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翻译家梁实秋-word范文 (4页)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体验
探究
徐老师尽管相貌古怪,行为乖张,但仍然收 到梁实秋这样的国学大师的敬慕和爱戴,其 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1)敬业爱生、胸怀宽广的人品; (2)有见识、善创新、有作为的素养。
小结(本文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1、欲扬先抑,似褒实贬 2、善抓特征,描写细腻 3、语言幽默,谐趣横生。
品读与探讨
1、文章开头说:“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 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这句话在 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明确:(1)统领全文,概括“我”不能忘记 这位国文老师的原因。 (2)开头简洁,连用两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最”,突出强调了国文老师在我记忆中的 位置,同时也勾起了读者阅读的欲望。
2、作者回忆徐老师时抓住了哪些特征来写的? 倾注了什么样的感情?
3、如何理解本文似贬实褒的写法和作者诙谐幽默的语言? 结合本文简要分析。
明确:1、在文章的开头,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是要褒扬自己的国文 老师,可从文章的第二小节开始,作者不惜笔墨,连用四个小节, 写老师可怕的绰号、怪异的相貌、狰狞的凶笑、不良的习惯…… 但这些看似贬损的描写并无恶意,作者实际上是在通过这些富有 个性特征的描写来突出国文老师的有趣和可爱,同时也与下文写 老师的认真、敬业、爱生形成了表和里的反向衬托,外在的丑正 衬托了内在的美。 2、诙谐幽默本是梁实秋散文的语言风格,本文依然体现了这种风 格。本来回忆自己恩师的文章应该严肃庄重些,但作者偏偏不肯。 他写老师的鼻子,一会说他“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鼻”,一会 说他鼻孔里“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 要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一会又说他“也有时忘了吸溜, 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 真是竭尽调侃之能事。文中这样风趣幽默的描写比比皆是,但毫 无做作之感,真正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
梁实秋1
Thank You!
梁实秋
梁实秋
个人简介 翻译思想 翻译作品 翻译特点 翻著名的散文 家、学者、文学批评家、 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 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 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 千多万字的文字创作,其 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 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 代表作《雅舍小品》、 《英国文学史》、《莎士 比亚全集》。
作品赏析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我可能把你和夏天相比拟?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你比夏天更可爱更温和: 狂风会把五月的花苞吹落地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夏天也嫌太短促,匆匆而过。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有时太阳照得太热,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常常又遮暗他的金色的脸;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美的事物总不免要凋落,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偶然的,或是随自然变化而流转。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但是你的永恒之夏不会褪色,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你不会失去你的俊美的仪容;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死神不能夸说你在它的阴影里面走着,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如果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东西,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此诗就会不朽,使你永久生存下去。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我们先看看朱生豪的译文: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 可是太平淡了也不对,你应该接受你自己的常识的指导,把动作和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 言语互相配合起来;特别要注意到这一点,你不能越过自然的常道;因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 为任何过分的表现都是和演剧的原意相反的,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 始终是反映自然,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 发展的模型。 发展的模型。 梁实秋的译文为: 梁实秋的译文为: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可也别太松懈,自己要揣摸轻重;动作对于语言,语言对于动作,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 都要恰到好处;要特别留神这一点:不可超越人性的中和之道;因为做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 得太过火便失了演戏的本旨,自古至今,演戏的目的不过是好象把一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 镜子举起来照人性;使得美德显示她的本相,丑态露出她的原形,时代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的形形色色一齐呈现在我们眼前。 朱生豪将两个nature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都翻译成了(自然),而梁实秋将其都翻译为 朱生豪将两个 都翻译成了 ), 人性),并在第二个nature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hold, ),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to (人性),并在第二个 后面加上了这样的注释:(原文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其意乃谓演员之表演宜适合于人性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之自然,不可火气太重。今人往往借用此语为写实主义自然主义之脚注,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to 。)在注释里 实误。)在注释里,梁实秋还指出了将 hold, as twere, the mirror up to nature理解为(写实主义)或(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梁实秋 理解为( 自然主义)是不正确的。 理解为 写实主义) 还将\"modesty of nature\"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中 翻译为(人性的中和之道),其中的( ),其中的 还将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 和之道)很容易使人想到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而这些都是与梁实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秋的源于白璧德的文艺思想有着紧密的关联。
翻译家梁实秋
文学思想: 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时,曾选修美国新古典主义大师白璧 德(此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通晓儒道著作。不只是梁实 秋崇拜他,梅光迪、汤用彤、吴宓、陈寅恪、林语堂都是 他的粉丝,同时,白璧德偏爱秩序、稳健、理性,抵触偏 激、冲动非理智的言行)的《十六世纪以后之文艺批评》 课程,在文艺思想上深受白璧德的影响。因此30年代他的 文艺思想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根基于人性。 2:文学家必须保持自由的人格。 3:提倡文学的节制与理性,用理性和节制作为衡量文学 作品优劣的一种标准 。
1937年“七七事变”后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在重庆主持《中央 日报· 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国 民政府教育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立编译 馆翻译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 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 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携妻子游美,在美台两地轮 流居住,其妻辞世后重返台湾。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使得她的贝尔蒙住宅变成了考尔考斯的海滨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代
梁实秋
一.梁实秋的个人简介---陈付萍
二.梁实秋的文学主张与思想介绍---陶莹慧 三.梁实秋的翻译实业----关莹莹
梁实秋先生对“考尔考斯”进行了注释,他认为 “在翻译的时候,双关语非常令人为难,几乎是 无法翻译,如果完全置之不理又觉得对原文不忠, 无可奈何只得加上一个注解,作为交考尔考斯的海滨, 来了无数的求她的哲孙
美学取向
1.文贵在简约
2.发乎情止乎礼 总体上具有含蓄、简洁、典雅的 艺术特征。
2018-2019-梁实秋简介-优秀word范文 (1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实秋简介篇一:作家简介:梁实秋作家简介:梁实秋(1903.1.-1987.11.3)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梁治华,字实秋,一度以秋郎、子佳为笔名。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在该校高等科求学期间开始写作。
第一篇翻译小说《药商的妻》1920年9月发表于《清华周刊》增刊第6期。
第一篇散文诗《荷水池畔》发表于1921年5月28日《晨报》第7版。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
第二年到上海编缉《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同时与张禹九合编《苦茶》杂志。
不久任暨南大学教授。
最初他崇尚浪漫主义,发表不少诗作。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壁德影响较深。
他的代表性论文《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1926年在《晨报副镌》发表,认为中国新文学存在浪漫主义混乱倾向,主张在理性指引下从普遍的人性出发进行文学创作。
1930年,杨振声邀请他到青岛大学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长。
1932年到天津编《益世报》幅刊《文学周刊》。
1934年应聘任北京大学研究教授兼外文系主任。
1935年秋创办《自由评论》,先后主编过《世界日报》副刊《学文》和《北平晨报》副刊《文艺》。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
1938年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平明》。
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
40岁以后着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了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参考文档】梁实秋译 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ord范文模板 (2页)
【参考文档】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ord范文模板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1 暴风雨William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梁实秋译Act 1Scene 1 & ndash ; on a ship at sea , a tempestuous noise of thunder and lightning heard .Enter a shipmaster and a boatswain severally .Master : boatswain !Boatswain : here , master , what cheer ?Master : good , speak to the mariners ; fall to & rsquo ; t yarely , or we run ourselves aground ; bestir , bestir .( exit )Enter mariners ,Boatswain : heigh , my hearts ! Cheerly , cheerly , my hearts ! Yare , yare ! Take in the topsail , tend to the master & rsquo ; s whistle . & ndash ; blow , till thou burst thy wind , if room enough !Enter alonso , sebastian , antonio , ferdinand , gonzalo , andothers .Alonso : good boatswain , have care , where & rsquo ; s the master ? Play the men .Boatswain : I pray now , keep below .Antonio : where is the master , boson ?。
翻译家梁实秋
翻译家梁实秋翻译家梁实秋一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翻译名家简介-梁秋实
14.《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15.《雅舍译丛》(诗文集)198 5,皇冠 16.《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 集、诗3集)1986,远东
http://
14.《谈闻一多》(散文)1967 15.《秋室杂忆》(散文)1969 16.《略谈中西文化》1970 17.《实秋杂文》1970
22.《看云集》(散文)1974 23.《槐园梦忆》(散文)1974
24.《梁实秋自选集》 1975
25.《梁实秋论文学》 1978 26.《梁实秋札记》1978 27.《白猫王子及其他》1980 28.《雅舍小品》(3、4集)198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9.《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 图》英国奥威尔著, 1956,台.正中
10.《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
44,黄河书局 11.《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 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12.《咆哮山庄》(长篇小说) 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 商务
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去台后历任
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主任、英语教研所所长、文学院院长。译有 《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等。
Copyright © by QJXY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
七七事变,离家独身到后方。1938年任国民参政 会参政员,到重庆编译馆主持翻译委员会并担任教科 书编辑委员会常委,年底开始编辑《中央日报》副刊 《平 明》。抗战胜利后回北平任师大英语系教授。19 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语系 教授,后兼系主任,再后又兼文学院长。1961年起专 任师大英语研究所教授。1966年退休。
梁秋实中篇散文
梁秋实中篇散文梁实秋,出生于北京。
中国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文学批评家、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曾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战不断。
旅行我们中国人是最怕旅行的一个民族。
闹饥荒的时候都不肯轻易逃荒,宁愿在家乡吃青草啃树皮吞观音土,生怕离乡背井之后,在旅行中流为饿莩,失掉最后的权益寿终正寝。
至于席丰履厚的人更不愿轻举妄动,墙上挂一张图画,看看就可以当卧游,所谓一动不如一静。
说穿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物。
号称山川形胜,还不是几堆石头一汪子水?我记得做小学生的时候,郊外踏青,是一桩心跳的事,多早就筹备,起个大早,排成队伍,擎着校旗,鼓乐前导,事后下星期还得作一篇《远足记》,才算功德圆满。
旅行一次是如此的庄严!我的外祖母,一生住在杭州城内,八十多岁,没有逛过一次西湖,最后总算去了一次,但是自己不能行走,抬到了西湖,就没有再回来葬在湖边山上。
古人云,一生能着几雨屐? 这是劝人及时行乐,莫怕多费几双鞋。
但是旅行果然是一桩乐事吗?其中是否含着有多少苦恼的成分呢?出门要带行李,那一个几十斤重的五花大绑的铺盖卷儿便是旅行者的第一道难关。
要捆得紧,要捆得俏,要四四方方,要见棱见角,与稀松露馅的大包袱要迥异其趣,这已经就不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所能胜任的了。
关卡上偏有好奇人要打开看看,看完之后便很难得再复原。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很多人在打完铺盖卷儿之后就觉得游兴已尽了。
在某些国度里,旅行是不需要携带铺盖的,好像凡是有床的地方就有被褥,有被褥的地方就有随时洗换的被单,旅客可以无牵无挂,不必像蜗牛似的顶着安身的家伙走路。
携带铺盖究竟还容易办得到,但是没听说过带着床旅行的,天下的床很少没有臭虫设备的。
我很怀疑一个人于整夜输血之后,第二天还有多少精神游山逛水。
我有一个朋友发明了一种服装,按着他的头躯四肢的尺寸做了一件天衣无缝的睡衣,人钻在睡衣里面,只留眼前两个窟窿,和外界完全隔绝,只是那样子有些像是KKK,夜晚出来曾经几乎吓死一个人!原始的交通工具,并不足为旅客之苦。
2019-2020-淡定的中国人 梁实秋阅读附答案-word范文模板 (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淡定的中国人梁实秋阅读附答案淡定的中国人梁实秋如果你起个大早,赶到邮局烧头炷香,柜台前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休想能从容办事,因为柜台里面的先生小姐忙着开柜子,取邮票文件,调整邮戳,这时候就有顾客陆续进来,说不定一位站在你左边,一位站在你右边,总之是会把你夹在中间。
夹在中间的人未必有优先权,所以,三个人就挤得很紧,胳博粗、个子大,脚跟稳的占便宜。
夹在中间的人也未必轮到第二名,因为说不定又有人附在你的背上,像长臂猿似的伸出一只胳膊,越过你的头部拿着钱要买邮票。
人越聚越多,最后像是橄榄球赛似的挤成一团,你想钻出来也不容易。
三人曰众,古有明训。
所以三个人聚在一起就要挤成一堆。
排队是洋玩意儿,我们所谓“鱼贯而行”都是在极不得已的情形之下所做的动作。
《晋书·范汪传》:“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推排而进。
”水不干涸谁肯循序而进,虽然鱼贯,仍不免于推排。
我小时候,在北平有过一段经验,过年父亲常带我逛厂甸,进入海王村,里面有旧书铺、古玩铺、玉器摊,以及临时搭起的几个茶座儿。
我们是礼义之邦,君子无所争,从来没有鼓励人争先恐后之说。
很多地方我们都讲究揖让,尤其是几个朋友走出门口的时候,常不免于拉拉扯扯礼让了半天,其实鱼贯而行也就够了。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到了陌生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便不肯排队,而一定要奋不顾身。
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据说:“让”本是我们“固有道德”的一个项目,谁都知道孔融让梨、王泰推枣的故事。
《左传》老早就有这样的嘉言:“让,德之主也。
”(昭·十)“让,礼之主也。
”(襄·十三)《魏书》卷二十记载着东夷弁辰国的风俗:“其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
”当初避秦流亡海外的人还懂得“行者相逢皆住让路”的道理,所以史官秉笔特别标出,表示礼让乃泱泱大国的流风遗韵,远至海外,犹堪称述。
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
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第一篇: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梁实秋与他的《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台湾《联合文学》记者丘彦明,在梁实秋逝世前几个月曾对梁作全面的采访。
其中谈及梁实秋所译《莎士比亚全集》一事,当时梁实秋激动地说,又是莎士比亚,我已与他绝交。
是的,梁实秋在所译《莎士比亚全集》出版后就声言与莎士比亚绝交。
为什么呢?40大册的《莎士比亚全集》由他一人独力译出,而且后30册是在他56岁以后花10年工夫赶译而成。
整部全集前前后后花去他38年的宝贵人生。
当得知在美国的外孙Macbeth(《麦克白斯》,莎剧之一种)得D不及格时,外公梁实秋回信说:“没关系,根本没有用,曾经误我半生。
” 莎译确实给了梁实秋很大的辛劳。
梁实秋致女儿文蔷的信中说:“一星期校对10本莎氏,可把我整惨了,几乎把我累死了!……译书之苦,不下于生孩子。
”特别是翻译的最后几年,他已60多岁了,身患糖尿病和胆结石,后做了胆囊切除手术。
以老病之躯,对付艰难的莎作翻译,不能不令他痛苦不堪,以致说出愤激之语。
他后几年中病情恶化,年龄增大,对能否顺利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常感力不从心,没有把握。
在致文蔷信中说:“我打算以余年完成此一工作……但是上天是否准许我……我自己也无把握,只有靠你们给我祷告了!”为此,他有时“真恨莎土比亚为什么要写这么多”。
梁实秋的“怨恨”并不是表明他的厌倦,只说明莎译的工程浩大艰辛,此非常人所能体悟。
相反,他对莎氏全集的译成颇感自慰。
他曾说,这件事恐怕是他所能做的“最大的一项贡献”,想到此,“心理的满足非言语所能表达”。
自言:“我这一生有30年的工夫送给了莎氏,我自得其乐而已。
但也有无形的报酬,我从莎氏著作中,培养了一种人生态度,对世界万物抱有浓厚兴趣,对人间万象持理解容忍的心胸。
”梁实秋与莎翁的恩恩怨怨是如何结下的呢?其初,梁实秋与莎著并无深交。
在清华读书期间,读过《哈姆雷特》、《朱利阿斯・西撒》等几个戏,巢林老师教他读魁勒・考赤的《莎士比亚历史剧本事》。
梁实秋 中英简介
梁实秋1903年梁实秋出世在北京。
他的父亲梁咸熙,是一个清朝末年的秀才。
在1915到1923期间他曾就读于北京的清华学校。
之后他在科罗拉多大学学习再往后他踏上了他的研究生学习在哈佛和哥伦比亚大学。
在哈佛大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西方文学批评,受到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影响。
Liang was born in Beijing in 1903. Hisfather, Liang Xianxi, was a Xiucai in the Qing Dynasty.He was educated at Tsinghua College in Beijing from 1915 to 1923. He went on to study at Colorado College and later pursued his graduate studies at Harvard and Columbia Universities. At Harvard, he studied literary criticism under Irving Babbitt, whose New Humanism helpedshape his conservative literarytenets.1926年他返回中国后,他作为一个在几所大学教书的大学英语教授开始了漫长的职业生涯,其中包括北京大学,青岛大学和济南大学。
他还担任过一系列文学副刊和期刊的编辑,包括著名的新月月刊(1928–1933)。
这期间他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显示了白璧德对他的强烈的影响和证明他的人类的生活和自然是适合文学的唯一主题的信念。
最著名的是其中的浪漫和经典,文学与革命,文学的严肃性与文学的永恒。
在这些论著中,他坚持文学的超越阶级和强烈反对使用宣传目的的文学的东西的内在价值。
这些声明和他在中国的雅克卢梭等浪漫主义者的过度影响引发了他和鲁迅之间的论战并让他受到了左翼作家的共同攻击。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小试身手
猜一猜“他”(“她”)是谁?
用50至100字刻画同学外貌或是写 有关同学的一个细节,写好后读给 同学听一听,看看同学能不能猜出 来。
6、最后一节表现了我对徐先生怎 样的感情?
怀念、敬慕
7、联系全文,分析本文的艺术特 色。
? 欲扬先抑 ? 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 ? 语言幽默
三、拓展阅读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问题 。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艾 姆外貌的特征。(2' )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 出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问题1、请根据原文简要描述赛 艾姆外貌的特征。(2' )
答:身材矮小;前额不宽,天庭 欠圆,秃顶,鹰鼻弯长,双眼凹 陷,嘴唇肥厚,脖子粗胖。(2分)
(只答“丑陋”一类概括性词 语而无具体描述不给分,只答出 相貌特征或身材特征的给1分。)
问题2、这一外貌特征是怎样呈现出 来的?请作简要分析。(4' )
答:作者并未直接描写赛艾姆的外貌,而是 通过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诸多方面与众 名人作比较,从而巧妙地使赛艾姆的外貌特 征在读者的心中拼接(组合)而成。(4分)
(答出“作者没有直接描写赛艾姆外貌” 的给1分,答出“赛艾姆将自己外貌特征的 诸多方面与众名人作比较”的给2分,答出 “赛艾姆的外貌特征在读者心中拼接 (组合) 而成”的给1分。答案不必拘泥,意思对即 可。)
3、3—5节,主要写了徐先生什 么样的性格特点?有何具体表 现?
凶狠
4、文章第7节(但是从这一次起……) 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上文表现的是一个古 怪、凶狠的老师形象,下文则是 写徐老师令我受益的内容。
“受益最多”既照应开头,又统 领全文。
5、8—11节写了徐先生哪些教学特色? 自己选辑教材, 注重朗读教学, 作文批改方法独到, 教授许多作文技巧。
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梁实秋介绍
就的文学翻译家和英国文学史专家。
梁实秋,名治华,字实秋,后以字行。他祖籍河北大兴县,
后全家迁至浙江,因其母是杭州人,遂落籍浙江钱塘。1903年1
月6日出生于北京,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享年84岁。
他1915年从京师三小毕业,考入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
成了一个“新月圈”。这一时期他连续发表了《文学与革命》、
《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论鲁迅先生的硬译》等10余篇文
章,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是左翼文坛的
主要论敌,遭到鲁迅和其他左翼革命作家的严厉批评,揭露了梁
实秋鼓吹超阶级论的虚伪性。
1930年秋,他离开上海去青岛大学
在重庆担任教育部特约编辑兼教科书编委会常委、中小学教科书
组主任,主编国文、历史、地理、公民4种用书。这年12月起至
第二年4月,他接编国民党《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离开
《中央日报》后,他继续在教育部教科书编委会任职。1940年教
科书编委会与国立编译馆合并,他改任社会组主任及翻译委员会
主任。1943年起又兼任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讲授西洋戏剧
有《雅舍杂文》、《秋实杂文》、《梁实秋札记》等。终其一
生,写下了2千万字,可谓著作等身。他在文化上的贡献是多方
面的,诚如老舍后文章惠人间。”更值得一提的是,他热爱中国的心至
死不渝。他年逾7旬后曾偕夫人到美国定居,但不愿加入美国
籍,别人不理解,他正声答道:“入美国籍必须宣誓,忠于美利
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出现了一个转折,从此在
艺术上抛弃了唯美主义,在精神上告别了浪漫主义,在文学上改
梁实秋的故事
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的故事梁实秋,北京人。
我国著名学者、教授、文学家、翻译家。
他长于文艺评论,有不少理论性文章,在书评领域有重要建树。
大师梁实秋经典小故事梁实秋出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学校,曾于1921年与闻一多、孙大雨等人共同组织清华文学社。
1923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在科罗拉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求学,专攻英语和欧美文学。
1926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和北京大学。
1949年5月移居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台北。
悠悠山大情,铭铭青岛心国立山东大学校长杨振声师法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思想自由”之办学方针,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在全国广聘名师,到上海时碰见闻一多、梁实秋二人。
求贤若渴的杨振声遂坚邀他们到青岛任教。
杨振声介绍说: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绝不勉强。
于是,在1930年夏天,梁实秋携眷与闻一多欣然抵达青岛进行考察。
在青岛的“半日游览”里,他们沿街所见,绿树成荫,掩映着红瓦楼房,而且三面临海,气派壮观,令人心旷神怡,粱写下“天气冬暖夏凉,风光旖旎,而人情尤为淳厚”的感慨。
一席饮宴后就立即“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
梁实秋被任命为外国文学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成为人才济济、盛极一时的山东大学中又一颗明星。
暑假过后,梁实秋如期来到山东大学。
生活上有情有趣,舒适惬意,尽情享受着海滨生活的慷慨赠与;与此同时,山大刻苦扎实的学风也令其振奋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事业之中。
起初梁实秋主要着手于古书的研究,一方面是为化解当代社会“蔑视经书或是提倡复古”的极端风气,提倡用辩证批判的态度对待古书,另一方面也为自己在山东大学执教做足文学准备。
短短几年,梁实秋逐字逐句地研读完《十三经注疏》、《资治通鉴》、《二十一史》和《杜诗全集》。
梁实秋还特别迷上了杜诗,用两年多的时间苦心搜集到六十多种杜诗版本,几乎全部杜诗都被他“圈点了一遍”,而杜甫所撰写的仇注、钱注、千家注等,他莫不耳熟能详、且能洞烛其利弊。
一代翻译家——梁实秋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梁实秋和韩菁清却用他们 的爱证明,婚姻是爱情的家园。他们一起走过了恩爱的12 年。
梁实秋的“中庸翻译观”
“中庸‛的 人生态度
中西文化双重洗礼 人生态度、思维方 式、文艺思想上
中西结合
中庸翻译观
外国文化 的影响
西方古典主 义严谨、传 统、凝练
与莎士比亚形成了某 种内在精神契合
生平
1938年抗战开始,梁实秋 在重庆主持《中央日报· 平明副刊》。任国民参政 会参政员,国民政府教育 部小学教科书组主任,国 立编译馆翻译委员会主任 委员。抗战后回任北平师 大教授。 1949年到台湾,任台湾师 范学院(后改师范大学)英 语系教授,后兼系主任, 再后又兼文学院长。
生平
1961年起专任师大英 语研究所教授。 1966年退休。曾携妻 子游美,在美台两地 轮流居住,其妻辞世 后重返台湾 1987年11月3日病逝于 台北。
中庸翻译观
和 谐
30自然美、意 蕴美、情感美
O(∩_∩)O 谢谢
《阿伯拉与哀绿绮斯的情书》(散文集)英国密尔顿著,1928, 《结婚集》(短篇小说集)瑞典斯特林堡著,1930,中华 《潘彼得》(小说)英国巴利著,1930,商务 《西塞罗文录》 罗马西塞罗著,1933,商务 《职工马南传》(长篇小说)英国哀里奥特著,1932,商务 《威尼斯商人》 (剧本)英国莎土比亚著,1936,商务 《奥赛罗》(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哈姆雷特》 (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1936,商务 《暴风雨》(剧本)英国莎士比亚著, 1937,商务 《吉尔菲先生之情史》1944,黄河书局 《情史》英国乔治.艾略特著,1945,重庆黄河出版社 《呼哮山庄》 (长篇小说)英国 E.勃朗特著,1955,台. 商务 《百兽图》英国奥威尔著,1956,台.正中 《莎士比亚戏剧集20种》 1967,文星 《雅舍译丛》(诗文集)1985,皇冠 《莎士比亚全集》(戏剧37集、诗3集)1986,远东 《沉思录》 古罗马 马克斯· 奥勒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翻译家梁实秋
一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他除了早期创作一些诗歌外,主要作品是戏剧,现存的剧本共有37部。
莎士比亚的戏剧情节生动丰富,语言精炼优美,对欧洲文学和戏剧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他的诗集也以感情丰富、诗句绚烂而著称,可以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永恒的经典。
莎士比亚戏剧的最早中译本,是田汉的《哈孟雷特》,发表在1921年的《少年中国》杂志上。
之后,1926年张采真译《如愿》,1930年戴望舒译《麦克倍斯》。
然而,在中国翻译莎士比亚的作品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属两人:一位是
朱生豪,一位是梁实秋。
朱生豪从1937年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至1944年
先后译有喜剧、悲剧、杂剧等31种,可惜他英年早逝,有六个历史剧和全部诗歌没有来得及翻译。
梁实秋1930年开始着手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从1936年
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他译的莎士比亚戏剧8种,至1967年最终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共历时37年。
梁实秋是中国独自一人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第一人。
二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批评家、文学翻译家。
他1903年1月生于北京,1915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校,1923年8月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1987年11月3日因心脏病病逝于台北。
梁实秋平生主要有三大成就:一是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他出版的散文、小品、杂文集多达20多种;二是编纂英汉词典,他编写了30多种英汉字典、词典及英文教科书;三是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也是耗时最长、用精力最大的一项工程。
可以说梁实秋不愧为一代文学大师、翻译大师。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梁
实秋的作品并没有在内地继续出版,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发生的文学论争,是在左翼作家和右翼作家之间展开的,
而梁实秋是当时的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也是现代评论派的成员。
1928年《新月》杂志在上海创刊,梁实秋发表文章,提出文学无阶级性,鲁迅和其他左翼作家
多次撰文与之论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梁实秋只身南下,在重庆《中央日报》
编辑副刊,提出文学可以与抗战无关的主张,受到了进步作家的批评。
两次论
争之后,梁实秋在革命阵营和进步人士中的名声不大好。
1948年冬,梁实秋经过痛苦的抉择后作出了众所周知的选择。
他几经周折,辗
转到香港,翌年6月到台湾。
解放后,梁实秋的名字是与“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联系在一起的,尽
管梁实秋翻译和出版莎士比亚的戏剧都比朱生豪早,但梁实秋的译本并没有在
内地流传。
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集》,
共12卷,收莎士比亚31部戏剧,此后内地一直沿用这个译本。
1978年人民文
学出版社又以朱生豪译本为基础,经方平等人补译,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
11卷,所收剧目37部,现在流行的就是这个版本。
然而,梁实秋翻译的《莎
士比亚全集》不仅历时长、工程大,而且尚有鲜为人知的奇特经历。
三
梁实秋在晚年回顾他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经历时说:“使我能于断断续续
30余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者,有三个人:胡先生、我的父亲、我的妻子。
”
其实,翻译莎翁的剧作不是梁实秋个人的选择,而是胡适先生的倡导。
正由于
胡适先生的倡导合乎梁实秋读第一流书的主张,才使得梁实秋接受了这个挑战。
1930年,任职于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翻译委员会的胡适,雄心勃勃地制定了一
个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计划。
胡适共物色五人担任翻译,他们是闻一多、徐志摩、陈西滢、叶公超和梁实秋,计划五至十年完成。
对这样一个庞大计划,梁
实秋从一开始态度就十分积极,他不仅明确答应承担一部分任务,而且拟定了
八条具体实施计划,得到了胡适的首肯。
从此,梁实秋文学实践中极其壮丽辉
煌的诗篇开始了,他个人的命运注定和伟大的莎士比亚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他
没有辜负胡适先生的期望,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年复一年地工作着。
特别是当闻
一多、徐志摩等四人临阵退出,梁实秋便一个人把全部任务承担起来。
胡适先
生对梁实秋的翻译工作一直非常关心,有一次,他赴美国开会,临行前还带了
梁实秋刚译完的《亨利四世》,说:“我要看看你的译本能不能让我一口气读
下去。
”胡适还对梁实秋说,等全集译成之时他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庆祝酒会。
可惜,全集译成开酒会之时胡适已经去世了。
抗战爆发前梁实秋完成了八部莎翁剧作的翻译工作,四部悲剧,四部喜剧。
“七七事变”后,为了躲避日寇的通缉,梁实秋不得不逃离北京,抗战八年间
他几乎中断了莎翁剧作的翻译。
抗战胜利后梁实秋回到北京,在北京师范大学
任教,课余之暇,他又把荒废多年的莎翁剧作翻译工作重新开始。
这时父亲已
满70岁,有一天,老态龙钟的父亲拄着拐杖走进梁实秋的书房,问莎剧译成多少,梁实秋很惭愧这八年交了白卷,父亲勉励他说:“无论如何要译完它。
”
一句话,说得梁实秋心头发热,眼含热泪。
他说:“我就是为了他这一句话,
下了决心必不负他的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