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更多相关内容请关注教案栏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地图分析,初步认识黄土高原地区的特点和意义;2.结合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3.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4.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进一步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流失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阅读、整理、运用资料的能力;2.利用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3.根据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并认识应对措施;4.通过课堂活动、课堂练习。

增强学习兴趣、落实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落实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环境的认识,培养学生地理差异观;通过了解黄土风情,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通过区域环境问题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小组合作学习,激活课堂气氛,增强学习的热情,并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 黄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2.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视频:播放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信天游》视频,让学生感受黄土风情,通过视频简单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状况。

讲述:歌词以及视频画面有简单介绍了当地的一些景观,今天我们就一齐走进黄土高原地区,了解该地的位置范围、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地貌特征、环境问题以及措施等,学习任务比较多,希望我们能通过图片结合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分析学习地理现象。

[讲授新课]板书:一、文明的摇篮教师:请同学们阅读书本23-25页的内容,文本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请共同归纳主要的知识点。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教材内容分四部分:一是文明的摇篮,介绍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黄土风情”。二是风吹来的黄土,介绍的是黄土的成因和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三是严重的水土流失,介绍了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带来的危害,最后讲的是水土保持,介绍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学习过世界区域地理,同学们已掌握了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这些有助于新课的学习。同时,同学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互联网等途径对本节内容也有一定的认识,而区域文化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学习本节课的优势。
教学中,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教学围绕“激发兴趣——小组合作——引导思考”的主线进行,在教法、教具的选择上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教学目标:
1.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运用地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理解黄土的来源及黄土高原的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
黄土高原的成因是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黄土“风成说”的证据不易理解,通过教师的讲解及板画的绘制,理解起来较容易。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边缘极易受流水侵蚀,在流水的冲刷、分割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景观,主要的有塬、梁、峁、川等。了解黄土高原主要地貌景 Nhomakorabea。实



全班分若干组,每4人一组。利用信封中的橡皮泥,小组合作,在规定时间内,捏制黄土塬、梁、峁等地貌景观。
通过图片,直观得出,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的特性。
延安气候夏季多冒雨也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人为因素也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要的原因之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第一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一)文明的摇篮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题课型6.3 世界最大的黄土积聚区—黄土高原课时2 课时新讲课讲课人讲课年级初二知识与技术1.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点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风成说”。

3.知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教课目标教课重、难点过程与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要点经过读图解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由,并谈论由此以致的严重结果,进一步培育读图能力及解析、归纳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经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因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连续发展观。

1.黄土高原“风成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由及水土保持。

教课手段板书设计教课过程教课方案新课导入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原由及水土保持多媒体教课6.2 世界最大的黄土积聚区—黄土高原一、文明的摇篮1、地点范围2、地形、河流黄土高原和黄河3、天气:温带季风天气(冬天西北风)二、风吹来的黄土黄土“风成说”三、严重的水土流失自然原由人为原由四、水土保持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师】请看视频《黄土高坡》【生】赏识【师】黄土高原由覆盖着深沉的黄土而得名。

提及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会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会遥想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绚烂的古代文明;会神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自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裕特点的“黄乡俗情”。

地点范围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师】我们来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点和范围【展现】北方地区的地形图1、地点【发问】黄土高原在我国四大地理区的哪区?黄土高原四周的地形划分别是?2、范围【师】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界限:太行山脉、长城、乌鞘岭和秦岭。

【师】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体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师】从省区(全称、简称)说明黄土高原的范围?【师】下边我们来详细看看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在图上找出黄土高原和黄河。

【师】黄土高原主若是黄土地,黄土土质松散,便于耕种。

【师】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的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系列黄土高原文明的图片。

讲解:黄土高原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1)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大量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4)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师: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图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吃、穿、住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让学生体会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三、自然环境特点:1、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还有着黄河众多的支流:渭河、洛河、汾河2、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偏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整体气候偏干旱。

承转: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3、风吹来的黄土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看教材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力沉积作用,水力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黄土高原的保护意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4.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5.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地表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下降。

4.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

5.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果。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2. 掌握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了解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理区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黄土高原治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认识黄土高原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关注和保护黄土高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2.难点: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资料。

3.活动准备:学生小组活动的座位排列。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入本课的主题。

2.学习(30分钟)(1)学生观看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图片或视频,并请其中一名学生进行描述。

(2)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貌。

3.拓展(20分钟)(1)揭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教师讲解黄土堆积的过程和原理。

(2)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海报、PPT等),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详细的展示。

5.总结(10分钟)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强调黄土高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反思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本节课能够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的保护工作。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土高原相关资料及案例。

3. 小组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讲授新课:(1)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地理特点。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阐述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3. 案例分析:展示水土流失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课程: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及防治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现象。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补充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从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加深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人教版八下地理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下地理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识别本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知道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描述、辨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措施;通过数据材料等了解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归纳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平凡的世界》的小段宣传片)前一段时间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很火,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我国的陕西榆林,即黄土高原地区(展示电视剧中的背景图片)。

那黄土高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思考:地理位置可以用什么来描述?1.经纬度位置观察中国地图,辨认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其大致经纬度范围。

2.相对位置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圈出黄土高原四周的地形区,据此描述黄土高原在地形方面的相对位置;(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展示电视剧中的黄土高原背景图和梅县的景观图)大家看这两幅图,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黄土多)好,那这里的黄土是这个地区本身就有的还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书本91页的阅读卡片,回答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风成说”)(三)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剧给我们的感受是很震撼的,这不仅仅是指心灵上的,也有视觉上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黄土高原》教案1

《黄土高原》教案1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理解黄土高原的古代文明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资料搜集和阅读水平。

2、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黄土的形成原因,初步理解科学论证的一般方法。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及成因,培养学生探究和综合分析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图文资料,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及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成因和黄土层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歌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以阿宝的家乡黄土高原导入本节课。

二、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三、前置学习:请同学们欣赏图片,然后谈谈这些图片说明了什么?(媒体出示图片)四、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一1、找出黄土高原的四至点;2、找出黄土高原所跨的主要省级行政区域;3、找出黄土高原附近的主要地形区。

合作探究二黄土高原有哪些特征呢?合作探究三黄土高原有哪些地貌景观?这些地貌是怎样形成的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借助图片讲解四种地貌的成因合作探究四这么多的黄土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⑴让学生读课本P26阅读材料“风成说”的内容。

⑵教师借助黄土形成示意图讲解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⑶出示“风成说”的证据,让学生讨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五、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地理知识?学生回答后,教师多媒体出示板书设计并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革命圣地;理解了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明白了黄土高原的特征及地貌景观和成因;理解了黄土高原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华夏文明的摇篮位置、范围地貌类型及成因黄土的形成过程六、当堂检测:1 . 黄土高原东起______西至_______ 南至_____北至_______,跨越了______ 、__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_ 等省级行政区。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5)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word教案 (公开课一等奖)2020年人教版地理 (15)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对机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师生活动教学复备栏一、引入: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二、新授: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根底。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开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的中心事物──“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教学策略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黄土高原的景观图片,并同时播放信天游《黄土高坡》作为背景音乐。

教师:听着信天游那高亢嘹亮的歌曲,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黄土高原那片神秘而独特的区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到黄土高原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黄土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讲授新课一、文明的摇篮微课程(录音与图片同时播放):“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被尊为华夏始祖的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图。

教师:请学生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

学生: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学生:北方地区。

教师:让学生指图说出黄土高原的范围以及所跨的省区。

学生: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学生:所跨主要的省区有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

设计意图:在图中明确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以及所跨省区,在培养了学生的读图能力的同时又为后面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奠定基础。

教师:阅读24页第二段和图6.25,思考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地区发展文明的有利条件是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曾经林草茂盛,环境宜人。

教师总结: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教师:利用下面一组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方面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羊肉泡馍口味厚重,热辣暖胃,符合黄土高原的气候又符合高原人的豪爽本质。

学生: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学生: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教师:补充并总结。

过渡:黄土高原共跨越了七个省级行政单位,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这么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二、风吹来的黄土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1000~2000米,除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

那么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究竟是怎么来的呢?设计:将本框题知识设计成一场辩论(一组为风成说,另一组为水成说)。

学生为观众评委,赞成哪一种说法并说明持这种意见的原因,得票多的为优胜组。

设计意图:关于黄土高原的成因,设计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发表自已的观点,给学生一个能张扬个性、展示自已的舞台,并使知识点具有生发性。

可以出示两组资料,也可以引证课本27页的三组证据。

资料一: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主要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吹过来的。

资料二:黄土高原是水冲来的,古代气候湿润,降水较多,水把内陆的泥沙带到现在的黄土高原地区。

证据一: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

证据二:黄土高原自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

证据三:黄土的矿物成分与下面的基岩成分不一样。

教师总结:根据上面的证据,多数同学同意是风成说,大多数科学家也都同意风成说,但“风成说”也需要更加完善,希望对这方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将来对此有更加深入的研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和气候特点。

学生:黄土高原为温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教师:由于黄土土质疏松,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天长日久,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黄土高原地表在长期的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了哪些地貌景观呢?学生:形成了塬、梁、峁、川。

教师:引导学生读下图,了解这四种黄土高原上主要的地貌类型是怎样形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图引导学生一步步了解黄土高原多种地貌的发育变化情况,加深学生对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特点的理解。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播放录像:《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教师:通过以往知识的学习,我们知道高原的特点是边缘陡峭、内部平坦,但黄土高原的地表却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样子。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水土流失)那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教师思考: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寻找生活中的地理,是课标对我们的要求,也是地理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

设计如下图的生活例子,将植被覆盖率不同的两盆花浇满水后倾倒,观察流出的水的浑浊度,用以探索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的关系。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读下图思考并分组讨论。

(重点从植被覆盖率、坡度、夏季降水、人口、工农业活动等方面来分析。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例子来寻找、探究,在不断的探索交流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一、土质疏松,多孔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土壤)二、地表裸露,缺乏植被保护。

(植被)三、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降水)四、人多地少,开发历史悠久,长期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生产活动)五、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生产活动)教师:以上五点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哪些是自然原因,哪些是人为原因?学生:土壤、植被、降水这些方面造成的水土流失是自然原因,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水土流失是人为原因。

教师总结:以上各小组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非常到位。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这里水土流失的原因,我们要从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两方面去探寻。

这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分析其他区域环境问题时,要从多方面来思考,这样才能全面地看问题。

课件展示:如下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泥沙来自哪里?会造成哪些危害?学生:黄河的泥沙来自中游的黄土高原。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这里的气候特点分析黄土高原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

学生:旱涝灾害。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课本29页活动第3题)思考水土流失带走了什么?是表层土还是深层土?两种土哪个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对农业生产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学生:水土流失带走的是表层土,表层土含营养物质更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教师:让学生结合图6.33“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学生: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

教师: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思考黄河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将带来什么后果?学生: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在黄河下游,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带来安全隐患。

教师:小组展示讨论结果。

教师: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剧增,淤塞下游河床、水库,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模拟实验和阅读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及其危害,进而认识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四、水土保持教师:黄土高原的水土确实很难保持,但生活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要使社会、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环境,并且确实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

设计1:读下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黄土高原地表沟谷纵横,坡地非常多,如图中的1为挡土坝,2为陡坡,3为缓坡。

如果你的家就在斜坡附近,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有效地利用这些坡地既防止水土流失又增加收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人人参与的积极性,养成人人动脑的好习惯,并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乡来亲手设计、参与建设。

注意:此题开放性比较强,只要学生的设想有理就可鼓励,不能仅仅限于课本答案,以保护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设计2:沟谷和坡地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课本30页活动第1题,引导学生读下图说说打坝淤地对水土保持的作用及意义。

下图为林草护坡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图加深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做简化总结:①生物措施:植树种草。

②工程措施:建梯田、修挡土坝。

③合理安排生产活动:例如,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

④人口措施:实行计划生育。

承转过渡:通过上述措施既控制了人口数量,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从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教师:黄土高原要保持水土,必须退耕还林还草,那是不是所有的土地都要退耕还林还草呢?让学生做31页活动第2题,分组讨论,分为正反双方进行辩论,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辩论进行评价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