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
了解金湖县2006-2010年(“十一五”期间)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为今后的防治监测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每年春季在重点环境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调查;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采用网捞法和稻草帘诱螺法进行钉螺扩散监测。对流行村居民、渔船民、门诊疑似病人等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进行血吸虫病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片)进行检查。结果 2006-2010年共查螺3 485.49hm2,新发现有螺条块1个,有螺面积7.80 hm2,解剖钉螺2 180只,未发现感染者;打捞漂浮物2 785㎏,检获海蛳等螺类2 220只,投放稻草帘400块,诱获螺类13 366只,结果均未发现钉螺。血清学查病17 043人,阳性117人,阳性率0.69%;粪检103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结论2006-2010年,金湖县发现了新的螺情和输入性粪检阳性病患者,血吸虫病潜在流行的因素增加了血吸虫病传播的风险,需采
取“钉螺控制与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监测。
金湖县位于淮河下游、江苏省中部偏西地区,北纬32047'~33013',东经118053'~119022',与我国血吸虫病流行最北端的宝应县相邻,为血吸虫病轻度流行区,199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其境内的金宝航道和淮河入江水道(新三河)是东线工程的输水河道[2],是向洪泽湖调水的主要干线。为了解该县“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疫情,以便为制定“十二五”防治规划和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现将2006-2010年金湖县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钉螺监测
1.1.1 春季查螺监测 每年4月份,开展钉螺调查,采取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3],开展钉螺调查,框距5~10 m。调查重点为历史有螺环境、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及其一级支流、与周边县市螺区水系相通的重点环境。查出有钉螺分布环境用GPS定位,计算有螺面积、活螺密度,并采用压碎法[3]解剖钉螺,确定钉螺感染血吸虫情况。
1.1.2 钉螺扩散监测 每年6~9月份,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金宝航道退水闸段设定监测点,采用网捞法[4]和稻草帘诱螺法[2,4~5],每月进行1次漂浮物和水体钉螺监测。网捞法监测河段长度为200 m,打捞的漂浮物称重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后用30目筛过筛,检测计数钉螺。稻草帘诱螺法在监测河段投入0.1 m2的草帘20块,两岸各10块,间距20 m,每次诱螺7 d,取出后浸于塑料盒中轻轻揉洗,然
后用30目筛过筛,检测计数钉螺。
1.2 传染源监测
1.2.1 居民病情监测 对当年发现钉螺村的居民、原血吸虫病流行村居民,开展整村查病,每村查血吸虫病患者数不少于1 000人。采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6]进行筛查,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1粪3片)进行检查。查出患者用吡喹酮60 mg/㎏予以治疗,血检阳性者用吡喹酮40 mg/㎏予以扩大化疗。
1.2.2 渔船民病情监测 每年6~10月份,在血吸虫病流行季节,对渔民集散地的所有渔民进行查病;在船闸、码头,设立血吸虫病查治点,对过往船只的船民进行查病,方法同上。
1.2.3 门诊病情监测 血防专业机构和各级医院门诊,对发现的疑似血吸虫病患者(包括肝脾肿大、粘液血便、不明原因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高、B超显示血吸虫病肝超图像等)进行长期监测,方法同上。如确诊为血吸虫病患者,则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1.2.4 统计分析 调查资料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运用Epi-info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钉螺监测
1.1 春季查螺监测 2006-2010年,累计查螺条块440个,调查面积3 485.49 hm2。查螺框数228 588框,用工日5 487个。结果2006-2009年未发现钉螺,2010年在高邮湖上端的施尖滩新发现有螺条块1个,有螺面积7.80 hm2(表1)。钉螺最高密度16只/框,活螺平均密度1.95只/框,有螺框出现率61.82%。解剖钉螺2 180只,未发现感染者。
2.1.2 钉螺扩散监测 共打捞漂浮物2 785㎏,检获海蛳等螺类2 220只,未发现钉螺。投放稻草帘400块,诱获螺类13 366只,未发现钉螺(表2)。
2.2 传染源监测 2006-2010年,对流行村居民、渔船民和门诊患者采用DDIA法累计查病17 043人,结果阳性117人,阳性率0.69%(表3)。其中当地居民查病15 478人,阳性75人,阳性率0.48%;渔船民查病1 355人,阳性19人,阳性率1.40%;门诊查病210人,阳性23人,阳性率10.95%。门诊患者血检阳性率高于流行村居民和渔船民,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5.71,P<0.01;χ2=6
3.50,P<0.01),渔船民血检阳性率又高于流行村居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9,P<0.01)。粪检103人,发现血吸虫病患者1例。经流行病学调查,该患者系渔民在外地感染。治疗血吸虫病患者1例,扩大化疗112人。
3 讨论
钉螺可通过多种途径输入扩散并在新的环境中生长繁殖[7]。金湖县2006
-2010年钉螺监测结果显示,在历史螺区未发现螺情,在调水干线河道钉螺扩散监测也未发现钉螺,但在高邮湖畔的施尖滩新发现有螺环境。调查发现,该地区有使用在长江流域捕鱼的同一渔具、从血吸虫病疫区购进螺蛳喂蟹等情况,加上高邮湖区原本分布着大量的有螺面积[8],这就增加了钉螺输入扩散的风险,这已成为金湖县巩固防治成果的潜在危险因素。
病情监测虽未发现本地感染的血吸虫病患者,但在渔民中发现了输入性病例,在仍有钉螺的情况下,血吸虫病重新传播和流行的危险因素在不断增加,外源性传染源已是传播阻断地区主要威胁之一,成为这些地区血吸虫病防控的主要问题和工作重点[9]。
针对“十一五”(1996-2010年)出现新螺情和输入性病例的疫情特
点,“十二五”期间,金湖县应采取“钉螺控制与传染源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治策略,加强监测和巩固工作,消除主要和潜在的危险因素,防止血吸虫病重新传播流行,巩固防治成果。螺情监测应以高邮湖区的历史有螺环境和与现有螺区域相邻的重点环境为主,同时要加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监测,建立监测预警体系,防止南水北调东线的血吸虫病蔓延[10]。病情监测应重点加强对渔船民等流动人口的管理与防治,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的血吸虫病监测防控体系,最大限度降低输入性传染源对当地血吸虫病防治成果构成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