创作背景。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诗词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朝代:宋代作者:李清照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比较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诗词如梦令赏析李清照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家之一,其诗词以其细腻丰富的情感,节奏自然顺畅的和弦以及抚今追昔的流淌性展现了其高超的文学功底和深沉的心灵内涵。
其著名的《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更是影响了几代人,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如梦令”可以说是李清照的一种创作技艺,这种形式的诗歌由七句组成,以“如梦令”为标题,每句三言,每句中有一个约定俗成的字,如“微雨”,“霜月”等,而另外六句诗则围绕这个统一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李清照的诗歌中,经常出现诸如“春花秋月”,“杨柳青青”,“谁家玉笛暗飞声”等字眼,透过这样的客观内容,描绘出了自然风光中夹杂着自己的婉转情怀,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诗词语言系统。
李清照的“如梦令”更是被称为“小令”,它能在短短的七句话中,充分表达诗人的情感,以及人物的形象,特别是对于抒发爱情的情感时,更是表现出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通过抒情的言语,将诗人的思想表达的淋漓尽致,读者也能迅速地了解到诗人的情感,感染到其中的浪漫和情怀,因此《如梦令》的流传甚广,被广泛欣赏与传播。
李清照的诗词充满了情感和深度,她以客观的内容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每一句诗都能让读者有一种如入梦境般的冲动,吸引住人们的眼球,唤起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够看到自身的情感在诗词中的映射,以及周围的世界。
李清照也经常用“但见新人笑,闻道久客归”来描绘一幅温馨而又有些悲伤的画面,形成一种自然而又深刻的美学审美感。
李清照的诗歌以其宛如梦境般的节奏,细腻而有意味的生活细节,以及浪漫而细腻的情感描述,彰显出她天赋异禀的文学功底,受到许多文学家欣赏和崇敬,令人难忘。
因此,读李清照的诗,不仅可以感受到她细腻的文学功底,更可以进一步探究她的心灵的深沉与复杂,沉浸在梦境般的语言当中,去感受其中的情绪与思索。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女词人,宋代人,她的词作风可谓独具一格,以无名之姿表达出自身的思想,朴实无华,却极具意蕴。
著名的李清照诗词《梦令》便是一例。
梦令,三言,体裁为抒情词,主题即是梦之描写。
这首词,首句笔触有力,奇妙着墨,宛如李清照的梦想就在眼前,读者也可以轻易获取她的思绪。
“空山松子灰,几处早莺争暖”,词中描绘了万物朝生的春意,空山松子灰的几处提醒着春的到来,早莺的争暖也表明着春的靠近。
“谁家新燕啄春泥”,燕子被提及,又极具典故色彩,既有生活中的热闹,也有自然中的温暖。
“我言归鸟家,花落莫相离”,此句借用归鸟家之比,着重表达“相处、不离”的真挚之情,情感真挚丰富。
李清照的《梦令》词体现出她那种梦幻的状态,恰如她的心灵唱和着自然,又微妙地穿越自身的情感,衣衫褴褛,游走在松林小巷,望见宁静春色,心中洋溢着浪漫,这样的感觉平添快乐,也使情绪变得柔和温暖。
古人所言“与其憧憬美,不如实现梦”,李清照在诗词《梦令》中,以雅俗共赏的词句抒发自身的憧憬,令人勾起幽思,也使人梦想。
李清照的《梦令》诗词,就像一股清流,一丝淡薄的香气,在淡雅的唱和中,穿越心中的梦幻之境,然后流传到每个人的心中,将一份纯洁的情怀传递出去,令人得以自由自在地安放心中的情感,感受梦想之美妙。
总之,李清照的《梦令》穿越自然,抒发着梦幻般的诗句,将梦中的美景一一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令人心神怡,感受到一份淡淡的空灵,梦的自由与色彩,使人自由随心去享受一场如梦般的诗词之旅。
浪漫的思绪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赏析
浪漫的思绪李清照如梦令古诗词赏析李清照,宋代女词人,被誉为“词坛第一才女”。
她的词作以其独特的才思和深情的表达而闻名于世。
其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作品是《如梦令》,这首古诗以其旋律动听和感人至深的情感而著称。
本文将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深入的赏析。
《如梦令》的开篇令人心生遐思:“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四句句法简练,意境深远。
雨疏风骤,寥寥几字就勾勒出一个清冷而寂寞的夜晚。
浓睡不消残酒,折射出李清照当时的心境,她或许在这个雨夜婉约寂寞的思索着生命的幻化和世事的无常。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描绘了一种生活的寥廓和人事的无常,豪情与细腻在词中交错呈现。
接下来的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更是用几个词语将人生百味交织在一起。
绿肥红瘦,字面意义上是形容花草草木的盛衰,但在词中却使人联想到红颜的薄命。
这又是一个有关人事无常的描写,也是古时掌故之一部分。
写到后面的“晓来雨过,遍地芳菲”,可以说是对前文情感的回应。
雨过天晴,花开满地,枯草遍野之境消失不见,而一幅美丽的春天到来。
这种对转变的张扬也符合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
正好与下面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依山尽”的豪放情感呼应,模糊了时间与空间的坐标。
最后两句“出时没意绪,捲入旧恨中”则是李清照的真实写照。
她在文字中道出了自己内心的纷扰和思绪的无法释放。
旧恨随时兴起,一时之间又无处可寻,如同飘渺的烟雾一般。
这是人生百态中最真实、最深刻的写照。
《如梦令》以其音节的韵律、情感的流转和思维的链条,将诗人的感受和思考展现得淋漓尽致。
词中那种寥寥几字却能勾勒出千万触动人心的历史场景,使读者产生共鸣。
这是李清照词作的真正魅力所在。
总结一下,《如梦令》这首李清照的古诗,以其凝练而独特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功地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思绪和感受。
通过描绘寂寞而浪漫的夜晚、形容纷扰而细腻的情感以及表达转变和深思的张扬,这首古诗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赏析李清照(1084-1155),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这首词《如梦令》,作者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断(酒后回家),创造一个微醉最佳的境界(误入藕花深处),表现一种豪放潇洒的风姿(争渡,争渡)。
这些都围绕“酒醉”来表现的,酒醉使诗人晕头转向,酒醉使诗人鬼使神差,酒醉使诗人振奋不已。
“酒后微醺乐悠悠”,它给人感觉到喝醉了酒的女诗人生活多么潇洒、柔美、飘逸,英姿勃发。
全词共六句,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一、二两句写溪亭喝酒。
“常记溪亭日暮”,在野外溪边的亭子里喝酒,喝得时间太长了,喝得也稍多了,太阳西沉,天快了晚了,这种荒唐的事至今还记得。
开头点出了喝酒的时间、地点、背景。
“沉醉不知归路”,因为酒喝多了,人晕晕乎乎的,好像感到醉了。
沉醉,是醉到一定的程度,但又有酣乐之意。
这时,连回家的路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酒喝到如此的程度让人担心哪!“沉醉”二字透露出了女词人心底的欢快。
“不知归路”,暗示了游兴沉酣、乐而忘返。
第二层,三、四两句写误入藕花丛中。
酒是喝得是尽兴,天却晚了,不能不回家呀,“尽兴晚回舟”,来时诗人是划着小船来的,回去也要小船划回去呀。
我们好像看到诗人踉踉跄跄从亭子上走下来,解开拴船的绳索,撑开小船向前去。
划呀,划呀,可是,酒喝多了,头脑似乎不太清醒,船到底划向哪里,诗人也许不太明白。
由于酒后发力,用力过猛,小船儿一头撞进了藕花丛中,“误入藕花深处”如行云流水,流畅自然,毫无雕凿痕迹,却将一叶扁舟摇荡于盛放的荷花丛中。
“误入”这里把诗人酒眼朦胧醉的憨态全部写出来,要在平时船划入藕花深处,要出多大的劲呀,今天不知不觉地撞进来了,这里把自己原来的主观愿望与酒后的`神志模糊,作了对比与交待。
又照应开头的“常记”(长久记忆),因为这首词遥追忆。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全文作者翻译赏析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你哪里知道?哎,你可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出典]李清照《如梦令》注: 1、《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绿肥:指枝叶茂盛。
红瘦:谓花朵稀少。
3、【译文】1 昨天夜里,雨点稀疏,晚风急猛,虽然酣睡了一宵,还是余醉未消。
试探地问那卷帘的侍女,她却告诉我说,海棠花还跟原先一样。
唉,你知道吗,知道吗?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译文2: 一阵急风,大雨点疏疏落落地掉下。
一夜好觉,两颊的残余酒意还没有消。
走进来卷帘的侍女,我问她:“院里的海棠怎么样了?”她竟说:“海棠还和以前一样。
”“你哪里知道?你哪里知道?绿叶儿准是挺大挺肥,红花儿可怜又瘦又少。
” 4、李清照生平可见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和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
起首两句,如何理解颇有争议。
盖推以事理逻辑:既然是“浓睡不消残酒”,又何以知道“昨夜雨疏风骤”,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对这两句词,是不能用生活中的简单事理去体会理解的,因为词人的本意实不在此,而是通过这两句词表达无限的惜花之情。
大凡惜花的诗词都言及风雨。
白居易《惜牡丹二首》诗:“明朝风起花应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冯延巳《长相思》词:“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周邦彦《少年游》词:“一夕东风,海棠花谢,楼上卷帘看。
李清照80个字的诗词
李清照80个字的诗词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这首词描绘出一幅美妙的日暮归舟图。
“常记”点明回忆,“沉醉”写出少女的欢快惬意。
日暮兴尽才归舟,又误入藕花深处,慌乱中“争渡”,惊起鸥鹭。
词中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与自然之美,展现出少女时期李清照的活泼天真。
2.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词中通过问答形式,将女主人的细腻情思与侍女的粗疏态度对比。
“雨疏风骤”后的清晨,女主人担心海棠,侍女却浑然不觉。
“绿肥红瘦”以形象的描写,写出暮春景象,也暗示了青春易逝的感伤,体现李清照敏锐的观察力与才情。
3. 《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赏析:此词写少女的娇羞之态。
蹴秋千后的慵懒,“露浓花瘦”烘托出少女的清新娇美。
突见客人,慌乱中鞋都来不及穿,金钗滑落,害羞地跑开却又忍不住回头嗅青梅偷看。
生动地刻画出少女的天真、羞涩与好奇,画面感极强。
4.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词的上阕描绘出秋景中的孤寂,“红藕香残”“玉簟秋”渲染氛围。
独上兰舟盼锦书,下阕直抒相思之情,“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夫妻间的深情。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无形的愁绪具象化,将相思之情表现得细腻而深沉。
5.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赏析:词写重阳佳节的孤独愁绪。
白昼漫长,香炉袅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诗词如梦令欣赏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
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世界。
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传统观念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的少女的天性。
于是有争渡之举。
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
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