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合集下载

[笔记]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

[笔记]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

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高三复习中外历史基本线索0中国古代史从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六个时期。

第一阶段:先秦(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 原始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分别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兴盛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大发展,从而引发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促使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瓦解。

公元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标志着封建制度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频繁的兼并战争,虽加重了人民的灾难,但也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西周的典章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孔子和儒家思想对后世和东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第二阶段: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00年)第一个封建大一统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

秦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两汉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西汉虽实行郡国并行制度,但封国已是地方行政单位。

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拓展,民族融合不断加快,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

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活跃起来。

丝绸之路开辟。

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生产力有了提高。

秦的统一和统一货币、度量衡的措施,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有了重要发展。

出现了很多领先世界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绚丽多彩,史学、哲学成就辉煌。

此时,佛教传入,道教产生。

这些,对后世和世界文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220年至589年)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南方相对安定,大量南迁的中原农民带来了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与当地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共同开发江南,从而使南方农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阶段特征一、中国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先秦时期(二)秦汉时期(三)隋唐时期(四)宋元时期二、世界古代史时代特征(一)古希腊文明三、中国近代阶段特征(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民族矛盾)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阶级矛盾)(1901年后两大矛盾趋于合流;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四)、分期界标(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同:任务(反帝反封建)、主力军(人民群众)异:领导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指导思想(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前途(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五)、基本线索1、沉沦史:西方列强侵华,与中国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如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一方面进行反侵略反封建的抗争(抗争史),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近代化)的道路(探索史)。

如太平天国运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属于抗争史的内容;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工农武装割据等属于探索史的内容。

【19世纪中后期(1840--1894)】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新式军队诞生(海军、陆军)C.中国外交:由闭关锁国到被迫对外开放(五口通商②经济:A.列强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B.中国经济结构变动a.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近代工业出现:洋务企业、民族工业③思想:A.开始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B.民主思想开始产生(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④社会:易服;报刊;铁路、轮船航运;邮政、电报【19世纪末—20世纪初(1895--1912)】①政治:A.列强侵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清王朝推行新政,但最终走向覆亡。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共17张PPT)

线索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 秦朝:军功爵(军功) 西汉:察举制(孝廉)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才能→家世) 隋朝以后:科举制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设进士科 唐太宗:以明经、进士为主,重视科举,扩大规模 武则天:武举、殿试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明清:八股取士
真 东
东晋:法显取经

唐朝: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明朝:郑和下西洋;海禁
清朝:朝贡外交;闭关锁国
漫画“闭关锁国”
线索八: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分裂与统一
三个分裂时期: ①春秋战国时期;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③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
四个统一时期: ①秦汉时期;②西晋时期;③隋唐时期;④元明清时期
结束分裂局面: ①秦(公元前221年);②西晋(280年);③隋(589年);④元(1279年)
线索十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
思想领域
秦朝:“焚书坑儒” 西汉: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魏晋南北朝: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 隋朝:儒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以儒学为主 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韩愈复兴儒学。 宋朝:程朱理学 明朝:陆王心学;李贽;八股取士,钳制思想 清朝: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大兴“文字狱”, 文化专制
线索十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
科技文艺
时间 科技
文学
史学
农学
医学
数学 天文地理
艺术
两汉
造纸术
汉赋、乐府诗
司马迁:史记》《汜胜之书》 班固:《汉书》 《四民月令》
《黄帝内经》、 《神农百草经》、
华佗、张仲景
“勾股定理” 《九章算术》

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

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

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阶段历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翻开每一页,都是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中外历史的发展,那真是个大杂烩,各种文化、人物和事件都交织在一起,像一幅美丽的拼图。

想象一下,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智能手机,这段旅程可真是跌宕起伏,精彩纷呈。

谁能想到,几千年前的中国,农民们在田里耕作,古罗马的士兵们在斗兽场里拼命,竟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同一个目标——生存和繁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说到历史的发展线索,首先得聊聊农业的出现。

大家知道,古代人类可是靠狩猎和采集过日子的,想象一下,那得多辛苦啊,天天追着野兽跑,结果还是一无所获。

不过,自从农业的发明,情况可就大不同了。

人们开始种庄稼,养牲畜,生活也慢慢有了保障。

就像现在,我们去超市买东西,根本不用担心吃不饱,这全是历史的馈赠啊。

再说说文明的起源,几大古文明如古埃及、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古中国,都是在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这些地方的人们,开始发明文字、建造城市,文明的火花就在此刻点燃。

接着咱们得聊聊思想的碰撞。

古希腊的哲学家们那叫一个风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各种思想纷纷冒出来,真是百花齐放。

这些思想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明灯,照亮了后世的道路。

反观中国,孔子、老子、庄子等人的思想,也在这里大放异彩,儒家、道家、墨家,各种学派纷纷登场,咱们的祖先也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真是个思维的盛宴。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中世纪,那可真是个传奇的时代。

黑暗中总有光明,骑士和城堡、十字军东征,听起来就像电影里的情节。

但实际上,真是个充满斗争与信仰的时期。

中国的唐宋也不遑多让,诗词歌赋、茶道瓷器,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想象一下,唐朝的盛世,长安城里灯火辉煌,商贾云集,简直是人间仙境。

然后就到了文艺复兴,哦,那是个让人心潮澎湃的名字。

艺术和科学的复兴,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天文、地理的进步,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中国的明清时期也不甘落后,瓷器、丝绸、四大名著,这一切都是历史的馈赠,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共17张PPT)

人教版必修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古代史线索梳理(共17张PPT)

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 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一年分 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 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一条鞭法
明朝 田赋徭役杂税合并,分摊在田亩上,征银两 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摊丁入亩
清朝 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 促进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线索十三: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发展
隋唐
印刷术、火药、 赵州桥
唐诗
贾思勰 《齐民要术》
书法:“书圣”王羲之 祖冲之圆周率 《禹贡地域图》 绘画:顾恺之
孙思邈、 《唐本草》
僧一行测算本 书法:“颜筋柳骨” 初子午线 绘画:“画圣”吴道子
宋元 指南针、活字印刷
术、火药用于军事、 宋词、元曲
《梦溪笔谈》
司马光 《资治通鉴》
王祯《农书》
明朝 宋应星《天工开物》 《永乐大典》
司母戊鼎 陶瓷业
纺织业
原始社会:养蚕缫丝 西汉:开辟丝绸之路,丝织品远销欧洲 隋唐:出现缂丝技艺 宋朝:棉花传入中国 元朝:黄道婆革新防治技术 明清: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原始社会 陶器
秦朝 兵马俑
东汉 青瓷
魏晋 白瓷
唐朝 唐三彩
宋朝
五大名窑、 瓷都“景
德镇”
元朝
青花瓷 (彩瓷)
明朝
斗彩、五 彩
清朝
粉彩、珐 琅彩
思想领域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
学派
儒家
道家 墨家 阴阳家 法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墨子 邹衍 韩非
思想主张 思想核心“仁”;施行“仁政”,恢复周礼;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等 性善论;提倡“仁政” 性恶论;隆礼重法 辩证法;无为而治 崇尚逍遥自由 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了“尚贤”的政治主张 提出“相生相胜”理论,代表了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思想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思维导图:2024年中考历史总复习:基于教材的单元线索思维导图(19页)

制度
步 酝酿 入 近 代 制度
确立
资本 主义 时代 曙光
早期 资产 阶级 革命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思想基础:文艺复兴
经济动力:新航路的开辟
英国
工 业
生产力大 大提高
美国

法国

社会面貌
发生变化
世界近代的殖民侵略 与人民抗争及国际共运与资产阶级统治的加强

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




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西藏: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班禅
趋进
) 时 期
巩固 边疆
新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 将军
衰一 弱步
巩 固
中外 交往
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
青铜工艺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指南针 火药



古代数学
《九章算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重庆谈判
双十协定
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

解放
战争
国民党进攻 中原解放区
(爆发)
转战 陕北 (防御)
挺进大 别山 (进攻)
三大
渡江
战役
战役
(决战) (胜利)
近代经济和社会生活及科技与思想文化


近代经济
经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生活变化





科学技术




思想文化

中国古代近代史 期末复习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中国古代近代史 期末复习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东汉、 宋朝 清朝 元朝
透视中国封建社会两大政治基本矛盾
1、隐含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2、发展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
断削弱;相权不断削弱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并达 到顶峰。
(一)中国古代政治
5.边疆治理
(1)中国古代经略边疆的措施 秦朝 修长城
治理方式:册封、战争、设立管理机构、联姻等 特点:方式多样、以和为主、因地制宜、因俗而治
中外历史纲要 (上)
族 交融
1-4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一、中国古代史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殷 镐京
洛邑 封建社会
咸阳
长安
洛阳
长安 长安
汴京/开封 临安 大都 应天→ 北京 北京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总趋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政治
1.中央制度:(1)秦朝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①皇帝独尊; ②皇位世袭; ③皇权至上
皇帝
百官之首,协助皇 帝处理全国政事
主管军事 (虚职), 负责管理全 国军务
太尉
丞相
御史 大夫
互不相属、相互
配合、彼此牵制,
军政大权集于皇
帝一身
副丞相,
执掌奏章、 下达诏令、
三公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消极:后期束缚人思想、阻碍个性自由发展和近代自然科技的进步。
壹 政治制度
4、监察制度
秦朝:御史大夫(中央设立,监察百官) 西汉:刺史(地方设立,监察地方官) 北宋:设通判(地方设立,监察知州) 历代常设监察机构:御史台、谏院、都察院等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19年) 15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19年) 15ppt

国民抗争史
六、新文化运动 1.兴起 (1)开始: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新青年》。 (2)主要阵地: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2.主张 (1)拥护“德先生”(民主),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2)拥护“赛先生”(科学),反对旧艺术、旧宗教。 (3)反对国粹和旧文学,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
洋 务
代表人物
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运 动
主要内容
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
——“自强” ——“求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评价
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 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 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国民抗争史
四、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盲目排外) 3.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天京事变
最终失败
1851
背景
金田起义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 思维导图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知识点 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1课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内容提要】文明的起源实质上就是国家的起源。

工具的使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原始农业的出现奠定了文明的基础。

随着剩余财富的出现,社会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阶层分化(尤其是贫富分化)加剧,文明走向产生。

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与夏朝,或许正是中华文明的产生时期。

商周时期,中华文明得到初步发展。

【框架线索】【知识体系】一.文明和文明的起源1.文明(1)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2)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3)进入文明社会的最根本标志是国家的出现。

2.文明的起源(1)文明起源最根本的标志是社会开始出现贵贱、贫富的分化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 出现了脱离劳动、专门从事管理职能的阶层。

(2)剩余产品的积累是文明起源的物质基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也是文明起源的历史前提。

二.追溯文明起源的方法1.信史时代:以传世文献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考古研究。

2.传说时代:以考古研究为主,辅之以必要的历史传说。

三.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中华先民的出现——旧石器时代的到来(1)工具的使用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点。

(2)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器,一般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两个时代。

(3)我国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有数百处①典型文化遗址: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70-20万年的北京人②物质生产水平: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已经学会用火。

③社会发展程度:过着群居生活;晚期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2.中华文明的奠基——新石器前期的发展(1)新石器时代是指以打磨结合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从公元前1万年开始。

(2)所谓新石器革命,就是农业革命。

(3)新石器早期(距今1万年-7000年前)——我国原始农业出现,早期先民走向定居。

①全国文化遗存:1万多处,分布广泛②物质生产水平:石器打磨结合;大量使用陶器;原始农业出现,开始饲养家畜。

初中历史线索表

初中历史线索表

世界史学好历史需要掌握哪些历史事实: 概况:时间、地点、人物和经过(识记) 背景: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条件(分析) 评价:意义、地位和影响(理解)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更加对立、突出 英国宪章运动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巴黎公社1871年 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1836-1848中国史(1)识记的基本知识:首先了解历史三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其次要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第三要了解历史朝代更迭的顺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前770年前221年前202年220年581年建立618年夏朝商朝西周东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禹汤周武王春秋战国嬴政刘邦三国鼎立589年统一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世袭制盘庚迁殷分封制(前770年-前476年)(前475年-前221年)张骞通西域与丝绸之路北魏孝文帝改革开大运河玄奘西游天竺鉴真东渡日本商鞅变法文成公主入藏中国第一个王朝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统一中央集权封建国家大一统政权分立民族融合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青铜时代907年960年1271年1368年1636年五代十国宋元明清1276灭南宋废行省设三司努尔哈赤建后金;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北宋南宋行省制度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960年-----1127年----1276年回族的形成戚继光抗倭设置驻藏大臣辽、西夏、金、蒙古并立设宣政院管西藏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八股取士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几个政权并立统一疆域广阔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经济重心南移尧舜禹夏西周中国史(2)中国近现代史 名词解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外国帝国主义控制下,在政治上经济上失去独立,封建经济逐步瓦解而资本主义因素已经发展为一定的社会状态,但并不是独立的社会经济形态。

外国帝国主义入侵封建社会后形成。

侵略 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打开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中国市场,倾销 英国、法国主凶 侵略扩张道路 八国联军:英法美德俄意日奥 产品,掠夺原料 英国发动美国、俄国帮凶1840年—1842年1856年—1862年 1865年 1894年-1895年 1900年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阿古柏入侵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839年 (关天培) 英法联军 火烧圆明园 黄海战役 (邓世昌) 攻陷北京 虎门销烟 结果: 俄国 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回归 林则徐 《南京条约》 左宗棠收复新疆 1842年 1895年 1901年 中国近代史开端,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反抗 19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 1898年 洋务运动 “师夷长技”(魏源《海国图志》) 戊戌变法1851年------1864年 代表人物:中央:奕訢 地方: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藩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太平天国运动(人民) 口号:“自强”(军工企业) “求富”(民用工业) 公车上书 《万国公报》强学会 得到光绪支持洪秀全 以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为中心,兴办了许多近代企业,评价:由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空中课堂中外历史知识线索结构梳理

空中课堂中外历史知识线索结构梳理

空中课堂中外历史知识线索结构梳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空中课堂中外历史知识线索结构梳理1. 介绍1.1 空中课堂的兴起1.2 外历史知识的重要性2. 古希腊罗马2.1 希腊民主政治的起源2.2 罗马帝国的崛起与衰落3. 中世纪欧洲3.1 封建领主制度3.2 十字军东征4. 文艺复兴4.1 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4.2 文艺复兴对欧洲的影响5. 欧洲探险5.1 地理大发现5.2 西方殖民扩张6. 工业革命6.1 工业革命的起源6.2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影响7. 第一次世界大战7.1 帝国主义与冲突加剧7.2 战后和平秩序的重建8. 第二次世界大战8.1 纳粹德国的崛起8.2 盟军对纳粹的战胜9. 冷战时期9.1 冷战的起源9.2 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10. 当代世界10.1 全球化与多极化10.2 当代国际事务与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空中课堂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逐渐兴起。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19年) 15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现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19年) 15ppt

国民抗争史
五、辛亥革命 1.背景 (1)必然性:
①维新运动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20世纪初,民资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⑤“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 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2)偶然性: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


1919
五 四 运 动 爆 发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
发动 时间
1840年
1856年
1894年
1900年
发动 国家
英国
英国、法国
日本
英、法、美、德 意、日、奥、俄
列 发动 打 开 中 国 市 场 , 进一步打开中国 转嫁国内危机, 进一步瓜分中国,
强 目的 扭转贸易逆差 市场
运 动
主要内容
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 民用企业: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矿务
——“自强” ——“求富”
评价
积极作用: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 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 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局限性: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 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国民抗争史
四、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3)反洋教斗争的兴起。 2.口号:“扶清灭洋”(具有爱国主义性质,但盲目排外) 3.评价: (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2)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和 烟 火 在 13 器传入欧洲后,
(2)唐朝末年,火药
世 纪 传 入 阿 对欧洲的火器制
火药 开始运用到军事领
——
拉 伯 地 区 , 造和作战方式产
域。
14 世 纪 初 又 生了巨大影响,
(3)宋元时期,火药
经 阿 拉 伯 人 推动了欧洲社会
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传入欧洲 的变革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
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
(2)四大发明在中国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 总结 (3)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丝绸之路对四大发明的传播提供
了重要途径;四大发明在传播过程中或传播到当地后,都得到了
国航海事业(郑
阿拉伯国家, 的开辟和资本主
针 (2)北宋末年,指 和 下 西 洋 ) 和 海 后来又传到欧 义国家的殖民扩
南针应用于航海 外贸易的发展

张创造了条件)
事业
微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名称
概况
对中国的作用 传播
对世界的影响
(1)唐朝时,中国人
中 国 的 火 药 中国的火药和火
已经发明了火药。
西汉 巩固 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 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
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 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
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 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
隋唐 完善 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实行三省 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
六部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济、社会的发展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

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总体构架及主要线索
首先,我强烈推荐你们购买一本中外历史纲要(下)教材,这份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可以说出绝佳的历史教育价值。

教材的总体构架由有关历史的知识点构成,从开篇到华夏古代,八大部分涵盖了中国古代发展的主要重点,如油田和汉族的建立。

与此同时,该教材还关注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讲解了清朝崩亡、第一次国内革命的背景,深入地探讨了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及领导人制度变迁。

除此之外,它还全面梳理了世界发展及各国之间相互关联的深层次事实,如美国内战、俄国革命、现代世界等。

此外,该教材的线索特别引人入胜。

它采用生动的语言,通过提出大量的关键
话语,丰富的图片让历史变得更加有趣,而由有经验的历史老师编写的正确使用正确的历史术语,突出了重要论述。

在此基础上,还提供了详细的释义,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总而言之,《中外历史纲要(下)》是一本优质的历史教材,其尖端的结构和高
效的线索共同使它成为学习历史的有效工具。

它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历史,而且也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带来有益的帮助。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知识体系】

统编版部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 上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知识体系】

基于新课标的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知识体系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入关【内容提要】明朝时期,专制集权趋于强化,统一多民族国家趋于稳固。

政治上,废宰相,设内阁,权分六部,宦官专权;海疆治理上,郑和下西洋,从海禁到重新开放海外贸易,西欧殖民扩张,沿海地区受到严重侵扰;内陆边疆治理上,明朝和蒙古关系的演变,明朝对西藏的有效治理,满洲的崛起与明清易代。

【框架线索】【知识提纲】一、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宰相制度的废除1.背景:明太祖加强专制皇权的需要2.影响:加强了专制皇权,皇帝的工作压力增加(二)内阁制度的建立①明成祖时选拔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②明宣宗时期,内阁大臣获得“票拟权”1.主要职能: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2.意义:专制皇权强化(三)宦官专权主要职能: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西厂。

二、海疆治理(一)郑和下西洋1.过程:15世纪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郑和率领船队先后7次远航2.影响:积极方面: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在资金、装备、技术等方面大大领先于半个多世纪之后欧洲远洋航海家的航行。

消极方面:其目的主要是“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禁与“倭乱”1.原因:明朝中期,朝廷出于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的目的,严厉禁止海外贸易。

2.结果: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出没沿海,烧杀抢掠。

造成巨大破坏。

3.应对举措:一方面派遣大将戚继光等人平倭,一方面逐渐放松了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东南沿海的形式才稳定下来。

(三)西方殖民者的侵扰1.16世纪中期,葡萄牙通过贿赂的方式获得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2.明朝末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一)明朝与蒙古1.明中期,瓦剌和鞑靼不断威胁明朝北部边防2.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②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③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的成功运用;④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进程中,中国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兴起的阶段(前资本主义时期)(14—17世纪初)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①1937年“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②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实行全民族的抗战;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949年)
①二战后美国欲称霸世界,对华推行“扶蒋反共”的政策;②国民党政府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③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决裂与中共并肩战斗;④中共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956年)
①巩固政权的斗争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②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③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④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年底—196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中共从理论到实践探索出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逐渐走向成熟(遵义会议);②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4—1936年);③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东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1935年又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④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高中历史时间线索【超有用!!】

高中历史时间线索【超有用!!】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 世纪 世纪——公元 世纪初) 公元4世纪初 古希腊罗马(公元前8世纪 公元 世纪初) 基本特征:奴隶民主政治形成发展;智者学派, 基本特征:奴隶民主政治形成发展;智者学派,欧洲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世界近代史(公元14世纪 世纪——19世纪初) 世纪初) 世界近代史(公元 世纪 世纪初 基本特征:资产阶级确立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 基本特征:资产阶级确立统治、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形成;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使世界的联系越密切;工业革命出现, 殖民扩张,使世界的联系越密切;工业革命出现,资本主义世纪市场 开始形成;手工工场进入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发展; 开始形成;手工工场进入蒸汽时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发展;资产阶 级的自由、平等、进化论等思想形成与实践。 级的自由、平等、进化论等思想形成与实践。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世纪初 世纪初——19世纪末) 世纪末) 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9世纪初 世纪末 基本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基本特征: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纪市场最终 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纪范围内确立; 形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纪范围内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并不断高 涨。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 世纪前期 世纪前期) 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时期(20世纪前期) 基本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基本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开始向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成功,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在 苏建成;法西斯主义形成并发动二战最终走向灭亡。 苏建成;法西斯主义形成并发动二战最终走向灭亡。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基本特征:日欧经济恢与高发;区域集团开始形成; 基本特征:日欧经济恢与高发;区域集团开始形成;世界政治经济一体 化加强;冷战形成与发展; 化加强;冷战形成与发展;美苏争霸 八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 八十年代后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 基本特征:美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冷战结束、苏东巨变、 基本特征:美国经济恢复与发展;冷战结束、苏东巨变、社会主义运 动受挫;区域化、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动受挫;区域化、全球化、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中考历史 知识专题探究五 中外民主与法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革命实现“第一步”的标志性 事件是什么?“第二步”在我国是如何实现的?
标志性事件:新中国的成立。实现途径:通过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 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在 哪一次会议上诞生的?并指出这部宪法的性质。
法典》构成,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
(1)英国: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英国逐步 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美国:①1787 年宪法:确立美国为联邦制国家,体现了 资本主 三权分立的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相互制衡,开创了 义性质 美国民主政治的先河。②《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2 年颁 布,解放了美国黑人奴隶。③《全国工业复兴法》:1933 年 颁布,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④《社会保障法》: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二 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 宪法草案初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历时 3 个月、上亿民众参加的讨论 和修改。1954 年 9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 ——摘编自郭大钧《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 社会主义诞生 社会主 (2)1917 年,苏联颁布《和平法令》,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 义性质 (3)1936 年苏联颁布新宪法,标志着苏联成为工农社会主义国 家
角度一:关系类 1.民主与法治同经济建设之间有什么关系? 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民主与法治是经济建设的有力保障,经济建设反 过来也会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发展和完善。
角度二:影响类 2.结合历史上各国的民主与法治建设实践,谈谈民主与法治建设有何影 响? (1)民主法治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2)民主法治建设是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 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 (3)民主与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保障人民利益和需求的必然要 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2、奴隶社会: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二、世界近代历史的总体框架(1)时间:按现行教科书和考试说明的叙述,从16世纪前后(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

现行教科书中大致分为两大时期:A、工业革命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思想解放: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初步拓展: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代议制在英国美国初步确立:必修Ⅰ专题七第一、二课)。

B、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思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开始盛行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代议制的扩展:必修Ⅰ专题七第三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2)根本属性: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3)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内容特别多);民族主义(民族解放)发展史(如北美独立战争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近代前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Ⅰ专题二第一、二课);社会主义发展史(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近代社会基本特征: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必修Ⅱ专题五);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必修Ⅰ专题七);C、自主命运的公民取代了效忠于人的臣民(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

这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历史的主体——人本身。

三、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中国近代史.....)的框架结构按照《考试说明》“近代中国”在教科书体系中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二、三,必修Ⅱ专题二、三、四,必修Ⅲ专题三。

“选修4毛泽东”。

而本讲以必修Ⅰ专题二为核心展开。

(1)政权更替(联系第三讲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或国民党政权1927-1949年)(2)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社会性质转变,进入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考典型试题是11卷38题。

(3)社会性质....(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这个判断具有普遍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4)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5)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6)革命性质:.....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依据是革命任务)(7)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说明: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必修ⅢP70 说明:这个判断来自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P56 (8)四条发展线索A、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侵华史或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B、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C、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结构很复杂);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上以工业化努力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中外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

这两个领域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进步与发展。

体现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共同性。

必修Ⅱ专题二、专题四(其中的专题四《考试说明》中安排在“现代中国”部分)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

近代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走向近代化或现代化(经济、政治、思想价值、生活方式)。

四、“现代世界”历史基本框架1、时间: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世界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大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世界;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

2、总体线索特征:(1)世界资本主义的广泛深入的发展及内在矛盾的充分暴露。

(必修Ⅱ专题六、专题八)(2)世界社会主义的广泛发展及曲折进程(必修Ⅰ专题八第三课、必修Ⅱ专题七,还包括新中国以来的各方面的发展)(3)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及殖民体系的崩溃(选修4第四单元第一、二课;选修3第一、三单元最后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选修3,必修Ⅰ专题九)A、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和平体系的构建(选修3前三个单元)B、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美苏间的“冷和平”)必修Ⅰ专题九第一、二课。

C、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选修3第五单元)D、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必修Ⅰ专题九第三课。

)(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选修3第六单元,必修Ⅱ专题八)。

(5)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Ⅲ专题七、八的部分内容)五、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核心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内外)、思想文化教育建设)道路的探索”或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自必修Ⅰ专题四和必修Ⅱ专题三标题。

(一)两个历史时期: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探索的准备时期(提供探索的前提条件)2、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修ⅠP70“课前提示”)(二)四个阶段: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标题3、1976年10月至1978年底: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必修ⅠP72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必修ⅠP73、必修ⅡP53(三)核心主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核心概念解析:现代化1、广义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和实践来源于近代的西方,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社会总体发展目标。

指以经济工业化为基础和核心,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做出适应性调整(体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历史进程。

是一个复合多元概念,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工业化、社会城市化、政治民主化、思想价值科学理性化以及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环境的净化等。

2、狭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如土耳其、中国、印度、巴西等)采取适合自己的高效率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说,现代化进程的客观内容,是欠发达和不发达国家在现代国际体系的影响下,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加速社会发展和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过程。

”3、两种发生类型:原生型和后发型。

前者的典型是英国、美国等,后者的典型是中国、印度等。

世界历史上有“后发优势”一说,已被今天中国、印度等国的发展实践证实。

【内容结构】——一、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角度看(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Ⅱ专题三,兼涉必修Ⅰ专题九第2课、必修Ⅱ专题四以及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1、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模仿苏联经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2、1958—1976年:社会主义工业化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通过群众运动和阶级斗争等方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农村生产关系调整。

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3、1978年至今: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方式,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新时期。

必修Ⅱ专题三第二、三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五课4、现代中国人社会社会生活变迁必修Ⅱ专题四二、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角度看(政治现代化)(以必修Ⅰ专题四为主,兼有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1、1949—1956年: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创时期:三次会议,两个文件,三大政治制度。

2、1956—1976年: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选修4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1957年报告P102);“文化大革命”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破坏。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民主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82年宪法及宪法修正案;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成为治国方略。

4、改革开放新时期国家统一的新构想:“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三、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角度看(文化价值现代化)(主要在必修Ⅲ专题四、专题五同时参考选修4第五单元第4、5课)1、毛泽东思想的发展2、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3、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Ⅲ专题五四、从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角度看(中国和世界的互动或称中国自主融入全球化的历程)(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五,兼涉专题九以及必修Ⅱ专题专题八、选修4第五单元毛泽东、邓小平)对外关系主要涉及政治和经济两大方面,总体目标是创设和平的国际环境,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体现内政决定外交,外交为内政服务的原理。

1、1949—1955年: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实践)。

2、1956—1976年:中国外交的困境、突破与发展(外交实践的重大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