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基本线索框架
一、总体了解中国古代史进程: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
二、世界近代历史的总体框架
(1)时间:按现行教科书和考试说明的叙述,从16世纪前后(1500年前后)至20世纪初。现行教科书中大致分为两大时期:
A、工业革命前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思想解放: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出现和初步拓展:必修Ⅱ专题五第一、二课;代议制在英国美国初步确立:必修Ⅰ专题七第一、二课)。
B、两次工业革命时期(思想解放:自由主义思想开始盛行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必修Ⅱ专题五第三、四课;代议制的扩展:必修Ⅰ专题七第三课;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2)根本属性:资本主义(经济、思想文化、政治)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3)三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史(主线,内容特别多);民族主义(民族解放)发展史(如北美独立战争必修Ⅰ专题七第二课,选修4第三单元第二课;中国近代前期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必修Ⅰ专题二第一、二课);社会主义发展史(必修Ⅰ专题八第一、二课,选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
(4)近代社会基本特征:
A、商品经济取代了自然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必修Ⅱ专题五);
B、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了王室家族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必修Ⅰ专题七);
C、自主命运的公民取代了效忠于人的臣民(必修Ⅲ专题六第二、三、四课)。这包含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历史的主体——人本身。
三、总体了解近代中国历史(
...................中国近代史
.....)的框架结构
按照《考试说明》“近代中国”在教科书体系中主要在必修Ⅰ专题二、三,必修Ⅱ专题二、三、四,必修Ⅲ专题三。“选修4毛泽东”。而本讲以必修Ⅰ专题二为核心展开。
(1)政权更替(联系第三讲古代中国王朝更替):晚晴(清王朝政权1840—1912年)→1912-1949年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或北洋政府1912-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或国民党政权1927-1949年)
(2)三个重要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近代史开端,社会性质转变,进入民主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新旧民主革命转换的标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不是“完全胜利”,中国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高考典型试题是11卷38题。
(3)社会性质
....(将1840—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的主要依据,这个判断具有普遍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主权遭受侵犯,又保留了部分国家主权;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这两个层面都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
(4)两大基本矛盾:中华民族与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
(5)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
↓
(6)革命性质:
.....反侵略(反帝)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依据是革命任务)
(7)革命的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年鸦片战争—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侵略反封建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新中国诞生;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
民大众的反帝封建革命)
说明:按照毛泽东的观点,“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必修ⅢP70 说明:这个判断来自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 P56 (8)四条发展线索
A、列强侵华,将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侵华史或屈辱史);必修Ⅰ专题二
B、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历史(抗争史);必修Ⅰ专题二
C、中国志士仁人探索国家出路(发展前途——近代化)的历史(探索史:结构很复杂);必修Ⅰ专题三;必修Ⅲ专题三、四;选修4中的孙中山、毛泽东
D、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济上以工业化努力为主要内容的近代化或现代化)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历史(生活方式的近代化,中外文明的碰撞与交流、融合)。这两个领域的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社会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的进步与
发展。体现了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共同性。必修Ⅱ专题二、专题四(其中的专题四《考试说明》中安排在“现代中国”部分)
说明:四条线索交互作用,第一条线索代表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当然要注意殖民主义“双重历史使命”的问题);第二、三、四代表中国社会的“上升”。近代中国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是走向近代化或现代化(经济、政治、思想价值、生活方式)。
四、“现代世界”历史基本框架
1、时间:20世纪初期以来的世界历史,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标志,分为两大时期——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时期的世界;二战结束以来的世界。
2、总体线索特征:
(1)世界资本主义的广泛深入的发展及内在矛盾的充分暴露。(必修Ⅱ专题六、专题八)(2)世界社会主义的广泛发展及曲折进程(必修Ⅰ专题八第三课、必修Ⅱ专题七,还包括新中国以来的各方面的发展)
(3)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及殖民体系的崩溃(选修4第四单元第一、二课;选修3第一、三单元最后一课;必修Ⅰ专题九第二课)
(4)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历程(选修3,必修Ⅰ专题九)
A、20世纪上半期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国际和平体系的构建(选修3前三个单元)
B、二战结束后至90年代初,两极格局下的“冷战”(美苏间的“冷和平”)必修Ⅰ专题九第
一、二课。
C、二战后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选修3第五单元)
D、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必修Ⅰ专题九第三课。)
(4)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其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选修3第六单元,必修Ⅱ专题八)。
(5)20世纪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必修Ⅲ专题七、八的部分内容)
五、现代中国历史进程——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的发展进程:核心主题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内外)、思想文化教育建设)道路的探索”或称之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这个主题来自必修Ⅰ专题四和必修Ⅱ专题三标题。
(一)两个历史时期:
1、1949年10月—1956年底: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探索的准备时期(提供探索的前提条件)
2、1956年至今: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修ⅠP70“课前提示”)(二)四个阶段:
1、1949年10月—1956年: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2、1956年—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两个十年)必修Ⅱ专题三第一课标题
3、1976年10月至1978年底: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必修ⅠP72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必修ⅠP73、必修ⅡP53
(三)核心主题:“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四)核心概念解析:现代化
1、广义的现代化:“现代化”的概念和实践来源于近代的西方,是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社会总体发展目标。指以经济工业化为基础和核心,带动整个社会发展做出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