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与文化
第二章 客家方言
普通话 蔬菜 力气 灰尘 公鸡 母牛 扫墓 睡觉 吃饭 吃早饭 吃午饭 吃晚饭 行走 穿衣 洗澡
客家话 菜蔬 气力 尘灰 鸡公 牛嫲 醮墓 睡目 食饭 食朝 食昼 食暗、食夜 行路 着衫 洗浴
三、客家方言的文化意蕴
1.客家人对民系文化的保护与坚守 “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2.客家方言具有极强的民系凝聚力。 “亲不亲,客家言”。胡文虎发起成立“南洋客属
三、台湾客家话
• 1.分类: • 四县腔、海陆腔、大埔腔、饶平腔、诏安
腔 • 2.四县腔:兴宁、五华、平远、蕉岭 • 3.桃、竹、苗、屏东六堆
时间 人称
形容 词
普通话 客家话 天亮 天光 名 上午 上昼 词 中午 昼边 下午 下昼 晚上 夜、暗哺 爷爷 公哒 父亲 哒哩 行 哥哥 老拔 为 妹妹 老妹 男孩 俫子 女孩 妹子 客人 人客 热闹 闹热 要紧 紧要
二、客家方言的特点:
保存了大量唐宋时期中原音韵和词汇,母语。 差异体现在: 1.南北方地域的差异,带来语言的差异: 种地——种田;碾子——砻、磨;秸秆——芦箕 2.受赣方言词汇影响
天亮(天光)、水稻(禾)、房子(屋) 3.受百越族语言影响:土俗字、语法习惯 土俗字:娓。母亲(阿娓)、祖母(娭毑) 语法:修饰词放在中心词后面。公鸡、母鸡—— 鸡公、鸡嫲;再吃一碗——吃一碗添; 词缀:前缀字无意义。去赶墟——来去赴墟
第二章 客家方言
• ——客家民系的主要标志之一汉族八大方言• 北方方言 • 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 • 粤方言 • 闽北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
一、客家方言的形成
• 唐五代是客家方言的孕育时期。 • 北宋时期,客家方言形成。 • 到南宋后期,“在赣南、闽西、粤东
形成了一个特殊方言区——客家方言 区”(谢重光《福建客家》),标志 着客家民系正式形成。
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
&学教育2。
1808梅州客家方言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创新®分裊杆刘車抵毛政才内容摘要:梅州话被称为客家方言的“标准语”,具有特殊的交流沟通、文化传承、文化认同等多重价值,但是 在调查发现其处于逐渐萎缩的不利境地,需给予加大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力度。
本文在简要概括了梅州客家方 言现状的基础上,从社会变革造成的冲击和文化传承、保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出发,针对性的分析了其越 发式微的原因,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梅州客家方言传承保护路径探索客家属汉族的七大民系之一,其历经五次大规模南迁,杂融 了畲、峒等山区少数民族等形成 的民系,主讲语言为客家语,是汉 语七大方言之一。
同时,它也是客 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之一。
主要分布在粤东、粤北、闽西和赣 南等地区。
由于梅州被称为“天下 客都”,梅州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 的典型代表,梅州话也顺理成章 成为客家话的典型代表。
目前学 界关于梅州客家方言调査研究的 成果已有不少,本文重点关注现 代世情、国情下客家方言传承、保 护、发展、创新中遇到的瓶颈及其 解决路径等。
一.梅州客家方言生存现状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世界,需要多样性的文化支撑。
方言是 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方言 即捍卫乡土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 发展、社会变革,方言文化出现衰 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梅州客家 方言也不例外。
虽然梅州客家学 以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受到众多文 史学者的追捧,但是其传承发展 仍面临着巨大的时代性难题。
而 隐藏在梅州客家方言之中的客语、客家山歌、客家戏曲、客家民 俗等文化瑰宝,也随着时间而慢 慢地流失,从而导致梅州客家方 言的文化孤岛出现。
梅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汇处,下辖两区一市 五县,即梅江区、梅县区、兴宁市、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平远县、蕉岭县,属经济欠发达的粤东山 区。
以此为基础将梅州客家方言024分为“嘉应小片和兴华小片。
嘉应小片包括梅州市区、梅县、蕉岭、平远。
客家方言和文字: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客家方言和文字: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本文源自南方日报,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客家方言是从汉语语族中分化出来的一个语支,分化发展过程与民系变迁是一致的。
它保留着丰富的古中州汉语音韵和词汇,又融入了大量的南方土著等语言成分,古朴而且生动,承载着人际交流和历史记忆的双重功能,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是珍贵的客家人文财富。
图: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厅内的客家文字“亻厓”前段时间,央视的一档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掀起了一股诗词热。
中国的古诗词,有些用客家话念起来更有味道。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存三代前”,这是晚清诗人黄遵宪对客家话的描写,从中可见客家文化与华夏文明的传承关系。
语言,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标记和烙印。
客家话形成于客家人的迁徙过程中,保留了中原古汉语的主体成分和语音特点,被称为是唐宋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
历史上,客家话曾是太平天国的“国语”,广泛用于其官方文书中。
对于大部分客家人来说,用地道的客家话交流是一件很日常的事,但客家话能否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属于客家人自创的文字有多少?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让我们对过去有更深的理解,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有积极意义。
中原古汉语的“活化石”“宁卖祖宗田,毋忘祖宗言”,这是客家人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一句祖训。
在动荡不安的那个年代,客家人历经了多次大迁徙,在这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环境,创造新生活,唯一没有丢弃的,就是那口口相传的“祖宗言”。
客家人的语言体系既融合了当地土著方言,同时又保留着中原古韵。
“据《客家方言》一书介绍,客家方言雏形是在江西形成的,是南下至江西的北民带来的北方话在楚语中的一支——傒语的基础上形成的,吸收了原山区方言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在闭塞的山区地理环境中发展出古赣语,时间在客家先民迁入赖南、闽西之前(即唐末五代初),使之成为客家方言,随后又随移民延伸至粤东、粤中地区。
目前,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我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海南、香港及台湾部分地区,共两百多个县市。
客家方言与客家文化
东边 的 闽语 区的人便 有 了争夺 生存 空 间的矛
(2)客赣方 言在某些语音 和词汇特 点方 盾 。清 代 末 叶 跟 着 闽南 人 移垦 台 湾 的 客 家
面 的显著 区别 说 明了这样 一 个历 史事 实 :客 人 ,在 台湾 也 同样存 在着 和 闽南人 争夺 空 间
家 人继 宋 末元初 继 续南 下近千 年来 ,由于和 的 问题 。这 种主 客之 间 、闽客之 间的争斗 ,
客家 话不仅 是客家 人 的 日常 交际用语 , 特点反 映 了唐 末至 两宋期 间,客家人 和江 西
【收 稿 日期 】2013~5—2O 【作者简介 】王秋瑁 ,女,1983年生,广 东梅江 区人 ,中国客家博物馆研究部 ,文博馆员。
◆
“老表 ” 曾经长期共 同生活 了几百年 时间。
方面 面 的成 果来 加 以分 析和判 别 。然而术 业
有专 攻 ,本文仅 从语 言的角 度来探 讨客 家文
李 如龙 (1998)指 出,通过 考察 客家 方
言与赣 方 言的关 系、客家 方 言的分 片 以及 客 化 ,认为 从客家 人所 说的母 语一一 客家 方 言
●
家方 言的底层 成分 ,可 以 了解客 家 民系 的一 (客 家话 )出发 ,可 以 了解 到客 家的历 史 、
上 加 以区别 ,而是从 语 言、风俗 习惯 、认 同 从形 成至今 都没 有产生 太大 的变化 (包括 读
感 等方 面加 以辨别 的 。反 过来 ,想要 认识 客 音和 语 言表达 ) ,也 使得 不 同地 方 的客 家人
家 及客 家文化 ,可 以从不 同的角 度进 行观 察 基本 上都 能畅通 无 阻地 交流 。同时 ,这 也 为
客家文化知识
客家文化知识客家是历史上由于战乱、饥荒等原因,中原汉民逐渐南下进入赣闽粤三角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融合而形成的一个独特而稳定的汉族支系。
他们具有独特的客家方言,独特的文化民俗和情感心态。
客家人分布于世界的许多国家和地区,据估计,现在全球约有客家人8000万以上。
赣南、粤东、闽西是客家人的大本营。
赣南又是客家人的最大聚居地,全市客家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1、赣南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从地理上和史实上看,赣南是客家大本营地区接受北方汉民族南迁的第一站。
很多客家姓氏源流资料也昭示,他们的祖先在赣南繁衍生息了若干代,后来才进一步往闽西、粤东迁移的。
中国历史上共有过五次人口大迁移,第一次是两晋时期五胡乱华,中原许多人举族南迁到长江流域;第二次是从唐代安史之乱开始的。
安史之乱,特别是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北方地区长期战乱,而赣闽粤三角区相对安宁,于是大批避乱汉民迁居到这里,成为第一批“客家先民”;第三次是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侵,朝廷南迁,一批批的汉民迁来赣闽粤三角区,他们在这里繁衍生息,并与畲瑶等土著居民发生血缘上和经济文化上的交融,最终形成客家民系;第四次是明末清初,赣南由于受满族铁蹄的蹂躏,后来又发生瘟疫,人口锐减。
而此时闽西和粤东由于人口膨胀,加上清初为对付郑成功反清起义,颁布“迁海令”,封锁了沿海地区,通令沿海居民向内地挤压,人口与土地的再分配形成尖锐的矛盾,于是一部分客民只好携家出走,另谋出路。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又回迁到赣南,与世居赣南的客家交错杂居在一起,从而最终奠定了赣南居民的现代格局。
第五次是近代由于连年的战争,不少客家人从粤东闽西一带迁到沿海,有的移居海外,谋取生路。
这部份人不少成为客家中的富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赣南是客家民系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赣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传统客家文化是以汉民族传统文化为主体,融合了畲、瑶等土著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多元文化。
她具有质朴无华的风格,务实避虚的精神。
客家方言的形成
在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客家大本营内部,虽然中有南岭之隔,但自古以来,不论是由赣南,还是由闽西出发,进入岭南的通道都有数条。
这些通道不仅把赣南、闽西和粤东北地区在地理上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为各自人民的相互迁移提供了条件。
而大本营地区纵横交错的山脉,却把这一地区从总体上天然地分割开来,从而使这里北与鄱阳湖流域分开,东与闽南相阻,南与珠江流域分割。
这一天然独立的地理单元,一方面为客家文化的历史生成提供了空间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客家文化保存其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系个性,提供了保证。
正是粤闽赣三角地区这广袤的山地丘陵地带,相对与外界隔绝,使之成为客家民系、客家文化乃至客家方言的产生与初步形成的先决条件,同时又因为这片区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客家方言受周边的语言文化影响比起其他地区的语言要小得多,客家方言因此进一步发展与定型、成熟。
客家方言的形成原因——地域文化
客家方言它是一种在古汉语基础上独自发展演变并吸收了百越族成份的汉语方言。
客家先民原为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的战乱、饥荒,很早就开始从中原从长江以南迁徙,到北宋末年,有大批中原汉人迁徙到赣南、闽西、粤东交界处,形成以赣江、汀江、梅江流域为中心的连片区域。
地理环境由宽阔的平原变成了偏僻的山丘林地,原有的麦作文化变成了盆地的稻作。
这群社会生活共同体与中原汉人隔离疏远,与当地原住民却往来密切,共同开发了这片山区。
在这种客观环境的变更和客土文化交融下,这一群体的语言发生了不同于中原汉语的变化,既有继承古汉语的一面,又有独自的变化发生。
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有一些不与中原汉语发生相同或同步变化的现象,有自己的发展方式,终于演变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即客家方言。
客家语言习俗欣赏
梅州中学校本课程客家语言习俗欣赏邓文兵目录前言--------------------------------------------------------------------------------------(3) 第一节客家话属性--------------------------------------------------------------------(3) 第二节客家话代表语言与客家方言-----------------------------------------------(4) 第三节客家话的语音特点-----------------------------------------------------------(4) 第四节以谐音取联兆-----------------------------------------------------------------(5) 第五节避讳-----------------------------------------------------------------------------(6) 第六节客家俗语-----------------------------------------------------------------------(6)第七节客家生活谚语-----------------------------------------------------------------(7) 第八节客家歇后语------------------------------------------------------------------(15)附广东省梅州市客家话考试2006年乡试试题-----------------------------(19)客家语言习俗欣赏前言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
从方言角度考察客家民俗文化
族组织习俗便 自然沿袭了传统的汉族宗法制度 和家族结构形式 ,其亲属称谓词的分类与 《 尔雅》 有 明显 的传 承关 系便 不足 为奇 。因此 ,虽然 其 亲属 称谓 中有 不少 俚俗 语词 ,但 与 中原及 他处 汉人 有很 大
厦 门理工学 院学报
21 0 2矩
不同,它们或许来 自当地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 , 但整体称为语与 《 尔雅》 中的 4 种分类并无殊异。
例如 ,客家亲 属称 谓语 中 ,父 系与母 系泾谓 分 明 ,曾祖 父 叫公 太 ,曾祖母 叫婆 太 ;祖父 叫公爹 或 爹爹 , 祖母 叫哀或 唔姆 ;父亲 叫爷 哩、阿叔 、大大 、伯 ,母亲则 叫哩、姆姆或依耶 … 。这其 中的辈 份与 等级 不可逾越 。而从性别差异考 察 ,则男子在家 庭 中显然处 于中心地位 。例如妻子 在称 呼丈夫 亲属时 ,往往 要降低 辈份 ,随子女称 呼对 方 ,甚至 出现老 祖母降两级 随孙儿 、孙 女称呼对 方 的怪 现象 。又者 ,在 辈份 与年龄 不相称时 ,称 呼以辈份为准 ,而不必 顾及年龄 。因此 ,有些六七 十岁 的老爷 爷或老 奶奶 ,遇 到辈
[ 键词] 方言 ;客 家;民俗 文化 关 [ 中图分 类号] K 9 [ 8o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 ]17 4 3 (0 2 2— 0 1 0 63— 4 2 2 1 )0 0 1 — 4
语 言是 民俗文 化 的重要 符号 ,也 是 民俗 文化 的镜 像 。 民俗 文化 的内涵 、仪式 往往 是通 过语 言符号
的一 个个 社会 群体 ,便 主要 靠等 级制 度极 其 森严 的君权 、族权 、父 权 、夫权 实施 统治 。于是在 家族 内 部便 形成 一套 重视 血统 、亲 疏有 别 、长幼 有 序 、等级 分 明 的社 会秩 序 。反 映到 亲属称 谓方 面 ,便要 求
从广西陆川客家方言词汇看客家文化
刚好 aml t武 鸣 ) nan2
点 ,用 砖 块 、水 泥 等 筑 坟 重 葬 ,称 之 为 “做 地 ”。 这 些 独 特 的词 汇 ,不 仅 体 现 了客 家 人 一 直 保 持 着 重 孝 道 、敬 祖 先 的 优 良传 统 ,也 蕴 含 了形 成 这 种 独 特 、隆 重 葬 俗 的 移 民 文 化 。民 国 时期 出 版 的 《赤 溪 县 志 》在 谈 到 “盛 骸 以罂 ”的 原 因 时 就 说 :“疑 当 时 多徙 他 处 迁 居 ,负 其 亲 骸来 此相 宅 ,遂 以罂 盛 而 葬 之 。嗣 又 以 流 移 转徙 之 不 常 ,恐 去 而 之 他 乡 ,故 相 传 为 捡 骸 之 法 ,以 便 携 带欤 。 ”[nl可 见 ,客 家人 的“二 次 葬 ”与 其 迁 徙 密 切相 关
客家方言与文化课程结束收获和体会
客家方言与文化课程结束收获和体会根据调查大部分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年轻一代客家人都不会讲
客家话。
客家话已退缩为家庭使用的语言。
新一代的客家人,客语使用率与流利程度不断降低;不同语群的通婚家庭,也只有夫妻皆为客家人的家里才有较高的客语使用率。
至于工作场所中,则客语几乎已完全丧失了其社会功能,客家族群确实面临语言危机。
很多客家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客话低俗,不雅。
然而,客家人若要别人看得起,就要提起勇气面对其他方言的族群,表现出客家人的优点,来提高形象。
我们是客家人是个事实,客家人就该有权利讲客家话,更有义务讲客家话,承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
我们应该坚信每一种语言都是平等,自足的,没有尊卑之分,应该让别人知道客家人是勤劳、聪明,而且骨头是硬的,客家话是个有智慧,有创作能力的语言。
客家话有悠久的历史,不单完整保留了现在普通话不具备的入声音,其他声调里面还有很多古汉语发音。
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客家话是中国语言的“活化石”。
客家人以前有严格的祖训,比如不和异族人通婚,不会说客家话的人不被承认为客家人,哪怕是客家人的直系后代,如果不会客家话,都不会被承认为客家人,顶多算客家人后裔。
正是这些严格的祖训,客家话才保留至今。
客家话是中国古老的语言之一,曾长期占据官方语言的主导地位,比现代的普通话历史悠久得多。
从雍正二年推广普通话开始,普通话占据官方主导地位不过三百多年而已,而客家话有几千年历史了。
因此,客家话是最不该消失的语言!
现在客家方言分布的地方也只有赣州、龙岩、韶关、河源、梅州、惠州六个地市区。
想听标准的客家方言可以来我们赣南听一听赣南采茶戏,就能深深体会到客家方言的魅力了。
客家文化概论
客家文化概论一、客家文化的定义与内涵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一种独特文化。
它包括客家人的语言、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等方面的内容。
客家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赢得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二、客家文化的历史背景客家文化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移民文化,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由于战乱、灾害等原因,客家人多次南迁,最终在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南方各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三、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客家文化的地理分布主要在中国的闽、粤、赣等地区,以及海外的一些地区。
其中,广东的客家人分布最为广泛,主要集中在梅州、河源、惠州等地区。
福建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区。
江西的客家人则主要分布在赣南地区。
四、客家文化的语言文字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的一种,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一种古老的语言,保留了许多古代汉语的特征,同时也吸收了一些南方方言的元素。
客家人还创造了一些独特的字和词,如“嫲”(婆婆)、“牯”(公牛)等。
五、客家文化的传统艺术客家文化有着丰富的传统艺术,包括山歌、民谣、戏曲、舞蹈、绘画等方面。
客家人喜欢唱山歌,山歌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此外,客家戏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传统艺术形式,如汉剧、闽剧等。
六、客家文化的民俗风情客家文化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婚丧嫁娶、饮食文化等方面。
例如,春节是客家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客家人会进行贴春联、吃团圆饭、放鞭炮等传统活动。
此外,客家人的婚礼也具有独特的习俗,如哭嫁、送嫁等。
七、客家文化的宗教信仰客家人信仰祖先崇拜和家族信仰,这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客家人也有一些其他的信仰,如佛教、道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对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客家方言与客家的历史文化
第二, 南迁之后形成的客家, 由于种 种社会原因, 顽强地保留自己固有的语言和文化, 而江西中北 部的
头毛 ) 头发, 遮 ) 伞, 鼻 ) 嗅, 屎窟 ) 屁股, 伶俐 ) 干净, 笠女麻 ) 斗笠, 扛 ) 抬。
赣语地区由于后来又有大量长江北岸的 人入住, 以及
入往北片的客家人除了后来继续南下粤东粤中的之外就地和原住民早期移民融合成了新地的主人了而且后来还有继续从外地移入的人可见这一带的人口的组成成分相当的复杂因而在这一带并无明显的客家意识内部的凝聚力也不太强闽西的武平上杭永定和赣南的定南全南龙南粤北的翁源大多是从粤东倒流的有较明显的客家意识应划归南片
1998 年第 2 期 No. 2, 1998
2. 南片蟹摄 字大 多读- i 尾韵, 效流 摄字 大多 读 - u 尾韵, 北片不少蟹摄字丢 失了 - i 尾, 效流摄 字读 为- ¡ 尾。例如, 栽菜、猴 头、高潮、朝 拜、报酬、开 头 等等。
3. 古阳声韵字南 片多保留- m、- n、- 韵尾, 北 片则大多三种韵 尾不 全, 不少读 为鼻 化韵。例 如, 寒 天、先生、根本、公安、健康、天山、完全等等。
尾 ) 尾巴、爪 ) 脚爪、间 ) 房间、被 ) 被窝、嘴 ) 嘴巴, 勤 ) 勤快、裤 ) 裤子、柱 ) 柱子、柱头, 村 ) 屋 场, 息 ) 重 孙。
方言的这些共同特点说明了在唐末至两 宋期间, 客家 人和江西/ 老表0 曾 经长期 共同 生活了 几百 年时 间这 个事实。
3. 客方言中有方言特 色的词语多, 赣方言则 较为 接近普 通话。例 如:
4. 与此相应, 古入声韵 字南片多 保留- p、- t、-
k 韵尾, 北片则大多三种韵尾 不全, 不 少读为- ¹ 尾韵 或塞音尾脱落变为阴声韵, 例 如: 白日、集合、八十、六 百、出入、策划、热烈、熟悉等等。
成都东山的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
清泉镇客家人及客家文化简介——静一、客家人由来及分布客家人,是汉族的一支民系,其先民是古代中原地区汉族。
自东晋南北朝、唐末、两宋期间,因战乱(主要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大量中原地区的居民渡过黄下,而迁至南方各省,主要分布在闽、粤、赣等省,为有别于当地土著居民,从而称为客家人。
明末清初,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等原因,人口锐减,而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地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居处山多地少,在清朝政府“湖广填川”移民政策的鼓励下,大规模向川、湘、桂等地迁移。
清末民初,闽粤许多客家人迫于生存压力,远涉海外谋生。
现在我国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西、、、、、澳门等地,总人口约5000万。
海外约有客家人3000万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客家人主要为赣、粤客家人在明末清初时迁入,以东山地区最为集中。
东山,即市区东部龙泉山脉与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
现客家人东山聚居地大致围为:东三环路以东,老成渝路以北,成环路(镇—龙泉)以西,龙路(龙潭寺—镇)以南。
主要包括龙泉驿区北部,新都区、青白江区毗河以南地区,约20余个乡镇50余万人。
二、客家精神及文化传统客家人的历史实际上是迁徙史,在这种流徙不定的生活中,形成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文化传统。
客家精神是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打造出来的。
长期的迁徙、颠沛流离,客家人树立起“四海为家”的思想,以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坚定信念。
客家人受到儒学的传统教育影响很深,加之背井离乡,长期的流浪生活,更体会到宗族、家族合力的重要性,于是敬祖睦宗的思想观念十分突出,聚族而后、修族谱、修宗祠的宗族意识根深蒂固。
客家人先民在饱尝长期离乡背井痛苦之后,更加戚恋家乡,并深刻体会到家、乡、国命运一体,荣辱与共的关系,使爱国爱乡的思想强烈地表现在各个方面。
客家精神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四海为家,冒险进取,敬祖睦宗,爱国爱乡”十六个字,其核心为团结奋进。
客家文化源于古代中原地区,又与长期迁徙的历史和所迁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包括语言、民俗、居住、饮食、服饰、礼仪等方面,但都体现了客家精神实质。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南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以来,客家人极力地保留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使客家文化既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汉族文化,又与时俱进地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
客家文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支流,和广府文化、潮汕文化一样,都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与中原汉族文化在上千年的相互融合中产生的相对稳定的文化。
客家话客家方言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以唐宋汉语为基础,以百越土语为辅助的一种语言共同体,是客家文化最显著的标志之一。
全世界客家人公认的纯正客家话是以梅县话为标准音的。
在梅州,客家话播音已成为广播电视台的一大特色,《客家话方言词典》也已修订出版。
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有很多种类,但主要由情歌、斗歌、即席演唱三大精华部分组成,此外还有习俗山歌、述事山歌、尾驳尾山歌等等。
常用比兴、直叙、比喻、双关等手法,吸收了梅州当地的原瑶、畲民族的民歌表现手法,加上客家语言本身的丰富表现力,显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
客家节日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起源于上古。
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
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
客家农事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
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用溪水,靠河用河水。
皆以水车灌水入田。
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稻。
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
是客家人团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
客家是指哪里
客家是指哪里
客家人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众多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群体。
客家
人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等地区。
客家话是客家人的方言,又称“客家话”或“平埔话”,是一个口头语言,广泛传播于客家区域。
客家的定位
客家是中国汉族人口中的一个重要支系,客家人以固守传统、勤劳实干、重视
家庭为特点。
客家人自称“客家”是因为他们的祖先是从中原地区南迁到南方地区定
居的,经过了长期的适应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客家人的文化特色
客家文化以“重情重义、勤俭持家、重孝悌”为核心价值观,重视家族观念和传
统礼俗。
客家人崇尚尊老爱幼、团结友爱,注重人情味和乡土气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客家饮食文化
客家饮食以“重油重咸”著称,讲究饮食节俭、清淡不油腻。
客家人喜欢吃芋头、腌肉、酿豆腐等独具特色的美食,追求“滋润入味、恰到好处”的口感体验。
客家建筑风格
客家人的传统建筑多为土木结构,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效益,形成了独特的“围
龙屋”、“围屋”等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客家人勤劳朴实、顽强不拔的精神品质。
客家传统节日
客家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节日和习俗,如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中秋赏月等,这些节日是客家人团聚、共享乐趣的时刻,也是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的重要方式。
总的来说,客家作为一个重要的民族群体,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历史传统,
是中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文化传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客家文化PPT课件
CATALOGUE
05
客家人重视家庭,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他们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团结,尊重长辈,关爱子女,维护家庭和睦。
客家人注重社会道德,强调诚实、守信、仁爱和正义。他们尊重传统,遵守社会规范,积极参与社区事务,为社会做出贡献。
社会道德
家庭观念
客家人认为团结互助是实现共同发展的基础。他们注重家族和社区的利益,愿意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在困难时期,客家人会团结一致,共同应对挑战。
政府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客家文化保护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客家文化的知识产权和文化遗产。
教育普及
将客家文化纳入学校教育体系,编写客家文化教材,开展客家文化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对客家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文化多样性
客家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对于历史研究和人类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研究
客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民族团结
客家文化独特的建筑、饮食、民俗等资源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开发
THANKS
感谢观看
客家土楼
以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外观呈方形或长方形,具有家族聚居、团结互助的特点。
客家围屋
以土、石、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外观呈排状,具有整齐、美观、实用的特点。
客家排屋
以客家方言演唱,曲调高亢、激昂,内容多表现劳动、爱情等主题。
客家山歌
以民间舞蹈为主,动作优美、节奏明快,多表现劳动、生活场景。
客家话的语音特点
客家话的词汇特点
客家话口语知识点总结
客家话口语知识点总结客家话是中国南方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江苏等地。
客家话有着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话与其他方言有着明显的差异,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特殊之处。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客家话口语的一些知识点。
一、客家话的语音特点1. 声母客家话的声母较多,有17个。
它们分别是b、p、m、f、d、t、n、l、g、k、ng、h、z、c、s、zh、ch。
这些声母中,z、c、s、zh、ch这几个声母在客家话中的发音与普通话发音有所不同。
例如,普通话中“z”读作/z/,而客家话中读作/ts/。
2. 韵母客家话的韵母相对较多,有36个。
它们分别是a、e、i、o、u、ai、ei、ui、ao、ou、iu、ie、üe、er等。
客家话中的韵母数量较多,且变化丰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同时,其中也包括了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韵母,比如“üe”。
3. 声调客家话的声调有7个。
这是客家话与普通话最大的不同之处。
声调的存在使得客家话的语音更加丰富多彩。
二、客家话的词汇特点1. 多音字客家话中存在大量的多音字。
这些多音字在客家话中的发音和普通话中有很大的差异。
例如,“鸦”在客家话中读作/na/,而在普通话中读作/yā/。
2. 词汇丰富客家话中的词汇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很多基本词汇,还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
这些词汇大多源自客家人的生活和文化,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客家话的语法特点1. 重音客家话的重音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客家话中,重音位置不固定,可出现在词首、词中、词尾,给人听起来有一种韵律感。
2. 语序客家话的语序与普通话有所不同。
在客家话中,一般采用主谓宾的语序,但也有一些特殊的语序现象。
比如,“我去买东西”在客家话中可以说成“我买去东西”。
四、客家话的使用场景客家话主要分布在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是当地人民日常交流的语言。
在日常生活中,客家话用于家庭内部交流、邻里之间的交流、劳作交流、聚会交流等场景。
客家方言是什么
客家方言是什么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族中的一种方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特别是广东、
广西、福建、江西、湖南、台湾等地。
客家方言是汉语的一种分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语音特点
客家方言的语音特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声调系统:客家方言通常有七个声调,声调起伏较大,是客家方言
的重要特征之一。
2.音韵特点:客家方言的音韵系统相对复杂,包括元音韵母的变化较
多,有许多变调现象。
3.辅音特点:客家方言的辅音系统较丰富,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形式多
样,具有一定的特色。
词汇特点
客家方言的词汇主要受其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影响,表达方式简练、生动,
富有土地特色和风土人情。
客家方言中有许多特有的词汇,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
语法特点
客家方言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句式简练清晰。
客家方言的语法规则较为简单,但也有一些独特的语法现象,如动词的时态变化较为灵活,语序灵活多变等。
传承与发展
客家方言作为一种少数民族语言,面临着继承和发展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和文化的交融,客家方言的使用范围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但同时也在一些文化活动中得到了保护和传承。
客家方言是中国汉族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通过对客家方言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特色,促进语言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
从与动物有关的客家方言的熟语透视客家文化
从与动物有关的客家方言的熟语透视客家文化一、熟语的定义:熟语又叫习用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是一种特殊的词汇单位。
黄伯荣《现代汉语》客家方言的熟语系统主要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
这些熟语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所用,结构比较固定,意义比较完整。
具有鲜明的口语性、通俗性、形象性,富于哲理,含义深刻。
温昌衍《客家方言》二、研究意义客家是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方言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是一种古老的语言。
客家方言的词语丰富多彩,保留着大量而较为完整的上古语音词汇,同时它在中原南迁过程中,受土著或其他旁系的影响,又有自身的变更与创新,创造出了兼容百家而独具特色的客家方言。
然而,方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从语言中我们可以窥见文化,地方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从地方方言能考察出地方文化。
客家方言的熟语是非常具有客家特色的,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都是与动物有关的,本论文通过对与动物有关的客家熟语进行分析,找出这些有动物名称的熟语与客家文化之间的关系。
客家熟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的“山居稻作”、崇文尚学、为人处世等客家文化。
三、客家的“山居稻作”文化客家文化是“山居稻作”文化汉民族有不同的民系,就南方来说,就有越海系(即江浙系)、广府系、闽海系(即福佬系)、客家系、湘赣系。
这些民系都有各自的富有个性的文化,很受人们重视。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客家文化尤其与众不同。
这可以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来看,从纵向看,客家先民未迁出中原地区时,生活空间是平原地带,农业种植以小麦为主。
迁入大本营地区后,生活的空间是山区,农业种植以稻子为主。
从横向看,虽然南方多山且种植水稻,但南方别的民系几乎都靠近大江、大湖或大海,或处于平原地带,有发达的“江、湖文化”、“海洋文化”;与客家相比,他们的商品经济都较客家发达。
因此没有任何一个民系的文化象客家文化一样有浓郁的“山居稻作”特色,尤其是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只有客家民系的整体文化由“山居”文化和“稻作”文化组成,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客家文化知识科普
客家文化知识科普客家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在尊重传统、强化文化认同、提高文化自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客家文化也广泛存在于客家地区的历史建筑、传统烹饪、传统服饰、戏剧、音乐、习俗等各个方面。
一、客家人的历史客家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据记载客家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周末年。
在中国,俗话说“客家人五百年不开口”,意思是说客家人是非常勤劳而朴素的人,他们喜欢闷头干活,不善言辞。
客家人是非常勤劳、纯朴和聪明的,他们善于经商、种植和制造。
客家人在中国历史发展中也有很多的贡献,比如说红色革命、科技创新等领域。
二、客家方言客家文化是一个长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深厚文化体系,代表了客家人民族精神的最高形态。
客籍人士在客家地区一般会说客家话,它是汉语的一个方言系统,也称官话、客家方言等。
客家话广泛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等地,也在部分国外华侨中使用。
客家话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语音清晰,语调悠扬,使用流畅;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客家团结的重要基石之一。
三、客家民俗客家人民众多、生活习惯多样,在客家地区有很多独特的民俗、风俗、习俗。
比如说“赶坝”、“压西路”等活动。
客家人在重要节日时,往往有吃饺子、喝茶、包粽子、赈我们、唱歌舞等传统活动和习俗。
四、客家建筑文化客家建筑讲究经济实用和人性化,在设计上突出了安全、抗震和通风等特点。
客家建筑的形式多样化,方寸顶、板栏壁、门楼、围龙墙以及新围街小巷等都是客家建筑的典型代表。
客家建筑是中国优秀传统建筑之一,被誉为“华南建筑长城”,它是客家文化的代表。
五、客家美食客家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又称客家风味或东江味,被誉为“中华佳肴”,其独特的调味、烹调方式、材料选择,各具特色,赢得了众多美食爱好者对于它的喜爱和推崇。
例如梅菜扣肉、红烧肉、客家煨鸡、三杯鸡、瑶柱蒸排骨等等,尝起来让人回味无穷。
六、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客家文化的传承首先要从历史和人文的层面去挖掘和发掘,让更多的人了解客家文化、喜爱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家方言与文化客家方言与文化作者:罗肇锦今天的题目「方言与文化」,在进入主题之前,先与大家谈谈整个汉方言的演变情况,从中了解几个汉方言间的关系,及其历史上的问题。
此为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直接来谈方言在文化上的意义,及在文化上帮助我们解决了那些问题。
在此部分,举几个例子对大家解释。
首先谈方言与国语的问题。
方言即是早期与官话对称的东西,早期有所谓雅言、通语、正音,就是官话,我们这里称「国语」,这几个名词里面,大概就属国语用得最菜。
国语一词的由来,以我目前手上所看的资料,是满清初年(刚入主中原)时,因惧怕他们整满洲语到满人地区会被汉化,所以就要求当时的满洲八旗人,通通要讲满洲语,还要学会骑马射箭,谓之「国语骑射」,希望他们满洲人,一定要保留自己的语言之外,还要会骑射,如此才得以统治大汉天下。
没想到至乾隆时,北京城附近大概汉人居住的关系,满洲语几乎也已受到汉语影响,而改变很多,尤其是乾隆年间,实施的制度较开放,不再要求汉人一定要说满语,这样放松之后,使得满汉间的距离被打破,同时汉人数量多,又开始使用许多汉语,满语在受汉语影响下,慢慢演变,成为现在的官话系统。
他们这样地保存国语,所以现在的国语,即是外国人所称的满洲话,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民国初年,曾经有人提议改为别种称呼,其中详细情况,很难找到正确的解答,总之,后来仍沿用国语来称呼官话。
今日所见之官话,到底有那些非汉语成分?也就是说国语(满洲话)中加入而形成的,其中有许多非汉语成分,而且以汉语来说,最后期的汉语,等于是客家话。
给它一个名称,客语可以说是汉语的终结语言。
这样讲或许太过武断,事实上客语也是有别的成分加入,可是整个汉语,改变最大的是客家话之后的几百年中,满蒙语的成分加入。
随便举几个例子来谈谈。
第一个最明显的就是「儿化」的问题。
所有长江流域以南如上海话、广东话、闽语、客语、湘语、赣语等,均无儿化现象。
「儿化」的来处,是从满蒙语言成分所带进来的,在华夷译语的对照中,许多词后面都带有「儿」的音,例如「小孩儿」「花儿」,此种习惯带进来之后,便保留下来。
因此,今日在台湾不管是河洛人,还是客家人,在念「儿化」时念不出来,因其语言成份中没有此种现象,例如在念「一会儿」时,会儿的ㄦ「ㄦ」化了。
「儿化」之「儿」不是独立的成分,而是加在其前面原来句里的附带成分,可见「儿化」根本不是汉语成分,而是满蒙语成分加进来的。
第二个例子,日下入声的消失。
入声在汉语中,是非常重要的成份,我认为整个汉语入声的消失,就是把汉语现在诗词各方面的最高层次的东西丢掉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因为入声可以在诗词中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一些词语、诗词中,有无入声现象的显现,对表达美感差别是很大的。
此处不以诗词为例,就简单的词语来说,分别以国语、台语、客语来念「中国」二字,其间节奏感的确差别多,同样分别以三种语言念「三三八八」,很明显的,客语和闽语的节奏感是较强的。
再举例而言,一至十的数字,汉语中不论是作诗对或成语,数字与数字相配,用得最多的是三,三可以与二、五、八等等相配,其它数字要如三个样能与其它数字相配和谐者,日下较困难的,原因是我们在造诗对或成语时,需要节奏的要求而产生的,若用国语是找不出答案的,须用方言才能解决。
因为一至十,甚至到百、千万、亿兆,其中只有「三」与「千」是平声,其余均为仄声,而造词语须平仄相对,所以非用「三」「千」来与它们相配不可。
以国语来看,「七」「八」「十」无疑是平声,然实际上「七」「八」「十」是属于入声,像这样一个答案的解决,就要靠保存原来方言的要件,为什么「三」出现这样多,这是入声在文化上,很明显的一个异言,但是这些东西在官话中,很明显的消失了。
至于入声为什么会消失,此并非是因为入声麻烦才省去,这完全是一个语言的习惯。
在满蒙语的结构里,词语的后面绝对没有塞音的存在,他们发不出塞音,所以只要念到塞音,便把它去掉。
我曾听只会说官话,不会说闽语客语,粤语的人,他们在学闽语、客语时,将闽语的「十」,客语的「十」后面的「P」都消失了,他并非故意将后面的塞音丢掉,而是官话中没有这种情形。
官话的地区中,只有像山西一些较保守的地方,或者南京接近湖闽的地方,还保有一点(喉塞音?」但也仅只于此,并不带有「P」「七「K」的收音,此外东南地方的早期古汉语接近方言,还保留一些,这就是以满蒙语来学汉语所带出的入声消失现象。
再举大家熟悉的例子─从日本话来谈,日本话有人认为是阿尔泰语系,与满蒙语是同一系统,可是在语法上又非同一系统,然而在语音结构的立场上来说,是很接近的。
日本词语后面也无入声,念的时候不像满蒙将后面的收音丢掉,而是在后面加一个元音来念,如英文back念为backu,truk念为truku,一定在后面加上「u」或「a」才可以发出音,所以他把我们汉语的入声后面都会加个元音上去,此从西装(洋服)的念法可知,因为其语言系统本身不能念出那个入声,既然一无法发入声就想办法将之改变。
我们与日本语的情形很相近,均受满蒙的影响,因此。
入声很自然就消失了。
这是「儿化」现象之外的第二种现象。
第三种现象是「ㄓ」「ㄔ」「ㄕ」的问题。
我有一个看法,今天台湾人讲的国语,大部分都不卷舌,大抵发不出「ㄓ」「ㄔ」「ㄕ」「ㄖ」的音,而以「ㄗ」「ㄘ」「ㄙ」代替,比较用心一点的,可以发出「ㄓ」「ㄔ」「ㄕ」「ㄖ」的音,但也念得不太卷舌。
北平话的卷舌,是非常地卷,一听就明白,而我们去看满蒙的语音系统,整个均是卷舌卷得很厉害的。
今日所谓的标准北平话,他们卷舌卷得相当厉害,这并非是汉语本身的系统,所以东南方的语言,卷舌并没有很厉害,因此我们发国语「ㄓ」「ㄔ」「ㄕ」的音,均念成「ㄗ」「ㄘ」「ㄙ」。
所以这样一个卷舌很厉害的状况,亦是满洲话所带进来的。
所以国语与早期的汉语之间最明显的在语音上就有这种明显的现象。
当然,本来入声未消失前,客家话至少有六个调,其中两个入声调去之,则就只有四调与国语之四调是相近的,剩下的只是一些高高低低的变化,声调由六个变为四个是汉语在客家话之后产生的一个现象,这是语音的问题。
其实它还有词汇上的问题,国语之中有许多满洲话的用法,而我们没有去注意。
另外一个语法上的问题,就我的看法而言,事实上汉语应是和侗、傣、苗、傜,这些汉藏语系同一系统,试查此系统之语言数据,其语法尤其是修饰辞与被修饰辞之间的关系,汉藏语系是「被修饰辞十修饰辞」,而阿尔泰语系正好相反,为「修饰辞十被修饰辞」,这是很明显的,例如国语说「客人」「热闹」,是把修饰辞放在前面,被修饰辞放在后面,而客语、闽语,则念成「人客」「闹热」,将被修饰辞放前面,修饰辞放后面,属汉藏语系,这种情形在侗、傣语、苗语中均是如此,他们写「米白」是白米的意思,语系属阿尔泰,又写「角牛」是牛角的意思,被修饰语均放在前面,就是一项证明。
语法方面问题、辞的结构问题、语音等,都有改变的情况,这也就是国语为何称为满语啦!以下就与大家谈谈汉语演变之状况。
汉语最早保留下来的,应当是吴湘两大方言,一般人的说法,追溯至纪元前四○○年左右,大约是战国时代吴人一直就在长江口及长江至淮河一带,其生活天地是非常富庶的,所以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这块土地对早期的吴国来讲,是太大的一个帮助,他们一直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得很好,不必到外地求生存,所以其语言到今天,七大方言中吴语占最多,约百分之八的人还说吴语,可以保存的那么好,就是因为有一块很好的经济根据地,吴语对中国音韵或方言的了解,保留了很多浊声母,是上古音的一个完整的体系。
此乃是因经济利益的缘故,进而文化得以藉之保存下来。
湘语则是因中原战乱时许多人逃难至此地,基本上保存楚语的很多成份。
闽语在形成方言之后,对中原仍有往来,例如要经商、科考等等,故仍要学习当时语言,那时的文言音几乎与客家音相同,所以今日还可以从中发现两语系有相近音的现象。
此乃是时代所造成的。
不过中原南迁之后,受到壮族的影响很大。
壮族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与广东有密切关系,所以广东话中有壮族音存在。
例如广东话中有长延音,这在汉方言却没有,这完全是受壮族的影响。
今天来说,除了官话之外,广东话是所有方言中最强势的语言,客家话是正在消失、减弱之中。
但为何会如此?我想是经济因素所造成的才益华。
近来广东的开发相当繁荣,如香港、深圳等地,因经济实力之强盛而使得广东话流行起来,再加上他们已发展出自我的文字,有此作基础,推行更加快速。
如今在上海或北京处处皆可见广东歌或语言文字,这就因为有经济条件。
反之,客家人就不同了。
由于所在地区贫脊故无法维持一家生计,于是只得出外打天下。
出外则必学习人家的语言,逐渐的自己家乡的语言便淡忘而不会说。
没有经济条件作基础,语言是很容易就会消失的。
所以今日客家人若不改善经济条件,那它将是最快消失的语言。
但话又说回来,为什么客家人都居住在经济较不易发展的地区呢?翻开历史寻其原因,乃得知是晚来发展。
因肥沃地带被先来者拓垦,于是只好又在贫脊地带垦殖,为了获得良美的田地,则势必发生一场械斗,我们早期客人入台时面临的种种艰苦,我们在黄荣洛先生的《渡台悲歌》一书中了解到,所以当时只要一来台湾,便几乎不可能回去家乡,除非是〝死后转唐山〞。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宿命论吧!在公元五世纪时是赣语时期,中原人士南迁至此,多为替人做佃农,于是〝客〞在北宋末,南宋初时产生,到了此时约七、八百年与闽、粤地区也有着混合的情况出现,其中我们来谈谈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偏僻山区的畬族。
由于他们与客家人所住的地区相重迭,当时客家文化高,畬族文化低,故客族同化畬族。
所以今日畬族会讲客家话,客家人也接受畬族部份的生活习惯。
最后来看方言与文化的问题。
今日台湾的语言生态,因国语的强势推行,已由不平衡走向倾颓不堪的地步。
所以客家人处于国语教育的独占,以及大众传播的垄断,加上闽南人口的优势之中,若仍想以唱传统的山歌,性格保守,但坚忍、勤劳的操手来保住客家话是不够的。
如果还不知自救,也许拖不了几十年,客家话也将会和原住民语言一同走向被时代吞灭的命运。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不过三代的,今日是自己的话,明日是父母的话只有父母会讲,再来就只是祖父母的话,最后就成为「鬼」话,所以关心客家文化的人,只要稍用心去了解目前客家子弟的语言现状,就不得不捏一把冷汗。
客家话是汉语的一支,是承传汉文化不可或缺的语族,放弃它就是放弃文化遗产,切断文化延续的脐带,此不可不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