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ppt 人教版
合集下载
【地理】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2023-2024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 地震波是指当地震发生时,从岩层断裂处发出的在
地球介质中播的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类型
横波 (S波) secondary
纵波 (P波) primary
上下颠簸 纵波(P波)
左右摇晃 横波(S波)
横 波
纵波
波速发生变化,说明 了什么?
界面上下层的物质 结构和状态可能存 在很大差异
图中有几个不连续面?
2个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速度(千米/秒)
●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3
莫霍界面
2900
古登堡界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1)地震发生时,天上的
飞鸟和水中的鱼都会感到
( C)
A.由上下颠簸到前后摇晃
B.由左右摇晃到上下颠簸
C.P波 上下颠簸
M
D.S波 左右摇晃
(2)若图中群岛发生火山喷发,岩浆来源于
(C)
A.莫霍界面上部 B.古登堡界面下部 C.上地幔顶部 D.地核内部
M
3.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①②
③
2900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壳
地幔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1)概念 地震波是指当地震发生时,从岩层断裂处发出的在
地球介质中播的波,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2)类型
横波 (S波) secondary
纵波 (P波) primary
上下颠簸 纵波(P波)
左右摇晃 横波(S波)
横 波
纵波
波速发生变化,说明 了什么?
界面上下层的物质 结构和状态可能存 在很大差异
图中有几个不连续面?
2个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速度(千米/秒)
●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33
莫霍界面
2900
古登堡界面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1)地震发生时,天上的
飞鸟和水中的鱼都会感到
( C)
A.由上下颠簸到前后摇晃
B.由左右摇晃到上下颠簸
C.P波 上下颠簸
M
D.S波 左右摇晃
(2)若图中群岛发生火山喷发,岩浆来源于
(C)
A.莫霍界面上部 B.古登堡界面下部 C.上地幔顶部 D.地核内部
M
3.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D)
A .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①②
③
2900
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
地壳
地幔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51张PPT)
1、流水作用 2、风力作用 3、冰川作用 4、海浪作用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侵蚀作用
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黄河壶口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流水侵蚀作用
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
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
珠江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
亚马孙平原——流水堆积作用
蘑菇岩——风力侵蚀作用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
所通过物质的
固体
性质而改变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莫霍面
2900
地幔
外核
古登堡面
地核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①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蚀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THANKS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断层
如果水平的岩层受到挤 压力作用时,将会出现什 么样的结果?
岩层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背斜
向斜
褶皱隆起常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甲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遭受侵蚀成
丙
谷地
为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成为山岭。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最合适;其中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流水侵蚀作用
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黄河壶口瀑布——流水侵蚀作用
美国科罗拉多峡谷——流水侵蚀作用
冲积扇——流水堆积作用
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
珠江三角洲——流水堆积作用
亚马孙平原——流水堆积作用
蘑菇岩——风力侵蚀作用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都随
所通过物质的
固体
性质而改变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震波的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上地幔
地壳
下地幔 莫霍面
2900
地幔
外核
古登堡面
地核
内核
地球内部圈层概况
圈层名称
地壳
地 幔
上地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内核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① 由岩石构成的固体蚀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
海浪侵蚀作用
THANKS
1、地质构造
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变形、变位, 称为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有褶皱和断层。
(1)褶皱
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2)断层
如果水平的岩层受到挤 压力作用时,将会出现什 么样的结果?
岩层
褶皱
岩层受到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 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背斜
向斜
褶皱隆起常形成山脉: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
甲山岭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发育,容易遭受侵蚀成
丙
谷地
为谷地。 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遭受侵蚀成为山岭。
(3)若该地富含石油、天然气,应在 丙 处开采最合适;其中
高中地理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所罗门群岛位于印度洋 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地震在海洋中发生往往会引起海 啸。第(2)题,地球内部圈层和分界面名称属基础知识, 此题较为简单。第(3)题,地震波分为纵波和横波,纵波 能穿过固、液、气各态物质,而横波只能穿过固态物质。
答案:(1)印度洋 太平洋 海啸 (2)
3.生物圈:地球表层__生__物__及其_生__存__环__境__的总 称,包括:_大__气__圈__的底部、_水__圈__的全部和_岩__石__圈__ 的上部。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
大气组成
重要作用
氮(N)
干 洁
氧(O)
空 气
二氧化碳(CO2)
臭氧(O3)
水汽(H2O) 固体杂质
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光合作用的原料,保温作用 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温馨提示:地壳“厚薄”歌 大地厚,海洋薄——海陆差异; 山地厚,平原薄——地貌差异。 海岭厚,海沟薄——海底差异; 高处厚,低处薄——海拔差异。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大气圈:由_气__体__和__悬__浮__物__组成的复杂系统, 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圈: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_连__续__但不规则 圈层。
大气的分层: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解题方法探究
综合考查板块分布及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2007年上海地理)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 灾害,但人类也可以利用地震技术探索地球内部物质分异、 勘探石油。读图并回答问题。
所罗门群岛及所处板块位置示意图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1)2007年4月2日,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附近发生8 级强烈地震。该群岛发生的地震与其所处的板块位置有关, 该群岛位于______________板块与______________板块 交界处。该地震发生后,澳大利亚当局立即关闭东部海岸 的海滩旅游景点,以防___________(灾害)侵袭。
【完整】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圈层结构资料PPT
P况、,S归分纳别波表速示发哪生类突地
2、陈述P、S波速变化D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
地幔外核呈现液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地核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地例震1波】传有播关速地度壳和和距岩离石地圈表的深说度法关正系确图的是
AP.、岩S分石别圈表是示由哪地类壳地和地幔组成的
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例1】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波传播地速球度的和内距部离圈地层表深度关系图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A.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组成的 位B.置地关壳系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 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固体
传播速度 都随通过 物质的性 质而改变
2 内部圈层的划分
横波 纵 波
1、读两条波速变化曲线, P、S分别表示哪类地 震波
2、陈述P、S波速变化情 况,归纳波速发生突 然变化的大致深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 A
地幔
地核Leabharlann B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地核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2、陈述P、S波速变化D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
地幔外核呈现液态 内核一般认为呈固态
地核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
【地例震1波】传有播关速地度壳和和距岩离石地圈表的深说度法关正系确图的是
AP.、岩S分石别圈表是示由哪地类壳地和地幔组成的
有关地壳和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例1】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一地震波传播地速球度的和内距部离圈地层表深度关系图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A.岩石圈是由地壳和地幔组成的 位B.置地关壳系的厚度比岩石圈大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 球的圈层结构课件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
分 类 传播速度 传播的媒介 共同点
纵波 横波
较快 较慢
固、液、气 固体
传播速度 都随通过 物质的性 质而改变
2 内部圈层的划分
横波 纵 波
1、读两条波速变化曲线, P、S分别表示哪类地 震波
2、陈述P、S波速变化情 况,归纳波速发生突 然变化的大致深度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内部圈层的划分
地壳 A
地幔
地核Leabharlann B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一、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3、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
地幔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地壳厚度变化规律-
地核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关系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7张PPT)
图中字母代表的 圈层是?
12
四、知识梳理
13
随堂演练
北京时间2017年10月22日22时21分,在南海海域 发生5.7级地震,震源深度约5公里,读图回答1-2题。
1. 此次地震的震源发生在( )
A. 软流层 B. 地壳 C. 地核 D. 地幔
2. 岩石圈位于( )
A. A顶部 B. A的全部和B的顶部
C. B的全部 D. B的全部和C的顶部
14
随堂演练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完成3-4题。 3.该地莫霍面大约位于地面以下( ) A.17千米 B.5千米 C.33千米 D.2900千米 4.该地可能位于( ) A.四川盆地 B.青藏高原 C.南极点 D.太平洋
15
随堂演练
2010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 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 重大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传播介质
固、液、气 固
物体运动方向
上下颠簸 左右晃动5
一、认识原理:地震波
小组讨论: ➢ 地震时,横波和纵波在地面和湖中的传播状态是怎样的? ➢ 地面上的人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
6
二、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
横波、纵波速度明显加快
33
固
2900
横波消失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液 固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附近,地震波波速发生了
外核
地核
内核
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以上的坚硬岩石)
软流层为岩浆的发源地
6371
9
2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15张PPT)
地核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厚度为3 400多千米。根据地震 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 为外核和内核两层。地核的温 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由地球气球表体表层和层生悬水物浮体及物构其组成生成 的存的 连环包 续境围 但的地 不总球 规 称的则,复的是杂圈由系层生统,组物,气成及体有其地和生悬表存浮水环、物境地质组,下成主水,、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
•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
(2)、类型:
纵波
横波
(P波:Primary wave) (S波: Secondary wave )
内部
地
圈层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外部 圈层
划分 依据
地震波
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纵波 横波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波速 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 消失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 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地幔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 消失,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生要大物成气圈分水与是、大氮生气和物圈氧水、等,是水,地圈水球和圈自岩里然石的环圈水境
相的处互重于渗要不透组间、成断相部的互分循影环响运动之中
大 生 水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由地球气球表体表层和层生悬水物浮体及物构其组成生成 的存的 连环包 续境围 但的地 不总球 规 称的则,复的是杂圈由系层生统,组物,气成及体有其地和生悬表存浮水环、物境地质组,下成主水,、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 划分依据———地震波
•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 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 叫地震波。
(2)、类型:
纵波
横波
(P波:Primary wave) (S波: Secondary wave )
内部
地
圈层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外部 圈层
划分 依据
地震波
组成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纵波 横波
莫霍 界面 古登堡界面
纵波波速 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 消失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活动
想一想: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
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 界面下P、S波都能通过,地幔的物质状 态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波 消失,地核的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生要大物成气圈分水与是、大氮生气和物圈氧水、等,是水,地圈水球和圈自岩里然石的环圈水境
相的处互重于渗要不透组间、成断相部的互分循影环响运动之中
大 生 水
高中地理 《1.4地球的圈层结构》三 新人教版必修1
ppt课件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课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横波(S)
地 震 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分类
横波 纵波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慢 较快
固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ppt课固件 体、液体、气体 而改变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图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
2900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ppt课件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ppt课件
请同学们将各外部圈层的名称填入下表
4
生物圈
1 大气圈 2 水圈
3 岩石圈
ppt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题
1.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 上的人会感觉到( A),附近的飞鸟 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C )
速度{千米/秒)
不连续面:
33
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莫霍界面
2900
古登保界面
想一想1
ppt课件
想一想2
地球的圈层结构像熟鸡蛋
ppt课件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幔地 核地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外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
33 薄,大陆部分厚
ppt课件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 度的变化图”,完成: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ppt课件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横波(S)
地 震 波
纵波(P)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质点震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分类
横波 纵波
特点
传播速度 所经物质状态 共同点
较慢 较快
固体
都随所通过
物质的性质
ppt课固件 体、液体、气体 而改变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图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 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
2900的主要源地
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状态
固态
固态 液态 固态
ppt课件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ppt课件
请同学们将各外部圈层的名称填入下表
4
生物圈
1 大气圈 2 水圈
3 岩石圈
ppt课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练习题
1.某地地下30km处发生地震,这时地面 上的人会感觉到( A),附近的飞鸟 和池塘里的游鱼会感觉到:( C )
速度{千米/秒)
不连续面:
33
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
莫霍界面
2900
古登保界面
想一想1
ppt课件
想一想2
地球的圈层结构像熟鸡蛋
ppt课件
圈层的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
(km)
特征
地壳
幔地 核地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外核 内核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 壳
2.厚度不均,大洋部分
33 薄,大陆部分厚
ppt课件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 度的变化图”,完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优质课件 (共30张PPT)
3.就你的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这些 圈层(尤其是四大圈层)是什么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它们相互联系、相互 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 干扰和影响越来越强烈,于是导致了环境问题,保护环境 和协调发展,成为我们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 有什么感觉? 先上下颠簸,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深 度 千 1000 米 2000
3000 4000
0
3 E
6 F
9
12 地壳 15
地壳
岩石圈
=地壳+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之上)
(固) 地幔 (固) 地幔 外核 (液) 地核 内核 (固)
莫霍界面
纵波与横波都明显增加
横波
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下降
古登堡界面 软流层
纵波
5000 6000
(1)假设地球是均质的,地震波如何传递? (2)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在哪些深度(不连续面)?
想一想: 活动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 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莫霍界 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 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 下P、S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在古登堡界面以下,S 波消失,物质状态可能 是液态。
◆知识框架
地球外部圈层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地球内部圈层
大气圈 水 生物圈 岩石圈 地壳 地幔 地核 范围和特点 圈 物质组成 和特点
随堂练习
• 1.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 B .纵波传到古登堡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莫霍面都明显减少 D .从震源发生的地震波,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 面 • 2.莫霍界面是(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 3.有关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岩石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与人类 关系最紧密的圈层。
■地壳的厚度
大陆地壳:双层
规律——地表大范 围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地 上层: 硅铝层
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全球平均17千米
壳 下层:硅镁层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组成地壳的元素
读“地壳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壳中的主要元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 A. ________层,B. ________层。 (2)A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B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可见地壳结构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地球的外部圈层
岩石圈
大
气 物
生地
圈 壳
地
水
地
幔
圈
水圈 壳 圈
地
幔
大气圈
2000—3000千米
低层大气是由哪些组成的?分别有什 么作用?
干
水汽
洁
空
杂质
气
氮 78% 氧 21%
其它气体
1、将下面几种成分的代号填入表中,与 其作用进行正确的搭配:
A、二氧化碳 B、水汽 C、臭氧 D、氮 E、氧 F、尘埃
为
,D面
以下为
。
(5)说出E和F
的主要不同点。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2021/9/132021/9/13Monday, September 13,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2021/9/132021/9/132021/9/139/13/2021 4:04:34 PM •11、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2021/9/132021/9/132021/9/13Sep-2113-Sep-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2021/9/132021/9/132021/9/13Monday, September 13, 2021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ppt 人教版
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被视为岩浆的发源地 固态
由熔融的铁和镍组成, 外核 接近液态, 内核呈固态
练习巩固
1.下图为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该地莫霍界面
大约位于地下( A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 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
2.如果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
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人教版 必修一 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 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克拉玛依第学 陈书敏
2020.08.19
330 1000
2000
深 度
23900000
/km
4000
5000
速度/km•S-1 地壳
3 6 9 12 15
横波
上地幔
纵波
地 幔
下地幔
(固)
地面 莫霍界面
地 核
古登堡界面 外核(液)
6000 6371
内核(固) 地心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小结
地壳
莫霍面
地幔
古登堡面
地核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 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地面 地心
分层探究
II 组
课题: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探究方法:作图法,比较法 探究内容:1.横波和纵波速度变化分析
2.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物质组成和物质状态分析 探究过程: 探究结果:
地面 地心
交流讨论
请大家以小组为 单位,互相交流 探究的过程,方 法和结果吧!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19张PPT)
是 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0—3000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 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水、生物水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是最活跃的圈层。
固体
前后,左右摇晃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都_明__显__增__加___。 ②在地下2 900千米处:A_完__全__消__失_,B传播速度突然_下__降__。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小试身手
大气圈
A
B
C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A: 生物圈 . B: 水圈 . C: 岩石圈 .
小结
纵波
地震波
横波
地壳
地 球 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物质组成 和特点
圈
岩石圈
层
大气圈
结 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范围和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物质状态 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 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比较厚, 大洋地壳比较薄。
1.地震波
2000—3000千米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
的 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处于 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 水、生物水等。
地球的外部圈层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 生存环境 的总称。
•占有大气圈的 底部 、水圈的 全部和岩石圈的 上部 。 是最活跃的圈层。
固体
前后,左右摇晃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3)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处(大陆部分)都_明__显__增__加___。 ②在地下2 900千米处:A_完__全__消__失_,B传播速度突然_下__降__。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小试身手
大气圈
A
B
C
图中A、B、C所代表的圈层结构分别是什么?
A: 生物圈 . B: 水圈 . C: 岩石圈 .
小结
纵波
地震波
横波
地壳
地 球 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幔 地核
物质组成 和特点
圈
岩石圈
层
大气圈
结 构
地球的外部圈层 水圈 生物圈
范围和特点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下的物质状态可能是什么?
说明了物质状态发生了变化;在莫霍界面下,物质状态 可能是固态,在古登堡界面以下,物质状态可能是液态。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 石组成的坚硬外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大陆地壳比较厚, 大洋地壳比较薄。
1.地震波
1-4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超强的压力 将铁原子和镍原子紧紧挤压在一起
地壳 上地幔
古登堡界面
下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内核
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圈层 厚度(km)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17
上地 幔 地 幔 下地 幔
2800
外核 地 核
内核
3470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厚薄不一,大陆厚,海 洋薄
莫霍界面
B
A
C
D
活动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 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岩石圈的表层、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大气圈:云; 水圈:山顶积雪、湖泊等; 生物圈:草、树木; 岩石圈:山。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湖泊附近水源充足,树木茂密;山坡水分条件好, 气温较高,树木和草类较多;山顶气温低,有积雪 分布,体现了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 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环境。
➢ 影响? ①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促进太阳能转化;(光合作用) ③改变大气圈组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④改变水圈的组成;(蒸腾) ⑤改造地表形态等。(生物活动)
思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 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 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 境。请指出下图A、B、C、D分别代 表上述哪个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读一读:阅读21页图示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 地震波可分为哪几类? 3. 不同的地震波有怎样的传播特点?
地壳 上地幔
古登堡界面
下地幔
莫霍界面
外核
内核
归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
圈层 厚度(km) 不连续面
特征
地壳
17
上地 幔 地 幔 下地 幔
2800
外核 地 核
内核
3470
a.由固体岩石组成 b.厚薄不一,大陆厚,海 洋薄
莫霍界面
B
A
C
D
活动
1.找出照片中主要事物,如山、云、 山顶积雪、河流、草、树木等。
岩石圈的表层、水圈的全部、大气圈的底部
2.将找出的事物按照大气圈、水圈、 生物圈和岩石圈进行分类。
大气圈:云; 水圈:山顶积雪、湖泊等; 生物圈:草、树木; 岩石圈:山。
3.思考各事物之间的联系。
湖泊附近水源充足,树木茂密;山坡水分条件好, 气温较高,树木和草类较多;山顶气温低,有积雪 分布,体现了四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 渗透,各圈层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 传递,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 环境。
➢ 影响? ①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②促进太阳能转化;(光合作用) ③改变大气圈组成;(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 ④改变水圈的组成;(蒸腾) ⑤改造地表形态等。(生物活动)
思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 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 成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 境。请指出下图A、B、C、D分别代 表上述哪个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读一读:阅读21页图示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 什么是地震波? 2. 地震波可分为哪几类? 3. 不同的地震波有怎样的传播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 -- 必修一 -- 第一章 第四节
课题: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难点名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1
目录
CONTENTS
导入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小节
2
导入
活动一:
1.地震波的 分类
纵波(P波)传播速度 快 ,通
过 固体 、 液体 、气体传播。
横波
较慢 较快固Biblioteka 液、气莫霍界面完全消失
明显增加 下降
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活动三: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此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 可能是什么状态?
地幔: 横、纵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地核: 横波消失,物质状 态可能是液态
不连续 深度
面
(km)
特征
大陆地壳 地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平均17 2.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
壳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平均33 km ),大洋部分 薄(平均6 km )。
上地幔 软流层
地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 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 要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 大,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 主要原因。
课堂练习
了解: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
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 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 平原、盆地地壳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C以上为__地__壳____,C、D之间为___地__幔___,
D以内为___地__核___ (由E__外__核____和F___内__核____组 成)。
2.莫霍界面是 ( A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C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 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小结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
圈层名称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
过 固体
传播。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 不连续面:是 莫霍尔界面 和 古登堡界面 。
3.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 划分为 地壳 、 地幔 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识讲解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叫地震波。
活动二: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传__播__速__度__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
课题: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难点名称: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 质组成的关系
1
目录
CONTENTS
导入
知识讲解
课堂练习
小节
2
导入
活动一:
1.地震波的 分类
纵波(P波)传播速度 快 ,通
过 固体 、 液体 、气体传播。
横波
较慢 较快固Biblioteka 液、气莫霍界面完全消失
明显增加 下降
说明物质状态可能发生了变化
活动三:
1.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震波波速突然发生了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据此推测地幔和地核的物质 可能是什么状态?
地幔: 横、纵波都能通过, 物质状态可能是固态。 地核: 横波消失,物质状 态可能是液态
不连续 深度
面
(km)
特征
大陆地壳 地
1.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平均17 2.厚度不均,大陆部分厚
壳 大洋地壳 莫霍界面 33
(平均33 km ),大洋部分 薄(平均6 km )。
上地幔 软流层
地
幔 下地幔
地 外核 核
古登堡界面 2900
内核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 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 要源地
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 大,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 主要原因。
课堂练习
了解: 地壳厚度不均,陆地地
壳厚,海洋地壳薄。在陆 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 平原、盆地地壳薄。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C以上为__地__壳____,C、D之间为___地__幔___,
D以内为___地__核___ (由E__外__核____和F___内__核____组 成)。
2.莫霍界面是 ( A )
A.地壳和地幔的界线 B.地幔和地核的界线 C.岩石圈和地幔的界线 D.上地幔和下地幔的界线
3.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C )
A.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B.通过打深井获得的信息 C.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 不连续界面 D.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小结
地球内部圈层的深度及特征比较
圈层名称
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
过 固体
传播。
2.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 不连续面:是 莫霍尔界面 和 古登堡界面 。
3.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 划分为 地壳 、 地幔 和地核三个圈层。
知识讲解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叫地震波。
活动二: 1.划分依据:地震波①传__播__速__度__的变化。 (1)地震波的分类及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