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进出口贸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变化及其趋势
新加坡自独立以来,对外贸迅速发展,其进出口商品总值从1965年的22.25亿美元增至1990年的1192亿美元。增长了53.6倍,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和地区结构亦发生了显著变化。
一
1965年新加坡独立后,即推行贸易立国策略,利用新加坡原有的东南亚商品集散中心的地位,大力开展进出口贸易与转口贸易。但由于当时刚脱离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原材料供应与消费市场的支撑,新加坡的转口贸易一度受到沉重打击。为此,新加坡政府一方面积极吸引外资,另一方面鼓励制成品出口,从而使新加坡经济克服困难,并得到高速发展。1966-1980年新加坡进出口贸易年均递增20%以上,特别是1970年-1980年其出口额年均增幅高达28.7%,远远高于其他东盟国家。1965年,新加坡的对外贸易总额为22.25亿美元,其中进口12.44亿美元,出口9.81亿美元,1970年进出口总额已增至40.15亿美元,其中进口为24.61亿美元,出口15.54亿美元,1980年,其对外贸易总额已达433.79亿美元,进口与出口额分别达240.03亿美元和193.76亿美元。
进入八十年代后,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仍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1984年进口与出口额为286.60和240.68亿美元,外贸总值达527.28亿美元。1985年和1986年,由于受世界市场影响以及马来西亚、印尼等国经济萧条的影响,新加坡的经济也跌入低谷。对外贸易连续两年出现幅增长,到1986年,新加坡的出口贸易额下降到224.97亿美元,比1984年下降6.3%,进口额则较1984年减少11%为255.10亿美元。1987年,新加坡的进出口贸易随着经济复苏而强劲回升,该年对外贸易额比1986年增长27.3%,达611.02亿美元,其中进口额达324.86亿美元,增长27.35%,进口额增长27.2%而达286.16亿美元。1988年,新加坡进出口贸易额再增36%。1990年,其对外贸易额已达1192.0亿美元,较上半年增长25.6%,其中进口额增长28.1%达539.6亿美元,出口额上升22.7%而至552.4亿美元。
新加坡自六十年代初以来,对外贸易一直呈现逆差。1965年,新加坡外贸逆差为2.63亿美元,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1.82%;1970年的逆差上升至9.07亿美元,,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22.59%;1977年逆差额达28.58亿美元,占进出口总值的23.15%。其后,由于新加坡出口贸易相对快速增长,外贸逆差额虽有增加,但在外贸总值中的比重却迅速下降。1980年,其对外赤字为46.27亿美元,在外贸总值中的比率降至10.67%。1982年,赤字曾高达73.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14.98%。1983年后由于进口增长速度放缓,外贸逆差连年减少,至1988年已减至30.13亿美元,仅占当年其对外贸易总额的6%左右。1987年以后,新加坡经济强劲回升,岛内需求强劲增长,导致进口贸易迅速增长,外贸逆差又逐步扩大,1987年逆差额上升至38.7亿美元,1990年外贸逆差已达87.2亿美元,占到进出口总额的7.3%。尽管新加坡对外贸易一直呈现逆差,而且保持较高的数额,但长期以来,新加坡发达的旅游也,金融服务业为赚取了大量外汇,同时,其大量的对外投资收益和外来资金持续拥入弥补了新加坡的外贸逆差,并能支撑住新加坡长期、大量的外贸赤字。
在新加坡的对外贸易中,转口贸易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独立前,转口贸易往往占其出口额的90%以上。六十年代,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在出口中的份额一般都在70%以上。到七十年代,由于新加坡国内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转口在出口中的比重急剧下降,而自产品出口比重迅速上升,1975年新加坡的转口值占出口总值的比重下降到38.0%,1980年又降至37.7%。在八十年代中前期,该比重继续下滑,1983年降至36.7%,1986年已降至34.5%。其后,由于新加坡与其他东盟国家的经济强劲复苏,相互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得到相对较快的回升和增长,在总出口额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987年为35.2%,1988年升至37.3%,近两年则基本在35-37%。
二
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还及其落后。1965年,在新加坡的出口商品构成中,食物(含饮料、烟草)所占比重为18.05%,原料(木材、橡胶、矿石等)占27.28%,燃料(主要为石油)占14.35%,三者合计占出口总额的59.68%;基础材料制品(主要为木制品、纺织纤维、钢铁及金属制品等)占到出口的11.88%,而机械产品出口所占比例只有10.48%,服装仅占1.86%。同样,在进口构成中,食物、原料与燃料占到相当比例。三者所占份额分别为22.88%、18.46%和13.85%,三者合计占54.69%,基础材料制品占16.44%。这种进口商品结构反映了但是新加坡工业水平地下,特别是机械电子产业加工能力低、工业制品对外竞争力弱的国情。经过六十年代后半期和七十年代的出口导向与工业化发展,新加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初级产品所占比例有了大幅下降,而工业制品比例有了很大提升。
进入八十年代后,新加坡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变化,至1989年,新加坡的初级产品在出口中的比例降至23.2%,在进口中的份额也降到了21.1%,工业制品在出口与进口中的比例则分别升高。食品在出口与进口中的比例下降化学制品在出口与进口中的份额则分别上升到6.6%和7.7%;机械设备则上升至49.5%和44.2%;基础材料制品在新加坡出口与进口中的比例也持续提升。
以上所知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包含转口商品在内,因而难以精确反映出新加坡本国产品的竞争力与竞技水平,由于新加坡的转口贸易商品大多数是来自马来西亚、印尼及其东南亚国家的石油、天然气、木材、橡胶、锡和钨等矿产品,在新加坡的燃料、原料及食物的进出口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因而如果剔除转口贸易部分,只计算新加坡本地进口与出口商品结构,那么新加坡的初级产品在本地进口与出口商品中的比例已低于10%,而本地工业制品的出口占本地出口商品总额的比例已在90%以上。这表明新加坡国内经济结构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进出口商品结构已完成高级化,整个经济进入了工业化阶段。
三
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发展、进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新加坡的进出口地区结构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五十年代以前,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同属于英国殖民地,在六十年代初,新加坡曾一度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由于这种历史渊源及地缘关系,在六十年初中期以前,新加坡的贸易伙伴主要是马来西亚和英国,此外日本和美国亦是两个重要的贸易伙伴。在1960年,马来西亚是新加坡的出口与进口贸易的第一大伙伴,新加坡从马来西亚的进口要占其进口总额的20.86%,对马国出口则占到其出口总量的23.58%。六十年代中期,新加坡独立后,积极推行贸易导向与工业化发展战略,大力吸收外来投资,特别是来自美国和日本的直接驼子有了大幅度增长。新加坡同世界各国,尤其是没有。日本及东南亚各国与地区的经济贸易联系有了很大加强,美国、日本和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新加坡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迅速提升,而英国和马来西亚的市场的作用则相对减弱。七十年代,新加坡的最大的出口市场仍为马来西亚,但在新加坡的出口市场的比例略有下降。其次依然是没有、台湾、香港和韩国。
新加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进步,目前,新加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赶上香港,在东亚仅次于日本。九十年代,新加坡政府又逐步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重点大战国际金融、贸易、旅游、信息等第三次产业和电子、微电子等高科技工业,同时,扶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与转口贸易发展,注重进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与分散化,继续吸纳外来资金,积极寻求对外合作,特别是和中国的合作。因此,在未来的十年,新加坡的对外贸仍将取的较大发展,进出口贸易继续以较高的速度增长。