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导航】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借鉴为主:近几年的高
考对该部分内容的考查,
着眼点通常是苏联的经
济建设为中国现代经济
建设提供的借鉴和教训
2.重点呈现: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
的改革
1.从考查内容上看: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
主要体现在苏联领导人的改革政策或外国名人
对苏联领导人采取的一些政策的评价上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仍将是命制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的最佳呈现形式。
隐性介入社会热点,考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
正确地利用计划和市场的问题;如何在发展经济
的过程中保持社会和谐的问题以及苏联的农业
政策留下的经验教训与三农问题
2.从赫鲁晓夫
改革到戈尔巴
乔夫改革
【思维导图】
【备考策略】
本专题中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是考查的重点;从命题方式上看,注重把苏联不同时期的改革作纵向比较或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的调整作横向比较。复习时要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脉络,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符合国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从中体验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创新性、曲折性。
从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角度看,分析理解苏联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国家干预经济模式、西欧福利国家制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利弊,说明其经验教训等仍可能是2013年高考命题的重点。
【主干知识整合】
考点一列宁——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实践
核心词:余粮征集制、粮食税、直接与间接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1)背景:国内战争爆发,苏联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2)内容:农业——余粮征集制;工业——工业国有化;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由国家集中分配;社会劳动——强制劳动。
(3)特点:适应战时需要;具备某些共产主义的特征,否定商品货币和市场规律。
(4)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
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引发了政治、经济危机。
2.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
(1)背景:(见必修二教材)
(2)内容:农业——粮食税;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
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
(3)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间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
(4)意义:①表明苏俄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相同点:
从背景看:都是在面临严重政治、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
改革内容看:都涉及农业、工业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体制角度看:
①所有制方面都是“混合经济”,私有经济、国有经济并存;
②管理方式:市场和计划(行政干预)手段都有;
③分配方式:个人所得和福利分配同在。
从影响看: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社会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统治;
从实质看:都是生产关系的局部变革;都能从国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的区别:
①根本目的:前者是要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是维护资本主义的统治秩序,发展完善资本主义;
②措施:前者核心措施--------国家资本主义;后者核心措施-------- 调整工业,
③特点:前者是在公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
义经济;
后者是在坚持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市场竞争制度的前提下由加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到逐步减少国家干预并辅之以制定经济计划,发展资本主义(但从总体看前者仍
以计划和干预为主、以市场为辅;后者仍但以市场为主、以计划为辅)
④性质:前者是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后者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改革
⑤结果:前者恢复经济、巩固苏维埃工农联盟、有利于苏联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发展了经济、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启发与认识①社会主义体制和资本主义体制都是实现现代化的途径;②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③国有和私有制都是经济形式,资本主义也有国有,社会主义也有私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哪种经济形式占主导;④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为缓和国内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直接受益者是民众,最大受益者是政府和垄断资本家;⑤“ 人民资本主义”的实质是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但企业真正的决定权仍然控制在少数股东手中;⑥现代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高考体验】
1、(2013年课标1,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考点二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核心词: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1.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确立了斯大林经济体制。
2.主要表现: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与专制。
3.评价
(1)积极:使苏联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国资源,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
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抑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成为苏联后来解体的重要原因。
3.世界现代史上的三大现代化发展模式及其特点(见世纪金榜P99)。
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
(1)苏俄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形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美国: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3)中国: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高考体验】
2、(2013年课标1,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